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对我人生的影响
语文对我人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人,基本上都是儒学的后裔,也都是儒学的牺牲品。儒学和所有学问一样,本身只能解决人的内在意识倾向问题,即告诉人要做什么怎么做,它无法左右外在强大的社会习俗和政治游戏。也许,孔子当时周游列国,渴望诸侯采纳他的“礼”的时候,遭遇心苦和白眼,就委婉含蓄地预示了儒学孺人的悲剧命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入世,是中国文人所走的一条心路,这是一条悲壮之路。诚信、正直、坚守原则,胸怀坦荡,我在道貌岸然神情激动地读<<离骚>>,学屈原,可是我知道他最后“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怀沙”而死....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秉承先人的美好品质,立身处世没有错吧?可是我不希望他们未来的人生受打击遭厄运,我无法调和这一点,甚至对这种取舍感到很茫然;然后,儒学又始终在演绎着这种无法调和难于取舍的人生命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是人共称颂的,小人是人所不齿的。胸怀理想,敢于流露真性情,是美好的人性之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李白的才情,自信自由和放纵,使他成为时代的弃子,也使他成为时代的骄子,公元762年,大起大落的天才诗人结束了他灿烂而辉煌的一生。我们往往都会说,他们的性格为人世所不容,才酿成了他们的人生悲剧。这个人世究竟为何物,为什么绵绵无尽,遥遥无期,一直穿越时空,显示着它强大的顽固力?显然,造就美好的人世,是生命存在的永恒动力,但人世不可能完美,总有缺陷,因而,人生的悲剧便是必然。
我也触目惊心地发现,生命史上那些不朽的艺术作品,都在述说悲剧,或都可以笼统归纳于悲剧之下,充满深重的悲剧意识。比如《史记》、《红楼梦》,再者,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奇怪的是,“思想者”凝重的身影不是仰望高天,而是低头神注于大地,我不知道西方文化中有无尘土的情结,但是“思想者”决不会传递给我们生命的那些喧闹和喜剧,至少是生命的悲剧形象;“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言有尽而意无穷,她正对着俗世苍生,是在召唤?是在讽喻?古希腊的雕像《拉奥孔》,神话西西弗斯搬石上山的命运,何尝不是悲剧?悲剧,似乎也只会选择一个标准,那就是生命,而不是生命之外的地位和权势。刘邦地位显赫,《大风歌》仍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恐惧和悲哀。项羽叱诧风云,《垓下曲》里,虽自信“力拔山兮”的盖世之气,在生命的最后困境里,也只能徒唤“奈何”!
由儒及道或释,是中国文人的另一条心路,这是一条悲凉的路,道家或释家,都在冥冥之中遵循着“自然”这一条法则,顺应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是他们乞求生命安息的法宝。老庄的绝圣弃智,看似绝情,然而尘世比他们更绝情;王维、苏轼在半官半隐中把生命表现得亦真亦幻,亦真亦幻里我读出的仍然是生命的悲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寂静的自然,明月清泉似无声,但又和诗人共语。没有心的拙朴,哪有这样物我浑然的境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浮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超脱的幻境里寓意的是对尘世的舍弃,悲叹的意绪中不尽的是对生命的眷恋。尤其我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无法为他回归田园的宣言而欣慰,我觉得那是他为自己的人生悲剧作最后的展示和评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好一个“心为形役”,揭示了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心”是心灵追求、精神追求,“形”是身体需要、物质追求。当物质对精神强暴的时候,痛苦即将产生,悲剧即将创造。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诗人肉体和精神分裂而欲弥合的痉挛。“心为形役”不也道出了普天之下济济苍生的可怜之处?如果不从悲剧认识诗人此时的精神境界,我们何能信服地解释他把理想建立在曾经养不活自己和家人的田园?“知来者之可追”,他的未来,哪里值得期待?又怎么能自信的说“觉今是而昨非”?总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一种无奈、无法掩饰的悲剧伤痛,一种无法诠释的生命模式,陶渊明是最好的注脚。
浏览过中国文人的心迹,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文人的性格棱角一点点被磨平,中国文人的人格也一步步退隐,在这一条悲剧的路上,政治和社会风气的腐败是酿制悲剧的空气;政治对人心的的改变如刀一般利而痛,而往往这是政客所不愿谈的,但又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也因为如此,处世才被奉为哲学,甚至被奉为艺术;也因为如此,也才有文人变节或者表现出双重甚至多重人格。我们生活的时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忙忙碌碌地追求着五彩缤纷的生活和价值观,我看到我周围的读书人越来越务实,有的升官,有的发财,且各有美名。殊不知,我不是也曾经混混沌沌地入于其中吗?我也渴望过发迹,但是我生活得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谨小慎微,我感觉到了生命的累!我周遭的人也议论我迂直,不变通,是入不了世的,幸好!但是,我要说,悲剧不是悲观,不是颓废。恰恰相反,悲剧本身就是价值。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你的人生倍受挫败甚至无路可走时,不妨把悲剧想通,它会使你的人生振奋、豁达。从某种角度说,世界和人性的进步,不是害怕悲剧而是悲剧太少;悲剧使你看淡名利,悲剧使你摆脱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负,悲剧使你走向生命的真实!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读健康有益的文学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悲剧作品,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浅谈语文对于我人生的影响
浅谈语文对于我人生的影响,及我在教学中如何影响学生的
第一: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带动学习其他各科的激情。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多方联系,以一科带动多科,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第二:好的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的形成。为人师表,以崇高的自身修养影响学生性格爱好的形成,提高学生素质。第三:好的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到学生人生目标的选择。利用课本中渗透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第四:扩大来讲,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情趣。审美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积极面对生活。论述问题时,道理,实例相结合,力争把问题说清楚,让读者信服。最后发出号召,收束全文。
关键词:影响 带动 性格 人生目标 审美情趣
前一段时期,关于余彤辉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到的“语文到底姓什么?”引起许多纷争,周良华老师在《语文教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中对余先生关于“不要把语文教育的作用看得太高了,把它的影响力过于夸大了”的观点进行反驳,且认为“一个人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树立起职业的自豪感,要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崇高,很崇高。”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这样想:如果没有我的语文课,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可能提升得那样高,学生的品行不可能这样完美,人类的精神遗产将不会这么好的被继承,我为整个社会的改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觉得两个人的观点都有些走极端。教学大纲上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美、日等在制订、修订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各自的母语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都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表示。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既不要看低自己也不要过高估计自己,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说“语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我们虽然不能塑造人,却能深深地影响人。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好坏和分数的高低上。一个人是否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否能在人际交往中灵活驾驭语言;是否性格活跃浪漫;是否兴趣健康广泛„„都是语文能力的渗透。有的理科老师强调学生不要总跑出去玩,不要总看电视,要坐下来,多做练习题,而语文教师只是笑笑,不置可否,其实春天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从户外体验来的,看看电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感动下思潮起伏,配以老师合理指导,反而增强了他艺术感受力,有助于语文学习。正因为语文课涉及内容广泛,所以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带动学习其他各科的激情。
“学海无涯苦作舟”说实在的,学习真得是个苦差使,中国的下一代,独生子女多,大多娇生惯养,真正肯下功夫苦学的学生少,把学习转化成乐趣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专家老师们的重视。语文课本中知识含面广,语文教师可以多方面启发学生,带学生去体会《春》的美丽浪漫,揭开《死海不死》的奥妙,了解《人类的语言》和《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的异同。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会用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
比如在讲《死海不死》时,讲死海的地理位置要用地理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地理挂图把其讲清,同时介绍死海所处地带的气候特征和它特有的气候情况。而在讲“死海不死”的原因时,要用到物理、化学和数学知识:盐溶于水,密度,比例,浮力等等,老师一定要多方联系,熟练运用各方面知识,既把语文知识: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方法及作用、事物特征等等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了解各科知识都是相通的,以一科带动多科,促进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学生人生发展。
当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好的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精通百科,尤其是文学艺术修养一定要高,才能散发出不可抗拒的芳香,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而语文课就成了学生学习其他各科的绳索。
二.好的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的形成。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中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许多语文教师都是浪漫的幻想主义者,而这一点和学生性格最靠近。所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性格和爱好的形成,受某位语文老师影响最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外,还要有很高的文学素质和美好的性格品质。平时批评学生尽量少骂一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用这些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达到教育作用,又显示自己的个人修养。教育学生要养成坚强、勤劳、尊老爱幼、宽容大方、上进等等优良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仰视你如高山。“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初中时,遇到一位好语文教师,他年青,有活力。课讲得棒,文章写得好,又办文学社又开诗歌朗诵会等等丰富我们课外生活,弄得我们如蝶恋花一样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影响下,小学那个顽皮好动的我多了一丝忧愁和浪漫,顽强中多了许多温柔,渐渐地,我的性格定格了“柔情似水,又独立坚强”上,而对语文乃至以后扩展到对文学的爱好就更是显而易见了。上大学后,工作后经常埋头写些文章,以抒情怀。而今身为语文教师又当班主任的我,以课本为参考以德育为纲领,以自身修养为榜样,身体力行的影响着我的学生们。他们象我一样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男孩子坚强勇敢,心胸博大;女孩子温和大方自尊自爱。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说自从成了我班学生,孩子的性格一天比一天完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关键时期,我们作老师的,尤其从事“人学”教育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以其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去塑造祖国的下一代。
三.好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到学生人生目标的选择。
由于语文课涉及内容广泛,能够带动学生其他各科的学习,又由于语文课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的形成,所以往往也会影响到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我受我的语文教师影响而爱上了文学。后来也考上了大学中文系作了一名语文教师,而今我延续着老师的命脉,努力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涵养,以我的性格和人生观影响着我的学生,而我的同窗好友们,那个爱诗歌写作的学生现任编辑部编辑;那个和老师比口才的同学作了律师,而那个总佩服老师“争强、有魄力”的男孩自己放弃工作,“进京”闯荡去了。有人说:“学中文的都有些神经”,而这“神经”来自他们的敏感和性格的多重性。文学中饮食的东西太多了,给人的影响也太大了,所以鲁迅弃医从文,意在拯救人的灵魂,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读写文章,还要教育学生,其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从这点来说,周良华老师说:“我为整个社会的改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世界上有多少文人在改造着人的灵魂,而他们的文章在改变读者的人生观后也就改变了他的人生目标。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精品,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并以完整的人性去对待世界,和谐而富有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扩大来讲,语文老师可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情趣。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或展现大千世界的自然美或歌颂高尚的情操,而语文教学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情感的扣人心弦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如果把美的意境和情操真正传递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情趣。
不管你从事了理科研究还是文字工作,总离不开大千世界,对于我来说:石榴花开了,艳艳的,浓浓的,每朵花都有一个故事,而有的人却只知道:是石榴开花季节了,花心是红色的。我就比他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感触,比他多了一份浪漫。他的生活象凉白开水,而我的生活是多味的鸡尾酒。所以他总在重复生活,而我在“塑造”生活。
语文老师如果能真真正正把对生活的敏感性体会传给学生,势必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情趣,在单调重复中生活的人永远机械没有热情,而只有对生活反复咀嚼,充满好奇与激情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与快乐。
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接触文学,感知生活的最初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人生观。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的确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也往往是对学生人生影响最深刻的人。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停留在知识表面上,要给下一代打下健康的精神底子,把自己的潜能更大发挥出来。
语文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不是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语文还联系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联系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态、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等。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又是这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母语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的语言、不能充分发挥和享受母语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不懂得珍惜祖国语言这一宝贵遗产并使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不断焕发夺目光彩的民族,会是一个多么没出息的民族!然而,母语的这一重要功能因其隐蔽性长期性而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下面的日常经验和现象又进一步蒙蔽了人们的双眼,那就是——
除了白痴,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能够用母语自由交谈。那些语文学得并不好甚至根本没怎么学过语文的人照样能说会道甚至还能舞文弄墨。报刊书籍的泛滥已让你应接不暇,更有铺天盖地的音像制品叫你眼花缭乱,至于现代传播手段则完全可以让一个文盲坐在一方小小荧屏前尽情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从海湾风云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总统绯闻到赛场纵横,从非常男女到快乐大本营,从宰相刘罗锅到美乳霜减肥茶„„于是乎,在当今话语爆炸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变得有知识有文化。一个研究清史的博导,在戏说乾隆和慈禧,大谈康熙皇帝下江南和雍正王朝时,完全可能不及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村妇女;一个文化人类学专家在酒色文化、麻将文化、减肥文化、隐私文化的闲聊神侃中,恐怕会目瞪口呆自叹弗如!
识文断字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了,知识也不再是高深的东西,文化则蜕变为饭后茶余的消遣。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如果现在还有什么人以“我读过《史记》读过《红楼梦》读过莎士比亚读过黑格尔读过弗洛伊德”来炫耀于人的话,恐怕会被笑掉大牙的。
为什么要学语文?在斯文扫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在喧嚣浮躁、云谲波诡的时代氛围中。我要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更要学语文。
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次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的“书籍”当然不是指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不应该长期满足于阅读通俗读物,爱因斯坦说,我们应该读读优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渐染,而保留了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些作品对于患有“近视症”“多动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现代人无疑是一副难得的清醒剂和镇静剂。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人的性情。“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就是人类具有良知,能够同情,并且有求进步的愿望。达尔文称良知为“人类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贵者”,这种本能比它种本能更足以使人类区别于别种动物。摩耳说:“在高尚的人中,一切本能都服从良知的命令——责任发言时,一切私欲都哑口无言了。”他又说:“凡人都是同胞。我们都来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们都同样的易感受苦痛,同样的有弱点,走入同样的最后命运„„现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们就算不互相为难,也还有不少的忧虑——如饥饿、火灾、地震、风浪、疾病、死亡等等。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努力培养这样的感情,就是个人最重要的进步,也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
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尽管不同的人对“向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始终坚信,任何物质和技术的进步,如果不能同时伴随着人性的进步,就必然使人越来越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思考过的许多问题,如生与死、义与利、天与人、善与恶等等,现代人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混乱更加暧昧。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给现代人带来多少幸福。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人类,其精神究竟进步了多少?其品性究竟发展了多少?人类将走向何方?还能走多远?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时时抽打现代人灵魂的鞭子。为什么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语文教育和教学?就是要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求发展,求进步。不从人性发展、人类进步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就难以把握语文教育的命脉,难以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也就不能使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声讨,语文界内部喋喋不休的争吵,语文教师满腹辛酸,学生叫苦不迭„„语文,这一本应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做点儿什么了。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这个角度看,“语文”与“人生”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依楷模。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水乳交融的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管导”与“管教”的关系。但从语文学科强烈的工具性的特征来看,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身教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形成习惯。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对作业批改认真,学生的作业也随之质量更高、人数更齐;语文教师注重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更高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平道路。
二、语文教材的精巧设计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人教版语文全套教材的重新编写,更重视了文本的人文情结和审美关怀。就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为例,这种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意识表现的尤为突出:第9课《谈生命》,冰心用优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诠释了生命的深刻本质,那“一江东去的春水”和“经过四时的小树”让生命的质感顿现;第10课《那树》,除了礼赞老树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第12课《人生》,精彩的细节描写突现“硬汉精神”,让学生对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困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五篇课文,如同五幅气势恢弘的人生长轴,给学生以引导和启迪。
三、语文教法的丰富多彩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靠保证。“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新型语文教法尤其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畅想人生,大有裨益。
四、语文阅读的博大精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力补充。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反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读培根的《随想》,学生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对人生产生理性的思考……
五、语文实践的广辟路径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益尝试。“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教材的可贵亮点,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还将语文课堂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囊括了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占有资料的方法,学会了调查分析的路径,学会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试人生,获益匪浅。
总之,语文以其独特的个性,滋养着学生的人生之路,为学生开启人生之路导航。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致使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学生阅读正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更不容乐观。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丰富的语言材料相脱节、课外阅读少,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导致了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差,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课外阅读的状况堪忧。
a.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扼杀。
b.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也会把它花在上网、看电视、玩手机等,这比起看枯燥、乏味的课外书更能引起他们声觉或视觉上的享受。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c.与家庭、学校的环境有关。
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家长基本不读书,不看报,对子女的学习也不甚关心。他们的家中很少有藏书。农村初中教学设施简陋、不足,教学设备不齐。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低,更重要的是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另一方面,教师只看重分数,着眼于眼前的成绩,无暇知道课外阅读。
这样,没有环境的熏陶,缺少外界的引导,学生除了看看语文教科书之外,根本没兴趣、没条件读书。学生阅读太少,视野狭窄,知识量不足,词汇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d.与阅读倾向的偏差有关。
我们发现初中生阅读兴趣丰富多彩,大多喜欢科幻、卡通漫画、童话等。可是,也有部分初中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甚至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
e.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关。
在教学中,老师用分析语文课文的办法指导学生读书。经常按着应试教育的思路,把文学作品一篇篇“肢解”成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偏少。有时,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的也只是为了应付某种竞赛而进行。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从而把学生变得会阅读、爱阅读、乐阅读。那么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发动学生向班级征集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上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一适当时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2.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学生的个性不同,也就各有喜好,教师要引导好学生阅览各类书籍。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3.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教师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词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课外诗歌、故事、优秀作文等,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读报刊杂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4.智创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班级里经常确保开展20分钟阅读活动——”快乐阅读活动20分钟”。每次轮流由一名学生主持,做到人人参加,内容、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兴趣特长确定,有”课外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教师可切实联系教材,从教学任务的阶段性出发,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跟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这样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外阅读的含金量,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如学习了《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一书。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⒋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良好的环境中轻轻松松的进行课外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⒉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积极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如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一)提到学生的阅读情况,真是一言难尽,农村学生的阅读状况几乎就是盲点。至少我们这里是这样!阅读量的匮乏,实在堪忧!
小学时期的阅读几乎为零,中学阶段也是老师拎耳硬灌,就像本次培训教授们所说的一样,功利性太强。老师沿着中考的指挥棒,将经典切割,知识性更浓,目的性更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考试的命题剥夺,消耗殆尽,阅读习惯,无从谈起……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们思想上很难接受,认为是闲书,正经的知识都没学会,看什么看!
今年我和师姐回来教初一,我们俩信心十足的商议,制订了培养阅读的策略。因为去年她初三,我初二的时候,我们经常探讨这个话题,苦于没有时间,我们就说到从初一抓起,一个月看完一本,之后用几节课读书汇报,再用试题强化,会很有效果。更有意义的是成长和成熟孩子的思想,一辈子受用!比我们一直沿用的,做题背题的效果一定要好。所以放假之前,我们要求买一本《三国演义》,利用暑假读完,读的时候要求做笔记,回来时交流。还未实施就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说什么孩子看不懂,以至于找到校长讨说法,校长也要找我们谈话。该不会以为我们谋利了吧!哀哉!我和师姐除了苦笑,都有哭的心了!……当时,学生要求我们给买,我们极力反对,不然大人甚至个别孩子,会以为我们从中谋取利益呢!污浊!幸亏我们有先见之明……很无奈,这个现实又功利的社会,这个落后又愚昧的空间。给予点精神食粮竟是这样的困难重重,农村的现状,我们这里的现状……哎!!不但家长如此,同行不同科的老师也排斥,也认未是闲书,在思想上分解着孩子们少得可怜的一点阅读兴趣!甚至语文的阅读资源被扣押,大加抱怨语文耗时太多,以至于一提到课业负担,语文就是罪魁祸首!必须声讨的对象!着实削减着我们的热情!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流失的现状,我们学生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校园学习知识有尽头,做人是一辈子!校长,老师,家长,学生,语文老师悲哀啊!我们找谁诉苦!我们语文成绩好一点,好像是一大罪过!我们付出多少啊!
学生的阅读状况,与学生自身的情况,与阅读资源的贫乏,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好克服,当然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引导!
经济的不认同,思想的不认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被扼杀,阅读习惯会夭折在萌芽中,或者根本没有芽儿。常此以往,会怎样?
学生阅读,就在我们几个语文老师的力挺之下,在那么一方狭小空间里苟延残喘,举步维艰!
(二)以前很茫然,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对是错,甚至裹足不前了。这次培训教授的讲解,就像一剂强心剂,我们拨开迷雾见太阳,坚定着我们的方向,坚守!不禁思索,我们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小学就应该设置阅读课,规定必读的篇目,毕竟小学的课程相对中学少很多。篇目不必多有影响力,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好,目的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了,坚持了,就有一个好的习惯了。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给家长,开个座谈会。讲明阅读的意义,在家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督促。不必强求家长做什么,只要能听听孩子今天读的文章就好,家长懂不懂没关系。给孩子一点鼓励就好,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知识性的总结和交流,交给老师就好!
到了中学,小学养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下这个接力棒的。因为刚接触初中的课型,孩子们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选定篇章预热两周,培养记笔记习惯,可以是摘抄,但不能全是摘抄。可以就一个词语,写点自己心情。培养写随笔能力,这需要学生思考,学会体验、观察生活!不要求多,只要真实的感触!正确使用标点,恰当运用修辞,有顺序的表达。切忌: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可以是几句话,目的是要学生有话说,而不是逼学生当成负担,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检查批阅细致,点评以交流为目的,鼓励为主。每天课前叫五个学生读一读自己的随笔,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学习提高。一周一总结,将学生分组,争取每个人都能发言,弥补课内不能全部发言的不足,照顾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抓住闪光点,培养情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著作,从拍成电视剧的经典名著切入,因为生活中曾有一点直观印象。先引导学生读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找语文素质相对较好的同学,复述情节,大家讨论发言,这个过程也要求记笔记或随笔。前面的章节比较枯燥,可由教师讲解,调动情绪。然后逐章阅读,随时记笔记,教师每天检查笔记。及时和学生交流,一个月读完,月末利用几节课,进行读书汇报课。经典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引导学生思索一个时代,深刻学生的认知。
这只是一个框架,具体教学中具体策略。另外,所引导阅读的内容尽量做到:与课内接轨,像《傅雷家书》,泰戈尔《飞鸟集》……与生活接轨,像《繁星春水》,像《巴黎圣母院》,像《爱的教育》……与时代接轨,像《羊脂球》,像《骆驼祥子》……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很不成熟。
但我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努力让语文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思想丰盈起来。个人力量很绵薄,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相信!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每颗心灵的成长!让他们的灵魂不再苍白!默默助驻守那片芳草地!才不愧为中国文人的典型!
影响人生的语文习惯(辑录)
一、养成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材料,而工具书是学习语言材料的好帮手,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配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向学生系统介绍音序、部首、笔画等三种检字法,让他们在预习或阅读中经常使用,见到“生字词”就要想起工具书这位无声的老师,在他的帮助下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回运用。不等、不靠、不放、不模棱两可。教师可以给学生举行“查字典”竞赛,看谁查字典、词典最熟练、最准确。通过反复操作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语文基本技能。同时,还教给学生如何查阅、使用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文献资料的初步知识和方法。
二、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人靠衣裳马靠鞍”,书写是语文的脸面,字如其人,好的卷面令人赏心悦目,差的卷面叫人惨不忍睹,它将直接严重影响语文成绩,阻碍人际交往。宋代朱熹就说过“凡写字,未问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教师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写繁体字(书法创作时除外),不忽视标点,不潦草应付,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练习书法(先练楷书,后练行书),临贴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包括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三、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字+字=词,句子+句子=段落,段落又聚合成为文章,因此,学习语文的核心应该落实到字词句上面,这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要充分的认识到语文基础既是技艺之学,也是积累之学,是检测学生真正语文水平的习惯之学、根本之学。积累运用基础知识更是阅读、作文的一大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课下要学生善于搜集整理老师讲授的或各种课外书,练习题中所包含的语文规律性知识,包括成语运用、词语辨析、语法修辞、典型病句、标点用法、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文言词语及句式等。牢记于心,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句子仿写、排列句序、连贯句意、语言交际、阅读、写作中。
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书刊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多读才能自由翱翔于语文的天空。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有助于形成语感。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能在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中得到人文关怀,认识、思维、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同时也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关心时政,洞察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一日不能无书,见到课外书刊就如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博览众长,博闻强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只一味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除了《课程标准》中所列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诗歌、文学名著外,还要读名人传记、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报纸期刊、科普读物等,不看不健康的书籍。
五、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思考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读书笔记是整理思想、收获语文的工具。同时读书笔记还具有具有积累功能、启智功能、育人功能,它是学生阅读(观察)后所产生的情感与认识的外化。一般,读书笔记可以分为两种内容形式:感想型和评价型。感想型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训练和交叉使用的特点,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评价型,即评价文章中的人物或事件,便于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看了电影、电视后,写简单的观后感,也属于其训练序列。品评美文佳段,感悟思想火花,做读书笔记可以记卡片、作圈点批语、列提纲、写心得,应深入、实用、不浮漂、不半途而费。
六、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能使得读书专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副画、一段描写、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可摘写,可复印、可剪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
朗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只要情况允许就要出声朗读。大声的朗读,就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鹜投入进去。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意思,体味感情,加深感受,加强记忆。朗读时应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顺畅无误、声情并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别字、不崩字、不吞吞吐吐、不平淡无味。
八、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宋司马光曾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用力多者收功远”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在附录中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背诵时应力求准确、熟练,及时复习。不死记硬背、不丢三拉四。特别注意默写时要理解要求、认真书写、严格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九、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捕捉筛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的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不懒于动手。
十、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经常做阅读练习是提高并检查自己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真批注文章之后,悉心作题,并在严格查对答案后认真思考出错的原因,努力寻找并总结阅读方法。做题时做到认清文体,“四联”(联系中心、联系段意、联系写作方法、联系上下文),“三不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积极动脑,敢答善答,总结答题方法。不要不批注文章就匆忙答题,不写病句,不写错别字,不遗漏要点。做得练习多了,答题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当然做阅读练习只是在“厚积”的基础上的“薄发”。
十一、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热爱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是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仓库。要认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一双婴儿般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敏感多思的心。风花雪月皆有意,一草一木总关情,无论是各种媒体的所见所闻,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杂谈.生活不管是平淡无波还是纷繁复杂,有心人总会投入其中,始终保持着好奇和热情,多问一个为什么,喜怒哀乐中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发掘现象背后的秘密,寻找生活的情趣,思考其中蕴涵的价值,捕捉到灵感的火花。
十二、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再现历史的录像机,是陶冶情操的良师益友,是观察思考生活的成果体现,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仓库,是语言、卷面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写日记关键在持之以恒,做到字数足,有内容、有中心、有深度、有真情实感。可写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片段素描、生活小事、社会新闻、读书感悟、心灵独语等。不记流水帐,不干干巴巴应付公事,不把他当作心灵的垃圾场。
十三、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巴金也曾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教师让学生可从模仿入手,防立意、防结构、防语言,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鼓励自由创作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既可请人命题,也可自寻话题、自拟题目;可作片段,也可成篇。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冲动与欲望,慧眼捕捉灵感的火花,有“以我手写我心”的快感。让其将满意的作品装订成册,并起一个别致的“书名”,经常与同学交流。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参与各种作文比赛,向报刊投稿。
十四、养成写作列提纲的习惯
园林家“胸中有丘壑”才能设计出曲径洞天,画家“胸有成竹”才能泼墨运笔,一气呵成。作家创作尚须悉心构思,学生作文也要心中有数,否则如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文如散沙,结构凌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下笔前一定要确定文体,明确想表达什么中心,用什么材料表达,谁先谁后,那详那略,这样才能稳扎稳打,有条不紊。列提纲要落实到书面,充分审题构思,写作过程中随时记录脑中闪现的灵感的火花,以免忘不可寻。不可把他当作摆设,当作累赘,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
十五、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能充分体现写作者的功底和水平,好的题目简洁生动,概括新颖,神采毕现;不好的题目平淡无奇,令人生厌。平时要用心搜集好的题目,细加分析其拟题的思路和方法(可采用换题的方法),并活学活用。自拟题目或分设小标题时要多费思量,可化用诗文,引用典故,或运用比喻、拟人、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十六、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万事开头难”一篇文章的开头如人的头脸,重要性可见一斑。开头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善用修辞,可开门见山点扣题目,也可名言相引,歌词发端,先声夺人,讲个故事,说个笑话,猜个谜语等曲折入题,也可写作“题记”,点明中心。不可罗里罗嗦,平淡无奇,更不可出现病句、错别字。要打草修改、润饰满意后再认真誊写。总之,开头犹如“凤头”,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或阅卷者的阅读兴趣,表现作者的才能。
十七、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是改出来的”,只写不改,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修改时要严格运用修改符号,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逐一过筛,不放过任何一处,哪怕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要讲究炼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意志,写完就改,隔天在改,再三斟酌,反复修改,“语不惊人誓不休”。
十八、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使用普通话的意义重大。它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更是学习语文的必须要求,有利于将口语和书面用语结合起来,避免相互隔离。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生活中也要说,不仅用普通话说,而且用普通话想,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
十九、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敢于开口说话的习惯,这个敢于说话不是指坐在位子上的窃窃私语,也不是上课插嘴叫一句嚷一下。这是指学生能够站起来,甚至走到讲台上,姿态端正自然,不慌不忙,口齿清楚有条有理的说话,而且能说一整段的话。有识方有胆,敢于发言是课堂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的表现形式,也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在互相问答中整理语言、交流思想。不仅要善于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不仅同老师进行交流,还要同同学合作讨论。在你争我辩的中互相启发,获得更多的收益。发言时应态度大方、不卑不亢,声音洪亮,不要紧张,不人云亦云,要用句子表述,不可甭词。
二十、养成用心聆听的习惯
要养成学生留心听话的习惯,就是要他们有听整段话的习惯,得克服只听片言只语的习惯,听一段话要能讲出要点,要记住里边的妙语警句。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听的能力都比一般同学好,他们一般都能听整段的话,不会听三落四,能把握重点。而一般成绩差的学生听的能力都相对地差。他们往往听一句二句话,就拼命记,而整个意思却不知道,在上课时嚷嚷得最响、要老师再说一遍的都是他们。听,不仅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话,还要善于聆听街头巷议、电视广播。不仅听话,而且要听歌、听广告,听大自然的美好的声音。让“听”成为一种我们获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十一、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多向性、求异性。另外,思维的时候不要出声,也是要学生严格做到的。我们要逼着学生不动嘴巴动脑子。
二十二、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综合学科,语文学科性质的落实,靠的是课堂这个教学阵地,但更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而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与生活沟通的一大桥梁,成为检验、培养、锻炼语文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学语文”变为“用语文”。学生积极参与,做中学,玩中学,动中悟,情中化,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文学社,办社刊、办墙报或学习圆地,搞演讲,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会,举办书法展览等。在进行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做活动过程的宏观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而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应由学生动脑、动手、唱主角,当导演,真正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1、早起的是--老师和收破烂的;
2、晚睡的是--老师和按摩院的;
3、不能按时吃饭的是--老师和要饭的;
4、担惊受怕的是--老师和贩毒的;
5、加班不补休的是--老师和摆地摊的;
6、加入了就很难退出的是--老师和黑社会的;
请珍惜身边当老师的人。
挣的是卖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
第三篇:浅谈人生观对人生的影响
人生观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种精神动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有新的特点,人生观教育注意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提供人生的范式,更提供发展人生的武器;人生观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注重伦理德育,更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育;人生观教育尊重价值多元化,不仅注重灌输,更应注重引导。
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沟通、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合适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不同的人生意义。成就人生,除了受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
其实,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于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就在这种客观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再是,人们通过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逐渐地认识认识和领悟人生,形成与自己相关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而且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然,人生观都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总而言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时,人生观是世界观对待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世界观又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会随之变化。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人生需要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我们就得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是指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列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其实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实践中起很大的作用。人生目的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同样,也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标准。可见,人生目的可以看作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当然,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自觉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单有人生目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正确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与重要内容,因为我们的人生我们需要认真,需要务实,需要乐观,需要进取,所以,我们就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断丰富我们人生的意义。
确定了人生目的与态度,我们就要来认识人生价值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作为处理生活中的一系列的矛盾,总会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但是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也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又十分复杂,在多种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以及多样性的格局。所以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一种与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人呢,自觉地追求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做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我们作为大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属于我们的辉煌。
我们的人生还需要科学的人生观来指引,那么,何为科学的人生观呢?就是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但是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才是科学的人生观,才是我们这些作为大学生终生尊奉和践行。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所以,我们应当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人生的美好价值。人生的意义,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与评价。人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前进努力,才会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要从我们的自身条件出发,而自身条件包括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因素。而每一个人的自身条件又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的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来确定我们的价值目标。客观的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是确定我们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作为新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还要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出我们能做出的贡献,最重要的我们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果我们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我们只能虚度年华,遗憾终生。即使我们的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只要我们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会有价值!我们要创造人生价值呢,要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深灰实践才能化为现实。而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作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我们也知道,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的实践和艰苦环境的考验。所以说,社会实践也是我们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把深入社会实践作为成长的必由之路。
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离不开人生环境。所谓的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所以,我们在当今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合理的调控情绪,当然,我们也要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等。我们也要促进个人与他人、社会还有自然的和谐。
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重要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当他们以天之骄子的优胜者的姿态跨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自大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价值取向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等。
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所以我们想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首先1.必须有一个远大而又切合实际的理想,这样在人生前进的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2.要勇于实践和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3.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却和动摇;4.要学会科学的决策和判断,这样才不会走弯路;5.要善于结交朋友,以增强自己的力量;6.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这样,你就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篇: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
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
这些年,看了一些书,很多好书都在不同时期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可当真的提起笔选择到底哪本书对我人生影响最深的时候,还是犹豫了。是啊,像《菜根谭》、《原本大学微言》这类的经典之作怎么能影响不深。一篇篇书目掠过,到最后,一本书,一位作家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我若干年之后重新拿起他,对于余秋雨那种矛盾的观感挥之不去,从喜欢到厌烦再到最后的重新审视,再重读全书,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又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独立思考的锻炼。
有那么一本书,给我文学的启蒙
《山居笔记》是一部行记,余秋雨用脚步感悟中华文明写就了十一篇散文。从九二年到九四年,他辞去了原职,两年的时间对自己的困惑来了一次实地探访。以“一个王朝的背影”为始,用“历史的暗角”而终。康熙、苏轼、朱熹;宁古塔、岳麓书院、承德避暑山庄;晋商、十万进士、魏晋人物。几多风流人物,历史厚重之地,纷繁传奇群体融汇其中,就是这样一幅有山水风流人物的画卷,以散文娓娓道来,酣畅淋漓。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刚刚高一,偷偷翻看一眼之后便不能自拔。那时候,很多生涩的经典名著总也读不懂,对于很多枯燥的历史又提不起兴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有山水,有历史,还有文化,更有一名高中生好奇与求知。余秋雨凭借自己对于中国历史的熟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将他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理解诉诸笔端,将的历史用略带感性的文字传达给许多像我一样并没有成熟史观的受众,文化的熏陶也由此而来。
全新的词汇搭配,多样的行文架构,哲学的叙事方法,这些都是当时的我从未接触到的新鲜事儿。那时候就在想:“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组合”。因此,开始模仿他的写法,开始摘抄里面的经典语句。是这本书完成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他奠定了我对于文字的热爱,于是开始自己动笔写,从此写作就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坚持。正是这本书给了我最初的写作动力,每当写出的文字在高中文学社里引起很多同学的评论时,那种成就感便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
有那么一本书,给我前进的力量
中国文人就是有一种能力,足不出户便可上达千年,下至当今,用一支笔而论述上下五千年。作为一本散文集的《山居笔记》,包含了太多余秋雨对文化文人的思考。但读至“苏东坡的突围”一章时,我停住了,细细的读了三遍。最简单的原因:我也是东坡先生最忠实的崇拜者。
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是一所普通二本工科院校,校园的文化气息不是那么浓,我这个有点书生气略浓的人总显得和周围人有点格格不入。大家忙着打游戏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都在拿着手机看各种网络小说的时候我却端着纸质书边做笔记边看。找不到人讨论历史,也找不到人一起写文论今,那时候的心态就像一只孤傲却还没有长大的丑小鸭。在别人眼中,我和他们不太一样;而在我眼中,他们也和我不太一样。当这种状态持续半个学期以后,我开始认识到,我必须改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在《苏东坡的突围》中的一段话,关于成熟,关于成长。当时那个刚入大学而彷徨无错的自己犹如抓到了一支救命的稻草,我开始尝试平衡,开始尝试在融入群体之时低调的保持着自己的固有习惯。所有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周围人的看法逐渐在改变,我也能更客观的评判自己所处的环境,向周围人学习。
有那么一本书,让我学会独立思考
如果一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是以人生的长度计算,那么他就不应仅仅是文笔和意蕴上的启发,也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人生,投向做人的本身学问。
余秋雨有很多很多本书,《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书。如果说《文化苦旅》引起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兴趣,那么《山居笔记》就是奠定了我对他长久的关注,这也才有了由书及人最后反观自己的自省。
对于余秋雨,现在社会上毁誉参半,曾经荣耀无比的文学大师,到现在不得不封笔保身的“矫情”大师。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我也是经历过喜欢到厌烦再到现在的重新审视。细细想来,有他本身的,有社会的,也有自己的。
文人,就该做文人该做的事。商业是最能腐蚀文化的,商业化的作家不能称之为文人。就像我们年轻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应该着眼于当下。斗志不可失,但绝不应该好高骛远。
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余秋雨是一个商业化及其浓的作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在写作的进程中一直伴随着盗版商的窥测,在妥协与反抗中,诋毁,批评接踵而至,而他们的力量也在社会上形成了声音。最后,自己改变了立场。现在回想当时莫名的愤怒与厌恶,着实来的太过轻浅。
当我成年以后再度拿起他的书本,重新审视年少的偏执,每一次都是新的自省。《山居笔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山水情韵,水墨历史的人文熏陶;也开始对事物进行辩证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
结语
喜欢一本书有很多种理由,但大体上任何理由能抵不上对人生态度影响的重要。每每重新翻阅《山居笔记》,合书沉思,一段段厚重历史,一群群传奇人物如浮光掠影般闪耀而过,借古明今,以史为镜。
读书总是一种很有趣的人生体验,他总能将你带入到作者的语境去思考或遥远或当下的问题。《山居笔记》这本书伴随我的是长达十六年的反思,有很多书都对我影响至深,因为从来没有改变过对他们的喜爱。但《山居笔记》这本书,余秋雨这位作家所带给我对情与理的深思,是与非的明辨,真与假的甄别也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成长。
当我学会独立思考,当我学会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当我能不受纷纷扰扰的社会舆论所左右,不能不说一直都有这本书的影子。我深深的庆幸在年少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而反观人生这本书,我将慢慢的认真读下去。
第五篇:对我人生成长影响最大的老师
老师在我人生关键的几步路上总给我指引正确方向。
我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但给我以生命,还给我知识的启迪,小的时候家里实在太穷,16岁参军前记忆中吃饱饭的印象少,饿肚子的感觉深,小学和初中的年代很少吃过三顿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亲对我兄弟姐妹的要求和希望是继续上学。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就会一直供我们。那时给我的印象就是饿着肚子在上课。如今我却享受着知识给我带来的幸福大餐。我要感谢给我生命的同时让我知道知识重要性的父母老师。
我的第二任老师应该是我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我住在偏远落后的山区农村,一个大队(现在叫村,大约600-1000人)的孩子组成了小学和初中,窑洞当教室,原始的木板是课桌,凳子是需要家庭提供的。1-3年级是矮凳子,4年级以上是高凳子。由于我兄弟姐妹多,家里又穷(全村本来都穷),我印象中很少坐过凳子,小学坐或跪在地上,三年级以上就一直站着上课。我们的校长是惟一一个公办教师-胡老师,教我们政治课。他知道我家困难,从没有吃过早饭上课,但却从不低看我们,总是给我鼓励,告知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记得当时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小学生捣乱了,就用一点点体罚或者罚站来警告,而胡老师对我确实有一点点关爱,至今仍时常怀念他。
第三任老师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硕士和博士的指导老师分为正副导师,分别是李老师和我的岳父郭老师,正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科学研究,也是他们的辛勤栽培奠定我从事研究生培养坚实的基础。
第四任老师是我博士后合作导师-余老师,98年11月第一次来广州开会,在学术会议上初次结识,但余老师敏锐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让我折服,由于长期在西北较为封闭的环境,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活跃氛围。做余老师的两站博士后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的科研思维激活了。
第四任老师应该是中山大学的前任校长-黄老师,来此10余年,感受到中大包容的氛围,务实的学风,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一点与前任校长的引导是分不开的。我能够从部队尤其是从新疆部队转到地方,比较顺利地实现军地接轨,要感谢黄校长创造的包容环境。
我感谢在我人生中给我知识的所有老师们,祝您们身体健康,永远快乐长寿。
我崇尚“孝善谦恭”的理念,坚信“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将以教师职业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