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生活上海调查
“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就业状态整体稳定,只有5%的人愿意裸婚,超过半数认为生两个孩子最理想,这就是上海80后的真实现状。”日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调查,从教育、工作、婚恋、生育等角度分析了80后一代的现状。
这项名为“80后的世界——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的调查以1980年~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为跟踪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方面情况。第一阶段调查为上海地区基线调查,在上海市范围内抽取80个社区、3311个家庭,共回收2367份有效问卷。
整体而言,这次调查的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66%。80后受访者的就业和在业比例都比较高,且超过4成受访者从未换过工作,就业状态整体稳定。就收入而言,受访者平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分类来看的话,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偏低收入群体占31.6%,月收入3000元~1万元的中等收入群体占54.1%,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占10.4%。分职业来看的话,收入排前三名的分别是“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就职位而言,只有近两成受访者表示现在承担管理工作。
调查还显示,80后共产党员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非党员,高收入群体中的党员比例高达67.7%。被访者的收入水平明显随教育水平提高而提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者中的高收入群体比例分别达43%和78%。而职务提升与教育水平提升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高层管理者的教育水平几乎全部分布在高中和大学(专科与本科),研究生学历的高层管理者在此次调查中极为罕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胡湛对此分析认为,“从年龄来看,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80后被访者大多刚毕业步入职场,并且大多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任职,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高层管理者;而高中或大学学历的80后被访者已经工作多年,在职位升迁方面具有资历优势。”
从调查数据看,80后受访者中已婚的占到53.78%。目前单身的人群中,男性(57%)高于女性(43%),问及这一生是否会结婚,只有8%的单身说“不会”。
关于“婚前同居”现象,调查显示,婚前已经住在一起的占43%;婚前同居主要是已经定亲或者订婚的占60%;没有定亲、订婚,但是有明确结婚计划的占34.5%;只有5.5%的人婚前同居既没定亲、订婚,也没明确结婚计划。
约有70%的人存在着门当户对的观念。双方家庭都是农业户口的占40%左右,双方家庭都是非农业户口的占30%左右,双方户口不一致的占30%左右。从伴侣间教育水平来看,教育水平相近的占到92%左右。
单身人群相比已婚或者有伴侣的人群,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高、年龄低、收入低。关于“裸婚”(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买婚戒,直接登记结婚的结婚方式),只有5%的人表示完全可能。
对于80后的择偶观,调查显示,人们对女方的标准最注重的三个条件是:生活习惯、性格、智商;最不注重的三个条件是:政治背景、星座、血型。人们对男对象的标准最注重的三个条件是:生活习惯、性格、智商;最不注重的三个条件是:生辰八字、星座、血型。“这也颠覆了人们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以前认为女生可能更看重男生的经济实力,但是调查并没有体现出来;比如说男性是视觉动物,看重的是女性的外貌,但是在调查中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复旦大学心理学系讲师陈斌斌表示。
80后作为中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的婚育行为是否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调查显示,就女性而言,30岁似乎是婚育的一道门槛,一旦迈进这个门槛,女性结婚生子的比例相对29岁的群体,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就男性而言,这一转折点出现在31岁。
调查还显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个体生育行为推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30岁之前的已育比例明显低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同龄组。有意思的是,前者在30岁之后表现出明显的“生育追赶”。高学历女性尽管延迟了生育年龄,但一旦完成学业、工作稳定后,她们中的不少人会迅速融入生育大潮。与之不同的是,高学历对男性生育推迟的影响更为持久,各年龄组高学历男性的已育比例均显著低于未接受本科教育的男性。上海市80后的生育意愿已处于低位,40%认为只生一个好,56%认为两个孩子最理想,其平均生育意愿仅为1.59,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水平。
80后曾经被贴上标新立异、个性彰显的标签。那么,他们对于子女有哪些期待?调查中,超过75%的80后父母认为,诚实、礼貌、孝顺、有责任感这些传统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不到60%的80后父母认为,有事业心、做好学生、会为自己着想和受人喜爱之类的品质非常重要。此外,80后父母并没有强烈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期待,特别是高学历父母对于子女事业心与顺从度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那些低学历的父母,他们希望给予子女更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
第二篇:两后生实施方案
广安航天旅游职业学校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抓好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项目实施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学员受益”的原则,坚持“创新机制、拓展内容、强化监管、提升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向城镇转移、就地转移和自主择业结合,坚持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结合转岗培训,以提高学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在加强培训监管、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抓好转移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今年“两后生”培训工作提质增效。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两后生”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掌握转移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方式和转移就业、配套服务等有效机制。
我校计划完成“两后生”示范性培训512人,使每个受训学员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508人,确保转移率达到100%。转移以稳定转移为主,积极引导受训学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三、项目实施
1、培训对象:年满16周岁以上,初、高中毕业生,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
2、培训工种:计算机操作、缝纫、焊工
3、培训时间:30天
4、培训任务:计算机操作313人、缝纫48人、焊工151人
5、培训基地:广安航天旅游职业学校内部、中心中学、石盘初中、新学初中
6、招生办法:草拟招生方案在全县各中学发放,让学员能够积极参加项目培训。同时向县委县府汇报,获得高度重视和支持。
7、教师教材: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保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业务技能精良、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承担“两后生”培训工作。使用编印规范、适合学员、实用易懂的培训教材。计算机操作班:开设《学员工进城务工读本》、《电子技术基础应用基础》等课程,重点进行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简单安装维修的培训。缝纫班:开设《学员工进城务工读本》、《服装裁剪》、《服装制作》等课程,主要进行服装制作与设计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焊接班:开设《学员工进城务工读本》、《焊接技术》、《电焊基础知识》等课程,重点进行焊接的基本操作和理论知识的培训。
8、考核发证:学校培训结束后,由学校发给统一印制的《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证书》。积极引导受训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凡愿意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应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二00八年六月
第三篇:“两后生”工作总结
2012年XX县“两后生”工作总结
2012年,XX县“两后生”前方联络点在地区和XX县“两后生”办公室的领导下,以提高“两后生”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两后生”职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对“两后生”学员的管理服务,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XX县共有前方工作人员X名,领队1名、副领队1名、辅导员X名,共有“两后生”学员XX名。2011级XX人,其中民族XX名,汉族X名,男生XX名,女生XX名,分布在XX学校、XX 学院、学院等X所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汽车维修、汽车美容、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X个专业。2012级X名,其中民族X名,汉族X名,男生X名,女生X名,分布在XX学校、XX学校、XX学院等3所院校,烹饪、食品加工、汽车维修、水电厂机械运行与维护、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X个专业。
二、注重工作落实
一是坚决服从地区“两后生”联络处的领导,XX县联络点在工作人员调整安排、学员管理等方面坚决服从地区联络处的领导,积极参加联络处召开的会议、组织的活动,及时将地区联络处的安排传达给各辅导员,并督促落实,将各类材料、各类档案按标准在第一时间完成上报。
二是严格按照XX县“两后生”办公室的安排,密切联系后方开展工作。在学员院校选择、专业分布、辅导员配备、工作人员管理、经费开支等方面XX县联络点严格按照“两后生”办公室的安排做好各项工作。在招生、集训、学员赴校返乡、假期管理等方面密切联系后方开展工作。各辅导员每天和后方工作人员联系,上报平安、反映学员情况,对于逃学、退学学员前后方紧密联系共同做好家长联系、思想教育、费用收缴等工作。
三是加强和各院校沟通联系。今年XX县“两后生”分布在5所院校,XX县领队、辅导员主动联系各院校,在学员赴校前提前解决住宿、就餐问题。在学员赴校后各辅导员充当起该院校的一员协同班主任、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处针对学员安全保障、学员学习、学员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寻求解决。一年以来,XX县领队共前往6所院校共96次,平均每所院校19次。
三、加强工作人员管理
一是强化人员管理,XX县联络点组织安排辅导员学习《XX地区“两后生”整建制学制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工作手册》中的各个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熟悉政策、领会精神、掌握工作要领;学习地区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十不准”行为规范、请销假管理办法、考评办法、XX县“两后生”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明确工作职
责、强化责任意识。
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进一步落实责任,XX县联络点一方面根据各辅导员管理能力、管理特点,合理配备辅导员到6所院校,另一方面领队、副领队、辅导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传达地区联络处会议精神、XX县“两后生”办公室工作要求,交流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加强工作监督,在按照院校管理、片区管理的基础上XX县领队亲自前往各院校对辅导员到位情况、学员管理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督察,及时了解出现的问题,共同解决。同时按照《XX县“两后生”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建立辅导员工作情况明细记录本,于辅导员工作台账相结合,对于辅导员每日工作情况进行记录,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在联络处评比时扣分、学员管理出现问题的辅导员进行指导指正,督促整改。
四、完善学员管理服务
一是日常管理制度化,学员到校后,辅导员首先在宿舍进行张贴“两后生”学员“五条禁令”、“六不准”行为准则、宗教管理制度、仪容仪表制度、考勤制度、亲友探访规定、宿舍管理制度等各项学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学员学习。在日常管理时严格执行。同时以政治安全、出行安全、集会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用气安全等八项安全作为
辅导员对学员的日常要求。
二是思想教育常态化,XX县联络点安排各辅导员组织学员以每周一小会、每月一大会的形式针对学员中出现的仪容不合格、抽烟、喝酒、逃课、擅自离校、逃学等违规现象进行集中教育。对于造成恶劣影响和多次违规的学员作为重点教育对象,进行单独教育,并通过电话家访联合家长进行教育。同时邀请前来探访学员的6名家长以谈话的形式对学员进行11次教育。一年以来领队、副领队、6名辅导员共与89名重点学员单独谈话532次,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使71名重点学员在教育后得到转变。
三是心理辅导普遍化,XX县联络点要求辅导员根据在“三清四知五了解”、“三同”、查宿、电话家访等工作中掌握的学员个人、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对每一位学员进行面对面的单独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学员的心理状况,并做好记录,以每天不低于5名学员的要求进行心理辅导。根据新、老学员心理状态的不同特点,辅导过程中多表扬、多激励、多指导,使新学员能够学会对人待物及早适应新环境,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使老学员能够更好地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培养意志品质,树立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是关心爱护保姆化,XX县联络点要求辅导员按照地区联络处规定在生活、学习方面加强对学员的关心。在生活上,每天与学员“同吃”掌握学员在饮食情况、一周一次与学员
“同住”掌握学员住宿情况。进入冬季后,每天检查学员的衣着薄厚情况,对于衣着单薄的学员及时和学员家长联系进行解决,提前防冻防寒。降雪后,辅导员每日提醒学员出行注意安全,防止滑到。对于生病的学员辅导员第一时间亲自带往医院、门诊进行检查治疗,对于住院的学员辅导员进行慰问并安排学员进行探望。一年以来辅导员共对6名住院学员慰问8人次,对63名生病学员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同时,辅导员每周与学员同学习一天,一同听课、一同上自习,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指导学员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员反映的问题及时同教师沟通,寻求解决。针对学习出现困难的学员,辅导员亲自进行指导、并安排学习好的学员给予帮助,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临近期末,辅导员亲自督促学员进行复习、加大晚自习检查力度,保障学员的学习时间。
五、存在的问题
1、学员稳控工作压力依然很大。个别学员由于家庭、国语水平、年龄、身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不想上的想法,随时有逃学可能。
2、家长配合力度不够。部分家长对政策不熟悉不了解、部分家长对子女放任不管或娇惯溺爱、偏听偏信,配合力度不够。
六、努力的方向
1、一如既往的接受县委、政府、地县两级“两后生办公室”和地区联络处的领导,全面迅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2、我们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抱着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学员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努力工作。
第四篇:上海老年人调查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的数据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
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
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
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网站设计的UI规范
分析下前几天看百度推出的老年搜索(123.baidu.com)。
页面的设计上明显面的字体,还有增加了留白部分。色调上则采用了背景色增加了绿色,部分的链接色采用了黑色。
这样看起来一个屏幕的信息量明显的下降,没了压迫感!在功能上增加了,帮助,设为首页和字体大小设置。
如图:
个人建议,在功能上如果能增加:放大镜,还有语音阅读功能。还有在搜索结果的标题上截取的短一点,最好在7±2左右。把百度快照链接去了。增加点击查看链接。
字体到底多大才比较合适呢?24PX的字体在IE6里有明显的齿锯,看上去很别扭。
第五篇:上海历史博物馆调查心得
调查心得
4月11号,我们小组的成员去参观了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展览分“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和“车马春秋”共七个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我们一进去,一股老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应入眼帘的就是些老上海的交通工具,黄包车、电车、老式轿车„满满的老上海滩车水马龙的氛围。
再进去就开始按照年代推进,首先我们先到了农家乐这一块,也就是古代的中国,这里展示的是明朝的江南农村。这里就得讲明朝时代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就是庄行土布染色、经布工艺。它是元代黄道婆棉纺织工艺在当地的发展,使土布的品种、花色丰富多彩。自元代至元年间起,由于黄道婆棉纺织工艺传入本地,民间涌现出众多的能工巧手,以家家植棉、户户做布,工艺精湛而成为上海土布的发祥地之一,有“衣被天下”之美誉。至清代,庄行土布工艺已在江南地区名列前茅,以至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记载:“今世布之佳者,首推松江,而松江之布尤推奉贤庄行云。”当地农家将藏之土布,视为最重要的财富,若有女儿出嫁,陪嫁土布越多,越显娘家之富。如今,庄行仍是奉贤农户收藏土布最多的地区。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项曾经在当地的经济与民俗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工艺,濒于失传。
往里深入我们渐渐可以窥见古老的年代的各种已消失或快消失的种种,城墙、商船会馆、酒店、咸货行、豆腐铺、酱园、打铁铺、香烛店„„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和弹棉花铮铮的弓弦声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包括一项传统手艺——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马陆蔑竹都是生长于本乡本土的地方特产,马陆棕坊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蔑竹园,所以材料来源取之不尽,且成本低廉。制作的产品也大都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经久耐用。后因竹园锐减,原料紧缺,加之竹工盈利甚少,机制生产的竹蓆,塑料制品的盛器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竹蓆,竹篮,民间传统的这一手工技艺逐渐陷入窘境。
时代推进,列强的大炮撬开的中国封锁的大门,我们来到了近代。上海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也形成了中西兼容、亦新亦旧的市民习俗。在馆内展示老上海的一条石库门弄堂: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画室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实景与影视结合的情景影片“弄堂一天”,还原了石库门弄堂里居民一天的生活情景。石库门建筑是上海市民建筑的主要居住形式。1864年上海开埠后,东西方文化迅速融汇,海内外贸易日益兴旺。作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商业都市,大量淘金者涌入,造成上海的城市住宅空前的紧张。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石库门出现了。
石库门是上海城市的一种独特住宅样式,也是造就上海城市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重要渊薮,近代时期,上海的石库门中曾经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亭子间作家,记录了上个世纪文化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大量颇有特色的上海市民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也是在石库门这种独特的住宅样式及其由其构成的弄堂之中产生的。它们构成了大量具有鲜明上海市民文化色彩的石库门文化习俗事像,以及与此相应的充满各种市民生活风情的文化空间形态。
石库门中产生的生活习俗形态,是一种充满上海市民特色的生活方式,充分反映了上海人的精明求实、开放开拓、实用功利等等的文化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商贩叫卖习俗,是典型的城市商贩经济的产物,具有上世纪城市商业经营的模式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娱乐游戏习俗,是上海石库门空间中产生的独特娱乐休闲方式,集中反映了上个世纪上海市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而石库门习俗文化中的俚俗语言,则是上个世纪上海人生活交流的语言工具,充分丰富了沪语的语库。
总之,上海的石库门习俗,是在上海人独特的居住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上海市民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反映。我觉得石库门是最典型的一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还去欣赏了一出京剧——秦香莲,尽管我听得不是很懂,但是舞台两边有播放字幕,让我也能够理解。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以为京剧是属于北京的文化,但是一调查京剧前身是清初江南地区的徽班。徽班从长江一带向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进京;另一条就是南下上海。
京剧到了上海以后就逐渐显示出独特的南方都会的特色,包括优良的看戏环境、精致的舞台设计和先进的剧院管理。这些既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竞争,大大拓展了京剧在社会的中、上层观众面,也进一步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上海的京剧一直跟随着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吸收文明戏的元素,演出了时装新戏,还创办了第一家票房“盛世元音”,上海的京剧市场盛极一时。连“京剧”的这个名字也是1876年3月2日在上海的《申报》上面首次出现并得到全国公认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京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及几个区属京剧团被迫解散。文革后,上海京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先后恢复建制,创作、改编、整理各类剧目得到广泛好评。而现在作为传统表演艺术样式,上海京剧的生存受到了其他娱乐消费样式的冲击,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总结下来,我觉得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渐渐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人们甚至根本不认识几个,我觉得应该这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这代表了我们文化品位下降了,或者说是对上海传统缺乏认同,反而被外国的没有内涵的日剧,韩剧等等所荼毒。而且对文化的教育不到位,就拿戏曲来说,我们不爱听不是戏曲不好而是我们不能够欣赏,因为我们关于戏曲的常识。欧美歌剧很盛行,大部分人能够欣赏是很重要的基础,我们就缺乏这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