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0: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

第一篇: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

我选择的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和通往奴役之路,还有娱乐至死。之所以选择这三本书,第一,都是可以看到的。第二,娱乐至死是批判现在的文化,日渐娱乐化,和我对于这个社会从底层到高层,从内层到外层越来越失去了一种严肃的信仰的看法是一致的。共产党宣言和通往奴役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非常重要的两本著作,通过比较着来读,应该能够对于彼此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人类近几百年的政治经济思想主流能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并且比较着来读,也能够客观的看待彼此,我自己并不是任何一派的忠实信徒。娱乐至死:一遍,10天时间。

共产党宣言:一遍,一周时间。

通往奴役之路:一遍,半个月。

感觉只读这三本书,很难对于这三本书所反映的思想有所评价,尤其是后两本书,内容涉及方面广,对于涉世不深,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只能说是自己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思想变化。

娱乐至死是相对容易理解的。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电视文化的看法就是,他越来越多的夺取了我的时间,很多事情,我不再是去通过书本或者交流去了解,很多时间,也不再是靠与他人一块或者以亲近自然的形式去娱乐放松,我只是在接受它的东西,我乐于接受它的东西,并且看过所谓的一些精品节目,我还感觉我没有虚度光阴。但是,渐渐的我在远离他,并且在学校时没有电视的时光总感觉那么宽裕,当看书或者参加了现场的讲座或者是与同学交流时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成就感,不会感觉到在家看电视时的那种颓废,无聊,当看到弟弟妹妹们还在疯狂地守在湖南台前,就忍不住的想要呵斥,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既然电视现在这么普及,这么受到欢迎,那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纠结的源头从没有想清楚过。

但是看过娱乐至死后,就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电视已经脱离了书本,讲座等等这些传播信息途径的严肃性,而是以娱乐化为主,他的目的更多的是抓住观众眼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繁忙的社会,大家当然愿意有一个充当生活调味剂的又容易活动的事物,电视就自然而然的登堂入室了。而他又不能简单的露出其娱乐的本质,必须假借信息传播的面具,将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进行包装,转换成自己特色的信息,使大家既不会感到只因娱乐而感到浪费了时间又不会因严肃的话题而感到索然无味。

但是观众如此的追捧电视,使得他们相信电视的面具是真的,就如把百家讲坛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圣地,学者们可以肆意宣扬自己奇形怪状的言论而不怕被喷,而且这有助于他们出名,观众要的就是这种“大众化”,再如某某名人的电视演讲,调动了多少人的热血与眼泪,外表与表演是最重要的,实实在在的办事过程往往被隐匿了,大家也没兴趣关心。正如文中所说,林肯如果活在现在,估计参议院都做不了,外表丑陋,表情严肃,没有什么俏皮话去挑逗大家的心扉,没有什么信誓旦旦的发誓去博得大家信任。当看到现在美国总统上任后,做的那番激情洋溢的就职演说,那么具有激情,用了那么多排比增强气势,再加上下方观众不吝的赔上激动的眼泪,就觉得一阵恶心。过了今天,他该干嘛还干嘛,他昨天说的不过是某些人替他写的文采很好的演讲罢了。电视中的很多节目不也如此。

可是我们会因此而“至死”吗?我觉得不会。我们的世界不光是电视,他的出现并没有替代书本等,只是供大家多了一种选择的途径,对于一般不学术的人来说,电视的信息已经足够了,而你如果觉得不够,完全可以回归书本。正如很多人染上网瘾,但我们不能说互联网就是毒品,正确的使用它,才能利用它,自古以来,对于人类有用的东西,莫过于此。至于被淘汰的,我们只能表示惋惜。这就是进步和竞争。

被它欺骗的,要不是就是甘愿被骗的,要不就是没有能力逃脱的。至于真正想要研究学术的,对娱乐不感兴趣的,受不了电视的做作的,完全可以摆脱,它不是这个时代的独裁者。所以说,现在看待电视就很淡然了,因为不再把它看得那么神秘,那么重要,他如同很多新

出现的事物是一样的,认识清楚就好了。

至于共产党宣言与通往奴役之路这两本书,感觉看了之后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了很多问题。

首先,这是第一次对于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了解,跟自己之前想象的很不同。

之前的了解都是党的宣传,以及网上的只言片语。对于社会主义认识就是它是能营造一个公平社会的理念,他对于大部分人都是有好处的,他的初衷不是独裁,而自由主义就是利己主义,国家一盘散沙,人人不服从他人观点,最后必然导致又一个领导组织的出现来制止这种行为。

但是读后,才明白,他们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运作模式,即是靠竞争来配置资源还是国家的计划。然后才由此牵扯到政治的问题。

第二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世界上为数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开始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耶克在当时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完这本书,以此警告人们,中央计划经济是“用通往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条国家通往地狱之路”。

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的衰退,正是它的造成的”,即人们越来越不满于自由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种种问题,譬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上存在的特权、垄断,这些在自由经济的语境下,都被算在了自由竞争的头上。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震撼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唤醒了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更吸引人之处在于它阐明论证时的高度理性和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哈耶克指出,个人主义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我们所想的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而是和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个人当做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概括的说就是承认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

作者提出了均衡分析的限制问题,由此延伸到对预见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在开篇提出主要论题: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作者认为,对于均衡分析的理论,只在局限于个人的分析时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在他的预期证明是正确的时期内才构成均衡关系。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正义,更大程度的平等和保障;同时还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创建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为利润工作的企业家。许多社会主义者都只关心第一个意义,他们只确信其终极目标,而不管其手段,无论其代价如何。

然而在为竞争创造条件还未彻底进行时,这条道路却被遗弃了,计划运动开始全面的反对竞争,继而各产业就出现独立垄断者,消费者就只能听任资本家和工人联合行为的摆布。但社会还是在向这种状况前进着,那是因为大多数人仍相信,在完全的竞争和集中管理间一定可以找到某种中间道路。竞争和计划二者如果不完全,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解决问题时只能任选其一。或者更确切地说:计划和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随着文明的形态越复杂,技术的进步便使竞争成为不可能,于是计划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他们这样说根据的理论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大企业相较小企业就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在用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的高效率。大企业的高效率体现在单位成本的锐减,结果大企业到处以低价位挤跨和排斥小企业,直到每一产业中只留下一个或几个巨型企业为

止。于是产业私人垄断就形成了,于是要求政府管理生产的计划主义成为必要。即技术进步导致了垄断的不可避免性,而垄断的不可避免性又导致了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然而事实却是,垄断的形成常常是规模大成本低以外种种因素的结果。它是通过大资本家互相串通的协定而形成并为公开的政府政策所促进。当这些协定和政策扭转过来时,竞争的条件是能够恢复的。

从反面看,如果竞争的衰落、垄断、计划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计划必然首先出现于技术发展最先进的国家。然而计划却是首先出现在比较年轻的工业国家美国和德国。由此看来,并不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计划,而是计划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作者还指出集体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精心构筑的社会劳动者组织。集体主义想组织整个社会及其资源达到这个单一目标,而拒绝承认个人目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领域。要想使每个人都同意这个单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以一个包罗万象的共同价值准则为前提的。

由于任何人所关注的目标仅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的,任何人只能考虑有限的领域,认识有限需求的迫切性。

从法制方面,书中阐明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遵循法治的原则。所谓法治,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可以使个人能够明确的预见到政府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行使它的强制权,并且能够凭借对此的了解去计划他个人的事务。

哈耶克认为法治和计划是不相容的。计划要求的是独裁者无限的权力,法治要求的是将权力关在规则的笼子里。具体的讲,法治要求必须有一种一般的规则,这种规则首先是针对政府本身,然后是针对所有公民。规则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在一件事未发生以前,就可以根据规则预见到政府或者其他公民会采取什么行动,从而根据这种预见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这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的差别对待,人们又回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掌权的人才能致富,人人都是被权力奴役的工具,这种奴役程度又因为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达到古代所不能达到的地步。

计划者往往给我们以这样的抚慰,我们仅仅管理经济事务,这不会妨碍政治的民主。于是人们就欣然的认同了,他们认为他们放弃的个人经济自由只是生活中比较不重要方面的自由,他们的放弃是为了追求更高价值方面的更多自由。

作者认为事实却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因为他们错误的以为有一种纯粹的与生活其它方面毫无关系的经济目的的存在。而实际上,除了那些守财奴的病态案例外,不存在任何纯粹

的经济目的。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活动的终极目标。

在社会中,作者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对一切人都利用之而自由选择的,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其实所说的一切都只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对经济的控制可达到对人类生活各方面的控制。正如希莱尔·贝洛克所说:“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即经济控制必然导致彻底的专制主义。

竞争往往被人说成是“盲目的”。但其实,盲目在某种意义上是正义的属性。竞争和正义两者共有的就是,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竞争的结果是没有人能够预测的,一个人在竞争中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才干和运气。

在总结何以德国、俄国最终走上计划经济、极权政治的道路时,哈耶克认为,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过于发达,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不够强大。这也充分说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治、自由只有在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才能充分实现,而在资本主义不够发达、资产阶级不够强大的地方,民主、自由、法治必然是不稳固的,自由、民主观念必然是不能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的。

通读《通往奴役之路》,一切道德的热忱、理想主义的狂热、天堂般的梦幻都可能是通往地狱的前兆,究其原因,在于当个体被群体裹挟、当群体被某些人的狂热裹挟、当某些人被自己一厢情愿的某种理想裹挟,后果是灾难性的。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何以会有如此狂热的人,譬如希特勒、毛泽东等人,而是无数的个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何以会被群体所裹挟,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水平的小农经济,历史上长时间的专制,畸形的民族优越感所引发的的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民族狂热的原因。

哈耶克在书中虽然表现出对计划经济弊病的深刻剖析,然而,却对社会主义的概念稍有混乱,认为是和极权主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但他所倡导的个人自由主义,即解放个人的创造力,承认个人目标的至高无上性,以及批判的集体计划主义,即用计划去指挥和束缚个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我们富有极大的启发性。

第三篇: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柯静嘉老师读书小组——读书报告

本学期,在柯静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成员一同阅读和探讨了有关国际间和平的论著,《论法的精神》、《永久和平论》、《通往奴役之路》和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怎样使用和组合可以保证最大的和平的存续。

在本次报告中,我将探讨一下我比较关注的哈耶克所著的巨著——《通往奴役之路》。在第三次的读书小组研讨会中,我们重点阅读讨论了该书的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

“在所有节制民主的方法中,联邦制一直是最有效的和最相宜的……联邦制是通过分割统治权力并通过只把某些特定的权利指派给政府而限制和约束统治权力的。它是不仅抑制多数而且也抑制全体人民权力的唯一方法。

——阿克顿勋爵”

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书中第十五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民主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最常见的概念,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口头喊出要民主的口号,却没有深思过民主的本质究竟为何?民主是否一定是最好的制度?民主有没有弊端?

个人认为,国内对待民主,像是过去的人看待舶来品一般,认为西方的制度一定当然是先进和良好的,但是却没有深入去熟悉和思考。而由于西方自雅典时期就有的民主传统,使得他们对民主有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哲学思考,也对民主没有盲目崇拜。从这章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到,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对民主就是一种警惕的态度,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对民主进行节制。

但是,即使是对民主报以最大的警惕,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众思想家也还是依然反对“计划”。对于认为国际间应该建立起“国际性经济计划”的想法,哈耶克保持坚定的批评态度。在他看来,首先因为单一计划支配,人们的不同标准和价值的相似性会日益减少,计划和自由之间也会有越来越严重的矛盾。由于计划的规模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而因为计划的特点,各个目标也必然要有一个优先顺序。因为规模巨大,会导致对这个优先顺序的意见产生很大分歧,从而也就导致越来越需要依靠强权和强迫的方式来实现。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最类似哈耶克所反对的那种大规模“国际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就是苏联,而苏联用计划的方式管理整个巨大的联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他们可以实现某个方面的资源高度集中而快速发展,主要可以看到苏联的军工和重工业;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苏联以国家强力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将资源任意调配,就会使得即使民生凋敝,也没办法加力发展农业,生活用品也是急缺,这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

在看到这段话,“对于一个国际性主管机构,不管它是以多么民主的方式组建的,如果它有权命令西班牙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优先于南威尔士的类似工业的发展,命令最好把光学工业集中在德国而把英国排除在外,或者只准完全精炼过的汽油输入英国,并且把一切与炼油有关的工业保留给产油国家时,那么试问英国究竟会有多少人准备服从这一国际性主管机构的决定呢?”

我不由得想到了曾经的中国。我们曾经也是在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着类似的计划经济,但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长足进步,但是在进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之后,我们的国家才真正开始了巨大的发展。计划和市场自由的结合是我们国家的特点,私以为,问题在于是否举国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能够有共同目标而努力,就可以避免哈耶克所说的计划经济之殇了。

最后,感谢柯静嘉老师的指导,感谢小组成员们的热情和积极讨论,给我带来了思想的碰撞,虽不敢说有所精进,但是确实启发了我的思考。

姜澄 16810251243

第四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20年代末,世界面临经济危机,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失去信心,于是国家干预成为人们最后的“避难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实行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才能保障人们就业以及社会公正平等,而且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思潮横流于世、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崛起的年代,哈耶克作为一名“自由意志论者”,始终坚持只有自由的市场经济才是最完善的经济制度,他认为当时正在追求的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这也就促成了他写作《通往奴役之路》。

该书的出版与流行,奠定了哈耶克在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方面的重要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他在书中论证的计划经济对于自由的根本性危害在政治思想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通往奴役之路》全书共十五个章节。就如书名所说,哈耶克在书中主要论证的就是计划经济终将引导人们走向被奴役的道路。

在本书引言中,哈耶克就直言实行社会主义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从共产主义俄国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内部制度有许多相似性来看,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对于前一时期社会主义趋势的一种反动,而是那些趋势的必然结果。可悲的是,当人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却是在创造出与人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哈耶克在第一章中就论述了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在被人们逐渐抛弃,而社会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讽刺的是,人们早已忘记以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对有关集体主义后果的警告——即社会主义从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具有独裁主义性质,依然坚持奉行社会主义。显然,独裁意味着没有自由,那么具有独裁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就必然会威胁到自由。如果人们必须在当权者处处“计划”下过日子,事无巨细都要被国家管着,那么即使国家给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们依然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

诶利·阿列维说:“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即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就是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那就意味着,在集中计划下的经济活动是被计划者进行计划者由上至下的生产命令,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没有自发自愿的经济行为,也就是没有自主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在失去市场价格系统作为依据的情况下,集中计划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会导致政府的集权。另一方面,计划下的经济热衷于对平等的追求,也就意味着个人无论在生产中付出多少得到的却都是一样多,这就必然减弱人们从事工作的积极性,也就直接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甚至是停滞不前。

更加糟糕的是,经济的极权必将导致政治的集权。哈耶克断言:“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政府一旦负起筹划整个经济生活的任务,不同的个人和集团都要得到应有地位这一问题,事实上就一定不可避免成为政治的中心问题。当计划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也会越加集中,这就会造成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而控制经济就等于控制生命,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国家领导人的意见就代表了群众的意见,这就必然导致政治的极权。

亚当·斯密曾说:“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是其本人在瞎劳神,而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来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形式,而所有集体主义的特征是一个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精心构筑的社会劳动者组织。当人们为了这个集体的目标奋斗的时候,个人必须完全服从集体,即使当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在“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呼声中,个人

也必须屈从于集体。而作为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权利为原则的民主,必然是与计划不相容的。当民主受到集体主义的教条支配时,民主必定会被计划灭亡。在法制的制定上,哈耶克指出,计划必然要涉及对于不同的人们的具体需要予以有意识的差别对待,那么这就与在法律面前的形式上的平等是不相容的。

而在保障与自由这一章节,哈耶克则认为,计划经济下的保障对自由而言也是一种危险。这种计划保障是保护人们免于遭受极大困苦的损失,这可以作为一种公平报酬的另一种形式,即一种适用于主观评价的报酬,与个人努力的客观结果不相关,这明显与个人选择自己的工作的自由不相容。

阿克顿勋爵说:“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利则绝对会腐化。”哈耶克是这样论述为什么最坏者当政的:在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是少数,而他们一般不会认同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多数人的认识水平比较低,为了赢得多数人的支持,那些统治者往往就具有和人数最多的集团相同的意见。另外,也只有这样一个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才容易被当权者控制。而且,为了爬上那最高当权者的位置,很多人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脚踏实地争取上级赏识提拔之间选择前者。

此外,政治上的专制必然导致思想的专制。E·H·卡尔曾说:“思想的国有化到处都是与工业的国有化并驾齐驱的。”哈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权要想每个人都按照统治者的目标工作,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强迫他们,而是通过宣传让人们相信这个统治者的目标就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宣传效果,当权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媒介每天向人们灌输这些思想,然后隔绝一切其他思想的干扰,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这种单一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相信统治者的思想都是正确。当权力控制了思想之后,真理也就灭亡了。

在论述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时,哈耶克认为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得势的那种支持主要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指导上一代的德国统治者的那些学说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而是反对它里面所包含的自由主义因素、它的国际主义和它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迫害者,和国家社会主义联合起来一起反对自由主义。而且国家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前辈(费希特、洛贝尔图和拉萨尔等)同时被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所以哈耶克认为国家社会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变种。

在该书哈耶克指出极权主义者时,不是集中在那些明显的代表人物,他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那些比较不极端的、但是其观念是有隐蔽危险的人。例如今天不知名的19世纪人物卡尔·洛贝尔图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从卡尔写的《二十年的危机》与《和平的条件》中揭露卡尔所设计出的未来社会性质似乎是以极权主义为模型的,而且卡尔教授宣称的“19世纪人们在思想上通常将‘社会’和‘国家’区分开,而我们却再也不能在这种区分中找到多少意义”,这正是纳粹的首要极权主义理论家卡尔·施密特教授的学说。另外,哈耶克还指出,社会走向极权主义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两大既得利集团,即有组织的资本和有组织的劳工。这两个集团是通过共同的并且时常协调一致的对工业垄断组织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如果继续走下去,那就必然走向极权。

哈耶克展望的是一个有效地限制国家对个人的权力的国家机构,认为这将是对和平的一个最好保障,而在国家范围内指导经济活动会产生比在国内范围还要大的政治难题。

从全书来看,哈耶克从多种角度阐述了计划经济的弊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概念上,他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纳粹主义混为一谈,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此外,哈耶克还大加批评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带着批判的态度的去阅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五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一、哈耶克眼中的“自由”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所承诺的自由是“乌托邦”,它只是对资源进行了再分类,消除了贫富差距,这样形式上似乎实现了财富的平均分配,但事实上侵犯了那些本可以靠自身努力和智慧获得更多财富的人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说民主是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是在约束和奴役中寻求平等。此外,社会主义的这种寻求财富平等的方式会在经济上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由于财富会被平均分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会降低,造成效率的低下,财富总量的减少。二,完全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即不可能存在一个超级大脑,能够对社会财富进行有效合理地分配,因此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计划的失误等等问题。所以,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的承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假使大众对这种乌托邦深信不疑,将更多的权力放任给政府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集权社会的产生,广大人民从而走向了自我奴役的道路。

哈耶克是一位经济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国家干预主义,对公平和效率的看法也是如此。

平等不能仅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平等,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机会平等,即每个人在市场竞争或其他场合都享有同样大小的参与机会,获胜机会和被挑选的机会。平等只是人人争取,而且也应该致力于实现的社会目标,但不能靠牺牲真正的平等来实现。为了追求收入和财富上的公平,采用行政的手段,组织的措施,纠正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结果可能是更大的不公平。

一国的经济效率是由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决定的,但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又不是靠人为的计划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靠市场的平等竞争。这种机会平等的自由竞争能自动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机会平等意义上的竞争才是提高效率的源泉,机会平等是为了效率优先。

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高效的,但它必须植根于一整套其他制度中,比如民主政体,对私人活动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以及可以交换的产权等等。此外,国家的强制行为应当受法治的约束,保护私人领域的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之于众的,确定的和一视同仁的。哈耶克在此说明了“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区别一个自由和专制国家的主要标志,就集中表现为前者遵循法治原则,而后者是中央当局管理经济活动并实施集体主义经济计划。哈耶克当时就认识到了法治的含义及其中正当行为规则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要受到事先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他自己的个人事务——在已知的竞争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他私有的目的和意愿,肯定不会有人有意识地利用政府的权力来阻挠他的行动。”

由此可见,哈耶克当时对自由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经济自由的层面,但《通往奴役之路》中所解决的主要是经济自由问题,他所批判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他关于自由的论述只是在这样一个主题背景下展开,虽然他对自由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法治和规则层面,但毕竟他在书中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经济制度问题。

此外,哈耶克单从制度层面上把社会主义归结为一种排除私有制,实行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认为这种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建构理性主义,并且以自由主义价值观为标尺,断言社会主义必然通向奴役之路。哈耶克眼中的社会主义更

多的是以前苏联和东欧的实践为蓝本,但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因此,我觉得“通往奴役之路”这一论断过于绝对了。

二、国际经济问题

哈耶克认为,世界各国由于放弃了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使得国际关系领域内所付出的代价比其他任何领域都要明显。但是,人们只是吸取了很少一部分教训,并流行一种错误观念:在全国规模内独立实行的经济计划,会产生国际上的严重摩擦。因为,“只要每一个国家都自由地启用从它自身的眼前利益看来认为可取的任何措施,而不考虑这些措施对于其他国家可能有何损害,那就很少有建立国际秩序或实现持久和平的希望可言。”原因在于,这种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地限制了人员与货物的流动,也就是资源的自由配置。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哈耶克分析,国界往往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同。在国界的两侧,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民资格成为分享财产的权力。“如果各国的资源被当做各国自身的独占性财产,如果国家经济关系不是成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越来越成为作为贸易实体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各个整体国家之间的不和及猜忌的根源。一个致命的幻想是:认为用国家之间或有组织集团之间的谈判方式来代替围绕市场和原料展开竞争的方式就可以减少国际摩擦减。”因为在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中,交易主体同时也是本身行为的最高评判者,都不听命于更高的法律,除了各自的眼前利益以外又不受任何其他考虑的约束——结果必定会导致权力的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制定国际化的经济计划,或超国家的国家经济机构来协调各方利益,维持正常的国家经济秩序。哈耶克认为这种想法是“困难”和“危险”的。理由是随着计划范围的扩大,矛盾的规模也会随之更大。所以,国家规模的计划比国家级的计划可能更具强制性。

因此,哈耶克不赞成通过超国家的国家机构来平衡各个国家的经济计划,因为他担心在实行这些世界性计划时,任何一国的经济政策上的利益冲突,都将成为“所有民族之间的,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的利益冲突”。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同样坚信人的本性是利己和自私的,从个人的主观感受进行分析,因为在制定国家计划时,得从规定各种要求的优先次序入手。“为了有意识地把生活水平加以均等化而实行计划,意味着必须通过权衡价值的大小来对不同的要求排序。某些要求必须优先于另一些要求”。因而必须有意识地去平衡这些利益要求的是非曲折,并在其间做出选择和决定。这无异于非得利用决断和强权去解决诸如是捷克还是匈牙利的矿工应该更快地接近西方生活水平之类的问题。由于哈耶克坚信人性是自私和利己的,他认为这种优先顺序是极为不公平的,会使被安排的国家产生强烈的情绪,他本人的建议是,“让较贫困民族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建立他们的生活,·····它就能保持公正和对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P216)”

哈耶克反对国际性主管机构垄断资源,对各民族的生活进行直接和不负责任的干涉,尤其是大国在所拥有霸权的区域内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小国,漠视各小国的个性与权力。因此,哈耶克呼吁,“必须有一种权力可以制止各个国家有害于邻国的行为······以及一个能够执行这些规则的主管机构(P219)”。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机构,它享有更高的政治权力,能够制衡各种经济利益集团,并且在这些利益集团发生冲突时,由于自身不参与经济角逐而恩呢狗狗真正保持公平,这个国家机构的权利应当由法制严格限制,其形式当属联邦制形式。因为,虽然联邦制只不过是民主政治在国际事务上的一种应用,但它是一种赋予政府明确和有限权力的民主政治,遵循分权原则,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便是它能够这样来设计:使得大多数有害的计划难以实现,而同时却给值得期待的计划大开方便之门。”

哈耶克期待在这种制度下的世界,应当是一个适合于小国生存的世界,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当然前提条件依然是,保证某些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小国才能在国际事务方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大国也必须服从一个规则体系,也许应该同时获得把同样的规则加之于他国的道义上的权利。

在哈耶克所设想的世界里,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国际机构,没有大国对小国实施霸权,只有法治保障各国权利的执行,他从自由主义出发,主张自发秩序,反对强制,反对强权霸权,反对他国的干预,主张社会自我发展,演进,在是否需要国际当局的问题上,实际上又回到了自由竞争的立场。

三、关于“竞争市场”的几点困惑

“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哈耶克认为:个人地位不应该由当局有意识作出的决定所造成,相比之下,非人为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比有计划地造成的不平等要好一些。

1.哈耶克指出计划使人们的失去自由,计划经济造成的道德氛围不符合西方文明,这种“痛苦”必定会严重得多。哈耶克本身是自由主义者,正因为坚信自由的重要所以在失去自由时才会感到痛苦。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对认同社会主义的人来说,自由也许没有那么重要吧?

2.不管是集中管理还是竞争市场,随时都会有一部分人收到失业或收入减少的影响,至少要保证这些人的生存权吧?这样的话是不是需要高度文明的支撑,即通过竞争发财致富的有钱人由于宗教信仰或者责任意识自愿支付一笔钱来救济这一部分人。或者不可避免地需要政府通过征税的形式来收集一部分钱专门保障这些人的最基本生存条件呢?假使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话谁来维持法律的权威性?如果法律让政府执行是不是又增加了政府的权力从而产生政府权力过大的问题?

3.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样的话谁都不愿意出自己的钱来造大家用的东西,那么公共设施的建设就出现了问题。哈耶克讲到他支持对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因为这些设施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而且有些还加速了市场经济的流通(如道路,邮政等),提高了经济效率,可是这些设施建造成本极高,私营的话只有极少数的人有能力负担,而这些人建造以后势必会追回成本,创造收益,而这笔收益是巨大的,加剧了贫富差距,因此政府需要权力对其进行管理(如道路的收费情况)。假使建造成本由政府承担,那么政府必须掌握大量资金和资源,加之执行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往往会造成集中管理的偏向,从而导致集权主义的产生。因此,集中管理和自由竞争的矛盾如何平衡也让我疑惑不解?

4.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讲到,在食不果腹的年代,生产资料全部被用来消费了,因此不可能产生所谓的阶级,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产生了大量的剩余,便有一部分人开始囤积多余的生产资料,最初的地主阶级便产生了。哈耶克讲到在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分散了权力,可是垄断或者寡头的情况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话对其他人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这种高出别人的经济地位是不是也会伴着特权的产生,随着特权的渐渐增加,大多数人仍然失去了自由?

下载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往奴役之路,共产党宣言,娱乐至死的读书感悟[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 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这本书被翻译超过20种语言出版,哈耶克称要将这本书献给“所......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作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世界上......

    通往奴役之路书评[模版]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第一部分:作者生平 哈耶克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商业周期、 金钱、未知经济、特权和社会发展等等都是他思想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自由的真谛,他先后从经济......

    读 《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是在我读关于中国当下劳工问题相关资料时,了解到的。一直都想读一下,中间,因为各种原因,拖了很久,直到今天——六月的最后一天,才将这......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 Chapter11真理的终结 读后感简介: 1.《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写于1944年,在那个时候哈耶克先生认为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

    通往奴役之路 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不得不承认,这本让哈耶克在世界范围内奠定学术声誉的书有着一个让人很难......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札记在接触此书之前,我想我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常年的“中国式教育”让我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于我来说,能够与本书相遇可谓......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 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