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时间:2019-05-14 01: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第一篇: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9-1993年,重点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整顿外汇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第二阶段为1994-1996年,主要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实现了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从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顺利过渡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第三阶段是1997年以来的5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加入世界贸易的挑战,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不断完善经常项目管理手段,调整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到目前,已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这对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三年来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第一,由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宏观

调控下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方式。1979-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前提下,适当留给创汇企业、部门和地方一定比例的外汇,逐步由改革开放以前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过渡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体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取消了实行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和40多年的外汇上缴制度,取消了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从1997年10月起,为方便企业经营,开始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外汇收入,由强制结售汇逐步过渡为部分强制结售汇。

第二,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过渡为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1994年以前,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所有用汇都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批。尽管当时存在外汇调剂市场,可满足部分计划外的用汇需求,但仍受调剂用汇指导序列的限制。1994年取消了经常项目对外付汇的大部分汇兑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1996年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这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所说的:“这是中国在历史性变革和果断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对中国改革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三,从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以前,各地均设有外汇调剂中心。这对于调剂外汇余缺、提高外汇资金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分割,外汇资金横向流通不畅,汇率不一。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使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大大优化了外汇资金的配置效率,而且奠定了人民币单一汇率的市场基础。

第四,人民币汇率由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88年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业务开办以后,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由于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差价较大,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外汇秩序的稳定。1994年1月1日起,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五,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相适应,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在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范外债管理制度、建立外债监测体系以及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资本项下43个交易项目,我国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经登记或核准)的有12项,占28%;有限制的16项,占37%;暂时禁止的有1

5项,占35%。

浮动汇率的类型

人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的对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而自由涨跌,货币当局不进行干涉的汇率。在浮动汇率下,金平价已失去实际意义,官方汇率也只起某种参考作用。就浮动形式而言,如果政府对汇率波动不加干预,完全听任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称为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但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或出于某种政治及经济目的,要使汇率上升或下降,都或多或少地对汇率的波动采取干预措施。这种浮动汇率在国际上通称为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1973年固定汇率制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

自由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 , 完全听任外汇市场供求力量的对比自发地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这种浮动也称清洁浮动。

管理浮动汇率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干预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 , 使汇率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这种浮动也称肮脏浮动。

2、按照汇率的浮动方式,可分为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和联系汇率制 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国家货币发生固定联系 , 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如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采取单独浮动。

联合浮动又称共同浮动 , 是指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 同时对非成员国货币采取共同浮动的方法。如在欧元推出之前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实行联合浮动。

钉住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与外币保持固定比价关系 , 随外币的浮动而浮动。依据钉住货币种类不同,分为钉住单一货币和钉住合成货币两种。钉住单一货币浮动是一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 , 对外经济往来主要集中于某一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种外币,这些国家使本币汇率钉住该国货币变动。钉住合成货币是指一些国家为了摆脱本币受某一种货币支配的状况 , 将本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一篮子货币或是复合货币单位、或是以贸易额为权数计算出来的货币篮子(篮子货币是由与该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

联系汇率是特殊钉住汇率制 , 最典型的是港元联系汇率制。

第二篇: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汇管理体制又面临许多新问题,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外汇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外汇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

关键字:外汇管理 体制改革 发展演变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总结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果,分析外汇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为适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进口替代性贸易战略,我国对外汇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分配管理体制,集中所有有限的外汇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采用指令性行政分配方式投入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整体目标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为稳定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配合并促进其他领域的改革、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年;第二阶段1994-2001年;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初级阶段(1978-1993)在这一阶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为对外贸易开放提供保障。对于经常项目,我国的资本管制政策主要体现为强制结汇制度、外汇留成制度和双重汇率制度。强制结汇制度和外汇留成制度是针对中资企业经常项目交易的资本管制政策。外汇留成是一种使用外汇的权利,以额度的形式表示,在使用时用人民币配成现汇。中资企业的贸易及非贸易外汇收入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结汇,其出口外汇收入卖给国家后,国家按规定比例给与出口企业外汇留成额度。用汇时,单位用人民币配以额度,按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购买现汇,对外进行支付。

双重汇率制度是这一阶段我国对经常项目实行的另一项资本管制政策。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除继续保留公布牌价外,还制定内部结算汇率。1981年正式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从1981-1984年,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没有变动,同时公布的牌价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汇率为1美元兑115元人民币。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进出口贸易外汇按官方汇率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结算。1985-1990年,我国多次大幅调整汇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兑21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兑5122元人民币(其中两次大调整分别是: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3120元调至3170元,贬值1518%;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3172元调至4172元,贬值2112%。),到1993年底,官方汇率调至1美元兑5172元人民币。由于外汇调剂市场的存在, 1985-1993年,我国实行的仍然是双重汇率制度,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例如, 1993年底,我国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8172元人民币

(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1)

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建立了资本市场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汇率并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1996年,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使对外贸易畅通无阻。但是,我国的经常项目实际上仍然存在外汇管制,体现为银行结售汇制度。例如,我国对中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强制限额结汇制度,除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以外,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这一措施实为限额结汇管制,属汇兑管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的是意愿结汇制度,但不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也属汇兑管制),外商投资企业要卖出外汇或者购汇都必须在外汇调剂中心进行。

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的同时,我国对资本项目的交易和汇兑实行了严格控制,一是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所有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须调回境内;二是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应在银行开立外汇专用账户,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结汇;三是资本项目下的购汇和对外支付都须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持核准件方可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

实行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是1美元兑518元人民币,而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8172元人民币左右。1994年1月1日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8170元人民币。利用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这一阶段,我国对资本管制的思路进行了调整。在前两个阶段,我国强制结汇的管制思路主要是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短缺的事实。在第三阶段,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改变了短缺的状态,不仅如此,通过外汇占款而产生的基础货币的扩张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一是转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外汇流入越多越好的观念,加强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测与管理;二是转变外汇流出越少越好的观念,逐步建立正常的、合理的、可控的流出机制。在经常项目结汇方面,逐步向意愿结汇制度过渡。到2007年8月,我国外汇局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以此为标志,我国自1994年以来沿袭了13年的强制结汇制度,淡出了历史舞台,被意愿结汇制度所取代。

对于资本和金融项目,逐步完善并适度放松了资本项目外汇管制。首先,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证券投资,拓宽资金流出流入渠道,如2002年,我国推出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允许合格境外投资机构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上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民币标价的金融工具。2007年6月,推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制度(QDII)。其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措施,如简化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手续、放宽购汇限制、放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和代客理财等限制、实施/走出去0战略,成立国家投资公司、实行境内个人对外证券投资试点等。再次,对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热钱0投机活动进行抑制,如加强外资对房地产业投资的审批和监管、大幅度核减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等。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进一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单一钉住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812765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101%。银行间一揽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13%。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方式、路径及其特点

1、国家对汇率的干预。虽然改革后的制度在对汇率的管理上有所放松,汇率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浮动,但政府仍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管理,政府仍发挥着主导作用。

2、中国外汇管理法规“位卑权重”。中国外汇管理法规从一开始就以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包括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出现。导致中国在外汇管理这一领域只由一部行政法规《外汇管理条例》调整,一切外汇管理活动都以其为准则。

三、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现行框架

根据《经济法》中的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的概述

我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外汇管制。建国初期,基于我国国力较弱以及当时所处的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顺势颁布了一系列的外汇管理新法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为主,包括其它外汇管理法规、行政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相对完善的外汇管理法律体系,标志着我国外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目前,我国外汇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

1、外汇管理的对象是境内机构、境内个人的外汇收支或者外汇经营活动,以及境外机构、境外个人在境内的外汇收支或者外汇经营活动。境内机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等,外国驻华外交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除外。境内个人,是指中国公民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连续居住满1年的外国人,外国驻华外交人员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除外。

2、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涉及货物、服务、收益及经常转移的交易项目等。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面转移等。

3、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引起对外资产和负债水平发生变化的交易项目,包括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衍生产品及贷款等。

4、国家对外债实行规模管理。借用外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到外汇管理机关办理外债登记。

5、提供对外担保,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由外汇管理机关根据申请人的资产负债等情况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申请人签订对外担保合同后,应当到外汇管理机关办理对外担保登记。但是,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提供对外担保的,不适用上述规定。

6、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其他境内机构向境外提供商业贷款,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外汇管理机关根据申请人的资产负债等情况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7、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保留或者卖给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但国家规定无需批准的除外。

8、依法终止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算、纳税后,属于外方投资者所有的人民币,可以向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购汇汇出。

9、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四、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发展方向及演变趋势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发展方向及演变趋势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包括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倾向等在内的国际因素;二是包括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资本市场的完善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在内的国内因素。

目前,我国在贸易领域已基本融入世界体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资本活动领域,我国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的资本管制不是长久之计,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在现有资本管制框架下研究并推动资本账户的稳步开放;但是,在近几年,甚至十几年,我国的资本管制仍然需要为经济改革保驾护航。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将继续坚持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方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调整和决策,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此,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趋势

1、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制度采用浮动汇率制。根据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综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中国资本市场终究会完全开放也会长期拥有独立自主货币政策选择相应的浮动汇率制度可行。

2、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到国外投资、用储备换技术、关注环境变化,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减持美元储备,增持欧元、马克等货币资产;转变引进外资理念,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3、逐步确立由强制结汇制向意愿结汇制的转变。意愿结售汇下,易于增强企业和个人自主创汇的积极性。

4、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以及完善外汇风险的监测与化解机制。

5、建立外汇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参考别国相关法律的优点,写出自己的法律,与世界接轨,促进中国外汇制度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不断实现改革,越来越适合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于外汇管理体制也要不断加强改革,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为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提供必要的手段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光灿,孙鲁军,管涛.中国外汇体制与人民币自由兑换[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1 [2] 肖凤娟.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8.7.[3] 胡晓炼.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J].2008.5.[4]韩继云.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财经研究,2002;4 [5]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1 [6]曾文革,余盈颖.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若干改革趋势[J].时代经贸,2007;2 [7]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十三年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上篇)[J].中国外汇,2002;11

第三篇: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 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18日07 版

经过30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与我们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执政资源配置是分不开的。从政府建设角度看,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基本理念适应时代潮流取得显著进步。一是确立了责任政府的理念。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责任逐步得到明确和强化,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的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二是确立了服务政府的理念。各级政府及部门逐步实现了从“管字当头”到“服务至上”的转变,能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成为衡量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三是确立了法治政府的理念。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尊重与维护法律权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意识逐步形成。

(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过改革,政府职能逐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逐步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一是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逐渐理顺。政企分开基本实现,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逐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二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逐步建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迈出重要步伐。三是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事务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由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转型。

(三)政府组织机构得到调整优化。经过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计划为龙头、综合部门管理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直接管企业的机构框架彻底改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宏观调控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为主的机构框架初步建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适应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需要,着重调整和加强了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能源规划、资源环境、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趋于合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得到更好发挥。不同层级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得以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职能配置上“上下一般粗”的状况得到改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进一步清晰,一些重要领域的部门职责交叉事项逐步划清,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行政执法职责体系逐步理顺,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五)政府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制度化建设持续推进,行政效能明显提高。一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建立。二是政务公开不断推进,机制日趋健全,范围不断扩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应急体系。四是行政监督和问责力度不断加强,包括外部监督、层级监督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行政监督体系初步形成,行政问责制在重大事故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公务员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和干部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目标逐步实现。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和启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改革基本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改革的方向和各项重大措施都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确定的,同时充分保证和发挥了党和政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行政管理体制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相协调,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始终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政府职能规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推动职能转变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一条主线。从1982年机构改革开始,中央就提出要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1988年机构改革明确提出转变职能的要求,以后一直把转变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核心。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强调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职能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三)始终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各种制约因素,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进程中始终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梯次推进,逐步到位。改革方向明确和条件成熟的先行一步,不追求整体同步推进。特别是历次机构改革涉及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时,通过多种渠道和办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始终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改革既要树立中央的权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又要照顾各地的特殊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各地在遵循统一的改革原则和方针的同时,在改革的内

容和方法上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对地方在改革创新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逐步推广。

(五)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受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改革既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认识和把握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又要坚持走开放道路,充分吸收其他国家行政改革的新鲜经验,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跟上世界发展趋势。

(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是对现有权力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观念变革,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灵魂。回首以往的改革,都是在改革目标上不断明确,在改革方式上不断改进,在改革领域上不断拓宽,在改革程度上不断加深,从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在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越来越触及到各种深层次体制性障碍,越来越牵涉到各方面利益格局调整,继续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难度空前加大。同时,我们改革的动力是强大的,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改革的外部条件是具备的,继续深化改革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无所畏惧地承担起继续深化改革的历史责任。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第四篇: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doc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总结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和取得的成果,分析外汇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外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为适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进口替代性贸易战略,我国对外汇实行了高度集中的分配管理体制,集中所有有限的外汇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采用指令性行政分配方式投入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原有 的外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概括起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结束了由国家垄断的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了以外汇上缴和外汇留成制度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进行了进一步的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上缴和外汇留成制度,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并取消了强制结汇制度,开始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1978—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配合整体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外贸体制改革中的下放外贸经营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方式,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以“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市场调节”为主线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不断放松直至取消经常项目的汇兑限制;二是逐步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三是逐步使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四是不断完善和开放资 本项目的外汇管理。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 1·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出口企业将出口外汇收入卖给国家后,国家按规定比例给出口企业和地方外汇留成额度。用汇时,企业用人民币配以额度,按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购买现汇,对外进行支付。值得注意的是,外汇留成制度只适用于中资企业,主要是配合对中资企业贸易及非贸易外汇收入的强制结汇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意愿结汇制度。

2·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外汇留成制度的实施,调动了企业和地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外汇额度与实体需求相分离。为了满足企业相互之间外汇余缺调剂的客观需要, 1980年我国政府推出外汇调剂业务。

3·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1979年8月我国国务院开始改革汇率制度,除继续保留公布牌价外,另外制定内部结算汇率。1981年正式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 1美元兑2·8元人民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外汇的结算。从1981—1984年,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没有变动。同时继续公布牌价, 1美元兑1·5元人民币,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1985年1月1日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进出口贸易外汇按官方汇率1美元兑2·8元人民币结算。1985—1990年,我国多次大幅调整汇率,实行人民币逐渐贬值政策,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兑2·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兑5·22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到1993年年底,官方汇率调至1美元兑5·72元人民币。由于外汇留成制度和调剂市场的存在, 1985—1993年,我国实行的仍然是双重汇率,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1993年年底,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8·72元人民币。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阶段(1994—2001年)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我国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了进一步市场化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借鉴国际经验,确定了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为阶段性目标。

1·取消外汇上缴和外汇留成制度,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1994年,作为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步骤,我国取消了实行了15年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同时,为配合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中资企业实行外汇账户限额管理,限额以内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意愿结汇,限额以外的实行强制结汇。1997—2001年,对中资企业的外汇账户限额按企业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15%核定。1994年,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意愿结汇制度,但不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外商投资企业要卖出外汇或者购汇都必须在外汇调剂中心进行。1996年7月1日,我国陆续推出了外商投资企业银行结售汇,实行限额结汇制度。1996年12月1日,我国不再对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包括所有无形贸易的支付和转移实行限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完全可兑换。

2·加强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的同时,我国对资本项目的交易和汇兑实行了严格控制,一是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所有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须调回境内;二是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均应在银行开立外汇专用账户,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结汇;三是资本项目下的购汇和对外支付都须经过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持核准件方可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购付汇。

3·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中资银行及其授权分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少量经授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会员能够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外汇周转余额限额管理,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周转外汇余额超过其限额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交易方式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由计算机系统按照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各种报价进行匹配。

4·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

首先,实行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的官方汇率是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而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8·72元人民币左右。1994年1月1日实行汇率并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其次,利用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这一阶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以下思路调整:一是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外汇流入越多越好的观念,加强对外汇流入的监测与管理;二是转变外汇流出越少越好的观念,逐步建立正常的、合理的、可控的流出机制;三是进一步树立市场机制观念,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外汇管理的目标。1·进一步改进经常项目外汇管理(1)进一步改革外汇账户限额管理。2002年,外汇账户限额从15%提高到20%。2003年,对国际承包工程、国际海运和国际招标等项下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限额,从20%提高到100%。2004年,对上经常项目外汇支出占外汇收入的比例为80%(含80%)以上的,其限额提高到50%,对外汇支出占外汇收入的比例为 80%以下的,其限额提高到30%。2005年,扩大了按实际外汇收入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的企业范围,同时,外汇支出占外汇收入的比例在80%以下的,其限额由30%提高到50%,外汇支出占比在80%以上的,由50%提高到80%。2006年,外汇账户限额统一调整为按上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80%与经常项目外汇支出的50%之和确定。2007年8月,取消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以此为标志,我国自1994年沿袭13年的强制结汇制度,淡出了历史舞台,被意愿结汇制度所取代。

(2)加强和改进了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管理。加强对经常项目外汇收支进行真实性审核,严格监控多收汇企业的货物贸易外汇收支行为。

(3)进一步简化了进出口核销管理,加大了贸易便利化程度。2·完善并适度放松了资本项目外汇管制 首先,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证券投资,拓宽资金流出流入渠道,如2002年,我国推出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允许合格境外投资机构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上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人民币标价的金融工具。2007年6月,推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制度(QDII)。其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措施,如简化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手续、放宽购汇限制、放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和代客理财等限制、实施“走出去”战略,成立国家投资公司、实行境内个人对外证券投资试点等。再次,对短期资本流动,尤其是“热钱”投机活动进行抑制,如加强外资对房地产业投资的审批和监管、大幅度核减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等。

3·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

在市场主体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非金融企业。对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的涵盖范围扩展为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并实行结售汇头寸综合管理。交易方式 由竞价方式增加到竞价方式和询价方式并用。此外,通过以下方面的改革,外汇市场效率得以提高:降低交易手续费、引入做市商制度、改变标准交割时间,与国际接轨,延长交易时间、采用远期交易/掉期交易主协议的做法、统一内外资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准入标准和结售汇限额核定标准、远期结售汇定价由一价变为多价。

4·进一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单一钉住美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8·2765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01%。银行间一揽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

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经常项目分步骤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外汇市场逐步建立并取得长足发展,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于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 1·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 1981年为440·22亿美元,三年来增长了113%, 1993年为1957·03亿美元,2001年为5096·51亿美元, 2006年为17603·97亿美元,是1978年的85倍, 2007年为21738·3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

2·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总体上促进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为逆差11·4亿美元, 1981年为逆差800万美元,三年来逆差减少了99%,1984年、1987年、1988年、1989年均为逆差年,分别为12·71亿、37·79亿、77·59亿和66·02亿美元, 1990—1992年每年均实现了顺差,分别为87·46亿、80·52亿和43·55亿美元, 1993年为逆差122·15亿美元, 1994年实现顺差53·92亿美元,此后每年持续顺差, 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774·75亿和2622亿美元。

(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近几年大幅增长的态势。从1979—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比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外汇储备增长了113·3%, 1989—1998年第二个十年比第一个十年增长了258·3%, 1999—2007年第三个九年比第二个十年增长了877%,增长速度可谓惊人。2003年增长突破1000亿美元, 2004—2006年每年增长突破2000亿美元, 2007年增长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15282·49亿美元,具体见表1。

三、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与经济均衡发展的不适应性

我国现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主要包括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贸易外汇、服务贸易外汇、个人外汇、外币现钞和外币计价等方面的管理。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目的,一是配合整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如为了改变外汇储备短缺状况,对企业外汇收入实行强制结汇;为了鼓励出口,对企业出口进行考核并奖励;为了扩大贸易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外汇账户结汇限额等。二是引导资金有序流动,如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和资本项目外汇账户实行分开管理、对经常项目贸易外汇收入进行真实性审核、对进出口实行核销管理等。现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与经济均衡发展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强制结汇导致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化,不利于对经济失衡的调整

从1994—2007年沿袭了13年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制度,在解决了我国外汇短缺的同时,却未免矫枉过正,使外汇储备急剧增长,进而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成为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的制度根源。

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93年年末的223·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年末的529·2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300多亿美元,为此投放基础货币近3000多亿元人民币。1994年因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是当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199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4%。近年来,外汇占款存量占基础货币存量的比例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108·49%,而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例,在2001年、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年、2005年超过200%。我国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定位为3%, 2007年3—8月, CPI指数分别为3·3%、3%、3·4%、4·4%、5·6%、6·5%, 2008年一季度,CPI指数达到8%。

虽然从2005年开始外汇管理部门实质性转向意愿结汇制度的研究和试点,乃至2007年8月宣布境内机构可以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但经济失衡的矛盾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对于缓解失衡,实行意愿结汇这一政策的效果还难以断定,因为对强制结汇制度下对冲外汇占款在货币增发总量中的比重有多大还难以判断。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兑付压力还有一个逐渐减缓的过程。此外,诸如2007年取消出口收汇考核、调减出口退税等减弱出口刺激的做法,对于缓解经济失衡也似乎是杯水车薪。2·在引导资金有序流动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经常账户资金流动和资本账户资金流动管理的闸门只有真实性审核制度,而这一制度还存在许多漏洞,如对服务贸易、非贸易外汇资金流入的真实性审核制度缺失,资本项目资金容易混入经常项目结汇,为此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效率降低。

(二)资本项目管制政策存在薄弱环节

1·资本流入管制趋松的态势不利于我国资本账户失衡的改善

近几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为了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压力,对资本账户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但同时对资本流入的管制也进一步放松,如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的范围和投资额度、简化外商投资项目资本金结汇管理、取消外商对部分开放行业境内企业的并购限制、允许外资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等。这种趋松的资本流入管制措施会抵消旨在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的资本流出措施的效果,不利于对热钱流入的抑制,从而不利于资本账户失衡的改善。

2·资本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存在漏洞,导致资本账户资金混入经常项目进行结汇

3·现行资本账户外汇管理基本采用行政审批、额度等手段,经济手段很少采用,管制的成本增大,管制的效率降低

4·统计信息不够透明,国内外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判断不一国内有代表性的判断认为我国有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经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了部分可兑换,而根据IMF2007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我国包括资本市场工具等13种资本账户交易都表现为管制状态。该年报所提供的成员国资本项目的管制信息是国外学者分析判断成员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学者Miniane的计算方法,我国2006年的资本管制程度指数为0·929,比1998—2003年的0·857略有上升。(三)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是银行间外汇市场。从1994年建立至今接近15年,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还有很大限制,外汇市场只是作为中央银行实行外汇干预,稳定汇率的主要场所。由于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资本账户尚未实行自由兑换,因此,外汇供求主要来自经营性的交易结售汇,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很小,外汇市场不具备“利率—资本流动—汇率”的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四)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已构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于最优国际储备规模,国际主流观点强调国际储备在缓解国际支付困难方面的功能,重视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然而,这一主流观点与发展中国家实践存在巨大反差。资本高度流动所带来的货币危机隐患使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功 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国际储备对发展中国家稳定汇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而言,除了稳定汇率以外,经济发展需求不足的矛盾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都使得外汇储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持有,随着美元贬值以及进一步的贬值预期,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必须高度重视。

四、完善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的思路

第一,要改革经常项目的外汇管理,鼓励民间自行保留外汇,加大真实性审核的力度,逐步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转变,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不能光靠外汇管理政策,而应当有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

第二,要加强资本项目管制政策的调整,控制资本流入放松的步伐,合理把握资本流出放松的节奏,使之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加强资本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堵塞资本项目资金混入经常项目结汇的渠道;积极推进经济手段管理方式的使用,提高管制效率;加强统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统计工作方面与国际组织的协调,尽量避免国内外对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判断的不一致性。第三,继续完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增强企业在外汇零售市场的主体作用,提高乃至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周转余额限制,进一步加大外汇指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主体作用,赋予外汇市场一级做市商更宽裕的定价空间,活跃人民币衍生产 品的交易,放松外汇实需原则,取消对零售市场汇价波动和交易额度的管制,活跃外汇零售市场的发展。

第四,进一步改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对外汇储备的持有和经营必须兼顾保障经济安全和减少机会成本。据悉, 2007年9月,中国投资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一种国有主权财富基金掌管经营我国的外汇储备。成立后,公司购买了美国私人股份公司黑石集团10%的股份。黑石集团在美国挂牌交易时股价震荡,中国投资公司投资损失达50亿美元。因此,谨慎经营外汇储备是当务之急。

总结以上思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继续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向。一方面,将继续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另一方面,外汇管理和资本管制政策将继续调整以缓解经济内外失衡,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具体政策上,改变汇藏于国的外汇资产持有结构、保证外汇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是改革的重点,而是否能够减轻货币政策压力、缓解经济失衡的结构性因素、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善,将成为外汇资金合理有序流动的关键。责任编辑:王锦红)

肖凤娟副教授(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国际贸易 2008年 第7期

第五篇: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怎样处理好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他们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发展重要关注的焦点,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提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城镇化;房地产业;重要动力;协调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得到快速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房地产事业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镇化的加快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房地产业的蓬勃又积极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房地产业不健康发展,导致各地房价过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率,因此,如何避免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的利益冲突,使他们相互促进,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主要是指城乡人口分布结构变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城镇空间更加文明和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都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1.1 城镇化速率的提高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导致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流向城市,住房需求摆在了首要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房屋刚性需求的变化,此外,人口的增加将会导致各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的发展,工厂扩建,企业办公、服务行业及房产投资等对房屋的需求也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非住房消费如休闲场所、度假区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广阔发展。

1.2 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房地产业是我国国名经济的基础产业,它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它通过城市功能结构的演化,对城市人口和市场结构进一步扩大,对改善居民居住坏境,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只有房地产业的运行,才能建设良好的城市空间,为外来人口提供物质保证,为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以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健康运行来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1.3 房地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利益冲突关系,城市化速率的提高,拉动了房产需求,使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房产投资和投机日趋增多,直接表现就是房价过高,过高的房价不仅给房地产开发带来了风险,而且与居民收入不相协调,造成外来人口买房难的问题,对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在城市居住设置了关卡,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进而又反作用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没有合理规划城镇建设,使房地产业的开发无序化,由于城市竞争加剧和房地产业巨大开发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房地产开发的速度高于城镇化规划的速度,使房地产开发出现无序甚至失控,从而城镇功能分区和布局不明确,这不仅对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利因素,而且造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不协调,从而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2 城镇房地产市场体制不健全,造成产业结构失调,由于城镇房地产利益的拉动,市场机制失调,导致房地产市场开发火热,房地产价格混乱,从而盲目的进行房地产投资,因此占用了其他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和相关产业的资源,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且城镇房地产开发商大多实力小、规范化程度低,使房地产业走向批量大、档次低的尴尬境地,影响了城镇的发后续展。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涌入城镇,政府发展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和廉租房的建设明显偏少,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却难以实现,从而生活标准难以达到城镇化的最低生活标准,从一方面又减少了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劳动力,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业共同发展的方法措施 1 切实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当前中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日趋加强,对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投机、价格泡沫等问题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房地产业本身也应该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标准,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健康、有序,此外,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环境、资源的保护,使二者协调发展解决好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投资风险,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房地产业开发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房地产开发商有效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与政府、区域经济和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才能是城镇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机和投资住房越来越热,因此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开发需要有长远的规划,避免城镇开发不合理而面临的财政风险,合理定位城镇化目标,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开发、合理定价,加快促进城镇化进程。3 采取有效房地产开发管理,促进城镇化进程,在县域城镇化过程中,有效地房地产开发管理措施能够加速城镇化的实现,首先调整与大中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取用与县域房地产相适应的引入政策,其次加强房地产业务管理,提升房地产管理水平,符合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择优办理房地产开发业务,加强和银行的合作,做好贷款方案和贷后管理工作,建立绿色房地产业,保证县域向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转变。4 加快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合理构建城镇房地产市场,城镇化进程下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房地产业无序化发展,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镇房地产开发法律法规,突破户籍制度,处理好常住人口房地产市场和流动人口房地产市场的关联,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形成合理的人口流动速率和房地产价格市场,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扩大廉租房的覆盖范围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实现公平公正的房地产开发环境,确保人人有住房,形成房地产开发层次结构,确保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结语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业还将持续发展,而城镇化进程的速率也不会停止,它们是不可逆转的过程,我国当前的任务是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加快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发展和完善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住宅消费从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才能使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张勇等.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现代农业科技,2007(14).

张奕河,郑大川.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需求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李东.浅谈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J].今日财富,2008;(6).龙佳宜,鞠慧雅.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北京房地产,2008;(12).尹中立.房地产调控与宏观调控的矛盾与出路.固际经济评论,2007(11).

据上海证券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点之一是要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但城镇化有两大前提条件:进城的农民要买得起房;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能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城镇化对增加城市住房需求和调整供求关系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这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就是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即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由此,城镇化发展为中国经济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并有望继续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确实,城市化进程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重大改革以来,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由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美国只有9个,在中国则有166个。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也曾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正在以每年25%速度增加,中国成了世界上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不少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繁荣,并带来或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户籍制度限制和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导致农村居民在城市中很难生根下来,成为城市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动力,从而减缓了城市化进程,抑制了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消费。有研究表明,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31.1%上升到2008年的74.4%,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68.9%下降到2008年的25.6%。

透过上述数据,一是受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率提高等因素影响,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的占比远高于中国城市化率增长,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对降低;二是分化的二元城乡结构,不仅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而且也不利于农民分享中国改革的经济成果;三是制度安排和城乡二元分化结构导致了农村居民消费

水平过低。所以,只有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利益分配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有效促进农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这个角度分析,放宽中小城市的户口限制,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

之所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成为现在和将来中国经济发展之动力,是因为 “城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基本住宅建设,以住房产业为龙头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此外,城镇化还有助于集约性使用土地和解决当前土地矛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以农民进城的方式带动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基于农民有支付能力去购买他们希望进入城市的住房。但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火爆,导致各地城市的房价全面飙升,不要说大中型城市房价的快速飙升,就连中小城市的房价也出现快速上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85%以上城镇家庭无能力购买当前房价高企的住房。因为,城市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已达到8.31倍,农村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达29.44倍。如果说城市中都有85%以上家庭购买不起住房,那么要想让农民进城购买所需要的住房只能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加速城镇化进程,最为关键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使进城的农民购买得起住房。

事实上,要让进城农民真正能在城市中“生根落地”,不仅需要有适度的房价以符合他们的购房支付能力,而且还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由此形成有效的农村土地市场。因为,农村土地市场不仅可以增加土地供给或给土地定价,而且也可以为农民进城提供一种经济保障。

在笔者看来,只有在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放宽中小城镇居民户口限制才能达到推进城镇化的预期效果。否则,这个制度改革所能起到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放宽中小城镇居民户口限制的城镇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确实,通过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落户,这样的城镇化进程将增加农民对城市住房的很大需求,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房价应当接近当下农村居民的购房支付能力。还有,农村土地要能够流转,并能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的一种经济保障。这样,如果农村土地能够流转的话,土地资源就能起到增加住房供给的作用,并能改变当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当然,这个市场方向究竟会向何处发展,还要看下一步政策细化而定。(作者 易宪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下载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课程名称论文题目授课教师姓名学号系别日期成绩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行政权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我国社......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范文大全)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平塘县委党校莫 彬自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国际秩序,包括西方世界的所有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公共......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

    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进程调查报告

    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进程调查报告 一、前言 从2003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及因......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4月10日在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苗圩指出工信部将加强与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与配合,以......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分析存在的问题5篇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30年的进程分析存在的问题 中国国情专题库:透视中国 【内容提要】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医改30年历程,梳理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献和重大举措,反映出对卫生......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初探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提高,使得机动车辆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也日益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