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该写点什么的去纪念这份温暖读后感
来了这里这么久,很认真的给自己了一个定义,觉得自己不做什么高尚的人,要变得现实,因为他们都告诉我社会很复杂,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我便信了,我给世界下了个定义:它很冷,能给人的温暖很少,很少,该写点什么的去纪念这份温暖读后感。所以,常常,我会觉得活得很痛苦。
在这寂静的夜晚看完一篇短篇文章,思绪飘回了初中,那个时候,梦想着能进入黑帮,能和那些酷的要死的人轰轰烈烈的爱一场···呵呵,如今,想想都觉得幼稚。不过,那些单纯的想法可没少受小说的影响,就因为看了太多小说,想象力那个丰富,简直现在的自己都不敢恭维,为了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流过的泪也不少,从高中后,小说也就很少接触,原因有二,一点是:没时间啊。。二点是:觉得不现实。。
现在的我,呵呵,是在倒退了吗。看完这篇悲伤的文章后却会觉得温暖,为什么呢,呵呵,原因很简单,原我坚持的信仰还是存在的,想了很久,一个青春洋溢的人是不该如此悲观的,我需要奋斗,需要拼搏,也需要敢爱敢恨,不应该畏畏缩缩,不该担心这,担心那,读后感《该写点什么的去纪念这份温暖读后感》。书上说,爱上一个人,只需十几分钟的时间,很多东西,又何必苦苦的去等,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那个能让你十几分钟就爱上的人,就请大声说出来吧,不管是否会被拒绝,都应该勇敢点,因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了。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主动追寻,争取。
真正爱你的人承诺了就一定会做到。说不会离开你就不会离开你。不会让你心疼···
书中的她,心没疼,因为,她感觉他还在,还活着····
书中的他,心疼了,因为,他感觉她不在了,她逝去了··(·尽管此刻他已经失忆)
你在与不在,他都能感应,这就是爱吧····
一种默契,一种心有灵犀····
可惜。结局如此悲伤·····
不过,真爱给人的感觉总是很温暖,哪怕结局是悲伤的····
想起了一句歌词:人群之中我能感应你,我的爱就有意义,你的真心·····
一首《勇气》唱出了多少人内心深处的触动。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一份真挚的感情就是一份永恒,不管今生还是来世,生生世世,彼此都逃脱不了彼此,那是一条线,一份缘,紧紧的将两个人系在一起,他的心疼,她亦会疼。
社会确实很现实,但只要心中坚信那份你要找的感觉存在,它就一定存在,很多东西我不懂,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感情是不论多少金钱都买不回来的,所以,请珍视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
因为,他是无价之宝······
第二篇:我该写点什么随笔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我就应写点什么?因为我不明白大家都喜欢看什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年轻的人,大部分都喜欢看视频,我不明白还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图文的东西。
而像我一般的80后,都处在一个事业的发展时期,我不明白,他们是否有时间,去重温以前自我喜欢的那种文字的表达方式。
当自我都在怀疑是否还有多少人会关注图文,喜欢图文的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或许,资料是能够从这么一小部分的喜欢图文受众人群中吸引支持者的一个最有力的基础。
但是,他们又喜欢什么样的资料呢?
娱乐?但是娱乐从视频上表达,已经到达淋漓尽致。几乎都不需要图文的配合。新闻?但是新闻的东西,太多人都在做,如果造成重叠的搬运工模式,那么也没有什么好处。
心灵鸡汤?这个或许还是很多人会喜欢的。我也真的喜欢这种,因为似乎是在阐述生活,甚至很多能够对号入座。
但是表达手法呢?心灵鸡汤,很多时候需要有必须的严谨性,但是似乎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是有点涣散的表现形式。可当我使用模仿的方式去表达的时候,却发现看的人更少了。为什么?
很多的问题,我一向都在思考。但是似乎每次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答案。真的很烦,个性是当自我进入深思而不得解的时候。
我有时候也在想另外一个问题。当我觉得能够传导心得,去煮所谓的鸡汤的时候,是否也很多人在思考和我一样的问题?是否也很多人愿意去分享这样的答案?
如果如此,那么是否我的思考也是一种鸡汤?是否在关注的人群中,能够给我更多更好的推荐和答案?
所以,我发布了,写出了我的想法。就像每一天的日记一样。
这,真的也是一种鸡汤么?或许,答案还是在支持的粉丝中。
第三篇:纪念温暖读后感
空闲之余,读完这篇文章,细细想来,我不禁感叹:我们人生中忘记温暖已经太多了。
《纪念温暖》这篇文章讲述是作者范春歌在一次签名售书活动上,收到一位中年男子送玩具车,作者无以回报,就在男子买书上签了名,送上祝福语。不知过了多久,忽有一天,小侄子问起了玩具车事,作者便把事情告诉了他,却忘记了那位男子名字。
我十分喜欢作者写那段话:那辆模型车一直置放在我案头,虽然它永远也无法发动,但已经驶入我内心深处,时时警醒着,不要忘怀在人生旅程中曾经温暖过自己每个人。
我从小就如同在蜜罐里长大,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使整个家里小公主,我总是骄傲,任性,无理取闹,当然也就忽视了生活中温暖,直至那么一天:
这天,天空阴沉着脸,作业也无比多,看着堆成山作业,我脸灰了下来,拖着沉重步伐走出校门,母亲早已在校门口等候,见我出来,忙从口袋中掏出一个热乎乎馒头递到我手里:”快吃吧,一定饿了。“我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在了地上:”没心情,不想吃!“母亲连忙又拣回来,用她那双枯得像松树皮手擦了又擦,从口袋中拿出那留有余温袋子,将馒头装起来又塞回口袋里,默不作声。
回到家中,爸爸得知了这一情况,拉着高傲自大我来到田地间,夕阳已经落在了半山腰,依然有许多辛勤农民在田地里耕作,在余辉映照下,整个田间黄灿灿。爸爸对着我严肃说道:”你吃这些粮食都是农民努力成果,你妈妈每天起早贪黑赚钱,为了给你提供一个好学习环境,今天怕你饿给你买馒头,你倒好,把馒头一扔,你知不知道这是对农民一种侮辱,你这样更伤透了你妈心啊!太不像话了!“爸爸语气越来越强烈。我反复自省,确,我忽视了妈妈对我爱,也不应该浪费粮食。
我不是个善于言辞人,对事也总是不冷不淡,很多无意间给过我温暖人,也已记不清了。有人说我冷漠自私,仔细想来,也许是吧!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有多少温暖不止一次从我身边流逝,有多少给过我温暖人,我也早已忘记。是时候该反省一下自己了。
我们是否曾经因为世间冷暖,工作繁忙或是追名逐利而忘记去温暖他人或忘怀他人给过自己温暖。我们真正需要是时时警醒自己:不要忘怀在人生旅途中曾经温暖过自己每一个人。
第四篇:我们该如何纪念南京大屠杀
朱学勤:我们该如何纪念南京大屠杀
2007年12月14日 14:06中国经济网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日,是20世纪中华民族诸多纪念日中第一纪念日。所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应该从这一年这一天开始。
转眼间已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纪念,从“七七事变”起算,中国宣布全民抗战也已经七十一年。抗战八年,军民伤亡达2900万之众,物质损失不计其数,人权、物权牺牲之惨烈,超过二战任何一个参战国。包括笔者在内,每一个中国平民家庭都留有祖父母一代被战争戕害的记忆,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呐喊,没有理由不纪念。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应得之补偿、民间应发之控诉,并没有得到日方乃至世界舆论相等程度的尊重;甚至成反比,在世界人权舆论中还不及当年的战败者日本与德国。这是一个不得不提起的基本面,这是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造成这一基本面之外因,当然有欧美中心论作祟。我曾利用在美国短暂访问,关注过他们通用的二战史地图。中国本土战场在那一类地图中几乎是一片空白,不要说南京大屠杀,即使如淞沪战役这样双方投入上百万军队,作战规模不亚于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决战,也找不到相应标记。而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对日作战经过,从珍珠港事件到后期逐岛争夺,事无巨细,一应俱全。如果是美国史地图,这样标记
无可非议,作为二战史地图,如此绘制当然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够格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读那样的二战史地图,心情可想而知。若论内在原因,所在多矣。谨以今日可言者试言其三:
一、数据随意,忽上忽下。如南京大屠杀,相当长时间内曾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此后政治进步,允许民间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旦允许放声,一提就是30万,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还剩下有户籍管理的国家,从日军在华建立户籍编制,到今日户籍管理,也许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有长期民事档案可查的国家。此前利用这一户籍制度做出过多少事情,为什么临此大案,反而如此潦草,一个“3”再加五个“0”?我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碑、越战死难者纪念墙,都是有名有姓,十分具体。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可能因无法收集那么多具体人名,但刻有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直上云霄,参观者仰头达90度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比有名有氏更让人震撼。如此具体,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杀人三十万是惨案,杀人二十万、十万零壹、零二就不是惨案?那零壹、零二就不是生命?目前所提三十万,是模糊概念,不是具体数据,概念不能说服人,模糊概念更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二、价值观紊乱,随政治气候变动而变动。上世纪50至60年代,出于冷战意识形态,中国曾不断派出代表团去日本参加反战反美活动。翻阅当时报纸杂志,报道中日联营参与反战反美的新闻与文学作品,远远超过纪念中国民间的战争苦难。印象中最深的是《收获》杂志,曾刊登该刊主编参加广岛反战归来的长篇散文,作者访问那里的受害者,有名有姓,描绘其创伤,绘形绘色,极富感染力。虽说日方民间创伤也应该纪念,但作者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同情心已经转移,显然不在二战反法西斯盟军,而在被盟军击败的日本一方。左翼文人当年是催逼抗战的先锋,为此曾鼓动学生上演多少街头政治,为何在抗战胜利后同情心转移,而不是一如既往,坚守民族自尊,以反日、抗日为第一?那样的文章那时并不罕见,在这里仅举一例。作为左联成员,他们都参加过八年抗战千里流离,饱尝颠沛之苦,我也相信那样的文章只反映当时的政治气候,并不反映他们真实的历史记忆。左翼文学汇入左翼意识形态成为其组成部分,令人齿冷,那是一代人的错误,没有必要苛责个人。但是,当一个民族的底层民众不能正常抒发战争苦难,这一民族能够发出的声音却是价值观紊乱,随政治气候而俯仰,令外人如何观感?半个世纪以来,对这场战争的价值评价我们发生过多少次变化?内如承认正面战场,外如对日交涉开放民间舆论,昨日为非,今日为是,虽是节节进步,变化频仍,太不稳定,外人适应这个变化,总要有个观察过程,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不可能很快赢得世人尊重。
三、制度落差,制约民意。中日之间曾为敌国,但在制度层面,战后日本已经转轨为民主宪政,这是不争之事实。这一制度落差,以及民主社会内政府行为与民意倾向之间的差异,我们却时常遗忘。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最后调查结果,只有千分之四的学校使用了令人愤怒的那一种。在民主制下,一个社会并没有统编教材,虽有类似教育部的文教部门,却绝无权力指定民间使用何种教材。我们以己之“制”,度人之“教”,一见有学校使用那种教科书,立刻认为是官方所为、全民意向,于是愤青四出,狂呼口号,滥演“爱国”秀,贻笑大方而不知。反过来看自己,同样以巴金为例,老人晚年再三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以戒惧后人崇尚暴力、残害同胞,时至今日,这一遗愿实现了没有?
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比上述阅读美国二战史地图时间更早,我曾在上海录像馆看过一部内部放映的中日邦交十周年纪念片,制片者为日方,价值立场中间偏左,可谓友好人士。片中说,田中角荣访华签约前曾派出一个外务省代表团打前站,一行人启程时有预案,应对中方可能提出战争赔款,谈判着力点不在有无,而在多少。出乎意料的是,在日方没有思想准备的地方,谈判差点“崩盘”;而已经有预案的战争赔款,却没有遇到任何麻烦,“零障碍”过关!“喜讯”传到东京,一直在等待谈判结果的日本外务省大喜过望,整栋楼欢呼起来,灯光一夜不灭,喧闹激动,通宵达旦!这一画面使我受到的刺激,坦
率地说,要比后来翻阅美国二战史地图深刻,不是郁闷,是愤懑,回家枯坐,整整一晚不想说一句汉语。
我们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已经不可能孤立存在。本民族王朝循环历史惯性还在,垂直向下;外来横向冲击及其反应力图打破这一封闭性循环,将垂直维扳倒,趋向水平维,改封闭为开放,将中国与世界联成一片。垂直维与横向维交集成一个动态十字,沿对角线前移,历史趋势是打破王朝循环,走向现代民主。此后发生多次中外战争,无论是单独对英、对法、对日,乃至慈禧同时向八个国家宣战,那都是王朝战争,屡战屡败,与1938至1945年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民抗战不可比拟。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将自己的命运与世界民主阵营联接在一起,民主阵营胜,中国民主前途存;世界民主阵营败,中国民主前途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前此后中国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光明如此幸运的战争结盟。就此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付出最多,最终哪怕是惨胜,中国人也是赢得最多,那是因为中华民族将自己的双重命运——民族与民主的命运全部抵押了上去,赢得了双重前途。由此而论,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日,是20世纪中华民族诸多纪念日中第一纪念日。这一天具有双重意义,无论怎么纪念都不过分:她不仅挣脱了民族危亡,还赢得民主建国的前途,甚至赢得世界四大列强之一的历史性地位,所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应该从这一年这一天开始。
随后而来的内战打断了这一前途。抗战八年以惨胜终,中华民族何等幸运,抗战之后紧接内战,中国民众又何等不幸?中国居然成为二战参战国中唯一爆发大规模持久内战的国家,甚至二战结束,因二战而起的冷战也已经结束,内战穿越冷战,台湾海峡成为中华民族空前胜利之后,却立刻切下的巨大伤口,至今未能愈合。日本利用两岸内战状态,迅速摆脱另一战败国德意志被管束地位,不仅没有承担应付之赔款,相反是来回要价,与两岸分别签订和平协议,过程拖延30年之久,享尽渔人之利。最终形成的局面,是理应赔款明偿,却以贷款暗索,战胜者无光明正大之气象,战败者有放贷让息之怨恨,不伦不类,暧暧昧昧,与欧洲战场结束后泾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我们年年纪念抗战,却不能赢得二战胜利后世界进步舆论甚至战败国舆论应有敬重之根本原因,也是上述基本面之基本。
第五篇:该怎么去教育孩子?
中国妈妈该怎么去教育孩子
分类:曹仁超 阅读数:9471 评论数:57 推荐数:490
中国 教育
网友襄阳Wilson:您书中有篇文章提到千金难买少年穷,那么您会为子女买“穷”或者创造一种“穷”的环境吗!这样的创富是否更加坚固一些? ?曹仁超:在第三本书《论性》中,本人引述一个真人真事。1992年一位离婚后带着3个月生活费及三个孩子的中国与犹太混血的上海女子移居以色列的故事,说出中国人与犹太人思想上的不同。中**亲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结果是慈母多败儿。犹太人认为孩子应帮母亲做事包括赚钱养家,因为“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结果三个孩子从上海到特拉维夫后,未长大已学会赚钱,今天已成为小富。?网友:千金难买少年穷,在你的生活里面你是不是有意制造这种穷的环境? ?曹仁超:我是很不高兴中国的母亲常常说,再穷也不要穷孩子,再苦也不要苦孩子,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我还是赞成我的母亲,她说,穷嘛,所以我的孩子应该苦的,犹太人常常叫小孩子去洗碗,或者是赚钱帮自己家里。今天刚刚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富起来了。我看到,中国的母亲对孩子太好了。这个我在香港看到的,很不顺眼,12岁的孩子,要菲佣帮助穿鞋,吃饭,样样母亲弄好了,吃饭之后,碗也不洗。这个不是对孩子好,是对孩子差。无论你有钱没有钱,千万不要对孩子太好,爱在心里面,不要纵容他。因为他老把这些认为你是对他好的。不要父亲母亲给他太多的钱,慢慢他养成赚钱的习惯的话,比你今天对他好,更加好。母亲不能够照顾他一生一世的,你不希望你的孩子一生一世是靠你去养的吧。所以我很反对再穷也不应该穷在孩子身上,再苦也都不应该苦在孩子身上这种说法。我主张让孩子从小开始明白什么是穷,你父亲有钱是你父亲的事,不要将他太多钱给孩子,让他早一点吃一点苦,吃饭都是饭来张口,这都是不好的。??文/(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 莎拉)?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生下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世,我就成了孤儿。长大后,我在上海铜厂当体力女工。结婚生下3个孩子后,丈夫离我们而去。正好那时中以正式建交,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我不懂得那语言(父亲教的古希伯莱语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优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笔安家费)。?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支,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我苦攻希伯莱语,学最基本的生活语言,然后,我在路边摆了个投资最小的小摊卖春卷。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1993年5月,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一天,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邻居转过头训斥我:”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邻居的话很伤人,可是,老大说:”也许,她说得没错。妈妈,让我试着去照顾弟弟妹妹吧„„”第二天放学后,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锅去炸。他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笨拙,但是后来越来越熟练„„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每个卖50雅格洛)去学校,放学回来,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我觉得很心酸,让他们小小年龄就要担起生活的担子。可是,他们没有表现出我想象的那种委屈,他们说他们慢慢开始喜欢这种赚钱的感觉了。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她告诉我,在犹太家庭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
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首先,我们家确立了有偿生活机制,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这个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费用的同时,我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我得知3个孩子卖春卷的方式是: ?老三 50雅戈洛一个零售,赚400雅戈洛(20个春卷,成本600雅戈洛,销售1000雅戈洛)。?老二 40雅戈洛一个批发 赚200雅戈洛以后每天送100个去(销售800雅戈洛)。?老大举办讲座,他精心把每个春卷分割成了10份,每份10雅戈洛,接待了200个听众。上缴学校500雅戈洛场地费用,赚900雅戈洛(销售2000雅戈洛,去场地500雅戈洛,成本600雅戈洛)。?我真的没有料到,只在短短数日之间,以前只会黏着我撒娇的孩子就摇身一变成了精明的小犹太商人。他们的学业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很对他们胃口,因为没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说教。?当老大在法律课上学习了移民法后,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应该可以去移民局领取安家费。我半信半疑去了,结果一下领回了6000谢克尔的安家费。老大说因为他给我提供了信息,我应该付给他10%的酬金。我犹豫很久,终于决定把600谢克尔这笔大钱给他,他拿到钱后,给我和弟弟妹妹都买了很漂亮的礼物,剩下的钱,他说他会拿去变成更多的钱。老大用这笔酬金邮购了一批在(中国)国内很便宜的文具,然后去学校进行售卖,利润再投入继续进货,1年以后他户头上的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00谢克尔。?尽管老大很会赚钱,老二比他更领会犹太法则的精髓——犹太人共同的一点是,从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钱的行业,从事其它人不做的、无须花钱和投资的工作。干我感兴趣的事情,让别人来付钱。他赚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领域的利润——老二以他14岁的年龄和文笔,竟然在报纸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专门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老三是女孩子,因为比较矜持,也没有展露出赚钱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犹太人对生活的乐观和优雅。她学会了煮茶和做点心,每天晚上,她会精心煮一壶红茶,配上她自创的口味不同的点心,一家人围坐下来边吃边聊天——老三的点心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两个哥哥都很喜欢。?不过,这些点心不是免费的,两个哥哥支付的点心费用,刨开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给我的费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润。?当我们家的资金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一家4口合资开办了我们家的中国餐厅。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当我们家的餐厅越来越有名的时候,我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当我获得拉宾的接见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时的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希伯莱文,再加上我的母语中文,我最后被以色列国家钻石公司邀请担任驻中国首席代表。?当我回国任职的时候,孩子们也跟随我一起回到了中国,有了中国孩子作为比较对象之后,我方才发觉我的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还要优秀——在回国之前,每个孩子都去购买了很多以色列产的物品。?回国之后,老师来找我了,她说我的孩子在校园推销来自以色列的商品,从饰品到民族服装甚至到子弹壳无所不有,她建议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诉她,我无权干涉我孩子的行为,这是他赚取他们学费的方式——因为,我已经不再负责他们的所有学习费用。老师的眼睛顿时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这样月薪5000美元的母亲竟然会不给孩子学费。我请她品尝一下女儿做的在家售价2块钱一个的小点心,微笑着告诉她:“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几年以来,学会犹太法则的产物,我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随后的高考中,老大进入了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他说他要成为专业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开办自己的旅游公司,垄断经营中国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资和奉献的前提下赚取利润;老三说她会去学中国厨艺,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去开办全以色列最好的糕点店„„ ?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