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
哈佛大学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2008-12-02 20:52:44)
转载▼
确立终身大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这个调查美国耶鲁大学做过、卡耐基也做过,得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这个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25年后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那3%有长期清晰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上层。那10%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那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大都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完全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从来不曾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过,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性作用。现在,我们暂时停下,不要接着阅读下边内容,先花上几分钟思考一下: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目标?有多长时间的目标?自己是属于哪一类人?是属于那3%有着长期清晰目标的人?还是属于那10%有着短期清晰目标的人?还是属于那60%目标模糊的人?或者是那27%从来没有目标的人?
第二篇: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经典事例
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经典事例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做了一个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可见目标对人生作用的巨大。人常说知足常乐,殊不知正是由于安于现状,我们才会不思进取,与一个个擦肩而过的机会错失交臂。目标是一盏灯,它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有了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目标就是目的地,没有目的地,我们永远也无法到达终点。
我想告诉同学们:“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为了人生更加精彩,目标依然将是我们永久的话题。
第三篇:哈佛大学关于目标调查
哈佛大学关于目标调查2008-08-09 16:15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把一只蜥蜴截成两段,一半向前跑去,另一半向后跑去。这正如一个人做事情将目标分开一样。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
第四篇: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
人生观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有新的特点,人生观教育注意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提供人生的范式,更提供发展人生的武器;人生观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注重伦理德育,更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育;人生观教育尊重价值多元化,不仅注重灌输,更应注重引导。
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沟通、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合适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除了受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
其实,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就在这种客观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再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逐渐地认识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相关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人生观都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总而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又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化。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我们就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列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实践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生目的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标准。可见,人生目的可以看作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当然,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自觉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单有人生目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与重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认真,需要务实,需要乐观,需要进取,所以,我们就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断丰富我们人生的意义。
确定了人生目的与态度,我们就要来认识人生价值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的矛盾,总会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但是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也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又十分复杂,在多种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以及多样性的格局。所以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一种与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人呢,自觉地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做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我们作为大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属于我们的辉煌。
我们的人生还需要科学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何为科学的人生观呢?就是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但是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才是科学的人生观,才是我们这些作为大学生终生尊奉和践行。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所以,我们应当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与评价。人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前进努力,才会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要从我们的自身条件出发,而自身条件包括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因素。而每一个人的自身条件又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的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来确定我们的价值目标。客观的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是确定我们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作为新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还要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出我们能做出的贡献,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我们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我们只能虚度年华,遗憾终生。即使我们的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只要我们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会有价值!我们要创造人生价值呢,要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深灰实践才能化为现实。而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作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我们也知道,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的实践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所以说,社会实践也是我们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成长的必由之路。
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离不开人生环境。所谓的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在当今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调控情绪,当然,我们也要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等。我们也要促进个人与他人、社会还有自然的和谐。
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重要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当他们以天之骄子的优胜者的姿态跨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价值取向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等。
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所以我们想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首先1.必须有一个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理想,这样在人生前进的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2.要勇于实践和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3.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却和动摇;4.要学会科学的决策和判断,这样才不会走弯路;5.要善于结交朋友,以增强自己的力量;6.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这样,你就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五篇: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在每一个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参加进有教养的人行列中去。
著名哈佛大学史研究专家莫瑞森(Samual Eliot Morison)曾指出,殖民地时期,哈佛学院成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以利子孙后代;二是担心从英国迁移来的牧师谢世后会给教会留下一批不学无术的牧师。因此,建校初期的哈佛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牧师,后来培养目标才逐渐世俗化,政府官员、文法学校教师以及各行业专门人才能也成为哈佛学院的培养目标。1642-1689年间,哈佛学院共毕业学生388人,其中有180人担任了牧师,43人担任了政府官员,27人做了医生,13人做了教师,11人做了种植园主和士绅,10人做了商人,5人做了士兵海员,其他人职业不详、不定或夭亡。实际上,初期的哈佛并没有像中世纪大学那样设科或学院,而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其培养模式具有浓厚的古典自由教育彩色。它培养的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和通才。到了18世纪,哈佛才出现了专业教育的萌芽。1782年,哈佛医学院成立,1817年哈佛又建立了法学院,1819年神学院正式招生开学。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
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传统的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正是为了实现哈佛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转变,艾略特通过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大学。
与艾略特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不同,劳威尔更加重视本科生教育,认为本科生教育是基础。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劳威尔也不同意艾略特的观点,主张重建自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多么有价值。„„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他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科南特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与劳威尔有着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学生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个专门职业的选择,无论是化学家、医生、工程师,还是某个手工或技术性行业的专家,„„专业化是推动我们变换社会结构的方式”,“我们无法拒绝专业化”,但又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化,因为一个完全由专家统治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的社会。因此,大学应该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艺术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公民的普通艺术的专家。在科南特看来,大学应该培养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集自由的人与专家于一身的人。
劳威尔和科南特要求哈佛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南特的继任者普西(Nathan M.Pusey)则提出哈佛大学要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an and women of character)。他说;“哈佛最希望为国家和世界培养的是有教养的人。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和行动继续更新和加强世界生活的优良品质;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他们乐于向他人学习,诚实地评价自己的文化,认识到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独立地、公正地看待这些优缺点;他们不是抱怨,不理智地批评,或者傲慢、冷漠地改变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改良文化,将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展现给别人。”
自普西以后,哈佛大学就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人。正如博克时期担任哈佛大学文理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所言:“在每一个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参加进有教养的人行列中去。”罗索夫斯基受命研究制定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他认为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有教养的人。他指出虽然并非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是有教养的人,也不是所有有教养的人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但是学士学位应该表明一个学生较为满意地完成了若干必修的大学本科课程,在学业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说:“我们并不期望他们成为艺术、科学或专业方面的饱学之士,如果一个学士学位就等于他们在知识上已到达了顶点,那么我们就失败了。欢迎毕业生们参加到有教养的人们的行列中来,只是意味着我们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已达到一定的合理标准。”罗索夫斯基为此制定了五条标准: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书写;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对其他文化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4)应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在进行道德选择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5)应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较高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陆登庭校长基本上继承了博克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哈佛学院和文理学院1999-2000年课程指南,在有关核心课程的介绍中指出:“核心课程的哲学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每一个哈佛的毕业生不但在某一个专业方面训练有素,而且应该接受广泛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一些指导,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养成思考的习惯,而这些都是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an and women)的标志。”可见,哈佛大学要求培养的还是有教养的人,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分专业化和片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