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党员管理材料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精神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在“管住、管好、管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工作开展以来,乡党委严格按照县委要求,自觉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了7个工作小组,深入调查摸底,完善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管住、管好、管活”每一名流动党员。
(二)严格制度,规范程序。针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繁琐,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易流失的实际,我们专门对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过程中“不流失”。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乡党委在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制定下发了统一的外出党员登记表,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同意后方能外出,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成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并上报上级党委备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三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党员,以信函和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1、去向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2、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难以管理。
3、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发挥不了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对流动党员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关系接转、教育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组织领导和纪律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对党员管理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特别是要强化他们为流动党员服务的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管理难到位。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使其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致使外出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导致这部分流动党员原流出地党组织“难以管理”,流入地党组织“漏落管理”。
(二)去向难掌握。部分外出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支部报告,有些务工地点变动快,不稳定,党支部对其去向没办法掌握。
(三)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不愿表露自己身份,使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造成了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
四、几点建议
(一)要确定好流出地党组织联络人。流动党员的各有关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对一挂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互通党组织和个人之间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要选配好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尤其应把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热心帮助他人和有一定文化水平作为选配的主要标准。
(三)要发挥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作用。要将《活动证》的发放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目标,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流动党员的行为确保流动党员外出后,能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能及时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能及时按照地点相近或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其它应该参加的党内活动。
(3)实行有效化引导,发挥流动党员先锋作用
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支持家乡建设。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指导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同时要求广大流动党员不仅把就业岗位看成谋生的场所,同时要把它看成落实社会责任感的地方,实现个人动机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能力优势,为社会和人民做
实事、做好事。
2007年,张家镇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深入开展“我为家乡作贡献”活动,引导和带领他们为家乡的建设献策出力。做到“四引”。一是营造氛围“引”。为增强在外创业人员对回乡投资兴业的热情和信心,镇党委委利用会议、简报、慰问信、广播等手段,深入宣传发动,营造浓烈氛围,对“引凤还巢”对象的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二是亲情感召“引”。镇党委将在外创业有成人员的亲朋故旧等关系疏理出来,利用之间关系,引导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报效家乡。通过节日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回乡等形式,介绍家乡的巨大作用、区位优势、产业特点、招商重点、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与他们共商家乡发展大计。通过叙乡情、谈亲情、话友情,使在外人员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诚意,进一步坚定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培植载体“引”。引凤还巢,需要培植载体、种好梧桐。为使在外创业的“金凤”有巢可还、有树可栖,镇党委根据实际,对闲置土地、厂房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为“引凤还巢”打下基础。对本镇现有的产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招引“还巢”项目进行配套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四是强化服务“引”。通过创设优良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象服务外来投资商一样,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由项目落户地负责项目申报、厂房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同时在全镇流动党员中开展“四比”竞赛活动,即“比合法挣钱谁的多,比向支部汇报思想谁的勤、比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谁的好,比带头创办致富项目谁的新”,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家乡经济建设,投身为民为村的“双培双带”工程。通过开展“引凤还巢”工程后,该镇流动党员涌显一大批在外创业“能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凤还巢”对象从弱到强、从分散到集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如榕津村流动党员古益民外出广东中山市横栏镇办灯饰玻璃工艺厂,致富后回家乡帮扶古荣宝办起榕津阳光蜡烛长,投资100万元,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榕津村流动党员古喜光外出广东九江致富后回家乡同安200万元办起石材厂;古龙村林建章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种植马蹄,今年种植面积达170亩,且有很好的销路,估计今年纯收入达10万元;古龙祝英龙外出广东致富后回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猪近100头,年收入近5万元;古龙叶少雄和叶自雄兄弟两外出外出致富后回家办起一个养牛厂,目前存黄牛70头;老鸦村陶少周外出致富后回家发展种植葡萄,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520亩,亩产收入可达近8000元。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20:04
要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全覆盖,教育经常化,党性大增强”的目标,就要针对流动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快、难召集、难集中、难组织、难同步”的特点,积极探索立足流动党员工作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流动党员教育之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经验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教育培训制度。党委(党组)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流动党员的思想实际,科学安排教育培训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做到定期培训与平时教育相结合,统一学习与思想交流相结合。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实际,乡镇党组织可以采取确定党员活动日、送教上门的办法,使党员及时接受教育。组织部门要组织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同时,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党组织,及时建立电教播放点,组织流动党员观看电教片,发挥党员电教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增强教育培训效果。2007年1月,平乐县在张家镇榕津村建立了平乐县第一个流动党员培训基地,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培训场所,意在通过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外出流动党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通过教育培训,达到“五牢记”要求,即牢记党员称号、牢记党性观
念、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纪国法、牢记家乡建设。
网络教育制度。党组织要通过开辟“流动党员之家”、“网上党校”等专门网站方便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拥有自己的学习园地。要设有讨论专页和测试专页,让流动党员开展讨论和交流,检验学习效果,并通过网络向组织和家乡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各个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举办“网上培训班”,安排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法律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课程,聘请专家教授通过网络授课,提高外出党员,特别是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培训班结业时应颁发结业证书。
双向管理制度。要求流动党员定期向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汇报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对于流动性大、无固定单位或居住地的党员,一般保持原来的党组织关系不变,但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按期交纳党费。建立“1+1、1+2”专人联系制度,把流到外地的党员和在家党员全部结成联系对子,通过电话、书信或网络等方式保持经常联系,采取邮寄资料,电话交流情况,书面传递体会文章等形式,缩短空间和时间距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保证学习教育效果。同时强化监督,对于党的意识淡化,不参加组织生活,失去先进性的,要按不合格党员严肃处置,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与世无争 2008-08-07 17:19:453、“两册一簿”制度
(1)党支部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必须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册”掌握党员流动情况,联系办法,并及时备案。
(2)对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建立积极分子登记册,对教育培养情况、考察谈话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册子登记备好案。
(3)对外出务工党员反馈信息,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逐条进行登记,并及时备案,结合本镇情况进行实施。
4、跟踪联络制度
(1)同外出党员经常联系,并有专人负责。
(2)党员外出前,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办公室进行登记,并领取流动党员流动证。
(3)外出党员务工异地转移时,必须在15天内通知支部或镇党委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以便随时保持联系。
5、回归管理制度
(1)要抓住每年大部分外出党员回乡过春节的机会,开好座谈会或茶话会,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献策。
(2)流动党员返乡时,必须到村镇流动党员管理办公室报到,并汇报工作。
6、巡视探访制度
(1)镇党员领导每年要巡视、探望流动党员一次。
(2)要经常关心流动党员及其家属的生活,每年慰问家属一次。
7、培养发展制度
(1)注重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做好教育培养、管理工作。
(2)对已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的入党积极分子,原支部指定一名支委和一名在同一地方务工的务工党员负责联系。
(3)经培养、考察,符合发展条件的,应及时回原支部办理有关接受预备党员手续。
(4)接受预备党员必须召开原支部大会讨论,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狠抓落实,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
(1)实行规范化管理,理顺流动党员隶属关系
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三多一缺”的现象,要让每一个流动党员都“安家”,就要各个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规范运作。对流入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对流入本地的党员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同时,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转接组织关系。二要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借助乡村两级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两支队伍力量,逐村逐户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形式,做到“三清”,即流动党员的人头清、基本状况清、联系方式清。让把组织关系介绍信装在口袋的党员和没有公开身份的党员亮明身份。三要对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进行撤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明确划分给相应的乡镇或工业园区管理。四要核实党员身份,理顺组织关系。对未转组织关系、身份不够明确的流动党员逐一通过电话、发函核查,使流动党员身份得到确认。同时,积极帮助流动党员理顺组织关系,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接转,对暂时不便接转的统一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五要新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坚持“先建组织,后转关系”的原则,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新组建基层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对流出地党组织而言,一要建立流动党员“双联动管理”制度。对于流出到外地的党员,党支部根据外出党员与常住党员亮明身份,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证参加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同时要积极向原所在单位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党员返回后,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分散外出务工经商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党组织关系,积极参加那里党组织的活动,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2)实行经常化教育,增强流动党员党性观念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多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运河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对于确保党员先进性。
一是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却存在着“五不管”现象,即流动性大、不好管;认识不清,不想管;模式老化、不会管;党员思想复杂、不服管;两地缺乏沟通、互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势必使党员失去管理和监督,无法保证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对此,街道党委坚持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按照“条地结合、内外结合”的模式,先后制订了流动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党员管理办法,实行由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双向管理”,变“两不管、两头松”为“两地管、双落实”,激发了落实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坚持因地制宜,健全基层组织。针对流动党员大多集中在“两新”组织、社区、企业和离退休干部中的分布特点,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确保科学管理。做到了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清、流动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清。截止目前,全街所有流动党员落实了“双找”制度,将那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重新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三是让流动党员“有功可建”。街道党委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使党员在流动时党性不断增强。鼓励党员大胆创业,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丰富党建主题活动内容,使每一个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帜。通过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发挥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推动街道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
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为规范流动党员管理,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对我村流动党员管理规定如下:
一、对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
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日常组织生活,在村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外出前,应向村党组织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流动党员原则上应当按月交纳党费,因外出地点变动频繁等原因按月交纳确有困难的,可以按季交纳。
3、主动与村党组织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村党组织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外出地点、就业单位、居住地和联系方式等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村党组织和有关党组织报告。
4、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村党组织查验,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
二、区别情况进行管理
1、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至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2、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且地点比较固定,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单位)党组织。
3、外出无固定地点,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应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
4、流动性大,无固定地点,但可以经常回村的,可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仍由村党组织管理。
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
1、《流动党员活动证》由县委组织部负责提供,不得翻印。
2、《流动党员活动证》由镇党委统一领取,由组织登记发放。一般应贴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并由发证的镇党委在照片上加盖印章,特殊情况未贴照片的,应与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同时使用。
3、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时,村党组织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持证外出党员的姓名、发证时间、外出原因、流向、外出时间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并报镇党委备案。
四、《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
村党组织要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配合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做好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1、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
2、村党组织同时确定流动党员联系人。
3、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
4、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5、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6、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7、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
8、加强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将外来流动党员编入一个党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9、关心外来流动党员,为他们的就业、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帮助。
10、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
11、做好外来流动人员中预备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五、党员流出期间管理
1、通过适当方式与外出党员继续保持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村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外出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
2、利用流动党员返乡之机,通过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或走访等形式,认真听取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检查《流动党员活动证》使用情况。
3、发现外出党员不按规定接转组织关系,或不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或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等情况时,要严肃批评教育,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村党组织原则上每年对《流动党员活动证》审核一次。
六、流出党员返回后管理
1、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村党组织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2、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3、按规定做好有关组织手续办理工作,及时纳入管理。
七、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手续的办理
开具党员证明信和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流动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如预备期满,应向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由村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转正手续。办理这类预备党员转正手续时,村党组织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其他途径,认真了解和考察预备党员在外出期间的表现。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应负责介绍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证明。
第四篇:流动党员管理情况
流动党员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特别是在学生毕业期间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的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根据要求,现将我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设立流动党员服务机构、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村党支部根据乡镇的要求,成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组织的大学生村官任副组长;设立了“玉竹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具体业务由大学生村官办理;流动党员联系登记点实行挂牌管理,并制订了“玉竹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工作制度”,同时要求各村拟定相关制度。
二、对流动党员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认真组织各小组对本辖区内的流入党员进行排查。经排查,我村流入党员1人,无流出党员。
三、认真填发流动党员活动证,我村在春节前后,返乡的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同时建立相关台帐,实行建帐建卡管理。
四、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统计工作。按照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有关规定,村流动党员服务站已明确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统计工作,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统计台帐。
对外出务工创业的党员,组织他们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党章》、十七大精神、重温入党誓词,认真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在抗旱工作中,组织返乡的流动党员参与,帮助困难群众送救灾物资、送技术、送知识、修路等,让他们经受一次活生生的体验,接受了一次党性考验。
掌握流动党员联系方式,有事或有必要时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教育流动党员,积极参加本支部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生活会,认真履行党员义力,在外出务工地点(单位)争先创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教育他们按期交纳党费,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岗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村支部为主体,随时关心外出务工党员的组织生活,经常邮寄学习资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外打工期间既熟悉掌握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学好一技之长,回乡后带动一方群众发展经济。村党支部要求各小组在搞好常规工作和自身的业务的同时,严格按照要求为流动党员做好各类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玉竹村党支部
2011年1月20日
附:陆锦华于2011年6月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来玉竹村党支部
第五篇:流动党员管理
党政办公室第17期2011年3月20日
灌口镇抓规范求实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高度重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党委牵头、支部负责、小组管理、一级抓一级的管理网络。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学习、宣传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把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由村、社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做到流动党员的基本、从业情况和社会表现“三清楚”,目标、制度、责任“三落实”;建立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外出前,应主动向其所在党支部报告,对未向党支部报告且外出3个月以上的党员,党支部要及时与其进行联系,并进行批评教育;建立专人联系制
度,对流出党员,党支部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进行联系,加强沟通,随时掌握了解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和履行义务等情况。
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通过开展党员民主评议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式”教育;对长期在外且流动地点分散的党员,通过网络、邮寄等形式把学习资料及时发放到他们手中,进行“联系式”教育;对常住外地的党员,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要求他们参加当地的教育活动,进行“委托式”教育;对流入党员,要求所属党组织自觉承担起教育任务,进行“融入式”教育,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做到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