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病人》读后感
《英国病人》影评
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眼光能够直接渗透你的灵魂。他有高高的鼻梁,能够给你温暖的避风港湾。他有一双极赋灵感的手,能够测绘地图,更能够触摸你的孤独。
她有一副迷人的面孔,能够让你忘记一切。她有天生的幽默感,让你乐意呆在她的身旁。她有从容淡定的眼神,若即若离,令人捉摸不定。
他和她,相爱在战争年代。她为人妻子,能够爱上他已是不易,能抛开世俗的纲常,跟他在一起,更需要勇气。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说了一句话,“懂我已是难求,志同道合对我来说就算是半个完美”,剩下的那半个完美,我觉得就应该是他和她的这种爱之深和心底里的不离不弃。
她因为爱他,引起了丈夫的嫉妒和恨,丈夫本想三个人同归于尽,结果自己先丢下了性命,留下了满是伤痕的妻子。她可爱,她想埋葬在自己家乡的花园里。但她死在了山洞里,灯光用完,面对无边无尽的黑暗,她在想些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如果她知道结果是这样的,是否还会让他去找医生。她死去的时候很安详,像是一个熟睡的婴儿。她是幸福的,有自己爱的人,也有爱自己的人,这在世间已是难求。
他为了救她,把测绘的地图给了德国人,因为英国人不把他当做一个英国人,他只能投靠德国人,做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爱她。他为了埋葬她,飞机坠毁,浑身烧伤,最后在医生的朗读声中走向天堂。医生朗读的是她在漆黑里留给他的话。他们死得都很安详,似乎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爱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他们死而无憾。他们约定,互不占有,他最讨厌的是占有别人和被人占有。她最终占有了他,她活在他的整个心理。他也占有了她,她最后想到的就是和他高高兴兴的在一起,还有很多好友。她这样的女子,世间少有。不是具有高大灵魂的人爱不起。
也许爱情就应该这样,轰轰烈烈,灿烂一时。现在才知道能够拥有爱情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不管遇上多么大的风浪艰险,始终有一个灵魂在陪伴着你的灵魂。不会让你有对死亡的恐惧。从容面对死亡,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
第二篇:《英国病人》影评
天不老,情难绝
--------奥斯卡电影《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改编自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的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的获奖同名小说,这是一个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的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英国病人》获得了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9项大奖。
奥斯卡电影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业,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奥斯卡电影的创作技巧、拍摄方法和市场运作方式是非常值得中国电影业去借鉴的。奥斯卡类型片的主要特征体现为:1.情节公式化2.人物定型化3.银幕叙事标准化4.视觉形象图解化。
影片《英国病人》以时空交错和爱情主题交叉的蒙太奇方式展开对故事的叙述,过去与现在,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错落有致,条理分明,并不琐碎。整部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在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彼此衔接非常自然。现实与回忆有机地融合成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既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放在推至远景的历史框架中,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人类最内在的情感,喷发出强烈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洪流。
故事是以战争为社会背景的,但这里并没有英雄或圣人:一个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匈牙利贵族,一位法籍女护士,一个印度卫兵,一个加拿大间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被命运安排在一栋荒芜的意大利别墅里。现实与回忆交叉,“英国病人”的背景赋与电影以神秘性和悬念。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所有影片中的人们都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片中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从男主人公和凯瑟琳对爱的热情追求,到哈娜和基普因怕受到伤害而对爱的回避,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影片结尾男主人公抱着情人的尸体痛哭的场面令人震憾,它似乎表达了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抗衡。影片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在这一点上是立场分明的,即它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在人性面前,在爱面前,一切地图上的疆界都显得多么渺小。
看完《英国病人》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由沙漠、飞机、地图、战争、壁画和匈牙利歌谣所构筑的影片如油画般的柔美的画面,以及当飞机失事,男主角发现女主角一直佩戴他送的爱物后,达到的爱情的最顶峰。男主角为了救女主角用三天三夜坚强的走出了沙漠,结果英国人却非但不愿意为他提供帮助,而且还因为他名字的问题把他视为德国鬼子。对他充满了仇恨。这时大爱激起了大愤怒。男主角不惜出卖图纸给德国人为救女主角。战争将人的生命视如贱草。而这时,前面所有汹涌澎湃的爱情终于起到了它的作用。越是爱得多,越是对战争愤怒。以爱情为基调写战争,我想这就是《英国病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
另外,还有很多枝节也很重要,仿佛除了大动脉和静脉,还有很多细小的血管,这才组成了活生生的血流图。护士玛丽和断指多纳代表了战争中受伤的人。排雷的印度中士也代表了一种受伤的士兵。这些都是水面上的冰山。其实还有沉在水下的冰山,那就是很多在影片中死去的人。
本片的另一特色在于它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入微细致:从男主人公和凯瑟琳对爱的热情追求,到哈娜和基普因怕受到伤害而对爱的回避,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影片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人性道德冲突的深思,这种冲突不单单是爱与道德的冲突,而是人与观念——即民族主义,主流道德标准,政治思想等等意识形态的冲突。影片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在人性面前,在爱面前,一切地图上的疆界都显得多么渺小。
从畅销小说脱身而出的电影中更是处处充满了精彩对白,让观众回味无穷。如:Betrayals in war are childlike compared with our betrayals during peace.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战火硝烟中的背叛与我们在太平盛世中的背叛相较而言,就天真单纯得多了!初恋的人们心存紧张并满怀柔情,但却可以抵御一切——只因为心如烈火。)
电影《英国病人》中让人无法忘怀除了男女主人公坚贞的爱情,还有在沙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沙漠。影片以充满沧桑和神秘的沙漠为故事发生的环境,因为沙漠除了具有很壮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英国病人》中的沙漠还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电影的主题紧密相关。沙漠,既代表着时间,又代表着永恒,这似乎是一对矛盾。英国诗人雪莱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奥西曼德斯》就代表着这种矛盾。这首诗是关于一个古代国王在沙漠中为自己竖起了一个巨大的雕像,而这个雕像现在已成废墟,在它周围“单调平缓的沙漠绵延不绝”。
沙漠被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破坏者,人类留下永久印记的任何企图最终都会被它的沙子掩埋和湮没。在《英国病人》小说中,作家翁达杰把沙漠比作是“是风带来的一片纱,没有任何故事能让风儿驻足。”这样,沙漠就代表了时间的毁灭性;另一方面,沙漠本身又象征着永恒,因为它是如此浩瀚,有着无数的沙粒。把同时象征时间和永恒的北非绵绵沙漠作为电影的场景,正可以表现和凯男主人公与瑟琳的爱情:这段爱情虽然时间短暂,因为男女主人公是不可能的一对,他们在国籍、婚姻状况、性格和梦想之间存在差异,他们的浪漫立场和社会立场有着严重冲突,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永恒的,在他们心中是无法毁灭的。恰如在电影结尾,汉娜在奥尔马希临终前为他诵凯琳的遗言所说的:“尽管我们终将死去,但我们都将和爱的人和不同种族的人一起充实而热烈的死去。”因为“我们已经咽下了彼此的味道,交换了彼此的身躯,浮游于爱河之上。”
同时沙漠也让我们想起女人凹凸有致的柔美曲线,电影开始和结局的“泳者之洞”就是在“像女人的背部”的一座山上。因为艾马殊和杰夫里为了拥有凯瑟琳而战斗,而背景中德军和英军是为拥有沙漠而战斗,在《英国病人》中,沙漠和女人成了战争和原因。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他们都象征了人类为了占有某些东西而不断争斗。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情也进行得曲折动人,非常人性化。因为是出轨和背叛,两人都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抑,爱情和理智在交缠占主角。男主角和女主角也随之分分合合,但最终作者达到了他以爱情刺杀战争的震撼人心的本意。
第三篇:《英国病人》观后感
《英国病人》观后感
起初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电影用这样的名字来命名,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乎我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期间的电影。然而这这里面没有英雄,没有圣人。里面的人物还是蛮多的。有被称为“英国病人”的受伤的飞行员,有脱离了部队照顾病人的护士,有历史学者拉兹罗·德·艾马殊,有探险家马铎,有绘制地图的杰佛和他的妻子凯瑟琳·嘉芙莲。以时间交换和爱情故事交叉方式对故事进行叙述,过去与现在,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错落有致,条理分明,不会让人感觉无厘头。整部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在的时间里来回转换,现实与回忆巧妙地融合成一在一起,把“英国病人”的命运和遭遇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人的那种最内在的情感,抒发出了强烈那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冲击。和《魂断蓝桥》一样,这是一部讲述关于战争对人性还有爱情摧毁的悲剧电影,和那种激烈精彩的好莱坞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相对而言有点慢腾腾的,或许是感情过于细腻的原因。也正是这细腻感觉让有着一颗相同细腻而敏感的心德我产生了相同的感觉。
病床上的那个“英国病人”不是在为劫后余生而庆幸而是在回想着以前的事情的同时被那种悔恨,内疚,自责等等的复杂的情绪充斥。没有来得及救自己的妻子,却因为爱情的自私丧失了道义二字。为此她背负了背叛国家,背叛友情的罪名,这种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阻碍,抛弃了所有的东西的,不计后果是感人还是令人生恶?我也纠结。或许是战争。真正的祸源,这正是这电影的主旨所在吧。
第四篇:《英国情人》读后感
《英国情人》读后感
不要说我落后,这的确是第一本读完的虹影长篇作品,还是回老家提前看完太平天国历史书,在县城唯一的旧书店,一大堆教材、校园小说、“中外名着”当中翻到的,看到一半就倒吸一口凉气——这书的情色描写也太赞了!之前只看过虹影的一些中短篇,觉得文笔犀利可读性强,但没想写起情欲来,也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的自在。
书的一半写的是英国诗人裘利安的一些生平故事,然后展开想象,女主角和故事细节都是虚构的,目的是借民国年代的背景来写一个放荡不羁的英国青年高大帅诗人和一个多年修炼房中术总算遇知己的中国时尚文艺女青年之间的故事,情欲的部分自然是精彩绝伦,那些如梦似幻的高潮意境写得惊心动魄。当然,纯粹的性描写再好也就只能是色情,但这本书精彩的地方恰恰在于中西方情感的碰撞上。英国诗人的傲慢不仅没有让女主角臣服,反而成了精神自缚的绳子——两个人是毫无疑问地爱着对方,在性上面的完美也无法让男主角放低姿态,最后造成了一些令人扼腕的悲剧——即使看起来是无可避免的扑火。当中对欧美骨子里歧视东方文化的反击是相当重的,而那些互相吸引的人儿,彼此被对方的优点和智慧所臣服,却被自己的“优点和智慧”所束缚,相爱至深却伤害至深。悲剧可以避免吗?有长得帅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还虚怀若谷的男人么?答曰,同志圈应该都少见吧?有长得美身材好床上功夫好才情高但还虚怀若谷的女人么?答曰,去动作片里找吧。在现实的恋情中,人们都是在快乐并痛苦着,但正是因为这些痛苦,才让生命如此灿烂,不是么?《英国情人》就只是描写了一小堆熊熊的火焰,也算不错的书了。
百度一下这篇小说,还出现了一些官司,说是女主角的现实原型后代出来和虹影打官司,相互之间骂得很难听——这些八卦听过就算,书好看就成。讨论什么旧时代无毛的女性被视为白虎星,如何如何不详,虹影在含沙射影污蔑某某某(当然,虹影在书中是完全赞赏此类女性的)——估计现在的时尚达人们都要呼叫:天啊,赐予我无毛的基因,免去那些激光脱毛的痛苦吧!(偷笑)
第五篇:《英国寻宝记》读后感
《英国寻宝记》读后感
今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我很喜欢的《英国寻宝记》。
它主要讲了:被威廉博士骗到英国整理书籍的布卡,意外与前来救助的金福男重逢。曾在日本协助布卡寻找七支刀的金福男正在伊顿公学读书,却遭到008秘密情报员的威胁,而必须寻找詹姆士二世的国玺。布卡与知本教授向福男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布卡的头号大敌——峰巴巴又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可是布卡一行人艰难的通过了艾伯特爵士的考验,得到了国玺。
读了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英国人得饮食文化,比如说:英国的历史上,茶叶非常流行,有的人甚至一天喝六次茶,分别为:早上5点,上午11点,下午3到4点,下午5点以及晚饭后。可见英国人是多么的爱茶,并且茶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而且茶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但是我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国茶的魅力。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英国众多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新,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蒂斯,J.K.罗琳……等等文学家。
这《英国寻宝记》是《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这套书里的一部分。这套书能带领我们领略印第安人的古朴生活,欣赏俄罗斯人的浪漫芭蕾,品尝韩国的泡菜……并且文字与图画幽默搞笑,情节扑朔迷离,很值得我们去看哦!
就让我们跟随主角——布卡的脚步探索各国的历史文物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