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者是痛苦的现代散文(最终版)
记不清是哪个先人或哲人,还是哪个伟大的人物或男人、女人,或中国人、外国人说的话。我的理解:思想作为“名词”,指的是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或者是一种“倡导”和“指向”。一般用在伟人的身上,如:***思想。当然,普通人够不着这种称呼和冠名。思想作为“动词”,指的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作为名词的“思想”是动词“思想”后的结果。那么“思想者是痛苦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正在思想或思考问题的人的那个经过是痛苦的。
有思想就会有痛苦。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有了“傻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说法。“思”也好,“想”也罢,取决于“对象”的本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或事,“思”考后,“想”怎么做或是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必然的“流程”,我们大家回避不了。“痛苦”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思”不出个“想”怎么做的时候。所以,这个思想的“过程”就成为痛苦的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当然,这也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一个人处在“困惑”中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思想出个所以然来。当他在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在现实中无法实行时,他也是痛苦的。(他会在“痛苦”后重新回到“痛苦的思想中。)当然,每个人”思想“的内容会有不同,即便是同一个问题,“结果”也不会一样。这和思想者的“素质”、“素养”有关。所以,“思想”也就派生出了诸如:理想、幻想、梦想、瞎想……等等。
“思想者是痛苦的”。既然我们活着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会有痛苦,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个“痛苦”而努力做到坦然地面对。我们避免不了痛苦,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去减轻痛苦。我们不妨在思想的过程中降低“标准”,增大“它”的可行性,或是对于“困惑”的问题暂时“放一放”,或是干脆放弃“不切实际的思想”。你想“成仙儿”,那是不可能的,你就不要去想;你想“不劳而获”,可能性太小,你也不要去想;你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也不现实,你就更不要去想。生活“淡泊”一些,你的痛苦会少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你的痛苦又会少一些。
但我们还会思想,还会痛苦。人就是在思想和痛苦的反复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换一种说法就是,痛苦是人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二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
(二)优化导入,体验情感
薛晓嫘在《现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先行组织者即“新课导入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就在于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具备能够同化新课学习的认知框架时,从外部影响学生,帮助其重新建立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2]
散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导入的设计,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让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学习的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所以教师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初中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这篇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特色,偏重议论的散文,语言比较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细腻、富有感染力;偏重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传神、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除此之外,同一个作家用的语言在不同作品中也不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散文语言运用的学习,可以丰富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概念辨析》一文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阅读欣赏。对于不作要求的课文,学生可以采取浏览和略读两种方式,简单了解即可;对于教材的重点文章,就要去精读和阅读欣赏,尽可能达到背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语言的过程中加强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文能力,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的语言文字就是听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坚持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是因为这四种能力存在本质的联系。虽然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一种能力常常可以迁移为另一种能力。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摘录名言名句,或者好的文章;也可以诵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匆匆》等,隔段时间就办一个经典美文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达到锻炼能力达到积累语感目的。
第三篇:书法是有魂的现代散文
上成都之前,先挂上冷老师赠送的一幅书法,让粗陋之舍也蓬荜生辉一下。
穷居山野,挥毫墨香,对于书法,我一直是叶公好龙似的情有独衷。
挥毫铺就三千里,泼墨浸透百尺绢,这样风雨入梦,指点山河的日子,我曾念念不忘二十年。
初中时什么都不懂,何谓书法,也沒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想当然的以为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就是最好的书法,那时候,最羡慕最向往的就是书本上的印刷体,以为容易辨认的字就是好字。
玉成桥卫生院,以前有一位老中医叫唐大明,听妈妈讲,从阿婆开始,唐医生就成了巫氏家族的御用郎中,人品医术俱佳,尤其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巴掌大的处方签,成了老先生墨染乾坤的疆场,据说他开的方子,出了玉成桥,药都抓不齐。这倒不是说药材珍贵,而是附近就没有几个人能看懂老生生的字。
不过,我很是不屑的,写出来别人都无法识别的字,能算是好字么?
我经常拿自己的字同老先生一比高下,老先生也不说什么,笑而不语,高兴时,会摸摸我的头,夸赞一句乳子可教也,一句半文半白的话,让成绩不怎么好的我,添了不少的自信。
医者,仁得之心,长大后才明白自已幼时的懵懂与莽撞,更体会到了唐老师的良苦用心,治病容易,助一个人成长并不容易。
初中时,班上有一个姓陈的女同学,人长得漂亮,语文也学得不错,可能是太过诗情画意的东两太多,她还颇有兴致地练起了书法,硬笔,软笔,一样不落。
有一次,她在作业本上,临摹了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自以为得意,假装谦虚地让我点评,没有想到,我一口气指出了十几个字的不妥写法,惊得她花容失色,从此以后,再也不没有找过我谈论书法了。
后来才知道,她恋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除了写信相诉外,还以纤纤素手,写一些与爱情相关的典故相赠,像极了传说中的鸿雁传书。
这件旧事,我窃笑了几年,也羡慕了几年,怀春的时光,有一个阳光妩媚的女子为自己痴情而书,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我不懂书法,但我相信书法笔借丹青之笔,写山河之意,书人间之情,也许还可以这么说,每一个字的写法都有一段耐人导味,沉寂已旧的故事。
人生当中,收藏的第一幅作品是九五年草池中学黄小丽同学手书的苏东坡《赤壁赋》,泛黄的信笺,气势如虹的字体,完全想象不出,是一个纤弱女子的手笔。
去年与小丽同学,滨江路茶叙,谈起旧事,她竟浑然不觉,想了半天,也没有理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们聊书法,聊文字,聊过往,在时间的光影里,小丽的笔迹早已告别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呈现出了完全让我陌生的笔意,我有些意外,也有些不解,原来,滚滚红尘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正如书法,不是每一笔都意犹未尽,不是每一笔都留有遗韵,不是每一笔都是伏笔。
书法江湖,快意人生,其实,好的书法,墨染的就是一段真实的人生。
缓缓展开冷老师赠送的这幅作品,古朴简洁,书写的是毛老人家的诗词,具体是哪一首,看来看去,真的是箩篼那么大的字,也认不出几个来!
书法作者是冷老师爱人王阿姨的大师兄,北京书协的会员,叫什么名字,我居然忘了。
想从作品中找寻答案,无奈目不识撰书,真应了那句,喊他不答应,摸他不摁手!
这幅作品是大师兄的绝笔,王阿姨珍藏了很久,拿走的时候,还有几分舍不得。
尽管人离开了,笔下风物依旧鲜活明生动,挂在堂屋正中,宛若一段蜿蜒灵动的壮丽山水,不由暗自惊叹,原来书法的魂魄就在于她是用生命去书写的。
第四篇:作一个思想者是管理的根本
作一个思想者是管理的根本
——论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王超
(包头市第四十五中学,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思想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甚至成为鹦鹉学舌,那么注定不会走得太远,想要发展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那么必将成为阻碍,轻则耽误进度,重则影响发展走向,所以成为一个思想者是做好工作的必须条件,那么如何做到有思想不跟风?如何做到正确的另辟蹊径?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对这件事情有正确的心里认识,使我们对生活更加的淡然,永远保持自我,清空工作中的不愉快,做更纯粹的老师,做快乐的班主任。
关键词:思想者 和谐氛围 文化习惯 心理教育
工作五年来,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展工作?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许成为不了思想家,起码我们要成为一个思想者。
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思想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甚至成为鹦鹉学舌,那么注定他不会走得太远,想要发展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那么必将成为阻碍,轻则耽误进度,重则影响发展走向,所以成为一个一个思想者是做好工作的必须条件,那么如何做到有思想不跟风?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对这件事情有正确的心里认识,使我们对生活更加的淡然,永远保持自我,清空工作中的不愉快,做更纯粹的老师,做快乐的班主任。
一、创建和谐氛围,不搞白色恐怖
有人说一定要让学生怕你!我倒不这么认为,怕应当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敬畏之心,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敬爱你。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来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比空洞的教诲更有约束力.更有教育效果 刚毕业那会.初为人师.心里诚惶诚恐: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领导会满意吗?带着压力。怀揣梦想.开始了教学生涯 有人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教育不等同于爱.教育又不能没有爱 热爱教育不是一句空洞而苍白的口号.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无怨无悔的付出。于
是.学生生病了,我在医院跑上跑下;学生逃课,离家出走周末我开着车去找:有的学生生日到了.我送上温馨的祝福„„由于爱,由于关心.学生几乎不好意思给我添麻烦。我们的班级学风浓纪律好.师生间其乐融融 就是那一年.我们班获得了我们地区“优秀班集体”称号 虽然我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的热情和爱心弥补了这个不足 更为可贵的是.即使有时候我不冷静.怒不择言.他们却也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理解——“老师心好.算了 ”
二、文化就像泡菜汤,做好自己这锅汤
毫无疑问,现在我国很多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班级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习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成效高低,作为教师,要想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就要抓好班级班风的建设。因为只有有了良好的班风,才能够让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班风好的班级学困生明显少于普通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良好的环境促进了那些学困生积极向学优生学习,进而使得班级学生的整体德育素质都得到了有效提升。此外,对于那些学困生比较多的班级,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践的紧迫性,逐步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思想,适时的进行鼓励,保持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三、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养成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有个好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初中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那么做好“早”、“小”、“实”、“恒”这四各字就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早”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眼前的、紧要的,是可早告之的,绝对不要让在外地、他校、别班发生的事情在自己班上演。
所谓“小” 就是立足于从小事抓,甚至于对个别学生上学、放学背没有背书包,背的书包里装了些什么,背了哪几本书,上、放学走哪条路,和哪些人一起走,爱去哪些地方,都予以关注。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动态,才能有针对地教育学生。
所谓“实”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有学生做了错误的事情时就力求以事明理。不仅对当事人,在班会课上也要求班上所有学生能从中吸取教训。抓住一个典型事例,用个例教育全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犯错要及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孩子不逃避、勇敢地面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担责任。学生还是多认个“理”字,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区别对待。对他们的教育要及时、公正,不然会极大地损伤班主任威信,破坏班委会功能。
最后“恒” 的含义是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养成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指望今天讲了,明天就立竿见影。一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我们有耐心,持之以恒反复教育。老师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学生的坚持与老师的恒心。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更应做表率,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自己却总姗姗来迟;自己叼着烟,却大谈吸烟的危害,这样的教育是收效甚微的。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早知早教,从“小”抓起,务到实处,持之以恒,养成教育就不会成为空谈,素质教育就有了基础。
四、成功的心理教育会为秩序的建设锦上添花
当代中学生中缺乏的能力主要有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能力,在班级中的冒尖精神,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不同的能力要有不同的方法去培养他们的能力
1、抗挫折能力
由于有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太多的关爱.大小事情都由大人代理,一遇到困难,就缺少战胜困难勇气,遇到挫折不能勇敢面对,而且选择逃避。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要进行有目的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要使学校的要求和班级的管理成合力。培养学生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磨练学生的意志
我校的学生多半在外租住房屋。除个别学生有家长陪同外,其他的借宿生都是自己管理自己.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可塑期,他们有进取心但有始无终,因此,教师要有意加强他们的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引导他们走向正道。
3、培养学生的竞争力
竞争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它也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关键。培养具有竞争精神的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
发自身的潜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实力。当代中学生养尊处优惯了,没有竞争意识。学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们认识到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使学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顺利渡过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们常讲“教无定法”,我认为不论有多少种方法去服务实践,最重要的永远是理念,如果我们只会方法,没有正确的理念,就好比一个技术娴熟的乐手一样,可能他永远谱不出旋律优美的曲子。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恒学习,把与任何人的交流都当成一次机会,尊重规律,不做少做错误管理,这样班级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另外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懒惰、心圆意满,以积极昂扬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同时也是教育我们自己,因为当你停止给与的时候你就停止了收获。
参考文献
[1]万晓红.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04-04—30.
[2]冯嘉.以人为本观念下中学班主任角色转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3—09.
[3]李瑶瑶.健康心理——少年全面发展的源动力【J1.科技资讯,2010.[4]杨颖.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JI.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02).[5]朱小蔓.育人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教育研究,2002(4).
[6]蓝维.道德底线和道德信仰一关于青年道德教育的结构性缺失的反思.思想教育研究,2005(1 1).
第五篇:现代散文现状
现代散文文体类型复杂,纯与杂的矛盾一直存在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也造成了批评标准的淆乱,散文史的编撰在史料整理、框架结构方面也举步唯艰,缺少突破与创新,这既是散文研究的现状,也给今后的研究带来困难。
我们步人了全新的21世纪—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创新共生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深情回望2O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道路,自“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进行了激烈的反叛,并自觉借鉴了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提升到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已经8O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历经了转型的喜悦、坚守的执着、痛苦的灾难,终至八九十年代的巨大进步:对历史的整合与超越。面对散文发展的潮起潮落、兴衰沉浮,我把目光锁定在9o年代这一临近世纪末的时间段,着重谈谈个人对散文发展现状的浅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90年代社会进人了重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并主导了社会生活。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浸淫与渗透。文学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迅速地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的活跃是十分自然的。继8o年代末期散文创作“门庭冷落”之后,9o年代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散文热”。一时间杂文、随笔、言论以及“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智慧散文”、“通俗散文等大量出现。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 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