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代码:BT1633 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62学时,实验10学时)学分:4.5 适用专业:交通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交通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了解和熟悉半导体器件的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初步掌握常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进行电路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牢固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树立用电路定律分析电路的观念。
2.掌握分析线性电路的基本方法(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
3.掌握晶体二级管、三级管工作原理及常用应用电路。
4.掌握单级、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5.初步掌握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应用。
6.初步掌握集成运放电路的模型和特性,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以及非线性应用的常用电路原理、结构。
7.了解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元件;典型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8.熟悉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9.了解门电路的特点和功能,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常用组合逻辑部件的功能及主要用途。
10.掌握基本触发器的分析方法及逻辑功能表示方法,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结构及特点,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11.了解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转换原理,掌握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电路基本模型(2学时)
电路模型;电路基本定律。
2.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学时)
基本概念;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
3.二级管和晶体三极管(4学时)
二级管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二级管的应用;稳压二级管特性和参数及典型应用。三级管的结构特性及主要参数。
4.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应用(10学时)
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计算;差动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及计算。
5.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6学时)
集成运放的特点参数,理想运放的分析依据;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6.电子电路中的反馈(6学时)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及四种基本组态,以及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振荡电路中的正反馈。
7.直流稳压电源及其应用(4学时)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整流、滤波电路工作原理,串联型稳压电路、集成稳压电源的工作过程。
8.组合逻辑电路及其应用(10学时)
基本门电路、集成门电路、逻辑代数及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
9.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及其应用(10学时)
触发器功能和类型,寄存器、计数器、编码器和译码器、集成定时器及应用同,数字电路读图和应用举例。
10.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2学时)
11.机动(2学时)
四、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
(一)实验要求
了解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及调压器等的基本
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和测试技能。了解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具有查阅集成元器件手册的能力。具有调试放大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能力。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具有分析误差的初步能力,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
1、常用仪器和元件测试(2学时)
了解万用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及调压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和测试技能。掌握基本元器件的测试方法。
2、放大电路实验(2学时)
单级放大电路;多级负反馈放大电路。
3、集成运放电路(2学时)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应用;函数信号发生器及其应用。
4、直流稳压电路实验(2学时)
直流稳压电源测试及应用。
5、门电路实验(2学时)
基本单极门电路组成、功能、应用。
五、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
着重元件、器件的特性,以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解。反映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注重应用,加强理论与实验的联系。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闭卷笔试
实验10%,平时20%,期终70%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秦曾煌.电子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参考书目: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执笔人:周 旦)
第二篇: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学
分: 4分
总 学 时:9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适应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一门硬件基础课程,它的理论与方法在许多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模拟电路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各硬件技术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学习深造的需要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2、熟练掌握直流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熟练地掌握求线性无源二端电阻网络的等效电阻的方法,特别是能正确运用结点电
压法,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受控源的概念。
3、掌握电感、电容元件的性能及储能特征,理解过渡过程;深刻理解时间常数的意义,掌握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全响应及自由分量和强制分量、稳态和暂态等概念。
4、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振幅、角频率、相位与初相、正弦量的瞬时值、有效值、相位差的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相量图、电路电元件上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掌握阻抗、导纳的概念;掌握阻抗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计算和作相量图的方法。
5、掌握串联、并联回路的谐振特性及其分析计算方法;理解谐振、Q值、特性阻抗及通频带等概念。
6、了解三相电路的基本知识。
7、熟练掌握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常用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及主要参数。
8、正确理解直流电路的组成,掌握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指标的计算。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压调节范围,掌握三端集成稳压电源的应用。
9、建立模拟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放大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
10、熟练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会判断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和极性,熟练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虚短、虚断的概念、闭环放大倍数的表达式。
11、掌握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熟悉放大电路中晶体管的三种工作状态的特点,掌握互补电路的工作原理。
12、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电路特点、主要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13、熟练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比例、求和、减法、积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14、掌握正弦波振荡器信号产生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元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参考方向的概念。
2、熟练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3、掌握电路的工作状态及判断。
4、掌握有源元件的特点。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路模型的概念;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参数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电路模型
3、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位和电动势、功率和能量)
4、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5、电路的工作状态(开路、短路、负载状态)
6、无源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
7、有源电路元件(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实际电源的模型)
8、电路中电位的概念
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2、掌握支路电流法。
3、等效电路分析。
4、叠加原理结点电压法。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基尔霍夫定律;结点电压法,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
(三)课时安排
19学时(理论学时:10学时
实验学时:9学时)。
(四)主要内容
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支路电流法
3、等效电路分析(等效电路的概念、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效、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等效电源定理、最大功率传输)
3、叠加原理
4、结点电压法
5、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第三章
正弦稳态电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及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掌握阻抗与导纳的串联与并联及计算。
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4、掌握电路的谐振分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正弦量的振幅、角频率、相位与初相、正弦量的瞬时值、有效值、相位差的概念;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串联、并联回路的谐振特性及其分析计算方法。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周期和频率、幅值和有效值、相位和相位差)
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及相量图
3、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模型(元件的相量模型、电路的相量模型、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4、阻抗和导纳
5、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7、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8、电路中的谐振(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第四章
三相交流电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三相交流电源的组成及有关概念。
2、掌握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与三角联结。
3、掌握三相负载的功率及计算。
4、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三相交流电源的有关概念,三相负载的功率及计算。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1、三相交流电源
2、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
3、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
4、三相负载的功率
5、安全用电
第五章
电路的暂态响应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换路定律及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确定。
2、掌握RC、RL电路暂态响应的分析。
3、掌握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换路定律,RC、RL电路暂态响应的分析,三要素分析法。
(三)课时安排 6学时
(四)主要内容
1、换路定律与电压和电流初始值的确定
2、RC电路的暂态响应
3、RL电路的暂态响应
4、一阶线性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 第七章
直流电源电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及伏安特性。
2、掌握单相整流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掌握电源滤波电路的结构及原理。
4、掌握稳压二极管的特性及稳态电路的结构及稳压原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PN结的形成;PN结的单向导电性;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单相
桥式整流电路;稳压电路。
(三)课时安排
15学时(理论学时:12学时
实验学时:3学时)。
(四)主要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2、整流电路(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3、电源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电感滤波电路)
4、稳压二极管
5、稳压电路
第八章
基本放大电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双极型晶体三极管的结构、放大原理及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2、掌握晶体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
3、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结构及原理。
4、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的基本概念、反馈类型的判别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5、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结构及原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负反馈的基本概念、负反馈的类型及判别、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输出功率和效率;
非线性失真。
(三)课时安排
19学时。
(四)主要内容
1、双极型晶体三极管(基本结构、电流分配及放大原理、特性曲线、主要参数)
2、晶体管放大电路(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射极输出器)
3、多级放大电路(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4、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负反馈的基本概念、负反馈的类型及判别、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5、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第九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特点和图形符号。
2、掌握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3、掌握各种模拟信号的运算电路的组成及原理分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模拟信号的运算电路(比例运算电路、加法、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虚短与虚断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8学时
(四)主要内容
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特点以及图形符号、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方法、常用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主要参数
2、模拟信号的运算电路(比例运算电路、加法、减法运算电路、微分、积分运算电路)第十章
信号的产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组成及振荡条件。
2、了解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结构及原理。
3、了解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结构及原理。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及振荡条件;RC正弦波振荡电路;LC正弦波振荡电路。
(三)课时安排
4学时
(四)主要内容
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
2、RC正弦波振荡电路
3、LC正弦波振荡电路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16学时的实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上机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此项内容。
六、教学参考书
1.教材:殷瑞祥主编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目
[1] 殷瑞祥主编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邱关源主编.电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李瀚荪主编.《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版)上、中、下册 [4] 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s Technology Basics 总学时:56+2学分:3.5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3、适应专业:(数计学院)软件工程
4、课程选修条件: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5、课程教学目的:
电子技术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以电路分析如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模拟电路如晶体管、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为基础,数字电路如单元电路、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导,研究各种不同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参数分析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深刻认识单元电路、集成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掌握电子线路及电子器件的测试方法,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电路图的方法,具备查阅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手册的能力,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掌握电路的设计、安装及调试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建议
电子技术基础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拓宽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应采用EDA仿真软件,增强学生对电路动态过程的理解;应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电路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一)理论部分 学时数:56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作用和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1.2 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功率 1.3 电路元件 1.3.1 电阻元件 1.3.2 电感元件 1.3.3 电容元件 1.3.4 独立电源 1.3.5 受控电源 1.4 电路定律 1.4.1 欧姆定律 1.4.2 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4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
2、熟练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状态;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1 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2.2 电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定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
2、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3、熟练掌握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
4、掌握电路中的谐振现象。
5、重点掌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弦交流电基本物理量和相量表示法,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组成和相量运算,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功率因数提高的意义和方法。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交流电
3.1.2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3.1.3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3.2.1 电阻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2 电感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2.3 电容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 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3.3.1 正弦交流电路的阻抗 3.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3.3.3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3.4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4.2 功率因数的提高
3.5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3.5.1 串联谐振 3.5.2 并联谐振
第4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4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一阶电路的三种状态响应。
2、了解二阶电路的三种暂态响应过程及其状态轨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完全响应、三要素法、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4.1 换路定律及初始值的确定 4.1.1 换路定律
4.1.2 动态电路初始值的确定 4.2 一阶线性动态电路的分析 4.2.1 动态电路的响应
4.2.2 一阶动态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4.2.3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第6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本征、杂质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及PN结中载流子的运动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主要参数,理解稳压管的原理及应用,了解PN结的电容效应
3、掌握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及放大系数,掌握晶体管的共射特性曲线,了解温度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
4、掌握结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应的特性曲线,了解其与晶体管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稳压管的原理。
2、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原理,如何判断三极管的管型、管脚和管材。
3、场效应管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曲线。6.1 半导体二极管
6.1.1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6.1.2 半导体二极管 6.1.3 稳压二极管 6.2 晶体三极管
6.2.1 晶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6.2.2 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6.2.3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和主要参数 6.3 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1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2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
6.3.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及使用注意事项 6.4 光电器件 6.4.1 发光二极管 6.4.2 光电二极管 6.4.3 光电三极管 6.4.4 光电耦合器件
第7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6学时)[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正确理解图解法。
2、掌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掌握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
5、掌握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6、了解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放大电路的组成,用微变等效电路法来分析放大电路,图解法;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压放大倍数计算;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差动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7.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7.1.1 电路组成及电压放大原理 7.1.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7.1.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7.1.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7.1.5 多级放大电路 7.2 射极输出器 7.2.1 静态分析 7.2.2 动态分析 7.3 差分放大电路 7.3.1 静态分析 7.3.2 动态分析
7.4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7.4.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7.4.2 OC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7.4.3 OTL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器 *7.5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 7.5.1 共源极放大电路静态分析 7.5.2 共源极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6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集成运放的特点、理想性能指标及使用注意事项
2、理解集成运放电路中的偏置电路-电流源电路的作用、分类、计算
3、掌握集成运放F007的引脚图、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集成运放电路的理想性能指标、F007的应用
2、电流源电路的作用 8.1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8.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与符号 8.1.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1.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 8.1.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模型 8.2 反馈在集成运算放大器中的应用 8.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8.2.2 反馈的判断 *8.2.3 4种反馈组态
8.2.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8.3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8.3.2 对数频率特性
8.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8.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 8.4.1 比例运算电路 8.4.2 加法运算电路 8.4.3 减法运算电路 8.4.4 积分运算电路 8.4.5 微分运算电路 8.4.6 测量放大电路
8.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8.5.1 比较器 8.5.2 方波发生器
第9章
直流稳压电源(6学时)[教学目的]
1、了解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半波、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参数
2、理解滤波电路的原理,学会定量分析其性能,理解倍压整流电路原理
3、掌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主要指标限流电阻的计算,了解稳压电路中的保护措施
4、掌握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5、掌握集成稳压器W7800、W7900、W117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2、串联型稳压电路
3、三端稳压器的应用 9.1 单相整流电路
9.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9.1.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9.2 滤波电路
9.2.1 电容滤波电路 9.2.2 电感滤波电路 9.2.3 复式滤波电路 9.3 直流稳压电源
9.3.1 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 9.3.2 串联型稳压电路 9.3.3 三端集成稳压电路
第10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教学目的]:
1、掌握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2、掌握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
3、掌握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
4、了解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基本逻辑门电路(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的表达方式和原理;组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设计;加法器、译码电路、显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10.1 逻辑代数基础
10.1.1 逻辑代数的特点和基本运算 10.1.2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规则 10.1.3 常用逻辑门电路
10.1.4 最小项和最小项表达式 10.1.5 逻辑函数的化简 *10.2 集成逻辑门电路 10.2.1 TTL门电路
10.2.2 三态输出门(TS门)*10.3 MOS逻辑门
10.3.1 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10.3.2 其他类型的CMOS门电路 10.4 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10.4.1 组合电路的分析 10.4.2 组合电路的设计 10.4.3 加法器
10.4.4 组合电路设计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10.5 常用的组合电路 10.5.1 译码器 10.5.2 编码器
第11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
2、掌握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用的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构成,逻辑功能和真值表,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集成寄存器)的工作原理,计数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1.1 触发器
11.1.1 基本RS触发器 11.1.2 门控触发器 11.1.3 主从触发器
11.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 11.2.1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步骤 11.2.2 同步时序电路分析举例 11.3 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 11.3.1 寄存器 11.3.2 移位寄存器 11.4 计数器
11.4.1 同步计数器 11.4.2 异步计数器
11.4.3 使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
(二)实验部分 学时数:22 实验
1、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实验
2、戴维宁定律的验证(验证型、必做)
实验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验证型、必做)实验
4、一阶电路实验(验证型、必做)
实验
5、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设计型、必做)实验
6、两级放大电路(设计型、必做)
实验
7、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设计型、必做)实验
8、集成直流稳压电源设计(设计型、必做)
(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章节标题 学时
讲授 讨论 实验习题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4 4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4 4
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 4 4
第四章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4 3
第五章(不学)
第六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5 5
第七章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 5 4
第八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 3 第九章
(不学)
第十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15 15
第十一章
双稳态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1 10 实验1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2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实验3 用万用表测试二极管、三极管
实验4 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
实验5 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6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7 触发器
(一)R-S,D,J-K
实验8 集成计数器
合计 56 52 22 4
五、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 无
六、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一、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以理论分析、计算、设计为主,作业次数应十次以上,作业类型主要是分析题、问答题、计算题以及少量的设计题。
二、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类型:(1)填空题(2)选择题(3)判断题(4)简答题(5)分析题(6)计算题 课程成绩评分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期末考试成绩,占整门课程总评分的50%,理论平时成绩占20%(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占30%,按此比例计算学生该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七、教材及重要参考书:
教材:
陈佳新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3 参考书: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杨素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邱光源、罗先觉 编著 《电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2.6 课外阅读资料:
谢自美
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
(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6
毕满清
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
李东生
Protel99SE电路设计技术入门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3
课程教学标准批准:
制定:
制订时间:
第四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课程教学大纲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课程教学大纲
课内学时数: 96
实验学时数: 24
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高职高专专科电子类专业
一、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继《电路》课程后,电气类、自控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个部分,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知识,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学会查阅手册和正确选择使用电子元器件,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模拟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掌握常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
• 了解线性集成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
• 掌握共射、共集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及基本运算放大器等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 熟悉功率放大器、振荡器、整流器、稳压器及由集成“运放”组成的某些功能电路等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和应用。
• 熟悉放大器中的负反馈,掌握负反馈的基本方式及其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 掌握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能确定静态工作点
• 掌握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能求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
• 熟悉对某些功能电路的近似估算。
• 熟悉一般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源、交流毫伏表、直流稳压电源等的正确使用方法。
• 掌握基本的电子测试技能,了解常用器件和电路的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初步具有检测故障的知识。
• 进一步提高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 具有查阅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手册的初步能力。
• 初步掌握阅读和分析电子电路原理图的一般规律。
2、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理论课 72 学时,实验 24 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数
内 容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负反馈放大电路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6 信号发生电路 功率放大电路 直流稳压电源 电力电子电路
合 计
二、教学内容
§ 1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
§ 1.1 半导体二极管
§ 1.1.1 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 1.1.2 半导体二极管的构成与类型
§ 1.1.3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 1.1.4 半导体二极管的使用常识
§ 1.2 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路模型
理论课时
实验课时 2 6 10 2 8 2 10 2 8 2 6 4 8 2 6 2 72
小计 16 12 10 12 10 10 10 8 96
§ 1.3 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应用
§ 1.3.1 单相桥式整流滤波电路
§ 1.3.2 硅高压整流堆简介
§ 1.3.3 限幅电路
§ 1.4 特殊二极管
§ 1.4.1 稳压管
§ 1.4.2 变容二极管
§ 1.4.3 光电器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和 PN 结的形成。
• 理解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特性和主要参数。
• 掌握二极管在电路中的运用。
§ 2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 2.1 双极型三极管 § 2.1.1 BJT 的结构
§ 2.1.2 BJT 的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
§ 2.1.3 BJT 的特性曲线
§ 2.1.4 BJT 的使用常识
§ 2.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 2.2.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各元件作用
§ 2.2.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 2.2.3 用图解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
§ 2.2.4 BJT 的三个工作区域及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 2.2.5 用小信号模型法分析动态工作情况
§ 2.3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放大电路 —— 射极偏置电路
§ 2.3.1 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 2.3.2 射极偏置电路
§ 2.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 2.4.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2.4.2 共基极放大电路
§ 2.5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 2.5.1 绝缘栅场效应管
§ 2.5.2 结型场效应管
§ 2.5.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 2.5.4 其他类型场效应管
§ 2.5.5 FET 的偏置电路及静态分析
§ 2.5.6 FET 放大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分析法
§ 2.6 三极管及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的应用举例
§ 2.7 特殊三极管
§ 2.7.1 光电三极管
§ 2.7.2 光电耦合器
§ 2.8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 2.8.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 2.8.2 频率特性的定性分析及其指标 § 2.8.3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 波特图
§ 2.8.4.BJT 的频率参数
§ 2.8.5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 2.8.6 共射一共基直接耦合放大电路及其频率特性
【本 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理解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 能识别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及其特性。
§ 3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 3.1 差分放大电路
§ 3.1.1 双端输入的基本差分放大电路
§ 3.1.2 单端输入的差分放大电路
§ 3.2 恒流源
§ 3.2.1 差分放大电路中恒流源的作用 § 3.2.2 集成运放中的恒流源
§ 3.3 集成运算放大器
§ 3.3.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 3.3.2 集成运放一些特殊参数含义
§ 3.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及其基本运算电路
§ 3.4.1 理想集成运放及其传输特性
§ 3.4.2 基本运算电路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了解典型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其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
• 掌握几种基础运算电路的结构形式。
• 能画出运放电路的输出电压。
§ 4 负反馈放大电路
§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 § 4.1.1 反馈的概念
§ 4.1.2 反馈的极性与类型
§ 4.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增益分析方法
§ 4.2.1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
§ 4.2.2 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 4.2.3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 4.2.4 四种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一
§ 4.2.5 负反馈放大电路应用举例——音调控制电路
§ 4.3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问题
§ 4.3.1 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和原因
§ 4.3.2 消除自激振荡的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
• 理解反馈、反馈深度的概念。
• 掌握负反馈放大增益的一般表达式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会计算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 5 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 5.1 有源滤波电路
§ 5.1.1 基本概念
§ 5.1.2 一阶低通滤波电路(LPF)
§ 5.1.3 一阶高通滤波电路(HPF)
§ 5.1.4 带通滤波电路和带阻滤波电路
§ 5.2 精密仪用放大电路
§ 5.2.1 精密差分测量放大电路
§ 5.2.2 集成精密测量放大器
§ 5.3 高精度整流电路
§ 5.4 集成隔离放大器
§ 5.5 集成运放在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典型有源滤器的组成和特点。
• 了解有源滤波器的分析方法。
• 知道测量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特点与用途,高精度半波整流电路的特点,集成隔离放大器的用途。
• 会计算一阶低通滤波电路的截止频率或电阻、电容值,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
§ 6 信号发生电路
§ 6.1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1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 6.1.2 RC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3 LC 正弦波振荡电路
§ 6.1.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 6.2 非正弦信号发生电路
§ 6.2.1 电压比较器
§ 6.2.2 方波发生电路
§ 6.2.3 8038 集成函数波形发生器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知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RC 串并联及 LC 并联谐振网络的选频性特点及电路的基本构成。
• 会计算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RC 串并联正弦波振荡放大电路中对阻值要求、单值和迟滞比较器的阈值电压、方波发生器的振荡频率。
• 会画出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及输出与输入波形关系。
§ 7 功率放大电路
§ 7.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殊问题
§ 7.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2.1 双电源基本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CL)及其工作原理
§ 7.2.2 乙类双电源功率放大电路功率参数分析计算
§ 7.3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3.1 实用的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 7.3.2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OTL)
§ 7.4 集成功率放大器
§ 7.5 功率放大电路应用举例 § 7.6 功率管的散热问题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类型及特点。
•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分析方法。
• 了解功率放大电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 会判别复合管的管型。
§ 8 直流稳压电源
§ 8.1 概述
§ 8.2 稳压管稳压电路
§ 8.3 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
§ 8.4 稳压电路的质量指标
§ 8.5 集成三端式稳压器
§ 8.5.1 概述
§ 8.5.2 三端式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 § 8.5.3 三端式可调集成稳压器
§ 8.6 开关型稳压电源
§ 8.6.1 开关型稳压电源的特点和类型
§ 8.6.2 他激式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 8.6.3 SW3524 ――集成单片脉宽调制式开关稳压电源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掌握单相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 了解典型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容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平均值的估算。
• 理解线性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 会画出三端式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单电压输出电路。
§ 9 电力电子电路
§ 9.1 概述
§ 9.2 晶闸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9.2.1 晶闸管的符号和外形 § 9.2.2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 9.2.3 晶闸管的主要参数及型号
§ 9.3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及触发电路
§ 9.3.1 电阻性负载的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
§ 9.3.2 触发电路
§ 9.3.3 晶闸管、单结晶体管电路应用举例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 知道晶闸管导通及其关断条件、控制角与导通含义及之间关系、可控整流基本原理、单结晶体管构成的触发电路基本原理及同步含义。
• 会计算电阻性负载的单相半控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直流平均电压和电流对晶闸管和整流二极管参数要求、单结晶管触发电路控制角及移相范围。
三、实验内容
实验
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
二、测试晶体二极管与晶体三极管 实验
三、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实验
四、差分放大器设计与性能测试
实验
五、基础运算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
六、反馈对放大电路参数的影响
实验
七、OTL 低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
八、串联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性能测试。
实验
九、集成稳压器性能测试,整流滤波电路测试。
主要参考书
• 寇戈等编: 《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 电子工业出版社
• 陈大钦等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康华光等编:《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童诗白等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电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电路概念、电路模型、电路的组成和作用。2.理解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含义。
3.掌握应用电路定律和元件伏安特性分析简单的稳态直流电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路和电路模型
1.主要内容: 电路、电路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集总参数电路、分布参数电路、实际电路、电原理图、电路模型、拓扑结构图、电路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路概念、电路模型、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第二节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主要内容:电流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电压和电压的参考极性、电功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流、时变电流、交流、电流参考方向、电压、电压的参考极性、电功率。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路中基本物理量的概念,掌握电流参考方向与电压参考极性的意义。第三节 基尔霍夫定律
1.主要内容: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路、节点、回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路描述的基本属于,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及电压定律。
第四节 电阻元件
1.主要内容:二端电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线性时不变电阻、线性时变电阻、非线性时不变电阻、非线性时变电阻、电阻器的电路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阻的分类、二端特性,掌握电阻器的电路模型。
第五节 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
1.主要内容: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实际电源的电路模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独立电压源、恒定电压源、时变电压源、交流电压源、独立电流源、电压源与电阻串联模型、电流源与电阻并联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独立电压源与独立电流源的特性。掌握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第六节 两类约束和电路方程
1.主要内容: KCL约束、KVL约束和VCR方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尔霍夫电流约束、基尔霍夫电压约速、电路方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两类约束和电路方程。
第七节 支路电流法和支路电压法 1.主要内容: 支路电流法、支路电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路电流方程、支路电压方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支路电流法和支路电压法的应用。
第八节 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
1.主要内容:电路对偶性概念、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拓扑对偶、元件对偶、对偶电路、分压公式、分流公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偶的概念,掌握分压力公式与分流公式的应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2.安排试验课4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二章 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网孔法.节点法,以及电路的等效法等等.(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阻单口网络
1.主要内容:单口网络及其等效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线性电阻的串、并联;独立电源的串、并联;含独立电源的电阻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线性电阻的串并联、独立电源的串并联的效果,掌握有源线性电阻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
1.主要内容:电阻的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时的分析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阻三角形联接等效变换为电阻星形联接的公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电阻的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时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网孔分析法与回路分析法
1.主要内容:网孔分析法、回路分析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网孔电流、网孔方程、网孔分析法计算步骤、回路分析法的要点与步骤。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网孔分析法与回路分析法的应用。第四节 结点分析法与割集分析法
1.主要内容:结点分析法、割集分析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结点电压、结点方程、结点分析法计算步骤、割集分析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结点分析法与割集分析法的应用。第五节 含受控源的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受控源的概念、含受控源的电路分析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受控源、含受控源的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受控源电路的网孔方程与结点方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受控源的概念;掌握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方法;掌握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2.安排实验学时4个。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三章 网络定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适用于有唯一解的任何线性电阻电路的叠加定理。
2.掌握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以及单口网络的等效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叠加定理
1.主要内容:叠加定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叠加性,叠加定理的基本内容。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叠加定理的应用。
第二节 戴维宁定理
1.主要内容: 戴维宁定理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戴维宁定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戴维宁定理的应用。第三节 诺顿定理与含源单口等效电路
1.主要内容:诺顿定理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含源线性电阻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诺顿定理,戴维宁-诺顿定理在电路调试中的应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戴诺顿定理在的应用,掌握戴维宁-诺顿定理在电路调试中的应用。第四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主要内容:用戴维宁等效电路求单口网络的最大输出功率。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戴维宁定理、最大输出功率。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用戴维宁定理求单口网络的最大输出功率。第五节 替代定理
1.主要内容:替代定理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替代定理、独立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用替代定理分析电路。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2.安排实验12学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四章 多端元件和双口网络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理想变压器和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2.掌握双口网络参数计算。
3.掌握互易网络定理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变压器
1.主要内容:理想变压器及其基本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双口网络、理想变压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1.主要内容:运算放大器及其电路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差模输入、有限增益运放模型、理想运算放大器模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第三节 含运放的电阻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常用的含运算的电阻电路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压跟随器、反相放大器、同相放大器、负阻变换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常用含运放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第四节 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
1.主要内容:不含独立源的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流控表达式、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压控表达式、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混合表达式、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传输表达式、参数矩阵。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不含独立源的线性电阻双口网络的六种表达式。
第五节 双口网络的参数计算
1.主要内容:双口网络参数的计算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R,G,H,T四种矩阵的关系及计算方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已知双口网络,求双口网络参数的方法;掌握已经知道双口网络的某一参数求其余参数的方法。第六节 互易双口和互易定理
1.主要内容:互易双口的概念与互易定理基本内容及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互易双口、互易定理、互易双口等效电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互易双口网络的特点;理解互易定理的基本内容;掌握互易双口网络等效电路的求法。第七节 含双口网络的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双口网络接负载及接信号源时电路分析。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双口网络接负载时的输入电阻;双口网络接信号源时的戴维宁等效电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双口网络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会求双口网络接负载时的输入电阻及接信号源时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五章 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及串并联。
2.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非线性电阻元件
1.主要内容:非线性电阻元件的性质及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流控电阻、压控电阻、单向电阻、双向电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非线性电阻的性质及基本术语。
第二节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1.主要内容: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的VCR特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线性电阻的串联及其图解法求VCR特性;非线性电阻的并联及其图解法求VCR特性。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非线性电阻串联及并联时的VCR特性曲线求法。
第三节 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基本的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含一个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含一个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小信号分析
1.主要内容:小信号电路的分析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小信号电路模型,小信号电路分析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小信号电路的分析方法会求解简单的小信号电路模型。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六章 动态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集总参数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和电容、电感。2.了解动态电路方程及开关电路初始条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1.主要内容:基尔霍夫定律及电阻元件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拓扑约束、元件约束、基尔霍夫定律、线性电阻、独立电压源、独立电流源、受控源和理想变压器。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集总参数电路模型中的两类电压、电流约束关系。
第二节 电容元件
1.主要内容:电容元件、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电容储能。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线性电容、非线性电容、时不变电容、时变电容、电容器的电路模型、电容元件的压电关系、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容元件的分类,电容器的电路模型;理解电容元件中电压、电荷、电流、电荷之间关系。第三节 电感元件
1.主要内容:电感元件、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电感储能。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感元件、线性电感、非线性电感、时变电感、非时变电感、电感器的电路模型、电感的电流电压关系、电感电流的记忆性、电感电流的连续性、电感的储能。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电感元件的的分类,电感元件的电路模型;理解电感元件中电压、电荷、电流、磁通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动态电路的电路方程
1.主要内容:动态电路方程的建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阶电路、二阶电路、n阶电路、电路微分方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动态电路微分方程建立的方法。第五节 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
1.主要内容:开关电路的初始条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开关电路、初始条件、电感电流的连续性、电容电压的连续性。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开关电路初始条件的求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七章 一阶电路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三要素分析法。2.了解阶跃函数、阶跃响应和一阶正弦信号电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零输入响应
1.主要内容:RC电路零输入响应、RL电路零输入响应。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RC、RL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求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二节 零状态响应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RC电路零状态响应、RL电路零状态响应。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RC、RL电路零状态响应的求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三节 完全响应
1.主要内容:完全响应的求解与分解。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全响应、固有响应、强制响应、瞬态响应、稳态响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完全响应的分解;掌握完全响应的求解的一般方法。
第四节 三要素法
1.主要内容:由直流电源激励的只含一个动态元件的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一般表达式;三要素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三要素;三要素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用三要素法分析只含有一个动态元件的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一般表达式。
第五节 阶跃函数和阶跃响应
1.主要内容:阶跃函数的定义;动态电路的阶跃响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阶跃函数;阶跃响应;完全补偿;欠补偿;过补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阶跃函数;理解阶跃函数与开关电路的关系;掌握一阶电路阶跃函数响应的求法。
第六节 正弦信号激励的一阶电路
1.主要内容:正弦信号激励下的一阶电路的响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正弦激励下电路的瞬态响应、正弦稳态响应和全响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正弦激励下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求解方法;理解全响应信号的组成。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八章 二阶电路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二阶RL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主要内容:RLC串联电路的微分方程及其分析。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过阻尼;临介阻尼;欠阻尼。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RLC串联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求解方法;并能分析其结果。
第二节 直流激励下的RLC串联电路的响应
1.主要内容:直流激励下的RLC串联电路的响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流激励下的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求解;衰减系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RLC串联电路的直流激励响应的衰减系数与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波形的关系;掌握流激励下的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求解。第三节 RLC并联电路的响应
1.主要内容:RLC并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过阻尼;临介阻尼;欠阻尼。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RLC并联电路的直流激励响应的衰减系数与电容电压和电感电流波形的关系;掌握直流激励下的RLC并联电路的全响应求解。第四节 一般二阶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一般二阶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一般二阶电路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求解一般二阶电路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九章 正弦稳态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弦电路的相量形式。
2.掌握单、双口网络的相量模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弦电压和电流
1.主要内容: 正弦电压和电流的描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振幅、频率、相位、超前、滞后、相量、有效值。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描述正弦电压和电流的相关术语的意义。
第二节 正弦稳态响应
1.主要内容: 一般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的求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正弦稳态响应、相量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量法分析一般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的方法。
第三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主要内容: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相量形式;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的相量表达形式。
第四节 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1.主要内容:二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电阻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电容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阻抗;导纳;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RLC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第五节 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
1.主要内容: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的主要步骤、阻抗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的主要步骤、阻抗串联、阻抗并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的主要步骤;能够用相量分析法分析一般的阻抗串联和并联电路。
第六节 一般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主要内容:支路分析、网孔分析、结点分析、叠加定理和戴维宁-诺顿定理在正弦稳态分析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支路分析、结点分析、网孔分析、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结点方程。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应用相量分析法及基本电路定律分析电路。
第七节 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
1.主要内容:阻抗和导纳;阻抗和导纳的等效变换;含源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等效阻抗、等效导纳、等效电路、等效变换。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含源单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及诺顿等效电路。
第八节 双口网络的相量模型
1.主要内容:不含独立源的双口网络的六种参数和互易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Z参数、Y参数、H参数、H’参数、T参数、T’参数、相量模型的等效电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双口网络的六种参数矩阵的求法。掌握互易双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电路。第九节 正弦稳态响应的叠加
1.主要内容:利用叠加定理分析多正弦激励电路。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正弦稳态响应;叠加定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用叠加定理计算几种不同频率的正弦激励的非正弦稳态响应。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2.安排实验学时4个。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十章 正弦稳态的功率 三相电路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和复功率。2.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和三相电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1.主要内容:瞬时功率及平均功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功率因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瞬时功率、平均功率等概念。
第二节 复功率
1.主要内容:复功率的概念及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复功率、复功率守恒、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复功率的定义,掌握复功率守恒定理。
第三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主要内容: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共轭匹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应用。第四节平均功率的叠加 1.主要内容:平均功率叠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平均功率叠加的基本理论。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平均功率叠加理论的应用。第五节 三相电路
1.主要内容:三相电源及三相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三相电源、三相电路的联结方式、对称三相电路、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瞬时表达、相量表达。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三相电源、三相电路的概念;理解不同联结方式下三相电路中的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掌握三相负载吸收的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求法。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以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再作巩固。第十一章 网络函数和频率特性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和RC电路的频率特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网络函数
1.主要内容:网络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计算方法、网络函数与正弦波、网络函数的频率特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网络函数、转移函数、驱动点阻抗、驱动点导纳、转移函数、转移阻抗、转移导纳、转移电压比、转移电流比、网络函数的计算,网络函数与正弦波、王咯函数的频率特性、幅频特性、相频特性。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网络函数相关概念。掌握网络函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网络函数的频率特性。
第二节 RC电路的频率特性
1.主要内容:常用RC滤波电路的频率特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波特图。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RC一阶低通、一阶高通、二阶低通、二阶高通滤波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第三节 谐振电路
1.主要内容:RLC串联谐振、RLC并联谐振电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谐振条件、电流谐振、电压谐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谐振电路的基本条件和谐振电路中的基本现象。
第四节 谐振电路的频率和特性
1.主要内容: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带通虑波、通频带宽度、品质因数。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选频电路的基本属性,理解品质因数的物理意义。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知识点,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课堂组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性与师生互动性。对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