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时间:2019-05-14 10:5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第一篇: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都是学新闻或影视制作的,对电视这块应该来说比我懂得多,但就目前从你们制作的专题片来看,我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声画不到位,用词不准确等。因而,出于一种责任,不管是对你们还是对我们被采访对象,我不得不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对大家说点一二。当然,这更是我们大家互相学习和探讨电视新闻稿写作的一次机会,那么,最终的目地就是把我们的电视专题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格局展现给电视观众。

我们都明白电视新闻是集解说、画面、同期采访三位于一体的报道。但就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又是千差万别,由于受各方面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情形不尽相同。如有些报道的内容,其基本新闻事实的陈述必须用解说来交待的,那么它的文字稿相对应该是比较完整的。但是有些能够用画面表现,有同期采访的报道,文字稿必须从画面布局出发,精心设计恰当的语言与画面搭配。那么从文字形式从结构上就未必十分严谨和完整了。

新闻稿必须具备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电视新闻除了画面要素外,另一重要要素就是具有现场同期采访。这是衡量一条新闻是否精品的标准之一。在含有同期采访的新闻中,文字稿的不完整性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一味追求文字稿的完整性,势必会破坏新闻的有机布局。无法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综合优势来。

一位资深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说:“最好的电视文字稿就如宋世雄的解说,如果单看文字,它是支离破碎。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配上相应的画面,那就是出神入化的珠联璧合。的确,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宋世雄解说的体育赛事。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回味和感受一下。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也就是我们的编导人员,要明白电视媒介不同其它媒介,它是画面、文字解说、同期采方三位一体的,众星拱月,谁也离不开谁,合则共荣,离则俱伤。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就像我们这个栏目组里的采编,编导,后期,配音和主持,每个人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站在一个集体的角度,我要求你们必须是精诚团结的;站在编导的岗位来说,我要求你们在写电视文字稿时首先要做到:

一、确保声画到位

电视新闻是图文并茂,可以把客观世界的原生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从这点来看,其它媒介难以 望其项背。但事物都是相对而论的,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它也有正反两个方面,尽管画面形象生动、直观,使人如临其境,但又存在着信息多义性的根本缺陷。电视新闻如果只有画面没有解说,那不同的观众便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去解读出多种含义。

根据主题的需要,文字稿可以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交待画面无法表达但又需要告诉观众的信息。文字稿是画面元素的扩充、延伸、深化和概括,它让观众感知许多与画面紧密联系而从画面本身又无法读解的信息,为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文字稿犹如一幅美术作品独到的分析,它依托画面,以画面为生发的基础,同时又对画面做创造性的阐述。脱离画面无所附着的文字是无本之木,而没有文字稿界定的画面又是成了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飘忽不定。因此,文字稿必须和画面形成准备的对应关系,绝不能声东击西,南其辕而北其辙。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

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

——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

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电视新闻稿是电视新闻的剧本,新闻稿完成,才据以编辑,过音剪辑播出,美国ABC新闻主播普林克烈(David Brinkley)指出,撰写新闻稿是是电视

新闻业最重要的本领.希望在电视新闻业表现出色的人必须自己写稿,否则没有风格,没有个人色彩,如果记者不撰稿就应该辞职去卖保险,写不好新闻稿就不要进这行

.掌握电视新闻的特色,新闻声光画面不断前进,直线性的动线, 一去不回,观众如果错失其中一些资讯就无法回头看,不像报纸可以前後页反覆翻

阅,因此电视记者必须依照一套结构撰写新闻稿.原则:简洁清楚,结构分明合乎逻辑,方便观众了解新闻意义.电视新闻结构

开头导言(Lead.in)引发高潮

凸显某一新闻事件的变化或突变情况,起观众注意及兴趣,这是新闻事件的高潮

本体(body)解释原因,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或解释原因.结尾(ending)证明效果,向观众解释实际的或可能的影响.口语对话的写作风格

记者用活的语言,讲话的语音,多用短句与直述句以求精简,凸显快节奏,强调动作感,舍弃不著边际的文句,删掉不能增加资讯的文句,少用形容

词.使用口语化写新闻稿并非完全抄袭日常会话,人们平常谈话会带有脏字,不连续不合文法,满嘴俚语.一则电视新闻是由旁白(Voice-over)加上画面(Video picture),加上现场原因(natural sound)(包括访问)所构成.电视新闻强调视觉媒介,以画面为重,以影像取胜,好画面可以凸显好新闻,但新闻画面无法单独存在必须有文字旁白扮演从属角色.不代表记者

可以不顾画面,埋头撰写文字稿,相反,文字记者必须与摄影记者充分沟通

充分使用现场音:新闻影像的现场音最具有临场感,原音的价值使得观众目睹聆听新闻现场或人物,直接感受其音调,表情与姿势活生生呈现,展

现戏剧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

第四,要挖掘新的角度,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好。要避免那些陈词滥调,更要避免重复。写出来的东西,与其中看,不如动听。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叙述新闻事实,供播音员诵读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然而,近几年电视新闻稿却出现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些问题。

词藻华丽 实功虚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受众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应该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画面结合起来却如画蛇添足。如某电视台播出新闻《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文稿如下:

“雪后的××山处处银光闪烁,山峰林海变成了雪淞世界,万仞白峰,苍穹更显高远。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飞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簇簇松针宛如玉菊绽放,莲花盛开。”

这样的描述看似华丽诱人,但配在丰富多彩的电视画面上就显得多余。而且,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颇有卖弄文采之嫌。

形似报告 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稿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如某电视台播出一篇关于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建设的新闻,文字表述如下:

“……为使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市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仅2006年就投入8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百千万‟工程,选拔市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乡镇级1086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农民技术员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

这简直就是一篇工作汇报。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湮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思维混乱 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但《××市30万群众告别吃水难》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现场主持:观众朋友,这里是××市饮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现场,……年底工程完工后,这个市又将有30多万氟区群众用上安全水。……”如此阐述,将一件进行状态中的事件改写成完成状态,如果记者不是有意混淆事实,那就说明该记者的思维混乱,说理不清。

表里不一 声东击西

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作到一致。如《××成为第一个用电量过100亿千瓦时的革命老区》,从题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用电量的增加,但文稿子却是另一回事:

“今年以来,××供电公司坚持活跃经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全年电网建设总投资14亿元,增加主变容量105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00公里,全面开展标准用电村建设,完成145个标准用电村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市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保障。”

稿子全没说到点子上,像是供电公司的一个年终总结。

夸大事实 信口开河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切实际,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又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而在一些电视新闻记者的稿件中,对事实不负责任的夸张,缺乏依据的夸大等并不少见。如《××市:文化大院成为解决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新方法》,此提法过于主观,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一个文化大院就能解决留守老人和孩子们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稿件中记者不加调查,不动脑筋,随意对某一个工程、某一项成果冠之以“亚洲最大”、“中国第一”、“全省之首”等头衔,没有把精力放在新闻事实本身的特征上,而是在表象上做文章,而且消息来源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不明就里 采访肤浅

有一篇反映小学生义卖献爱心的稿子: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朋友又成交了一笔对她来说不小的买卖。

记者:你都卖了些什么东西?

×××:我卖了一些吃麦当劳赠的玩具,还有家长帮我画的画,还有日历,还有一些小玩具等,然后,我想把它卖了钱捐助那些贫困的人。

……小学生们的推销能力还真不错,不到三个小时,摊上琳琅满目的小人书、玩具、文具已所剩无几。他们把义卖所得的钱全放进了“爱心箱”。经合计,此次活动义卖得款共3000多元。

这篇稿子从立意上来讲没任何问题,由于采用了现场声整体上也比较鲜活生动,但有一个关键因素记者没有交代,这些旧玩具被谁买走了?稿件里面没有交代,这样处理稿件难免会让受众对此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在记者发现这一问题时,活动已经结束,稿件留下很大的遗憾。由于前期采访的不用心造成的缺陷靠后期是无法弥补的。

缺乏关爱 追求噱头

有一篇报道一起连环车祸造成人员伤亡的稿子:

“……您瞧这个主还没爬出来,后面又来了一辆,只听„咣‟的一声,两辆车亲一块了,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呢,紧跟后面的又一个伙计一头撞了上来……真是一场惊险刺激的汽车大冲撞啊!”

由于采用了调侃的语言风格,把一场人命关天的悲剧事件,变成了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缺乏关爱的笑料,明显反映出对生命的不尊重。

照抄术语 愚弄观众

有一篇题目为《山东信息公共平台》的稿子开头就是:

“氧化铬催化剂制备是××集团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核心技术,从氯化铬制备的氧化铬系列催化剂结晶度很低催化性能有一定波动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搞清楚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一度影响了绿色环保制冷剂134A的生产能力……”一系列专有名词陈述下来,观众对电视台所报道的内容依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而,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应该认真领悟电视新闻稿件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的内涵,更准确、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电视新闻稿更好地服务于画面。

第二篇:电视新闻稿

 范文1:事件报道: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

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

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

2、第二段解说词介绍日食的过程、引用背景材料介绍日食的原理,与模拟动画、录像资料、各地不同日食的录像相呼应;

3、第三段是记者在飞机上的报道,声音与机上能看到的壮丽景色、飞机现场音响

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 范文2:人物报道:

“80后”交警孟昆玉:群众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导语)这几天,一位普通的年轻交警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见

诸互联网,这位“民选”的“北京最帅交警”感动了许多人。

(解说)在搜索引擎输入“北京最帅交警”就能找到孟昆玉,他的十几段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网友们用“阳光、帅气”来形容他。

(解说)其实从警校毕业开始,小孟就是队里出了名的“好琢磨”,和平门路口左

转弯待转信号灯只有10秒钟,每次只能停三四辆车。记者发现,小孟常把自己的站位让给车辆。

(同期声)孟昆玉:„„

(解说)值勤时的小孟是个“分秒计较”的人,为此记者也给孟昆玉算了一笔账:

一个信号灯周期,打手势25到30次。一个岗下来,同样枯燥的动作就要重复900  多次。而这个28岁的小伙子,已在这个路口风雨无阻地坚守了八年。

(解说)夜查是交警工作最苦的活,不仅要熬夜,还可能会面对酒后司机的种种

刁难。这位酒后驾车的外地司机迟迟不肯在罚单上签字,小孟和他唠起了家常。(同期声)孟昆玉:„„(解说)经过耐心劝说,这位司机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小孟还细心地为他联系了晚上在北京的落脚点。(解说)工作之余的孟昆玉也和其他80后一样喜爱上网、读书、玩游戏,几经寻访,记者发现,原来这个网上最帅交警也是被一群大学生街拍时“挖”出来的。(同期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王鉴理:„„(解说)网友们都说80后很难找到幸福感,对此小孟有自己的见解。(同期声)孟昆玉:„„

 范文3:青海玉树:军地合力应对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

(导语)从昨晚开始,玉树地震灾区遭遇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救援部队官兵

与当地各方力量紧急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

(现场)本台记者 王卫国:这里是玉树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因为降雨时间比

较长,现在山上已经形成了一层积雪,安置区的河水也上涨了。

(解说)在结古镇一些路段,积水无法排出,低洼地带帐篷被淹,消防官兵带着抽

水机前来救援。在很多安置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挨家挨户排查,加固帐篷,安装防雨设施,挖掘排水沟。第二炮兵医疗队还为村民们送来了熬制好的驱寒姜汤和感冒药。

(同期声)玉树州结古镇红卫村村民 尼玛卓玛 :今天天气特别冷,解放军送来

了姜汤,我们心里特别暖和。

(现场)本台记者 王明生:这里是玉树民政宾馆,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物资的存放

点。为了避免雨水对物资的损坏,兰州军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通信连的官兵们正在对物资进行转运,以及防雨处理。

(解说)青海省军区独立团组成地质勘测小分队,与当地村民配合,沿山脚和河流

低洼地段展开全面排查,避免降雨可能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 范文4:吴邦国会见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

(导语)当天下午,吴邦国在温哥华会见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坎贝尔。(解说)吴邦国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距离中国最近、同中国交往历

史最久的省份。近年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开,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在中加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在林业、渔业、矿业等传统产业和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优势。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中加关系深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说)坎贝尔对吴邦国委员长在访问途中经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表示热烈欢

迎,认为这对加强加中关系意义重大。他说,作为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愿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从而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乃至北美同中国友好合作的桥梁。

(解说)吴邦国委员长是在前往古巴等国访问途中在温哥华做短暂停留的。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等主要陪同人员同机抵达。抵达温哥华时,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戴伊等加方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和中国驻加使领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也到机场迎接。

电视新闻稿写法

电视新闻稿怎么写?这是初入电视新闻圈的记者和电视人经常会问和思索的问题。相对于报纸等平面媒体的新闻稿写作,电视新闻稿的写法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认为把报纸新闻稿的写法照搬过来就行。那么,如何写电视新闻稿呢?电视新闻稿的写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记者网就问您简单道来。

電视新闻稿的写法是在一般新闻稿的写法基础之上的,意即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首先必须满足普通新闻稿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新闻六要素一样必须具备;消息体裁的电视新闻稿一样必须符合消息写作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稿写作必须注意如下特性和特殊要求:

一、注意声像对应,杜绝“两张皮”现象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有声音和图像两部分。电视新闻稿(文字稿件)在电视新闻里面就是播音员播出的声音(解说词),新闻图像是由电视摄像摄制的画面。一条完整的电视新闻是由声音和图像组成的,缺一不可,两者都同等重要。同时,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电视新闻才是成功的电视新闻。声音归声音在说,图像归图像在放,这就是电视新闻界常说、常见的痼疾——“两张皮”现象:声音一张皮、图像一张皮,两不相交。这是电视新闻新手,特别是从报纸记者转为电视记者最常犯的错误,也是电视新闻稿的写法里面最需注意的方面。

如何杜绝“两张皮”现象呢?就是做到声像对应。如何做到声像对应呢?简单地说,就是:

1、文稿(播音)点到谁(什么、地方)图像就出谁(什么、地方),不要说东出西,牛头不对马嘴。

2、互为补充,互为说明。比如,有些灾难现场的受灾情形,文字描述很难到位,你就可以用图像画面来表现。

3、声像揉为一体,互为内容。比如,现场采访的内容在文稿里就没有必要重述,它本身就是电视新闻稿的一部分。说来容易做来难,电视新闻一般都需要两个人去完成,一个俗称文字记者,一个称摄像记者或电视摄像,两个人的配合很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意义。两人必须配合默契,如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那就是绝配了。文字记者必须事先把采访意图、采访目标告知电视摄像,摄像记者要把拍摄到的图像情况及时告知文字记者。当然,如果两人都是文字记者、摄像记者“两栖型”记者就更好。如果自己是既写又拍,那么好办些,就是在拍摄图像时思考新闻稿如何下手,在对新闻稿打腹稿时觉得需要什么镜头马上去拍摄,回来后写作电视新闻稿就容易多了,“两张皮”现象也会很少出现。

二、电视新闻稿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式。但是,电视新闻稿仍然可以有一定的格式,特别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来说更是如此。再说,如果新人按这一电视新闻稿格式去写电视新闻稿,可以更容易上手、入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般的电视新闻稿格式:

1、导语;

2、新闻由头、新闻切入点、新闻例子,最好加现场采访;

3、面上内容。有点及面。新闻的重点部分。另外,请记住:尽量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这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电视新闻稿语言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电视新闻稿的写法和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很多,本文中所述只是一般性常识而已。不过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电视新闻稿的写法,相信您也已经可以做

一名称职的电视新闻记者了。当然,如若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那您还需在此

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探索和更多的实践。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2000年8 月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

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广播电视新闻稿样式范文

小山沟里的梦

(一)导语:提起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从赵本山扮演的马校长身上,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办学的艰辛。下面,我也要带您去认识一位现实生活中的马校长,他用爱点亮了山沟里孩子的求学路。

【画外】在穆棱市下城子镇,有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叫“荒火茬”,在那里,经常会回荡着一串串银玲般的读书声,这也被乡亲们称作“大山里最动听的音乐”。【现场】学生读书

【画外】荒火茬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学校,没有校牌,没有旗杆,只有五位老师,但山沟里的孩子却因为它,在悄悄地改变着„„今年四十八岁的马佰军就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二十七年前,农职中学毕业的马佰军回村上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想的就是能教好书,教书育人,咱干哪一行,爱哪一行,已经选择了这一行,咱就要干到底,把它干好,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画外】学校规定早上七点半准时到校,虽然马校长的家离学校最近,仅一道之隔,但他每天都要提前两个多小时起床,因为他得出趟远门。现在,学校总共有三十九个学生,其中十几个孩子都住在十里之外的大顶子山屯,每天上学要翻过一座山,步行需要一个小时,马校长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个特殊的通勤车(牛车),每天都花近四个小时,早晚两次翻山接送学生,不分冬夏,也不分雨雪,二十七年始终如一。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学生上学路上也不安全,净沟沟坎坎的,还要越过一片树林子,爬山,所以说为了他们的安全。)

【画外】为了让赶路的孩子少遭点罪,在每天早上出发前,马校长都先到学校把炉子生好,教室一点点暖和起来,马佰军忙碌的一天也这样开始了。【音乐+画面】牵牛、套车、出发、上山

【画外】孩子们早早就等在了村口,往山上张望着,上学对于他们,是那样神圣和幸福

【现场】村口接学生

【同期】学生家长(都天天来接,这跟车站似的,天天来,下雨啥的都来。)【同期】学生家长(很感谢老师,觉得他天天这样接送,也实在不容易。)【画外】一路笑语,一路欢歌,每到坡度大的地方,高年级的孩子都会下来推车,漫漫求学路,虽然崎岖,但那些坑洼连同校长的背影都已经深深烙进山沟孩子的记忆。

【同期】马佰军教过的大学毕业生黄隆昌(非常的感动,毕竟只是老师,却像父母一样,接送我们上下学,也是非常辛苦。)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学生(等我长大了,考上大学挣了钱,先把那条道给掳平了,然后修条水泥路,它太难走了。)

【画外】现在马校长带的是一年级,虽然班上只有三个学生,但他上起课来,仍旧一丝不苟。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父母离异,少人照顾,她们的中午饭就在校长家吃了。马校长的老伴于培兰在干农活之余,还要拖着重病的身体为三个孩子忙前忙后。

【同期】马佰军的老伴于培兰(委屈是定了,不过没办法,他干的是工作。)【画外】其实这些年,马校长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声声纯朴的乡音把他留了下来。【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我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因为是在这个地方生,这个地方长的,我喜欢这些孩子,再说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感情处得都比较好,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荒火茬村小学的成绩在镇里一直名列前茅,二十几年来,这个小山沟已经走出二十多个大学生。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值得,因为咱们当老师的就是一根蜡烛,所以我也把它燃尽。)

小山沟里的梦

(二)导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有了荒火茬小学,使很多孩子的心灵无限开阔,因为有了兢兢业业的马校长,荒火茬小学成了穷山沟里最富有的地方。孩子们喜欢他,乡亲们感谢他。如今,小山沟里也有一个梦,伸出您的手,献出您的爱,也许他们的梦就不会再遥远。教室是孩子们眼中的天堂,但它却夏天会漏雨,冬天会透风;操场上孩子们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但却都是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这样老掉牙的游戏。马校长曾给孩子们留过一个作文题:《假如我有一支神笔马良的笔》,孩子们把自己心中的梦都描绘了出来。

【现场】学生(假如我有一支神笔马良的笔,我会画一所大学校,里面有单杠,双杠)学生(有足球、篮球)

学生(还有乒乓球,砰砰砰!还有电脑)(你们知道电脑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不知道,没见过!)

学生(知道!跟电视机差不多似的,这有个大电视,底下有键盘,打打打,电脑能打字,还能看书,什么都可以干。)

能有几台微机,也是马校长和老师们的迫切愿望,马校长说,镇里曾给他们派过一名微机老师,但因为没有设备,微机课成了泡影。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微机这方面,我看是势在必行,各个行业都需要,每个人跟据形势的发展,也都用得上,最大愿望就是能有几台电脑,让孩子们学学,多长长见识,但现在的经济条件和办学条件也实在是达不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音乐+画面】孩子们的眼神、快乐与艰苦

第三篇: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范文[宝典]

范文1:事件报道: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 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2、第二段解说词介绍日食的过程、引用背景材料介绍日食的原理,与模拟动画录像资料、各地不同日食的录像相呼应;

3、第三段是记者在飞机上的报道,声音与机上能看到的壮丽景色、飞机现场音响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2:人物报道: “80后”交警孟昆玉:群众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导语)这几天,一位普通的年轻交警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见诸互联网,这位“民选”的“北京最帅交警”感动了许多人。

(解说)在搜索引擎输入“北京最帅交警”就能找到孟昆玉,他的十几段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网友们用“阳光、帅气”来形容他。

(解说)其实从警校毕业开始,小孟就是队里出了名的“好琢磨”,和平门路口左转弯待转信号灯只有10秒钟,每次只能停三四辆车。记者发现,小孟常把自己的站位让给车辆。

(同期声)孟昆玉:„„

(解说)值勤时的小孟是个“分秒计较”的人,为此记者也给孟昆玉算了一笔账:一个信号灯周期,打手势25到30次。一个岗下来,同样枯燥的动作就要重复900 多次。而这个28岁的小伙子,已在这个路口风雨无阻地坚守了八年。

(解说)夜查是交警工作最苦的活,不仅要熬夜,还可能会面对酒后司机的种种刁难。这位酒后驾车的外地司机迟迟不肯在罚单上签字,小孟和他唠起了家常。

:(同期声)孟昆玉:„„(解说)经过耐心劝说,这位司机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小孟还细心地为他联系了晚上在北京的落脚点。

(解说)工作之余的孟昆玉也和其他80后一样喜爱上网、读书、玩游戏,几经 寻访,记者发现,原来这个网上最帅交警也是被一群大学生街拍时“挖”出来的。

(同期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王鉴理:„„

(解说)网友们都说80后很难找到幸福感,对此小孟有自己的见解。(同期声)孟昆玉:„„

范文3:青海玉树:军地合力应对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 : 范文3(导语)从昨晚开始,玉树地震灾区遭遇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气,救援部队官兵与当地各方力量紧急行动起来,采取措施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正常。

(现场)本台记者 王卫国:这里是玉树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因为降雨时间比 较长,现在山上已经形成了一层积雪,安置区的河水也上涨了。

(解说)在结古镇一些路段,积水无法排出,低洼地带帐篷被淹,消防官兵带着抽水机前来救援。在很多安置点,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挨家挨户排查,加固帐篷,安装防雨设施,挖掘排水沟。第二炮兵医疗队还为村民们送来了熬制好的驱寒姜汤和感冒药。

(同期声)玉树州结古镇红卫村村民 尼玛卓玛 :今天天气特别冷,解放军送了姜汤,我们心里特别暖和。

(现场)本台记者 王明生:这里是玉树民政宾馆,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物资的存放点。为了避免雨水对物资的损坏,兰州军区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通信连的官兵们正 在对物资进行转运,以及防雨处理。

(解说)青海省军区独立团组成地质勘测小分队,与当地村民配合,沿山脚和河流低洼地段展开全面排查,避免降雨可能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二、电视新闻稿格式 俗话说,文无定式。但是,电视新闻稿仍然可以有一定的格式,特别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来说更是如此。再说,如果新人按这一电视新闻稿格式去写电视新闻稿,可以更容易上手、入门,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一般的电视新闻稿格式:

1、导语;

2、新闻由头、新面上内容。有点及面。新闻的重点部分。另外,闻切入点、新闻例子,最好加现场采访;3请记住:尽量多用同期声、现场声、现场采访~这是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电视新闻稿语言尽量口语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电视新闻如同广播新闻均属流媒体,新闻稿是靠播音员用声音去表达、传播的,不同于平面媒体受众可以随意重看的。声音和图像都是“一晃而过”、“稍纵即逝”的,受众反应时间也有限,不可能长时间琢磨、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稿的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避免书面语言,而且里面的术语、描述要尽可能通俗化,不要太专业、太隐晦,同时句子不要太长。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小山沟里的梦

导语:提起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马大帅》,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从赵本山扮演的马校长身上,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办学的艰辛。下面,我也要带您去认识一位现实生活中的马校长,他用爱点亮了山沟里孩子的求学路。

【画外】在穆棱市下城子镇,有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叫“荒火茬”,在那里,经常会回荡着一串串银玲般的读书声,这也被乡亲们称作“大山里最动听的音乐”。

【现场】学生读书

【画外】荒火茬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学校,没有校牌,没有旗杆,只有五位老师,但山沟里的孩子却因为它,在悄悄地改变着……今年四十八岁的马佰军就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二十七年前,农职中学毕业的马佰军回村上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想的就是能教好书,教书育人,咱干哪一行,爱哪一行,已经选择了这一行,咱就要干到底,把它干好,让孩子们多学点知识。)

【画外】学校规定早上七点半准时到校,虽然马校长的家离学校最近,仅一道之隔,但他每天都要提前两个多小时起床,因为他得出趟远门。现在,学校总共有三十九个学生,其中十几个孩子都住在十里之外的大顶子山屯,每天上学要翻过一座山,步行需要一个小时,马校长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个特殊的通勤车(牛车),每天都花近四个小时,早晚两次翻山接送学生,不分冬夏,也不分雨雪,二十七年始终如一。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学生上学路上也不安全,净沟沟坎坎的,还要越过一片树林子,爬山,所以说为了他们的安全。)

【画外】为了让赶路的孩子少遭点罪,在每天早上出发前,马校长都先到学校把炉子生好,教室一点点暖和起来,马佰军忙碌的一天也这样开始了。

【音乐+画面】牵牛、套车、出发、上山

【画外】孩子们早早就等在了村口,往山上张望着,上学对于他们,是那样神圣和幸福

【现场】村口接学生

【同期】学生家长(都天天来接,这跟车站似的,天天来,下雨啥的都来。)

【同期】学生家长(很感谢老师,觉得他天天这样接送,也实在不容易。)

【画外】一路笑语,一路欢歌,每到坡度大的地方,高年级的孩子都会下来推车,漫漫求学路,虽然崎岖,但那些坑洼连同校长的背影都已经深深烙进山沟孩子的记忆。

【同期】马佰军教过的大学毕业生黄隆昌(非常的感动,毕竟只是老师,却像父母一样,接送我们上下学,也是非常辛苦。)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学生(等我长大了,考上大学挣了钱,先把那条道给掳平了,然后修条水泥路,它太难走了。)

【画外】现在马校长带的是一年级,虽然班上只有三个学生,但他上起课来,仍旧一丝不苟。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父母离异,少人照顾,她们的中午饭就在校长家吃了。马校长的老伴于培兰在干农活之余,还要拖着重病的身体为三个孩子忙前忙后。

【同期】马佰军的老伴于培兰(委屈是定了,不过没办法,他干的是工作。)

【画外】其实这些年,马校长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声声纯朴的乡音把他留了下来。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我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因为是在这个地方生,这个地方长的,我喜欢这些孩子,再说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感情处得都比较好,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荒火茬村小学的成绩在镇里一直名列前茅,二十几年来,这个小山沟已经走出二十多个大学生。

【同期】荒火茬村小学校长马佰军(值得,因为咱们当老师的就是一根蜡烛,所以我也把它燃尽。)

武汉市:斩断公交黑尾巴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标题突出重点,不错)

导语: 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柴油公交车,到低排放、零排放的环保公交车,武汉市政府三年内投入近十亿元整治公交车行业。如今,武汉公交每年减少碳排放近上万吨,7月底,武汉公交集团还被授予“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称号。(导语前面抓住了材料的重点,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武汉市(公交)的“节能减排”之路。(最后一句话似乎有些画蛇添足,武汉市节能减排可不止公交,这句话信息量太大了,此外,为什么把节能减排加上双引号?)画外:这里是武汉市武昌区尚隆苑社区,与螃蟹岬公交停保场仅仅隔着一条马路,过去由于柴油公交车的尾气排放,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如果这里加上武汉市民王伟的采访,可能效果要更好一些)

画面:柴油公交车排放尾气,人们捂着鼻子。(很有画面意识,不错)

同期:(武汉市民王伟)以前,车辆一发动,尾部腾起一股黑烟,附近的人赶紧捂着嘴巴和鼻子逃离。(移到上面)

画外:现在,王伟口中的情景已经成为过去,武汉街头的“黑尾巴”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环保公交。(上下文连接紧密,逻辑合理,不错)

画面:环保公交行使画面。画外:2012年武汉市共有公交车共有7000多量,其中尾气排放没有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黄标车有近3000量,超过了公交车总量的40%,而这种黄标车是产生雾霾的“污染大户”。

画面:柴油公交车的历史资料视频

画外:为了斩断公交黑尾巴,武汉市政府投入资金淘汰全部黄标车,更换为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纯电动公交车就是其中一种。

画面:环保公交车行驶画面。

同期:(武汉市公交集团技术设备部部长鄢永电)纯电动公交排放为零,行驶成本相当于柴油车的65%,故障率仅为普通公交的60%,环保、经济优势明显。

画外:但纯电动公交车在全世界都属于新产品,电池寿命及充电时间问题需要解决,相关技术仍摸索过程中。武汉公交大胆尝试,在充电技术上已先后经历三代革新,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去年,武汉公交集团购买60台快充式纯电动公交,运用于快速公交系统和中山大道408路。“快充式”公交采用先进的锰酸锂电池,充电10分钟就能行驶120公里,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画面:纯电动公交车行驶画面。

画外:除此之外,武汉市还致力于建设快速公交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拥堵,提高运行效率。家住武昌雄楚大道狮城公寓的张翔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之一。

画面:快速公交系统运行画面

同期:(张翔)这辆车敞亮通透,几乎没污染、没噪音,一路享受专用车道,乘坐非常舒适。快速公交系统开通后,从家中到上班地点民族大道,比以前快约15分钟。

画外:从去年年底运营以来,快速公交系统1号线每日客流量超过3万人,准点率达到99%,已成为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如今,几乎每天都有不同国家、城市的代表前来考察参观。

画面:快速公交系统运行画面(很专业!不错)

第四篇:电视新闻稿

手机让你我更近还是更远?

【记者出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了,一部手机不仅可以发短信打电话,更多的时候呢,人们会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照片等等。

最近,网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说是一家子在家庭聚餐,爷爷很想跟孩子们多聊几句,可是孩子们都在自顾自的玩手机,老人几次交流都受到了冷落,最后愤怒的摔盘离席而去。(新闻图片)

看到这个新闻呢,我们不禁要问,手机对现代人的生活呢到底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字幕】:你会在什么时候玩手机? 【同期声】:

1、“想玩的时候就玩”

2、“随时吧”

3、“大家出去玩的时候,朋友聚餐的时候”

4、“一般,上课的时候,出行啊,或者是无聊的时候”

5、“就是晚上回寝室的时候,看一下有没有什么短信和电话要回。或者刷一下微博什么的”

6、“有事情的时候,或无聊的额时候吧”

7、“可能寝室无聊的时候,要联系朋友的时候”

8、“基本上眼睛一睁开就可以,眼睛一睁开就看手机,有时候看时间,有时候看短信”

9、“一般24小时都开机,放身上的”

10、“跟家里联系的时候”

11、“蹲厕所的时候”“睡觉之前”

12、“基本上整天都玩,有时间就玩”

13、“时间不是很确定”

15、“一般跟家里人打电话联系感情,还有和同事、朋友打电话,有的时候工作上打电话”

17、“上厕所的时候”

18、“上课无聊的时候,还有晚上睡觉前,还有聚会人还没到齐”

19、“基本上是闲暇的时候” 20、“有空的时候,要么是无聊的时候”

21、“无聊的时候”

22、“无聊的时候,没事情做的时候”

23、“好比现在,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等朋友的时候,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也会用,特别是一个人吃饭的时候”

24、“一个是工作时间,还有家里面联系,还有比较空闲”

25、“在等待或无聊的时候”

【字幕】: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会玩手机吗? 【同期声】:

1、“会”

2、“比较少”

4、“一般不会吧,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我和你最远的距离就是你在我跟前,但是你在玩手机,所以我还是满尊重他人的”

5、“带的话就会。”

6、“有时候会”

7、“基本上不怎么玩”

16、“一般没有的,都是聊天或者出去玩”

17、“不会”

19、“会,都会玩” 20、“不是很熟的话,就一个人单独玩手机”

21、“会啊,发微博”

22、“可以吧”

24、“那是很少”

25、“比较少吧”

【记者出镜】:

采访了这么多人,我们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它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距离。最近,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做了一个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会疏远人们之间的接近关系,我拿着一个手机放在附近,即使不用,这种影响也同样存在。

【字幕】:当你和亲戚朋友或同学说话的时候,他玩手机你会什么感觉? 【同期声】:

1、“那就让他玩呗”

2、“会感觉忽视了,就是会很失落。”

3、“我觉得还好吧,因为大家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了嘛,大家用手机上上微博啊,上上人人啊都挺正常的,就包括我自己也是”

4、“还好吧,朋友吧,能容忍吧”

5、“那我也玩啊”

6、“就叫他不要玩咯”

7、“感觉挺被忽视的,挺不舒服的”

8、“一直这样会有一点(不舒服)”“一直玩手机就和别人的沟通少了”

9、“肯定很不舒服”“他忽略了我嘛”

10、“没事的,可以等一下咯”

11、“我会说别玩了”“不好的,有一种隔离的感觉”

12、“挺难受的”

13、“有时候挺反感的,我会训他的”“面对面的你还在玩手机,应该说是不尊重吧”

14、“他们不会的,他们会尊重长辈的”

15、“感觉不是很好”“我最讨厌在马路上有人一边骑车不看路的,我觉得很危险”

17、“我也想玩”“偶尔玩玩嘛,肯定是没的聊得时候玩啊” 18“还好啊。”

19、“不太好”“沟通越来越少” 20、“这样的话,会有一点不平衡”

21、“会啊,有时候会说一下”

22、“不爽”“还好啦”

23、“我觉得吧,朋友聚会玩手机很不礼貌”

24、“人家在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玩手机,不尊重人”

25、“感觉有点被冷落的吧,反正不是特别开心”

【字幕】:你觉得手机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或变化? 【同期声】:

1、“方便”

2、“感觉人和人的距离拉远了”“因为以前是面对面交流,现在都是发短信了”

3、“手机让我们随时都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种阻碍吧,大家都玩手机了,都不太交流”

4、“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的重要”

5、“可能在某些程度上便利些,但是整体上,把我和很多人的距离都拉远了吧”(“比如说,之前的话我和朋友联系可能都会写信什么的,现在的话大家打电话,打电话发展成发短信,发短信后来发展成不联系,所以这样其实反而跟他距离拉远。现在尤其是手机上网功能越来越强大,发短信也变成很奢侈的事情,大家有事情都在网上说,但是其实大家的联系越来越不密切了,我觉得是这样”)

6、“蛮有用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让我变得很颓废,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不想听课,就一直玩时间就没了”

7、“最大变化是,无聊的时候有个东西解决一下无聊,通信方便点,手机功能多了,乐趣也挺多的”

8、“比如说出行吧,我现在就在查地图,就可以看周边有什么吃的,玩的,便捷了”

9、“我都用普通手机,高端手机我不用的,没什么影响”

10、“没什么影响”

11、“有利有弊吧,应该是利大于弊,但是不节制的玩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12、“没有的话就会没有安全感,比较方便”

13、“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比如一些电视电话会议,包括一些彩信”

14、“打电话,接电话就好了,手机报看一下”

15、“正面影响多一点,朋友多少年没联系,距离远,打电话好一点”“也有很多朋友好多年没联系了,突然打电话跟你借钱搞的很尴尬”

16、“方便”

17、“好啊,功能多了还不好啊”“什么都能干,手机能干很多事儿”

18、“生活越来越便捷了”“上课无聊的时候可以玩玩手机解解闷”“现在手机都很智能了,身边半个电脑差不多,很方便”

19、“沟通方便很多”“同一寝室的都懒得讲话,发QQ。” 20、“方便了生活吧”“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沟通方式改变了”

21、“方便了”“比如,出去有地图啊什么的”

22、“随时看想看的东西,上网,聊天啊”

23、“交流方便”“一个人遇到什么事,也是及时的通信工具”

24、“说实话有利也有弊”“手机在给人创造方便的同时呢,也把人绑在一起”

25、“大家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同时在大家面对面比较直观的交往的时候,手机却成为人们沟通的一个人阻碍”

近几年,中国的手机用户猛增,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量已从十年前的2亿跃升至10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手机用户突破10亿的国家,同时预计到2012年年底,手机用户将会升至11亿。

根据今年7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期声】:

章副教授

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浙江大学传播学硕士

“今天我们这种移动的终端,它以媒介做中介,它对你“塑形”的作用可能会更深刻,就是你用这个和不用这个,可能你对外界的这种感知啊,你对这个事件做出反映的方式都会不一样的。”(大概4分钟左右的地方)

《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交流沟通类应用与信息获取类应用依然是手机的主流应用,其中手机网民对手机微博和手机搜索的使用率有较大幅度增长;手机娱乐类应用中,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发展速度较快;手机商务类应用渗透率较低,但用户规模增长较快。

【同期声】:

章副教授

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浙江大学传播学硕士

“我觉得它应该是丰富了大家自我呈现的那种方式和手段,就是它给了我们更多去了解他人的渠道。”“但是由于它的过度使用,它有可能对现实的人际交往有的时候会构成侵入和侵占,这个也是可能的。”(大概10分钟的地方)“因为手机它是非常典型的那个“Screen Medim”就是那个屏幕媒介,就是它是数值感官,然后你感性这块就会被那个扩大,它就会压制你的理性。”

“作为年轻人我觉得就是第一个如果你每天都能保持一定的阅读时间,可能你能把视觉文化输注感官那块的那个影响拧回来一点。”“还有我就觉得永远要记得在你身边的那些人陪伴你身边的时间是非常的短暂的就是你要留更多的时间给他们。”

第五篇:电视新闻稿实例

电视系列片

《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电视新闻稿实例。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范文《电视新闻稿实例》。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风风雨雨。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下载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写好电视新闻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

    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稿

    2009年2月3日时事新闻(国内)1.外交部发言人姜瑜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应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马里总统杜尔,塞内加尔总统瓦德,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总理......

    电视新闻稿 新闻策划[★]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论风吹雨打,从不抱怨。在校园篮球场的某个小角落,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老大爷。你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我在这里工作十......

    怎样写好电视新闻稿

    怎样写好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

    电视专题新闻稿范例

    以下是《焦点访谈》2004年7月20日节目实录--讲述了一个公安干警的悲情陈述,一个除恶英雄的无奈选择。 主持人(敬一丹):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收看《焦点访谈》。 您现在看到的......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

    电视新闻稿的格式及

    请问电视新闻稿的格式及范文 悬赏分:5 | 提问时间:2010-5-30 22:14 | 提问者:双面渔 推荐答案1.2009年11月14日从今年1月15日起暂停征收的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将重新开征。根据......

    祭扫烈士墓活动-电视新闻稿

    清明扫墓活动电视新闻稿 (本台消息)为重温铁道兵一师一团修建成昆铁路的光辉历史,凭吊铁道兵一师一团的烈士先驱,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以此教育和激励公司全体员工继承先烈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