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合集)

时间:2019-05-14 12: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

第一篇: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

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减少运费,下列企业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制糖厂B、造船厂C、瓶装饮料厂D、火力发电厂

2、海运在货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海面宽阔,航线长B、运量大,运费低 C、海岸线曲折,海浪少D、运距长,速度快

3、中东地区沙漠广布,制约中东地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资源是: A、土地资源B、光热资源 C、淡水资源D、矿产资源

6、相对于华北平原,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稀疏B、人口稀少 C、资源匮乏D、地形复杂

7、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用于国土整治的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D、管理信息系统

11、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城市规划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与所处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B、山区受地形限制,不同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差别不大 C、山区用地比较集中,城市空间形态往往形成同心圆状 D、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成条带状

12、影响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C、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15、某考察队在野外考察时,发现,某地岩层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这说明此岩属于 A、花岗岩B、沉积岩 C、变质岩D、侵入岩

16、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大、把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到华东地区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A、公路B、水路C、铁路D、管道

17、民航班机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空中飞行约需3.5小时,从乌鲁木齐返回至北京,却只需约3小时,造成这一差异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A、地球公转的影响B、两地时差的影响 C、西风环流的影响D、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0、造成我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B、地形C、土壤D、热量

21、下列关于城市商业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成块状分布 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 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

D、在交通干线上都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22、有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越发展,环境问题就越难治理

B、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

C、解决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的问题,与人类经济活动无关

20世纪初至1980年代,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少。1998年以来,经过综合治理,如今洞庭湖的面积扩大了1/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洞庭湖库容减少将会导致

A、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长江下游降水减少 C、湖区航运能力提升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24、1998年以后,经过综合治理,洞庭湖各方面环境条件均有了改善。这一做法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地理环境可能论 C、人类中心论C、人地协调论

图5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5—27题。

25、甲处的地貌类型是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C、新月形沙丘D、火山口

26、形成甲处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失堆积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

27、甲处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8、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是

A、把永久冻土层融化,为植树造林提供水分 B、建立沿线防护栏,禁止野生动物穿越铁路 C、随车的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D、沿线大力垦荒种地,为游客提供土特产

29、下列各组区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累指标归类的是

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33、下列具有因---果关联的灾害是

A、暴雨—泥石流B、洪涝—台风 C、火山—沙尘暴D、滑坡—地震

35、在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时,北方楼房间距应比南方更宽。其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海拔高度B、正午太阳高度 B、昼夜长短C、降水丰度

36、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尽量多买衣服C、尽量多喝饮料少喝水 C、尽量多开小车出行D、尽量选购简易包装食品

39、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澳大利亚悉尼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0、下列有关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不受地理环境制约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恶化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初现矛盾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41、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水体富营养化D、土壤次生盐渍化

42、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最多的是

A、秦岭南坡B、喜马拉雅山C、天山北坡D、大兴安岭西坡

43、某火山源源不断地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 A、软流层B、地壳C、岩石圈D、地核

44、下列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我国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B、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C、街边小摊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D、居住小区实习垃圾分类回收 图8为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46题

45、由图可推断出该国

A、工业化与城市化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B、二战后,工业对城市化的促进日益加强 C、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发展水平日益下降 D、1970年代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46、由图推断,第三阶段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

A、农业B、服务业C、矿业D、建筑业

47、下列企业中,原料供应受季节影响最小的是 A、茶叶加工厂B、水果罐头厂C、甘蔗制糖厂D、肉类加工厂

48、农业生产中采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B、提高大棚内的气温 C、降低大棚内的风速D、降低大棚内的湿度

49、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周期性D、多样性 50、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难以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得到的是 A、沙漠的扩展B、湖泊的消长 C、土壤养分的变化D、冰川的消融

二、单项选择题

51、在我国北方,一些居民居住在蒙古包里,其主要原因是便于 A、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B、适应狩猎的生活 C、适应当地崎岖不平的地形D、适应放牧的生活

52、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输电就是在煤炭产地建发电站,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这种做法不会影响当地的A、气候类型B、产业结构C、就业机会D、空气质量

53、与太阳系其他几大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人类的独特原因是 A、存在黄赤交角B、有自转和公转 C、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大气水D、形状近似球体

54、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但北回归线经过的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部受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赤道低气压控制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D、东北信风影响

56、大城市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A、将大城市的资金、技术分散到中小城市 B、减少或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 C、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提高城市用地效率

57、下列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是

A、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B、北美洲东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非洲南部的地中海气候D、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58、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潮汐的形成B、树木的生长C、信风的移动D、石油的生成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量已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9—60题。

59、下列城市中,不可能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湖北武汉B、吉林长春C、黑龙江大庆D、广东东莞 60、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是 A、依托原有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

B、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 C、停止开采矿产资源,全面进行矿区复垦 D、争取更多资金扶持,加大矿区开发力度

三、双项选择题

61、我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搭配合理的是 A、竹楼—西双版纳B、尖顶屋—华南地区 C、石头屋—三江平原 D、吊脚楼—华北平原

62、下列气候类型中,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63、图10中四幅从近地面到高空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描绘正确的是

A、存在着密切的产业链联系B、可共用园区的基础设施 C、存在着共同的市场份额D、可以分享园区的配套服务 70、水循环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可以

A、促进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均衡

C、不断塑造地球的表面形态D、促使北半球水平运动的水流向右偏转

A、①B、②C、③D、④ 64、城市大多分布与河流沿岸,其原因只要是河流沿岸

A、降水丰沛B、水源充足C、气候温和D、水运便利 65、下列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级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B、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独立,界线分明 C、城市服务范围呈现规则的同心状

D、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覆盖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66、为了有效地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合理的做法是

A、限制国民日常消费品的生产与供应B、加快新型能源开发

C、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节能产业D、严格限制石油消费和燃煤发电

6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玩具制造厂向江西转移的只要原因是转入地

A、劳动力成本低B、土地租金较低C、市场更加广阔D、临近技术中心 68、目前能解决华北平原春旱农业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提高农田灌溉水质B、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C、完善南水北调工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69、某工业园区,有服装、鞋帽、制伞三类生产企业集聚,这三类企业之间

第二篇: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理科)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非洲比较典型)。(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人文地理)【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

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例如: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大牧场放牧业

⑴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⑵生产对象:牛、羊

⑶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⑷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⑸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②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4、乳畜业

⑴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⑵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⑶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⑷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⑴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⑵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⑴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⑵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⑴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⑵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⑶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七、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⑴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⑵发展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主要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⑶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2、美国“硅谷” ⑴特点

①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②产品的研发费用高;③增长和更新速度快;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⑵区位条件

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⑤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避开低湿地点;③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

5、公路建设: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⑴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⑵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⑴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③臭氧层破坏 ⑵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⑶土壤污染:

⑷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⑴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生物的作用:

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⑵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⑶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⑷土地荒漠化

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防治的主要措施:

①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②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⑸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四、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

⑵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⑶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2、区域差异

二、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 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 ;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⑵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②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

沉淀净化。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⑵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

等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平原(种植业)、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等。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

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需求量 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①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如日本;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遥感技术(RS)

1、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地图、三维视图、多媒体)。

3、应用:解决与地理事物分布、位置有关的问题;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地理事物分布与组合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四、数字地球

1、概念: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 的综合应用。

2、基础:全球网络与分布式存储

3、依据与特征:虚拟现实技术

4、信息源: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5、应用:使人类拥有一个数字化空间实验室,为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方便

第三篇:学业水平考试)

附件3 学业考试违纪作弊考生及工作人员处理办法

第一章 考生违纪作弊情节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条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考试违纪,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经批准在规定的座位以外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体育测试中故意犯规者;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它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它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它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二条 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

(一)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

(二)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

(三)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

(五)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

(六)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七)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

(八)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九)其它作弊行为。

第三条 考生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扰乱考场及考试工作场所秩序,有下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终止其继续参加本科目考试,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考生及其它人员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扰乱考点、考场、评卷场所等考试工作场所秩序经教育无效者;

(二)拒绝、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经教育无效者;

(三)威胁、侮辱、诽谤、诬陷考试工作人员或其它考生;

(四)其它扰乱考试管理秩序的行为。

第四条 教育考试机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或者在考试结束后发现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

(一)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它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

(二)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

(三)考场纪律混乱、考试秩序失控,出现大面积考试作弊现象的;

(四)考试工作人员协助实施作弊行为,事后查实的;

(五)其它应认定为作弊的行为。

第五条 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学业考试,由市学业考试管理机构取消其考籍。是在校生的,由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其它人员,由考试管理机构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或解聘。

第二章 考试工作人员违纪作弊情节及处理办法

第六条 学业考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考试管理、组织及评卷等工作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停止其参加本次、当年及下一的学业考试工作,并由考试管理机构或者建议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一)应回避考试工作却隐瞒不报的;

(二)擅自变更考试时间、地点或者考试安排的;

(三)提示、暗示或协助考生答题的;

(四)在监场过程中有擅离职守、为考生通风报信、睡觉、看书、谈话、携带通讯工具等行为之一的;

(五)擅自将试题、答卷或者有关内容带出考场或者传递给他人的;

(六)在评卷、统分中严重失职,造成明显的错评、漏评或者积分误差的;

(七)在评卷中擅自更改评分细则或者不按评分细则进行评卷的;

(八)因未认真履行职责,造成所负责考场出现雷同卷的;

(九)擅自泄露评卷、统分等应予保密的情况的;

(十)其它违反监考、评卷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考试工作人员有下列作弊行为之一的,应当停止其参加学业考试工作,由学业考试管理机构或者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并调离考试工作岗位;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为不具备参加学业考试条件的人员提供假证明、证件、档案,使其取得考试资格或者考试工作人员资格的;

(二)因玩忽职守,致使考生未能如期参加考试的或者使考试工作遭受重大损失的;

(三)利用监考或者从事考试工作之便,为考生作弊提供条件的;

(四)伪造、变造考生档案(含电子档案)的;

(五)在场外组织答卷、为考生提供答案的;

(六)指使、纵容或者伙同他人作弊的;

(七)偷换、涂改考生答卷、考试成绩或者考场原始记录材料的;

(八)擅自更改或者编造、虚报考试数据、信息的;

(九)利用考试工作便利,索贿、受贿、以权徇私的;

(十)诬陷、打击报复考生的。

第八条 因管理混乱、考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考点或者考场纪律混乱,作弊现象严重;或者同一考点同一时间的考试有五分之一(含五分之一)以上考场存在雷同卷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取消该考点当年及下一承办学业考试的资格。

对出现大规模作弊情况的考场、考点的相关责任人、负责人及所属考区的负责人,有关部门应当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 违反保密规定,造成学业考试的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包括副题及其答案及评分参考,下同)丢失、泄密,密封时丢失考生答题纸和答题卡或者使考生答卷在保密期限内发生重大事故的,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损毁、传播在保密期限内的学业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考生答卷、考试成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在职人员及其它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学业考试管理机构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有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指使、纵容、授意考试工作人员放松考试纪律,致使考场秩序混乱、作弊严重的;

(二)代替他人参加学业考试的;

(三)参与或者组织他人进行考试作弊的;

(四)利用职权,包庇、掩盖作弊行为或者胁迫他人作弊的;

(五)以打击、报复、诬陷、威胁等手段侵犯考试工作人员、考生人身权利的;

(六)向考试工作人员行贿的;

(七)故意损坏考试设施的;

(八)扰乱、妨害考场、评卷点及有关考试工作场所秩序后果严重的。

第三章 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理程序

第十一条 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考生实施本办法第一条、第二条所列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如实记录;对考生用于作弊的材料、工具等,应予暂扣。

考生违规记录作为认定考生违规事实的依据,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监考员或者考场巡视员、检查员签字确认。考试工作人员应当向违纪考生告知违规记录的内容,对暂扣的考生物品应填写收据。

第十二条 学业考试管理机构发现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所列行为的,应当由两名以上(含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事实调查,收集、保存相应的证据材料,并在调查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对所涉及考生的违规行为进行认定。

第十三条 考点汇总考生违规记录,汇总情况经考点主考签字认定后,报送县级学业考试管理机构,由市级学业考试管理机构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在考点、考场出现大面积作弊情况或者需要对教育考试机构实施监督的情况下,应当直接介入调查和处理。

第十五条 学业考试管理机构在对考试违规的个人或者单位做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复核违规事实和相关证据,告知被处理人或者单位做出处理决定的理由和依据;被处理人或者单位对所认定的违规事实认定存在异议的,应当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被处理人受到停考、取消考籍处理的,可以要求举行听证。

第十六条 被处理人因受到停考、取消考籍处理要求举行听证的,参照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8号)。

附件4

学业考试考生守则

1.考生凭准考证按规定时间到指定考场参加考试。

2.每科开考30分钟(英语考试开考前15分钟)后不得入场;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方可离开考场。

3.考生入场,除考试必须的文具如2B铅笔、书写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橡皮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

4.考生要对号入座,将准考证等证件放在课桌左上角。只能在答题纸、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或涂黑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座位序号、考试科目、卷型等,不得在答题纸、答题卡其它地方做任何标记。

5.开考信号发出后才能开始答题。

6.考生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地方作答,否则,一律无效。卷一要求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卷二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卷。考生要注意保护答题卡和答题纸,不得污损、折皱、粘连。

7.考试期间因病或上厕所需暂离考场的,应先举手请示,经监考员批准后,由备用监考人员陪同前往。

8.考生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

9.考试中,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偷看、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传抄答案或交换答题纸、答题卡。如遇试卷字迹不清、卷面缺损、污染等问题,可举手询问。10.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考生须立即停止答卷,将答题纸、答题卡按监考员要求放好,待监考员将答题纸、答题卡、草稿纸等收齐后,起立、依次退出考场,不准在考场、考区逗留、喧哗。不准将试题、答题纸、草稿纸带出考场。

第四篇: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教学心得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教学心得

在深刻领会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特点、内容、范围的情况下,认真分析《 辽宁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后,我发现试题设计突出基础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公平性,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约各占1/2。客观题的题量与高考差不多,考试时间却少得多,难题和较难题的难度比高考明显低,主观题的题量和难度也比高考低得多。主观题除了题量少和难度低外,更扣在知识体系的主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试卷考核内容全面、覆盖范围较广,包含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大部分知识点。

2、试卷难度适中,没有偏题和怪题,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方法。

3、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较多地用图表形式设计地理情境,有示意图、景观图、联系图、地理事物分布图、等值线分布图等,并通过比较、分析,阐述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差异的比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教学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首先,注意基础主干知识的前后衔接与归纳,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有关城市化的内容,聚落部分主要介绍城市与乡村这两种聚落之间的差异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巴西部分点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城市化的主要发展动力(即工业化)。

其次,活动部分是重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

第二,重视地理图册的使用。

地理图册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体现了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新的理念。对教科书起到互联、互补、互动的作用。此外,新图册还体现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地理学六大要素(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关系。用好地图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考试的不断改革,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如果学生基础不牢,理解能力不强,光靠临时突击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

高中地理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张,题量大,涵盖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讲完新课又要进行复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节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尽量提高课堂效率,用好课上每一分钟,编制学案,反复练习、测试,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取得好成绩打好基础。

三、复习内容尽量条理化、网络化

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老师要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比如第一:构筑知识结构图法。就是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使之变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地知识网络图。构筑知识结构图,可以一节为单位,也可以一章为单位。用此方法整理知识,有助于我们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第二:归类整理法。就是把所学的有关知识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可以在一节内进行,也可以突破课与课的界限进行。恰当运用归类整理法,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第三:图表整理法。就是利用图表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第四:比较整理法。就是把相似的或相反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分清异同,澄清模糊认识,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用好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经思明辨,促进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关注社会热点,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近年来地理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经常用课外的材料靠课内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复习时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家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与中学生生活贴近、与考点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且要注意找到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针对热点问题试着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组织答案。对每个热点问题能结合自身实际,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使复习内容更加深化。

五、精选巧练,提高解题应试能力。

由于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无论在理解能力还是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上理科都不如文科学生,如果练习题目过难,不但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大胆舍弃了一些难度偏大的题目,而是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精讲精练。在讲练习题时,把考查的知识点一次性讲透,使每一次练习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平时的训练中,一要限时,提高速度,我们上课先留15至20分钟让学生独自完成练习,接着由老师进行讲评;二要准确,提高质量,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及时整理错题;三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描述的准确性,做到会的能得分;四要坚持做题后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与技巧,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六、学校大力支持,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此次学业水平测试的变化,学校应对及时,反映迅速,尽快调整了课时和任课教师,这为老师的教学赢得了宝贵时间。统一了教学思路和目的,使老师们保持一致的前进方向。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使老师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这些都使得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五篇:2018 年 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试题)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8 年 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地 理 试 卷

本试卷共 8 页,6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

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I:本大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8.1•广东学考)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A.北极星 B.金星 C.月球 D.海王星

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和火星位于地球两侧,离地球最近。

(2018.1•广东学考)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2.形成该地貌类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作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海浪作用

2.C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的形式。云贵高原主要岩石是石灰岩,在湿热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流水的溶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3.在云贵高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冻土深厚

B.地质复杂

C.沼泽广布 D.植被稀疏

3.B因为溶洞、地下河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使这里的地基不稳,很容易塌陷。在云贵高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地质复杂。

(2018.1•广东学考)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回答第4-5题。

4.以下选项中,发生在“黄土地”区域的是()

A.来自冰川搬运沉积的黄色土

B.畜牧业发达温带草原广布

C.当地的传统特色民居是窑洞

D.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

4.C本题主要地理环境的特征。“黄土地”区域是指黄土高原,其黄土是来自西北地区,经风力搬运和沉积而形成。黄土高原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黄土高原黄土层非常厚,居民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高土高原降水少,不适合种植水稻。

5.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A.经常选择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广泛植树种草大力保持水土

C.不合理耕作导致石漠化严重

D.大力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5.B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选项描述的是青藏高原的特点,不符合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植树种草和打坝淤地属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措施,故该B选项正确。石漠化现象主要出现在水土流失严重且土层薄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南地区,黄土高 原土层深厚,不会出现 石漠化,故该C选项错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需要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广人稀,与该区域特征不符合,故该C选项不正确。

6.(2018.1•广东学考)某同学将自家的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增加了随季节升降的功能,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

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B.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C.昼夜长短的日变化规律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B【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将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故B项正确。

7.(2018.1•广东学考)不属于热带雨林中森林主要环境功能的选项是 A.调节气候 B.维护碳氧平衡 C.防风固沙 D.保持水土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雨林环境的主要作用有调节气候、维护碳氧平衡、保持水土等功能,A、B、D项属于。雨林区植被茂盛,降水丰富,不属于雨林环境主要作用的是防风固沙,选C项。

8.(2018.1•广东学考)以下是我国某企业制造产品的一般流程。第1天接到美国客户的订单,第2天在东南亚的零件厂将生产好的零件进行分装整理,第3天空运送至墨西哥与其他工厂生产的零件进行组装,产品组装完成后随即运往美国。请问该企业制造的产品可能是()A.电脑

B.冰箱 C.服装

D.汽车

B 【解析】该产品由零部件组装而成,因此排除服装企业;采用空运的应该是附加值高、重量轻的产品产品销往美国,美国电脑和汽车产业发达,排除A、D两项。

9.(2018.1•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无关的是()A.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现象 B.各地突发的磁暴现象 C.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 D.人口迁移量大幅度增加

C【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产生“磁暴”、极光、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的中断、地球上气候的变化等。只有在两极地区才能出现极光现象。太阳活动增强时能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会受到干扰或者发生中断,不会全球各地出现磁暴现象。对人口的迁移没有人口任何影响。

(2018.1•广东学考)读“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图中各地山麓植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分异规律

2nd

D.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A

图中各地山麓植被的变化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1.山地甲垂直自然景观较山地丁丰富,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A.地形种类单一 B.山地降水较多 C.所处纬度较低 D.位置距海较远

C 甲由于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基带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原带分布的高度就比较高;甲山海拔并不是最高;由于纬度低这一根本原因,使甲山水热条件较好,水热条件要求低的苔原带分布海拔高;图中无法得知距海远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018.1•广东学考)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生长周期约为55天,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生长适宜温度为10-22℃.兰州市是我国优质娃娃菜的主产区。据此完成12-13题。12.兰州市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有()

A.气候温冷 B.降水丰沛C.土壤贫瘠 D.光照充足

D 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兰州市夏季气温较低,气候冷凉,适宜娃娃菜生长,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娃娃菜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说明其耐旱能力能力较强,对水源需求少,降水丰沛不是兰州市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土壤贫瘠不是品质优良的原因。兰州市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品质优良。13.从兰州运输新鲜的娃娃菜到北京批发市场,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 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B从兰州运输新鲜的娃娃菜到北京批发市场,其运量相对较小,最佳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2018.1•广东学考)下图中甲方案为我国某城市道路两侧绿化池种植池现状示意图,乙方案为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修改建议。读图完成14-15题。

14.甲方案中铺设路缘石的目的是

A.防止人为践踏 B.美化城市环境 C.防止水土流失 D.减少建设成本

A 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是为了防止人为践踏种植池。A项正确。路缘石是对原来设计的改造,没有增加新的景观。B项错误。路缘石在道路边缘且没有小孔不能阻挡雨水杂物,不能防止水土流失,C项错误。从图中看,路缘石的的高度、宽度没有变化,对成本没有影响。D项错误。15.乙方案中设计修改建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的

A.热岛问题

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

D.大气污染问题

B 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图中设计没有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能缓解热岛效应、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A项、C项错误。我国大部分城市是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发生大面积积水,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排水和下渗。B项正确。图中设计对城市道路没有影响,不能改变交通现状。D项错误。故选B项。

(2018.1•广东学考)我国山西省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工业类型以重化工业为主,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6—17题。

16.影响山西省重化工业布局的因素是 A.交通B.市场C.技术D.资源

D我国山西省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因此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影响山西省重化工业布局的因素

3rd

是资源。

17.为实现山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A.全面发展工业旅游业

B.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企业产业 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D.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

D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于矿业城市来说,资源有枯竭的一天因此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企业产业,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18.(2018.1•广东学考)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洋流利于污染物扩散 B.暖流利于流经区降水增加 C.洋流可影响海洋运输 D.寒暖流交汇处天然气丰富

D 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A项正确;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使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降水量增加,B项正确;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多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19.(2018.1•广东学考)比较北京和广州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相同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D.角速度不相同,线速度相同

B 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的速度。由所学可知,除南北极点之外,全球各地角速度相同;除南北极点之外,线速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北京纬度高于广州,所以两地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广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1.(2018.1•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属于市场指向型的工业是

A.电子装配业 B.食品加工业 C.冶金工业 D.原油开采业

21.B本题考查工业类型。工业类型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等,电子装配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食品加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冶金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原油开采业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所以选择B项。

(2018.1•广东学考)“8424”西瓜于1984年在新疆培育成功,上海与1987年引种该品种,2005年开始在沿海围垦滩涂种植。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2-23题。22.与上海相比,新疆种植“8424”西瓜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丰富

A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与上海相比,新价格种植8424”西瓜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A项正确。新疆热量、土壤、水源条件比上海较差。23.沿海滩涂能够种植“8424”西瓜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交通 B.市场 C.政策 D.科技

D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变化。市场影响种植面积大小,滩涂区域能够种植作物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沿海滩涂能够种植“8424”西瓜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科技,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D项正确。交通政策不是沿海滩涂种植西瓜的原因。市场是影响种植面积大小的原因,不是能够种植西瓜的原因。

(2018.1•广东学考)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回答24-25题。

4th

24.防寒是我国北方建筑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如果仅考虑墙体厚度与防寒的关系,下列区域墙体厚度最大是()

A.甲区B.乙区C.丙区D.丁区

A 区域差异及其影响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读图可知,A区为严寒地区,该区域的建筑物墙体厚度最大。25.划分甲、乙、丙、丁四个区域的主要依据是()A.气温B.降水C.日照D.风力

A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从南到北越来越冷,所以其划分依据是气温。

26.(2018.1•广东学考)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实行机动车辆号出行,实行该措施的初衷是 A.限制人们日常出行B.控制城市规模扩张C.增加地方财政收入D.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D本题考查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实行机动车辆号出行,限制车辆出行,一方面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另一方面能减轻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出现,所以选择D项。

27.(2018.1•广东学考)上海继洛杉矶和奥兰多、东京、巴黎、香港之后,建成了全球第六个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选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交通 B.劳动力 C.技术 D.市场

D迪斯尼乐园是娱乐消费型的场所,它的选址主要考虑当地消费能力和客流量。从题干中可知,建迪斯尼乐园的地方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辐射面广的大城市,因此其主要考虑的是市场因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8.(2018.1•广东学考)6月22日,全球

A.南半球是夏季B.北半球是冬季C.北极地区极夜D.赤道昼夜平分 D6月22日,全球

(2018.1•广东学考)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1~32题。

5th

3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

空洞

C.全球变暖

土流失

C图示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易造成水土流失。32.图示环境问题在我国最严重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

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江三角洲

A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

(2018.1•广东学考)读某农业区秸秆利用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3-35题。

B.臭氧层

D.水

B.塔

D.长3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饲料、肥料、燃料、废弃物 B.饲料、燃料、肥料、废弃物

C.肥料、饲料、废弃物、燃料 D.肥料、燃料、废弃物、饲料 34.东北地区发展沼气的不利条件是

A.冬季寒冷漫长 B.科技水平低 C.原料不足 D.日照不长 35.下列关于秸秆利用的描述,最符合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是 A.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 B.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C.将秸秆作为燃料,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源 D.强制农民将秸秆直接还田,恢复土壤肥力 答案33.B34.A35.C 解析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3.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①是秸秆的产品,为饲料,②为燃料,③为肥料,④为废弃物,B正确,故选择B项。

34.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热量不足,不利于发展沼气,A项正确,故选择A项。35.政府定期进行收购,作为造纸工业原料,将秸秆作为燃料,容易造成污染,沼气池建在日光温室内,促进秸秆综合利用,B项正确。

(2018.1•广东学考)读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6~37题。

6th

36.图中③表示()

A.下渗 B.地表径流C.蒸发D.降水

B ①从城市地表水进入大气水,①表示水汽蒸发环节。②大气中的水汽经人工降雨,进入城市地表水,②表示蒸发。③是社会循环进入城市地表水,③表示地表径流。⑤是城市地下水进入地下水,⑤表示下渗。37.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① B.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减少② C.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可以增加③ D.用透水材料铺设面,可以增加④

D 大量开采地下水,对蒸发影响较小,A项不正确。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加大蒸发量,能增加②降水量,B项不正确。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③地表径流影响小。用透水材料铺设面,可以增加④,D项正确。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主要产地在东部季风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8—39题。38.(2018.1•广东学考)我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A.地形多样 B.雨热同期C.土层深厚D.四季分明

38.B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四中气候共同特征是雨热同期。水稻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生长。B项正确。

39.(2018.1•广东学考)为实时监测大范围水稻病虫害,我国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D.网络通讯技术 39.C本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遥感主要用于获得数据,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对空间物体进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数量进行管理、分析、处理、预测等。为实时监测大范围水稻病虫害,我国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遥感技术。

(2018.1•广东学考)读某城市内部功能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0—41题。

40.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A.① B.②C.③D.④

7th

40.B 本题主要考查功能区的布局。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②位于城市外缘,靠近湖泊,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适合布局高级住宅区、41.图中④区域内,不适合布局的是

A.中心商务区 B.休闲公园C.体育馆 D.超市

41.A本题考查功能区的分布。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这里位于交通路线交会处,交通便利,且人口流动量大,④区域不适合布局中心商务区。

(2018.1•广东学考)水资源目前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2—43题。42.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径流输送C.水汽输送D.降水 43.拦蓄和利用雨水,主要为了解决()A.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问题 B.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 C.渔业和林业的用水不均问题 D.农业与工业用水不均问题

42.B

43.B。水循环的环节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42.落到地表的雨水会转化为径流,对其拦蓄和利用,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43.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矛盾;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地区使用不均的问题;工业和农业用水不均是由其各自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决定的。

(2018.1•广东学考)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4—45题。

44.图中箭头①表示的是

A.高素质劳动力 B.高新技术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金密集型产业

44.C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图中箭头①表示的是从珠三角流向广东周边的要素和产业,珠三角流向广东周边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45.关于 “双转移”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A.降低了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B.合理配置了土地、劳动力等经济要素

C.破坏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基础 D.改善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环境质量

45.B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区域发展的影响。“双转移”向珠三角转入资源等要素,更有利于珠三角的对外开放程度。“双转移” 有利于合理配置了土地、劳动力等经济要素,B项正确。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接收珠三角产业转移,优化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基础,改善了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

(2018.1•广东学考)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47题。

8th

46.图中③表示的是

A.变质作用 B.侵入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46.A

本题主要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考查物质循环的地质作用。①是表示岩浆变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表示冷却凝固。②是表示岩浆岩变成沉积岩的地质作用,表示外力作用。③是表示沉积岩变成变质岩的地质作用,表示变质作用。③是表示变质岩变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4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沉积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B.岩浆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C.变质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D.岩浆可以直接转化为变质岩

B 本题主要考查各种岩石的相互转化。只有岩浆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其他岩石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A项错误,B项正确。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生产岩浆,然后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C项正确。岩浆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变质岩。

(2018.1•广东学考)2011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闭幕,会议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成果。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8—49题。48.该会议多项成果的达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主要原因

A.公平性 B.持续性 C.阶段性 D.共同性

48.D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在判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该会议多项成果的达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49.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 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此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减缓工业化进程的,A项故与题意不符;植树造林不是减排的措施,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B项故与题意不符;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减缓工业化进程的,C项故与题意不符;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降低碳排放,D项故正确. 故选:D.

50.(2018.1•广东学考)我国在2013年12月和2015年10月先后宣布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这将使我国今后几十年中

A.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衡 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C.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 D.人口期望寿命延长 C本题主要人口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你影响新生儿男女比例。不会影响老年人口数量,对养老金支付总额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人口寿命。实施二孩政策后,十几年后,这一部分新出生成为劳动力人口,使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B项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二

51.(2018.1•广东学考)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两区域具有明显的()A: 地形条件

9th

B: 政策导向 C: 水热条件 D: 饮食习惯

C

华北平原处于半湿润区,适合旱作农业的生产,如小麦、玉米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水热条件很好,很适合水稻生产。由此可知,影响三个区域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的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8.1•广东学考)读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序号①②③④为气压带,⑤⑥⑦为风带。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2-53题。

52.图中代表极地高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2.D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表示气压带的是①②③④,其中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④为极地高气压带。故选择D项。53.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是 A.⑦ B.⑥ C.⑤ D.④

53.B本题考查全球气压带与风带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到西风的影响形成,图中⑤⑥⑦为风带,其中⑤为东北信风带,⑥为西风带,⑦为极地东风带。

54.(2018.1•广东学考)位于沿海低海拔的国家都十分关心海平面上升问题。他们经常把国家的命运与经营热带木材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原因是()A.森林减少会促进温室效应增强 B.森林减少会使木材价格上涨 C.砍伐木材增加这些国家航运收入 D.森林减少会使国家农业增产

A

本题考查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沿海海拔低的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经营热带丛林木材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原因是森林减少会使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故选A项。

55.(2018.1•广东学考)下列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化城市化互为消长 B.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 C.城市化必然带来重工业发展 D.城市化会抑制工业化

D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也存在着较大差异。D项正确。56.(2018.1•广东学考)每年冬季珠江入海口常出现咸潮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来水量增加 B.海水倒灌 C.工厂排放污水 D.河口蒸发量增大

B本题主要考查咸潮的成因。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冬季珠江入流域降水少,河流量较少,出现咸潮现象。

57.(2018.1•广东学考)作物立体分布是绿洲农业的主要特征。此特征

10th

A.利用土壤费力反复耕作

B.提高集约度,增加农业收益 C.农业多样化,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D.增加水分蒸发,维持土地肥力

57.B作物立体分布有利增加空间和气候资源,有利合理布局农业,能提高集约度,增加农业收益。58.(2018.1•广东学考)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按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新区,这些城市新区住宅虽已售卖却无人居住,夜晚漆黑一片,被形象地称为“鬼城”,形成“鬼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新区房屋结构不受人们欢迎 B.新区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C.外来人口过多,无钱在新区买房 D.缺乏就业机会和配套设施支撑

58.D 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由材料可知“住宅虽已售卖却无人居住”说明新区房子受到人们欢迎,AC两项错误。新区一般环境较好,B项错误。最有可能是缺乏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就业机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缺乏配套设施支撑。

59.(2018.1•广东学考)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区域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是()A.源头——减少特色民居,积极发展旅游业 B.中游——依托较稳定的流量,发展航运 C.上游——开发坡耕地,发展水稻种植

D.河口——利用巨大的河流落差,开发水能

A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长江上游应注意保持水土,开发水能资源;河口地带水流平缓,利用巨大流量,发展航运。

60.(2018.1•广东学考)2017年5月18日,我国南海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首次实现超过7天连续稳定产气,是我国可燃冰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种大规模开发利用将 A.有利于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B.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 C.增加西气东输天然气数量 D.减少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60.B 本题考查矿产能源开发的影响。在南海海域进行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不利于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增加了能源数量,可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B项正确。西气东输线路不经过南海,不可能增加西气东输天然气数量。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没有任何影响。

三、双项选择题

61.(2018.1•广东学考)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干旱为主,形成原因有()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C.季风气候影响明显D.高大山地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BD本题考查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成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该地“三山夹两盆”的地形阻挡了水汽,使得海洋水汽很难到达该地,形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西部纬度较高,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身居西北内陆,不受季风的影响。

62.(2018.1•广东学考)近年来,雾霾天气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时有出现。其主要原因是()A.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

C.绿地面积增加空气湿度增大 D.我国的地形利于污染物扩散

AB 本题主要考查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多,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高楼增多,城市静风天数增多,不利于悬浮颗粒扩散。绿地面积增加不利于雾霾的形成。我国的地形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雾霾的形成。

(2018.1•广东学考)年楚河谷地位于30°N以南的我国青藏高原南缘,年降水量330毫米左右,创造了春小麦亩产1 012.47千克的全国纪录,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农作物高产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

11th

成63~64题。

63.年楚河谷地春小麦品质优的原因有()A.昼夜温差大 B.耕地面积大C.气候湿润 D.光照充足

64.和年楚河谷地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是水稻,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力差异 B.植被差异C.降水差异 D.热量差异

63.AD

与同纬度的东部平原相比,年楚河突出的优势区位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

64.BD 年楚河谷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气温太低,热量不足;而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热量充足;所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低和热量的差异。

65.(2018.1•广东学考)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共享单车,利用手机查询租用单车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

AC

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应用。RS技术的全称是遥感技术,其主要借助于航空器和航天器上的传感器来探知地面地理事物的影像,获得地理信息数据,其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材料中的信息未利用该技术;GIS技术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用到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本题中利用手机查询分析需要GIS;GP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地位,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本题中单车位置定位需要借助GPS,故本题选择AC选项。66.(2018.1•广东学考)下列现象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受烈日曝晒而破碎的岩石 C.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

D.暴雨冲刷形成的冲沟

AB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使大岩石变成细小的过程,属于风化作用。受烈日曝晒使岩石破碎,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属于风化作用。CD分别两项由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67.(2018.1•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植被

B.岩石

C.地形

D.土壤

B 岩石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B项正确。地形的形成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不具备地带性分布规律,C项正确。植被和土壤受气候的影响,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68.(2018.1•广东学考)下列选项中属于冷锋天气的的是

①北方夏季的暴雨 ②冬季爆发的寒潮 ③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台风 ④江淮地区的梅雨 A.我国南方夏季午后的大雨B.我国冬季的寒潮C.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D.登陆海南岛的台风 BC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天气实例。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和寒潮是由于快行冷锋而形成的。我国南方夏季午后的大雨,属于对流雨,而冷锋天气形成锋面雨。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

(2018.1•广东学考)近年来台湾地区的青年人流行去澳大利亚打工度假,这种工作方式签证一个人一辈子只能被核发一次,年轻人在一连串的就业训练后,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接触。符合以下条件即可成行。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9—70题。

12th

69.导致打工度假方式出现的核心原因是

A.台湾地区年轻人喜爱冒险

B.澳大利亚地区缺乏青壮年劳动力

C.澳大利亚风光秀丽

D.台湾地区就业机会多 70.澳大利亚政府需要为此活动提供的配套产业服务项目是

A.更多的免费旅游服务

B.入职前行业培训

C.增加青少年跨境文化咨询援助服务

D.更多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

13th

下载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广东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5篇材料]

    命运不是一个机遇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它不是我们要等待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实现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广东省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

    2018年6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试卷 本试卷共8页,6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苍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

    2018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考试大纲总结

    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考试大纲总结 1. 第一大题听力理解的“C. 听独白”部分增加了5小题(第21~25小题),由原来的听一篇独白改为听两篇独白,题量由原来的5小题变为10小题。......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科考试大纲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科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普通高中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水平测试.考试成绩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

    开远九中201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本站推荐)

    开远九中201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成绩,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分析历年考试真题,结合客观教情和学情制定了相应的......

    (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工作)[范文模版]

    范文 为了迎接6月10日至12日的全省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本学期以来,石门六中教务处和高二年级组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精心组织安排,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开展备考工作。 一是......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学业水平考试总结 数学组:张晓丽 由于数学学科是我校学生较弱学科,因此备考难度较大。在领导的指导安排下,借鉴往届老师的备考经验,针对本届参加考试的学生做出了相应的策略。......

    学业水平考试作弊

    学业水平考试作弊,可能影响高考 学业水平考试虽不是高考,但如果作弊,后果也很严重,不仅会取消成绩记入诚信档案,还可能影响到高考录取。 近日,河南教育部门公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