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全部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第二篇:2014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汇总
晏 子 使 楚
《晏 子 春 秋》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第二段,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中心意思:
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人 琴 俱 亡
刘义庆《世说新语》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而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他)就要了顶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然没有哭。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小 石 谭 记
柳宗元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喜欢听到这种声音。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的东西。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们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全文总结归纳: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有何含义?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治水必躬亲
钱 泳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hèn)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中心意思: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评 析: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别 云 间
夏完淳
【原文】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guàn)。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yì)魄(pò)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翻译】
三年来为反清漂泊四方,今日反清事泄又沦为囚犯。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 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评 析: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翻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汇编
《桃花源记》
原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î)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â)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î)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îng)作,男女衣着(zhuï),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â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â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这里的)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他(对桃花林的景色)十分诧异。继续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一排排整齐的屋舍,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而快乐。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便有人)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第 1 页 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他听到的事都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慨叹惋。其余的人又各 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与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以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而结束寻找)。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求(桃花源)了。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原文: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原文: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第 2 页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核舟记》
原文: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
第 3 页 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也》
原文: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
第 4 页 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峡》
原文: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yán)叠嶂,隐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xiào),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第 5 页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内,我高兴地起来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一起玩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内的地面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观潮》
原文:观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第 6 页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湖心亭看雪》
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第 7 页 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第 8 页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三峡》原文及翻译
导语:《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下面来看看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三峡原文及翻译吧!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坡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从高处传来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创作背景
郦道元(469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这段文字主要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而《荆州记》中关于三峡的描写则来自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会呢?是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人琴俱亡》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伐砍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一起逗乐。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石潭边上,四周有竹子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那种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记这番景致离去了。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我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