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防护基础课程

时间:2019-05-14 11: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病毒防护基础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病毒防护基础课程》。

第一篇:病毒防护基础课程

病毒防护基础课程

前 言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网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深入,信 息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紧迫。自从80 年代计算机病毒出现以来,已经有数万 种病毒及其变种出现,给计算机安全和数据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根据ICSA 的统计报道,98% 的企业都曾遇过病毒感染的问题,63% 都曾因为病毒感染而 失去文件资料,由ICSA 评估每一个受电脑病毒入侵的公司电脑,平均要花约 8,366 美金,但更大的成本是来自修理时间及人力的费用,据统计,平均每一电 脑要花费44 小时的到21.7 天的工作天才能完全修复。如何保证企业内部网络抵 御网络外部的病毒入侵,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目前企业系统管理员最为关 心的问题。所以,系统安全应该包括强大的计算机病毒防护功能。

全球的病毒攻击数量继续上升,病毒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更有针对性,这种新型病毒被称为混合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将传统病毒原理和黑客攻击原理巧 妙的结合在一起,将病毒复制、蠕虫蔓延、漏洞扫描、漏洞攻击、DDOS 攻击、遗留后门等等攻击技术综合在一起。而最近对互联网威胁很大的间谍软件和广告 软件,给企业不仅造成网络管理的复杂,同时可能会带给企业无法估计得损失。混合型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其造成的破坏程度也要比以前的计算机病毒所造 成的破坏大得多,混合型病毒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必须设计一个有效的保护战略来 在病毒爆发之前进行遏制。这个保护战略必须是主动式的,而不是等到事件发生 后才作出反应,需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设置对应的防毒软件,建立 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防毒系统配置,通过在桌面和企业网络等级集成来提供病 毒保护。

现代的病毒防护产品一般都会包含:病毒防护、风险管理、互联网安全、电 子邮件过滤、远程管理和移动代码侦测等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病毒发展和防御动态

1.1 计算机病毒发展新动向

传统病毒,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可执行的精练的小程序,和生物界的病毒类 似,会寻找寄主将自身附着到寄主身上实现传播,例如把自己的病毒代码插入到 一个用户文件中,当用户传递此文件时就不知情的将病毒传播出去了,传播到一 个新的目标时,病毒执行恶作剧活动或采取毁坏程序、删除文件甚至重新格式化 硬盘的破坏行为。传统病毒包括文件型、引导型、多态型、隐藏型、宏病毒等。但是现在,企业网络面临的威胁已经由传统的病毒威胁转化为现在的还包 括了蠕虫、木马和恶意代码等与传统病毒截然不同的新类型。这些新类型的威胁 业界称之为混合型威胁。混合型威胁整合了病毒传播和黑客攻击的技术,以多种 方式进行传播和攻击。不需要人工干预,能够自动发现和利用系统漏洞,并自动 对有系统漏洞的计算机进行传播和攻击。同时,混合型威胁传播速度极快,通常 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导致整个网络瘫痪。攻击程序的破坏性更强,受感 染的系统通常伴随着木马程序种植除了破坏被感染的机器,在传播过程中会形成 DDoS 攻击,阻塞网络。混合型威胁的典型代表为——红色代码(Code Red)。2001 年7 月红色代码(Code Red)的出现震撼了整个Internet 世界,不仅仅因 为它给广大Internet 用户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它将传统 病毒原理和传统黑客攻击原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将病毒复制、蠕虫蔓延、漏洞 扫描、漏洞攻击、DDOS 攻击、遗留后门等等攻击技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最新的混合型威胁,标志了网络威胁发展的新方向。在红色代码(Code Red)的启发 和指引下,近几年持续不断出现各种破坏能力强大的混合型威胁,例如:尼姆达(Nimda)、求职信(Klez)、蠕虫王(SQLexp)、妖怪(Bugbear)、无极大(Sobig)、爱情后门(Lovgate)、冲击波(Blaster)、Slammer、网络天空(Netsky)等等,而这些混合型威胁正是近几年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量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 件不仅为企业带来网络管理成本的增加,同时可能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毫无 疑问,包括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在内的混合型威胁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和企业网 络的首要威胁,危险级别最高的病毒几乎全部属于具有混合型威胁特征的混合型 病毒。因此,病毒防范的重点将集中于混合型威胁。

1.2 新型病毒传播方式

计算机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理分析可 知,只要是能够进行数据交换的介质,都可能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随着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网络应用的增多,网络成为病毒感染、传播的第一 途径。病毒传播呈现出如下的途径:

1.互联网浏览。内网用户浏览Internet 上的文件和网页,下载资料时,Internet 上的大量恶意JAVA ACTIVE 病毒和程序,下载文件中包含的各 类宏病毒,文件病毒都有可能对内网进行传染。

2.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已成为许多新型恶意病毒攻击所选择的传输机制。电子邮件可以很容易地传送到几十万人,而恶意代码制造者又可以无须 留下自己的计算机,这使得电子邮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传输方式。

3.企业网络互联。一旦为计算机提供了通过网络彼此直接连接的机制,就 会为病毒提供另一个传输机制,由于在网络共享上实现的安全性级别很 低,因此会产生这样一种环境,其中新型的混合型病毒可以复制到大量 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上。企业内部内联网以及和协作单位或合作伙伴网 络的文件共享传输有可能造成病毒在整个网络中传播。

4.可移动媒体。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恶意软件最初的、并且可能也是最多产 的传送器(至少到当前为止)是文件传输。此机制开始于软盘,然后移 动到网络,目前正在寻找新的媒体,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设备和 火线。感染速度并不像基于网络的病毒那样快,但安全威胁却始终存在,而且难以完全消除,因为系统之间需要交换数据。

5.对等(P2P)网络。要实现 P2P 文件传输,用户必须先安装 P2P 应用程 序的客户端组件,该应用程序将使用一个可以通过组织防火墙的网络端 口,例如,端口 80。应用程序使用此端口通过防火墙,并直接将文件从 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这些应用程序很容易在 Internet 上获取,并且恶意软件编写者可以直接使用它们提供的传输机制,将受感染的文 件传播到客户端硬盘上。

6.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软件 即时通讯软件已经从 原来纯娱乐休闲工具变成生活工作的必备利器。无论是老牌的ICQ,还 是国内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由于用户数量众多,再加上即时通讯软件本身的安全缺陷,导致其成为 病毒的攻击目标。

1.3 病毒传播带来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的爆发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尤其近几年混合 型病毒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新型病毒的大规模传播,给企业信息资源 带来如下威胁:

1.数据损坏或删除。一种最具破坏性的威胁类型应该是损坏或删除数据的恶意代码,它可以使用户计算机上的信息变得无用。这类威胁编写者具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 项是将程序设计为快速执行。对于它所感染的计算机而言极具潜在破坏性。另一个 选项是驻留在本地系统上(以特洛伊木马的形式)保留一段时间,这样会使恶意软 件在破坏之前可能就进行传播。

2.后门。这种类型的威胁允许对计算机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它可能提供完全访问权 限,但也可能仅限于某些访问权限,例如,通过计算机上的端口 21 启用文件传输 协议(FTP)访问。如果攻击可以启用 Telnet,黑客则可以将已感染计算机用作 Telnet 攻击在其他计算机上的临时区域。

3.信息窃取。一种特别令人担心的恶意威胁是窃取信息。如果会损害计算机的安全,则它可能会提供一种将信息传回作恶者的机制。这种情况可以多种形式发生;例如,传输可以自动进行,从而使恶意软件可以很容易地获取本地文件或信息,例如,用 户所按的键(以便获取用户名和密码)。另一种机制是在本地机器上提供一种环境,使攻击者可以远程控制该机器,或直接获取对系统上文件的访问权限。

4.垃圾邮件。邮件服务器承担公司内部所有的邮件交换和外部邮件转发,邮件是新型 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邮件病毒如“I LOVE YOU”“SirCAM”“红色代码”“尼姆 达”等类型的病毒存在邮箱中,在客户机邮件发送程序中自动进行垃圾邮件的发送,为企业和客户带来大量的垃圾邮件,而且会造成网络流量过载,极大影响正常通信

工作。

5.拒绝服务(DoS)。可以传递的一种最简单的类型是拒绝服务攻击。DoS 攻击是由攻 击者发起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袭击,它使网络服务超负荷或停止网络服务,如 Web 服 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6.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DDoS 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其中攻击者使用各 种计算机上安装的恶意代码来攻击单个目标。攻击者使用此方法对目标造成的影响 很可能会大于使用单个攻击计算机造成的影响。关于攻击怎样发生根据攻击的不同 而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通常都涉及将大量数据发送到特定的机器或网站,使其停止 对合法通信的响应(或者无法响应)。这样会完全占用受害站点的可用带宽,并且 会有效地使此站点脱机。

1.4 企业网络全方位病毒防御策略

随着新型混合型威胁的大规模传播,一个实用可行的企业级网络防病

毒解决方案显然需要一个面向所有网络用户、各级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 器和Internet 网关服务器的全方位防毒解决方案。应该在整个网络中,只 要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都应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止病毒的入 侵和传播,确保网络的安全,保证能在本网络中实现多层最大限度的防护 能力。

1.系统外部(Internet或外网)的病毒入侵:网关是目前病毒进入最多的 途径。采用网关部署防病毒的措施。可以保护和Internet、Intranet相联的 内部计算机网络免受来自外部病毒的攻击,能断绝来自外网络JAVA,ACTIVEX病毒对内部网的入侵。

2.网络邮件系统:保护系统内的邮件服务器中邮件的安全,避免病毒引起 的网络过载情况出现。如果邮件服务器感染了病毒,通过邮件方式该病 毒将以几何级数在网络内迅速传播,并且很快会导致邮件系统负荷过大 而瘫痪。因此在邮件系统上部署防病毒显得尤为重要。

3.文件服务器: 文件资源共享是网络提供的基本功能,而且大大提高了 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但是一旦服务器本身感染了病毒,就会对所有的访 问者构成威胁。因此文件服务器必须设置防病毒保护。

4.针对客户端:病毒最后的入侵途径就是最终的桌面用户。由于网络共享 的便利性,某个感染病毒的桌面机可能随时会感染其它的机器。因此在 网络内对所有的客户机进行防毒控制也很有必要。

5.集中管理:由于混合病毒广泛的感染范围和为抵挡这些病毒所采用的分 布式解决方案等因素,需要对网络的所有方面有完全的了解,并能及时 作出反应。所选的防病毒方案必须能够提供对网络活动的集中管理,提 供详细的报告功能,来检查某些服务器和桌面机,将网络事件与这些组 件的状态相关联。

第二篇: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灵石县人民医院

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预防要点:

1、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结,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抧,尽量避免乾地外科手术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如果进行,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物品及环境的处理措施

(1)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规范使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也片等锐器。(2)在给病人进行各种操作时尽量选用一次性物品,用后双层实密闭封口进行焚烧处理意见接触过血液或体淮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要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

(3)不耐高温诊疗用品,可固定患者处使用,定期消毒,用2%戊二醛浸泡10分钟、70%酒精、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70%酒精擦拭消毒。

(5)接触过血液或体液的医疗废物应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好,贴上注意隔离标疻,由医疗废物回收人员送焚烧站焚烧处理。

(6)被褥、布类物品:可用高压蒸汽消毒、有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可使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

(7)病室物表及地面应每日清洁两次,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擦拭消毒。

5、病人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

患者的体液应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体液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1000mg/L,放置2h后倾倒。

6、排泄物:患者的尿液、粪便应用专门容器收集,处理时污染的排泄物中有效氯浓度要达到每1000mg/L,搅匀放置2h后倾倒。

7、科室采集标本时要注意盖紧盖好,并要醒目标明“小心血液,提防污染”放入标本箱再送化验室。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病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所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浸泡或涂抺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在进行伤口局部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预防控制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垂问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制订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多重耐药菌病人管理方面建立快捷有效的合作机制。

2、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相关科室,并记录。

3、临床科室应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药敏试验标本的送检,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主管医师接到病原学检测报告后,首先要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确认为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病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质控医师及时在科室登记留存资料,并跟踪监控,在24小时内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疑似或确诊为医院感染病例必须在24小时之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及时下到科室察看病人进行指导、监督各项控制措施。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2)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能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管理措施

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实施冲洗伤口、经口鼻吸氮、气管插管等可能有分泌物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使用口罩;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对确诊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一直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若患者需要转诊应当以前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2)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针、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当专人专用,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鞥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对其他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换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常见医院感染。

4、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科室应当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定值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重点部门(重症监护室、ICU、手术室、新生儿病室等)应当固定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过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采用适宜的低效或高效医用消毒剂,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如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的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6.临床医生要对下列情况进行监测和主动筛查做到早发生早诊断:(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及较长时间住重症室的患者;(2)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3)留置各种管道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的患者;(4)合并慢性基础的患者

7、解除隔离:

患者隔离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耐药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接触隔离。2012年10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手术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

——选择快速灭菌程序,必须是单一,实心和无包装的器械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微生物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各种诊疗器械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

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每次在使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之前,必须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确认干燥合格后,方可惊醒灭菌。

3.严禁用于手术植入物、各类腔镜及该设备未提及的其它物使用原则: ——该设备只用于手术过程临时需要增加的手术器械,同时在其他无菌包内均无可替代的器械品的灭菌;

4.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灭菌过程的记录,执行可追溯要求,记录包括灭菌日期、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及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签名、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记录存档,保留期应≥3年; 5.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检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放置或张贴包内、保外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检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6.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灵石县人民医院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制度

使用原则:该设备负责本科室艾滋病标本、配血标本的灭菌,不允许承担其他科室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管理要求:

1.应有专人负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操作,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相关要求执行;

2.观察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认真做好灭菌过程的记录,3.做好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程序和质量的监控工作: ①物理监测,要做好记录;

②化学监测,每次灭菌应根据要求张贴化学指示卡,进行化学检测; ③生物监测:每周定期进行生物检测。任何一项监测不合格均不得使用,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4.科室负责人要保存好该设备说明书,定期监督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设备的灭菌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O一二年十月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第四篇: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二节第三节 计算机安全和病毒防护

课题: 第三节 计算机安全和病毒防护 教学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2、认识计算机病毒防护的重要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教学器材:、演示用计算机。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引言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必然会产生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问题。所以,在教学教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职业道德。例如:有些人未经批准去使用某部门的计算机,有的没有征得软件制作者的许可就去拷贝该软件,有的人把别人制作的软件稍作改动就作为自己的软件去发表等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不但要学生遵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还要培养学生对各种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知识的教学,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以保证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1、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安全的定义。请同学们阅读书P10。课后找有关信息资料了解计算机安全性法规。

2、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特殊的程序能在计算机系统中生存,危害我们的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如下:

A、隐蔽性 B、传染性 C、潜伏性 D、可激发性 E、破坏性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常见的病毒表现一般有: 屏幕出现 系统运行不正常 磁盘存储不正常 文件不正常 打印机不正常

5、病毒的防治

隔离来源

控制外来磁盘,避免交错使用软盘。

静态检查

定期用不同的杀毒软件对磁盘进行检测。

发现并及时清除病毒。动态检查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异常现象,发现情况要及时检查。以 判别是否有病毒。

6、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培养信息道德

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提高知识产权的意识。学习《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7、小结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怎样预防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软件受那些法律的保护?现在请同学们归纳回答。布置作业: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怎么预防计算机病毒?

3、计算机软件受哪些法律的保护?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下载病毒防护基础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病毒防护基础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设计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应用、设计能力,并通过必要的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 辅......

    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审定稿 《园林设计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园林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

    广西大学公共基础课程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广西大学公共基础课程 广西大学公共基础课程 责任教授和优秀主讲教师制实施办法 为了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

    基础会计 课程总结

    《基础会计》课程总结 一、教学目的 本学期课程教授以理论为主,即通过对基础会计系统教授,使学生逐步了解了会计要素,进而深入领会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

    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心得

    4 管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管理在这个社会的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体现出管理,从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可体现出来。在......

    基础工程课程总结

    7 浅基础 7.1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 ①对防止地基土体剪切破坏和丧失稳定性方面,应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②应控制地基变形量,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地墓变形允许值,以免引起基础不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