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月神话读后感(手打)
人月神话读后感
人月神话选修课是在抢了三次才选上的课,其实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神话小说,等到看过之后,才明白过来,比希腊神话更迷人,比名人传更励志,比广义相对论更高深,比伊索寓言更有趣,当然,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专业跟高新技术科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就像艺术无国界一样,牛顿可以是个伟大的数学家,这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我的两个专业也仅仅是远亲而已,但这也不妨碍我对它的痴迷。
虽然是讲有关于科学技术的,但是,我觉得里面的道理说的也是相当的精髓。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书里说在对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持设计的概念完整。道理显得浅显易懂,如果真的做过项目的应该知道,前段时间学校提供资金,由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所有的项目从最初的课题设计,修改,敲定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动手实施,到具体的设计细节,课题成形,制作调试,成品的完成,一系列的工作,这个项目说小不小,但是无论是个个模块的设计,还是最后成品完成时的组装,总体的设计路线以及思路全都是我们最核心的几个同学共同完成的,然后将个个模块分布下去,由个成员分别完成,我们负责基本的路线进行督导配合,最后完成的时候很成功。
当然我们做的课题是个小课题,这跟学校提供的资金上限有关,也跟我们的知识储备量有关,至少目前我们还做不出太大的项目,但从这个项目中,我觉得人月神话里说的这些道理或者说是设计思路是鞭辟入里的,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一个拿2倍工资的人,生产率可能是其他人的10倍。”就有些个牛人,做出的贡献特别大,比如相当于普通的十个程序员,不过工资最多也就是普通程序员的二倍。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那些普通程序员也十分的努力。不过,我觉得,作为公司,应该给最好的人最好的待遇,或者说给比目前更高的待遇。组建一个团队,最好的就是那种精英团队,大家都是牛人,效率会特别高。微软就是这种思路吧,把最聪明的人集中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
提到这一点,我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的国情,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我想身为一个还在大学里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中国公民大学生来说,应该已经感同身受了,百姓口中的父母官真的就变成了父母,但是我想大多数上位的人,可能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而是关系有多硬,所以,或许这就是我们政府办事效率低,错误多,官民关系差的原因。大的公司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可能会看到知人善任的情况,但是还是关系至上,能力并不被放在第一位,国情也大抵如此。
第二篇:人月神话读后感
人月神话读后感
二十九年前(1975)﹐IBM大型电脑之父──Fred Brooks 出版一本书﹕“The Mythical Man-Month”。收集了他在1960年代领导1000多人共同发展OS/360大型软件系统的心得和经验。该书是论文集﹐其中有一篇文章叫“The Mythical Man-Month”﹐他就以此作为书名。在1956~1965 之间﹐Brooks实际领导IBM 360 大型电脑的开发计划﹐包括硬体结构及庞大的OS/360作业系统在内﹐因之他具有IBM 大型电脑之父的尊称。由于OS/360是多达1000位程式师共同合作的大型软件开发工作﹐让他深刻了解到大型软件开发的技术和管理上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于是﹐他就将其领导开发OS/360软件系统的经验心得收集在这本书里。人们常拿Man-Month(多少人﹐做多少个月)来计算软件的工作量﹐但是Brooks发现软件的开发工作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密切沟通的﹐使得设计工作不易分割﹐所以Man-Month 为单位的计算方法是有问题的(mythical)。也就得出著名的Brooks法则── 「对于进度已落后的软件开发计划而言﹐若再增加人力﹐只会让其更加落后。」(Adding manpower to a late software project makes it later)这是该书名称的涵义。
看完此书后,我发现人月神话无处不在,其实在我们做
软件工程来说,此书已经渗透进去了。本书作者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颇具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也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实践。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是保持设计的概念完整。无论对小软件还是大软件,都必须由一个设计师主导,最多两个人讨论来共同完成软件的整体设计。作为一个软件,一个系统,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模型,大家都在这个框架下工作,所有的创新发展都必须与基本的概念相吻合。具体的实现人员可以细化概念,但只有总设计者才有否定与发展基本概念的权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总设计师一直是同一个人,他脑海中所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或者概念,很可能由于没有明确的文档化,而没有成为所有开发者共同的概念。概念的完整性,对于很多小规模软件,由于开发人员不多,开发经理一般都能控制住所有的代码,概念完整性在组织层面就维持住了。但要注意以后的Bug修改,功能扩展的时候,也要时刻留意与最初的设计是否概念上相容。对于大规模的软件系统,则必须通过树状组织结构,层层控制,总设计师还是一到两人,每一层都有对下层的绝对把握能力。
二是“一个拿2倍工资的人,生产率可能是其他人的10倍。”不知道其他公司的程序员们如何看。我觉得,作为公司,应该给最好的人最好的待遇,或者说给比目前更高的待遇。组建一个团队,最好的就是那种精英团队。微软就是这
种思路吧,把最聪明的人集中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
三是进度落后与增加人力。记得当年看《C++编程思想》,Bruce说“十个妇女不能在一个月内生下小孩”(大意),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本书作者Brooks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是震撼性的:“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以前,增加人手基本是挽救进度落后项目的主要办法。这个办法行不通的话,难道只有“加班”一条路了?如果不想加班,不想削减功能,不想推迟发布日期,那么。。。唯一的方法还是只有….加人。加足够的人。而且不要逐步加入,一定要一次性加入。要小心的是,新加入的人可能对原来的组织造成冲击,或者对原来的设计有不同意见(特别是加入的人中有比较强大的设计者)。那么,就当作,新组建了一个团队吧。交流,培训新人,就设计达成一致,继续向者目标前进。
不同的社会经验,不同的思想状态,对读本书的心得也不一样。在此我说说书中许多非常好的观点。
1.外科手术队伍The Surgical Team
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初期必须清楚的估计项目的人月运作模式(时间、人力在项目各阶段的分配),例如什么时候需要出什么样成果,决定了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项目,这是项目经理的责任。
2.贵族专制,民主政治Aristocracy,Democracy,System
要获得概念的完整性,设计必须由一个人或具有共识的小组来完成。
3.画蛇添足The Second-System Effect
讲述的基本都是基于IBM 360操作系统以及编译程序等方面的经验,讲述如何避免开发第二个系统的风险,作者认为开发第二个系统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系统是最危险的,因此要求他们自律。
4.贯彻执行Passing the word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体系结构设计人员必须为自己描述的任何特性准备一种实现方法,但他不应该支配具体的实现过程。”
5.巴比伦塔会失败Why did the Tower of Babel Fail?讲述巴比伦塔会失败的原因是缺乏交流。
6.胸有成竹Calling the Shot
主要讲述如何计算编程时间,以及提出几个人的经验算法。讲述的各种算法可能都不太适合与现在的高级语言,但Portman的观点仍然适合现在,即编程人员实际的编程时间只有50%,其他的时间都花在了无关的琐碎事情上。
7.削足适履Ten Pounds in a Five-Pound Sack
主要讲述程序占用的空间等,在70年代比较突出,但现在好多了。
8.提纲擎领The Documentary Hypothesis
说明文档的作用
9.未雨绸缪Plan to Throw One Away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在大型项目中,项目经理需要有两个和三个顶级程序员作为技术轻骑兵,当工作繁忙最密集的时候,他们能急驰飞奔,解决各种问题。
10.干将莫邪Sharp Tools
主要讲述项目中管理好各种工具的重要性,项目经理首先要制定一种策略,让各种工具成为公用的工具,这样才能使开发、维护和使用这种工具的开发人员的效率更高,这种工具可能是开发人员开发出来的,也可能是使用现有的,可能是通用的,也可能是专用的或个人偏好的。比如:文档编写工具、开发工具(包括各种不同开发平台)、调试工具、测试工具、数据库工具、版本管理、项目管理工具等。
11.整体部分The Whole and the Parts
特别是这句话"BELL实验室监控系统项目的V.A.Vyssotsky提出,“关键的工作是产品定义。许许多多的失败完全源于那些产品未精确定义的地方”,细致的功能定义,详细的规格说明,规范话的功能描述说明以及这些方法的实施,大大减少了系统中必须查找的BUG数量。虽然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明精确定义产品将减少BUG的数量,但我看到了系统分析的最重要的工作——产品定义。
12.祸起萧墙Hatching a Catastrophe
这章节说明使项目进度拖后的最大原因不是重要的事件,如新技术、重组等,而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每件小事只耽误半天或一天时间,但这种小事多以后,将使项目的进度严重拖后。项目对于公司就如程序对测试工程师一样,如果不了解它,它就是一个黑盒子,如果不打开这个黑盒子,你可能永远不知道盒子里面有什么。
13.另外一面The other face
本章说明程序的另一面——文档。
不了解,就无法真正拥有——歌德,作者引用的歌德的话来描述文档对客户的重要性,提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文档以及文档的格式和包含的内容,指出当时存在的大多数文档只描述了树木,形容了树叶,但没有整个森林的图案。想想,这种情况在现在仍然没有改变。于是作者提出了两个观点:
1.流程图:流程图是被吹捧得最过分的一种程序文档。许多程序甚至不需要流程图,很少程序需要一页以上的流程图
2.自动文档化(self-documenting)的程序:提出文档与程序合为一体,能很好的解决文档与程序分开造成的文档过时的问题,并说明了在程序中加入文档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4.没有银弹-软件工程中的根本和次要问题(No Silver Bullet-Essence and Accident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人狼是传说中的妖怪,只有银弹才能杀死他。作者认为软件项目具有人狼的特性,因为软件项目也可能变成一个怪物,一个落后进度、超出预算、存在大量缺陷的怪物。作者通过软件系统的内在特性复杂性、一致性、可变性和不可见性来分析说明了软件天生就没有银弹。作者试图通过分析软件问题的本质和很多侯选银弹的特征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他行动的第一步是将大块的“巨无霸理论”替换成“微生物理论”。这个变化的过程告诉你,进步是逐步取得的,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对规范化过程应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而这个努力的过程相应的就诞生了软件工程。
15.再论《没有银弹》No Silver Bullet Refired
看完再论《没有银弹》后,虽然作者说有不少人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或不同意见,但我始终觉得他的观点是对的——根本和次要问题的划分以及定义。作者认为软件开发困难的部分是概念的结构,如规格化、设计和测试等概念的结构,而不是概念的表述和实现概念,虽然实现概念可能占用了小于90%的时间,就如现今的软件开发一样,系统分析通常占用的整个项目开发时间不超过20%,而80%的时间花在编程上一样。
第三篇:《人月神话》读后感
~-6-23 字数:1345当我捧起《人月神话》,马上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书中很多细微之处都对我的思维造成了冲击。上一本给我类似感觉的书是那本四人帮的《设计模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了,郑重推荐。把感触比较深的几点记下来,顺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与大家分享。1,保持设计的概念完整。无论对小软件还是大软件,都必须由一个设计师主导,最多两个人讨论来共同完成软件的整体设计。作为一个软件,一个系统,必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模型,大家都在这个框架下工作,所有的创新发展都必须与基本的概念相吻合。具体的实现人员可以细化概念,但只有总设计者才有否定与发展基本概念的权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总设计师一直是同一个人,他脑海中所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或者概念,很可能由于没有明确的文档化,而没有成为所有开发者共同的概念。在其他开发者编码的时候,就可能会生成与概念相抵触的东东(模块,功能,算法),导致整体结构的恶化。这个时候总设计师一定要即时发现,做出更正。概念的完整性,对于很多小规模软件,由于开发人员不多,开发经理一般都能控制住所有的代码,概念完整性在组织层面就维持住了。但要注意以后的Bug修改,功能扩展的时候,也要时刻留意与最初的设计是否概念上相容。对于大规模的软件系统,则必须通过树状组织结构,层层控制,总设计师还是一到两人,每一层都有对下层的绝对把握能力。我以前参加过一个15人左右的项目组,就是分为两层。感觉整体概念完整性的控制效果还不错。我没有更多人数项目的具体实践经验,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参与比较大的项目。2,“一个拿2倍工资的人,生产率可能是其他人的10倍。”我和我的同学,一个小公司的技术总监聊起这个,他也是十分的认同。不知道其他公司的程序员们如何看。我的同事中有一个牛人,做出的贡献特别大,应该相当于我们公司普通的十个程序员,不过工资最多也就是普通程序员的二倍。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那些普通程序员也十分的努力。不过,我觉得,作为公司,应该给最好的人最好的待遇,或者说给比目前更高的待遇。组建一个团队,最好的就是那种精英团队,大家都是牛人,效率会特别高。微软就是这种思路吧,把最聪明的人集中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亚。3,进度落后与增加人力。记得当年看《C++编程思想》,Bruce说“十个妇女不能在一个月内生下小孩”(大意),于我心有戚戚焉。而本书作者Brooks得出的结论是对我是震撼性的:“向进度落后的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以前,增加人手基本是挽救进度落后项目的主要办法。这个办法行不通的话,难道只有“加班”一条路了?但长期加班是对个人的摧残,我更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去看书,例如看这本“人月神话”。:)如果不想加班,不想削减功能,不想推迟发布日期,那么。。。唯一的方法还是只有….加人。加足够的人。而且不要逐步加入,一定要一次性加入。要小心的是,新加入的人可能对原来的组织造成冲击,或者对原来的设计有不同意见(特别是加入的人中有比较强大的设计者)。那么,就当作,新组建了一个团队吧。交流,培训新人,就设计达成一致,继续向者目标前进。感触还有很多,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写。不过,我决定去买本英文版回来,收藏,以后再多看几次。
第四篇:《人月神话》读后感
《人月神话》读后感
通过阅读《人月神话》,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首先,开发一个项目,我们错误的认为用人月这个工作量单位来估计和进行进度安排。成本的确随开发产品的人数和时间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变化,进度却不是如此。因此我认为用人月作为衡量一项工作的规模是一个危险和带有欺骗性的神话。它暗示着人员数量和时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人数和时间的互换仅仅适用于以下情况:某个任务可以分解给参与人员,并且他们之间不需要相互的交流,而在系统编程中近乎不可能。当任务由于次序上的限制不能分解时,人手的添加对进度没有帮助。调试、测试的次序特性,许多软件都具有这种特征。因为软件开发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作——错综复杂关系下的一种实践——沟通、交流的工作量非常大,它很快会消耗任务分解所节省下来的个人时间。从而,添加更多的人手,实际上是延长了,而不是缩短了时间进度。
对于编程,有其乐趣和苦恼。创建事物的快乐,开发对其他人有用的东西的乐趣,将可以活动、相互啮合的零部件组装成类似迷宫的东西,这个过程所体现出令人神魂颠倒的魅力,面对不重复的任务,不间断学习的乐趣,工作在如此易于驾驭的介质上的乐趣——纯粹的思维活动,其存在、移动和运转方式完全不同于实际物体。将做事方式调整到追求完美,是学习编程的最困难部分;由其他人来设定目标,并且必须依靠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特别是程序);权威不等同于责任实际情况看起来要比这一点好一些;真正的权威来自于每次任务的完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枯燥艰苦的劳动,编程也不例外 人们通常期望项目在接近结束时,(bug、工作时间)能收敛得快一些,然而软件项目的情况却是越接近完成,收敛得越慢产品在即将完成时总面临着陈旧过时的威胁。
开发一个软件,我们要有合理的时间进度,开发人员要少而精,概念完整性必须考虑在内,要尽量做到尽早交流和持续沟通。
同时,文档形成了关键的枢纽,每个项目管理的工作都围绕着它们运转,它们是经理们的主要个人工具。对于计算机硬件开发项目,关键文档是目标、手册、进度、预算、组织机构图、空间分配、以及机器本身的报价、预测和价格;对于大学科系,关键文档类似:目标、课程描述、学位要求、研究报告、课程表和课程的安排、预算、教室分配、教师和研究生助手的分配;对于软件项目,要求是相同的:目标、用户手册、内部文档、进度、预算、组织机构图和工作空间分配。即使是一个小型项目,我们都会要求书写相关文档,对每个关键文档的维护提供了状态监督和预警机制并且本身就可以作为检查列表或者数据库。
良好的工作手册和组织架构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手册、或者书面规格说明,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具,尽管光有文档是不够的。手册是产品的外部规格说明,它描述和规定了用户所见的每一个细节;同样的,它也是结构师主要的工作产物。
形式化定义是精确的,它们倾向于更加完整;差异得更加明显,可以更快地完成。但是形式化定义的缺点是不易理解。记叙性文字则可以显示结构性的原则,描述阶段上或层次上的结构,以及提供例子。它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异常和强调对比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解释原因。在表达的精确和简明性上,目前所提出的形式化定义,具有了令人惊异的效果,增强了我们进行准确表达的信心。
通常,开发一个软件我们还会设立规模目标,控制规模,发明一些减少规模的方法——
就如同硬件开发人员为减少元器件所做的一样。规模预算必须与分配的功能相关联; 在指明模块大小的同时,确切定义模块的功能。培养开发人员从系统整体出发、面向用户的态度是软件编程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能。
调试,是一种检验程序中的方法。然而调试是系统编程中很慢和较困难的部分,而漫长的调试周转时间是调试的祸根。它可以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可能影响项目的交付日期。
为了更好的控制进度,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严格的进度表来控制项目的进度表,进度表由里程碑和日期组成。里程碑必须是具体的、特定的、可度量的事件,能进行清晰能定义。进度表有时可以根据进展情况进行适度的修改。
产品测试时每个产品在提交给用户的一道程序。而这项工作主要由产品测试机构/小组根据规格说明检查机器和程序,充当麻烦的代言人,查明每一个可能的缺陷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每个开发机构都需要这样一个独立的技术监督部门,来保证其公正性。产品-测试小组则是顾客的代理人,专门寻找缺陷。不时地,细心的产品测试人员总会发现一些没有贯彻执行、设计决策没有正确理解或准确实现的地方。出于这方面的原因,设立测试小组是使设计决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需要尽早着手,与设计同时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个已开发的项目,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后期维护。其维护基本上不同于硬件的维护,它主要由各种变更组成,如修复设计缺陷、新增功能、或者是使用环境或者配置变换引起的调整而且维护总成本通常是开发成本的40%或更多。维护成本受用户数目的严重影响,用户越多,所发现的错误也越多。在每次修复之后,必须重新运行先前所有的测试用例,从而确保系统不会以更隐蔽的方式被破坏。其实,对于一个项目,我们要尽量做到完美,减少以后的维护困难和成本。
在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相关学科知识也在飞速发展。兴趣太多,令人兴奋的学习、研究和思考的机会也太多——多么不可思议的矛盾啊!这个神奇的时代远远没有结束,它依然在飞速发展。更多的乐趣,尽在将来。
第五篇:《人月神话》读后感
学号:0967020449姓名:张小波班级:软件工程专升本3班
《人月神话》读后感
在软件领域中,很少能有像《人月神话》一样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畅销不衰的著作。Brooks 博士为人们管理复杂项目提供了最具洞察力的见解,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又有大量软件工程的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通过阅读《人月神话》,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首先,开发一个项目,我们错误的认为用人月这个工作量单位来估计和进行进度安排。成本的确随开发产品的人数和时间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变化,进度却不是如此。因此我认为用人月作为衡量一项工作的规模是一个危险和带有欺骗性的神话。它暗示着人员数量和时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人数和时间的互换仅仅适用于以下情况:某个任务可以分解给参与人员,并且他们之间不需要相互的交流,而在系统编程中近乎不可能。当任务由于次序上的限制不能分解时,人手的添加对进度没有帮助。调试、测试的次序特性,许多软件都具有这种特征。因为软件开发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作——错综复杂关系下的一种实践——沟通、交流的工作量非常大,它很快会消耗任务分解所节省下来的个人时间。从而,添加更多的人手,实际上是延长了,而不是缩短了时间进度。
对于编程,有其乐趣和苦恼。创建事物的快乐,开发对其他人有用的东西的乐趣,将可以活动、相互啮合的零部件组装成类似迷宫的东西,这个过程所体现出令人神魂颠倒的魅力,面对不重复的任务,不间断学习的乐趣,工作在如此易于驾驭的介质上的乐趣——纯粹的思维活动,其存在、移动和运转方式完全不同于实际物体。将做事方式调整到追求完美,是学习编程的最困难部分;由其他人来设定目标,并且必须依靠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特别是程序);权威不等同于责任实际情况看起来要比这一点好一些;真正的权威来自于每次任务的完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枯燥艰苦的劳动,编程也不例外 人们通常期望项目在接近结束时,(bug、工作时间)能收敛得快一些,然而软件项目的情况却是越接近完成,收敛得越慢产品在即将完成时总面临着陈旧过时的威胁。
开发一个软件,我们要有合理的时间进度,开发人员要少而精,概念完整性必须考虑在内,要尽量做到尽早交流和持续沟通。
同时,文档形成了关键的枢纽,每个项目管理的工作都围绕着它们运转,它们是经理们的主要个人工具。对于计算机硬件开发项目,关键文档是目标、手册、进度、预算、组织机构图、空间分配、以及机器本身的报价、预测和价格;对于大学科系,关键文档类似:目标、课程描述、学位要求、研究报告、课程表和课程的安排、预算、教室分配、教师和研究生助手的分配;对于软件项目,要求是相同的:目标、用户手册、内部文档、进度、预算、组织机构图和工作空间分配。即使是一个小型项目,我们都会要求书写相关文档,对每个关键文档的维护提供了状态监督和预警机制并且本身就可以作为检查列表或者数据库。
良好的工作手册和组织架构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手册、或者书面规格说明,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具,尽管光有文档是不够的。手册是产品的外部规格说明,它描述和规
定了用户所见的每一个细节;同样的,它也是结构师主要的工作产物。
形式化定义是精确的,它们倾向于更加完整;差异得更加明显,可以更快地完成。但是形式化定义的缺点是不易理解。记叙性文字则可以显示结构性的原则,描述阶段上或层次上的结构,以及提供例子。它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异常和强调对比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解释原因。在表达的精确和简明性上,目前所提出的形式化定义,具有了令人惊异的效果,增强了我们进行准确表达的信心。
通常,开发一个软件我们还会设立规模目标,控制规模,发明一些减少规模的方法——就如同硬件开发人员为减少元器件所做的一样。规模预算必须与分配的功能相关联; 在指明模块大小的同时,确切定义模块的功能。培养开发人员从系统整体出发、面向用户的态度是软件编程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能。
调试,是一种检验程序中的方法。然而调试是系统编程中很慢和较困难的部分,而漫长的调试周转时间是调试的祸根。它可以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可能影响项目的交付日期。
为了更好的控制进度,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严格的进度表来控制项目的进度表,进度表由里程碑和日期组成。里程碑必须是具体的、特定的、可度量的事件,能进行清晰能定义。进度表有时可以根据进展情况进行适度的修改。
产品测试时每个产品在提交给用户的一道程序。而这项工作主要由产品测试机构/小组根据规格说明检查机器和程序,充当麻烦的代言人,查明每一个可能的缺陷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每个开发机构都需要这样一个独立的技术监督部门,来保证其公正性。产品-测试小组则是顾客的代理人,专门寻找缺陷。不时地,细心的产品测试人员总会发现一些没有贯彻执行、设计决策没有正确理解或准确实现的地方。出于这方面的原因,设立测试小组是使设计决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需要尽早着手,与设计同时实施的重要环节。
一个已开发的项目,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后期维护。其维护基本上不同于硬件的维护,它主要由各种变更组成,如修复设计缺陷、新增功能、或者是使用环境或者配置变换引起的调整而且维护总成本通常是开发成本的40%或更多。维护成本受用户数目的严重影响,用户越多,所发现的错误也越多。在每次修复之后,必须重新运行先前所有的测试用例,从而确保系统不会以更隐蔽的方式被破坏。其实,对于一个项目,我们要尽量做到完美,减少以后的维护困难和成本。
在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相关学科知识也在飞速发展。兴趣太多,令人兴奋的学习、研究和思考的机会也太多——多么不可思议的矛盾啊!这个神奇的时代远远没有结束,它依然在飞速发展。更多的乐趣,尽在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