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与基础》有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吴大卫
机械10-3班
10101432
2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有感
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私有制的批判,消除阶级差异的可行性
我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中发现,卢梭对人的不平等认识是比较唯心的。他的对私有制的仇视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文中的某些子句中可见一斑。但是,对于其不平等的来源以及其发展的逻辑性,我认为是很辨证的。社会主义思想里面反复提到了关于建立一个消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差异的观点正好谋和了我在阅读此书的一些感受。于此,我想谈谈我对于这些事物的想法。
其一,我认为私有制是必须存在的,是社会文明前进的坚实不可动摇的一步,消除之必然是制度的倒退,文明的倒退。它的存在的必须性我会在下文做具体的论述。
其二,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制度、阶级剥削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现有客观历史条件下,它的必然存在性不可否认。又由于阶级差异及其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我在下文重具体论述)因此为了认识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存在性,在讨论阶级制度以及其剥削现状是不得不将其与私有制的产生的必须性和私有制存在必然性一起讨论的。
其三,我将把若干比较重要的字句在文中加了一遍注译,以便于加深理解。
辩证的平等:
假若说我们把消除现在有私有制引起的不平等当做艰巨的任务,那么在私有制产生之前的某个时间段,一定有些时间段是处于人人平等的美好状态。在比较早早的某个时代(这里允许我跳过卢梭篇幅里讨论最长的原始人成长阶段),地球上的人类种群非常稀少。人类的生活条件比较原始,并且人已经学
会了一些基本生活能力。例如制造石器,生火,建造可用于栖居的环境(不能叫做房屋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得需要具备最初级的沟通功能(这时还不能说他们已具备了语言)。这个时候的人们是可以说过着相对平等的生活,在排除所有生理上的先天差异后,我们首先可以说在生理上已经处于了平等的状态,然后,我们关注到他们不会过于关心自己的存物,因为储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卢梭在成长篇里论述证明他们还不具备考虑到第二天事情的能力),或者即使有存物,他们仍然只有到了要用到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候,不仅生理上人人平等了。由于在生活索取上的自给自足,我们毫不犹豫可以把它们看做是处于某种条件平等的社会状态。假若,有一种特殊情况。在某地已经有若干个人长期生活着,而这时遇到了外来者的野蛮入侵,这些较为强势的外来者强行若要将他们驱逐出生活地。这时,如果在避免了一场杀戮的可能性之下,原来的这一些人只好前移到其他地方去。我们在考虑到这里时,或许会想起社会中的依仗强权、暴力剥削他人的形象。但是,只要稍微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价值观放在他们身上(或说是放在这个时候的人类身上)是完全不合乎逻辑的。因为,很简单,他们在心理上仍然不会有被欺压被剥削的影响。因为首先,在没有私有这个意识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把某物强调为财产,这种迁移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一个地方吃饭睡觉而已,这一点也不影响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换言之,无论他们被什么样的外来者驱逐走,无论之后又迁移到什么地方,人们都是自己为自己地生活着。再假设,若当这个外来者稍后离开这片区域,这个栖居地又将处于没有归属的状态。(何况在有人居住的时候,你也不能说其是有归属的)因此,说不上是谁抢占了谁的,只能说,这些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不停交换着自己的栖居地,自给自足的模式仍然继续。当然,前提是,非常少量的人、外部存在不可控制的大量的物质资源、没有私有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的人在生活的物质条件上有着不可置疑的平等性。
时间可以再往后推移一些,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指某地区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密集。不可避免地导致合作的产生。而这种比个人或者小型部落生产能力高得多的新型人口集合群体必然将前两者逐渐边缘化。这便形成了早期的社会。这时的社会当然只是初期一种简单的人口集合而已,不存在等级的分化。也是在刚刚开始不久,人逐渐体会到了合作的好处。捕食动物只需要这个
集合中一小部分较为精壮的人去就可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了(这也是在多次打猎过程中意识到的,在最最初的时候,更为精壮的人会比弱小的人捕食的东西多,这时候所剩下的食物,也许较为弱小的一方有其他资源作为交换,这也就促生了一种物品交换的早期形式。当然,也许也是源于精壮者的施舍,这都存在可能)。总之,适合捕猎的人发现他的任务就是(或者说是最好的是)捕猎,善于做其他事的人就该去做其他事。因此,每到一天末尾清算的时候(我们假设他们还是不能预想到第二天早上的事情)物品的交换就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内容。我在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这个社会的集合,并没有讨论到人的住宿问题。假若不加以解决,我认为之后的逻辑将毫无用处。所以,我的解读是,这种早期的人口集合最开始仍是不介意住宿的。我可以这么说,我认为,这个早期的集合还停留在概念上的集合。居住地是相对自由的(没有外人打扰的,没有土地纠纷的),这些人在合作劳作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水平不高的大脑多次加深影像后,发现居住在一起,劳作更方便,社会效率更高。所以,这个人口集合在初期也有从概念到实际的慢慢转变的过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外部物质上,人类之间互相更加紧密。于是人们会约定在某一块地方规划出一块适居地,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上的巧合为先导。这都存在可能性,重点是,这些人,很多的人,慢慢住在一起了。这时,我们可以继续设想,他们互相为己划分地域的场景。这时,当某人认识到某地盘,某物体可以是有归属的时候,这个就是最早的私有概念的产生。很自然的他们都极力地把他们见到想要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很简单地推想出来,由于脑力的发展限制,这些人还不知道贪婪,当然,他们也不会为别人考虑这些规划。因此,可以想象当时在规划时,人人都恰如其分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地盘、其他物质)。比如,当有人说,这棵树是我的了,很巧的是,其他人居然也就信了,因为这些人他们也在不停地对外宣称着自己的财产,由于人数相对于自然资源的少数,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的过程看作是相安无事的。最后,这一段我想说的就是,在这个社会形成(也可以说成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初期)的初期,没有人生气,没有人为某物而争执。这时候,而且在没有引起任何变化的短时间内,进行着物品的交易(交换),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物质条件人人平等的社会。
因此,这个时候,我可以宣布,由此即将诞生的是,物品作为简单商品的交
换,以及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的分工并不是结束。接着,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是生产力的提升(这里是指相对早期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生产力的提升会导致生产出的物质过剩。假如我们还停留在这些人不会预想第二天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在无数次生产过剩中学会囤积物品的(一开始是食物)。由此,可以想象他们已经学会了为第二天,或者是后几天的生机做打算。因此,我这么说,他们开始为自己以后做打算也就是由物质眼前的私有性进步到物质的潜在价值(就是说永恒的私有性),换言之,他们会逐渐认为,这些东西一定会用上,或许明天,或许后几天。所以,私有财产的初期便是这样形成的。但是,问题在于,社会的平等性按理说仍然没有打破?当然不是,人们都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并且有了商品交换的概念。因此,只要把人的品质稍加区分。我们可以看到,不爱劳作的懒人,把自己的原有财产交换干净之后就一贫如洗了。而勤于劳作的人,他的物质丰富很快,不久他就比别人富裕了几个档次。(在这里之后,我稍微省略一些篇幅)贫穷的人已经不会像最早的阶段一样选择迁移了,因为他发现人类个体是无法产生这些优质的物质条件的(丰富的劳作产品,包括衣食住行)即脱离这种社会是完全不理智的,不过我还不能排除类似这种个体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富裕的人在看到囤积的物资远远超出生活物资交换范围时,他逐渐(可以这么认为)想出了其他利用这些物质的渠道。例如,让贫穷的人替他劳作(这时穷人只有劳动力可以做交换了),而他利用已有的丰富物质逐渐地使自己摆脱了劳作的境地。而且,为了维持这种状况,他必须将替他劳作的人的大多数所得全部占为己有。而其实对于贫穷的人来说,这样的机会也是比较来之不易的。所以,这种模式就这样长存下来了。(对于初期必然会有的对财富不均引起的暴力斗争直到政府等官方监管部门的建立,我在这里就略掉了,当做既成事实)从此以后,平衡就打破了,我们看到的场景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贫穷,还有一大部分不能被归为以上两类的人士仍继续在分配给自己的社会分工里劳作着。
在这里,不是已经出现了不平等吗?不是已经出现了剥削吗?
但是纵观前后,难道我们看到了私有制产生的最开始就起源于财富的分配不均?难道在最初分配时就已经产生不快?所以,造成现在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是由一个平衡的起点开始,在不断地发生着符合买卖双方意愿以及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交换原则为准则的事物后,逐渐形成的。难道从纵观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现
状不是辩证平等的吗?
我们现在退回前几段,假设私有制没有出现。代之以公有制,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所有人将生产产物交归公家,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谁是公家?由谁来操办?公家既不是个人,也不是代表少数人群利益的代表。当时人们之间是以共同居住的若干人组成的小型部落为单位凝聚起来的,假若要选出一个操持所有人物质的代表组织,这里不免有一场血战。而事实上,这时候的人的智商是没有到达这种地步的,在只为自己谋求更多物质的情况下,要他们想到要使每一个人所得平均是不现实的。人的眼光以及视野都是由自我到外物的,私有制就是最早为谋求自身利益,保全既得自身利益的规则,是一种基础的保护原则。而这对当初的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我们刨除暴力夺取等非正常手段的获利。在统一制度框架下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符合历史条件的交换原则的交易。
我们排除外界所有创造平衡的条件,唯一看到的是人性的差异。人分勤劳和懒惰,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其实就是在此。勤劳的人多劳作,而多劳作的直接后果就是物质上的丰富;然而懒惰的人少劳作或不劳作,物质少的或许养不起自身,以至于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接受投入与产出比很低的替人劳作的境地。但是这种劳作岗位的存在在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符合当时条件交换原则的交易。因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无法完成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劳作,如果他不出卖劳动力,他将在这个有机构成的社会中逐渐死去。
所以,我这样看待,私有制的产生是保全个人所得,保全个人创造的准则。而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人性的缺陷。在商品交换的平等原则下,懒惰的人在他还有物质基础的时候可以养活自己,但当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却就不能像在上文中被驱逐出栖居地的早期人类那样随意再找个地盘养活自己了。而这个时候,他只能出卖劳动力才能养活自己。
第二篇: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有感
11级生医2班 2011061212 朱
丹
人,生而平等。这句话没错,每个人自出生起都有他的人格和尊严。但从唯物主义理论来说,人类的不平等是必然的。在众多的哲学书中,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本书主要诠释了卢梭的生平和他的思想。我从中选出了四句话来阐述我对该书的理解。
第一句:因为换句话说,这就等于问所有发号施令的人是否一定优于服从命令的人,在同样的人们之中,他们的体力或智力,才能或品德是否总和他们的权势或财富相称。(P70)
卢梭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种是生活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必追究在这两种不平等之间,有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世界上最绝对的东西是不绝对。发号施令的人不一定优于服从命令的人,人们的才能并不总是和他们的权势和财富相称。同样的,两种不平等之间有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句:没有一定住所,谁也不需要谁,一生之中彼此也许遇不上两次,互不相识,互不交谈的人们,他们能够自我完善和相互启发到什么程度呢?(P88)
在谈论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问题时,卢梭谈到了语言的问题。语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增加了交流。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不平等性在潜移默化中,像河流里的沙砾,于时间的荒原里沉淀。
第三句: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的关怀。(P112)
人靠着本能使自己远离饥饿,又因为欲望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人类一出生就学会了爱自己。不管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踏出第一步,并且不断努力。遇到困难了,人自然而然学着克服困难。为了生存,人学会了于必要是战胜别的动物,学会了同其他的人争夺食物。
第四句:因为人们有足够理智来觉察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处,却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预见政治制度的危险。(P128)
人们常常经历这样的事情:认为一种方法将很好的实行,结果却因为缺乏经验而忽视了它的弊端,最终导致失败。那些积累经验,最能预见弊病的人,最终从弊病中获取了利益。社会和法律在这样的发展中演化出愈来愈明显的不平等。
卢梭的思想,是辩证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抓住论题的核心,进行有效的探
究。
第三篇: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有感
浅谈私有制的起源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有感从小到大,在历史课上,每逢上到外国史时,老师总不厌其烦地强调外国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渊源。这时候,伏尔泰,卢梭等家喻户晓的名字便会闪亮地呈现在黑板上,令人记忆犹新。当时年幼的我只知道卢梭提出过人民主权,却不知道人民主权的真实含义,历史意义,现实影响。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卢梭的经典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才真正深刻的感受到名家的辉煌所在。书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卢梭的法律思维与哲学思想,在我看来,他行文的风格犹如一首首抒情诗,处处洋溢着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和哲学的激情!我不敢对卢梭做太多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别人对卢梭的评价吧: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除揭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奠定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基础外,还探究了人类的自然性问题。阐发了卢梭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很新颖,有许多独到之处。提出了最初原始人是散居于动物之中,独来独往,并非群居;人的思考状态是反自然状态;人以自由施动者身份参与自己活动;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渐趋衰落;人性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发展而变恶;关于“人”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等重要的人学思想。卢梭的人学思想及研究很有特色。其一,研究的目的性强。其二,提出人类社会的堕落是由人性所肇事的思想。其三,人类的进步与退化是同时消长相伴相成。其四,社会性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其五,人类自私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拦路虎。卢梭的人学研究启迪了人
们的思维,开阔视野。他的人学理论不仅蕴含深刻内涵,并有实践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发掘,为人学研究,做出贡献。专家的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卢梭的功绩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刚开始,在人类还没被称为万物之主之前,在人类还是自然状态时,他们与其他动物并无任何区别。生活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既食,色,性。食色性大概是自然所赋予全部生物的吧,在我看来,这就是卢梭所说的原始的需求。生活即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食色性,对于生活,原始人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想这大概是他们的精神所限制吧。精神的停滞限制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为他们的精神也处于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原始状态,只要是生物都有精神。没有精神,又怎么来控制肉体呢?又怎么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呢?可惜原始人类的这些精神力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用来支配自身去满足原始需求。在这里,用支配其实是不合适的,他们完全没有支配的概念,只能说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能力吧,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原始人类包括其他动物在饥饿时看到食物为什么就会有去吃的冲动(饿了吃东西为什么能消除饥饿感);为什么在一定季节,看到异性自身的精神会支配肉体去接近他(她)们,想与之性交;为什么看到美好的景色会自发地留神......我也没有能力去探讨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暂且规定这是大自然赋予全部生命体的一种天生的能力与欲望吧。
卢梭强调,私有制的产生必定要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联系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差别,这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了。然而,正如卢梭所说的:自然状态的人,整日游荡与森林中间,没有劳役,没有语
言,没有家庭。既不知何谓战争,也不知何谓关系,他们对同类没有任何需求,也没有任何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于根本不能区分他们谁是谁。因此,原始人自给自足,清心寡欲,他们所拥有的感情和知识与他们的处境相称,他们只能意识到现实的需要,他们只关心那些必须关注的事物,他们的智力发展超不过他们的幻想,即便他们偶有发明,也不能传授别人,因为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每种技艺都会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失。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教育,下一代人不会比上一代人有所出息,每一代人都从相同的起点开始生活。是的,或许正如卢梭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要有联系就需要语言,语言的产生需要智慧的萌芽,智慧的萌芽需要精神的升华。从我自身的观点来看,精神与肉体是天生拥有的,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我们在婴儿时期常常濑尿,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还没发达,还没有成熟,至于为什么没有成熟是因为精神力的不足,我们的精神意念不足以控制自身的肉体所以一般婴儿会濑尿。随着人的生长,精神与肉体会达到一个平衡。关于为什么自动会平衡,我想这大概跟我们的生理,如水盐平衡相似吧。所以我推测,早期自然人类的所谓“天才”是一些身体特别强壮的人,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念不会比一般人差,对于事物的感知度就自然而然的增强了。加之人本来就是具有同情心与感情的生灵!但我不认为当时的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度,敏感度强到足以使他们产生“认识”。或许正如卢梭所说的新鲜环境的刺激使得人类的心灵发展。当险峻的环境逼得一群强壮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某种联系,这种联
系是模糊的,只限于感官的升华。试想一下,当看到一大群同类聚集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其次是同情心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加强。正如书中谈到:同情心是最自然地品性。“自然赋予人类以眼泪,那时因为她给人类以最慈悲的心。当看到同类陷入困境时,原始人类会自发地想要帮忙的冲动,因为不想同类受到自己之前所受到的伤害。而自身所受到的伤害越强,同情心也就越强,因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体会别人的痛苦。这时,在大灾难来临时,同情心也许会促发原始人类去营救同类,或者用他们一切技能,诸如声音来提示所谓的灾难。久而久之,语言的雏形产生了。这多发生在家庭中。或许幸运的是,几个家庭同时聚集在一起。集团组织也开始诞生了!集团组织的诞生毋庸置疑对于私有制的萌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通常一个制度的形成产生于一群人之中,而这制度也蕴含着领袖者的意志。我猜想,制度的起源,是源自于人类生活的本能。作为一个动物性的人,原始人的本能就是饮食男女,抚育后代。而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怎么做,他的本能就是想到‘我也有同样的权利像他么那样去做’。所以,早在人类的丛林时代,当那些聚集在一起的貌似蒙昧的原始人为争夺食物,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冲突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不忍心看到同类悲惨的生活,一种确定各个人的权利,义务,而且符合公平,正确的做法,就会在人群中产生。久而久之,这些做法会演变成惯例,习俗,又慢慢演变成人们普遍遵从的行为准则,而秩序就由此产生。我想说的是,要达到原始人能够创造秩序来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就像卢梭所说的,伴随着观念和
情感的相互推进,心灵和精神才开始活跃,使得他们逐渐抛弃原始的粗野状态。因为群居而开始互相关注,由于持续不断的见面而产生了家族之间男女结合的冲动,进而有了模糊的感情,于是乎不能忍受长期不能见面的痛苦。然而,人在迫切满足自己欲望与需要的同时又是自私的,正如我上面所说的,争夺食物与配偶。这也许跟卢梭所认为的不同,他心中的原始人太天真无邪了。而我则认为因为环境的压迫,群居的联系,使得混乱产生。最后,强者征服弱者,弱者服从强者。最后关于食物的私有制产生了,因为食物是人们的最早期可称之为财产的财产,而又根据食色性的天性,食物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占有十分大的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最开始是对食物的占有而设立的。
也许我对私有制的起源阐述得不够明晰,没有卢梭大师那么的逻辑清晰,思辨如水中蛟龙,读着它,就像走一条蜿蜒的路,海阔天空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我的理解是:私有制产生于人类的悟性!而这悟性是由自然长期的压迫,群居生活,加之同情心的驱使而产生的原始智慧!
第四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与起源》读书感想
本书是卢梭1753年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所撰写的,出版于1755年本书中,卢梭一反同时代哲学家的乐观人士,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作进步与退化的矛盾统一体。他通过回顾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提出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是人类的进步导致并且加剧了人类的不公平,并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公平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书中,最引人思考,也最能体现作者对人类发展持有矛盾的观点的一句话是“谁听说过一个自由的野蛮人抱怨生活想要自杀?”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按照作者的论述思路来展开我的读书报告。
作者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力以及心理或者精神素质的差别;另一种是伦理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取决于一种协约,这种协约是由人们的同意确立的,而这种协约是由某些人专门享受而且往往有损于他人的各种特权组成的。(比如比他人更富有、更高贵、有权势等等),而在论述中,作者认为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卢梭从描述自然人的生存状态开始,这些对自然人及其生存状态的描述最终目的为了证明自然人之间是孤立的、没有不公平而言。具体论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首先是对人的自然状态谈起,作者假定人的自然状态(也就是所谓的野蛮人)或者说处于萌芽状态下的人便是使用双脚直立行走的(限于当时的解剖学、考古学的研究水平),人在速度、力量、敏捷等方面虽然逊色于某些动物,但是人的身体构造非常合理,并且通过生存的锻炼可以维持生存。同时,原始人通过长时间单独分散于野兽之间并经常与之较量,能够知觉的对各种动物做出搏斗或者逃跑的反应,猛兽不是人的威胁,人更可怕的敌人是天生虚弱、晚年衰老以及疾病。因为人类的母亲比其他动物更善于保护幼儿、人的晚年期于整个寿命相比并不比其他动物长,而这也不是人所害怕的。另外一个威胁时疾病,野蛮人如其他野生动物一样,很少生病或者即使生病也可以很容易治愈。作者认为人的许多疾病是由于人的发展而产生的,如富人饮酒作乐、穷人吃食肮脏的东西、过渡饮酒等等都是疾病产生的原因。(作者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区探讨原始人的这种生存方式也就证明了人在最初始的状态从生理上与其他野生动物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在大自然中,其他动物只能被动地服从大自然的分配,而人自认为有服从或者不服从的理由,卢梭将之称为“自我完善化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借助环境开发人的其他能力,“人的这种特殊而且几乎无限的能力成为了人的一切不幸的根源。”
以上部分论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然状态下的人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接着,作者探讨了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语言的创始者中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来进行分析,以自然状态下无法形成语言来作为自然人是独立生存的佐证。他认为既然自然人可以独立生存,那么它与其他同类的相遇只是偶然现象,在极为短暂的时间是不会产生语言的。即便有一丁点所谓的语言,因为自然人漂泊不定,语言也变化无常,任何习语不会稳定下来。只有当母性自然人哺育幼儿是可能会产生所谓的语言,但当幼年自然人有独立生存能力之后,便会和其母亲分离,也只有在很偶然的时候才相遇,即便相遇也不会认识,之前产生的语言也忘却了。作者以这种语言在独立状态下不可产生的可能性来证明这种自然人在独立状态下生存的可能性。当然,现在看来,卢梭没有解释清楚语言的起源问题,他没有借助当时所认为的“借助神的帮助产生”的观点,只是让这个问题悬而不解。
在所谓的伦理方面,自然人既没有恶,也没有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组织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是感情的平静和度邪恶的无知。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自然人非常少的需求可以随手可得,无法想象一个强壮的自然人会依赖于一个软弱的自然人而生存。因此,作者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自然人的生存状态:野蛮人在丛林中漂泊游荡,没有技艺,没有语言,没有栖所,与人无争也不与人交际,既不需要别人帮助,也无害人之念,甚至可能从未能够对人进行辨认。他们没有感情,并且自给自足,指具有与其状态相应的意识和智力。他的悟性也只是发展到了有点自负的程度。如果偶然有所发现,他也不可能与别人交流感想,因为他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认识。即使有所发明,那也将与其发明者一同消亡。没有教育,没有进步。一代一代毫无进展地繁衍下去。每个时代的出发点都是相同,那混沌出来的蒙昧时代不知过了多少世纪,人力已经老了,而个人依旧是个稚童。
所以说,在自然状态下,人的差异是很少的,许多自认为是自然的差异,不过是社会中人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产物。
即便原始人存在着现代人所认为的差异,在那种独立生存的时代也是没用的,没有爱情的地方,美丽又什么用呢?不会说话的人聪明又什么用呢?不和人打交道有计谋有什么用呢?
那么什么是人类不公平的起源和基础呢?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是人类的进步导致并且加剧了人类的不公平,并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公平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人的第一个意识是他的存在意识。他首要关心的事情是自我保护。在自然状态下,人过着纯感觉的动作般的生活,不利用大自然赋予的那种“自我完善能力”,但是慢慢变遇到困难,学会克服它们,如利用石头、树枝与其他动物搏斗。慢慢地不知不觉地人学会了关注、比较,如强弱、大小、勇敢等,只是这种意识是朦胧的不可表达的。并且学会了偶然和同类共同合作捕捉猎物等等。最初的一些进步,使得人在其他方面的进步速度逐渐加快,本领越来越完善,知道有一天不再栖息在山林、山洞,有了固定的茅棚。卢梭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变革,这确定了家庭,产生了私有财产。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所需比自然状态下更多,许多新工具被发明。人类享受着其祖先没有享受的舒适条件,也给自己套上了未曾预料的枷锁,因为这些条件没过多久就变为必须品,拥有时赶不到快乐,没后时让人感到不幸。
这种定居慢慢使得同一生活方式的人聚拢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逐渐增多,慢慢产生比较,感情,也因此相互评价,产生尊重等等。处于这种比较,开始产生自尊,并开始为侵犯进行惩罚。同时在这种交往中,从这种需要别人帮助之日起,人们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必需品时会更好,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变得必不可少。慢慢产生了农业,而土地的耕种导致土地的分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这种强壮,技术熟练,头脑灵活的人得到更多的收获,人与人自然地不平等随着措施的不平等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时候人的能力得到巨大开发,记忆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等都得到充足发展。人的地位逐渐以他的财富数量、智力、力量、美貌等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产生了嫉妒心。人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服从他人,服从同类。人们一方面相互竞争,一方面是利益冲突,这种豆带有损人利己的欲望都是最初的私有制产生的后果,都是新的不公平的产物。
这种不公平的加剧加上穷人和富人不同的性格产生了强盗、奴役、支配等等。人变得逐渐贪婪,巧取豪夺、盗窃抢劫越来越严重,进入可怕的战争状态。
人类不得不考虑这种境地,尤其是富人,不但有丧命的危险而且还有丧失财产的危险。他们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变开始于穷人通过契约来组建联盟保障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东西,人人尽相同的义务,共同击退共同的敌人。人人只看到这种制度的好处,也不得不为了这种自由争先恐后地接受这种制度镣铐。卢梭认为这是法律和社会的起源,它给穷人戴上了镣铐却保障了富人的财富,为私有制和不平等确立了法律。
这种联盟的法律在慢慢的越来越完善,但是人们也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惩罚每次都要所有人来共同决定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于是选择选择行政官并代理人民来做这些决定非常有必要,于是人们开始根据能力、道德、信誉、财富等等标准来选择行政官并通过法律来规定他的权威和义务。由于选举待来了很多麻烦,如阴谋诡计,党派纷争等导致内战频发,人类慢慢进入以前的无政府状态的边缘。权贵们利用这种局面使得职位世袭化。而人们也习惯于从属地位,习惯于过安宁的生活,不再反抗,任凭他人奴役,世袭首领们也习惯于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习惯于奴役他人。我们观察到的人类的不平等在这个变革中逐渐发展。这个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确立阶段;行政官职设立阶段和合法权利向专制权力转变阶段。行政官为了篡夺非法权利,不得不收养亲信,而怀有野心的人也愿意接受这种奴役和摆布,以便他们可以随意支配别人。这种过程中阶级、财富等等各种不公平全部产生。
第五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书名:《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法]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3月第2版
读完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反复思考着关于书名的这个问题------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自古以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平等,然而人类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不平等之中。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平等的存在,人类的发展为什么不能使不平等消失,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社会,成为无数思想家、哲学家探讨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1953年,应法国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它是否为自然法所许可?”卢梭写了这篇被后人称作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理论基础的论文。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如恩格斯所说,“卢梭把不平等的产生看作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对抗性的,它同时又是一种退步。”卢梭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作是进步和退化的矛盾统一体,认为人类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人类的堕落史,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即加深一步,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环节。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来对命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证明了“在自然状态下,几乎察觉不出不平等想象的存在,也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令我感到受益的是卢梭在关于自由的阐述中的一段话------“我愿意自由地生,也自由地死。也就是说,要自愿地服从法律,服从于这种我和任何人都不可能摆脱的体面的束缚。这种束缚有益于身心,而且温和,连最高傲的人都能驯顺地接受之,而对于其他任何束缚,他们天生就不能忍受。”从中可以看出,自由是受法律约束的,世上未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规定、约束以外的一切事情。
书中,卢梭自发地运用辩证法的原理而进行的精辟论述使我折服,但是从第一部分的结尾部分可以看出,他将部分需要考虑的因素视作是“偶然性”,这使我们也看到了他这篇论文所存在的薄弱点。
总的来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