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时间:2019-05-12 02: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第一篇: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国画的价值不到西方画的1%,然而在内行看来,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而且举世公认。当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时候,他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毕加索还曾拿毛笔学中国画。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耶西斯曾对林风眠先生说:“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好好学习?”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B.H.彼德洛夫教授惊叹:“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他还说过,“中国画是哲学,是诗歌,是寓意的顶峰”。吕无咎女士在高雄办画展的时候,曾有著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家拿着《六祖坛经》请她讲解,而吕女士却木讷不置一词,最后惭愧的说她不曾学过。法国画家大惊:“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凡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对中国画都评价颇高、刮目相看,那么中国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有两句经典的古话道出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一句是“画者,心印也”,另一句是“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画的不仅是人物花鸟,更是心,是一种根据物像的神态情韵、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酝酿于心、行之于笔、留存卷轴的意境。见过大家作画的必然知道中国画作的惊人之处,灵感既来,挥毫泼墨,霎时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山野白鹤、古今人物便现于缣卷。不必像达芬奇作画那般在案几上摆个鸡蛋观察临摹,若如此,画的就只是案几上的鸡蛋、教堂里的大钟;而中国画家画竹画的是胸中之竹,画人便是画心中之人。中国画,状物传情皆传神,以形写神、以物达意。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神论”。“传神论”从微观上讲,在描绘传达人的气质、气息、本质及神韵; 从宏观上讲,是通过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画家创作以及审美体验中喻知观众的精气神。

中国画的美在意境,而意境之美在于作画者所散发的文墨之气。文化人本清高重修养,再加上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影响,大朴、简约、清静、无为便贯穿于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始终,意境就出来了。一副佳作,赋一首好诗,题几个大字,戳一方印章,你看,那味道是如何的高雅芬芳。看着画,你便能想象那作画者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骚客了。中国的画正是加入了这些文人的文气情韵才得以让无数西方大家叩拜。

从画实物到画意境,从画物到画心,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现在的情与致、道与理的统一,中国画作体现的是中国画家轻物质、重感觉、重精神的魏晋风骨,是他们潇洒不拘、超凡逸尘、高远放达的清野情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必然需要。

中国画被商人贬低正是因为外行看不懂中国画的魅力,因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中国画传达的情趣不投。一个十二分重物质的人,你如何教会他重感觉,你如何教会他看懂高雅者的画、诗、心,以及那卷轴上端的哲学。而另一部分认,人们眼里潜在的艺术家,竟也在乎一幅画值多少钱,所以他们贬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开始丢掉自己的传统去拼命模仿别人。乐于中国画博远的艺术魅力,痛在一群人在艺术上的无知。

第二篇:魅力中国画教案

中国现代绘画

——魅力中国画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画的类型,知道其中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好在哪里。[能力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领会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意蕴。[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教学的难点: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区分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提出讨论的问题,提供图片资料,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分组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在课前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课前熟悉课本、上网查找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以上作品,你们认为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同学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在中国现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绘画之魅力中国画这一课。讲:现代中国画,也就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激烈变化,为了使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艺术传统的中国画紧跟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界的有识之士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即: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二)新课讲授:

1.传统型中国画(重点)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革新,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

问:什么是传统型中国画?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师: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下面我们以齐白石作品为例来了解一下传统型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以及绘画特点。

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这一课内容,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先请一个学生讲,然后可再请2-3个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补充。

讲:《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是齐白石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还运用了特殊的联想手法。在该图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出山泉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绘画技法。(引导)探究活动:创作思路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分组讨论,老师指导)

讲:创作思路:采用的命题绘画,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进行创作。而他这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从这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表现形式:水墨画。画中的墨色来看。画的最上端(最远处)的两点远山墨色较浅,因为那是远山,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比远山近的就是一片山石,也就是引出一股山泉的山涧了。较上面(较远处)的山石墨色较深,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与上面(远处)山石相对的下面(近处)的山石墨色较浅,甚至到画的尾部山石的色彩已经淡如水了。当然画中的蝌蚪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是画的点睛之笔。画中有六只蝌蚪,每两个一组分布于画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样分布就使得画面显得完满,不空洞。而六只的数量又使得画面不显杂乱,可谓“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恰到好处便是最好了。

构图:一幅立轴作品。如果齐白石以横幅的形式来画,那么泉水便是横流,不论自东而西还是自西而东,给人带来的总是一种停滞的感觉,泉水显得无力,泉声激荡不出来,泉中的蝌蚪也会没有活力,那蛙声就很难显现出来了。但是采用了立轴的形式结果就很不一样了。在立轴作品里泉声是很自然的自上而下流的,它能给人带来一种激荡的逼迫感,不受之而不行。就像“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欲罢不能。泉水里的蝌蚪也因此有了生气活力,它们随着那泉水而来,谁能拒绝呢?

欣赏:《记写雁荡山花》(潘天寿)、《峨眉龙门峡纪游》(黄宾虹)、《墨虾》《蜻蜓点水》(齐白石)

问:传统型中国画得特点是什么??(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入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在表现上:传统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

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

2、融合型中国画

我们刚讲了传统型中国画,与之对比,看到“融合”二字,又是发生在现代时期,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也就意味着不再传统,我们先来看一下“融合型中国画”的定义是什么?

问:什么是融合型中国画?它的代表人物都有那几个画家?(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讲: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欣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提示创作年代是在1940年)

讲: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探究活动: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讲: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采用传统的勾勒着色法,部分人物略使明暗,以显示其体积,这种把中国水墨画法与素描画法相结合起来的实验,体现了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改革中国画的主张。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

欣赏:(课件展示《流民图》)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

讲: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我们再来看一下它的表现技巧。

探究活动:这幅《流民图》与上一幅《愚公移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提示: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讲:技法:《流民图》采用的是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而《愚公移山》采用的是线描—明暗(中西结合)。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问:融合型中国画与传统型中国画的异同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讲: 融合型中国画,在表现和意境上与传统型中国画一致的基础上,融合了西画对光影、虚实、体积的运用。

课堂拓展: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泰戈尔像》,李可染《江南春雨图》、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3, 小结:

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传统型中国画是在努力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发展的地道中国画。代表人物:齐白石 黄宾虹 潘天寿

融合型中国画指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多是曾经留学欧美或日本,或学过西方绘画又熟悉中国传统绘画的画家,如徐悲鸿,李可染等

九、课后小论文

结合这节课所学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画,深入研究,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篇:中国画线条的艺术魅力毕业论文(正文)(xiexiebang推荐)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中国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摘要

线条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语言,是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基本段,线条也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内涵,又有极强的装饰性,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美学境界。长期的艺术实践,使线条形式变得极为丰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艺术魅力,艺术特征

Chinese painting lines as a major language of art, the artist's expression phenomena, the basic expression of emotion, Lines also have prof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with a strong decorative, It fu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 realm.Long-term arts practice, the form lines become very rich, have emotional artistic charm.Abstract

Keywords:Chinese painting lines artistic charm, arts features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引言

中国画线条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也有相对独立的笔墨情趣之美,它体现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审美差异,中国画线的本身意义还在于它所独有的直观美感、哲理内涵、抒情意味和装饰风格。中国画之线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去认识、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系统地从线条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发生发展去深入研究推动线条的不断发展传其艺术魅力。并不断吸取中外绘画和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创造出更多有时代特色的笔墨和艺术精品。

一 线条的形成和发展

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有强烈民族特色和形式美感,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是博大精神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艺术家注重线的传统艺术底蕴,讲究线的质地力度、内涵、等深层美感的表现,把主观感受及精神情感注入线的表现之中,线在中国画中已超出了简单的造型功能,它渗透着历代画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个性的显现,是情、境、意的有机结合。

纵观线条发展脉络,它是历代画家在探索以线造型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线条的阶段,以“法”作为线条成熟的标志进行研究,对线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线条的初级阶段

人类起初不约而同的选择用线条作为表现客观物象的手段,中国的象形文字,彩陶绘画可以为证,战国以前的线条“划”和“刻”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还没有“写”“画”的概念,当时人们比较注重客观物象化的临摹而不是太讲究线条的技巧,这段时期为线条的萌芽状态的朴拙阶段。

毛笔的使用使线条有了质的飞跃。从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幕出土的帛画上规整劲利的用线可以看出线的勾描已完全成熟有粗细浓淡虚实各种变化。线条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虽构图讲究对称均衡,未脱离图案意味,但流畅的线条开始体现所用线条流利挺拔随意率真,一种对力的追求。

(二)线条的发展阶段

随着书写的增多,前人以均衡匀称为美的线条观念向颇带剑拔弩张的尚力之势突变。卫夫人提出“多力丰筋者圣”强调线条力度的美。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意味着绘画脱离古拙简略阶段上升至精深描绘阶段,晋代绘画线条的表现力更丰富、精密。到唐代绘画追求人物画的韵味,对线条强调笔“势”。在当时脍炙人口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里,其线条自由婉转而有节奏感的质感、运动感也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些线条讲究取势,各种形式的线条都统一于一定的严谨的法度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极富韵味。

(三)线条的成熟阶段

“无法”指线条的解放与发展,强化它的玩赏意趣和主观情感的抒发。绘画发展到宋代,逐步形成了细/粗笔两大派,北宋画家李公麟在吸收晋唐传统技法基础上,把方折挺劲的线描有机结合进去,使单线白描表现力更丰富,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增多,山水画尤为突出,五代荆浩由勾线染色演变为“皴法”,它的《匡庐图》通过笔墨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客体形状,如书法般进入“写”的创作意境,自然表现胸中丘壑,形成了与往昔风格迥异的艺术语言。元人绘画着重表现心灵,用笔风流倜傥,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将笔墨的变化推向极致。因造型手法的符号化,笔墨的表现也更为“尚意”而轻松,线条应用在文人画中得到进一步的纯化。

明清之际,线条的自由发展进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石涛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出了用笔要达到自由与法则的统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都是以书入画的佼佼者,他们在线的运用方面无疑是个空前的解放和自由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无法”是对“法”的以娴熟掌握后的“有法”的解放而已。

二 线条的艺术特征

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表达方式,中国画是线条韵律的乐章,富于节奏和装饰,具有一种流动的、富有气韵和表现力的美,既状物又抒情。

(1)线的直观美感

画面的组合全靠韵律。运笔过程就像音乐演奏一样,“疾而不速”“留而不滞”,既富韵律美。书画中的“行中有留”“屋漏痕”式的线条,“行留”辩证的结合贯穿于画面。国画流动的笔锋,走势成龙。其运动是符合美的规律的,笔势是线条语汇的基调,是组合线条的潜在基础,有其多变性。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线条流畅、紧劲连绵、行笔迅捷,展现出的是如歌如梦般的线条的律动,是线的表现功能于主观创造意念融为一体,成功创造出“密体”。吴道子进一步发展了线的表现力,其笔法流畅洗练,注重表现运动感、节奏感,风格大气磅礴,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势,线条所特有的韵律美得到充分体现。

(2)线的抒情意味

达芬奇说过“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线是人们最初表达某种思想的一种方式,20世纪瑞士画家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说明线是生命的,不仅表现形体且是画家的自我,是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内心情感的折射。先是艺术家心灵的琴弦,感情地震波,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有造型上的美,还需有一定的感情容量,富有情趣的线条是对作者某种情绪、感受的特别纪录,作者的感情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画迹就是情感活动的时序性遗迹。同样是以书入画的近代画家,吴昌硕用金石般的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寿以富有哲理的线条表现画面的静气,而黄宾虹以乱中求奇的线条写出山水画的浑厚志气。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衣褶只是大笔挥洒几下,简之无可再简,而大诗人满怀事情的姿态及高洁简傲的气质勾画的惟妙惟肖,这洗炼简约的线条,即使画家笔力的表现,又是画家激情的宣泄。可见,线不仅是轮廓和空间,是自然和可观,而且使主观和客观的巧妙结合,是画家感受的反映,情感的表达,心灵的倾诉

(3)线的装饰风格

中国画线的装饰性的最大特征是超越自然、强调表现,重意象、重“似与不似”。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描绘了龙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五个形象,这些形象是客观物象的变形、夸张,是经过艺术家的概括、提炼、抽象出来的形象,是更典型、更具形式感、更有装饰意味形象。当看到《清明上河图》那众多的人物,繁杂的结构,壮观的场面,博大的气势,这正是用繁而不乱,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有浓郁装饰意味的线条而营造的。再如:“传统十八描”利用线的抑扬、顿挫、翻转起伏等变化获得节奏和韵律的装饰美。像“连珠描”其形象就似二方连续纹样,形成宽窄相连,无限连绵的极富节奏的装饰效果;“射线描”类似工艺图案中放射性图案一样,有绚丽奇幻的美感,其装饰特征就不言自明了。因而说,中国画的线的装饰性是强烈的、明显的,包含在每笔每划的线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条中。

(4)线的哲理内涵

中国画线条的哲理意味首先表现在中国画中的线与气的一脉相承。如果没有“气”线条就没有生命力。刘勰提出“写气图貌”,就是说艺术作品不仅要描绘各种物象,且要灌注作为宇宙事物的本体和生命的“气”。由于“气”和“理”的结合,才使线条有了韵味,落实到书画用笔中就有了行留、逆露、刚柔、虚实等,才有了启示。在笔与力的结合中,十分注意运气,要“握笔既定、凝神息气”。一气合成,线条运用的成功首先在于和“气”的结合,“气”造就线条韵味的生成,也造就整个作品的气韵气脉的贯通。其次,中国画线条也有阴阳之说,书画线条本身也应阴阳兼具、辩证得之。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画有阴阳”,线条讲究刚柔互含互用,互济互成,表现一种丰富的弹力,刚柔美妙的配合。而刚柔、虚实、动静也正是中国哲学探讨中相反相成关系的重要课题。

中国画线条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其美学意义的发展自然不会脱离中国哲学,且同中国哲学相结合,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三 线的艺术功能

阐述线在中国画中所起作用的最早论述,当是南朝画家谢赫的“骨法用笔”一说,论述了线条不仅要表现物体的结构、质感,还应体现超越技法之外的东西,如画家的情思、气质、骨气等。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指出“画有三病,皆系用笔”,讲出了用笔对画面的重要影响。发挥线条的各种风格,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实现中国画作品中高的艺术境界,是各种各样线条的艺术功能的体现。可见,运用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内涵,“骨气“气韵”使作品传达出的最高境界,也是国画的笔墨线条能无拘无束发挥其抽象作用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特色。

(1)写形传神

中国画的线条与物象内部结构形态有直接联系,同时中国画尚有自成体系的笔墨表现形式,这应就不必为描绘客观形象的功能所限制,可以以艺术化的手段揭示各种物象的性情状态。线与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艺术家与线条自身品格特征的沟通。石涛说:“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艺术家用笔中使线条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使抽象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态美的一种间接反映,而引起人们共鸣的艺术作品,也正是艺术家在运笔时个人感情、意趣的灌注,使线条产生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达到写意、抒情、畅神,进而表现人的审美心灵、人格、气质。中国画用线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线的语言在国画中远远超出了造型本身,还担负了写形和传神的重任,无形则神亡,无神形亦不能活。因为线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物象的结构中,因此形与神的关系自然孕育其中。

(2)审美价值

中国画的线是有效传达作者情感的外在形式,它侧重于自身变化的美感韵味,负载和蕴含着古典美的文化基因,线的表现体现在笔法变化上,笔法的不同表现构成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感,使线具有了独立于物象之外审美价值。

首先,线条本身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如直线的挺拔、结实、静穆之美,曲线有流畅、柔和、抒情的动感;线的粗细有轻重的份量感;线的疏密交织产生韵律美。

其次,线的意趣和韵味可在运笔的轻重徐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行笔过程中的顿挫抑扬能表现出线的神采气势,线的连绵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再次,线条的质感与用墨密切相关。用墨淡而润,可以造成一种明丽柔媚之美;用墨浓而枯可以产生苍劲浑厚之美;用墨枯润相兼,可以形成刚柔相济的气韵美。

总论

综上所述,线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探索中国画艺术风格的基础。国画线条作为艺术形式美对艺术创作起重大作用,十分显著地表现了民族的绘画特点和审美意识的特征。现代艺术观念一赋予线条更多的美感和当代感,当代画家将以更多的热情和思考关注线条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图式,在中国画用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回归心灵,借助古人的样式,现代人的眼光,学会用线条意识去审视世界并赋予线条新的生命,才能激活我们潜在创造力,把“线”在绘画造型中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审美价值上去,那么线条将焕发出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魅力。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导师任敬彬教授,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从研究方向的确定、论文的选题、研究的开展一直到论文的最后完成,都得到了周老师耐心细致地教导,指出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任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也将促使我用这种科学工作者的优秀素质来要求自己,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还要对在大学中曾给予我关心和指导的老师和教授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同时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他们的建议为我论文的开展和思路的开阔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在我大学学习期间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艺术学院

03国画班学生 郭英霞

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王世法 《美学辞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仃 《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北京美术杂志出版社1999年版 沈鹏 《美术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王方雄 《古代仕女画法》,浙江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李泽厚 《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贾德江 《当代名家线描人物精品》,赵华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宏建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

第四篇: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 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由此论证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 独特魅力 意境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我们对一个画种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就是作画时画笔所经过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

我们从初次接触西方绘画,进行素描、速写的时候,就常常用到了线条的概念。但是西画中的线只是比较单纯的线而已,只是一种构成提及的重要元素,用诸多的线条经过叠加或紧密联系来形成面从而构成空间。而中国画就有所不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成过程、生长过程,同时中国画又将事物的状态概括到最精炼,只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状态,致使中国画的线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了。

中国画中的线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古画,或虚或实、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让我们恍然大悟,中国画中简练的线茶已将明暗转折巧妙地表现出来了,同时又比西画多了一些意境和趣味。

中国画中又有书法用笔和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意在一个写字,要力透纸背,我觉得中国画也很在意一个写字,写比画似乎更深刻而且有韵律、节奏。且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无穷的魅力。

二、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国画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西画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丰富的色彩,而且画中的色彩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同时西画中的色彩多是经过复杂混合的,因而可以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元素,也是首推的颜色,然后才谈得上其他的颜色。说到中国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笔墨,而笔墨落于纸上的直观表现实际上就是黑白,由此也可看到纸上的空白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虚无之处的奥妙,由于通常在概念上把色彩当成是一种画底子上的覆盖物,所以并不把画面所留出的空白当作是色彩,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纸的白作为一种色彩来关照,就会发现这白色所用之多及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正如黑白木刻的主版黑。版画与中国画的巨大区别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除此,在世界上任何别的画种都不像中国画那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以其他颜色之上,并且在意境和情趣上把黑白两色发挥到极致的程度,也只有中国画在色彩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黑白体系。

黑白本身就给人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认知,而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就在这黑白分明的笔墨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画中的黑白是互不可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挥毫,当一张纸全被墨色浸透时,那么中国画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空白是何等重要,而这也就是画家们常说的透气留白。中国画的韵味便溢于这一纸一墨、一黑一白当中了。

再次,任何一种绘画艺术都是表现画者精神状态的一种媒介,而中国人又常以书如其人、画为心印来评论书画艺术,这种注重主体内在精神表现的画为心印的理论,是有别于西方绘画偏重于外在形体的模仿之说理论的。为什么中国画在艺术上所走的道路与西画不同呢?我觉得主要在于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其一,儒家所显示的绘事后素;其二,道家彻底的、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其三,佛学中的色空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作为中国封建历史的统治思想,使其一些观点和思想严重影响和左右了中国画的某些审美标准。如绘画之事,后素功对从事绘画的人有极大的启示,告诉我们绘画不但讲质,也要讲文。

第五篇:如何欣赏中国画内在艺术

如何欣赏中国画内在艺术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对于一副国画作品 如何去欣赏他的艺术那?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九五字画网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下载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表现方式授课人:董铭教学对象:高二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在本节课内,学生、教师共同收集民间......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张学东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大到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小到关心学生何时应剪指甲,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要想带好班级,我想......

    线条的艺术魅力

    线条的艺术魅力 摘要:线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操作简单,不需要颜色的修饰,原汁原味的展现线条固有的魅力。线描画在现行美术教材中新课程理论得到充......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共5篇)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教案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 课题名称: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

    《与子书》的艺术魅力

    从乡土散文到小说再到书信体散文《与子书》,谢宗玉一直在探索进行多种文学书写的可能。新作《与子书》由作者写给年方十二岁的儿子的六十一封信集结而成,集中书写有关性与爱的......

    塑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铸造德育的艺术魅力 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 。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学校德育的工作提......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摘要:《浮生六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本文以沈复的生平经历作为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其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