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峰乡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高峰乡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高峰乡总人口14533人,其中农村人口12479人,农村妇女5861人,农村留守妇女538人,占农村妇女的9、5%,农村留守儿童近344人,占农村儿童的10.5%。
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文盲有45人,小学文化的有190人,初中文化的333人,高中及大专的仅有20人。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五是在就业意向上,如果出去打工,均想就近转移。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和初级中学在校生分别为225人、323人。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333人,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411人。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
要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父母亲照顾的有392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331人,占留守儿童的44%。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为中等,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习优秀的占15%;中等的占77%;较差的占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
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难以立足,在流动竞争中被社会选择留守乡村。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4、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不少。
(二)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2、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3、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尽快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发展的政策,降低农民工和家属进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就学等经济成本。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实施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
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针对留守妇女,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创业技能、法律咨询、扶持救助、身心健康等工作;如农业部门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文化、体育等部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举办乡村竞技赛、秧歌队等;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定期免费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和咨询,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针对留守儿童,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使“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儿童调研报告
襄阳市妇联
根据省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的通知》精神,襄阳市妇联组建调研专班,结合“万名干部下万村入万户”活动,于3月11日深入枣阳市吴店镇开展留守妇女儿童调研工作。调研专班收集汇总了全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分别在吴店镇滚河村、白水村、凉水村、田台村共4个村发放完成《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状况调查问卷》30份,在吴店镇中心小学、吴店镇初级中学完成《留守儿童调查问卷》45份,并走访座谈了部分留守妇女儿童代表。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襄阳市总人口全市总人口588万,其中农村人口405万、妇女273.1万人、18岁以下人口99.83万人,14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近8.43万人,占同龄儿童的10%左右。政府投入及社会资助资金200.8万元,建立乡镇以上留守妇女儿童服务站111个,建立村级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290个。
调研专班在枣阳市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参与问卷调查的4个村30名妇女中,20--30岁占调查人数的30%,31--40岁的占58%,41-50的占12%。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4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1—5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30个被调查者仅有1人为高中文化程度。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五是在就业意向上,如果出去打工,均想就近转移。如在滚河村查中,40%妇女表示要在家务农或操持家务,部分有外出意愿的,大多表示要在所在镇、枣阳市区等地就近打工,不肯离家太远。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4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占儿童总人数的10%左右,其中调查的吴店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在校生分别为1806人、1645人,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均为96人,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分别有90人、600余人,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超过在校生的1/3。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为中等,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学习优秀的占15%;中等的占77%;较差的占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难以立足,在流动竞争中被社会选择留守乡村。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不少。同时留守妇女的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有63.5%的妇女大多能每年做一次体检,少数也基本做到2-3年体检一次。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40%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所调查的吴店镇中心小学是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
三、工作开展情况
襄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市分别在全省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和国家农民工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作专题发言。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政协报等对襄阳的留守妇女儿童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
1、抓好机制建设。2005年以来,市政协、市妇联、团市委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调研活动,市委、市政府随后召开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各级相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各地以村、居委会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妇女儿童档案。市妇联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襄阳市巾帼示范村创建标准》,明确要求把留守妇女儿童工作作为妇联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工作成效纳入妇联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评。全市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妇女儿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针对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生活缺关照、心理缺关爱、行为缺规范、家教缺知识、安全缺保障的“五缺”现象,在全市构建了“覆盖到校、监护到人、关爱到心”的五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管护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
网络。并充分发挥五大网络关护作用,开展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登记、对临时监护人的监护知识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班主任老师作“兼职父母”、政法干部担任法制辅导员等关爱活动,开设亲情信箱、心理咨询室、法制教育课堂,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2、抓好试点建设。按照“建好试点、积累经验、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老河口市开展了留守儿童试点工作。老河口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妇联、教育、计生、卫生、文化、综治办、共青团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妇联。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了联席会议、集中会办等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开通“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开展“留守孩子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留守儿童结对关护”等系列活动。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短期内产生了明显效果。老河口市竹林桥镇温岗村建立了我省首家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成为全国千所留守儿童示范家长试点学校之一。2006年8月,该市薛集镇陈庙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作为伊利集团在全国援建的第一家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05年9月,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等单位联合在老河口市召开了全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2006年以来,市、县两级妇联和发改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在4个乡镇建立了农民工留守家属综合服务项目试点,为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服务。
3、抓好队伍建设。全市招募了四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志愿者队伍,即:450名优秀教师组成的在校关爱队伍、600名校社区“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组成的校外社区关爱队伍、538名公检法司等法律工作者组成的司法帮教队伍和8626名社会热心女性组成的爱心妈妈队伍。在校关爱队伍负责留守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工作;校外社区关爱队伍担任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司法帮教队伍担任留守儿童法律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遵纪守法和行为规范教育,帮助树立懂法、守法意识;爱心妈妈队伍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代理妈妈”,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及心理上的困难和问题。
4、抓好载体建设。在留守妇女工作方面,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 “四大行动”为抓手,按照“机制推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信息、送健康”活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留守妇女互助组织等形式,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如襄阳云锡柳编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锡在程河镇委、妇联支持下,成立“农家女柳编协会”,网络会员350余人,解决了280名留守妇女再就业,为全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春蕾助学”、“护苗行动”“春雨工程”、“爱心一日捐”助学活动,留守儿童免费义诊和心理咨询活动,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社会热心人士与贫困留守儿童结队帮扶活动等,募集资金和物资,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提供权益保护、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据统计,全市累计为贫困留守儿童捐款100多万元,免费为留守儿童体检、义诊和心理咨询4000余人次,捐献图书10万余册,举办与留守儿童联欢活动50多场次,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420所。其中,市妇联与市慈善总会开展“爱心一日捐”善款募集和动员爱心企业、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建立市级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80所,资助贫困留守儿童1000名。
四、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尽快制定有利于
农民工进城就业发展的政策,降低农民工和家属进入城市和在城市居住、就学等经济成本。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实施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针对留守妇女,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创业技能、法律咨询、扶持救助、身心健康等工作;如农业部门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减轻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文化、体育等部门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举办乡村竞技赛、秧歌队等;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定期免费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和咨询,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针对留守儿童,加大价值观念的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使“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泗纶镇留守妇女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泗纶镇妇联刘汝雯
为关注妇女儿童民生,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镇开展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工作,调查并了解了我镇留守家庭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基本生活情况和生存状况,以及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11年5月,泗纶镇总人口77641人,其中妇女23426人,留守妇女660人,占妇女比例2.8%左右;17岁以下儿童18306人,留守儿童873人,占同龄儿童的4.8%左右。
从留守妇女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31--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大部分留守妇女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留守儿童情况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
1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据统计,14岁以下留守儿童人数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左右,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占超过在校生的1/5。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三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为中等,统计显示,学习优秀的占15%;中等的占77%;较差的占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大部分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
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大部分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并且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以及性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农村务农。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牌,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二)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欠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大多数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得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且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的钱,用于补偿孩子和老人,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物质生活优越感较强,加之长辈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不得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4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10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以上,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0%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以上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3、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夏季去水库游泳,而家中无人制止,导致事故;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等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5、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
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本。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镇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第四篇:留守妇女儿童调研的通知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调研的通知
鄂妇通字[2011]5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妇联:
为贯彻落实好鸿忠书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尤其要关心好农村的特殊群体”的指示精神,省委要求省妇联等单位于近期开展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调研,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提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政策建议。为组织开展好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丈夫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留守儿童(14周岁以下,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状况,针对其特殊的生产、生活、学习、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困难,分析产生原因,探索解决办法,为省委、省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内容
1、现状:各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产、生活、教育、学习、心理、情感、权利保障、就医等现状。
2、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难。
3、各地在服务、帮扶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方面探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工作的薄弱环节。
4、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困难需要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建议;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议;妇联组织的工作建议。
三、调研要求
1、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的要求,迅速组织专班开展调查,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妇联工作成效,争取出台帮扶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政策
措施。
2、各地要把本次调研与“万名干部下万村入万户”活动结合起来,在认真总结摸底的基础上,每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要选取一个驻点村派干部进行入户访谈,其中,留守妇女调查问卷、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各完成30-50份,留守儿童各年龄段占一定比例。
3、调研报告应简明扼要,事例典型鲜活,现状描述客观,填报数据准确。调研报告及表格、问卷请于3月15日前以快件形式报省妇联。
联系人:陈锦
联系电话:87232575
E-mail:qyb@hbwomen.org.cn
附件:
1、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
2、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3、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调查问卷
湖北省妇联
2011年3月7日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现状的调研报告
中国家庭教育 | 时间: 2012-10-24 | 文章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日,凤城市妇联对全市21个乡镇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乡镇妇联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留守妇女16742人,儿童12万人,留守儿童2911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市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在年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个乡镇440名妇女中,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8%。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凤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东汤、石城等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6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40%。留守儿童中有53%由单亲监护,有35%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46%,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2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50%;一般的占35%;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务工后,以前男性承担的一些责任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得妇女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责任。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担负起家中农活,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顶梁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除农闲季节外,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妇女表示自己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的约占八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的不到两成。其中,初中以
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小学都未毕业。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她们普遍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们的事,有的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仅仅停留在参与选举层面上,有的即使因为政策优势当上了候选人,也是抱着选上选不上无所谓的态度。
3、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收入。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丈夫外出务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农村妇女在家的务农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经济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妇女支配。
4、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平时基本没有娱乐活动,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串门,而极少读书看报、补习知识。在有烦恼时,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倾诉很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在全市2911名留守儿童中,683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
三、工作开展情况市妇联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使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关爱留守妇女
1、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妇女创业发展的瓶颈。市妇联针对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想致富但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情况,联合市农村信用联社深入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为留守妇女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从2007年开始至今,全市共为1万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2亿元,帮助1000多名留守妇女通过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脱贫致富,使留守妇女树
立了“四自”精神和新的经营理念,开辟了增收致富的门路。2011年,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省、丹东市妇联有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文件精神,协调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支行,联合实施妇女创业就业小额贷款工作。两年来共为全市城乡妇女及留守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多万元。获贷妇女主要从事暖棚蔬菜、蛋肉鸡养殖、花卉等十余种产业,有力助推全市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
2、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培训活动。市妇联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广大留守妇女所想、所需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活动。依托农村妇女培训学校、指导中心、示范基地,采取举办讲座、现场咨询、进棚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林等新技术、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3、关爱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重点抓好妇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市妇女和家庭参与妇女健康行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今年三八节期间,在全市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活动,为全市近4万农村妇女发放体检优惠卡。
4、加强培训,促进留守妇女就地就业。市妇联努力拓展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对留守妇女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充分利用“无围墙工厂”、就业培训中心、翰墨培训学校,入基层、进村镇,结合农时制定培训计划,举办手工编织、电脑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妇女及农村留守增长生产生活技能,创业就业。
(二)关爱留守儿童
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对留守儿童问题都很重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活
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市妇联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
践月”等契机,动员各级妇联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
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文件、法规;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等理念,动员社会力
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法律职责;
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
2、加强管理,健全档案。全市各级妇联组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利用多
方面多渠道的关爱的方式,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维权工作。市妇联还联
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
儿童活动之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立一个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
培训的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
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精神,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完善了全市留守儿童档案,利用学校、镇村、家庭留守儿童活动情况反馈表健全留守
儿童的监护联系,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家庭、学校、社
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3、确立示范,强化督导。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在省妇联、丹东市妇
联的支持下,2007年,分别在白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远堡镇营房小学建立了省农村“留
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丹东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向“留
守儿童之家”赠送了电脑、电视、DVD、图书等电教设备及文具等。在挂牌当天,网通公司凤城分公司为白旗镇留守儿童开通两部免费“亲情一线通”电话。两处“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之后,镇妇联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学校图书阅览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并因地制宜的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娱乐活动。
4、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实施关爱行动。市妇联将每年8月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月”,协调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开展巾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代理家长”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巾帼家庭志愿者的关爱下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德智体美劳得到健康发展,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自立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巾帼家庭志愿者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里上信赖的“妈妈”(“爸爸”)。
2009年,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共享蓝天、共促成长”情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全市关工委系统五老志愿者与乡镇(区)800名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队子,对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个性化、实事化的情感关爱,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情感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仪式上市妇联向留守儿童赠送亲情电话卡及学习用品,五老家庭教育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交换爱心联系卡,家庭教育志愿者曾庆龙就感恩教育、亲情沟通作报告。
2012年5月份中旬,市妇联在全市启动了“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妈妈392人与留守儿童结成实名制帮扶对子。5月30日上午,凤城市“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结对仪式在丹东市农村示范留守儿童之家通远堡镇营房小学举行,结对仪式上,来自通远堡镇政府机关的20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代表现场结对,交换爱心结对卡,并为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和文具等学习用品。
5、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救助贫困留守儿童。我们把救助贫困留守儿童与开展的各种关爱行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生活问题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2010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的“恒爱行动——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百名女童午餐工程”等活动中,共募集款物价值6万多元,救助贫困儿童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有150名。各级妇联组织在“六一”儿童节、“两节”等重大节日,深入到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送上生活和学习用品。
四、几点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1、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创业。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大胆创业,不断促进家庭收入的增长。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一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利用人口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带头人。及时建立各乡镇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的新机制。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为有条件的妇女提供上农函大、农广校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三是妇联、计生等部门要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丰富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健康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是减轻留守妇女精神负担的一剂良药。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在村组、社区建立健身场、文化站、阅览室、活动之家等文体场所,组织留守妇女参加腰鼓队、健身表演队等文艺组织,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为留守妇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家庭、邻里生活和睦。三是要积极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进行人文关怀。
4、强化农村治安,营造和谐环境。一是推动村组、社区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组)建设、平安小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对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辅导、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有效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强大的法律保护屏障,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根据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农民工农忙假、探亲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农民工夫妇团聚和交流的时间。
(二)针对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而家庭教育工作是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妇联组织,我们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上,同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市妇联将结合自身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整合资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成长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与教育部门联合,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3、重视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外出务工人员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提倡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要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继续开展“代理妈妈、爱心妈妈”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另外我们开展的“贫困母亲”、“春蕾计划”等活动中,我们都加大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关注程度,优先照顾留守、流动女童及经济情况较差的留守、流动儿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