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歌1

时间:2019-05-14 12:1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者的歌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者的歌1》。

第一篇:思想者的歌1

思想者的歌

——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丛书中的一本。一看到这书名,立刻就引起我一连串的思索:为什么要不跪着教书?难道我们一直是在跪着教书的吗?怎样才算是不跪着教书呢?„„

匆匆翻开书,作者在《序》中是这样写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的教师,教师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仿佛晨雾中,远处的山顶上传来的钟声,低沉而激越,我隐隐地感受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作者是谁?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我几乎是在一个晚上读完了全书。像久渴以后的一次畅快淋漓的痛饮,解渴!像一直冒烟的柴禾顷刻被通透,心中的火苗呼啦呼啦地串腾。长久地凝视着扉页上的作者的照片,看着这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我在思忖: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再一次阅读了这本书。这次,我读得很慢很慢,我在字里行间里寻找着作者的身影,倾听着他的叙述,感受着他的呼吸,渐渐地,一个质朴而又执着的语文老师形象丰满地向我走来。

他是一个沉思者。他眉头紧锁,眼光犀利而深远。他以这特有的眼光审视校园,审视教师,审视学生,审视教育,审视我们教育所存附的社会。对于社会的各种矛盾,他总习惯从教育的角度去思索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他总能透过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抓住教育的本质属性。对于教育的种种流弊,在众人因为司空见惯而麻木和冷漠面前,他总能保持一份清醒,一份警觉,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于是,我们听到一个思想者在说:

“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教师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 “终生学习的立身之本是独立思考精神。”

“学校不能只培养一群精神侏儒,驯服的思想奴隶。”

“不需要英雄的民族是幸福的民族,但是有了英雄不知道去敬仰的民族将是不幸的民族。”

„„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他不相信“地动仪”能灵敏到“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的程度;他对时下流行的大中学生“辩论赛”不屑一顾;对于世故、滑头的学生,他大声呵斥;对于当官者的专权,教授们的势利,他竭尽讽刺之能„„我甚至莫名地担心他会不会遇到一些麻烦。

他的胸中燃烧着一团火。爱,很热烈的;恨,也切切。他爱学生,爱事业。他认为,杰出的教师之所以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全在于他们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秉赋。他批评不思进取的教师。他告诉他们,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他,宛若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捧着一颗燃烧的心,引领着青年,战胜黑暗,奋进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我恍然大悟:只有胸中燃烧着不灭之火的思想者,才能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我愿意再一次阅读《不跪着教书》,点燃我胸中的火炬,做一名睿智的思想者„„

第二篇:思想者博客

思想者博客——牛博作者未被关博客地址

1、转自和老和菜头博客(原帖地址)连岳---第八大洲 梁文道

Drunkpiano---情书

黄集伟---词语笔记

魔鬼教官---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王佩---白板报

莫之许---莫谈国是

宋石男---创造社新任社长

羊小倭---汉奸要理直气壮

吴禮---吾讲斯美 科学松鼠会

柴静---观察

陈晓卿:人黄猪老

钱烈宪---钱烈宪要发炎 陈志武

傅国涌---追寻失去的传统

郭凯---郭凯经济笔记

北风---醉人呓语

老六---见招拆招 卓别灵

李华芳---小李匪盗

钟良---大牛无形

令狐补充---呼喊与细语 茅于轼

牟森---牟春光阅读志

熊培云---思想国

薛兆丰---新制度主义时代

叶三---唾面自干 张五常 张晓舟

赵牧---赵牧博客

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庄哈佛x黄耶鲁 李银河

羽良---牧师物语 李普曼

冉云飞---匪话连篇

十年砍柴---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斧头

2、转自“艾康特说”博客(原帖地址) 

     李华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炜阿丁王小峰黄章晋茅于轼艾未未莫之许陈志武熊培云:思想国(要翻墙)韩寒

欢迎来我的空间:http://hi.baidu.com/zhiyao3

第三篇:教师应是思想者

教师应是思想者 ■程红兵

检讨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

思想是一根香烟,是一杯浓茶,是一杯咖啡,是一支雪茄,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根香烟不是思想,一杯浓茶不是思想,一杯咖啡不是思想,一个教学行为不是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不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

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变化,一期课改我们说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课改我们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取而代之的理由何在?其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原本是以体裁组元的,现在改为题材组元,原本是课文与思考练习合在一起的,现在拆分为二。对此,我们同样要问: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课文有的有思想,有的未必有思想。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思想,何为最美?朴素最美。为什么朴素最美?朴素的背后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里蕴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有理性,有的是工具理性,有的是价值理性。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价值理性。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话语,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丧失的一个显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教学方法,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便自然而然了。我有一个直觉,语文教学以前是教学论的附庸,现在是课程论的附庸,以前的话语系统是教学论的话语系统,现在又是课程论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学这门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也不知何时能够独立。

思想的缺席,使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

(本文摘自《从“被教师”到名校长——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程红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对话名师

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韧性、在于坚持。

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

记者:很多名家都提倡教师阅读哲学和教育哲学之类的书,这类书对普通青年教师到底有多大作用?如何才能让这类书籍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

程红兵:教育哲学还是应该读一些的,原因在于,教育哲学能帮助教师思考教育的本源性问题,帮助教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思考教育。

当下的课程改革有一种技术化倾向,教育教学多沉浸在技术层面上,教师更多地热衷于讨论教学的技术问题,如同课异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模式等。这些东西固然是重要的,但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只关注这些而不考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导致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浅表化,简单化,深入不下去。课程在文化层面上没有多少变化,依然是比较保守、封闭的,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缺钙”。

美国学者阿莱克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他们是不应该教学的。这些对于一个师范生理解他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成为一个合格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诗人纪伯伦有句诗说得好: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以为教师也好,校长也罢,应该思考最重要的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旨归、哲学意义以及终极目标,这些最终将决定教师教学行为,决定我们的教育话语、教育细节。

语文教育需要潜心探索

记者:语文教育需要批判和建设,但当下对语文教育批判的多,建设的少。您觉得如何构建真正适合的语文教育?

程红兵:批判是需要的,但语文教育事业更需要学理性的批判,需要基于建设好语文教育这一目的指向的学理性批判。坦率地说,这样的批判还是不够的。语文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在于常态环境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而这一点恰恰是这些年来语文教育事业所缺乏的。实话实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经变得非常浮躁,教育的外围——社会到处是急功近利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很多教育界人士,一边在号召课改,一边马上树立典型;一边启动课改项目,一边开始介绍经验,展示课改成果。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本身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是复杂的,那种希望快刀斩乱麻的心态、那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必然是昙花一现。

教育是慢的艺术,现在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更应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育教学实验,特别是常态下的语文教育科学实验,多务实,少务虚,做一些大样本的科学调查,做一些大规模的跟踪分析,力求科学严谨,切合实际,不要把力气都用在名目翻新上,不要期望建立一个改变一切的教育模式。唯有如此,语文教育事业的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解决,语文教育事业才能进步。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语文专业研究人员、语文教师开始这样做了。我相信并期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坚持

记者:你觉得从普通教师迈向名师最难的一道坎是什么?在阅读上,你觉得普通教师如何完成向名师的蜕变?

程红兵:我知道回答这个问题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别人就认为你以名师自居,于是招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既然问起,我也不便推辞,推辞也会让人觉得你矫情。

说句实在话,普通教师和所谓的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所谓的名师并没有几个是高智商的,或者说得极端一点,所谓名师大都是智商平平的,没有超乎常人之处;没有学历的差别,一般名师的学历并不是特别高,学历高的也未必成为名师,更有许多名师是学历不达标的,比如钱梦龙、魏书生都不是大学毕业,更不是硕士博士,但不妨碍他们成为人们公认的名师;没有资历上的差别,不是年资高的教师就是名师,不是年资低的教师就成不了名师。

我以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所在。于漪老师常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两句话充分表明名师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

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记者手记

我听过几次程红兵的报告,深为他的独到见解而叹服,私下里也跟他接触过几次,但与台上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当谈及有关读书的话题时,我又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程红兵。原来,他的所有兴奋点只在与语文有关、与教育有关的事情上,由此他总是拒绝酒桌宴请、不愿走近领导的个性,便多少可以理解了。

优秀的教师总是心无旁骛,身在课堂、心在教育,真正的名师总是一辈子学习、思考并引领着同行一同前行。程红兵说,他很喜欢他的第一本专著《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上的封面插图。他感觉那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现实中,程红兵的确做到了不平则鸣,他的呐喊让教育界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气息。而他值得同行们学习的,除了敢说敢做的个性,还有成就他的从未间断的阅读。

第四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李吉林

别以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是孩子王,就妄自菲薄,认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简单,就可以贫乏。恰恰相反,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学生,对教育,我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们怎么爱学生,怎么教学生。

于是,我常常拿起笔,记下我的思想的轨迹,或是一片刚刚萌生的思想的小芽,或是一撷奔涌的思想的浪花。我曾经这样想:

是教师,也是诗人。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老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是教师,也是诗人》)

当我从古代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通过把学生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时,我把孩子们带到广阔的原野上,带到弯弯的小河旁,在春风里,在雷雨中,在天空下,和他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寻觅成人不屑一顾的那几朵野花,那几群小蝌蚪,那几畦躲在泥土里的红萝卜……真实的情境让孩子们写出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情。捧读孩子们的习作,我的心中比喝甘醇还舒坦,有时甚至令我陶醉。

于是我写下了《情景〃陶冶〃训练》、《做插翅的小主人》、《和小学生谈观察》、《自由驰骋写有兴味》、《让儿童的心灵插上翅膀》、《乘着童话般的小船远航》、《油菜花又黄了》一些随笔,它们记录了我当时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

在孩子习作的字里行间,我看到孩子灵动的想象的翅膀,那神奇的翅膀,让我敬服,让我为之讴歌。在《彩翼》、《做插翅的小主人》、《孩子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对孩子想象力的热情的赞美和无比的珍爱:

用你们的智慧,给自己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那你们就同样可以飞,而且比小鸟飞得更高更远。不信你们看,那环球运行的人造卫星,不就是大人们想象的翅膀带上去的?那直奔月球的飞船,不也是人们智慧的双翼送上去的?离开了想象的翅膀,大人们怎么能发明创造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做插翅的小主人》)

情境教学探索的进展,让我由作文教学拓展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谈到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的初等教育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我 1

也是全新的;是新的,我必然知之甚少。我想起古人语: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不知即学,我比先前更强烈地感觉到,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不学习岂有思想?!

那时的《美学》杂志以不定期的形式出版,我都设法借来读。后来我陆续借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贪婪地读着。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个学习者还是够自觉的。因为自觉,所以我学得很快乐。学与不学到底不一样。此后的探索变得明朗起来,思想也清晰多了。

‚美‛总是富有魅力的;阅读教学中的‚美‛对我来说更是魅力无穷。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那情境简直是诗化的境界!于是,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感受,并为之兴奋不已。

我想,我必须把这些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及时写下来。所以1980年放了寒假,我便开始写《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毕竟是冬天,尽管把门窗都紧紧关上,但是尖尖的寒风还是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在那静静的寒夜,多少次饱尝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写东西的‚冷‛的难熬。再说写这类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的事,但我并不觉得苦。其实那时写文章,并无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需要,也更没有出专著的奢望,只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应该写下来。自己的思想记下了,就觉得挺充实的;文章一旦发表,那更是快乐无比。

在写这些文章时,我特别注意切合实际,比方上文中谈到‚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从当时的美学理论来讲,一般都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我也记着马克思阐述的‚人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造的‛。是的,人类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美的结果。我想小学生如何去‚创造美‛呢?那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只是停留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层面上吗?如果没有‚创造美‛,审美教育将是不完整的。于是,我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那就是通过儿童的‚表达‛,去体现‚创造美‛。这样的想法,就是现在看来也是很贴切的。因为人必须要表达。‚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表达充满了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情实感,整个的表达活动显然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点认识给我自己的印象很深,那就是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他(她)必须讲究从儿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他(她)的思想才具有典型性,总结的成果才易

于产生普遍意义。

所以,在情境教学实验的过程中,乃至在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探索实施中,我始终突出了‚美‛,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于是从教学原则的高度再一次提出‚美‛在教育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1998年我又把对教学中美感的意义和操作的新的认识,写成《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行文中,我用自己深切的感受去倡导、去呼唤:

我更深地感悟到爱美是孩子的天性,是普遍的。这种不需要外力推动的心理倾向,显示出一种趋向着某一个目标的“力”,影响着孩子的表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其实在一切富有美感的教学过程中,也无不显示出美的驱动力的作用,无不产生着美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于是,我想到,我们的教学应当倡导一个原则,那就是美感性。(《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延续的;教育的特点是‚周期长‛,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也回避不了‚周期长‛的特点。打一枪,换一炮,左顾右盼,那只能像‚小猴子下山‛一样,最后一无所获。所以我深感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既需要激情,也需要沉静。从1978年情境教学探索起步,至今已有3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进展,思想也得以丰富,路也越走越宽。路宽了,思想的空间也随之开阔,并日渐有了深度。

回忆第一轮实验期间,我随时记下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脉络,写下50余篇论文及教育随笔,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将其中的论文结集成册。实验班学生毕业后,我认真反思学生1—5年级发展的全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

因此,一个个教学场景,孩子一次次的欢声笑语,学生的一本本观察日记、作文,我的一份份教案、课堂实录……都鲜明地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复现。我审视着它们,极力地从一个个案例中去搜寻相似的东西。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我用一年的时间回顾、整理过去五年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终于总结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规律,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这可算得上我真正的第一本专著。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和好评,先后四次印刷。在1989年9月建国四十周年的时候,获得教育部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在20世纪末,情境教学总结的规律,在全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好时机中,顺其自然地向情境教育拓展。我觉得自己好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不仅是小学语文,而且是整个的小学教育;学校科研的队伍里不仅有我,有同年级的老师,更有全校的一大批青年老师,他们也满怀豪情地走到情境教育实验的队伍中来了。那情境,那前景,真令我‚心潮逐浪高‛。1992年的《奔腾的涌浪》一文便是我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如果愿生活像平静的小池,是为了追求它的安逸还是清澈?如果愿生活像山间的溪流,是爱恋它的孤独还是长远?如果愿生活像大海,是向往它迷人的色彩还是奔腾的涌浪?是的,生活是多角度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侧面也各不相同。我爱小池,也爱溪流,那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然而,生活里也少不了涌浪;倘若没有涌浪,便辜负了人生。小学老师的生活有时像小池的明净,有时像溪流的清远,但似乎少了一点跳跃的涌浪。于是,我向往大海的奔腾……

1994年春天,《人民教育》决定开辟专栏,向全国推广情境教育。总编朱世和先生嘱咐我:‚写出你的思想,你一定能写得很出色!‛这种激励驱动着我认真地写。在《李吉林教艺录》专栏里,先后刊登了我的《以训练替代分析》、《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崇高的使命:教文也要教做人》、《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重要的观念: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以及后来的《教育的灵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这八篇稿子比较集中地写出了1990年代后期,我心中沉思已久,并不断得到锤炼的想法。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与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儿童学习语言必须与对世界的认识结合起来,需要激活形象思维,需要丰富语言资源,需要拓展儿童的视野,把观察、思维与

语言三者融为一体进行训练。那种没有感知为基础的语言训练,忽略儿童思维发展的训练,必然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最终则达不到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以训练替代分析》)

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得到人世间最纯真的情和爱的熏陶,这

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

2002年冬天,华师大举行‚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应邀作为演讲的主要嘉宾。在会前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既不赶时髦似的把中国的情境教育纳入建构主义的范畴;又以开放的眼光吸纳情境认识中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理论,使情境教育的理论添加新意。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知识—社会‛的完美建构》的演讲,开场我便提到:

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为老师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大家都可以一展宏图。就在这时,我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当时,因为信息的闭塞,我尚不知道在地球的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这种东西方教育同步的巧合,似乎是偶然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这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东西方也往往会产生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人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发现、发展。

接着,我回顾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建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拓宽教育空间——社会是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情感是儿童知识建构的纽带‛、‚利用角色效应——儿童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注重创新实践——‘发展’与‘基础’是儿童知识建构的双翼‛。演讲反响不错,后来《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全文刊发了我的发言稿。

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来,虽无暗礁,但曲折总是难免。有欢笑,也有泪水。我只是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执著地往前迅跑,激情与想象让我为孩子幸福成长而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从朦胧到清晰,从清晰到急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的自身便产生了一股子劲,驱动着我去实践,去研究,如此日积月累,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追求、有作为的教师。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者,但我觉得,即便是小学老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张,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30多年来,我不断地用笔记下我思想的轨迹。在这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日益成熟,我已是‚长大的儿童‛。那年教师节,《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我,长大的儿童》。这篇文章中,我从另一个侧面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展的脉络:

一以贯之的认真的态度,伴随着这种真挚情感的实践,使我有了许多感受,认识,主张和思想,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这些成果后来在全国得了很多奖,然而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我觉

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

刻了。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简单,除了“文革”前的十篇

文章,以后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都不是40岁以前写的,更多的是在50

岁以后写的。我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当然现在又是奶奶和外婆,家庭中的多种角色,加在一起的责任和负担是足够一个女性承受的。这时需要的就是意志。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情感会产生信念,会转化成意志,并且有勇

气拒绝当校长、推掉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理事长,换届时主动向组织提出

不再担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我想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情‛与‚思‛似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总是相互影响着,并构筑起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蘸着情感的水,写下近300多篇论文、随笔,2006年8卷本的《李吉林文集》终于和读者见面。在北京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等单位举行‚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和情境教育予以高度评价。专家的思想也滋养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儿童教育观,使我继续前行。两年后,在《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我又拿出新著《为儿童的学习》,纪录了我在情境课程孕育〃构建〃发展中的思想历程,及其操作要义。光明日报特此发表《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评论文章,认为‚情境教育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30余年的探索,让我更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

第五篇:思想者的足迹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涅瓦河水优雅地从彼得兴建的城里流过,流过普希金,流过柴科夫斯基,流进你我的心田……”结束了在*的研修访问,记者面前的*,一向的儒雅与严谨中,似乎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进高校、宿农家,年逾花甲的*,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异国他乡的各个角落。而六个月的访问对他而言,不过是四十多年从教、十几年从政求真求实一以贯之的一个延续。在祖国的南部边陲,在*这片蕴含着希望与生机的土地上,同样曾经留下这位老财经工作者不断思考着的串串足迹。

“要么不去,去了就必须深入”

*年12月,*科米共和国。林海茫茫,风雪交加。不过下午两三点钟,这里已是夜幕低垂。

寂静而空旷的森林公路上,一辆轿车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地行进。车内坐着中国高级访问学者*及其助手,以及来自中资企业的一位向导。

*年8月,受*圣彼得堡财经大学邀请,*赴*作为期半年的研修访问。此行可谓*很久以来渴望了结的一个夙愿。

同许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一样,对苏联对*,*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作为一个曾由共产党执政达70余年的大国,如今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很想好好地去看一看。随着他从财政厅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又得益于财政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安排,*终于如愿以偿。

“语言准备是来不及了,只能做些资料上的准备——我希望尽快动身。”一向沉稳的*,此时竟很有些“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意味。

“这么大年纪了,出去考察个十天八天就行了。”也有朋友好心劝道。*不以为然:“如果只是在那边看看普京的国情咨文,看看他们的财税计划和社保制度,和在北京、在南宁、在网上看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考察十多年前我就已经做过。”*主意已定,“要么不去,去了就必须深入。”

为此,*一进*,就把大量时间放在了深入基层做实地考察上,其次才是与官员、学者等高层交流。他走访了农庄、企业、学校、医院、老人院、基层政府,访问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各阶层人士100多人次。

历时12天、驱车往返3500多公里对科米共和国的访问,即是*在*极其艰苦甚至危险的一次“深入”经历。

科米族自治共和国,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北纬65度,已接近北极圈。来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希望对这里的基层财政、社会保障和基础教育做一次对口考察,尤其想去看看那里的人们怎样过冬。

访问全部由民间安排,昼行夜宿,随机进行。为了赶时间,十几天里,他们没有下车吃过午饭。坐在车里啃上两口面包,咬上一截儿火腿肠,晃晃一半结了冰的矿泉水润润嗓子——这就是他们的一顿午饭。

更关键的是想到和没有想到的危险。轮胎是新换的,上面还揳了钉子,但有时每小时40公里的车速,汽车依然打飘打滑。

“您这回可真有点冒险了。”直到他们回到圣彼得堡,领馆的同志仍心有余悸,“夜间途经林区,车程足有五六个小时。万一车子熄火,路上没人,手机没信号,天寒地冻的,你们几个南方同志怕是真地很难回来了。”

想想,这才觉得有点后怕。

“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能力”

然而深入基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对*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年,中国*。南国的初春,乍暖还寒。别名英雄树的木棉花苞绽放,构成南国边关一道独特风景。时任*财政厅厅长的*穿行在千里边防线,心情却显得格外沉重。

此时,中越关系正常化已近十年,但在边境一线,战争的创伤似乎并没有完全抚平。许多山村路、电不通,严重缺水;不少群众住着低矮、潮湿的茅草房;中小学校危房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连用于身体检查的基本设备都没有。242万人中近60万处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

*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回到南宁,一份整合中央对边境事业建设补助费、加大对边境地区战后恢复建设投入力度、加快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带着*及*财政人感情的温度提交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案头。

在沿海,在桂东,*常常一路奔波,一路思索:*的沿海城市为什么不能像其他省市一样得到较快发展?昔日有粮仓与商埠之称的桂东为什么非但没有得到率先发展,还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停滞迹象?汽车在崎岖的公路上颠簸,*对这些地区的“末端梗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很快,关于加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快桂东地区发展的建议书、关于尽快打通通往广东高等级公路的意见书送到了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那里。

身为党的*大代表、*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常深入贫困乡村与当地农民、教师、党的基层干部促膝长谈。一位校长告诉他,学校有座两层教室,一层不敢用了,只能在二层上课,村民们戏称为“顶好”学校,天天都是提心吊胆的。一位老支书反映,村里办公的房子,还是解放前建的,上漏下沉,连维修费也没有。群众的疾苦,一件一件铭刻在*的心上。不久,一项重要建议又送到*党政领导手中。建议提出,自治区财力支出重心下移,配合中央安排的基层政权建设补助资金,用2年到3年帮助基层改善教育、卫生、乡村办公设施。

这样的调研,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且通常不要地方领导事先安排。“想找谁聊就找谁聊,想在哪儿聊就在哪儿聊。”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财人能力的集中表现。

社会保障是国家安全的第二防线

正是基于这种贯穿始终的理念,才有了*的科米共和国之旅。

夜晚,列宁格勒州的巴布什金村,学校图书管理员妮娜家。这是*此行借宿的第一户农家。妮娜50多岁,丈夫半瘫,儿子和媳妇单过,生活属于比较困难的。但从*带回国内的录像资料上看,吊灯、挂毯、电炉、烤箱,客厅、厨房里该有的设施一应俱全,书柜里的书也摆得满满当当。

第二天上午,女主人一身皮衣,领着他们在村里边走边看。路边、门口停放着一辆辆小汽车,商店、食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博物馆,各类设施该有的都有了。孩子们正在上课,教室里温暖如春,大多数孩子只穿着短袖的衣服。

亲眼所见不断修正着此前一些报道给*形成的印象。女主人还告诉他,在*,村民统称为职工,到了退休年龄,全在村里享受退休保障。

在科米共和国米昆市郊一个古老的村落,*访问了这里的医院。村里有两名医生、一辆救护车,村民看病相当方便。在一家镇级医院,病房、手术室、病号食堂,*一路看过来,且边看边问:“这些设备来自哪些国家?有没有中国制造的?”病房有两人间,也有四人间,基层干部和农民住在同一病室。病人住院不花钱、不交住宿费,医院提供免费营养餐。而让*最为震动和感动的是,在*,城市5分钟、农村10分钟的车程直径内,就会布设一辆救护车。列宾美术学院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告诉*,一次他得了腮腺炎,的的确确几分钟内救护车就赶到了。

*告诉记者,*的养老、医疗、义务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沿袭了苏联的框架,并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善,只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没有得到兑现。但近年开始实施的普京计划,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把钱用于解决社会保障和住房问题。

“社会保障是我们国家安全的第二防线。”在*与*高层的交流中,俄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独到而深刻。

受命于危难之际

对此,*感同身受。因为负责*财政的那几年,*就是在不懈解困中走过来的。

*年10月,时任*财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的*临危受命,负责主持自治区财政厅工作并兼任*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

前任卷入重大案件,*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他去日本考察,便有人说他“双规”了;一位副厅长出差,也被传说涉案。厅里人人自危,气氛异常沉闷。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支队伍究竟怎么带?

趁机丢块“石头”进去,正好做厅长;或者由它去乱,过几年不乱了,更显出后任政绩;再不然,索性回学校教书,一走了之。但这不是*。

想来想去,*毅然决然:大不了豁出去了。要么不做这个厅长,既然做,这个队伍就不能乱。面对厅里同志,*掷地有声:“你们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案子的事由我协调相关部门负全责。”就这样,*协助纪检、司法部门妥善做好案件查处,稳定了队伍。至今,纪委的卷宗里仍留有他以党性摁下的鲜红手印。

“那段时间,是我最艰难的时候。”至今想起,*依然感到不堪回首,“这还只是我任职之初‘三难’中的一难,此外还有两大压力:60多个县发不出工资,欠发金额高达15多亿元;自治区财政厅实行机构改革,200多名公务员要精简一半。”在北京的一家宾馆里,*指指一直陪在一旁的老伴对记者说,“她是知道的,我当时真地睡不着。深更半夜给助手打电话,约他陪我出去散步。”

在自治区人大会上,*响亮提出,保发工资就是第一政绩,紧接着经过一年调研出台了旨在解决欠发工资问题的“十三条”,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工资专户管理制度,多少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机构改革中,*吃透政策,尽量为分流的干部多寻找一些出路,同时解决好住房、孩子入学等实际问题。为此,他曾多次去找建设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进行协调。

这些年来,*面对的压力当然不仅仅是这“三难”。

*年冬天,*出现罕见霜冻,甘蔗等许多作物受到严重损失;*年全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国务院领导亲临指挥;*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肆虐;*年,全国第一例禽流感发生在*的丁当村;*年,罕见的旱情使*不少市县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天灾频仍,不一而足。而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等多项重大财税改革,需要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样艰难。

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年*出台的财政工作“三十条”体现了*针对*实际巧做少米之炊的深入思考。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破解县乡债务问题,都成为*对实际问题做出理性思考的重要内容。

*年4月,*离任。这一年,*全区财政收入由他主持工作之初的201.12亿元提高到475.37亿元;财政支出从224.98亿元提高到611.48亿元。

更重要的是,在财政厅发生大案之后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在任期间,*财政厅党组为自治区成功推荐、输送了9名正副厅级干部,还有一大批年轻干部在财政厅脱颖而出。

对终身以教师职业、培养人才为荣的*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欣慰的了。

文化底蕴同样决定一个民族的伟大

即便在*,*观察的目光,也从来没有脱去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独到的视角。

在妮娜家,*和主人围坐桌旁边吃边聊。饭才吃了一半,女主人就和客人一同唱起了《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别看妮娜只是一个农村小学的图书管理员,却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在他们的话题里,既有普希金、高尔基、罗蒙罗索夫,也有普京计划、*经济。听客人说读过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位农妇马上问道:“我这儿有一本,你要吗?”

*深为感慨,“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图书管理员,却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科米共和国,*很难得地参加了一次当地的共产党员座谈会。

“那是在相当于我们一个乡镇的米昆市。”*说,接受完他的访问,女市长主动建议道:“我丈夫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你要不要跟他谈一谈。”*欣然应允。接受*访谈的不光是女市长的丈夫,而是由他召集的一群基层共产党员。一位中学教师给*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大大出乎*的意料:“我想请教*教授,你们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您本人是怎样评价你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的?”在*那么偏远的一个乡镇里,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这令*十分吃惊。

“*人口素质较高,跟他们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言归正传,“改革来改革去,一如他们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的义务教育没有改,经济好转后更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

在科米共和国,外观并不起眼的农村小学,室内篮球场等设施非常齐备,苏联时期打下的底子依然可见。看见有客人走进教室,这些农村的孩子没有一丝一毫拘束,围在客人身旁,尽情展示着烂漫天真的个性与天性。“你无法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面貌。”深知中国孩子压力的*不禁感叹,“*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学校不能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整天就是玩。”*共有大学1500所,就业压力不大,上大学的压力也不大。*在科米等地借宿和家访过的9户农家,家家都有大学生。更令人羡慕的是,*有着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孩子很小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推车推着去那里接受历史、文化、道德、规范的熏陶。

“一个民族伟大不伟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经济状况,人口素质、文化底蕴同样重要。经历了国家的分裂与动荡,*能够发展到今天,跟它坚忍、爱国的民族素质密切相关。”

锻造一种民族的魂魄

为此,*格外看重对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品位的塑造。这也是他40多年从事财经教育工作最深的感悟。

说来人们也许不信,学财经当教师当初都不是*的本意。想学工科却学了会计,想进大企业,却偏偏留在*财校作了教师。“我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农村,能领工资。不服从分配,我就又得回家种地。”

“当你拗不过客观的时候,你只能去适应它。”没有兴趣,*就硬着头皮学。“学会一点就有了一点兴趣,学会越多兴趣越大。”渐渐地,他对财会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喜欢。学生入学,他到车站去接;学生毕业,他把他们送上火车。“现在不做厅长了,大家都叫我刘老师。每到春节、教师节或者周末,学生们就会来家里看我。”*的喜悦与欣慰溢于言表。

当然,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并不容易。*年,*被学校送到湖北财院研究生班进修学习,跟随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招生的第一批研究生同步上课。

十年浩劫,蹉跎岁月。俄语、数学差不多都丢了,功夫下得太狠,头发一绺一绺地往下掉,洗头的时候,脸盆里飘满一层。学校距火车站很近,每每听到火车鸣叫,想家的念头就格外强烈。他知道,一家老小,全凭着贤惠的妻子苦苦支撑。

好在天道酬勤。学到后来,*的数学作业,反而成了同学们传抄的范本。此后,*又脱产两年参加自治区党校的中青年干部培训。两次学习,为他财经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40多年来,*亲历了*财经教育的发展,从财校到财专到财院,都曾留下他的心血。*年从财校毕业后,*几乎没有离开过讲台,即便在他担任财政厅领导工作期间。至今,*仍是财政部科研所及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的财经论坛和培训研讨班的课堂上,*解困的理性思维,给众多专家、学者、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年,他又获得了*党委、政府授予的荣誉勋章。

谈到几十年做教师的感受,*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推崇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品位,锻造一种民族的魂魄。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下载思想者的歌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者的歌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者必读书目五篇范文

    思想者必读书目 转自“莽原学术” 建议改为“选读书目” 1、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 2、陈思和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3、邓晓芒著《文学与文化三......

    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教师,做个思想者》,在传递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做一个优秀的教海探航水手的真谛,教师,做个思想者读后感。 读着这么多“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我不禁自惭形愧,脸......

    鲁迅--暗夜里的思想者(合集五篇)

    鲁迅:暗夜里的思想者 阎晶明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 1 读鲁迅,常常会遥想他曾经的写......

    做思想者,做实践者--读书心得(合集)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郭家小学:刘海兰 做思想者,做实践者 ——训子千遍,不如一个好习惯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孙云晓先生的《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它解了我很多很多的困惑,同......

    读金钱的思想者有感

    读《金钱的思想者》有感“扬正气,促和谐”全国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展播以来,只要有时间,总爱看上一段,听上一节。广播类作品《金钱的思想者》让我对金钱有了更深的认识。 培根曾任......

    麻醉领域的思想者(含5篇)

    麻醉领域的思想者——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 他乐于看书,更善于思考,有人说他标新立异,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教科书所禁锢;他提出“麻醉的......

    思想者十一广场文化申报策划书

    十一假期广场文化活动申报 一、 活动对象:本团成员 二、 活动时间:十月七号 三、 活动名称:我的趣味我做主 四、 活动主题:趣味活动乐无限 五、 举办单位:思想者社团 六、 活动......

    做个积极的思想者励志故事

    成功的第一步往往从人们的思想开始,如果人们头脑中的意识与成功的方向相悖,那么无论怎么做都难以成也我们最忌讳的就是手头做着这件事,脑子里却想着相反的事情。任何事情要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