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

时间:2019-05-14 12:3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一篇: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

世界歷史理論形成的現實基礎

1、現代工業革命所形成的社會化大生產是世界歷史形成的物質基礎。

社會化大生產同以往生產方式相比較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及其運作機制:

首先,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相應的社會化大市場并開闢國際市場;

其次,社會化大生產必然伴隨社會化大分工,并發展到國際分工。

再次,社會化大生產是以科學技術為基本動力的生產,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傳播又必然增進世界的整體聯繫;

另外,近代西方的社會化大生產過程與殖民擴張也是相伴而生的。

2、地理大發現是歷史轉向世界歷史的重要因素

(1)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後果,是擴大了世界交往,顛覆了傳統的世界概念;

(2)地理大發現的直接後果之二,是引起了狂熱的殖民擴張和商業革命。

☆法國米歇爾·博德的《资本主义史》介绍,1512年到1600年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黄金有200吨、白银有1800吨,而其他人估计是这一数字的两倍。17世纪的英国通过洗劫宫廷国库、征收苛重的田赋,实行食盐、鸦片以及槟榔等商品的高价专卖再加上征收内地贸易税等横征暴敛性措施,从印度夺取了大量的财富。为此,马克思说:“在整个18世纪期间,由印度流入英国的财富,主要不是通过比较次要的贸易弄到手的,而是通过对印度的直接搜刮,通过掠夺巨额财富然后转运英国的办法弄到手的。”

☆从15世纪中叶开始,葡萄牙人探险到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就开始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到16世纪又开始把黑奴运往南美洲,且规模不断扩大。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也往往加入黑奴贸易,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700——1850年就有700万黑奴运到巴西,1760——1786年就有210万黑奴运往英国北美殖民地,黑奴贩运成为这些国家的巨大财源。

三、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因分析

1、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原因——资本的扩张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驱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就是资本决定一切,一切为了资本,整个社会运动都是围绕着资本这个轴心来旋转的,而且资本有一个内在本性就是不断地扩张,这种资本的扩张驱动,正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内在原因。

(1)古老资本(等级资本——由住房、手工劳动工具、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组成的)不可能冲破地域的限制;

(2)商人资本开始冲破地域限制,建立起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

(3)工业资本的形成及其扩张的本性最终冲破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

史。

资本的扩张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世界历史产生的标志。

3、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

四、世界历史形成的主体阶级的作用

资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形成的主体。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详尽的论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第二,资产阶级破除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以及观念的变革。

第三,资产阶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主旨

一、现实的是一切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前提

贯穿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条中心主线就是人的解放问题。

1、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

现实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里的人“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观察的发展过程中的个人”。

2、“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及历史活动的基点与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唯物史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人类一切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分析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包含著這樣的思想:

首先,研究歷史,這裡指任何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其次,是“單個的個體存在”而不是“群體的整體存在”。再次,正因為每個個體現實存在的現實需要,人們產生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第四,人們正是在“能夠活著”的過程中開始了勞動,勞動構成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二、人的解放程度是人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1、關於人的解放的本質內涵

人的解放的本質內涵的第一層涵義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解放;其次是人的解放的本質是指人擺脫自然與社會關係的奴役與壓迫。

☆ 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人與自然關係經歷四個階段:首先是原始社會的人對自

然的依賴階段,人處於被動、從屬的地位。其次,農業社會的人對自然的適應階段;第三個階段是人對自然的掠奪性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緊張;第四個階段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階段,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開始覺醒,并進行反思,在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中漸趨理性,越來越自覺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尋求一條能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趨向和諧發展的途徑。

2、關於人的解放的前提條件與社會歷史基礎

(1)人的解放的前提條件是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

爲什麽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條件?

首先,只有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把人從“狹隘的地域性個人”中解放出來。其次,只有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才能提升人的自由與解放程度。

第四,只有生產力與交往的普遍發展,人們才能充分利用世界性生產的物質成果,從

而擴大其生理的、精神的解放程度。

(2)人的解放的社會歷史基礎是共產主義社會;

(3)人的解放的主體是無產階級

3、人的解放的三個歷史階段與三種歷史形態

(1)“狹隘的地域性的個人”存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依賴人)

(2)“偶然的個人”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人依賴物)

(3)“有個性的個人”存在——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篇:列宁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世界历史与时代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丰子义

2013-2-15 20:02:03 来源:《江海学刊》(南京)2008年2期

作者简介: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对于世界历史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建树。列宁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资本逻辑来分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研究世界历史是和时代问题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时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制定正确的策略,并根据时代的走向确定具体的发展道路。列宁在对时代进行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尤其对帝国主义时代作了非常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正是列宁世界历史观和时代观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尽管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于列宁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但其研究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世界历史和时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关 键 词:世界历史 时代 帝国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继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对全球化研究最为广泛深入且有重大理论建树的,应当首推列宁。列宁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始终注意用唯物史观来观照世界历史,并紧紧围绕资本逻辑来解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变化来研究问题,从而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全球化理论,那么,列宁的世界历史理论则是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的全球化理论。

同马克思一样,列宁不是一般地研究世界历史,或者纯粹从史学意义上研究世界历史,而是结合时代特点、世界形势和斗争需要对世界历史予以具体分析的,因而其世界历史理论就体现在有关重大问题的论述之中。有关时代论特别是与此相关的帝国主义论,就构成为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显明特色。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对于深刻认识今天的全球化和时代问题,也是非常有益的。

世界历史与时代划分

在列宁的世界历史研究中,时代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原因就在于它不仅是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各种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领导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各种战略和策略的依据。正如列宁所讲:“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判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之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①这就是说,列宁研究时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制定正确的策略,并根据时代的走向确定具体的发展道路。或者说,“国情”的了解与对待必须以对“世情”的判断为前提。

时代的概念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而列宁所讲的“时代”,则是“大的历史时代,并非某些短暂的个别的过程”②。尽管“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都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速度的情形”③,但其总的方向、趋势和总的运动过程是基本确定的,大的历史阶段是可以划分的。

“大的历史时代”的确定,必须借助全球的或世界历史的视野。列宁所讲的时代就是这样。它不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情形,也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和个别历史时期,而是就全球范围的整体发展、总体格局而言的。“时代之所以称为时代,就是因为它包括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战争,这些现象和战争既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既有大的也有小的,既有先进国家所特有的也有落后国家所特有的。”④用全球的视野来把握时代,并不是要对世界所有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作详尽研究才能对时代加以概括、说明,而是指必须从整体出发才能对时代及其基本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判断。因为时代就体现在世界的总体联系之中,时代的基本特征也不过是这种总体联系的反映和表现。实际上,全球化或世界历史的形成,本身就划了一个时代,它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活动和交往不断扩大的结果。在远古时期,人类诞生于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人们过着相互隔绝的生活。不同的民族和社会不仅没有联系,甚至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因而人类长期处于孤立时代。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人们生产和交往的能力与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因而人类开始步出孤立状态走向相互接触、往来,这就形成了世界上同时存在的几大文明中心。像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东亚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的同时出现,就标志着多中心时代的到来。从近代以来,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历史逐渐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从而形成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出现,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而且对社会形态的演进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如果说,在以往社会,某种社会形态在各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和对各个国家的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的、差异较大的,其基本特征和演进规律只能在少数国家得以典型地表现;那么,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形态的内在逻辑便在各个国家得到了比较透彻的贯彻,其影响对每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巨大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以致影响到各个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与组合,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日益交织在一起。这样一来,必然会深刻影响社会形态的内部联系以及生成、演化的机制,进而影响到社会形态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现形式。正因如此,列宁在考察时代及各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发展时,始终没有离开全球的视野。

列宁曾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而谈及时代问题,因而对时代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列宁主要是从世界历史视野出发,依据以下标准来划分时代的:

一是依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时代的划分或新旧时代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⑤所谓到生产方式和经济中去寻找,最根本的是到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方式中去寻找。列宁明显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坚持用这样的方法来看待和划分时代。他十分赞同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小册子《俄国电气化的基本任务》中所用的题词:“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⑥按照这样的划分,列宁认为,构成俄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只能是“适应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⑦,即全国电气化。

二是依据社会形态。在一定时期里,哪种社会形态居于世界历史的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区分历史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中,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些国家、民族走在历史发展的前面,另一些国家、民族则落在历史发展的后面;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几种社会形态往往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并存。但是,其中必有一种社会形态走在历史的前面,居于世界历史的主导地位,代表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社会形态就是区分历史时代的主要标志。列宁实际上就是这样看待时代的。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列宁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形态来划分时代,他重申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思想,并且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骨骼)作为划分国家间不同之处与共同之处的主要标准。列宁还用这样的方法来考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尽管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已居于主导地位,因而俄国社会不能简单地归于“村社”社会,而实际上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因“村社”特色而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⑧

三是依据阶级地位。时代性质的确定与阶级关系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中,哪个阶级居于中心地位,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分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列宁指出:“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是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⑨实际上,时代的性质、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就是受该时代历史活动的主体所左右的。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资产阶级属于时代的中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着时代的主要特征。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资产阶级开始走向保守,无产阶级则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新制度的创立活动,因而成了时代的中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决定了时代的主要特征。到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尤为突出,因而列宁又常常将此时期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四是依据历史事件。将具有重大的或转折性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也是列宁的一大理论特色。如列宁对于资产阶级开辟的历史时代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就分别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叶的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结束等历史事件作为基本标志。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从时间上,“通常把历史时代划分为:(1)1789~1871年;(2)1871~1914年;(3)1914~?”。从内容上看,“第一个时代是从法国大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崛起的时代,是它获得完全胜利的时代„„是已经过时的封建专制制度迅速崩溃的时代。第二个时代是资产阶级取得完全统治而走向完全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转变为反动的甚至最反动的金融资本的时代。这是新的阶级即现代民主派准备和慢慢聚集力量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这个时代使资产阶级处于相当于封建主在第一个时代所处的‘地位’。这是帝国主义时代,是帝国主义发生动荡和由帝国主义引起动荡的时代。”⑩具体到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也依据重大历史事件,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帝国主义,作为美洲和欧洲然后是亚洲的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截至1898~1914年这一时期已完全形成。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年)以及欧洲1900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里程碑。”(11)列宁还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开辟了“两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的世界性交替的开始”(12)。

可以看出,尽管列宁划分时代有不同标准,但不管这些标准有什么不同,最终都是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来考虑问题的,每一种标准都是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来加以阐发和运用的。

确定历史时代这一概念,对于研究世界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恰当地确定历史时代,有助于正确地把握世界历史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明确历史时代的方位和走向,有助于认清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潮流和基本趋势,从而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进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时代,有助于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从而正确地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正因如此,列宁在考察世界历史及其发展时,始终关注时代问题的研究。

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时代

列宁不仅对时代作过一般概括和描述,而且对帝国主义新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正是列宁时代观和世界历史观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可以说,不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很难理解列宁的时代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

在列宁之前,有关帝国主义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由于现代帝国主义首先在英国形成,因而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也首先是在英国进行的,而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在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以霍布森为代表的从分配与流通出发的帝国主义论。在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霍布森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帝国主义并不是由垄断产生的,而是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引起的,其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均衡,资产阶级占有的份额太多,从而向外投资,导致帝国主义。只要改进收入的分配,消除分配上的不均,消费不足就可以避免,就不会有资本和生产过剩,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争夺海外投资市场也就没有必要,帝国主义也就不可能产生。

二是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从社会资本生产实现条件出发的帝国主义论。在1914年出版的《帝国主义》一书中,考茨基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要求各部门比例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存在于两大生产部类之间,而且存在于工、农业之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始是用自由贸易的方法,但由于竞争逐渐激烈,便转而实行帝国主义。因此,在考茨基看来,帝国主义是取代自由贸易的另一种政策,是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对农业区域民族的一种征服。当帝国主义发展到只有一个卡特尔统治的世界时,就进到了超帝国主义阶段。

三是以库诺夫为代表的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来考察的帝国主义论。与把帝国主义仅仅看成是一种政策相反,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库诺夫把帝国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其1915年出版的《党破产了吗?》一书中,他认为新的帝国主义的发展阶段同过去那些发展阶段如大机器工业的形成一样,也是一个从资本主义新的、内部的、金融的生存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发展时期,一个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然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真正起作用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原有的工业资本,而是已经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不过,库诺夫又对金融资本的统治作了不合理的解释,认为作为金融资本统治表现的帝国主义既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有其历史必然性,那就不能推翻它。工人阶级可以夺取政权,但要使这个政权用于这样的目的:使经济发展的好处不仅对资本寡头政治有利,而且也由国家和工人分享越来越大的份额。

除了上述观点外,比较相近的、较有影响的还有希法亭、卢森堡、布哈林等的帝国主义论。(13)列宁在其研究中,一方面吸收、借鉴了这些思想家的有益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形成了特有的方法论。

首先,不是从分配或流通领域,而是从生产领域来探寻帝国主义的产生。与霍布森的看法相反,列宁认为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垄断的产生不是由于流通和分配引起的,而是由生产中的竞争所导致的集中引起的。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垄断;生产中的工业垄断,引起流通中的银行垄断,工业和银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统治最后导致帝国主义。“生产的集中;由集中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14)帝国主义就是伴随金融资本的发展而形成的。所以,金融资本既不是单纯的工业资本,也不是单纯的银行资本,它既支配工业资本,又支配银行资本,是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把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从分配、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显然是抓到了根本。

其次,不是单纯从生产的外部条件或内部条件来研究帝国主义,而是从生产内、外条件的结合上来考察帝国主义的兴起。考茨基等人在研究帝国主义时,虽然不是从分配和流通领域,而是从生产领域出发去探究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但他们又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本身不能为它的扩大再生产提供条件,因而就要向非资本主义国家扩张;当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这样扩张时,就产生了剧烈的竞争,从而产生帝国主义政策。显然,这是从生产的外部条件来解释帝国主义的起源。列宁不否认外部条件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从内部条件入手并从内、外条件的结合上来对帝国主义进行研究。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逻辑运作的产物,而资本逻辑既有它内在的运作机制和内在动力,又离不开适宜的条件和市场,如世界市场、自由贸易。因而帝国主义本身就是内、外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因如此,列宁首先从生产的内部竞争讲起,一直讲到国际性垄断及其争夺,从而阐明了帝国主义兴起的原因。列宁认为,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必然造成生产的集中,生产的集中又必然形成垄断,由于垄断企业的目的是攫取垄断利润,而国内投资市场过于狭小,因而垄断企业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将过剩资本输出到利润率通常较高的落后国家去。这样,垄断资本家也就逐渐组成国际性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后导致按照新的经济实力不断地重新瓜分世界。

正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认真观察和潜心研究,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已有的理论成果,于1916年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创作,全面阐释了帝国主义理论。

从对资本逻辑的分析入手,列宁提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这是列宁对帝国主义的一个总的观点。列宁同时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这个简短的定义,虽然很方便,但要从这一定义中推导出对象的那些最重要的特点,那还是不够的。因此,“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15)按照列宁的看法,这一定义揭示的就是帝国主义“基本的、纯粹经济的概念”,也就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上述帝国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在这些特征中,垄断统治是最根本的特征,它是帝国主义经济的实质和基础,其他特征都是从这个根本特征衍生出来的,并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链条:正是由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才使银行具有新作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正是金融资本的统治和发展,造成了大量剩余资本,使资本输出成为必要;正是资本输出的日益加强和国际垄断的逐渐形成,必然会产生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对世界的瓜分,进而导致各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因此,“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16)当然,垄断并不意味着消除了竞争。帝国主义也是资本主义,只要是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完全消除竞争。“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17)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18)。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商品输出等手段进行的对外剥削,特别是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突出地表现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极少数富国„„把垄断扩展到无比广阔的范围,攫取着数亿以至数十亿超额利润,让别国数亿人民‘驮着走’,为瓜分极丰富、极肥美、极稳当的赃物而互相搏斗着。”(19)由于掠夺和侵略的份额只能以实力为基础,而实力又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帝国主义各国不可避免地要为夺取世界霸权而不断斗争,以致发动侵略战争。“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即争夺领土,其目的与其说是直接为了自己,不如说是为了削弱对方,破坏对方的霸权。”(20)因而“‘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21)。帝国主义的掠夺、侵略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必然驱使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讲,帝国主义由于它的根本的经济属性,其特征是最不爱和平,最不爱自由,最大限度地到处发展军阀机构。“现代军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结果。”(22)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实际上把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历史作了深刻的揭示,特别对当时世界历史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作了深刻的揭露。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基本判断,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历史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从而作出合理性的评价。当然,也应当看到,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如果说,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的分析是完全符合实际,是被实践所证实的话,那么,他对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概括则表现出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成熟程度估计有些过高,或者说,对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估计不足。尽管列宁也讲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绝不排除资本主义在某些工业部门,在某些国家和某些时期内惊人迅速的发展”(23),但基本倾向还是认为资本主义行将灭亡。面对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予以具体分析。不过,列宁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仍为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关注。

世界历史格局与具体发展道路

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发展出现的重大变化必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如何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及其未来走向,便成为列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考察和研究的成果,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总体格局的判断,列宁是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根据当时的情况,阐明了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使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但是,相对说来,这时的不平衡发展还不是十分显著的,而是比较平稳的。一些国家要经过很长一个时期才能逐渐赶上并超过另一些国家。到19世纪末,由于全球化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在各国的兴起以及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垄断高额利润的驱使,使发展较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能够借助全球化利用当时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促进许多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原来落在后面的国家便能很快超过先前的先进国家,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跳跃式的不平衡发展。如英国走在各国之先曾花费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德国只用20年就开始超过英国,而美国则用更短的时间超过了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明显增强。

为此,列宁在1915年发表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就开始提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24)在1916年发表的《帝国主义论》中,列宁又根据广泛的材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25)。这种不平衡性随着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而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重新分割世界领土而斗争,便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的重要依据。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而这种薄弱环节则提供了冲破帝国主义战线、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机会。所谓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一般说来,不一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里统治阶级的统治能力较强,也不会是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因为这样的国家连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都没有,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起码条件,而往往是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有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阶级矛盾特别尖锐、激烈的国家。正是从这样的薄弱环节出发,列宁开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有的设想,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而后在次年发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结论。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以新的理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而且为各国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前途。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俄国成功地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革命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俄国土地上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以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确实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对于革命的意义,列宁也作过高度评价:“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26)他还指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船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27)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时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指明了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各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从世界历史和时代的总体联系中来把握一个国家的发展出路,制定相关发展战略,这正是该理论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注释:

①②③⑨⑩《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143、143、143、144页。

④(21)《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12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⑥《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⑦(26)(2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2、563、568~569页。

⑧参见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14)(15)(16)(17)(18)(19)(20)(23)(24)(2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613、651、704、650、578~579、714、653、705、554、689页。

(12)《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13)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作具体介绍。

第三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认识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是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并由此产生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方法,提出评价这些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标准。然而,由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09页),因此,人们总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地位去判断是非、荣辱,选择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荣辱观。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在当代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层次,从而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局面。但是,无论哪种利益主体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出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选择。否则,社会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经济社会就无法健康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因而它应是我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要求。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有了羞耻心,才可能避免去做可耻的事情。知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人格是人的脊梁,国格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赴汤蹈火,以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这种正气就是中国人的人格、国格,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非、荣辱的基本标准,鲜明地体现了维护人格、国格尊严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社会道德要求,是对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格异化、国格丧失行为的鞭挞。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形成了勇于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精神;反对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勤劳勇敢,朴素节俭,艰苦奋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斗的品质;等等。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在对待事业和国家的态度上,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名句;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等,人们常常用来互相勉励。这些传统美德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一些社会风气提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需要确立起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高尚精神纽带和良好道德风尚。热爱祖国、与时俱进、科学文明、团结友善,是当今中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然而,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谬误当真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背离。正是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基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全社会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

第四篇: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

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 ——我对家庭教育的几点体会

衡水中学472班胡小鹄家长

胡子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胡子宏,是衡水中学472班胡小鹄的家长。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我将从5个方面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长期以来,我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业,就孩子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与在场的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家长一样,从孩子出生起,我就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倾入了大量的思考。我听过报告,了解过一些教育理论,像很多家长一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快乐成长,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在现实面前开始变得苍白无力。理论与现实,往往是脱节的,而自己与现实又存在着很多脱节的地方。

在教子实践中,我意识到,一味地强调孩子的 “快乐成长”是对孩子成长的误解;惩戒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手段;家长表率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模板;培养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干;刻苦学习是孩子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我把孩子送到衡中后,逐渐地察觉到,衡中的教育理念和精细化管理,正合我意,我极为赞成。

衡中一手抓赏识,一手抓惩戒。让学生有动力,让学生守规矩。衡中的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去汲取知识的营养。衡中作业模式参考高考模式,做到学生的作业有针对性。衡中丰富的课外活动,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张弛有度,相得益彰。衡中认真到位的思想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衡中老师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老师的表率为学生成长输入正能量。衡中学生步调一致的跑操,凝聚人心,团结集体,又锻炼身体。衡中丰盛的食堂,给孩子成长提供营养,满足身体发育要求。衡中全封闭管理、军事化要求,保证人身安全,让家长放心。衡中适时适度的竞争意识,对孩子将来立足社会带来激励。

胡小鹄从来到衡中的第一个小时起,就迅速地适应了衡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尽管他的成绩不太稳定,但基本上处于前50名。作为家长,我感到非常欣慰。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的体会,与各位做一交流。

一、正确认识孩子的“快乐成长”

现在很多学校和家庭,一直强调减轻孩子的课业压力,提倡学生“快乐成长”,甚至陷入了“快乐成长”的误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没有标准,只要求“快乐成长”;强调“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对立起来,导致了孩子成绩的滑坡,家长变得迷茫而失措;一些学校为了“减负”,学生作业量小,但成绩下降;一些家长把国外的教育模式照搬过来,忽视了中国的国情。上述误区的根源,只是强调了少年儿童爱玩的天性,而忽视了少年儿童是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一些家长试图绕过应试体制的残酷竞争,到头来还是要直面考试。

从我自身成长的经历看,真正的快乐成长,首先是学业的优异。如果忽视学业的进步,而强调学习压力的减少,那只能是“伪快乐”。我出生在农村,从我上小学起,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比较高。记得,夏日的很多晚上,伙伴们叫我出去捉迷藏或者到村办公室看电视,父亲都不让去,而是陪着我学习。我在学习的时候,大街上伙伴们的快乐喊叫,使得我心驰神往。但父亲的严格管教,使得我牢牢地坐在书桌前。父亲曾经给过我不少体罚,如罚站、跪砖等。当时我不理解,觉得很委屈,但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才使得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10年后,我是村里里唯一走到城市的大学生。

现在想来,自己对父亲的体罚已经认同。我觉得,快乐不快乐,不是少年的玩耍和轻松,而是取得好成绩后赢得尊重和喜欢。真正的快乐,是对童年的精彩回味,是童年时期就练就的一种上进心。如今我们都已是中年,我感到,最大的快乐,就是苦尽甜来的回味,是人生中为了理想而拼搏的付出。

因此,这些年来,我与孩子一起,享受着成长的快乐。我们父子有过郊游的舒畅,有过海边的追逐,有过垂钓的乐趣,有过促膝谈心的默契。这是一种快乐。但我激励孩子:青春最大的快乐不是耕耘的懈怠,而是耕耘后的收获。一张张奖状,一次次被表扬,一次被老爸喝彩,这是人生最快乐的瞬间。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认清校园的学业是人生赖以成长的源泉。没有学业的扎实进步,因为所谓的快乐而减轻学业的追求,那么,暂时的轻松,只能为成年后的回味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我对孩子说,我们的快乐,就要建立在优异的学生成绩上,因为它最容易值得你将来回味。更重要的是,你养成了一种勇于进取、勤学不辍的好习惯。这种快乐,千金不换。

二、惩戒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教育的理论思潮此起彼伏。较长的阶段里,周弘的赏识教育备受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孩子快乐成长”等观念,使得很多家长东施效颦。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对孩子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乃至放大,进而对孩子的优良品行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实际上,我也一直在赏识孩子。但是,很快我发现,当孩子犯了错误,甚至出现恶习的时候,就不能赏识。当孩子对某些道理并不理解,我们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无能为力。这时,惩戒教育必须跟上。

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我对孩子的惩戒教育就不曾放松。我给孩子制定了“三必打”的规矩:触摸电源插座,必打;过马路乱爬,不拉大人的手,必打;玩弄打火机烧东西,必打。而且,打就要把孩子打哭。男孩子比较淘气,对很对未知事物会产生好奇心,这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根本听不懂。我一方面采取防范措施,譬如把家里电源插座糊起来,把打火机藏起来,一方面,给孩子制定规矩,不得触犯。因为触电、车祸、着火,都是产生难以挽回的灾难,必要的惩戒,就是要求孩子不得触犯。等他长大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然,赏识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夸孩子,对孩子的优点适当放大,作业也很明显。譬如,我回家后,看到孩子在认真学习,立刻就进行口头表扬。当孩子做家务时,立刻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好成绩,我会写在博客上,让孩子感觉到我的快乐。甚至,我会说,孩子,好样的,爸爸妈妈为你感到自豪。孩子上初中后,取得好成绩,我会答应他的要求,给他买一辆新自行车。在这种赏识下,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是家长所欣赏的,学习上就有了动力。

但是惩戒教育在我家从来没有放松过。我采取的成绩措施有:罚站、训斥、轻微暴力、写检查。惩戒,不是让孩子遭受皮肉之苦,而是亮明一种态度。当你出现过失后,就要承担相应的处罚。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严格的管理,才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想,衡中的精细化管理,之所以得到教育界和家长们的认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有规矩,有底线,有惩戒措施。

对孩子惩戒,态度要鲜明,心要狠,手要轻。如,孩子玩电脑上瘾,我就让孩子罚站,并打了耳光。罚站是让他进行反省,不得再犯。打耳光,动作再大,也不要有实质伤害。如果孩子犯错,训斥的时候,要言之有理。如果孩子在学业上出现懈怠,出了我要求的底线,则让他写总结,检讨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三、家长的权威,基于家长的表率

孩子是家长形象的缩影。从孩子出生起,他的行为模式,直接表现在家长的直接影响。就我而言,一些不好的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譬如,因为房子小,我躺着看书,趴着写作,孩子如今还喜欢趴着写作,影响孩子学习效率。

我家二小出生后,我就注意了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孩子面前,我一直在读书读报。我们家没有有线电视,只有一个15寸的小电视。孩子从小也喜欢看书看报。如今,刚上一年级,识字较多,阅读习惯比较好。

此外,我很恋家,从不酗酒,很少抽烟,家里从来不打麻将。我家的桌子上,沙发上,很多角落,都散乱着书本。我一直在写作读书,这些,都给孩子能带来学习的表率。

家长的表率不仅表现在学业上。出门的时候,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就要遵守。我不时参加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孩子也经常参与。我相信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正能量。

有些家长喜欢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够刻苦,学习不专心。扪心自问,自己干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干工作也好,业余爱好也好,为孩子树立了表率了吗?作为家长,自己惯于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工作上拈轻怕重,无形中,就难以为孩子带来表率的示范作用。这样的家长,怎么有资格指责孩子对学业的懈怠呢?

可见,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学习,家长必须营造出学习氛围,给孩子做表率。家长不拉正套,酗酒、吵架、搓麻,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挫伤。家长懈怠,却要求孩子优秀,更是空谈。

四、带领孩子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提高应试能力

这些年,我们社会上有一股浪潮,强调素质教育,鞭挞应试教育。围绕素质教育,很多学校和家长出现了教育的偏差。一是弱化学习成绩,淡化竞争,不拍名次。二是减少学生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学业不专。三是,偏离了人才成长的出口,毕竟孩子的学业都避免不了考试,考试素质,何尝不是一种高素质呢?四是,盲目跟风,把学生的爱好视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吹拉弹唱和社交能力,压到了对课业的要求。甚至,有些学校和家长,出现了“作秀”迹象,把国学、社会实践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时刻不放松对课业的严格要求。从我的成长经历看,无论教育怎么改革,高考是孩子成才的最主要的出口。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会在就业上增加沉重的砝码。考高分不代表今后谋生的能力有多强,但是,高分至少意味着孩子的知识层次,考高分,何尝不是一种能力。而课业学习中的刻苦和拼搏,何尝不是今后立足于世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呢?

因此,我时刻告诉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时下,素质教育绝对不能排斥应试教育,人生的重要关口是高考。一切要对准高考,任何考试,都要力争考高分。考高分,就要刻苦学习。

我非常佩服张文茂校长的一句话:他说,衡中抓素质教育不放松,其中包括学生考高分的素质,如果一个学校教育的学生,考试成绩上不去,又何谈素质教育?我非常赞同衡中的教学方法,孩子做大量的试卷,瞅准高考这个大目标,作业考试化,让学生摸清考试的规律。上述两点,跟我的教育理念可谓“情投意合”,因此,我把孩子送到衡中,是无悔的正确选择。

我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要能坐住。刻苦学习就是学习时间长,专心致志。学习时间长,就是多做题,做什么题呢,做考试的题。而衡中正是这么要求学生的。

有的家长抱怨说,中国教育体制不行,太折磨人。我说,你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中国大地,有什么比高考再公平的“成才规则”呢?有高考在,我们就有方向。应试教育从来不是迷茫的。而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因为缺失了方向,而变成了作秀,变成了“胡闹台”。

五、激励孩子勇于吃苦,勇于刻苦学习

三年来,围绕“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我撰写了47篇博文。至今,我的博客赢得了220多万的点击量。很多家长把我的博文打印出来,激励孩子刻苦学习。很多学生读了我的博文后,转变了学习态度,变得刻苦起来,取得了好成绩。上海的一个初中生,读了我的博文后,转变态度,刻苦学习,考上了重点高中。家长专门发来短信,表示感谢。有个学生来衡中复读,发来短信,感谢我“刻苦学习”系列,对她的启迪和激励。

我告诉孩子们,青春是用来吃苦的。青春要做三件事,一是长学问,二是练技能,三是去吃苦。学问是一个人境界的基石,技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本领,吃苦是一个发展自己的途径。有人说,青春应该是快乐的,可转念一想,难道中年和老年不该是快乐吗。人之一生,只有青春有资本去吃苦,去失败,去经受磨练。而到了中老年再去吃苦,去经受挫折,岂不是人生的悲哀?

我告诉孩子们,应试教育确实很折磨人,乃至压抑人性,但是作为一种人才选拔规则,它是我们社会中最公平的。优异的成绩,才能保证你脱颖而出,没有谁能在考场上剥夺你的分数。你只有经历了考场的磨练,才能在人生大考场中历练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乃至愈挫愈奋的拼搏气质。

我告诉孩子们,学习是最容易的事儿。在校园环境中,你的学习不会遭受太多的干扰。复杂的社会因素,在校园里的干扰最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刻苦学习了,你就会取得相应的进步。

我告诉孩子们,无论你拥有何等伟大的梦想,你必须要解决生存问题。刻苦学习,考上好大学,有了一个就业的敲门砖,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收入,建立一个好家庭,从而按部就班地实现你的人生梦想,这是几代人验证了的成长规律。你丧失了刻苦学习的机会,将来你的成长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我告诉孩子们,下雨天,没伞的孩子必须奋力奔跑,爸爸不是郑渊洁,不是李开复,你们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父辈很难给你们将来带来优裕的物质保障。要想今后赢得事业的成就和富足的生活,必须考知识和技能去获得。如果你不刻苦学习,没有才识,如果你跟富二代和官二代竞争,你会败得很惨。

我告诉孩子们,人之一生的拼搏,最可贵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泄气。我们明知道请北港近在咫尺,我们明知道什么之最好,但是,你竭尽全力了,依然无法达到,我们就退而求其次,摆正心态,面对现实。我们尽了这份心,就足够了。人生的富贵腾达尽管重要,但竭尽全力的气质,会使你今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我所做的一切,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认清理论,认清现实,认清自己。各种的教育理论,尤其是国外的一些教育方法,如果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空讲道理,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认清现实,就是明白我们的孩子将来赖以生存的出路是什么。认清自己,就是竭尽全力地教育孩子刻苦学习,成才成人,将来有一种坚强的韧性面对人生的考验。

让我们相信,我们付出了心血去教育孩子,孩子竭尽全力地成长成才,当孩子成人后,当孩子从容地闯荡在社会上,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无愧,青春无愧。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基础金融理论

金融学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现代金融相关概况

一、何谓金融

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表示所有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总和。金融随着经济社会和商品货币信用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现代金融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现代金融学及其特征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应用经济科学。

基本特性:理论性、实务性、政策性、操作性。

金融理论:货币理论、信用理论、风险理论、创新理论,四大理论体系。金融实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政府管理,四大操作体系。

三、现代金融行业基本特征

1、负债性: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率一般在90%以上,银行所有经营活动都基于负债。

2、社会性:家庭、企业、机构、政府

金融已经渗透到各个生产部门,这种渗透将越来越深入。

3、信用性: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商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信用制度的产生,有了信用才有了交易,才有了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四、现代金融概况

金融功能:资金配置;货币创造;调控经济。

现代金融学两大支柱: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模型),现代金融学理论都是基于上述两大支柱延伸而来。

第二部分货币理论

一、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实质:反映某种信用关系。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形式:实物、金属、代用、信用。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MV=PQ(货币数量论)

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Q:商品总量

货币价格(利率)决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市场利率(前提是一国利率政策放开,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二、货币供求理论

1、货币需求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期望持有的货币数量。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有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流动性需求理论(流动性陷阱)。

2、货币供给指经济社会中的货币存量,银行部门的负债总量,由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两部分构成。

影响因素: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传统金融理论中一般将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认为货币供给一般由一国中央银行决定)

3、货币分层

按货币流动性大小一般将货币分为如下:

M0 = 现金通货

M1 = M0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 = M1 +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

M3 = M2 +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M4 = M3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M5 = M4 + 政府短期债券与储蓄券

M6 = M5 + 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在经济中M1是用于衡量一个经济总体中流动性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

4、货币供求:货币政策

三种关系:供大于求;供等于求;供不应求

传统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也就是在市场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将通货膨胀归咎于货币供过于求而不是商品供不应求;相反当货币供给不足时就会产生通货紧缩;而理论上的货币供求均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不存在的。

当宏观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时,就需要货币政策的干预。

货币政策工具:传统工具与选择性工具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工具: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三、传统货币政策存在的争议

1、如何防止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所隐含的政府的贪婪?即对个人而言,钱越多越好;但对国家来说,钱越多越好吗?

2、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即意味着政府具有某种潜在的铸币税(中央银行从货币的制造中获得的利润,因为货币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其制造成本)。布坎南主张货币发行应实行多元化,废除国家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

第三部分信用理论

信用是一切金融活动的起点;而失去信用又是一切金融行为的终结(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是货币和商品资金的借贷行为。信用的发展是金融业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

一、行用的实质

信用关系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借入商品或货币者为债务人,贷出商品或货币者为债权人。

信用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只是货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而不是所有权的真正转移。

二、信用形态

信用形态: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

信用形式:口头;书面;公证;抵押。

第四部分风险理论及金融风险管理

一、风险及其特性

风险即可能发生的危险。在经济学中一般指资产及其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性,包含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发生程度三方面涵义。

二、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主体或金融体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国家风险、操作风险。

三、金融风险特征及生成机理

风险特征:客观性、突发性、扩散性。

生成机理: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理论、货币主义学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等

四、金融风险案例

1、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事件,道琼斯指数暴跌

2、日本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3、1992年索罗斯量子基金冲击英镑,导致英镑推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1998年索罗斯冲击泰铢以及港币导致亚洲金融危机4、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5、1995年法国巴黎银行倒闭

五、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金融主体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的过程。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一般管理内容包括资产流动性、资产安全性、资产充足性管理等。

1、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遵循全面系统、综合考察、科学计算、经常化的原则。常用的方法是因果关系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等。

2、风险管理策略

控制策略: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

财务策略: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

关键: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

五、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按照一定方向改变金融资产的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四大特性组合的过程。金融创新包括传统金融工具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

传统金融创新:负债业务创新、资产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远期、期货、期权、互换,衍生金融工具最大特点就是高杠杆交易。

二、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是指用来表示一种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将现有金融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金融创新过程。主要用于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以及结构化金融等。

金融工程核心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利率理论等。

三大支柱:资产定价;时间价值;风险管理。

三、金融监管

无论何种体制设置,但监管主体必须具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要求,即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具有操作上的实施能力,以及具有足够的资源去承担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预防性监管;应急性监管;保险性监管。

五级分类制度(骆驼评级体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公共利益理论;保护债权论;金融风险控制论;金融监控理论等。

下载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阶段,1979年,邓小平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问: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

    浅谈权变理论对现实的重要

    浅谈"权变理论"对现实的重要 内容摘要:现今社会日新月异,要配合社会的步伐,我们也要根据环境随机应变。本文运用"权变理论",并加以例子对”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否定” 伦理或者......

    节约集约用地理论和现实探索

    节约集约用地理论和现实探索 内容 摘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到 经济 社会 的 发展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和生存根基,怎样理解节约集约用地?如何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还需要 理论 联......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P65(五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P65~66 1近代中国基本国情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

    信息论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31305) 课程名称:信息论基础参考学时:48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概率论、信号与系统 后续课: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学习参考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现实依据。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现实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现实 [摘要]中国改革的成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经济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