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

时间:2019-05-14 12: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

第一篇: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

此处花开早

——记让河街村正月十一迎花树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它代表着美丽,同时也是希望的代名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面对着皑皑白雪,寒冷刺骨的北风,憧憬着一个温暖的春天,似乎你都可以感觉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可以闻到空气中的丝丝香甜的花香了,伴着鸟儿欢快的叫声,享受那浓浓的春意。那些美丽的花朵也正是承载着这一切在年复一年的点缀着这个季节。花儿是春天的标志,它们互相喊着春天的消息,打破冷冰冰的冬天相继开放,还大地生机勃勃。

花儿随着时间的变化,选择在各个不同的阶段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可就有这么一处“神奇”的地方,常常可以出人意料的将不同阶段盛开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甚至在春天就请来了夏荷、秋菊真正来了一次百花大聚会。那么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可以将百花招齐? 原来在每年的正月十一让河街村都会迎来一次隆重的“迎花树”的活动。农历正月十一清晨,金东区孝顺镇南仓村、让河一村、让河二村,爆竹声、锣鼓声、欢笑声齐鸣,一束束扎满“鲜”花的树枝,“走”出农家,在晒谷场上汇集成花的海洋,以其独有的“迎花树”民间娱乐方式,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周围村子的人也都会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这里,来观看这场花的“擂台”。让河街村离我家不是很远,所以我也有幸参加过这个活动,可这也都是长大以后的幸福噢。来看花、抢花的人很多,因此场面会很混乱,作为小孩子是很难有机会接近花树的,那很危险。而今年的春节,我终于圆了一次自己的梦,可以亲自去“摘花”,而不再是摆出一副可爱的样子问那些大人要了。让河街村的“迎花树”活动在就近地区还是小有名气的,就因为它特别。其他地方过春节的时候,不是迎花烛就是迎龙灯,不免有些雷同,而大家也对这些失去了兴趣和好奇。但是,“迎花树”的活动却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是赏心悦目的,同时更可以体现亲身参与。我想这就是这个活动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让河街村是由三个村子连在一起组成的,南仓村、让河一村和让河二村。而每年都是分两拨来举行这个活动的,让河一村和让河二村的花树会集中在一起,而南仓村的花树又是独立门户的。一般都是让河一村和让河二村的抢完了,南仓村的才开始,不过有时候也是交叉在一起的。早上七八点的时候,村民们便会背着自家的花树,来到指定的晒谷场。这时的晒谷场简直可以说是花的海洋,茶花、牡丹、芙蓉、荷花等等都骄傲的在展示着它们的风采。有时人们也会带上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鲜桔、桂圆、苹果、荔枝等工艺品来到晒谷场,这是象征丰收的。这时候不仅是花漂亮,人们也是都换上节日的盛装,而且个个的脸上都洋溢着春天的笑容,这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啊!呵呵。。而大家聚集在这里主要是为了来迎接他们的“娘花”,这是领头的花。这种花树树枝高大,通常有丈把高,花儿直径约40厘米。据说,这树花都是由村里的一些被人们认为吉祥的人才能参与制作的,而且,这些人做花的手艺也一定要好。如果在抢花的时候,你有幸可以抢到这束的花,那可是非常得意的一件事,它被寓为是最大福运的化身,一定可以给你一年的好运。其他的花树上的花朵相对娘花来说都要小一些的,就被相应的被称为子花,它们同样也是福运的替身。当然,这一切都是要等一个仪式进行完以后,才会真正被认为有效的。

在仪式上会有一位道长,他左手拿着水盆,右手则总是不停的向各个花树上洒水,而且口中还会不停的念叨着一些话语,都是些祝福的话,是在向神灵祈求,可以给这个村子的村民又一个好年,风调雨顺!待洒完水后,那些原本普通的花就不再平凡了,在村民和抢花的人看来,它们都有了灵性,都得到了神灵的庇护,是带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愿望的。仪式结束后,村里面还会给每个迎着花树的人分一双馒头和一个红包。馒头原本就有蒸蒸日上的意

思,这里更是有丰衣足食的美好寄托。除了迎花树的人可以得到馒头以外,抢花的人也是有机会得到馒头的。那就是抢花结束以后的另一个活动:抢馒头。那也是一个很有气氛的活动。以前大家也许还真的是在乎那个馒头,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这个活动也就真的只是被作为一种娱乐了。大家图个开心而已,觉得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吧。给迎花树的人分完馒头以后,就会有人敲着锣领着“花树们”去每家每户“串门”,子花们在娘花的带领下在村子的每个角落穿梭。这时,抢花地人也就会俟机看好自己中意的花,并跟在花树的旁边准备大显身手。村民们舞动着花树,在一片喜气洋洋中在每家每户门前停留,而主人家则会放鞭炮来表示欢迎和庆祝。所以,随着迎花的队伍一路上你可以听到络绎不绝的鞭炮声,村子上下一片欢腾。虽然,天有时会很冷,却怎么也挡不住人们的热情,空气中到处回荡着人们幸福欢乐的笑声,也似花树上俏丽的花一般,要大肆宣告:春天已经近了,又将是幸福的一年。

在“逛”完村子以后,娘花都会带着子花往村子外面的大路上,进行最精彩的抢花了。但在此之前,是绝对不能去乱碰花的,特别是娘花。如果你在这时候按耐不住要伸手去摘花,那必然会引发一场不小的骚动,不仅是来自迎花队伍的保安人员的斥责,更多的是周围同为抢花人的抱怨,因为大家都是带着很高的兴致来的,如果你一个人破坏了规矩就会让整个活动中途泡汤。所以,迎花的保安人员对那些中途就抢花的人是不会客气的。特别是如果有人敢碰娘花,那罪名可就大了。听说,以前还因为这个打伤过人呢,村民们对这项活动的态度有就可见一斑了吧。他们的村子有一个庙,叫做水月庵,是他们用来供奉观音菩萨的。当地有这样的传说,说观音娘娘非常喜爱鲜花,向观音娘娘献花可除病灾,因而逐渐形成迎花节。所以,花一定要经过了这个水月庵,就是要给观音娘娘献花的意思。等过了这里以后,就会有专门的人在旁边放铳示意。铳声一响,人们便会纷拥而上,向自己喜欢的花发动“进攻”。顷刻之间,原本还五颜六色的缤纷画面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可这个改变却并不可能浇灭人们心头的热情,大家个个都面带笑容,春风得意。花落谁家早就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抢花的人为自己的战利品骄傲,而迎花的人则同样洋洋得意,自己做的花都被一抢而空,这是人们对他无声的称赞。如果此时,作为迎花的人依然高举着完好无损的花树,那才真的是一件尴尬的事了。抢完花后,村民们会将各自的树干带回家去,然后,再次集中在水月庵来向观音娘娘还愿。

这一传统的娱乐活动,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这里的“迎花树”活动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三个村庄附近有一个茶花厅,春节期间,人们把自己种植的茶花拿到厅里让人观赏和采摘,但有限的茶花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后来就演变成用手工制作的花让人观赏和“抢摘”。三个村的600余户村民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为活动做准备,妇女们绞尽脑汁设计花型,孩子们跑前跑后打下手,男人们则山上砍来常绿树的大枝条。这些大枝条可都是经过精心的选择的,大家都对十一的活动充满了期盼,因此都在尽自己的所能来使活动变得更加精彩,不放过一个细节。而初十得晚上家家户户就将手工制作的芙蓉、牡丹、荷花等用细铁丝扎到树枝上。这些都使用五颜六色得纸做得,寄托了人们得美好祝福。据说,2003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上,这些花还被邀请去参加了呢,得到了广大的好评。可是现在大家都有些偷懒了,大都买一些布做的花来装上。虽然也很漂亮,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也许就是那种传统得节日气氛吧!

以前也没有细致的想去知道些关于迎花的事情,只是想着“重在参与”吧。呵呵。。现在才知道一些细节的东西,原来那个道士洒的水也并不是跟我原先想象得那么平常。他们村子有这么一个传说,以前有一条龙曾经路过他们村子旁边的一个地方,而且还在那留下了一个脚印。后来这里就有了泉水,他们把这个地方叫“龙脚爪”。水就是从这个地方取来的。一般他们都会在初十的晚上去那里取水,村子上一些年轻人会自愿要求去“接水”,这是一项很神圣的活动,是可以给人带来好运的。第二天早上村子上的人便会敲锣打鼓的去迎接他们的归来。然后他们则会把水放拿到水月庵去拜过观音菩萨,这样就可以被拿到晒谷场去交

给道长进行仪式了。迎娘花的人也不是随便的,他们最好是刚结婚的新郎官,据说这个可以保佑他们早得贵子。那么迎子花的人呢?他们也必须在前一天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的,而且不许碰荤菜,据说这是对菩萨的敬意。

听村上的一些人说,这个活动在解放初期也被明令禁止过,因为那时大力宣传破除迷信,而这个活动也被入了迷信的行列。可是不久当地的村民又再次将它举办了起来,这足可见它的魅力了!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春节庆祝活动都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无穷的创造性为此所增添的些许色彩。但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这些却慢慢得被挤到了角落,甚至有些已经被挤出了历史舞台。有时候,我会跟爷爷奶奶坐着聊上一会,他们总是会跟我说一些以前的事,我也知道了很多已经消失了的春节庆祝方式。虽然它们现在都已经不在为人们所知,但它们曾经为人们带去的欢乐却无可替代,也永远留在了那些曾经经历过他们的记忆里。当我们在欢欣雀跃的注视物质文明的进步的同时,是否也该侧过脸看看那些留恋的目光,它们不想就这样走完它们的历程,它们想为下一代下下一代再带去一个传统的中国年。而这一切却又都不是它们所能挽回的,历史潮流无可逆转。所以我们更应该庆幸有那些“死里逃生”的幸存者,是它们在极力保持着中国春节的“原汁原味”!

第二篇:关于旧街花朝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旧街花朝节的调查报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初春的乡村田野,溪头荠菜花开,野草青青,杨柳不遮春色,以“龙腾新洲,魅力花朝”为主题,旧街花朝节暨武汉市新洲区第十届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于2012年3月7日在烟雨春风中盛装揭幕。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有百花生日之说,俗称花朝节。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庙会逐步发展成乡村物资交易、民俗文艺表演的盛大集会。花朝节历经无数波折动荡,在文革时期也从未间断,是湖北省少有的民间节庆活动。

花朝节几天内,小商贩云集,十里八乡的农民将农产品、手工艺品拿到旧街街上进行交换;民间杂技团、艺术团纷至沓来进行表演,观看楚剧、民俗歌舞演出的老百姓如潮涌;商人架起的顶顶帐篷、农户摆开的个个摊铺绵延数公里,形成耕牛、农资、农村生活用品、花卉苗木、杂耍等六大市场群落。当地家家户户包包面、炖汤、买酒,邀亲朋接好友过花朝,逛庙会看戏,买东买西,热闹欢腾。

旧街花朝节,10年之前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和形成的一种大型的集市庙会,现如今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成为了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格和地方乡土气息大型活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农用机械交易,二是看戏,三是农资、生活用品交流,四是花卉苗木,五是各种特色小吃,六是杂耍,七是今年新增加的活动内容。

一、农用机械交易:逐步取代了花朝节牛气冲天的牛市。旧街花朝节的牛市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花朝节期间本地及闽、粤、赣、湘等地的牛商纷至沓来,一时间河里人呼牛叫,成为了旧街花朝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犹记得小时候,牵着堂姐堂哥的手去旧街河里看牛。坡上堤下、树旁水边,上百头牛或卧或站,或吃一口主人喂的草,或瞪着鼓眼看喧闹的集市。牛的主人们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议论着行情,等待买主。时不时的传来卖牛人的吆喝声,1

买卖人之间讨价还价以及小孩的嬉闹声。花朝节的牛市前后持续三天,空前繁荣,是旧街花朝节的重头戏。近几年,牛市交易大大减少了,农民都去买机械了,插秧机、微播机、拖拉机,各种机械都可以见到,许多农具也用不上了。这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农耕越来越现代化。虽然平日里较小规模的耕牛交易活动也从未间断过,但昔日红红火火的牛市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二、看戏:戏曲是花朝节的特色和招牌,也是精髓所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几度牵着奶奶的手,端着小凳子赶戏。一般会早点去,为了找个好位置。当时的戏还是在河滩上搭的戏台。随着政府的重视,河里已经修建了正规的表演舞台,既古朴大气,又能满足演出的需要,每年的开幕式也在这上面举行。戏,是吸引老百姓和游客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地的特色。楚剧是当地人的最爱。每年的花朝节开幕当天也是楚剧的首场演出。老百姓们肩扛着板凳,拿着椅子从十里八乡结伴赶来。有夫妻同伴,老少同路一起赶场。今年开幕式的当天首播剧是“三吉星送福”。一开场就把乡亲们吸引住了,三吉星中的财神爷捧着大元宝,给老百姓们送财,抛洒小元宝,台下的乡亲们争相拾取。戏是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入迷的老戏迷看得是心花怒放,眉飞色舞。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捧腹大笑,时不时小声交谈,戏曲给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欢乐。这种场景、这种气氛是在城市的影剧院所无法感受到的,乃真正的农家乐,朴实、简单,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三、农资、生活用品交流

花朝节期间,穿旧街而过的三庙河河滩两岸延绵几公里,帐篷千顶,商摊互连,依河滩自发分成木器、竹器、铁器、生资电器、日用百货、耕牛畜禽等几大市场群落。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前的一些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油布鞋、竹烟斗、烤烟丝、木便桶、木踏板、木水车等已经寻觅不到踪迹了,现在还可以看到木梯子、木秧码、各种木板

凳、竹框、铁叉铁铲、农具、生产工具、家具、民间用品、花草树苗等,所谓衣食住行方面的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现在还可以看到早前花朝节的影子,因为政府的组织,每年省内的文艺书法大家都会聚集一堂,为新洲的老百姓义务的题字画画,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大家在桌前排起了长队,纷纷拿着纸张、卷轴,求一份墨宝,求一份对老人的祝福,对小孩的教诲。老书法家们不时会跟老百姓们亲切的拉家常,谈花朝的变迁。

以前市场上的绣品现在还有一些,但所剩不多。以前刺绣方面的手艺只有老一辈的才有,市场上会有一些绣品,绣的枕头套、壁画、小的丝巾,非常的精美喜庆,当然了,价格也不菲。现在出现了十字绣,不过在市集上买的不多,因为一般的年轻媳妇和姑娘都会绣。

有“竹雕痴”之称的新洲农民竹雕艺术家徐海清,现场展示竹雕和烙画作品。近年来,徐海清作为湖北民间竹雕手工艺人的代表,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竹雕绝活,得到了海内外游客盛赞;并于2011年1月应邀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的“荆楚文化走澳洲”活动,首次踏出国门,在澳大利亚悉尼展示竹雕绝活。现在,徐海清在新洲邾城街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徐海清说,他要把痴迷的竹雕“玩”出更多精彩来。现在交易市场上出现的较多的是中、大型农具和竹、木器皿、铁器等生活用品。因为交通的日益发达,你可以看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各种皮草衣物,各种药材,各种外地特色产品。在繁华的集市上,卖着桌椅板凳、木梯、神龛、竹框、蒸笼、各种农具,各种衣物,各种家庭用品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大街上,你可以听到各种吆喝。这些售卖的商品,品种达数千余种之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老百姓们带来了实惠优惠,同时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选择的余地。

四、花卉苗木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古代的时候,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这是纪念百花的生日。花朝节由来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

现在旧街的花卉市场虽然没有古时候那么的庞大壮观,但是花卉苗木依然是花朝节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老百姓们可以在花朝节期间观赏到各种各样的花卉,这跟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密不可分。看到漂亮的迎春花、杜鹃等,大家也会搬上一两盆回家,给家里带来一抹春色。还有各种花苗,街上随处可见们人手中拿着几棵花苗树苗,那是要带回家培养的。树苗的话很多是水果树。今年的花朝节上,还看到了盆栽的金钱橘,结着一颗颗金黄的小橘子,煞是惹人欢喜。二伯家门口的那几颗樟树和松树,就是在花朝节的花卉苗木市场上买的,十年过去了,如今已经绿树成荫。花卉苗木,总是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带来生机好兆头。老百姓们喜欢栽种花卉苗木,经过精心的培养,除了观赏,也能带来经济收入,惠泽子孙后代。

五、各种特色小吃

“卤鸡蛋”,将鸡蛋放进加了猪肉、猪皮的卤水中煮熟即可。以前的时候一元可以买两个,现在一元只能买一个,但是口味非常好,深受老百姓喜欢。除了卤鸡蛋,还有茶叶蛋,老传统啊,一直延续下来。

“棉花糖,用调羹将砂糖倒进快速旋转的砂轮里,经高速磨擦形成絮状物,然后由木棍搅成大团,一元钱一个,好看又好吃,颇受小孩子的欢迎。以前的时候只有白色的棉花糖,今年则有五颜六色的,有红的,绿的,黄的,非常好看。

“糖人”,这个是以前有的,今年没有看到,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形象栩栩如生,非常受小孩子的青睐。

“糖葫芦”,糖葫芦是花朝节历史非常悠久的食品,以前的时候只有山楂的,现在花样繁多,出现了各种各样外形和口感的糖葫芦,深受儿童青少年喜爱。

“荸荠”,这是非常常见的农家小零食,用刀削皮,然后用竹签串好成糖葫芦的形式,二元钱一串,甘甜可口,是解渴的上品。

“甘蔗”,解渴良品,以前的时候只有绿皮甘蔗,现在出现了那种又红又粗的洋甘蔗,10元钱一棵,集市上常常有人拖了一车子的甘蔗来卖,人们争相购买。民以食为天。旧街花朝节,吃是它的特色之一,这个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在变化着。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的。边看花朝,边吃各种小吃,已成了旧街花朝节的乡亲们的一种习惯。

六、杂耍 以前每年花朝节有武术表演、耍猴、打鼓说书、皮影戏等各种民间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步消失了,至少今年这一届花朝节,没有发现。打鼓说书的没有了,但是在开幕式现场,市领导发表讲话,寄语旧街花朝节和新洲人民,与民同乐。在开幕式期间,本地的鼓乐队打鼓,鼓声动天,当地秧歌队扭起来秧歌,人们载歌载舞。现在的活动节目有新生的现代的影碟歌舞、马戏,杂技,还有最受人欢迎的楚剧。一般游乐园里头玩耍的,如碰碰船、过山车、旋转木马、海盗船等等都可以看到,成了小孩子们的玩耍天地。当然了,台球、射击、套圈圈、抽奖也成了人们喜欢玩乐的游戏。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潮流,还有鬼屋,马戏团,现代歌舞等等新活动出现在花朝节的节目中。在开幕式当晚还举行大型焰火晚会,之后在旧街庆福寺举行花朝祈福会,吸引了大批人参加。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活动,给人们带了欢乐和福气。

七、其它新增加的活动

除传统的物资交流、民俗表演等内容外,科技、文化、卫生“三

下乡”活动也给花朝节注入了新的内容。在街道上,可以看到医院门口挂着牌子,免费为老百姓检查身体,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中南五省农民赶盛会,武汉市民游旧街”。庙会吸引来自鄂豫皖湘赣5省20余县市数万群众赴会。

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由于参加的人数不断增加、参与交流的物质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城镇的居民也都把花朝节当成了旅游观光的大好时机,花朝节也由单纯的物质交流活动增加了旅游的内容。

在旧街花朝节庙会上,你能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并存。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时间的推移,花朝节越来越大众化,自己本身的一些特色和特点会逐步消失。如何保持花朝节的特点,发扬其文化成为了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为了保护花朝节的文化,应该恢复一些本地的特色,挖掘花朝节本身的文化底蕴,不要一味的追求盈利。可以恢复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活动,如武术表演、耍猴、打鼓说书、皮影戏等等。

二、同时政府可以从花朝节税收之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请本地的老艺术家,本地的民间表演团体,进行非营利性的表演,弘扬花朝节文化。

三、除此之外,构思一些与民同乐的活动,比如说,今年的祈福活动,让当地的老百姓以及游客能够参与其中。

四、群策群力,博采众家之长,利用花朝节这个平台,做大做强,把花朝节打造成旧街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推动旧街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旧街在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

第三篇:让地方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地方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大渡中学

高昌原

颜学梅 地方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方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方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方文化中的“地方”,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方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方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方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地方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方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方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实施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人教版《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地方文化在课文中时有闪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口技》,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第六单元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第五单元的《与朱元思书》,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等课文,以及大多数的综合性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各地的地方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中考中综合性学习的检测,地方文化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样的形势之下,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地方文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本土地方文化已是时代的需求。《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怎样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发掘教材中的地方文化元素,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接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如能依托于教材,适时、适量地在课堂中涉及、讲解与文章有关的地方文化知识,那一定可以催化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自豪心,这样,不但可以带动学生认真学习相应的篇章,而且还可以引发他们去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如此一来,学生接触地方文化的兴趣提高了,相应也会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在教学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我结合了高邮其他文章中有关的地方文化,给学生讲析如果汪曾祺的作品中如没有融入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只从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那么文章中很多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鲜明,给人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我结合当地的过年习俗,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刻画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从而理解文章对家醅的认识。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则结合我们泸州的川剧“泸州河”,认识戏剧文化的地方特点。

学生对地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更多有关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壤,感受家乡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这样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激情四射,更加喜爱语文课堂。

二、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探究形成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样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创新,从而形成独到见解。在学生接触与了解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一些疑惑与思考,此时作为老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所知、所想简单地告诉给他们,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引导他们确立研究的专题,教会他们怎样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尽可能地使资料丰富、全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确保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引导他们团结合作,进行广泛的研讨。并不以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果为目的,而更加注重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因为我相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都会从某一方面加大、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都会让他们更近地触摸到文化的精髓,都会使他们对地方文化产生新的思索。

在八年级下册民俗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中我就建议学生“到民间采风去”。鼓励他们到课外采用各种方式如访问长辈、查阅文献、上网搜索等等去进行家乡的地名搜索、收集民谚民歌、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名人故事等。然后开展以“家乡风情”为主题的活动,大家一起说一说民谚,唱一唱民歌,演一演民间故事,讲一讲名人文化,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将本地区有关的名人及典故、著名事件作为探究的专题。学生分组搜集,对护国战争、川南游击队等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进行探究,让学生说说历史上的人和事。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学生对纳溪乃至泸州的历史传承,积累了文史知识。

三、利用地方文化的本土性,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本教材。

开掘地方文化资源,突出学校特点,在此基础上可形成“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包容本土的民风、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这样的编写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重视、爱护及发扬光大的意识。

纳溪区大渡口镇是著名的茶乡,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积淀,过去在大渡口镇占60%的人从事的职业与茶有关。我校临近纳溪城区,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那些在家庭和社会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亲身经历,不具备能参加当地经济建设的劳动技能,尤其不具备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本领,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技能的培养。我校开展涉茶教育实验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名茶飘香》,在八年级上期使用,每周一节课。课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校本课程实践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地方特色的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通过对茶的生长了解,通过采茶实践、茶叶制作工艺流程参观、茶叶制作实践、茶文化体验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程的学习方式采用课内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即知识学习、现场实践、撰写体会等。教学方式采用课内外理论传授与实践相结合,即基础知识传授、实物演示、电教配合、现场讲解、考查考核等。课程评价以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练习情况、团结协作情况;平时实践与考查相结合;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为:优秀、良好、中等、须努力四档。使用一年后,组织修订,并命名为《云溪春茶》,2008年秋再次修订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更名为《茶叶飘香》。

四、利用地方文化作素材,进行写作训练,提升作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地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一定的写作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那么在学生对家乡的民俗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感受后,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在沈丛文《云南的歌会》中,作者描写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民俗文化艺术的品味和赞赏。我在教学此课时就加进了一题拓展写作题:在我们的家乡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盛会?能不能请你也以作者一样的手法来描写几个场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于是有许多学生都联系到了家乡的名酒节,国内外宾客云集,何等的盛况。还有学生写到元宵灯会,几十座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的彩灯连成一队,像一条彩色的巨龙缓缓移动在大道之上,吸引十几万人民驻足观赏。这些很多都是学生亲眼目睹过的,那宏伟的场面让学生深有感触,于是在写作训练中我就鼓励学生在描写之中注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表露自豪之情。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那些震撼的场面通过激情的笔调去感染班中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内心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宝贵精神遗产的欣赏与喜爱。这一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民俗地方文化的印象,又提高了写作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此外,在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呈现活动成果。谈感受,说使命,道未来,挖掘身边的民俗地域文化,感受它的丰富多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记录下来,抒发真情实感。同时也可以撰写实践报告,写写随笔,记记日记。

总之,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既可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又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魂。传承优秀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钱理群.《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蒋红梅.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5.彭智勇.关于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6.黄厚江.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2007(8).7.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7月第1版

第四篇:让“机务文化”之花更加娇艳

让“机务文化”之花更加娇艳

10月18日《人民铁道》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昌机务段建设“机务文化”赢得生产安全、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笔者认为,该段建设“机务文化”的成功做法,突出了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特色企业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前和谐铁路建设发展要求的新路,为铁路基层站段做出了榜样。相信,随着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机务文化”之花定会更加娇艳。

建设“机务文化”的做法改变了人们对机务段及机务人的认识。以往,机务段给人的印象是黑烟滚滚的烟囱,是污油横流的昏暗厂区,是“老牛喘气”的噪音制造厂,„„.而现在的机务段却是绿草如茵曲径通幽,草坪音响音乐似水,现代化厂房高大明亮,风雨棚整备场内的机车享受着“航空”似地检„„绿地、音响、厂房、机车等诸多机务段元素,仿佛赋予了灵魂和活力。机务人也由“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掏碳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变成了紧跟时代前沿,能够传递奥运会火炬的时代骄子。尤其是通过“达标塑形”建设的动车组司机,他们的矫健形象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

建设“机务文化”的做法改变了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该段,通过建设“机务文化” 实现了环境绿化、亮化、美化,也使过去简陋的“机务村”变成了风景优美的“谐趣园”,“让人感觉这不像是紧张的工作场所,而是梦幻般的家园。”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凝聚了集体力量,促进了和谐,保障了安全。这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倍感企业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人们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该段建设“机务文化”的做法很具体、很实用,是很多机务段都能够做到的。他们从演绎企业文化5个方面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入手,强化环境建设,使过去简陋的“机务村”变成了风景优美的“谐趣园”; 积极探索创新各种宣传载体,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平台,不断影响职工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把“和谐路”变成“星光大道”来弘扬英雄人物;通过制作优秀员专题片,在颁奖会上播放,创新典礼仪式;创办了《南机之声》报,编发文学艺术刊物《南风》,建成了《南机之声》广播站等文化网络。应该说,这些做法很具体、很实用,甚至有的单位以前也做了,只是他们做的更好点,更持久。

诚如文中所言:“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该段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机务文化”品牌,一定会得到更多机务段的青睐和效仿,使“机务文化”品牌更加艳丽,景象万千。(王道强)

第五篇: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总结

街党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全市文明城创建工作部署,在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以首届“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提升市民素质、提升街区文明程度这个宗旨,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广大街区居民的认同、支持和热情参与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载体新颖,参与面广。

“邻

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是街党工委、办事处在全市文明城创建过程中群众性实践活动载体的一种探索。本次活动以“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展树敦化市民良好形象”为宗旨,以“共创亲情邻里,同建文明街区”为主题,以建立新型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广泛动员街区居民共同参与。自六月十四日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在金穗家园广场拉开序幕以来,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分别走进了利民、振兴、红旗、古城、北苑、铁东、长白等11个社区,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消夏文艺晚会和精神文化大餐。激情的演唱、诙谐的小品、令人叫绝的蒙古族舞蹈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充满活力的韵律操和丰富多彩的互动游艺活动,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由街道统一组织的“邻里亲情征文”活动、“熟知百姓事,亲情进万家”、庆“

七、一”第三届“共建杯”综合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得到驻街单位和街区居民的积极响应。

二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格调高雅,体现互动。街道活动方案对“邻里节”系列活动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要求各社区结合实际,围绕文明城创建、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充分调动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一个月来,每个周末在不同的社区,都可以见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月”寓教于乐活动,“邻里厨艺大比拼”、百家饺子宴、亲子过河、呼啦圈表演、“好邻居六顶山消夏游”等互动性、趣味性节目和活动吸引了广大居民踊跃参与,现场气氛温馨而热烈。“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系列活动,为街区居民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之间由相识到相知,由熟悉到关爱,营造了温馨的社区大家庭氛围。“邻里公约”的签订,形成了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一条纽带和桥梁。

三是“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覆盖面广,体现共建。这次活动没有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居民邻里之情,而是将“邻里节”的外延加以延伸,把驻街单位、共建部队、非公组织一一纳入到了活动的主体单位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的大党建、大邻里意识。街道综合党委举办了“驻街非公企业大邻居与下岗党员再就业对接会”收到了预期效果;利民社区协同驻街二小学共同举办了“大手拉小手书法展示会”,社区书画爱好者与同学们一起共同抒发了“迎奥运、促和谐”的美好情怀;“邻里节”开幕仪式上401部队官兵表演的文艺节目,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爱心车队”党支部开展的以“迎奥运、树新风、创三城、保畅通”为主题的北山至六顶山的接力赛,展示了敦城人民喜迎奥运、全民健身的崭新精神风貌。

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节文化月”活动开展近一个月来,街区共举办大型主题文艺演出9场,体现“邻里亲”、“邻里乐”等各类趣味游艺活动9次,开展“邻里和”、“邻里美”公益活动12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街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街下阶段的邻里节活动将围绕“新、深、实、活”进一步展开,即载体更新颖,活动更深入,内容更实在,形式更灵活。继续以“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为切入口,逐步实现社区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逐年将“邻里节”打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以迎奥运为契机提升市民素质和街区文明程度,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扎实基础。

街首届“邻里节”暨“社区文化月”活动得到市领导的关注和好评,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的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给予指导,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志还亲自参加开幕式并宣布活动开幕。

下载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华让河街地方文化——迎花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