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特莱致白朗宁的情书
最亲爱的,你送来的那些花,使得整个室内像是四月里的光景,这些花,色彩多么丰富啊,而且越开越盛,当我们靠近阳光的时候。……我喜欢多云半晴的四月天,就像我们英国这个季节的天气,而吹来的是西风或者南风──我喜欢这种天气,我感到舒服。我鲜明地记得,过去我经常在那些湿漉漉的青草中散步着,或者在那些几乎深可没膝的野草中间“淌”过去,那时头上有阳光照耀,一阵风吹来使得周围一片青翠明亮起来,或者暗下来。
但这都不是幸福,最最亲爱的亲人呀。幸福并不随太阳或雨水而来。自从我得病以后,未来的大门好象当着我的面关上了,而且锁上了;我为了节省些气力,并没把这门一直敲打下去。我本以为我算是幸福的,因为我在残废面前竟十分平静。现在,自从我成长为一个妇人以来,第一次懂得了和死亡分开来的生命,懂得了那没有哀怨的生命……
注:巴特莱小姐后来成了著名的白朗宁夫人,热恋期间他们共写了上百万字的情书。这些情书自1898年以《白朗宁──巴特莱书信集》为名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情书文学中的顶级佳品。巴特莱的这封情书写于1846年,这之前,她刚刚接受了白朗宁先生的求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春天般的幸福。
第二篇:白朗宁夫人爱情诗两首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_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_, No.XIV
If thou must love me, let it be for nought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Except for love's sake only.Do not say 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
`I love her for her smile...her look...her way “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Of speaking gently,...for a trick of thought 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
That falls in well with mine, and certes brought [certes: certainly] 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
A sense of pleasant ease on such a day'--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
For these things in themselves, Belov`ed, may 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Be changed, or change for thee,--and love, so wrought [wrought: worked] 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爱曲
May be unwrought so.Neither love me for 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
Thine own dear pity's wiping my cheeks dry,--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A creature might forget to weep, who bore 一个人会忘了哭泣,当她久受你
Thy comfort long, and lose thy love thereby!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But love for love's sake, that evermore 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Thou may'st love on, through love's eternity.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How do I love thee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te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 and with me childhood's faith.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e lost saints--I love thee wiht the breath , Smiles tears , of all my life!--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Elizabeth
第三篇:莱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莱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答谢酒会
贵阳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前沿软件开发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围绕娱乐和社区两大主题,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领先的电话语音增值以及音视频娱乐社区的开发、运营和服务平台。目前,朗玛公司在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河北、山东、山西、重庆、陕西、河南、湖南、湖北、云南、广西、江西、海南、青海、宁夏、新疆、辽宁、西藏、浙江、四川等27个省市自治区开设有相关分支机构。由公司自主开发并运营的“朗玛电话对对碰系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电话语音增值领域首选的合作平台,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份量,并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电话Q吧业务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我公司于2012年2月17日为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上市酒会庆典,专业的舞美设备和舞台搭建,赢得了当地官员和贵公司的褒奖!活动流程穿插紧密,为迎合贵企业上市庆典酒会的氛围,精选了一系列的精彩绝伦的演出,博得全场欢呼,令在座各位目不暇接,场面隆重而热烈!酒会以款待,庆贺为主要基调,给嘉宾以“规模,气势,高端,专业,热烈,隆重”的感官印象,增强其对贵阳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信任感和亲和力。活动分为“庆典仪式和客户答谢”两大部分,庆典仪式突出企业品牌和高科技味道,故背景部分由贵阳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LOGO作为视觉主题,使背景诉求简单明确;舞台中心放置庆典仪式所用冰雕;总体舞台设计充分体现亲和力,舞美设计与灯光处理运用高科技色彩与庆典气氛。
北京莱宁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以客户的高度满意作为我们的服务标准,全心投入。莱宁文化传媒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发展,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事业伙伴成功,回报社会,成就自我。以前瞻性的智慧,水一样的韧性,海一样的胸怀聚天下英才同发展,育行业英才共辉煌。
第四篇:巴特尔芙莱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
唐山华灵礼仪模特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南新西道68—2唐山华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六合嘉园底商)
巴特尔芙莱品牌化妆品促销活动方案
(预案)
一、活动目的:
1、新品推广,提升该品牌化妆品的品牌知名度
2、通过活动现场的旺盛人气,挖掘潜在客户群体
3、充分利用活动现场火爆气氛,达到现场促销的目的二、活动时间:
2011年8月日
三、活动地点:
人民购物广场
四、现场布置
1、人民商场广场搭建主席台,尺寸为8m长*8m宽,高度1m,两侧设台阶,其中舞台区为8m*3m,T台区为延伸出5m;台上铺设红地毯。
2、搭建后背屏:规格为长8m*高5m,台上4m。后背屏上安装彩喷,主题:“火爆夏日,美丽再造,巴特尔芙莱送好礼”(主题待定);
3、主席台台面、台阶、台围;
4、主席台设专业音响一套。(音响设备包含有:两对主音响,一对反送)
五、节目安排
上午:9:00——11:30
1.开场舞
2.主持人串场介绍该品牌化妆品
华凌热线:28198892844419Http:E-mail:tshl1994@126.com 1
3.歌曲 女声独唱
4.集体舞蹈(主办方)
5.模特走秀(主持人介绍化妆品信息等)
6.抽奖环节(建议,可发送化妆品)
7.男声独唱
8.集体舞蹈(主办方)
9.女子舞蹈
10.模特走秀(展示化妆品,主持人配合)
11.向观众派发小礼品环节(建议,可发送化妆品小样)
12.抽奖环节(建议可发送化妆品)
13.集体舞蹈(主办方)
下午:15:00—18:00
14.开场舞:女子热舞
15.歌曲 女声独唱
16.模特走秀
17.集体舞蹈(主办方)
18.男声独唱
19.抽奖环节(建议)
20.集体舞蹈(主办方)
21.女子舞蹈
22.魔术表演
23.24.25.26.向观众派发小礼品环节(建议)抽奖环节(建议)模特走秀 集体舞蹈(主办方)
上午下午的节目安排顺序可以应实际需求变化!
备注:演出活动与现场促销环节相互结合,促销人员掌控促销时机(节目为促销服务),力求把每一个潜在客户发展成为现场购买力。
华灵礼仪模特有限责任公司华凌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1-07-31
第五篇: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在遇见你之前,我是一个很花心的人。龙井、滇红、铁观音......简直是见一个爱一个了。而你,就在我忍不住哂笑“茶之一道不过如此”的时候出现。
我很庆幸,遇见你时,我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从遇见你的第一面起,再也未曾放下。
有人说你粗鄙,我笑而不语。是的,你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直至变老,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曾经蓬头垢面的你却越来越光鲜。时光,能将万物碾做尘土,唯独你,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
在这个冬夜,我再次遇见你。
想象30年前,我尚青涩,你呱呱坠地。我们都很稚嫩,不同的空间,土壤,空气,风,田野里淡淡的花香。
30年后,我们相约在一起,在你的芬芳中。
壶里一层白色的氤氲之气,轻盈,突如其来,那是临近而遥远的歌声,玛瑙一样晶莹、丝绸般的华光„„亲爱的普洱,你睁开澄清了千年的眼神,看着我。
在你眼里,我一身风尘,疲惫不堪,不再是30年前的那个鲜衣怒马、激扬文字的少年。
我听见你的叹息了!我察觉到你眼里的怜惜了!
近十多年来,我餐风露宿,身体并未缺少过水份。然而,亲爱的普洱,此时此刻,你知道,我需要你。我不明白你为何会令我如此动情又如此安静,当我面对你的时候,感觉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
你停驻于我的唇齿之间,依依不舍,默默无语。
我嗅到布朗朝露下青草的芬芳,我看到云雾缭绕间千树耸立,我听到来自勐海遥远的呼唤,我沐浴着你母性的光辉。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的憔悴与沧桑,我脚步匆匆,想通过命运的脉络把握住你,却忽略了生命的过程。
就像此刻,我已离不开你,却还念念不忘昨日那份唇齿相依的深情。
亲爱的普洱,因为,我懂得你,所以我时时提醒幸福。
亲爱的普洱,谢谢你,让我在最美好的岁月遇见你,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听蒋勋说宋词中的风花雪月
一般提到《花间集》常常引用到的句子,大家可以看到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的内涵是非常像的。像描写情爱的内容,两个人要分别了,那个依依不舍,然后“语已多”——话已经讲得这么多了,可是“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已经要走了,要离别了,可还是频频地回首,说回头的时候还是再说一次。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罗裙是女孩子穿的绿色的裙子,你记得这样的一个绿色,你走到天涯海角,看到所有的草的颜色,都会爱怜那个草,因为你的爱是可以扩大的,会从绿罗裙扩大为“处处怜芳草”。这个也是朱光潜在他的美学里面经常引用的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文学和艺术上的美,其实是一种扩大的经验,我们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时候,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你的情感会扩大。也许对其他的人来讲,草的绿色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对这个人来说,草的绿色是他曾经爱恋过的女子的裙子的绿色,所以他会“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朱光潜的美学里一直认为美学的扩大意义其实也就在这里。这种现象很有趣,它不是对一个特殊经验的执著,而是一个特殊经验被记忆以后在生命的时间跟空间里的扩大意义。
《蝶恋花》在民间一定是 艳情的流行歌曲
《蝶恋花》是宋朝写词的人非常喜欢用的,原来在民间一定也是一个艳情的流行歌曲。苏东坡写过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是比较俏皮的调子,比较缠绵,有一点恋歌的形式,恋爱的歌的这种形式。蝶恋花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春暗度”一方面在讲春天,一方面在讲男女之情。李后主在早期的词当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兴趣,他一直觉得“暗度”那种感情是他很着迷的,他很喜欢用这种方法去写艳情的诗。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这两句就是《蝶恋花》的感觉,写女孩子在荡秋千,在玩,然后听到她们的惊叫,或者笑这种感觉。刚才讲的苏东坡的那首也是在讲女孩子荡秋千。这样的描绘,用了《蝶恋花》这种比较轻快的调子带出了情歌、恋歌的形式。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变成了诗人替她去想,春天来了,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在青春年华,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托吧。“一片芳心千万绪”,有好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思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完全是白话,意思就是在这个人间到底怎么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点无奈了,就是思春少女的情怀,那种思绪万端的情绪。
从一变而为多情男子的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已经是一种无情,已经是一种时间的无限,你没有办法在花间留下晚照,所以斜阳是无情的。可是芳草也是无情的,芳草是在斜阳之外的空间的无限性,所以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
这里是在讲思念,这个思念是时间上的不可及与空间上的不可及,可是他可以把我们现在分析议论的东西转成这么优美的句子。其实我们在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并不追究他的意思,我有时候问学生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什么意思?他们好像讲不清楚,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因为你在听那个歌的时候,歌本身会传达出那个很深的情感。所以说,人类其实最深的两个悲伤是时间的不可寻找,跟空间的不可寻找,也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宋朝因为有一个理学的意境在背后,所以文人们都在碰时间跟空间问题。“斜阳”是一个时间的哀伤性,“芳草无情”又是一个空间的无限性。所以他用无情去称呼斜阳跟芳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么通俗的的一个对于离家的情感,或者思念自己亲密的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整个通俗文化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主流,一直没有中断的主流,可是它的起点是从宋朝那里开始的。
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词当中表现男女情感的内容,大多还是与歌妓之间的情感,它们或是感伤的,或者有一点浪漫的,可是与妻子的情感常常不见得是浪漫,它有着共同生活过的内容,因此里面有非常深沉的东西。
很少有人在文学创作里写妻子会写得那么好。写歌妓可以写得比较好,可是对妻子的情感难写,因为它太平实了。它不是每一天要去弄得很花俏的东西,夫妻的情感不是情人的情感那么花俏的,有时候连浪漫都没有,只是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平实的东西。
我们再从这个角度去看《江城子》,会有非常深的感触,在生命经验当中,这一类作品是最难写的,它的情感深到你不太容易发现,它全部化到平实的生活当中了。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有点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明月夜”、“短松冈”,每一年她的去世的时刻,在那样的一个明月夜晚,在那个短短的长满了松树的山冈上,他们都会相见,而且大概是生生世世的见面。有点像电影里面的尾声,“明月夜”、“短松冈”是一个扩大出去的意境。我们说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指他在生命里面所经验到的某一种豁达性,使他不会拘泥于小事件,不会耽腻于其中,而是能够把它放大。
流浪、多情、耽溺,是柳词的特征
柳永的词当中有一个非常惊人的东西,就是流浪意识。流浪是五代词到北宋词中表现的一个传统内容,可是柳永的流浪变成一个更大的生命形式的流浪——他真的是常年漂泊,在不同的地方帮人家填词写曲赚一点钱,到处去流浪。流浪的概念在他的词里会反复出来。
柳永的情感状态,跟苏轼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太一样,他有一点耽腻在多情里,觉得多情是他自己生命的美好形式,同时也是对方的美好形式。当然因为他来往的对象大概真的就是酒楼上的女子,跟苏轼写给妻子的《江城子》里的情感,是很不同的。他也有思念,可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的思念太多,是由于他到处流浪。所以思念和流浪变成矛盾。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倚阑”、“凭阑”都是宋词里面经常出来的,大概是表现人跟建筑空间的关系,栏杆给了身体语言一个空间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疏懒,有一点狂放。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不务正业”吧,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去上班、打卡这样子。“拟把疏狂图一醉”,想好好去喝喝酒,“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可是对着酒想要唱歌的时候,又好像打不起精神来。
柳永诗当中有一种奇怪的慵懒,那个慵懒让你感觉到又把五代词的颓废拉出来了,所以他的所谓“慢词”的书写,其实来自于心境上的一点慵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王国维说的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柳永在前面讲了半天,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到最后发现慵懒、疏狂、无味,是因为他爱了一个人,为了爱那个人,越来越瘦,可是对方好像也不理他,而他并不后悔,所以那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变成了他自己生命形式的执著。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情感的第一次表白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轻解罗裳”是非常女性化的字,讲衣服、讲皮肤、讲很多身体上的感觉,常常是女性擅长的领域。相反对于男性来说,他常常在教育里面会被训练到不能够流露感觉,尤其在古代,比如做官或者贵族的文化当中,他最后变成了属于社会性里面的一个角色,不太敢流露私情的这个部分。
“月满西楼”,一个女孩子住在楼上,她在孤独和徘徊中,盼望着“雁字回时”,冀望着月亮圆时人会回来,“月满西楼”。这种表现方式在现在的通俗文化里经常被用到,秦观和李清照的东西大概对琼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琼瑶的很多东西都出自这些地方。“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非常女性,所谓的女性就是她含蓄,很多东西不直接讲,用很象征的方法,很多的愿望、很多的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写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应着下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很有趣的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部分了,而这两部分里面有一种模棱两可、不知道怎么办,有一种放不下。
提不起放不下是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美学的,秦观就是提不起放不下,所以才有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清照也是提不起放不下,这个其实就是女性文化——我们常常形容女性的情感叫做缠绵,缠跟绵都是没有办法一刀剪断的,它就是牵连不断的,这个部分刚好是女性文化的特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情感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样去把它排解掉都排解不掉。这里面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最大的好处是她的词是来自生活当中,我觉得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文化生活,她很直接地把它们描述了出来。
在那个时代当中,一个女性要写自己的私密情感不是容易的事,男人可以,男人假借一个歌妓去写一种思念,譬如说柳永常常做这种事,那没有关系;而女性自己讲就有一点违反妇德,可是李清照是用这个方法在写的,大家会不会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第一次表白,这么直接的表白。
柏拉图的十句话,真的很透彻
⒈柏拉图说: 若爱,请深爱; 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⒉柏拉图说: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⒊柏拉图说: 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不会再回来。⒋柏拉图说: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若是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
⒌柏拉图说: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⒍柏拉图说: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对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
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⒎柏拉图说: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的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成全。⒏柏拉图说: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 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被满足了。
⒐柏拉图说: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直在走是幸福。
⒑柏拉图说: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之后我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涨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办公之余而焚香默坐读《周易》,人生一大快事,养心也。阅读可以明理。如《曾文正公家书》中所言:“不愿子孙为大官,惟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此种叮咛,大有深意。
阅读可以长才。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径言博览群书对于增长写作才能的绝佳之处。
阅读可以益智。《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学生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一位博学练达的老师对弟子们的殷殷叮嘱,讲尽了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与智慧的种种好处。
一言以蔽之,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肯于经典阅读,勤于经典阅读,自会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学养,收获学识。
苏东坡有诗曰“诗酒趁年华”,实际上,经典阅读亦须趁早。对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来说,经典阅读可以早一些为自己打好学问的根基。古人讲“入门须正,立意须高”,我以为,在大学阶段宜通过经典阅读,侧重于打好文史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文科大学生)。
哲学是思维的体操,不仅可以澡雪精神,滋养生命,而且能够增强人的思辨能力。哲学阅读尤其是西方哲学阅读,对于思维的训练太重要了!我们治学、撰写论文,须臾离不开逻辑思辨。前两年,我曾经提倡自己任教班上的大学生读点西方哲学著作,最低限度要读一下《西方哲学史》(罗素、梯利著述的版本皆可),用意即在于此。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告诉我:“老师,西方哲学太难读了,读不下去啊!”我顿时无语,只有徒唤奈何。如此轻言放弃,恐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孟子语)。
文学不仅直指心灵世界,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语言修养。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尝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转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此言不虚!我以为,苏先生把语文置于“社会科学、科学文化之基础”的高度,恐是对语言表述能力重要性的洞察吧。记得当年自己攻读文学博士时,导师不容商量地要求我们啃读儒家经典《十三经》,还亲自在课堂上抽查督导我们背诵《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文学理论经典名篇,无论齿序长幼,一个也不放过。当其时也,我等同窗皆苦不堪言,怨嗟不已。岁月不居,光阴流水般逝去,而今事过境迁,当脑海中时常飘过“每一顾而掩泣,叹君门之九重”“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等名句,张口即可成诵大段文字如“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顿然领悟了导师的用心良苦,既使我们用看似最笨拙的背书方式增长了经典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平添了许多语言修养,其功可谓大矣!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是需要背诵的。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与其浏览万首唐人诗,不如熟记唐诗三百首。仅仅是一般性的浏览,俗称“过目不过脑”,很容易流于“浅阅读”而走向空疏。老一代学人有背诵的传统,像胡适先生11岁之前背完《四书》《五经》,茅以升先生少年时代背过《古文观止》中的大量名篇。这些阅读方式对我们恐怕不无教益吧。
史学修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华盖集》)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前贤已有定论,自不消说。而对于治学来讲,我们也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历史视野,离不开时间维度(还有空间维度)的。你做桥梁研究,那就须通晓桥梁建造史。你做国人价值观研究,当然要先圈定历史范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历史界定必须严谨,否则就沦为抽象空谈了。当今一位研究中文的知名教授说,中文系其实也是历史系,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是史学的功夫。此种论断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经典阅读的第二种境界是“雕精达博”。如不能雕精达博,学问便如浮萍无根,难以致远,难现大气象;根深则枝繁,根深则叶茂,此千古不易之理也。中国传统文化有教人“苦读”的传统,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之类的倡导多多,难以尽述。我以为,这恐怕不仅仅是勤奋向学的泛泛提倡,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进入雕精达博之境的微妙提示。所谓“读书当求快乐,苦读大可不必”之论,我不敢苟同。如民谚所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经典之作尤其是中华元典、西方哲学经典向来难读,这种高头讲章若非下一番苦功夫,如何能洞彻其中奥妙?以愉悦、快乐为追求目标,在“开卷有益”的阅读层面上是可以的,但想进至“雕精达博”的境界恐怕难矣!我校杰出校友茅以升老校长曾将治学秘诀归纳为十六字:“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认为欲使学问精熟,非“博闻强记”、“持之以恒”则无以收其功。事实上,茅老于中华元典功底扎实,于桥梁专业功夫了得,恐怕皆因苦读、精读以及勇猛精进所致。据校史载,茅老念五年桥梁专业本科期间,留下了多达100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当是辛勤读书的明证。历尽此番寒霜苦,方得脱胎换骨身!茅先生也因而具备了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钱塘江大桥的学识资本。试想,如果经典尽如美国大片那般刺激感官、愉悦动人,如“心灵鸡汤”一样赏心悦目、玲珑可人,则我校不必提倡经典阅读而径直名曰“图书阅读”可矣。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乃大学问家,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尝读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读一遍,未懂;读两遍,仍觉深奥难入;读三遍,方有一些感觉。以先哲之聪慧睿智,尚且有此艰难,足见经典阅读并非易事。民谚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以为,大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司马迁语)的经典都须下一番苦功夫,一读、再读、数读,方得窥其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今天读书,太容易舍难就易、浅尝辄止,太过于强调实用致用、立竿见影了。如果读书只满足于当下的愉悦而不注重分析、综合、系统化,不仅思想难有高度、深度和宽度,所获知识恐怕也很容易像网络资讯那样沦于即刻性和碎片化的。
又有人可能会说:“经典阅读倘若不求实用,那还有什么读的必要呢?”这种问题,我以为实乃似是而非。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退一万步讲,我们究竟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有用”、“无用”呢?须知,任何事情均应辩证地、历史地、具体地而不能抽象地看待。此时无用,彼时有用;此地无用,彼地有用;并非只有当下直接用得上才算是“有用”啊。《老子》中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中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经典于个体生命的“有用”与“无用”,很大程度上是在具备了丰富的人生体验,经过岁月的淬炼之后方得知晓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期文稿》)之语,曾文正即晚清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氏。《清史稿》中评其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意思是说,此公伟大的事业乃是源于扎实的学问。为何修史者不讲曾国藩事功“本于智慧”、“本于睿智”之类而偏说他“本于学问”呢?其实,古今以大业而名留青史者灿若星辰,难以胜数,但当得起“以学问而致事功”者,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学问”一词,在今日语境下既指书本知识,亦指实践知识,于曾国藩而言,其学问之本在于博览儒道经典,这是确凿无疑的。据《清史稿》中记载,这位曾文正公“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凡此种种,说明曾国藩于经典是下过一番雕精达博功夫的,加之以丰富的实践历练,因而学养丰厚,学识过人。试想,如果曾国藩每读一本书都预先追问一下是否有用,靠着貌似“当下有用”的浅显判断去功利性地读书,那他如何能构建起自己的学问体系,进而依凭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致事功呢?
经典阅读的第三种境界是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融会贯通”,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追求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可称之为“圆融通透”;二是注重知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即是自觉追求理论书本知识与人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无论如何,对于青年学生,我以为主要还是应在第一个层面下功夫。众所周知,有“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先生在生前曾直言不讳地提出对我国教育的追问(即“钱学森之问”),钱先生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当代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今人聪明才智确乎不如前人,以致于又须像清代名士龚自珍那般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不是!事实上,仔细推究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求学与治学特点,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路子颇异于今人。简言之,大师们走的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路径。胡适、鲁迅、陈寅恪、梁启超、牟宗
三、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钱穆、唐君毅等等,每一位学界达人都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于中华元典精熟于心,于西方学问不在话下,可以说尽窥东西、古今文化之堂奥。而民国时期的工科人才,即以我校老一代校友为例,如竺可桢、茅以升、黄万里等诸学长均是文理交融,国学、西学功底了得,作诗、为文样样精通。我曾应邀在成都七中育才、七中嘉祥为中学生朋友们演讲,当孩子们从我这里得知,已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数十年之久的经典范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出自我校校友竺可桢、茅以升先生之手时,无不震惊于老一代工科大师们的人文功底和语言修养。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学界达人们之所以那么得出彩、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融会贯通经典的高超本领!谨再以一份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部分书目为证:
中国书籍:“四书”、“五经”、《御批通鉴辑览》《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
西方书籍:《原富》(亚当·斯密)《物种原始论》(达尔文)《天演论》(赫胥黎)《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民约论》(卢梭)《群学肄言》(斯宾塞)《法意》(孟德斯鸠)《伦理学原理》(泡尔生)。
由上述这份书单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曾下功夫于经典阅读,其读书熔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于一炉,凸显出“融会贯通”的鲜明特点,堪为前辈学人求学治学的光辉写照。
当然,为学既重知识积累,同时也讲究“学养”,讲究“学识”。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阅读。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则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论读书》)我以为,这其中存在一个“转识成智”问题。转识成智的基础在于对经典、对书本知识的日积月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欲收转识成智之功效,则有赖于丰富的实践和阅历。打一个浅显的比方,你问一位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爱情”,他一定会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小朋友还没有这方面的阅历呢!经典阅读的“融会贯通”境界,同样也要借助于经验世界、人生实践中的自觉升华。
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看到两篇长文。现部分摘录于此:
2009年,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关于母语能力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常用词语的选择,结果是:在319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达68%,60分以下的占到30%。此外,课题组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部分学生作业进行了分析,并抽查“给导师的自荐信”作业74份,抽查结果是: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语法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手里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写通顺了的没有几篇,她越看越生气,“这语文都怎么学的?!”„„张海霞教授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发起人之一。2013年1月中旬,她与编辑讨论将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奇思妙想的物联网》(第二辑)。每组获奖学生需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她越看越觉得不解,“都不要说错别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图文不符、口语化„„一篇4页的文章,能够写通顺的,占到全部稿件的1/3就不错了!”最后,70%的作品被要求重写。张海霞说,理工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几天前,她的一个硕士生把实验设备弄坏了,她让这位研究生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结果,发来的2页事故报告格式混乱、语言不通,让她不忍卒读。她甚至还因此毙掉过一篇博士论文,“也是像这样的,我实在不能忍,100多页,我每一页都给他改了。” „„她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用笔写字,连用汉字写文章、说话都成了问题,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
显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可否跳出“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的命题,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经典阅读的视域去反思和追问一下呢?当年那些饱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民国学人们,可曾需要为遣词造句、语法修辞之类事情而苦闷不已,辗转反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事实上,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茅以升学长的《中国石拱桥》,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这种境界,正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子所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圣贤素来“重道不重技”,也便不难理解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从1998年起,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否则不接受其论文答辩”(亦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这一非同寻常之举了。原来,经典阅读,不仅仅是恪守圣哲贤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是赓续老一代学人“取法乎上”的治学心脉;即使从最实用的语言修养需要而论,也是必须的。
“道不远人”(《论语》)!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与荣光的伟大学校,“窥学术,贯西中”“基础坚,事功崇”(校歌歌词),一部百年校史已经积淀下如此不可磨灭的求学治学之道;毋宁说,当前学校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通识教育,就是对我们这所百年老校育人精魂的最好传承,是人才培养中的大手笔和大方略。
故此,笔者不揣愚陋,略述浅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谨此就教于方家,亦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点儿菲薄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