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丰城市依托电厂建设特色产业园的调研情况汇报(范文模版)
关于丰城市依托电厂建设特色产业园的调研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指示,我办一行3人于6月29日,对丰城市依托丰城电厂发展电厂后续产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丰城市工业园基本情况
丰城市工业园区地处江西省境内沪瑞高速、赣粤高速、京福高速“天”字形高速枢纽的中心点,距省会南昌和昌北机场60公里,紧临浙赣、京九铁路和105国道及赣江三级航道,园区总体规划面积32.58平方公里,中心园区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其中经国务院批准面积为9平方公里,有能源建材产业、生物食品产业、机械电子产业、轻化产业、精品陶瓷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一园二区六基地”产业发展格局。“一园”:即依托32平方公里的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建设9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区。“二区”,即新型能源和机械电子产业区。“六基地”:即富晒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和省级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现有入园企业近200家,2010年园区总产值达210亿元。
二、丰城电厂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情况
丰城电厂特色产业园紧紧围绕丰城电厂(一、二期)废弃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以利用粉煤灰和余热蒸汽为主要的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能源建材和生物食品循环经济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其中电厂产值约40亿,生物食品产业总产值约30亿元,能源建材产业总产值约30亿元。具体情况如下:
1、针对丰城电厂每天排放近1500吨粉煤灰,引进培育了江西同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新建年产20万立方米的保温环保砌块生产线项目。江西天丰绿色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5800万元,新建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项目。江西丰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投入6.5亿元,新上一条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加上原有生产能力,年总产量达300万吨。逐步形成了发电—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循环链,打造了“绿色生态工厂”。
2、利用丰城发电厂(一、二期)生产的富余蒸汽,由市龙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开通运营,已形成110吨/小时的供气能力(其中30吨/小时供气管道由丰电一期投资建设,80吨/小时供气管道由丰城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建设),为丰城市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创造低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形成了发电—余热余压—食品生产的循环链,支持了该产业基地的发展,现入园生物食品企业达30余家。
丰城市生物食品产业基地企业从产业链结构上分析,主要分为三个系列:
(1)以大米及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食品产业链。1)以大米加工的碎米为原料,糖浆生产加工企业。主要代表为江西恒天实业有限公司和江西中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个企业主要产品为葡萄糖浆、啤酒专用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浆和大米蛋白粉等,产能均达到1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大米糖浆生产加工企业。2)以糖浆和植物油为原料,植脂末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主要代表企业为糖浆生产加工企业的下游企业。其中:江西恒顶食品有限公司植脂末生产线2条,年生产植脂末能力达1.2万吨,是全国十大植脂末专业生产企业之一。3)以米渣为原料,大米蛋白肽(粉)生产企业。主要是江西恒邑食品有限公司和南昌大学合作创办,建有大米蛋白肽生产线一条,以上游糖浆生产企业的低值副产品米渣为原料,采用专利技术“大米糖浆副产品开发利用—米蛋白肽和营养食品配料研究”成果,年生产大米蛋白肽6000吨。是国内首家大米蛋白肽专业生产企业。
(2)以油茶为原料的油脂精深加工产业链。主要代表企业包括江西省天玉油脂有限公司、江西香油坊油脂有限公司和江西好口福油脂有限公司等,以当地丰富的油茶、米糠为原料,生产山茶油,米糠油、米胚油等产品,年总加工能力达到21000吨。形成了江西省目前
天然油脂加工产能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油脂加工产业群。
(3)以富硒(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农产品为原料的富硒产品加工产业链。主要代表企业为江西广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峰华豆制品有限公司,利用丰城富硒资源优势,初步形成果粉、果汁、腐竹、豆制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年产量达1600余吨。
三、几点体会
(一)围绕电厂,合理布局
丰城电厂特色产业园自2001年创办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可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丰城电厂利用一期建设存量的750亩土地,成立了电厂工业园区开发处,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引企入园。
第二阶段:由地方政府和电厂共同投资成立了“丰源集团”,发展电厂后续产业。
第三阶段: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依托电厂的后续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发展成今天的丰城工业园。
我县的工业园区起步晚,且发展的速度、规模与丰城市工业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借鉴丰城市工业园发展的经验,紧紧围绕黄金埠电厂为中心,创建黄金埠电力特色基地,合理布局,发展壮
大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电厂后续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本县的资源,形成自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二)统筹规划,引资招商
丰城市工业园区本着结构合理化、环境生态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突出低成本、高集中、掌控上下游产业、构建产业循环链、发挥聚集效益。
我县园区已有工业门类涉及到食品、化工、建材、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建设电厂特色工业园就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电厂聚集,实现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而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入驻就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电厂一期和即将开工建设的电厂二期废弃资源,为产业基地创造低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形成自我的特色产业基地,紧紧围绕电厂后续产业及配套产业招商,培育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利用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达到重点工程带动重大项目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粉,变废为宝,打造“绿色环保产业基地”,同时我们要资源集中化,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目前已建成和引进年产120万吨粉磨站项目、年产2000万平方米石膏板项目和4万吨保温材料项目及60万m3加汽混凝土项目。
二)利用电厂多余的产能,兴建园区集中供热中心,发展医药化工、纺织食品、玻纤造纸、饲料油脂等需广泛应用产业蒸汽的企业,打造“低碳经济产业基地”。**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是超临界机组,对于超临界参数,其主蒸汽压力一般为24mpa,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为540—560℃。而且电厂各节蒸汽管道压力和温度不同,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相应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利用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即将动工建设的契机,尽早一并规划建设余热蒸汽输送管道工程。目前,黄金埠电力特色基地29家入园企业中,宏飞能源等11家企业生产需要蒸汽,电厂一、二期过剩蒸汽远远可满足上述企业的需求。
三)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发展壮大本地产业、本土企业,加工生产特色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打造“特色食品产业基地”。我县位于信江下游、鄱阳湖东南岸,有着丰富的湖、洲、田资源和许多独特的物种资源。境内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盛产芝麻、花生、大豆、莲子、藜蒿、薏仁、芡实等农特产品。全县水域有鱼类资源118种,是鄱阳湖银鱼、甲鱼、镢鱼、河蟹、珍珠等珍稀水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全国水产畜禽基地和全省渔业十强县之一。每年粮食产量在13亿斤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优化环境,加强服务
黄金埠特色工业园是省级生态工业园,虽然在投资的硬环境上有些条件优于丰城市工业园:一是天然气管道将穿园而过;二是铁路专用线也已动工建设。但我们仍要进一步完善园区“七通一平”和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及供气、供水、供电等资源配置建设,更关键的是抓好投资的软环境建设,使园区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全面提升和优化。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网络:在服务层次上,做到县领导挂点服务、引资单位跟踪服务、园区办全方位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做到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后向事前转变、由阶段性向全程转变。
******
二○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第二篇:省厅特色产业园验收汇报材料
崇川经济开发区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1997年5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正式命名为江苏南通台商投资开发区。2005年经国家部委批准,更名为“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426平方公里。为进一步拓展开发空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龙头带动作用,2010年崇川区委、区政府对崇川开发区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崇委发[2010]104号文),明确崇川开发区规划管理总面积为38.05平方公里。其中,(1)南区狼山片区:东至城山路,西、南至疏港路,北至洪江路,面积为4.22平方公里。(2)东区钟秀片区:东至海港引河,南至法伦寺河,西至校西路(人民东路南)和五一路,北至钟秀路,面积为2.66平方公里。(3)东区观音山片区:观音山街道原行政管理区域,面积为31.17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持续走强。
近年来,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级重大发展机遇,以建设省内先进开发区为标杆,以“集约、集聚、创新、生态”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 1 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区为重点,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驱的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日益成为崇川转型发展的领跑者。2010年,崇川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29 %。其中,高新技术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27%,占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7%;实现财政总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经常性收入10.94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工业投入36.5亿元,服务业投入27.5亿元。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2845万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8803万美元。新办民营企业共151家,注册资金 10.5 亿元,引进市外民资2.66亿元。
(二)产业基础彰显优势。
近年来,崇川开发区坚持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基本思路,以大招商为抓手,大项目为带动,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临港近城”的区位特征,开发区确立了大力发展港口型、城市型、科技型产业,鼓励发展具有规模效益、科技品牌企业,严格杜绝污染低效企业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一批大企业为依托、中下游、中小型企业相配套、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色产业群。(1)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通、华达微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38亿元,占14.3%。(2)新材料产业:以南亚塑胶、醋酸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年产值55亿元,占21%。(3)装备制造产业:以金通灵、万达锅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13.8亿元,占5.2%。(4)科技创意产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科技创业园,以睿扬信息技术、首屏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业产业,年产值6亿元。(5)服务外包产业:以安客诚、海纳德船舶设计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产业,共引进71家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232.19万美元。(6)现代物流产业:以中牧物流、中外运、恒基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实现物流业增加值5.2亿元,占GDP的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3%。开发区产业正从低端加工制造业,向以自主创新、高科技、高附加值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迈进。
(三)规划布局不断完善。
崇川开发区东、南两区面积共计38.05平方公里,近年来两个片区发展规划日趋成熟,与南通新区建设规划全面衔接,日益形成两翼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崇川开发区以建设一流开发区作为发展定位和追求目标,制订东、南区城市概念规划,实现重要城市节点、路段和功能区城市设计及完善相关配套专业规划,引导有序开发、高效招商、科学发展,以城市价值竞争力的打造,带动新型产业培育和发展。南区继续坚持走产业调整之路,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建设服务外包、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以通富微电、华达微电子为依托,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相关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创建省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以国家级电子商务 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全力促成凡客诚品、后玛特等领军型电子商务企业落户,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上海船舶设计院、光明云媒等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船舶设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创意设计产业,抢占创意设计产业链高端;以港口物流园打造为抓手,在狼山港口后沿,规划建设好符合产业发展配套需要的临港物流产业。东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着力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运河综合物流园以及观音山纺织印染园等特色园区,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沿人民路两侧打造总部经济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和沿青年路两侧的现代商贸服务业集聚带;在人民东路以南、青年东路以北区域,建设城市商业副中心,发展连锁超市和城市综合体,培育现代商贸业、汽车贸易业和高档房地产业。
(四)基础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开发区在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25亿元,区域内主、次干道路网基本形成,排水、供水、通信、供气、供电等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加大对观音山地区水系改造和污水整治的投资力度,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大通吕运河和海港引河两侧绿地的投资建设与保护,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准则,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动力,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抓好拆迁安置工作是实施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坚持拆迁安置适度超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拆迁安置工作,相继推动景安花苑、学田东苑、新胜花苑、4 滨河东城、紫东花苑、山港桥花苑等安置小区建设,共动迁安置居民5800余户。
(五)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作,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为开发区发展提供制度保证,是崇川开发区多年经济稳步发展、工作有效推进的基本经验。崇川开发区成立以来就不断尝试体制创新与调整,2008年开发区在崇川区率先实施大部制改革,科学划分了部门职能,合理调整了行政流程,对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运行成本产生了积极作用。2010年,崇川区委区政府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化的原则,理顺开发区与市区现行财税、城建体制下的责权关系,明确提出在现有市区财税、城建体制下,对开发区实行分区域独立自主开发建设、授权享受部分区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体制,从而提高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统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效能,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全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应该说新体制运行一年来,大大提高了开发区的行政效能和自主开发意识,开发区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一批项目进展提速,进入出形象、出亮点的收获期。
二、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基本概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进一步促进崇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提升崇川开发区在南通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战略地位,我委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5 借助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开发区南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并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
(一)园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选址
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有关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充分发挥崇川的主城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利用产业园区的聚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成长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大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我区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产业园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示范基地,通过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潜力,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选址:地处崇川开发区南区核心区,南至城山二号河,北至曹公祠河(世纪大道南侧),东至城山路,西至跃龙南路(西山河),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达87%。
我委认为该园区总体规划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委托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已通过了专家评审。
(二)、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到位,基础设施投入已达6000万元,达 到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供热、天然气和土地整平“七通一平”的要求。已有入园企业28家,累计总投资26亿元。园区主要企业有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通东新电子有限公司、南通桑普力兰有限公司、江苏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金泰科技有限公司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崇川区产业规划。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华达微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崇川区还斥巨资购买了清之华园、苏源工业园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发展载体。目前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电子信息类企业28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具有紧密的传承性,形成了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化的完整体系。微电子科技产业园认定为省级科技产业园。2010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经费571.5万元;申请专利651项(其中发明专利314项),授权共计387项。电子信息产业园围绕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研发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建有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对崇川区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决策,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7 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巩固规模优势,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保持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市及全省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2、基本原则: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在注重项 目源头建设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加强企业机制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把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验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认真落实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探索以政府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内外资相结合,金融机构积极扶植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同事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崇川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创业,并通过聘用科技专家顾问的形式,以较低的成本使用上海、南京等地的科技资源。
3、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80亿元,成为崇川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逐步转变产业的增长方式。积极引入高科技、高产出、低能耗的项目。加速产业的提档升级:在重点发展芯片封闭的同时,适应世界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进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光电一体化等目前基础较为薄弱的产业发展。发展延伸电子产业链条。整合电子行 8 业的原有企业,提升区内的电容器、焊机、仪器仪表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带动崇川开发区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从生产型为主,转变为研发设计、生产组织并重,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构建完善的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级科技产业园和产业园内骨干企业,在公共实验、检测评价等方面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试验基地,为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提供测试、评价、试验等专业化服务。
(四)、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主要任务 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壮大芯片封装、网络及通讯、电子元器件及软件等产业。
1、芯片封装
加快对新型芯片封装技术的研究,在MCM(MCP)多芯片封装、镀钯、纯锡、锡铋无铅封装、MEMS加速度传感器封装、无引线扁平封装、球珊阵列封装、12英寸圆片封装测试、条式并行测试、汽车电子IC封装测试、应用于IC封装的铜线键合、LQFP176/208/216/256高腿数LQFP封装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在先进的封装设备、封装材料的研究和测试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2、网络及通讯
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通信设备产业发展。通过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系统设备、芯片、手机研发,大力发展数字通信产品,包括公共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基站以及3G手机等通信产品,打造新 9 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通过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宽带通信网络升级,大力推动相关应用以及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加速光纤接入网络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积极引进通信网络厂商研发部门和产品设计开发企业,加大自主开发能力,在做大做强通信产业的同时,力争培育创造自有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新一代光通信、无线接入和数字电视相关产品厂商,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通信网络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通信网络产业生产体系,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力争手机配套率达50%以上,机顶盒、数据交换机等产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3、电子元器件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把崇川开发区建设成为成三角地区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大力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集成电路产业以应用为主,着眼于台资、日本及长三角已经形成的大规模电子整机装配工业,开发增值、换代所需要集成电路产品,带动相关产业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发展。利用现有封装的产业基础,以各种形式,积极吸引集成制造与设计企业,争取早日形成集聚效应。
4、软件产业
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的发展。支持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良好行业应用背景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企业。提高嵌入式软件研发水平和能力,重点支持用于节能减排和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性能的嵌入式软件产品开发。加大与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等模式,输送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支持创意产业的建设,加大工业设计研发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在崇川开发区设立工作室。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崇川开发区软件业发展水平,开创软件出口的新局面。
(五)、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措施
1、完善管理服务。
不断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水平,健全项目审批服务程序。在园区内专门设置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加强对口管理与专业服务,及时了解和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加强企业与园区管理部门、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2、加强招商引资。
瞄准重点目标企业,尤其加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科院以及国内各高校的合作。通过政策支持、主动服务,争取成为这些地区著名企业的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发挥我区交通和商务成本的优势,承接珠三角、上海、苏南等 11 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在这些地区设立联络处,即使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和产业转移项目情况。在企业类型方面,从着重于大型生产加工企业的引进,扩大到既重视大型终端产品及关键部件生产加工企业的引进,又着力引进销售中心、研发中心以及企业总部。
3、推动企业上市。
鼓励、支持园区内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申请上市,强化对相关优势企业指导和服务,资助一定的申报经费,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和设施配套,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
4、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扶持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加大地方性政策的支持力度,对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降低投资成本。指导企业用好进口设备减免关税、节能减排、国债补助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5、强化人才支撑。
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人才引进的经验,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拘一格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强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掌握关键技术的特殊人才以及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他们创造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对贡献大的科技人员,加大期权、期股等形式的奖励力度。
今后五年,崇川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将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把握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地区开发战略在南通的叠加效应,秉承“对接上海、拓展海外;对接高校、融入苏南”的发展宗旨,抓好环境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推动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产业,力争在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篇:依托产业特色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依托产业特色,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鄂城区杨叶镇人民政府
杨叶镇作为鄂州市的东大门,东江西湖,南北两市,依托鄂州,临近黄石。近几年来,在市、区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 “模具重镇、经济强镇、人口小镇”的城镇发展目标,以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扩展城镇发展空间,创新城镇管理方式,使城镇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0年,我镇以杨叶大道建设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古塘、团山两新社区建设,并提出了集镇区两横一纵街道(杨叶街、杨叶大道两横及两横连接线为一纵)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了杨叶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杨叶大道已进入全面施工,鄂燕黄新路及老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通车。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中,我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抢抓发展机遇,明确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
根据我市关于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我镇立足实际,冷研静判,充分利用鄂城区“两城一带”发展战略平台机遇,明确提出了跳出杨叶发展杨叶,将杨叶建设成花湖新城新城区的建设目标。明晰思路后,我们树立全局
观念,争取政策覆盖和资金扶持,大胆创新,全面对接花湖新城及黄石市城区发展规划,倒逼城镇规划,实行功能分区,明确了“三沿三园三区一城”建设思路,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促进规划的实施和工作的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工作的组织和推进。
二、依托交通干道,壮大城镇发展空间
杨叶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两条平行的鄂燕黄新路及老路将杨叶全线贯穿,建设中的杨叶大道更是与黄石市城区主干道黄石大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交通枢纽优势得天独厚。我镇依托这三条交通主干道全面规划建设新的杨叶城镇区,规划了5条新老杨叶大道连接线建设,并依托杨叶大道全面发展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使城镇框架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延伸,镇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为此,我们加大了三条道路建设力度。杨叶大道建设中总共投资1.2亿元,目前路基工程已基本完工;争取市交通局支持,已全面完成了鄂燕黄新路改造;通过争取部分政策扶持和充分发动社会融资的方式,对6.83公里的老鄂燕黄公路进行了改造,总投资达248万元,该路在今年初也实现了全线通车。同时完成了乡村小组公路9条,计5.58公里,实现了三条大的交通主干道与各村组公路的有机结合。至此全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
通网络体系,极大促进了我镇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铺开
我镇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在2002年已建成三峡中心村,并在2010年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了彩砖、站石、护砌、绿化等各项工作。目前,三峡社区已建成4.5万平方米,入户数达208户。中心村基础设施齐全,涵盖党员活动中心、社区医务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活动广场等,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群众安居乐业,受到广大党员群众一致好评。
根据市区关于实行农村居住社区化的建设思路,我镇充分考虑全镇产业布局特点,依托这些产业特色,结合村庄特点,全面布局农村新社区试点:在古塘,我们充分考虑钢构产业,依托湖北长江容器制造厂,建设古塘新社区;在团山村,我们结合模具产业的特色,依托杨叶模具产业园建设团山新社区;在城镇区,充分依托三产业发展,建设杨叶城镇社区。新规划的社区将按照“1+8”模式建设,使全部居民集中到新社区。加强对三峡中心村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峡中心村,将其建设成农村新社区的样板工程。同时,我们启动了村庄整治工作,以白沙村、三峡村为试点的村庄整治,效果显著。今年,我们将全面启动鄂燕黄路沿线村庄整治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达到省定村庄整治二级目标。
四、加强集镇建设,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我镇始终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制定和落实集镇管理
各项制度及措施,使集镇面貌逐步改观。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万元完成了集镇下水网管铺设工作,解决了杨叶村12组、13组困扰集镇多年积水卫生问题。加强集镇卫生管理,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新增垃圾桶100个。不断规范城镇规划管理,为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貌,我们实行了集镇管理“以钱养事”新机制,聘请专业环卫人员组成环卫队,将城镇环卫任务整体承包,改变过去花钱养人为以同样的钱养事,保证了城镇的长期保洁。与黄石港区环卫处达成了垃圾转动处理协议,实现了垃圾进城处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文明商户,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组建精干的城管队伍,在集镇严格管理车辆乱停乱靠,垃圾乱丢乱倒,杂物乱堆乱放,房屋乱批乱建等不良现象,修建了新的集贸市场,减少了依街面市、出店经营现象。
回顾过去,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成效还不明显,离人民群众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1、社区建设:
⑴全面启动三峡社区南区建设,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面积4.7万平方米,计划入户数416户,投资9500万元,涵盖彩石、绿化、路灯等建设内容。
⑵争取启动古塘社区建设,该建设项目计划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入户数500户,总投资1.5亿元。
2、环境连片整治:
启动古塘村8组村庄整治,对该村庄范围内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农户门前进行道路硬化、绿化整治。
3、集镇全面改造:
建设一条新老杨叶大道连接线,全长300米,计划投资260万元,以促进我镇交通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集镇临街路面新增不锈钢垃圾桶50个、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对集镇下水管网进行疏通改造、完成集镇至三峡村8组沿线38盏路灯工作任务,全力改善我镇集镇镇容环境以及卫生状况。
4、园区建设:
力争完成中阳港疏通以及边坡护砌、港两边硬化道路工作,计划投资40万元,以改善园区环境面貌。
5、廉租房及公租房建设:
拟在金佳华建设廉租房100套,在湖北方正模具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进行公租房100套项目,以加快我镇廉租房、公租房项目建设步伐。
为实现以上工作任务,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当作当前乡镇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和长远工作来抓,当作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民心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强化措施。一是将任务逐项进行量化、细化、实化,分解落实到人,形成每项工作有人干、每个项目有人抓、每个环节有人管的格局。二是对每项任务定时间、定措施、定奖罚,切实将责任落到实处。三是主要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狠抓落实,把主要精力用在克难、解难上。要在推进思路上动脑筋,在推进速度上动脑筋,在推进方法上动脑筋,扎实开展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将杨叶镇打造成全区“两城一带”建设的先行镇。
第四篇: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西区第四小学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西区第四小学位于大亚湾西区塘布村,创建于1947年,校园占地面积74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现有专用课室6个,教学辅助功能室6间。现有专任教师10人,7个教学班(包括学前班),学生390人。
2、学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学生逐年增加,班额过大;二是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师资力量较薄弱,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较为落后;三是生源大多是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存在不稳定性,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家长大多比较放任,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四是现代化教学设施老化严重;五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不鲜明。
3、学校办学优势。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基本思路
学校定位:通过“田园教育,绿色成长”特色建设,为新农村孩子建造发展的精神家园,培养快乐生活、勇于探索的梦想少年。培养“有梦想,会探究;能生存,会合作”新农村娃,实现生态育人、素质育人、眼界育人。以“田园教育” 1
理念,促进新农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农村优质学校。
办学理念:良好习惯
美好人生
办学目标:建特色学校、塑新型教师、育健全人才
三、学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管理
依靠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突出“服务意识”,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重视精细化管理,激发全体教师的学校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创建和谐校园。
(二)办学条件完善
1、校舍改造
(1)对学校进行整体绿化美化,使校园到处都能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文化氛围。
(2)整体创设校园文化艺术设施,使学生随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
新校建成后,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主题,做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室文化: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牌、寄语牌、班训、班风、班级特长等教室文化;
墙廊文化:具有学校特色的楼梯、走廊、围墙、栏杆、宣传窗等艺术设计;
网络文化:展示学校特色、宣传学校形象的学校网站、吸引家长社会关注;
3、行为文化
(1)课堂行为文化:展示课堂教学风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行为准则。
(2)教师行为文化:通过责任教育、创先争优等方式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形成教师个人修养特质;通过校本培训、组内研修等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教学艺术特质。
(3)学生行为文化:搭建校园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引领、体艺特长培养等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水平;凭借田园育人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书香校园活动、阳光体育、规范学生行为。
(三)德育工作
总体目标:推进学生阅读习惯、劳动习惯、体育运动习惯、不扔能捡的习惯、主动大声打招呼的习惯。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优势,以“田园育人”为总主题,设置各年级的小活动主题,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养成教育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实施措施:(1)切实重视晨会课、班队课的教育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保证教育质量。
(2)开设《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的内化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文明礼貌、尊师守纪
(3)抓好少先队大队(中队)活动,建立相应的活动制度,保证大队(中队)活动正常化,真正使队员在大队(中队)活动中有乐趣,增才干。健全大队工作机制,成立各种部门,对小干部进行培养,使之能独立工作。
(4)把学校“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并有机地深入到家庭、社会,开展父母孩子同养成活动。
(5)以“绿色田园”为主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以绿色植物种植为主题,各自在综合实践教师的带领下,开辟各班的综合实践基地。让爱劳动成为习惯。
(6)开展“好书天天读,好诗日日诵”活动。可以写心得、记笔记、写“博客”,坚持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
(四)师资队伍
总体目标:
通过不断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教学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等形式,突出“成长意识”,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学习型、智慧型、科研型、复合型、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
(五)教学工作
1、建章立制,依法治教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主管教学,教导处实施教科管理,教研组落实教学任务,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
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以“田园育人”为主题,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制订学校活动计划,加强活动过程管理、落实活动评价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2)树立新的育人目标、探索科学的教和学的方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
(3)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4)搭建课外活动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给
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5)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制订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树立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主要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处理好三维目标之关系;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不同学段有所侧重;关注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在互动评价中求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贴星星互赏评价、喜报互动评价、表扬信激励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二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表”,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即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计划与反思能力。致力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六)教科研工作
突出“科研意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发挥教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功能。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健全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培养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追求“有效教学”为主线,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突出方法和过程,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第五篇: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示范专业的建设。学校首先指派1名副校长,直接督促这两个专业的示范专业建设,并聘请了5名机电、数控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学校抽掉1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和到企业培训,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这两个专业实用性较强,我校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注重专业建设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为项目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同时学校加大这两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为生产性的项目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全力以赴努力把这两个专业做大做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5年9月,2003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112人。为当地企业培养了大批机电实用技术人才,我县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毕业生。此外,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申报了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于2007年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被列入了省级
十、百、千试点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456人。学校为此专业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55台套设备和50工位仿真室,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能同时满足100人实习。学校还以该专业为带动,建立了以数控设备为主的校办工厂,走出了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模式。该专业同时承担了为企业培养培训数控技术人员的任务,三年来共培训数控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名。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急需大量的现代会计人才,于1999年9月,开设了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学校聘请我县7位有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上课,并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一拖二的指导,另外邀请山东省财经学院的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从而使该专业迅速成长。此专业于2007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校生165人。学生除了学习点钞、电算化等本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学习收银、网上营销等相近专业的操作技能。学校建立的财会模拟室、收银训练室,能同时满足100人实践实训。
近几年学校正结合本地种植业大力发展的时机,在涉农专业上加大投入,聘请专家,走向田间、走向农村,尝试一种植根于田间地头的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力争尽快把种植专业建成全省的示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