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心得:教学生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大全
班主任心得:教学生做人比教知识更重要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一名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样,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关于如何教育学生做人的问题,现代教育家张伯岑先生曾经提出了“学行合一”的观点。所谓“学与行”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修养”的问题。孰重孰轻,或者两者能否并重,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应该教养什么样的人。我以为,当代名士身上的新优雅,是日益浮躁的学生们最应该掌握的素质。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
说到优雅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而在当代名士身上,这样的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真正的优雅绝不仅仅代表着金钱、外表,或是荣耀,更多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风度气质,具有良好的教养与举止,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如今的社会上,攀比成风、拜金主义盛行,已经让孩子们的思想收到了很坏的影响。而具体到个人身上,如今的孩子更自我也更自私,举止不当、言语粗鲁的现象非常普遍。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与“祖国花朵”“民族未来”等字眼相违背的。
可能会有人说,这些学生年岁还小,不要给他们扣上大帽子。但是,做人的素养是从小就培养的,当代名士的新优雅并不是要等到到了才要学习。它不仅是一种细节的彰显,也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从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就能发现优雅、学习优雅。对于如今的孩子们来说,成为一个学习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好人,一个优雅的人,一个阳光向上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人的一生当中,优雅都是最强大的武器,是一种令生活流光溢彩的非凡魅力。它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当然,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作为依据的,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替代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阅读了本文的网友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
[中学班主任工作心得] [小学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第二篇: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课堂实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在教语文的,是在教语言的。“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一、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
请看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讲述一个故事
2.理解一首古诗
3.品味一段佳话
4.欣赏一种现象
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吧?这四个目标就是孙老师课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的四个板块:
1.讲述一个故事:孙老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着重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概括能力、理清线索的思维能力、化人为己的复述能力、当然还有倾听与口语表达的能力。2.理解一首古诗:复述课文之后,孙老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如果说孙老师开课用《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是故事积累与转承启课的一举两得,那么这首诗的品味恰好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真是两全其美。
3.品味一段佳话:孙老师让同学们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段佳话,贾岛什么佳,韩愈什么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畅所欲言中,在积极思考中,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欣赏一种现象:在课的最后,孙老师补充了“王安石练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引导学生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
对照孙老师的教学目标及其目标的落实反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制定的目标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唯独对“语言”置之不理,仿佛语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实际上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对照孙老师的课堂,我们难道还不反思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
第三篇: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王荣生先生提出来的。‚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如果你拿‚教什么‛来问语文老师,一百个语文老师都会百分之百的回答你:语文课当然教语文。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对于‚怎么教‛却是十二分重视的,我们追求的是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运用的创新,这正是本末倒置的追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课堂实录,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在教语文的,是在教语言的。‚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一、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
请看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讲述一个故事
2、理解一首古诗
3、品味一段佳话
4、欣赏一种现象 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吧?这四个目标就是孙老师课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的四个板块:
1.讲述一个故事:孙老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着重训练学生把握大意的概括能力、理清线索的思维能力、化人为己的复述能力、当然还有倾听与口语表达的能力。
2.理解一首古诗:复述课文之后,孙老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如果说孙老师开课用《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是故事积累与转承启课的一举两得,那么这首诗的品味恰好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真是两全其美。
3.品味一段佳话:孙老师让同学们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翁之一,‚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这是一段佳话,贾岛什么佳,韩愈什么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在畅所欲言中,在积极思考中,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欣赏一种现象:在课的最后,孙老师补充了‚王安石练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引导学生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
对照孙老师的教学目标及其目标的落实反观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制定的目标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唯独对‚语言‛置之不理,仿佛语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实际上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对照孙老师的课堂,我们难道还不反思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 再请欣赏王崧舟老师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王老师以‚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的《与象共舞》更能向我们证明:课的不同绝不在于教学的策略,而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教什么‛的问题。
王老师第一节课是‚阅读本位‛的教学,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认读‚熟视无睹、松弛、按摩、尴尬、彬彬有礼、绅士、气氛、冲锋陷阵、小心翼翼、翩翩起舞‛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语段。
3.能运用‚摘录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4.依托重点语段,通过表情朗读、角色置换、想象体悟等方式,感受人象合一的美妙奇观,引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王老师第二节课是‚写作本位‛的教学,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价值追求,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王老师这节课的目标第一二两点跟第一节课是一样的,在三四两点作了变动:3.理解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题目的双关作用,扩大命题范围。4.依托重点语段,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和精确,体会人和象关系密切、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见,王老师这‚一课两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又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落实的。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细读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从中大家就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扶放结合,两节课都只抓住重点语段的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
王老师的‚教什么‛的选择告诉我们:一篇课文,我们是来教阅读的,或是来教写作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二、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老师们怕教,学生们怕写,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乏内容泛化、感情虚化、语言成人化的弊端。作文课到底‚教什么‛也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道难题。在学习中,一些大家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并不难,看你‚教什么‛给学生。
1.选贴近学生的题材,让每个孩子愿意写作文,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生怕作文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贾志敏老师选择的写作素材——《烛心》是杨红樱创作的一篇不到三百字的小小说。讲的是‚我‛刚搬新居,突然停电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敲门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我‛想,刚搬来,就借东西,今天借蜡烛,明天说不定又来借葱、蒜,于是就说没有。结果小男孩从背后拿出两支蜡烛,高高举起两支蜡烛在我面前,‚我‛一下子呆住了的故事。贾老师只用了几分钟让学生读准读通故事,对文题和关键词作了指导后就提出另一个任务,把小说中阿姨变成‚我‛——小男孩来转述,口头转述后立刻要求学生写一篇500字的习作。这个小小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同学们,加上贾老师独特的设计,智慧的启迪,学生感觉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作文,并不难,只是选材要让学生感兴趣。
2.培养学生评鉴的能力,在修改自己的作文中学会作文。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关注小事
关注细节》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培养学生评鉴的能力,教会学生捕捉细节,学会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于老师首先呈现了两段自己精心写就的范文,分别为侧重对话描写和侧重于动作描写的,引导学生评鉴细节。学生对于细节有了感知后,于老师当场表演一件小事,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用眼睛、心灵去捕捉细节。这样,学生把细节写细就不再是难事。‚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于老师当场引导学生评鉴、修改自己的当堂作文,加上老师准确到位的评点、鼓励,学生作文水平自然提高了。3.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作文时不要说假话、空话,要写真事,说真话,表达真实得感情。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同桌》作文评析课鼓励学生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管老师提出:‚写作是一种勇敢‛,‚要坦荡,真诚‛,‚做写作的君子‛,‚把所有的他(同桌)都写到作文里去‛;并结合学生习作的实际,剖析了勇敢写作的效果,增强了‚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的信心。
三、课外阅读教学,我们‚教什么‛
1.教学生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窦桂梅老师激情演绎的《我的爸爸叫焦尼》的阅读指导‚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求实精神。窦老师通过简单的听、读、看、悟,让学生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
《我的爸爸叫焦尼》是时下风靡的绘本读物,共24个页面。每个页面的主题为画面,很少的文字,其中,狄姆和爸爸一起喝咖啡的一页,文字只有一句话:爸爸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窦老师两节课完成了‚师生共读‛的指导。
第一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听、读故事。窦老师借助课本的复制,有看着屏幕老师读给学生听的,也有学生读来大家听的,朗读的同时,又插话,有提问,简单的教法,回归自然。
第二节课重点指导学生好书回头看,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本的风格便是简单的直接的表白,却传达出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美丽亲情。一句最简单不过的话‚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在故事中出现了五次,在卖热狗的小店里、在图书馆里、在电影院里、在桑达那餐馆里、在站台上,很少跟爸爸见面的狄姆在有爸爸陪伴的一天里对每一个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说:‚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窦老师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大家读、议,在热议中读出了这句简单的话语中挚爱,自信、激动、骄傲、自豪,还有丰富的包容和激动人心的美丽。窦老师非常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绘本的特点是图多,窦老师提示学生看图:看画面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灰色的主色调——淡淡的哀伤;爸爸橙红色围巾——灰色里的一点红,一点温暖,希望,感动,爱;狄姆围巾是绿色上面淡淡的橙红色线条——父母的爱都聚焦到他的身上)图形、构图有什么变化?(所有的画面都是方的,最后一幅是圆的。)小道具用意何在?(送爸爸走时,画面上的时钟——相处的时间很短暂;送爸爸走时狄姆手里的书——有的说是和爸爸在一起的记忆,有的说书能给他安慰,有的说能从书中获得力量。)窦老师说过‚如果没有儿童,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就让我们在课堂上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细心倾听孩子言语与思想拔节的声音······‛窦老师的课堂就是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培植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 2.教学生守住经典的书
近几年来,有传闻说要拿掉中学课本里的所有鲁迅作品,原因是鲁迅的文章太难懂了。孩子们不喜欢,老师们头疼,到底是鲁迅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去奴性,复人性‛,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努力,也应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刘发建老师,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拿着自己的《小学生鲁迅读本》来教孩子们了,真是不简单。刘老师执教的《鲁迅是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鲁迅。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他首先让大家看了一些照片:小时候的、成年的、抽烟的照片,还有鲁迅画的无常鬼的图片、猫头鹰的图片、老鼠成亲的图片,还有鲁迅设计的北大的校徽。接着图文并茂的了解了白草园里的鲁迅、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当哥哥的鲁迅、当儿子的鲁迅、当丈夫的鲁迅、当邻居的鲁迅,还有当父亲的鲁迅,在这里,刘老师花的时间最多的,刘老师出示了鲁迅抱儿子的图片。带着学生读鲁迅抱儿子时自编的儿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刘老师还给孩子们讲了小海婴5岁吐鱼丸的故事,让学生交流:如果你的父亲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与鲁迅处理的方法比较就会发现鲁迅是一个理解孩子的父亲。刘老师教育学生要做鲁迅一样的父亲,给孩子说出理由的机会。这其实是一种尊重教育。刘老师这节课后,再问学生:鲁迅是谁?就不会只是概念化的鲁迅了,而是一个温暖风趣的形象了。
当今的学生仿佛进入读图时期,连环画、漫画、动画片是他们阅读的全部,对于一些经典的书籍却没有兴趣。阅读经典,就会拥有温暖的人生。相信经典文字里的高贵,每个孩子都有,只是缺少唤醒,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唤醒,去引导孩子阅读经典作品从而唤醒孩子固有的真善美。
语文课‚教什么‛,要分清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的要求学生学习的那些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确定了‚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教好教材内容,这就叫‚用教材教‛。
第四篇:做人比学识更重要
做人比学识更重要
最近,一条消息在网络上很火,就是一个九零后实习导演的事情,这件事请的确值得深思。我在这里,忍不住也想说几句。
还是先来说一下这件事情吧。大致是这样的,在开完会议之后,主任让一个实习导演去为每一个人买盒饭。结果,那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说:“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情我不会做。”要是在电视剧里面,说不定他会塑造成为一个个性张扬,坚持自我,坚强不屈的励志典型。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我在这里想替无奈的现实说一句话,这个人像这样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实在是不容易啊。首先,我不否认一个人要坚持自我。但是,坚持自我不是说就是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一不顺心就撂挑子,耍个性。也不是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和恭顺。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学不会,就谈不上坚持自我。在这里,我首先想说一下这个年轻人犯的错误。他太自我了,自我到自负。一个人一旦自我到自负,就容易目中无人,挑三拣四。一个人除非有本事到让周围的人都心悦诚服,否则,这个社会还轮不到你来挑。我想说,其实主任让这个年轻人去做这样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就是想考验他的为人处世。看得出来,他完全没有理会主任的意思。依旧我行我素。当然,他的这种行为除了个性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溺爱的家庭环境让他的内心过于幼稚。九零后的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甚至很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享受惯了,在外面自然装不了“孙子”。其实,去买一个盒饭不是装“孙子”,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很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就是有没有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这种服务观念其实很重要,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想,在那个人的心中,这就是一种奇耻大辱。是自己的处事原则所不能容忍的。这种人,说穿了是自我,倒不如说是自私。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对这种事情没有兴趣。现在的社会很是浮躁,年轻人一进公司就想着怎么赚钱。这种服务生干的事情没有报酬,也不是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就是浪费时间,就是影响效率。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要是连这种小事都不愿做,甚至做不好,怎么可能做得好大事情呢? 自我膨胀,自我崇拜,底气太硬。我很怀疑这个人的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李刚之类的人物撑腰。否则,他哪来这么大的胆子?哪来的这一股子傲气?难道他是想要学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成?有本事去归隐田园啊?其实,这种人就是没有吃过任何苦,要是让他饿上一段时间,他说不定甚至会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道理抛诸脑后,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EQ太低,听不懂领导的言外之意。要是主任明说这是对他的一种考验的话,他说不定欢天喜地,任劳任怨,跳着骑马舞就去了。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大家应该很是熟悉。就是一颗图钉的故事。一个应聘公司职员的年轻人因为紧张,发挥失常,没能在考官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结果,当她沮丧地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颗图钉,顺手就捡起来了。结果这个细节感动了面试官,她被录取了。当然,图钉是面试官有意放在地上的。考研的就是应试者的人品。最终,这种会替他人着想的品德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大放异彩。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个子矮小的年轻人去参加了一次特殊的招聘。招聘的内容就是吃一顿饭。结果,所有应聘者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上菜。其他的人都在那里自顾自玩手机,没有人在意。就是那位个子矮小的年轻人主动去催促服务员上菜。还主动为其他人倒茶。结果,这其实也是一次考验,那位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善良和殷勤赢得了工作的机会。其他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这就是人格魅力的价值。
也许会有人为那个人的真诚鼓掌。我想说,这个社会需要真诚的人,因为虚伪的人太多了。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微博说一个人应该适当的虚伪和现实一点。否则很难混,我不是很赞同这句话。但是,我想说,那位年轻人这种不顾一切的率真实在是很冲动。这种缺乏社会礼仪的率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率真,我觉得还不如虚伪呢?庄子说一个人应该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所谓的外化,就是外在要做到谦和,坦诚,善良,宽容,善解人意。这样,可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不至于招人讨厌。所谓的内化,就是要与环境保持好距离,不要放逐自己,不要随波逐流,要坚持自我,保持内心的高洁和单纯。保持做人的坚贞和骄傲。但是,很多人其实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人是“外化内也化”,失去了自我,就只能不停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寻求自己的社会价值。还有还有一些人,是“内化外不化”,就是那种想要追求社会价值,社会财富,但是就是不会做人,走到哪里都格格不入。让人厌倦。因为过分坚持自我,自以为是。所以不得不被社会抛弃。或者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追逐财富。有些人是“内外都不化”,那就是那些损人不利己的犯罪分子了。内心没有丝毫的善良。仇视社会。结果当然是锒铛入狱。
其实,要想做到“外化而内不化”真的很难,关键要找到一种平衡,自我的坚持和社会对于人格要求的平衡,对社会的疏离和关心的平衡。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积极的平衡。自我的表现和对于他们感受的顾忌的平衡。我想说,不是社会各处都是一个人表现自我的舞台。学会韬光养晦,隐藏自我。学会理解他人,学会适应,甚至学会顺从。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啊。我们身上有着责任,我们必须学会担当,我们也不太可能想陶渊明那样年纪轻轻就归隐。也不可能一天到晚游山玩水。所以,有的时候,牺牲一下自我是有必要的,这是做人的一门学问。
第五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校本课程《数学思维》教学浅见
大新小学 张 艳
一、开设数学思维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特殊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因材施教
大新小学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较特殊,“学生来源特殊,家庭背景特殊,地理环境特殊”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流动性大,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学生学前教育薄弱,”是学生基本情况。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是从外地到深圳打工的个体户,为了生计整天四处奔波,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课外知识极其贫乏,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在家里得不到帮助和指导,面对这样一时无法改变的实际困难,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大新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事实证明,大新小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孩子慢慢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在一年年提高。
2、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孩子的思考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知,得不出结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结论,讲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意义所在。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也是孩子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作为我们学科的校本课程。
3、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学习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新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了,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利用数学思维,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和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数学思维,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向动态、变化、开放、生成的过程发展。
二、课程总目标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探究问题、锻炼思维。
三、课时计划
每两周一课时,全学期共8课时。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兴趣分两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 外界去刺激他去接受而使他产生兴趣。我们制定校本课程内容的依据,首先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载体,引导孩子们进入一种学习状态。
兴趣从听故事开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我都把它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学生逐步认识“+、—、×、÷”等基本运算符号后,我就给学生讲“+、-的自我介绍”、“有用的×”、“﹥、﹤和=的本领”等故事给孩子们听。下面引用其中一个故事作以简单介绍。
“+”、“-”的自我介绍
数学马戏团今天招生。它们的第一项考试就是自我介绍。
首先“-”进入考场。它很自信地说:“我叫减号。我的英文名字是MINUS,简称M,人们将我的形体省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是在15世纪的时候,一个叫魏德美的德国数学家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从此我就定居在这里了。这就是我的来历。”
第二个进来的是“+”号,它说:“我叫加号,我的拉丁文名字是ET。我和减号一样也是魏德美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但相传是买酒的商人用“-”来表示酒桶里的酒买出多少,当新酒灌入酒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来的线条勾销,这样就变成了“+”号。”
团长对它们的介绍很满意,相信它们一定可以为数学马戏团做出贡献。于是,“+”和“-”双双被录取。
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的兴趣就不难培养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符号的来历以及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比我们告诉他们把东西和起来要用“+”,取掉的要用减“-”印象更为深刻。
孩子们的知识一天天增多,但我讲的故事依然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我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孩子们的知识越学越多,我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1、学习“数与代数”时我给学生讲“0的故事”、“阿拉播数字的由来”、“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数和数字一样吗?” “数学家的记忆力”、“减法不减”、“哪一年是世纪的头一年”“有趣的2000”、“生活中的运算法则”、“人身上的尺子”“曹冲称象”等。有时也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游戏:“数学谜语”、“一分钟有多长”、“绕口令”、“巧拿扑克牌”等
2、空间与图形。学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就给孩子们讲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如:“坏狐狸和三角形”、“长方形过生日”、“小欧拉智改羊圈”、“规规矩矩长方体”等。
3、统计与概率。“凌乱王国”、“草船借箭”、“用概率打胜仗”、“阿凡提巧骗小王子”等。
这些故事中有运算符号、四则运算、数学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等。也可以说是“数学简史”的回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数学发展研究史中摘取的顶顶皇冠,揭示数学一些本质、起源、发展与应用,以次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同时将这些故事和学生平时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研究数学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使有些抽象的概念变的简单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十进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它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
很久很久以前,矮人部落与野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矮人部落大获全胜。
晚上,矮人首领开始对所有的野兽进行清点。清点的工作由矮人仓库管理员来负责。他清点的方法就是每个野兽对应着自己的一个手指,一根手指代表着一只野兽,两根指头代表着两只野兽……
可是这次,矮人部落打到很多野兽,管理员十个手指都用完了,这该怎么办呢?所有的人都在想办法,这时候,矮人首领的小儿子站出来,说:“既然用完了十根手指,我们就先把已经数过的十只野兽放在一边,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打一个结,表示十只野兽。然后接着用手指数,够十个再放一堆,这样一个结一个地打下去,我们不就知道一共打了多少头野兽了吗?”
矮人管理员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结果终于数清了野兽的数目。这就是“逢十进一”的十进制的最早由来。
除了结合学习内容讲故事,我还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幻灯片:数学 家的故事),给孩子们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数学奇才——祖冲之的故事”、“歌德巴赫的猜想”、“数学神童维纳的年龄”、“刘徽的故事”“苏步青爷爷做过的一道数学题”等故事。让学生了解著名的数学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终于取得伟大成就,为人类研究和运用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教育和激励学生要学习数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遇见困难要尽力想办法解决,而不要让困难吓倒我们。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知识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而慢慢形成的一门学科。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第二阶段:以数学趣题为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游戏活动中,如:比一比谁的眼力好、数字迷宫、拼图游戏,巧移火柴棍、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巧算年龄、学会理财、巧拿扑克牌、奇妙的数王国、福尔摩斯密码等。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比如围绕培养学生观察、计算、独立思考、推理这几方面的能力,我们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奇妙的数王国”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活动内容。
第一课时
我和数字交朋友(幻灯片: 奇妙的数字)
数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但通过这样的游戏和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字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还蕴涵了这么有趣的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
找规律:填一填、画一画(幻灯片: 填一填、画一画)一切事物是有规律变化的。在数学界也是如此,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寻找规律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巧的思维、想像能力。这节课先从简单的图像和数开始。
常见数列规律:
(1)一个数看成一组,只与自己有关。
(2)几个数看成一组,一组一组相互有关。(3)本身与其它数列有关。
第一组数是关于数数方面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很快就能找出规律,可以一个一个数,2个2个数,也可以3个3个、5个5个的数;可以顺着数也 可倒着数。
第二组数是在第一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每组数都要分成两部分来分析,难度稍大一点,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
一节课如果都围绕数字展开活动,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穿插了一部分找规律画一画,根据图形的形状、多少判断它的规律,再动手将他画下来,可以放慢点节奏,让学生心情放松一下
第三组数,按规律填数不是很容易就填对的,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等,要运用数的顺序和加、减、乘、除法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根据同组数排列的顺序和前后、上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出数与数间的排列规律。学生多做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算、记忆、观察、分析的能力。
第三课时
巧填数(幻灯片:巧填数)。填数是一种既有趣、又能培养头脑灵活、发展智力的趣味活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填数这类题目的题型较多,一般是给出一个算式的横式或竖式,但算式中有某些不知道的数字或运算符号,解答时除了口算要熟练,更重要的是会分析、推理。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种,要尽量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把各种可能的答案出来。
第四课时
神奇的算术:利用对称美,求解题捷径(幻灯片:奇妙的算术)这一组算式整齐、匀称、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感兴趣。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都是对称美的自然体现。引导学生充分注意数学形式与算式的对称性,可使解题方法简洁明快。一旦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就会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课堂将会充满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项崭新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当承认,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数学的抽象美、猜想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一种神秘感和热烈感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兴趣学习。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
这几课时,只是“奇妙的数王国”的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让孩子有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把数学知识容入游戏、实践探索、生活运用中,引导学生去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五、学生的成长体会与收获
老师眼中的变化:“数学思维”的开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经验、动手实践探索、发挥聪明才能的场所。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里都的到提高和发展。同学们学习数学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经常出现抢着说,人人都想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的局面;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明显加强,在学习中遇见不懂的问题会几个人一起探讨交流;同时还养成了一个随时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不管在学校图书角、家里、书店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会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家长眼中的变化:随着数学思维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和家长一同分享。部分孩子把学校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拿回家考家长,我们的家长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竟被孩子们的小问题难倒,有些孩子还当起了家长的小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本学期第一次家长会上,有几个家长对我们的活动做了这样的评价:
我本人没有多少文化,靠做点小生意养家。我的孩子思维敏捷,爱动脑筋,数学学的较好,每次回家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量的时间都被荒废掉了。自从数学思维给孩子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以来,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他会要求我带他去书店选课外书籍回来看,有时还把学校里的活动内容带回家考我。我感觉孩子现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喜欢看书,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的家长 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家和学校都不太爱说话,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自从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担任小组长以来,他们组在收集资料、办手抄报、智慧大比拼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性格慢慢活跃起来,这是他在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我们感到很欣慰。
——***的家长
学生的收获:自“数学思维”开设以来,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每上完一 节课,孩子们都期盼下节课的来临。每当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询问什么时候再上“数学思维”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给了同学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下面举几名学生的数学日记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往常不一样的数学课——奇妙的数字王国。没想到平时看起来那么普通的数字,竟然能变化出那么多奇妙、有趣的数学问题,真是太神奇了。我今天的表现也不错,特别是巧记数字这一环节,因为我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比别的同学记得都快、都多,我觉得非常高兴,只是这节课的时间真是太短了,下节课我还要继续努力。
——蔡荣坤
上节“数学思维”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让大家搜集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在学校图书角的《小学数学》中我找到了关于“数学奇材——冯.诺伊曼”的故事,回家后,我从《特区少年》找到了“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爸爸还给我讲了关于“欧几里德”的故事。张老师看了我收集的资料后,夸奖我是一个勤于动脑和动手的好孩子,她还要我把收集的资料在班上朗读给大家听,让同学都知道数学家的故事。我真期盼下节数学思维课早点来到。
——钟琪琛
今天这节“数学思维”课,老师让我们制作一期“漫话数学”手抄报。我是“数学游戏”组的组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职务,可是要让我们这个小组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动开始了,我先召集大家分工,我和陆泽希、谢欣妍同学负责整理资料,朱泽宏、罗浩杰同学负责设计版面,李佳峰负责涂色,陈倡裕、彭霖峰负责剪贴。我们分完工,就分头忙碌起来,快下课时,我们终于完成了两份手抄报,看看其他组,多数还没完工呢。我们的作品受到张老师的夸奖,还在全班作了巡回展出,我们小组的成员高兴的都跳了起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如果大家分工合作,会完成的更好。
——梁世明 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程探讨,不光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训练已经成为我班乃至全校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六、活动后的总结与思考
1、取得收获
(1)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学思维”以体验式、研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展开活动,是以综合性、实践性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式、维持性学习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自主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与落实。自开设“数学思维”以来,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上这门课。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喜欢数学故事的孩子,因为自己收集的资料被老师选中而觉得自豪;思维敏捷的孩子因为破解了福尔摩斯密码而感到有成就感;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陶醉于拼图游戏、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之中;观察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得意拿出许多图形来和我比眼力„„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喜欢上我的每一节课,我明显感觉到数学课比以前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表述清晰流利。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加强了,思维更敏捷了,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改变教师工作方式,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思维”是一门培养孩子兴趣、智力、动手能力多方面发展的课程,教师在设计与指导这种新型课程中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是教师提升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契机。在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我把自己也当成一名普通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他们一起选课题,定内容,一起搜集资料,一起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比如分小组,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数学故事组”“数学游戏组”“数字推理组”“图形推理组”等,每个成员还可以不定期的换到其他组去。这样同学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知识丰富了,活动的舞台更宽广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和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才能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经历的困难与对策
(1)“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由师生、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持续的动态过程。”而“数学思维”是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尝试开发的课程,在实验的初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只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往往出现课程资源枯竭和不优化的局面。比如课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资料都是学生和我搜集的,有很多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还有的太杂太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整理。
(2)课程的灵活性不但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同事间的相互协作。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合作与知识结构的改善,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学科的分离与工作的孤立。教师自身要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它学科与社会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才能把每节课设计的更精致,更适合学生的喜好和成长。而现实的教学环境与现状制约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一个人的智慧总有顾此失彼的地方,加之琐碎的班务工作往往使自己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把工作做的更细、更扎实,有时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和老师的收获不是太大。
试验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程,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形态。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碰到很多的问题,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课题的选取;目标的制定;资源的开发;活动实施的手段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只有不断从工作中反思、总结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要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和同事们一起探讨研究,共同出谋划策取得大家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3)《数学思维》这门校本课程从实践中证明,确实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在教学时间上相对少了一些,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每个星期安排一节,在保证时间的同时,其教学质量也会更有保障。
200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