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时间:2019-05-14 10:5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第一篇: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

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第二篇: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为看而写 为听而作——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再探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增进了解的媒介。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旨在发挥电视新闻的桥梁纽带、耳目喉舌作用,提倡“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要做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即口语化、个性化。首先要克服半文半白的“八股调”。毛泽东同志曾就“反对党八股,整顿我们的文风”,对一些爱好“八股调”的人作过尖锐的批评,他指出“有的人在写文章时,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 一些半文半白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洁,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看不懂似的。”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的批评,虽然已过去数十年了,但是它的“阴魂”不散,还远远没有消失,它无时无刻不在向新闻媒介发出进攻性号角,煽动歼灭性战争。一些艰深晦涩的语言文字也常常出现在电视新闻文稿中,甚至已经到了屡见不鲜、熟视无睹的地步。这样的语言文字怎么可能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呢?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电视新闻改革过程中始终追求的发展方向。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词汇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你说生动,我说不生动;人家又不太懂,为什么要用呢?你说漂亮,我说不漂亮,以为用这样的东西使文章漂亮有文采,其实这实在是不成文采,干干净净、生动明亮才叫有文采。”电视是新兴大众媒介,其短处是稍纵即逝,没有重复视听的余地。苏联杰出宣传学家对广播电视新闻文稿写作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特点是他们所写的短评、随笔和文稿不是被人反复阅读的,而是被观众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对于阅读和接收绝不是常常把同样一个意思同样有效地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对于接收和阅读的东西,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当一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写作文稿时,一定应该念起来试听一下,看他写的稿子念起来怎么样。”可见,电视新闻记者在写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来试听一下,其目的在于检验稿件和语言文字是否符合电视新闻文稿的要求,是否让观众听得懂、看得好。首先,电视新闻文稿的语言文字必须口语化,总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看起来醒目,明白流畅一看就明白,通俗易懂一听就懂了。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所说,“电视新闻文稿应该是意思通畅的稿子,观众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会发生误会。”首先,电视新闻文稿要做到口语化,需要在用字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要用普通话口语,句子要短,要求念起来一听就懂,读起来一看就明白,并且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要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要用口头语,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语句;尽量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长句子,不用同音不同义的文字,少用虚词和关联词,尽量不用倒装句,少用不用不滥用简称。其次,电视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才能达到声画相配,增强传播效果,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电视新闻文稿在具体写作上的总体要求。如果我们的电视新闻语言不能做到通俗易懂、词浅而意深,必然会防碍与观众见面交流思想感情,缩短与观众的距离,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兼顾视和听的全面要求,发挥电视语言文字的综合功能,来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1、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口语化,必须提倡写短句,避免欧式化倒装句,因为短句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怡心,有助于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有些电视新闻记者的文字稿中常常看到几十字的长句子,这的确不利于电视口语化的形成,电视新闻语言文字是给人听和给人看的,不比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它稍纵即逝,不能反复阅读,这就突出 要求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口语化了。通常,我们把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主动句,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经过这样的处理,虽说文字变长了,但口语化增强了,让播者上口,听者顺耳。

2、准确、精练、生动是电视这一特殊新闻媒介对文稿写作的又一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观众品味电视新闻的意义和魅力,增强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适应观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跟上电视新闻的传播频率和改革步伐。气势磅礴、富有诗意、言近旨远的画面和优美完整、入口入耳、入目入心的语言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充分反映电视新闻的主题,提示电视新闻的丰富内涵,而且能突出体现电视画面的综合功能。

3、电视新闻语言要做到个性化。除了讲究口语化外,电视新闻语言还要求做到个性化。所谓个性化,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运用要合乎新闻事物的特征,不要硬贴上去,沾不上新闻事实的边,造成“两张皮”的现象。宋代诗人黄庭坚曾说:“欲得妙入笔,当得妙入心”。写出富有个性化特点的电视新闻文稿,除了靠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观努力和对新闻事实的感受外,还得努力深入基层实际,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用心观察,认真揣摩人民群众的语言,从中挖掘提炼出能反映事物特征的语言和文字。所以,要使电视新闻语言做到口语化、个性化,必须端正文风,深入实际,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能力,只有“词浅”才能与观众更好地进行感情交流,只有“言近”才能符合事物的特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只有“旨远”才能提升电视新闻的品味深义,从而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为听而写,为看而作是贯穿电视新闻采制、传输、接收、传播全过程始终的实践操作基本理念。我们都知道,电视新闻综合语言的表现,需要采、摄、写、编、制、评、播等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整体推进总体提高才行驶,特别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必须贯穿这几个环节的始终,对不同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一小点失误抑或差错和问题,都会对电视新闻综合语言的全面表达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乃至导致传播失败。与此同时,电视新闻在传播接收过程中,通过电波或有线电缆传递载有信息和图像、文字、色彩和声音、音乐供观众收听收看。电视新闻各种信息符号综合传播都遵循“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基本规律,因此形成电视新闻传播的视听诸元素是丰富多样、层次纷繁的。我们要从电视新闻的内容出发,把握好视听诸元素的综合职能特点,对它们作出全盘合理的调度和安排,电视新闻记者、编辑要熟悉电视综合语言各种元素的表现力,在画面基础上发挥好语言文字等多种表现元素传播信息的合力效应,以增强电视新闻的信息含量,增强可视性,同时还能避免个别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欠丰富,加大电视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力度、信度和效度。

人们的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概括。列宁在《哲学理论》中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事物、认识实际社会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途径。”毛泽东也曾在《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属于感情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阶段。”要认真研究观众的这一认知规律,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形象的语言、鲜活的画面来论述我们所要阐述的道理,帮助观众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高深的道理。

众多新闻学教科书都这样教导新闻学专业学生和新闻宣传从业工作者,电视新闻文稿写作要由观众的接受规律来决定。首先,我们来看看观众的接受心理状态,表现在一般传播规律上,主要有:

1、喜“新”厌“旧”,即喜欢听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厌恶时过境迁、慢三拍的新闻报道;

2、喜“肥”厌“瘦 ”,即喜欢看内容新颖、富情趣的新闻节目,不爱看毫无兴味的新闻报道;

3、喜“软”厌“硬”,即喜欢亲切悦耳和写作文风和播音方式,不喜欢生硬干涩和新闻节目;

4、喜“富”厌“贫”,即喜欢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厌恶内容贫形式呆板老套的新闻节目;

4、喜“近”厌“远”,即喜欢在地域上或利益上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新闻报道,对相距太远或与自己利益关系不太的报道则漠不关心;

5、喜“短”厌“长”,即喜爱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报道,而对篇幅较长、不简明的新闻报道,则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观众心理和接受习惯,按照为听而写、为看而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求在电视新闻文稿写作过程 中必须注意:

1、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做到用具体形象的事实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观众听得出、看得见、摸得着、感得到。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抽象、笼统概括性语言。

2、电视新闻要写得短小精悍,要求篇幅短、段落短、语句短。电视新闻文稿篇幅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应以短新闻为主,一般不超过300字,最长的不超过500字,关键是电视新闻报道主题要集中;电视新闻的每个段落文字不要过多、过长,要做到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中心意思,不要搞“多中心”,面面俱到。在表述这个中心时,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文字要精练、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3、电视新闻文稿的语句必须简短有力,每句话不能过长、文字不能过多。句子过长了,播音员、主持人播起来吃力,观众听起来吃力;句子简短了,既好播又好听,这就要求少用形容词、副词、动词。

4、电视新闻应该通俗易懂,因为电视新闻稍纵即逝,转瞬就过,其文稿写作力求做到口语化,力戒“半文半白”,要求观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深入浅出地把事实和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之易于接受和理解。电视新闻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呢?首先,语言文字要通俗流畅,尽量少用行话、专用名词和术语。其次,要有必要的重复,不要让观众因算帐、猜测和捉摸而转移注意力,以影响传播收视效果。

1999年12月到2000年10月,我们在发现、报道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隐功埋名43载这一重大消息时,由于大多时候都是与广播、报纸、杂志和通讯社的记者们一起联合采访,对外发稿也基本上是采用联手采写的通稿。拿回咸宁电视台新闻中心准备发稿时,才发现根本不符合电视新闻文稿解说词的要求,经过采访记者、责任编辑、值班组长、中心主任、当班总编等级级修改和层层编导,我们首先以画面先入为主,发挥电视新闻画面优势语言的主导作用,大刀阔斧砍掉了能够用画面语言充分说明的部分,删除了大段大段冗长复杂的句子,去掉了整行整行描述、形容、评论、感想类的语句,将每篇文稿都缩写到了400字左右。同时,我们长句改为短句,把倒装句改为主动句,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并加强凸现电视功能的现场同期声、采访同期声和资料图表、重点字幕、背景音乐等的有机运用,注意故事性典型、人情味细节和个性化语言的适当表现和展示。请看其中的开篇报道的电视新闻《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隐功埋名43载德高功勋令人钦敬传佳话》一稿的部分解说词: 画面提示

(刘祚坤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面部特写镜头一组)刘祚坤扛着锄头走过来(近景、中景、特写)

刘祚坤在战争中所获得的勋章、像章、照片及刊载其光荣事迹的报刊、资料等镜头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采访老英雄

民政、武装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上门看望老英雄 勋章、照片、报刊资料等

一组刘祚坤和家人、村民们生活、劳动、休息镜头

刘祚坤的孙子兵役登记表、入伍登记表、体检表等资料画面 民政、武装、征兵部门镜头

刘祚坤和孙子们谈心、党政军群部门开展向刘祚坤学习的活动 文字解说词

你很难想象,走在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受到朱德、金日成等到中朝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是当年全国99名抗美援朝“一等功臣”中的一位。他就是隐功埋名43年功勋高德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国际二级战士”刘祚坤。八一前夕,记者慕名采访了这位老英雄。

1956年5月,刘祚坤复员回到老家咸宁,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乡镇武装部长;他考虑到自己文化水平较低,主动申请辞掉公职,返乡务农投入到火热的农业大生产运动中去。43年来,刘祚坤隐功埋名、勤奋劳作,虽然生活过得非常清贫艰苦,但是他从来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村子里的人们只知道他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一个老兵,除此之外,刘祚坤和其他乡亲们没有二样。直到去年12月,老刘为了孙子当兵的事,找到了民政、武装部门,请求照顾,他这段鲜为人知的光辉历程才得以抖露出来,广为传诵。经过这样的处理,语言文字变得生动形象了,口语化、人情味增强了,人文关怀的气氛浓郁了。不仅让播者上口、听者顺耳,而且还产生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效应和始料不及的教育效果。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纷纷播发、转载或连续报道。当年,关于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祚坤隐功埋名43载这一重大选题的新闻、专题、评论等都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奖、湖北广播电视奖一、二等奖和湖北新闻奖二、三等奖。

目前,电视新闻已由单一的口播新闻向复杂的深度报道方向发展,电视访谈、电视直播这种时髦新颖形式已经迎头赶上,发展前景看好。它们的文稿写作要求与画面、音响匹配,语言文字要求亲切自然口语化;还要求彻底改变导语部分交待新闻七要素的传统写作方法,只需用二、三个中心主体要素将观众引入电视新闻报道主题中来即可,然后按照新闻事实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其它部分。电视访谈新闻在交待主要新闻事实之前,要有一个开场白式的话语作视听先导,引起观众注意和兴趣,然后再展开新闻事实。它在写作上也要求句子简短、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即要避免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多用结构简短的句子;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少用虚词,多用实词;少用单音词,多用双音词;少用专业术语,多用常用语言。为了给观众提供良好的收听收看思想准备,电视新闻在导语和主体部分的叙述中,应尽量不用欧化倒装句,要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接收规律和观众收视收听习惯。

第三篇: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写作技巧

写新闻稿是作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信很多同学对这一文体一点也不陌生。平常看报纸、电视,我们就常常和新闻“面对面”,那些新闻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新闻稿要有新、短、快、活、强等特点,因为新闻只是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就行了。据说西方没有短新闻概念,只要求新闻要写短,甚至为方便压缩新闻稿件,有了金字塔新闻写作方法。我国为了提倡写短新闻,近些年国家在评选优秀新闻稿时把消息类分为短、长消息两种。

作文采用“新闻稿”的文体来写,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虚构一个事件,然后按照新闻稿的格式写作,分别涉及到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新闻角度、新闻结构、新闻材料、新闻要素、新闻语言以及新闻标题等方面。也有人把这称为“新闻五要素”,简称“五W”,即,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等。这些特点同学们可找一篇新闻稿对照一下。

[经典例文1] 邹振先惊人的一跳 □《体育报》记者

[本报讯] 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出的。”

领奖结束,邹振先刚走出赛场,一位罗马尼亚姑娘立即跑过去热情地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一下,并用中国话说:“这是按罗马尼亚的方式向你祝贺。”这时,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也从看台上走下来同他热情握手,并带着一种年迈者特有的激情对记者说:“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记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忘的。这个成绩即使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也会赢得胜利!”

(原载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简评:这条360字的短消息,荣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看,记者几乎没用什么形容词,只客观地写了“空中飞人”邹振先跳远的情景,然后,引用一位英国教练和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的两段话,一下子把邹振先跳过17.32米的惊人成绩,写得实实在在,令人信服。这远比不着边际的空洞形容要生动得多,有力得多。[经典例文2] “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 □韦

[本报讯] 2004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既考验着毕业生的能力,也考验着他们的诚信。在今年的“双选会”上,记者发现,有许多毕业生赫然在自荐材料的每一页上都印有:本人注重讲究社会诚信,其中所言句句真实,相关的荣誉证书、发表的文章均有原件,没有弄虚作假。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是如何炼成的?

为此,记者化装成一位求职者,与多名同学切磋制作材料的心得体会,终于得知其中秘密。将别人的荣誉证书贴上自己的名字,拿去复印一下,就成了自己的“荣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一份下来,对作者进行“张冠李戴”,就成了自己的“作品”;寻找同名同姓者的文章,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就这样,一块“废铁”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块“好钢”。

毕业生在制作假材料过程中,为防用人单位因看原件而露马脚的情况,在各高校附近的打印店里,打印师傅会使用高技术帮你“搞定”一切。他先是将原件用扫描仪扫入电脑,换上相同字体、字号的新姓名,再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套上相匹配的封套,一份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实习鉴定或荣誉证书便“应运而生”了。此项业务尽管收费高,但毕业生为了前程都乐此不彼。

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和学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生官”自然很容易作假。再加上就业率逐渐成为各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学生的成绩,各高校负责人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业生也会要求适当提高考试成绩,如果不行就干脆写上“现修”或“待考”等字样,避免“露馅儿”。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行为普遍存在。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我想问的是,真的就没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吗?诚信靠什么来实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文章借用新闻稿的形式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这些“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这的确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考佳作] 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成功靠什么

【本报讯】 公元3024年,人类终于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两颗可供居住的星球:θ星和φ星。因地球球龄已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难以再承载500亿人的生存,联合国决定人类向θ和φ星大迁徙。能去的人都是幸运儿。

为此,历经9个月零11天程序复杂的测试——穿越光电波时空隧道,100亿人最终成为幸运儿。他们将拥有θ、φ星的新环境和新生活,而被淘汰的人只能继续生活在资源枯竭、危机四伏的诺亚方舟上。

在幸运儿们即将飞离地球的时候,本报记者作了一次调查采访,得到这样一组数据:

在100亿幸运儿中,1%的人是只凭运气走过来的;10%的人是只听信别人的意见走过来的;20%的人是全靠自己走出来的;其余近70%的人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依靠自己的选择走过来的。

在400亿被淘汰者中,则有75%的人既不相信自己、又不相信别人;10%的人只听信别人的意见;14%的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只有1%的人既相信自己又听取别人的意见。

记者带着这组数据采访了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给了我们这样的分析:

(一)只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的人有很强的心理依赖,这种人是人云亦云型的。这种人无法在“光电波时空隧道”的复杂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当然就无法适应θ、φ星的全新环境。

(二)排斥别人意见的人太迷信自己,这种人是自以为是型的。这种人很难在“光电波时空隧道”的复杂环境中适时校正自己的路,当然也无法适应θ、φ星的全新环境。

(三)既不相信自己又不相信别人的人,应当属于听天由命型的。这种人会完全迷失于“光电波时空隧道”的复杂环境,当然更无法适应θ、φ星的全新环境。

(四)既相信自己又相信别人的人,是与“人”俱进型,是人类先进精神和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既是地球社会的脊梁,也必将是人类新家园的开拓者,θ、φ星只有靠这些优秀分子去开发。

当第一艘飞往θ、φ星的飞艇即将离开地球时,本报播出了“成功靠什么?”的专题报道,在留守地球的400亿人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简评:这是一篇体裁新奇,想象大胆,思维辩证,风格独特的作文。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话题,文章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和虚构的情节展开两层主体内容:从调查采访中得到数据和对数据所作的心理分析。两层主体内容互不雷同。第一主体内容写对“幸运儿”和“淘汰者”的调查数据,两组数据对照,耐人寻味。第二主体内容写心理学家通过两组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文章体裁新奇,新闻报道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本文所写故事却发生在“3024年”,纯属虚构,但由于想象合理,背景内容——环境问题——又是我们十分熟悉和关注的问题,便构成了文章确立的基础,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妙。

第四篇: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写作技巧

要有新闻价值

要使一份声明有新闻价值,它九必须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广泛而普遍的兴趣,并且具有明显的新闻视角(例如重要信息、心进展、戏剧性、趣味性、当地视角、影响等)。另外,新闻稿的写作风格应该是新闻性的,而不是营销性的。应当非常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是一位记者在为您撰写一样。最重要的是,新闻稿应当是去“告知”公众,而不是仅仅在推销一种东西。

标题格式

大多数情况下,编辑在浏览您的新闻稿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您的标题。一个有效的标题往往意味着这名编辑会刊发你的新闻稿还是会点击删除按钮。在确定有效的标题时需考虑以下几点:

1、标题不要超过一行。许多编辑部会限制标题的字数,超过限制字数的新闻稿就会被拒收。

2、标题应当能够产生一种让编辑“干着急”的效果,使标题成为概括新闻稿内容的一种“挑弄”性的语句。这很关键,因为许多记者仅通过网络系统浏览新闻稿的标题,然后在想要浏览新闻稿全文的时候才会点击选择。

3、标题应当包含发布这一新闻稿的公司的名称。不要出现“公司”、“股份”或者“有限”之类的词,非为了清晰地界定组织有必要进行标明。

4、不要使用感叹号或人民币符号。

5、避免所有可能的批评性的、争议性的或者判断性的陈述。

写作风格要求

撰写一篇专业和有效的新闻稿可能会很困难。以下是在草拟新闻稿的时候应当注意的几点:

1、尽快切入主题,用引证和事实来支撑你的主题。

2、恰当地使用语法和标点符号。校对打字稿,不要以来拼写检查。

3、在新闻稿中强调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这6W。

4、重复检查电话号码和链接地址。

5、大声朗读你的新闻稿,看看感觉如何。

6、使用引语来传达别人的意见或事物之间的联系。

7、不要忘了在你的新闻稿中标明你的姓名、发布时间、日期、网站地址和电话号码。还要保证在稿件发出以后别人能够通过电话找到你。

8、应当客观地撰写新闻稿,就像撰稿人与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一样。

9、不要使用代名词,如我、我们、我们的、你们的等,除非是在直接引语里。用第三人称撰写。

10、不要说大话或者显得像个瘾君子,但一定要让读者知晓你在这一行业中的地位。

11、一定要在最后一段中加上有关贵公司的标准样板信息。这一部分标题应当是“关于(在这里插入贵公司的名称)”。

长度要求

新闻稿应当简洁而且紧紧围绕主题。新闻稿的长度应当在两页之内。50字以内的新闻稿更像是广告,而不是新闻稿。点句(文章中用来引导各要点的圆点符号)可以使用,但不

可滥用。

第五篇: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写作技巧

新闻稿主要强调现实性,需运用简略的语言将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束表达出来,用词需简洁严肃,禁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能掺杂个人感情。一篇新闻稿的字数一般要求在200字左右,咱院大一点的活动一般都在300字左右,对于初学者来说,新闻稿一般分为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活动名称、时间、地点、和出席活动的领导老师。注意言简意赅。

第二段要写活动的流程,现场反映(活动类的),针对报告讲座就要将报告的大体内容简略提一下。

第三段主要写一下活动或讲座的影响,第一段大约在40~50字,第二段根据活动的大小适当增添字数,第三段大约30字左右(字数只是大约的规定,意在注意一下全篇的结构,不必严格遵循)另外在写作熟练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第二段扩为两段(不建议采用,除非活动很大)或者采用其他结构。

很多新闻稿被枪毙的的原因可能就来自很小的一些新闻稿硬伤:

1在第三段叙述影响时有如下句子:“此次活动的举行预示着商学院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跟此类句意相同的浮夸句子应禁止写入新闻稿。

2全篇文稿内容无重点,形似流水账,没有突出活动内容。

3尽量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新闻稿强调新闻的实时性,最好在活动结束后尽快发出。

注意在文中不要出现评论性或者抒情性的词语或者句子出现。

另外,以上只是新闻稿的初级要求,如果想要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新闻稿还需要自己下苦功夫,学校网站上有许多好的新闻稿,可以就相同题材将自己写过的与其相对比,在用词,结构上下功夫。不断练习才能写好。

下载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视新闻稿写作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视新闻稿

     范文1:事件报道: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 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范文[宝典] 范文1:事件报道: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

    电视新闻稿

    手机让你我更近还是更远? 【记者出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了,一部手机不仅可以发短信打电话,更多的时候呢,人们会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照片等等。 最近,网上......

    新闻稿写作技巧展示

    航空宇航学院举办2012级学生干部见面会 时间:2013-10-18 来源:航空宇航学院 作者:苏柳 点击:197次 编辑:王伟(党委宣传部) 10月16日晚,“追忆成长之歌,守护温情岁月”航空宇航学......

    新闻稿写作技巧 (精选)

    怎样写好新闻——新闻稿写作技巧指南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

    新闻稿写作技巧(大全)

    新闻稿格式多样,但常用的格式,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是新闻事业成长与发展的结果。下面是关于新闻稿写作技巧的内容,欢迎阅读!要有新闻价值要使一份声明有新......

    电视解说词写作技巧谈

    电视解说词写作技巧谈 解说词是一种口头文学,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通过词语的渲染来影响受众。电视解说词是一种重要的电视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它发挥有声......

    电视新闻稿实例

    电视系列片《中国之路》解说词(摘登)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电视新闻稿实例。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