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动我的故事(精选)
感动我的故事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然,我对60年代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风云变幻的事情知之甚少。但读了不少书后,我对抗日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八女投江》故事中八名女战士不畏强敌,舍生忘死,为保护大部队安全转移,毅然投身战斗,把敌人的主要火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最后,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下两颗,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和汹涌奔腾的乌斯浑河,八位女战士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定投河。她们高唱《国际歌》向河心走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合上书本,展现在眼前似乎还是那水深浪急、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疯狂的子弹呼啸在江面上,猛烈的炮火象发了疯一样在水中炸开了花,悲壮的歌声回荡在我耳畔,八名女战士似钢铁般永久地屹立在乌斯浑河上,炮火打不垮她们,雷电击不碎她们,敌人的威逼利诱吓不倒、骗不倒她们。八名女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60年过去了,60年留给我们的光明需要我们去延续,我们更有理由弘扬革命先烈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独立自由的中华民族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第二篇:学生感动我的故事
我爱我班——我听课中的收获
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震撼了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心灵历经岁月考验的文学名著同样能被现在的小学生所接受,课堂上——学生用经典故事感动了我。
上午,我去四年级(1)班听马老师的语文课。马老师告诉我,要想上好这门课,就一定要有学生积极发言,而且最好能够围绕主题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生动感人的例子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是,这个班的学生思维太活跃了,发言容易走题,又有几个人爱溜号,注意力不够集中。马老师也担心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这节课的课题是《成长不忘父母恩》,属于孝亲敬长的内容。马老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讲了两个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分析了儿女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以父母的恩情为主题讲一讲身边的例子。学生的反响并不热烈,只有几个班干部举手发言,讲的都是父母每天给他们洗衣,做饭,辅导作业等,课时过了近一半,有的孩子开始走神了。这时,有个男孩儿站起来,他问:“老师,我讲一个从书里看来的故事行吗?”
“可以呀。”马老师说。“有一个女工,她有一个很小的女儿,寄养到别人家,她在工厂里拼命干活,把挣来的钱寄给那家人,可是那家的人很坏,对她的女儿不好,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向她要钱,她实在没钱了,就卖掉了自己的一些衣服,衣服卖完了,就卖掉自己的长头发,头发卖完了,就让人打掉了自己的牙齿,把洁白的门牙卖掉,最后她从一个漂亮的长头发女人变成了一个丑陋的疯女人,寒冷的冬天来了,她租不起房子,穿着单薄的衣服被人赶到大街上……”
这个苦难故事感染了每一个孩子,大家都静静地听着,没有一个人出声,讲故事的孩子已经哭出声了,有的女孩子也哭了,淘气的男孩子都低下了头,沉浸在悲惨的故事情节中。讲故事的人已经泣不成声,讲不下去了,马老师接着他的话题继续讲:“那个小女孩叫珂赛特,她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受尽了折磨……”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震撼了课堂上每个孩子的心灵。故事讲完了,沉寂的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这个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了”,有的说:“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悲惨的事情,我们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真的是太幸福了”,“与小珂赛特相比,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儿”,一堂品德课因为穿插一个经典的故事而精彩。
平时,我喜欢在业余时间里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著作,认为读书可以怡情悦性,丰富人的头脑,从来没想过它们对小学的教学有什么帮助。今天的课堂上,我被学生讲述的故事感动了,历经岁月考验的文学名著同样能被现在的小学生所接受,孩子们用名著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第三篇:我身边感动的故事
我身边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作日早晨,因为要出差,我比往常要提早很多前往办公室处理当天继续急需处理的事情。来到办公室门口,习惯性的准备掏出钥匙,却发现办公室的门开着。走进一看,原来是每日为我们保洁的阿姨在帮我整理办公桌。这个阿姨新来没多久,工作非常勤快,本来办公桌不需要整理的,现在也帮着在弄。我说:“阿姨,辛苦了!”办公桌每天都整理的这么好。阿姨先一愣,显然对我突然出现有点意外,看了我一眼,又继续整理,说:“不辛苦呀。你们做老师才辛苦呀!”我心里想:一整天坐着办公室里,倒腾一下电脑,也算不上辛苦吧。阿姨接着说:“我很开心能在这里工作。虽然只是保洁,但是能为老师们服务很开心”。我好奇:“为什么?”阿姨说:“老师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我就很尊敬老师。我也受过老师教育。那年扫文盲,我就是跟着县里来的老师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陈阿妹,我长那么大就那时候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那时我都17了。”阿姨停下手中活,直起腰,继续说:“虽然只是两个月的扫盲班,可那是我第一次进学堂,班里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学得最认真,因为老师天天夸我,我就很努力。我的名字写得很好看的”。说着就要找笔写给我看。边写边说:“我们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虽然年轻,对我们可是很照顾的”。几笔写完,一个隽秀的名字出现在纸上,我着实很感叹:“阿姨的字写的真不错!”阿姨开心的笑了:“我一辈子找工作,很多次都因为我的名字写的漂亮被录取了。现在来到这个学校工作,我能为老师服务真的很开心。所以我一辈子记得那个老师的恩情。”说完阿姨又继续工作了„„
一番本来无所谓的交谈,却在我的心里激起了思绪的浪花,一波一波,潮涌般扑上心头。“老师”这样的一个称谓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也在一个学校工作,我能衬得起“老师”的称号吗?我真能够做好“老师”这份工作吗?思绪良久,脑海里不是“陶行知”“蔡元培”,也不是“张丽莉”、“徐本禹”,而是我身边的这样一群人!
曾经有一位女老师,怀胎6月,在讲台上突发流产性出血,被急救送往医院,临出门时,却艰难的对身边的一位老师交代:“今天的课堂就改项目设计吧,项目名称就在PPt的倒数第二页„„”。后来,同事在探望她时都怪她不注意身体,她在病榻上面带微笑的回答:“课堂上来了那么多学生,我怎么能舍弃那些期待获得知识的眼神呢”?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一次高考咨询会上遇到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穷,这位同学念书是断断续续,成绩自然不是很好,可是还坚持来看看,看哪家院校能少收点甚至不收学费,接连很多家高校都婉言拒绝了。而这位老师,却主动邀请来我校就读,不仅帮助解决入学问题,还当场承诺无偿资助这个学生直到读完大学。很可喜的是,他在大二就考上了专转本,这位老师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或许你会想到这位老师有钱,可是他也是一个研究生刚刚毕业的小伙子,一个从贵州偏远地区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事情,直到这个受资助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给学院寄来了一封感谢信。
他们就是我身边的同事,确确实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可能不了解,我所在的单位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我们收取的学生大都是大家所说的高考、中考的失败者,一百分左右的考试成绩在别人看来不就是铁证吗?这样的学生,在高中班级拖后腿,在家中是不争气的败家子,在大家眼里都是烂木头、疙瘩木头!这样的学生能学好吗?能学会吗?能成人吗?能成才吗?大家一听是一所民办高职校,民办,还是高职,多多的便是一种不削一顾的眼神和口气。是呀!比我们办学规模大的公办院校很多很多,比我们层次高的学府很多很多。可我们就是民办院校,我们就有这样一群民办教师。
他们可能不是师范科班出身,但他们自从走上讲台,就是一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一名人民教师!正是因为秉承“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理念,我们的老师要比普通本科院校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学生基础差,教师就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学生自律性差,辅导员就如全天候跟踪交流督查。学生生活有困难,就会有老师无私的资助他们!“老师”这样一个称号,他们无愧于此!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有些惭愧。刚刚工作3年,却在抱怨着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甚至有些时候看我们的学生有那么一点“不顺眼”。可是,也许在学生眼里我们没有公办民办之分。我们有时严厉有时温和,但是我们始终是有责任心、耐心和爱心,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现在,但是我们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会记得那个曾经为他们施肥、松土的园丁。我想,这样的一种尊敬将会是一辈子的——就像那位年近六旬的保洁阿姨尊敬她那两个月的扫盲班老师。
想到这里,我还有什么迟疑不努力工作,还有什么抱怨不为身为一名教师而自豪,还有什么理由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奉献?我因这样一群人而感动,因为这样一个称谓而奋发,因为这样一项事业而无怨无悔!
我是一名教师,我骄傲!
第四篇:感动―――我的教育故事
感动―――我的教育故事
“老师对不起”
“_____ 朱思莹
王艺晓
代利文
蔡小龙
范凤萍……”
五个工整的大字下是701班几十个学生的签名。还有同学在继续签名……这是2014年 3月28日的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后走进不同往常平静得出奇的教室所看到的。我的眼泪立刻盈满了我的双眼。
“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太令人感动了。”简单的五个字消除了老师多少的委屈与无奈,带给了老师多少的感动和力量。我哽咽着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早就原谅你们了,你们就是我的孩子,作为一个母亲,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作母亲的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有学生回答着。我默默地坐了下来,心里怎么也无法平静,签名还在继续着……
午休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平时比较调皮的蔡小龙走向讲台对我说:“老师,我们都知道错了,您今天回办公室休息吧,我来管班。”“你不要休息吗?”“我不要,老师,您太辛苦了,今天您一定要好好休息一次,我相信我能管好班级。”“不,还是你去休息吧,你下午还要上课,老师下午没课了。我就在讲座上趴几分钟就行了。你有这份心,老师已经很感动了,谢谢你。”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事情还得追溯到上午第四节的数学课。我站在班级的走廊上给学生讲课,当我转身走向黑板时,“哈哈哈------哈哈哈------”教室里突然哄堂大笑起来,笑得我莫名其妙,笑得我心里直发毛。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你背上有一张纸条。”同时,我身后的学生帮我摘下纸条并交给了我。我一看:上面画着一幅漫画,还写着一句骂人的话。
我一看就火了,大声吼道:“是谁做的?”教室里鸦雀无声,“到底是谁做的?我又大声责问了一句。
“不是我”“不是我”“我不知道”……有同学怯怯的回答着。“是谁?难道没有一个人看见吗?”又是一阵沉默,我更生气了“我就不相信没有一个人看见的。我们班的正义感哪去了?”
“老师,我告诉你不是我们男生干的,是一名女生干的?
我又看了一眼我走过的走廊两边的女生,再仔细看了看字条上的字迹,心里已经清楚了是哪个女孩子写的?我一想到她平时的表现,心里更火了。但我转念一想,她平时就有点不服管理,若我现在当众批评她,只能使我们之间的矛盾更激化,而且发火只能显示自己的无能,小气。想想班上有几个同学经常不服管教,和老师唱反调,我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大度,宽容来教育他们呢?还可以通过这件事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教育。于是我冷静下来,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希望这位同学下课后能当面向我认错,并且谈谈她这样做的原因。现在我想就这件事本事谈谈我的感受。同学们,刚才发生的这件事令我很痛心,我痛心的不是那个搞出这种恶作剧的人,而是痛心我们班的少部分同学,没有一点正义感,他们对学生作弄老师的行为不是揭发,不是愤恨,不是感到惭愧,而是无原则的包庇,兴奋,甚至是拍手称快。难道这就是你们对一个整天为你们操碎了心的老师的态度吗?难道这就是一个每天早起晚归,呕心沥血教导你们的老师应该得到的回报吗?我自省从开学到现在,我几乎每天是第一个进班组织你们早读。中午,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上辅导你们,从来没有休息过。晚上,你们都回家了,我还在伏案写学案,改作业。老师这样的辛苦不求你们什么感激,只求你们能理解老师的,努力多学点知识为自己的将来储备知识力量。同学们,我们701班的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凭着一份良心,一份责任做人做事,勤勤恳恳的工作着,可能有时我们对待你们严厉了一些,态度粗暴了一点,在这里我先向大家道歉。今后我们也会改正。但我们绝不原谅你们对正义的这种态度。对犯了错误后的这种态度。伸张正义、知错能改、感恩戴德、宽容理解才是现在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这件事我不再追究,我期待着大家今后的表现……”等我说完,学习委员朱思莹站了起来,边朝我鞠躬边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
“老师,对不起”这时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边鞠躬边异口同声的说。这声音响亮,温暖,令人感动。而且这感动还在继续,接着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所述的事。事后,当事着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对老师,对学习的态度发生很大的改变。
我顿感欣慰,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结果。在各种舆论中,对班主任心灵伤害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反戈一击的背叛……公开与自己唱反对台戏,或搞恶作剧捉弄老师或是找学校领导告状……想想自己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满,心里怎么能想得通,忍受这份窝囊罪,但只要我们意识到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必然不成熟:心无城府,说话直率,思想偏激,认识片面……他们对我们的不满都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感情危机”,作为思想境界远在学生之上的教育者,我们不屑计较这些,大多时候要用感动来感动学生。用一颗比海还宽阔的心来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来打动他们的心灵。因为老师宽容学生谅解学生,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境界。
第五篇:感动故事
1、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事迹
《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事迹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3、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何玥事迹
《何玥: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4、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家顺事迹
《陈家顺:受民工爱戴的基层好干部》
陈家顺,54岁,男。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5、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淑珍事迹
《高淑珍:河北的爱心小院》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6、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丽莉事迹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7、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文波事迹
《李文波: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9、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周月华、艾起事迹
《周月华、艾起:残疾乡村医生夫妇》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