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佛大学关于目标调查
哈佛大学关于目标调查2008-08-09 16:15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把一只蜥蜴截成两段,一半向前跑去,另一半向后跑去。这正如一个人做事情将目标分开一样。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的人。
第二篇:哈佛大学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定稿]
哈佛大学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哈佛大学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有一定规律:
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有清晰但目标比较短期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律师、医生、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那27%的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都不如意,常常失业,并且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成功发展的渴望。
如果你能发掘它,便能找到成功的方向,找到一种支持你不懈努力的持久力量。
然而,正如西方的那句谚语所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为成功制定一份书面计划
有的人将成功界定在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先天的环境条件上。
虽然这些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之一,但远远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
成功的事业还需要准确的、文字性的计划。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制定自我发展的行动计划,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必不可少。
什么左右你10年后的“价值等级”
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收入变化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
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
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
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
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
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
从离开校园到职场人生,1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
然而,10年过去,当同窗好友再一次相聚时,在职场的地平在线,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昔日朝夕相处、平起平坐的同学,有了明显的“社会价值等级”。
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刚刚步入社会,谁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毕业后,我可以干什么呢?做销售、做管理„„似乎做什么都可以。
那么今后的人生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呢?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
大学毕业即在一家知名公司做助理工作的王军,5年间,不因周围公司高薪相聘的诱惑所动,一心一意钻研公司业务。
5年后便被公司聘任为总经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今年32岁的张洁,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公司提拔为客户经理。
出入有车,手下统领着一班人马,隔三差五去美国总部“取经”,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10年过去,张小姐却因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而被无情的“后来者”挤出了客户经理的宝座。
学财务专业的陈冬,死活都不愿从事财务工作。
通过咨询职业指导师,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对空间敏感的人,每天都需要富有创造性。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索尼找到了一份工作,满足了她天生的创造性和表达需要。
不久,她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飞翔的天空—面向海外的公共关系主管。缺乏设计的人生是打折的人生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发现新的职业机遇,突破生活的网格线,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职业生涯规划是包装人生、创造个人价值的艺术。
没有经过策划的择业与职业发展是盲目的,没有经过设计的人生是打折的人生。
曾在里根政府担任过财政部长、白宫办公厅主任的唐纳德?托?里甘,在谈及他的成功人生时,常常对人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同时到了天堂,天使圣彼得只有供一个新来者住的地方,于是就说他只让那个从事最古老职业的人来住。
其中一人站出来说:“我想我就是,因为我是外科医生,众所周知,上帝在6天中创造世界后就创造了人,上帝还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女人—这就用了外科手术。
”他还没来得及向前挪一步,第二个人就站出来说:“稍等一会儿,我是工程师,在创造人之前的那6天里,万物一片混乱,上帝只好连着6天6夜工作去消除混乱,这就用了工程技术。
”圣彼得还未及作答,第三个人站出来说:“得了,我是谋划家,要是没有我,上帝上哪儿找所有这些混乱?”圣彼得想了想,最后把地方让给了第三个人。
这个故事表明了一个精于设计、后发制人的道理。
其实,规划人生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艺术,是对自己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设定最佳的路径,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功的一种精心设计与安排。
它将宏伟的目标与现实的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是沟通天才的构想和现实途径的桥梁。
然而,为人生确定方向是困难的。
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要将其推向父母、老师和社会。
不要为别人的愿望和期待活着。
要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让生活有一些新的样式,也是困难的。
但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有句名言:“如果我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任何风向适合我。
”只有当我们知道人生的目标时,才能把所有的力量和资源集中在这个方向上。
因此,为了成功,我建议你一定要为自己设计一份书面的生涯发展计划。当然,这件看似容易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真正成功的人也总不是所有的人。
管理好你自己的人生
为自己设计一份书面的生涯发展计划,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怎么管理好你自己?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你要问自己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的长处是什么?你应该向周围的人寻求回馈并加以分析,发现自己真正的长处,然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长处。
同时找到那些妨碍自己发挥的地方改掉它。
第二个问题:我做事的方式是什么?比如你是擅长团队合作,还是习惯单打独斗等。
不在于如何回答,而在于回答问题后采取的相应行动。
第三个问题: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人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价值观,如果两者冲突,你就难以发挥绩效,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之后你才能回答第四个问题:我该去哪里工作?或者,你至少知道你不该去哪里工作,知道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做一项新工作。
最后回答第五个问题:我该贡献什么?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形势的要求;二是基于自己的长处、做事方式和价值观,怎样能做出最大贡献;三是什么样的结果影响深远。
认识你自己之后,要付诸相应的行动,才是管理你自己。
感悟:
不以金钱为动力的目标才能走得更远,为学术理想奋斗才会更接近真正的成功!
大学要学会利用好资源,学会自学!
第三篇: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
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在每一个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参加进有教养的人行列中去。
著名哈佛大学史研究专家莫瑞森(Samual Eliot Morison)曾指出,殖民地时期,哈佛学院成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以利子孙后代;二是担心从英国迁移来的牧师谢世后会给教会留下一批不学无术的牧师。因此,建校初期的哈佛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牧师,后来培养目标才逐渐世俗化,政府官员、文法学校教师以及各行业专门人才能也成为哈佛学院的培养目标。1642-1689年间,哈佛学院共毕业学生388人,其中有180人担任了牧师,43人担任了政府官员,27人做了医生,13人做了教师,11人做了种植园主和士绅,10人做了商人,5人做了士兵海员,其他人职业不详、不定或夭亡。实际上,初期的哈佛并没有像中世纪大学那样设科或学院,而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其培养模式具有浓厚的古典自由教育彩色。它培养的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和通才。到了18世纪,哈佛才出现了专业教育的萌芽。1782年,哈佛医学院成立,1817年哈佛又建立了法学院,1819年神学院正式招生开学。这时,从欧洲大学结构的标准看,哈佛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学。
艾略特出任校长后,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传统的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正是为了实现哈佛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转变,艾略特通过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大学。
与艾略特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上不同,劳威尔更加重视本科生教育,认为本科生教育是基础。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劳威尔也不同意艾略特的观点,主张重建自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自由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态度,熟知思考的方法,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记住一些事实,不管这些事实多么有价值。„„在当今复杂的世界中,自由教育的最佳目标是,培养知之甚广而在某一方面又知之甚深的人。”他进一步指出:“学院应该培养智力上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
科南特在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与劳威尔有着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学生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对某个专门职业的选择,无论是化学家、医生、工程师,还是某个手工或技术性行业的专家,„„专业化是推动我们变换社会结构的方式”,“我们无法拒绝专业化”,但又不能一味地强调专业化,因为一个完全由专家统治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的社会。因此,大学应该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艺术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公民的普通艺术的专家。在科南特看来,大学应该培养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集自由的人与专家于一身的人。
劳威尔和科南特要求哈佛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南特的继任者普西(Nathan M.Pusey)则提出哈佛大学要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an and women of character)。他说;“哈佛最希望为国家和世界培养的是有教养的人。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和行动继续更新和加强世界生活的优良品质;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他们乐于向他人学习,诚实地评价自己的文化,认识到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独立地、公正地看待这些优缺点;他们不是抱怨,不理智地批评,或者傲慢、冷漠地改变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从自己做起,投入到工作中,去改良文化,将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展现给别人。”
自普西以后,哈佛大学就致力于培养有教养的人。正如博克时期担任哈佛大学文理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所言:“在每一个典礼上,哈佛大学校长都要欢迎新毕业生参加进有教养的人行列中去。”罗索夫斯基受命研究制定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他认为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有教养的人。他指出虽然并非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是有教养的人,也不是所有有教养的人都必须是大学毕业生,但是学士学位应该表明一个学生较为满意地完成了若干必修的大学本科课程,在学业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说:“我们并不期望他们成为艺术、科学或专业方面的饱学之士,如果一个学士学位就等于他们在知识上已到达了顶点,那么我们就失败了。欢迎毕业生们参加到有教养的人们的行列中来,只是意味着我们相信他们的智力水平已达到一定的合理标准。”罗索夫斯基为此制定了五条标准:1)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书写;2)应该对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3)对其他文化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4)应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在进行道德选择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5)应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较高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陆登庭校长基本上继承了博克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哈佛学院和文理学院1999-2000年课程指南,在有关核心课程的介绍中指出:“核心课程的哲学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每一个哈佛的毕业生不但在某一个专业方面训练有素,而且应该接受广泛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一些指导,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养成思考的习惯,而这些都是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an and women)的标志。”可见,哈佛大学要求培养的还是有教养的人,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分专业化和片面发展。
第四篇: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哈佛大学的正式注册名称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总地址是Byerly Hall, 8 Garden Street, Cambridge。哈佛大学是全美第一所大学(第二所是威廉玛丽学院,第三所是耶鲁大学)。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大量的革命先驱都出自于哈佛的门下。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这里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其商学院案例教学盛名远播。这里也培养了缔造了微软、IBM、Facebook等一个个商业奇迹的人。
哈佛大学位于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剑桥城,建于1636年,是全美第一所学院。美国于1776年建国,比哈佛建校要晚近140年。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出来以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1780年,即美国建国后的第四年,已经有了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的建立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想在美国的土地上建一座大学,正因为哈佛大学的建立者当中有很多人都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哈佛大学所在的城市也就被命名为剑桥城。其实原来这所大学的名字叫做“剑桥学院”,哈佛校园
哈佛大学现在的名字来源于1638年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学院院长,这位院长去世时,将自己积蓄的一半和400本图书(在1638年,对于一所创建仅两年、第一届只有学生9位的学校,这可不是小数目)捐赠给这所大学。后来经过议院的投票,决定将这所大学命名为哈佛大学。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哈佛大学,有一尊哈佛先生的塑像,这个雕像虽然标注着哈佛先生的名字,但雕刻的并不是哈佛先生本人。由于哈佛先生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资料,当后人计划修建这样一尊雕塑时也就没有了模板,只能在当时的哈佛大学里找到一位比较帅的学生作为雕刻的模特,顶替哈佛先生。由于影像资料的欠缺,用比较帅的学生来代替原人作为雕刻的模特,这种情况在美国大学中并不少见。
哈佛大学的正式注册名称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他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同时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迄今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北美第一间和最古老的法人机构(Corporation)。医学院和商学院位于波士顿市区。在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是与之齐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也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一流大学的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学校。哈佛大学在英语语种授课的大学的排名尤其突出。另外,哈佛也是全世界生产最多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得主的大学。
John Harvard铜像
哈佛最初称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该机构在1639年3月13日以一名毕业于英格兰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年轻的牧师约翰·哈佛之名,命名为哈佛学院,因为他捐赠了779英镑(按每年6%、每12年翻倍的增长率计算,到2011年共翻番31次,相当于至少增长11亿倍)以及400本书籍(这是他的一半财产)。哈佛大学作为一个“大学”,目前最早的文献指出是在麻州新宪法颁布的1780年所实现的。
在40岁担任哈佛大学校长(1869年至1909年)的Charles William Eliot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Eliot的改革措施包括选修课程,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此一“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此外,Eliot还负责出版了现在著名的“哈佛经典”,从多个学科收集“伟大的书”。他的名字在1926年逝世后,已和“哈佛”共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普遍愿景的同义词。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超过1500万册,这是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规模约莫为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另外,它拥有非营利组织以外最大的财政捐赠,迄2008年已达378亿美元。
哈佛大学前身为剑桥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对应于当时经济情况)。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1638年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 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2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为J.F肯尼迪政治学院)。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这三个原则英文词第一个字母均是A)。
文章来http://www.xiexiebang.com/north-america-america-education-7262/ pqxszd
第五篇: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流学府之一,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剑桥,隔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相望。哈佛大学有两所学院招收本科生,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它们招收的学生约占哈佛大学全体学生的一半。哈佛大学是常春藤联校之一。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原称剑桥学院。出生于伦敦的英国牧师约翰·哈佛(John Harvard,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于1637年由英国到此新建的学院内工作,由于工作很积极,得到好评。他将其全部藏书和一半资产捐赠给这所学院,该校因此而改名为哈佛大学。1638年夏天学校开学时只有一名教师、一所木板房和一个“校院”。
哈佛创建初期是由教会主办的,但在头200年中,就逐渐地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的控制。1865年,该校校友开始选举学校管理委员会。19世纪初开设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19世纪中期,哈佛的劳伦斯科学学院为美国应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埃利奥特任哈佛校长期间(1869至1909年),将哈佛办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校。他采用选修制,取代了刻板的古典课程,学生们可以攻读他们感兴趣的专业。今天的哈佛大学已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2007年10月12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就任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她是该校历史上任命的第一位女校长。哈佛大学设有17个学科系,分属2个本科生学院(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和10个研究生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设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行政管理学院、法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和商学院。与它有直接联系的有95家图书馆、7个植物研究所、2个天文台、50余个科学、工程和医学实验室、9家自然历史、医学、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哈佛大学还拥有许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如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环境设计研究中心、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心等。东方研究中心燕京研究所,是个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受到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长期支持。
哈佛大学研究院兼收男女生。大学生有男校及女交。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专收男生。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创于1879年,专收女生。大学生进入一年级必须住在学院内。二年级学生住在校园外13座各自独立的居住区内。自创办以来,哈佛已为美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包括30多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9名普利策奖金获得者和6位总统:第2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第6届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第19任总统拉瑟福德·海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以及一批法官、内阁官员和国会领袖。
哈佛占地380英亩,正中有建于30年代的纪念教堂,周围是学生宿舍、图书馆和教室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如霍尔登小教堂、马萨诸塞堂(现存最早的哈佛建筑,建于1720年)、哈佛堂和维德纳图书馆都是著名的古建筑,具有旧大陆建筑的庄严典雅之美。当然校园中也不乏崭新的现代化校舍。学校里处处是青青的草坪,蔽日的榆树,那一幢幢红砖砌成并爬满长青藤的楼房,使人感到亲切和宁静。漫步校园,人们会注意到这里竖立着一块龟背驮着的高大石碑,这是中国哈佛同学会1936年在哈佛三百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自清末以来,这里就有众多的中国学子就读,王安、贝聿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哈佛拥有9座博物馆,它们既为教学服务,又向公众开放。最值得参观的要数植物学博物馆。在这里,瑞士的龙胆草伴随着墨西哥的仙人掌,埃及的蓝睡莲映衬着朝鲜的金达莱,还有中国的梅花和牡丹。名花奇卉约有800多种,色彩鲜艳而且永不谢,原来它们是植物的玻璃模型,俗称“玻璃花”,由两位德国艺术大师穷毕生精力制成,是世界上的绝品,人们誉之为“科学中的艺术奇迹,艺术中的科学奇迹”。
哈佛毕业生中有不少是中国的学子:胡复刚(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拓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1918年归国,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先驱)、刘瑞恒(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1919年获哈佛医学博士学位,1915年学成归国,曾任协和医院院长及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竺可桢(科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1913年入哈佛大学攻读气象学。1918年归国。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此外,还有语言学家赵元任、林语堂,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梁秋,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著名数学家江泽涵,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屏,数学家姜立夫,剧作家洪深,政治学家钱端升,地质学家张炳喜,电子专家王安,建筑家贝聿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