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心得体会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又应怎样培养人? 这是我国各类大学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大学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真正需要的人才,大学里又没有,似乎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很“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只能考出学生的数理能力,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等。传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当然就是长于数理能力和死记硬背能力了。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大学和企业的人才供需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我们不可能让企业来适应学校,而应该是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首先,培养会学习的人。大学应该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大学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普遍方法。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到大学就是学知识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一方面是,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时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知识的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更新,人、知识都必须要“与时 1
俱进”。因此大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等于一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必然就会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其二,培养高尚的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即对国家、民族、人类的历史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源于思想,可以想象,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怎么会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的年青人终究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无论质量如何,终究要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过去和现在如何的辉煌灿烂,如果交给一群没有责任感的人去管理,那么这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很难健康发展的。
其三,培养会沟通的人。培养学生怎样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思想道德品质是人的本质,而与人沟通相处是胜任工作的基本元素。很多企业老总用人都是首选人品好的,能力差点可以培养,人品差了却可能出大事。特别是财经类商业人才,决定其成功的因素,绝对不是简单的考试分数,良好的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更是其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位老总讲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我比不上我的如会计师,比不上我的营销部经理,比不上我的工程师,但是我的能力就是能够把他们团结在我的周围,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
其四,培养能做事的人。这里所说的做事,就是指完成自己岗位的具体工作。不少大学毕业生,说理论可能会有一整套,一但需要做具体事情时,却无从下手,或者动手能力极差。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是
要能动手,而不仅仅是能动口。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绝不是读死书、高分低能的学生,必须要能“做事”。
其五,培养能在社会上会生存的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具备比别人更强的技能,比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英语和计算机这两个“工具”,它就是学生在社会生存生存竞争中优于别人的两块敲门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在社会上面对挫折的时候,乐观坚韧的心理素质。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很多都是很脆弱的,有的人面对失败,把它看成是成功之母,有的人面对失败,就一蹶不振。所以,我们把“关爱心灵历练心智”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改革内容来抓。此外,我们还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要学会欣赏、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发挥所长,让学生在学校倍觉充实和振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昂首挺胸、满怀信心地踏入社会,绝不能让学生为了一纸文凭,满身伤痕地走出学校。
其六,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人。培养的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否则责任与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味的迎合社会、迎合学生,大学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被压缩或者取消。
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把复杂的情由仅仅归因于某一方面,也不宜将一时的就业情况等同于社会需求。仅就学校而言,眼前的以及今后的就业形势和学生就业状况都需要高度重视,如果确实是学校办学质量、结构或规模上的问题,学校不可回避,更不应推脱。
但应当指出,一时的就业情况无论是否“理想”,都不应一概归功于或归咎于某个学校,也不宜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唯一指挥棒。大学的基本责任还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大学承担的主要职能,但不能把人才培养等同于就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决不能单单是就业的技能,而更应该包括适应社会、自主创业和技术创新的潜能。大学的价值观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都去搞“短平快”。一方面,由于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我们要尽力推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具有不同的职能,我们不能笼统地把大学与职业学校作比较。目前,有不少大学就业率很高,而且就业质量好,但也不能一味的去崇拜和模仿,要根据规律办事。
第二篇: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摘要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优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然而,现实中的中国大学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何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大学应面向产业和社区培养多样化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应用型人才
年龄的增长、思想的逐渐成熟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促使我不断思考: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如何过好我的大学生活?当今社会,中外不少学者猛烈抨击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国大学真的那么不如人意么?所以,为了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中既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又坚定自己的未来方向,同时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的教育,包括大学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我想弄懂大学教育有何价值,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便是我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而要解决“大学教育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我要上大学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功能和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
一.中国大学教育现状
有人曾曾用鲁迅的四部作品来总结其大学生活:大一时《彷徨》,大二时《呐喊》,大三时《朝花夕拾》,大四时《伤逝》。大一时,我们刚刚离开家乡及亲人,步入校园,对很多事情都不懂,不知什么事情该做,可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能做,甚至对未来一片迷茫,可谓“彷徨”。大二时,初涉社会,不了解甚至不懂处事规则,对世事的不公虽想反抗,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无人给予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的机会,所以“呐喊”。大三时,不经意间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然而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自己似乎什么也没学到,于是悔恨当初,决心在大三认真学习,步步“落下”的功课,是为“朝花夕拾”。大四时,不少同学纷纷为工作、实习忙碌着,奔波着,猛然发现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四年似在弹指一挥间中慢慢“伤逝”。这种解释既生动有趣,也从某一方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从一些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中国大学教育所暴露的问题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师资比例较大;某些老师水平一般,甚至私自下海,不务正业;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下滑;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校设施过度使用;教育经费没有适当增加;大学教育同质化;知识教育、能力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欠缺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使大学教育质量堪忧,水平下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素质及价值观。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的大学教育与这样的大学生活。
二.中国大学教育功能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国的大学教育功能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还是进行科研、创造知识,更是服务于社会生产。首先,大学将分散的知识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是其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基地。其次,大学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并以论文、专著、专利等的发表来创造知识,展示成果。最后,通过将大学研究的某些成果转化成投资项目、产品,将其变成应用成果,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然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功能往往侧重前面两种功能,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忽视了其社会服务功能。这不正反映了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吗?因此,大学教育应该走产学研道路,应当是一个集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服务社会生产功能于一体的联合体。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的道路,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的互相渗透,将学生创业教育与教师科研成果转换、与学生社团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业教育摸索一条新道路。
三.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首先来看看日本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构筑学士教育课程的审议总结》提到了学士课程教育,而且着重提到了学士力这个词。什么是学士力呢?学士力是指日本大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学士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知识与理解、通用性技能、态度与志向、综合性学习经验和创造性思考能力。从这四个方面不难看出,日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注重文化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既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素养,又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的标准: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从这些标准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国的大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然后是要了解一定的思维方式,接着再是拓展大学文化知识,注重其深度与广度。那么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什么呢?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有的大学仍然推行精英教育的培养方案,这显然是本科教育作茧自缚,丧失活力。另外,大学课程的设置往往忽略特色,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往往使专业特色很难显现,又使学生文化口径偏窄。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在很多高校仍存在,这令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非常尴尬。此外,这种模式也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机会大大匮乏。知识教育的大力提倡,能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忽视往往使大学培养“高分低能低素质”的所谓人才。有的大学过于注重专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往往出现重工轻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如此一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倾向于文不识理、理不知文,这种忽视通识教育、重抓专业教育的做法往往使学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视野受到局限。脱离实践的大学教育往往轻视职业教育,这是大学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过少。这些问题是在中日美三国对比中发现的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然而,中国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在课程设置上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求创新”,同时再抓专业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通识教育。
四.我的大学教育观
了解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功能和人才培养方案后,对于“我为什么要上大学”我已有自己的体会:第一,读大学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甚至提升教育水平;第二,扩展人脉资源,增强与人交往能力;第三,扩大兴趣爱好,让我们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发掘潜能;第四,在得到学历文凭的同时形成专业的修养和素
质;第五,更容易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通过四年的学习乃至实习,我们将获得新的历练与技能。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功能和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融合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的陶冶,在通识教育吸收广而博的知识,在专业教育中吸收专而深的知识,真正做到不应不因博而失之于浅,不因专而失之于隘。其次,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学生的道德教育。人们常常说:“要成才先成人。”可见,道德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因此高尚的人格素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再次,大学教育不仅仅教给我们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还教给我们使我们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如阅读、写作、创新、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等能力。最后,大学培养的人才除了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必备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有实践能力即必须是应用型人才。既然大学的一个教育功能是服务于社会生产,那么大学应当多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用为先”。例如,在专业设置中体现某些职业元素,多多加强职业教育及其培训等等。一言以蔽之,大学教育培养人才必须“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师能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其“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显个性、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台湾大学评鉴的背景、特点及对大陆本科教学评估的启示》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03期
2.闫飞龙《日本大学本科课程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大学(学术版)》2011年第10期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华大学创新实验区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4.陈涛《论大学教育的真实含义》湖南农机2011年7月
5.刘永平《对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思考》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年11期
6.《“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的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1期
第三篇:大学应该怎么样过
1、大学不是中学,不要带着传统高中的方法去学习,上课只是形式,关键还是自学。
2、大一的学习特别重要。第一学期往往能够决定你大学生涯整个的走向。
3、大一你就应该思考四年后的目标;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考研或是争取保研、本科后出国读硕还是在国内联读(本硕联的同学)。这些都很重要,事关你要制定、调整大一的学习方法。
4、考虑四年后继续深造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各学期学科的考试 “绩点”都很重要。绩点是绝大多数高校衡量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标准(请入学后详细了解)。绩点的作用。用句最简单的话说“在大学里绩点就是一切”
5、学期或学年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学期或学年的平均绩点=所学各科课程的实际考试成绩X各科课程学分÷所学课程学期或学年的学分。(学期平均绩点;例:语85分,数分87,英92分,各科都是4学分,(85x4+87X4+92X4)/12学分=88=3.7=A-)
6、近年,有些高校采用了“大平台”招生或大一考试结束后;学生可根据爱好去选专业或转学院,但是;转学院和选专业是有前提的,除了有名额限制、及需要面试外,所选学院、专业科目还有不同的单科成绩要求(如:大一不能挂科等)及高绩点(选外语院的;英语考试要过90分)。另外;大二辅修“第二专业”大四的“保研”等,也有同样的限制,还是离不开绩点。
7、第一学期各专业都要学基础课,例如:高数、线代、大英、大物、体育、毛思等,大一的科目,如学习不太适应、不太认真时;期中考挂科(唔及格)的机会还是很高的,但一般到了期末考就较容易过了,不是太离谱一般都可过,所以;相对来讲较难获取得高分。
8、如果你大一出现挂科(期末),就意味着你以后可能会失去了很多机会,包括转院、转专业、奖学金、保研等。
9、大学并不是学习付出越多成绩回报就越高,讲究的是学习方法,很用功的学生未必能获得更高的绩点。虽然,学习用功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是这就是大学,你可以抱怨但很难改变什么。
10、多数高校是根据你读的不同专业,同一科目教材都有难易程度之分,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是A级难度,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或只有E级难度,各科也如此类推。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理工类大学与综合类大学的同专业学习要求、考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大家不用为此太过担心。
11、大一要学好的科目只有两门:高数和英语。这两科都是都非常重要,且学时长、学分高、关联大,对以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科目,这两科影响“平均绩点分”也较大,学习时要去理解、要用时间才能读好,高数的微积分、英语的口译比较有用(中级口译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忽视。其它科不是不重要,但一般都相信 “临急抱佛脚”有机会考出好成绩。
12、大一(上)学校允许或有条件时也可参与选修,但不适宜多选,应将精力放在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上,平时都是几个班一起上大课,但没有什么“班”的概念。有配班主任,但一学期可能也没见几次。
13、有些学校没有补考制度,如果你这门课不及格的话,没有补考,只有重修,重修就是和下一届的同学一齐重新学习,重新考试,直到修满学分为止,重修是要付钱的,以学分计算。
《学习篇2》
不论你是第1志愿还是2志愿,都希望你在上大学时能过得开心,毕竟这4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
新生报到后,很快就会见到你们的班主任了,进入一个班级通常会配给一个辅导员(或叫思政老师),和班主任一样;辅导员负责管理两到三个班级,注意:辅导员只负责生活等(挂科时会找你)不负责教书,因为他们自己还是学生(通常在读硕士)。注意要同辅导员搞好关系,这关系到你在大学的发展。
关于社团:大一开学不久,各社团就开始摆滩“招新”了;要参加“学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较权威的社团时,还要进行面试等,对学生会工作有热情的可以考虑去试下(记着:大2时你竞聘不上部长就应该
退出社团了)。你不要急着加入若干社团,不是说不好或不让去,考虑参加什么“社团”时要把握尺度,因为大一去“学生会”工作时会对学习影响很大,比如说学生会要办个什么事情,如果说让你旷课你就得旷课(我试过一天发邀请信给各院的学生会主席,就旷课跑了近30个学院)。
学校社团颇多,根据你的意愿咯,喜欢哪里就去哪里,不过不要参加太多,不然忙不过来。有些社团还需要交入会费的,看你自己的兴趣了。休息日有书社、义工等活动,晚上有体育俱乐部,比如乒乓,羽毛球,有兴趣也可以参加。热门的“社团”一般都要考核通过才能入会。加入“社团”会给你带来好处,社团的期末“鉴定”会给你带来加分帮助,还可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呢。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大学都是实行修学分制(4年约修150个学分),修完学分就能毕业。许多大学每天都安排十几节课,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多,当中并没有午休时间,课时可由自己安排,学校一般规定每学期最多修40几学分,最少也该20学分,但一般情况是修26~~30个学分左右就可以了,一天也就是5~6节课。许多学校都是由自己选老师,所以老师选得好坏就十分重要了,同一种答题;因为老师改卷的松紧度不同,考试成绩就会大不相同了(会相差很大)。
大学安排考试时间不同中学,差不多拖2个星期,每天只考1科。说实在的,有些课程不用很多时间复习(比如马哲、毛思、邓论、法律基础……)只要考前看看就行了,考过一门就放掉一门,不要太留恋。平时把重点放在一些主要的科目,比如英语、高数、专业课的基础课。大一的多数专业会碰到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就有点困难了,大家要加油学!英语分成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精读跟高中里差不多,注重语法词汇;泛读是看英文原著;如听力你们觉的有点不适应时,平时就要多听听VOA。。;口语课要活跃。
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最好把班级里的同学都认识一遍,虽然也比较困难,因为有些同学较内向,但是,当到了做书面作业或交考试作业时,你就知道这有多么好用了(有些人的笔记非常清晰的),大学经常会相互抄作业。第二件事:大学旷课是经常的事,要学会旷课或被点到缺席时如何找出合理理由(并非本意,也有些不好),但这也是必修课(要注意了;有些学校的老师发现一次旷课就当你以前都没有来上课),因为大学生活不同高中,有些课认真去听也不会有收效。我们应该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就是大学。
大一的聚会、联谊(AA制)特别多,一般都是些社团、同乡会等,你可随意参加,那些活动其实都不错,可以让你更加了解大学生活,帮助你适应,也扩大你的交友圈,当然也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认识多一点的人真的对你帮助很大,他们能教会你很多东西,帮助你更好成长,少走弯路。外地的学生可以利用大一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因为只有大一才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情。
新生入学,可充分利用旧书(课本),从旧书市买或者找同乡的学长借。学长们都是很爱护师弟师妹们的!而且很多书也没必要买,比如什么毛思,马经,军理之类。尽量别挂科(其实这点上面已讲得很多了)!
4、前3年的绩点是有用的,绩点高的同学就业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大学4年后,申请国外留学奖学金、免学费、免生活费同样看绩点(最好保持在3.5以上)。
5、大学的考试对作弊抓的不是很严(重点大学也一样),考试时偶尔翻书也经常会有,离谱时,老师也最多是提醒你注意。
6、大学的生活比较丰富多采,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你是否知道,而不是精通。大学的学习基本上不需要辅导书。
7、坚持上课,偶尔旷课(我知道这也不好),每天课后平均1-2个小时学习,另加1个小时运动,考前增加一倍时间读书,学习成绩中上的,就可得到学年的3等奖学金了。
8、开学初期,会出现上课提早 “霸位”的现象。大家上课时认真听讲的人请坐在固定的座位上,便于老
师认识你(考试有机会加分)。常旷课的请打游击,防止老师认识你。
9、开学后大家都会很用功,有时你会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课程也很多,所以平时重要的课程一定要好好学!
我转的~~借鉴吧。
满意答案2:
应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 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标,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使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缺乏驱动力。因而,这些学生感到生活茫然、空虚、枯燥、乏味。大学新生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所致。因此,大学新生需要尽快熟悉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捷径。大学生进人大学后碰到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他们习惯老师天天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中学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无所知。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生活需要自理、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要求自己安排等,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据了解,近年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补考人数较多,一般占总人数的20%左右,有的甚至在30%以上。因而大学新生迫切需要通过向老同学取经、向老师取经等各种渠道,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迅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和大学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谁能最快地适应大
学学习方法,谁就能尽快 地适应大学生活。
尽快找到新的朋友
大学生刚刚离开昔日的中学好友和师长及家乡、亲人,来到新的集体中生活,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大楼、陌生的面孔,他们特别需要帮助,需要理解。但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的能力,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缺少新的朋友,“寂寞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大学新生要摆脱这种烦恼,首先要树立自信,大胆热情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其次,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情帮助他人,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从而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冲淡思乡之情,消除孤独之感。
另外,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中学--大学”这一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生活等特点,注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早日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第四篇:大学应该读的书
大学应该读的书籍
北大推荐书目
一、大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应读书目(30本)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享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编注
● 《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
● 《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 《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
● 《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 《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
● 《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 《坛经》参读《坛经校释》郭朋校释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
●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著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
● 《鲁迅选集》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 《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
●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
● 《思想录》帕斯卡尔著 何兆武译
●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 《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衍译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著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 张仲实译● 《毛泽东选集》
● 《邓小平文选》
第五篇: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大学期间能力的培养
教育系 张倩宁(20083930127)
李开复曾说,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诚然,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从懵懂的孩童向成熟的青年之间的过渡;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在这里,我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独立自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道路;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学习去锻炼自己等等。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中,我们不应该以天之骄子的心态去无所事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断地泛滥。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大学是没有作用的,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的往往认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在我们不断在批判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让大学生们说“以前以为自己的是人才,现在只是个人”?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诚然与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大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反映就业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就业单位反映自己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一部分的眼高手低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我们不愿意在这最美好的四年里虚度光阴,我们都希望在这里改变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希望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也有人说,大学是人生中一次蜕变的过程,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成长为最美丽的花蝴蝶。那么我们在大学期间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以顺利的实现就业呢?
许多人在大学这四年中,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后悔,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等到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因为自己的优秀、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时,自己却还是因为挂科、补考、简历空白而让自己陷入到苦闷和后悔中。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一段时间,会说,大学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更多的是高年级学生的迷茫——发现自己在面临毕业时跟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的就业情况。于是,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不知道面临选择的时候自己要走哪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现在已经破灭成了什么。
当大学生以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走入大学,想在无所事事中完成大学生活并顺
利找到工作时,神会现实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但是大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凭,如果说,大学仅仅是一个发放文凭的场所,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有话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在这里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这样,我们才能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面貌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业形势是我们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解社会及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断的塑造自己成为可造之材。
如果我们想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用人单位需要我们什么样的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学历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不是一张纸就能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明了大学期间应当培养的能力,以此要找准自己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方向,来增强自己在未来、再就业中的竞争力:
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力。
有一位老师说过,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在大学中学到的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上的,只有20%。所以来说,大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中,有一项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教导下才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步,那么,当他脱离了这个指导,会停步不前。在我们高中教育的阶段,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呆板的,进入到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学习,对新知识有一个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有一定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才会让用人单位觉得有不断地进步空间,当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能迅速适应并学习,投入到工作中并有所创造。
第二、良好的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谈到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总会谈及到一个问题:学会思考。名人skinner说过,如果我们学习过的东西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说,现在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买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经济学家》曾经在大约200家中国优秀企业的CEO中做了一项关于“员工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日益冲击下,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呆板的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和止步不前的工作。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对
工作中的现状不断改进、提升。
思维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学的四年中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同时,我们也无法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知识时代,知识是有可能过时的,但是只要你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去创造价值。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自修之道,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理想。
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无用。像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英语、中文等等能力是在任何工作、任何场所都适用的。如果我们放弃与轻视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在我们工作时不仅会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困难重重甚至会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对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同时,我们在大学里并不是混日子的,我们在大学中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的所在,了解专业或者领域的制高点,培养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想干什么,想在这个领域做成什么,想达到或者改变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必须要清楚,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瞬间起,你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勾通就已经不同于高中的那样。那时的你作为一个孩子会有父母给你处理各种关系,同学中也是以情感为导向,仿佛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与人的同构交往也以自己的脾气性格来决定。
进入到大学校园,远离了父母给自己建立的一个温室,一切的开拓与打拼都要靠自己来处理。我们不能再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要在社团、寝室等等地方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应当弄的身边都没有好朋友,以诚待人,从周围的人身边可以学习很多,不断改进自己。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的需要可能更大。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能没有办法和工作的同时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没有办法在商业谈判中达到合理的效益;没有办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样的雇员不是单位和社会
所需要的。
第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常我们已经会习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评价词:眼高手低。就是说大学生会把一个问题看得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难。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也就是说都是理论知识。很多知识无用论的人会说大学生就业没有社会人员好,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差,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很难尽快的熟悉和了解工作。
因此,大学生不能埋首书本中,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专业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了解自己专业在社会的定位,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西安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进入到大学,我们会有更多的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时间,很多人就在这里迷失,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或者恋爱中。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秩序,更有效率,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姿态、来了更好的工作效率去迎接社会。
总之,大学不是一个避风港,也不是一个玩乐的场所,我们需要在大学中学习和充实的方面有许多许多,需要我们了努力的地方也有很多。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去迎接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