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4 13:2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干部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区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干部监督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干部监督工作效力不高、效果不明显成为干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前不久,我们结合对区管领导班子的考核,针对这一问题在全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做了一些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回收84份,其中男性占73.51%,女性占26.49%;35岁以下的占33.33%,35岁至45岁的占46.43%,45岁以上的占20.24%;区级机关中层干部占38.10%,一般党员干部占42.86%,其他人员占19.04%;中专文化及其以下的占10.21%,大专文化的占22.82%,大学文化的占66.97%。

一、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从建立制度和健全机制入手,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对干部的考察、提拔、使用和监督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在重大决策、思想作风、用人等方面的监督和制约,认真查处了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问题和案件,使干部监督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是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通过举办培训班、集中学习、组织考试、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检查学习掌握《条例》的情况。并会同区纪委对各党(工)委贯彻《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纠正了极少数单位和个别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建立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干部监督制度。区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雨花台区区级机关科级领导职位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关于建立区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的意见》、《关于新提任区管领导干部实行试用制的通知》、《雨花台区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干部交流换岗的暂行规定》、《关于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与调整办法》和《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期间的监督管理力度。三是不断完善和改进考核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干部考核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按照组织考察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原则规范考核程序,改进和完善考察方式和考察手段。在今年进行的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我们把考核的接触面扩大到部门全体机关干部、所属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与该部门业务对口的街道(乡)部门负责人,增加基层和一般干部的个别谈话人数,使个别谈话面达到55%以上,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四是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区委制发了《关于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要求考察人员深入了解、认真核实考察对象多方面情况,真实反映、准确评价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优缺点,并在出具的考察材料上签署姓名,填写《干部考察工作责任书》,自觉接受群众和组织监督,为进一步明确干部考察工作责任,防止用人失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五是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区委及时印发了《关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建立健全了上级党委成员指导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制度和民主生活会联系人报告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有质量,能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六是建立组织、纪检、人事、监察部门联席制度。每次考核调整干部都能提前征求以上各部门的意见,确保不错提误用。七是拓宽民主渠道,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人大代表、政协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严格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程序,积极协助区人大组织领导干部述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

二、我区干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区的干部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干部监督的效力不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不强,甚至对干部监督持抵触情绪。主要是对干部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认识不到位,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如,有的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监督会影响被监督者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的认为党政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较高,监督不监督无所谓;有的认为干部监督工作是组织上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认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尤其对一把手实施监督不切实际,与其搞形式主义,不如不搞;个别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组织上对自己监督是对自己不信任,听到监督就反感;甚至包庇、袒护犯错误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味强调关心爱护干部等。这些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构成了干部监督工作效力不高的思想根源。

2、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的内容与方法不适应形势要求,使监督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几年来,我区虽建立了一系列干部监督制度,但在调查中,仍有68.6%的同志认为,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些制度是今后干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建立的这些制度,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定和措施相对滞后;有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还有的对干部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相应的奖惩措施跟不上,以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执行效果难以进行评判。例如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如果领导干部重大事项不请示报告或先实施后报告、请示一套实施一套怎么办?给制度落实不

措施制度化、工作程序规范化、录用考察标准科学化?如果公开选拔上岗的领导干部一年后考核不能胜任现职应如何处理等问题,都只有在不断地改革和尝试中才能找到最佳的操作办法。第三,必须依靠改革解决监督制度落实不力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党内秘密除外)公开。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使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身边的干部和群众熟知干部监督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使大家明白监督谁、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监督结果,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二是加大对违纪违法干部调查处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例如,改变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保密的做法),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警示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举报者看到自己的监督举报成果。三是建立制度落实责任追究方面的制度。对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逐级落实和量化责任制,并指定专门机关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理;对监督不力的,追究督查机关的责任,并将责任追究的结果与督查部门的奖励奖金挂钩,与具体操作人员的年终考评、选拔任用挂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当前正在进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为干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干部监督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如,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方面,尽管干部能上能下下的方面还存在有诸如下的标准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政策不配套等方面的不足,但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已在全区形成了较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氛围;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从选拔和使用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今后干部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虽然公正性与透明度大大提高,仍可以尝试通过量化指标体系来取代目前的封闭式运行,以使年轻干部有努力方向,干部群众有监督目标和内容。另外,在监督网络的健全和进一步发挥监督网络的整体合力方面,必须通过改革,提高监督主体的自身素质,建立系统、科学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标准,进一步协调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干部监督工作也是整个干部工作的唯一出路。

第二篇: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干部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区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干部监督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干部监督工作效力不高、效果不明显成为干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前不久,我们结合对区管领导班子的考核,针对这一问题在全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做了一些调查,并引发了一些思考。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份,回收84份,其中男性占73.51%,女性占26.49%;35岁以下的占33.33%,35岁至45岁的占46.43%,45岁以上的占20.24%;区级机关中层干部占38.10%,一般党员干部占42.86%,其他人员占19.04%;中专文化及其以下的占10.21%,大专文化的占22.82%,大学文化的占66.97%。

一、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从建立制度和健全机制入手,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对干部的考察、提拔、使用和监督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在重大决策、思想作风、用人等方面的监督和制约,认真查处了一些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问题和案件,使干部监督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是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通过举办培训班、集中学习、组织考试、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检查学习掌握《条例》的情况。并会同区纪委对各党(工)委贯彻《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纠正了极少数单位和个别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建立一系列比较规范的干部监督制度。区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雨花台区区级机关科级领导职位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关于建立区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的意见》、《关于新提任区管领导干部实行试用制的通知》、《雨花台区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干部交流换岗的暂行规定》、《关于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与调整办法》和《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期间的监督管理力度。三是不断完善和改进考核工作。初步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领导干部考核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按照组织考察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原则规范考核程序,改进和完善考察方式和考察手段。在今年进行的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我们把考核的接触面扩大到部门全体机关干部、所属企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和与该部门业务对口的街道(乡)部门负责人,增加基层和一般干部的个别谈话人数,使个别谈话面达到55%以上,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四是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区委制发了《关于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明确要求考察人员深入了解、认真核实考察对象多方面情况,真实反映、准确评价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优缺点,并在出具的考察材料上签署姓名,填写《干部考察工作责任书》,自觉接受群众和组织监督,为进一步明确干部考察工作责任,防止用人失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五是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区委及时印发了《关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建立健全了上级党委成员指导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制度和民主生活会联系人报告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有质量,能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六是建立组织、纪检、人事、监察部门联席制度。每次考核调整干部都能提前征求以上各部门的意见,确保不错提误用。七是拓宽民主渠道,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人大代表、政协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严格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程序,积极协助区人大组织领导干部述职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

二、我区干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区的干部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干部监督的效力不高。具体表现在:

1、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不强,甚至对干部监督持抵触情绪。主要是对干部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认识不到位,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如,有的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监督会影响被监督者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的认为党政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较高,监督不监督无所谓;有的认为干部监督工作是组织上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认为对党政领导干部尤其对一把手实施监督不切实际,与其搞形式主义,不如不搞;个别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组织上对自己监督是对自己不信任,听

到监督就反感;甚至包庇、袒护犯错误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味强调关心爱护干部等。这些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构成了干部监督工作效力不高的思想根源。

2、监督制度不健全,监督的内容与方法不适应形势要求,使监督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几年来,我区虽建立了一系列干部监督制度,但在调查中,仍有68.6%的同志认为,如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些制度是今后干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建立的这些制度,有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定和措施相对滞后;有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还有的对干部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相应的奖惩措施跟不上,以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执行效果难以进行评判。例如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如果领导干部重大事项不请示报告或先实施后报告、请示一套实施一套怎么办?给制度落实不力留下了致命的隐患。监督制度不健全和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是干部监督工作效力不高的根本原因。此外,调查中,14.3%的同志认为干部监督工作不力的原因是制度不健全,71.4%的同志认为制度不能落到实处,14.3%的同志认为是其他原因。可见,现有的制度执行不力成为影响干部监督工作效力的客观原因也是关键问题。

3、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实施党内监督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极少数单位和个人对贯彻执行《条例》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全面认识,被动执行甚至不执行《条例》;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党的组织原则和党性原则,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画圈子,搞小团体,严重妨碍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个别同志在党的原则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看到问题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影响自己升迁;监督班子成员怕今后不好共事,反对意见提多了被当成闹不团结;监督下级怕干部考核影响民主评议,失去群众基础;作自我批评又怕丢自己的面子,影响自己在班子中的威信。因此,谁也不批评谁,谁也不监督谁。有的人甚至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和有力武器异化为表扬与自我表扬,这是导致干部监督工作不力的主观原因也是重要舆论氛围。

4、监督主体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但监督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已建立起一整套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较为完善的网络,既有党内监督,又有党外监督;既有人大、纪检监察、司法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又有干部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既有上级、同级的监督,又有下级的监督,党员干部已处在全方位的监督之中。这些监督,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党政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但是,目前这个监督网络中各监督主体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和联合还不够紧密,影响了监督网络整体合力的发挥。

三、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的对策我们认为,加强干部监督,解决干部监督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必须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完善制度等措施多管齐下。

1、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不断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选好用好干部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要贯彻《条例》,真正把政治上强、有组织领导能力、作风正、清正廉洁的同志选拔到党政领导岗位,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好党政领导干部的推荐关。要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开展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凡大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坚决不列入考察对象。根据调查,100%的同志认为领导推荐干部时,应该写出署名的书面推荐材料,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65.6%的同志认为应该建立荐才失察责任制,被推荐并任用的领导干部在一定任职期限内出现问题,推荐者必须负连带责任。有19.9%的同志认为对推荐责任的追究应视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二是把好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关。重点通过同级领导、直接下级和分管部门考核,并要延伸到普通干部和群众。今年对区管领导班子进行的考核,党政领导干部面向本单位全体人员和业务相关部门述职述廉,接受民主评议,并把谈话对象延伸到普通群众,谈话面必须超过50%的要求,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74.1%的基层干部群众认为这一形式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对刚刚建立的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要求考察领导干部时必须及时写出署名考察材料和考察组意见,基层干部群众认为这一措施好或比较好的占68.3%,24.2%的同志认为无所谓,7.5%的人认为没有信心。但同时也有同志提出应制订对考察失实的具体处理办法。三是把好建议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的参谋关。50.7%的同志认为组织部门在向党委建议党政领导干部人选之前,必须认真分析推荐、考核考察情况,好中选优。35.4%的同志认为选拔任用干部应征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和信访部门的意见后再经部长办公会、部务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建议方案和人选。四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在调查中,大家对固有的集体研究决定的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2.6%的同志提出量化集体研究决定指标的建议,6%的同志建议加大对极个别领导干部以个人意见干扰或代替集体意见的现象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处理办法。

2、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监督意识。首先是强化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意识。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各项措施,都必须通过其自身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入手,把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改造与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同时,借鉴今年区县领导干部三讲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定期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党的宗旨和三观教育的同时,广泛发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党政领导干部的惩处力度,严防对举报人打击报复事件的发生,充分调动权力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监督,个个乐于监督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监督工作的认识,才能有力地推进干部监督工作。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确保各项监督措施落到实处。首先,必须依靠改革不断完善干部监督制度。要对新形势下的党员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须在固有的制度下实施动态监督,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有些制度在保证可操作性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有一些灵活性,这些要求和需求只有也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完成。仍以前面提到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为例,若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报告的内容和程序,强化奖惩措施,并将每年执行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必须依靠改革继续深化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的各项措施。以我区当前正在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为例,区委专门下发了《雨花台区关于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的意见》,但如何使这一措施制度化、工作程序规范化、录用考察标准科学化?如果公开选拔上岗的领导干部一年后考核不能胜任现职应如何处理等问题,都只有在不断地改革和尝试中才能找到最佳的操作办法。第三,必须依靠改革解决监督制度落实不力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党内秘密除外)公开。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使一般干部和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身边的干部和群众熟知干部监督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使大家明白监督谁、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监督结果,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二是加大对违纪违法干部调查处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例如,改变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保密的做法),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警示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举报者看到自己的监督举报成果。三是建立制度落实责任追究方面的制度。对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逐级落实和量化责任制,并指定专门机关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区别不同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理;对监督不力的,追究督查机关的责任,并将责任追究的结果与督查部门的奖励奖金挂钩,与具体操作人员的年终考评、选拔任用挂钩,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当前正在进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为干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干部监督工作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如,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方面,尽管干部能上能下下的方面还存在有诸如下的标准不明确、方法不科学、政策不配套等方面的不足,但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已在全区形成了较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氛围;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从选拔和使用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今后干部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虽然公正性与透明度大大提高,仍可以尝试通过量化指标体系来取代目前的封闭式运行,以使年轻干部有努力方向,干部群众有监督目标和内容。另外,在监督网络的健全和进一步发挥监督网络的整体合力方面,必须通过改革,提高监督主体的自身素质,建立系统、科学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标准,进一步协调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健全干部监督工作机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干部监督工作也是整个干部工作的唯一出路。

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区护路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桥东区护路办

桥东区面积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5万人,流动人口7.5万人。境内辖全国运输主干线京广铁路375-377+500,全长2.5公里,途径我区一乡、一镇、两办,十四个社区居委会,六所中小学。沿线共有8座桥梁涵洞,设岗亭两处,现有专兼职护路人员136名。近年来,按照省、市护路办的安排部署,在区委、政府的支持下,立足实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了辖区境内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现就我区铁路护路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健全工作机制

1、立健全组织。始终坚持铁路护路工作与综合治理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同奖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中,铁路护路工作占有很大比重。同时,我区还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区综治办主任,公、检、法、司主管领导,教文体局,安监,工商,沿线乡、镇、办,车站派出所,邢台养路车间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铁路护路工作联防小组和重要时期铁路护路指挥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铁路护路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辖区铁路沿线乡镇办分别成立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镇、办主管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2、规范责任书签订。年初,区护路办与辖区沿线各乡镇、办,公、检、法、司,教育,工商,建设等相关综治成员单位签订《邢台市桥东区铁路护路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沿线乡、镇、办事处与沿线村(居)分别签订《铁路护路联防责任承包书》;各村(居)与沿线3华里内中小学校、企业、站点、门店、五残及重点人员等签订《爱路铁路责任保证书》,做到了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确保护路联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3、路地协作配合。定期与铁路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重要活动时段密切配合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以服务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和铁路部门沟通、联系。需要地方配合的决不懈怠,需要地方解决的决不推诿,需要地方支持的决不吝啬。在机制上协调对接,通过召开联席会、情况通报会、工作会议等方式融洽路地关系,强化配合与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工作质量。铁路部门也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有力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

二、夯实基层基础

1、基层护路组织及工作制度。铁路沿线4个乡镇办全部组建了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乡、办综治书记任护路办主任,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沿线村(居)均设有专兼职护路大队;沿线中小学也都成立了爱路护路组织;护路办建立了执勤、会议、学习、考勤、考核、培训、检查等各项工作制度。

2、完善基础台账资料。近年来,我区规范了各项爱护路基础台账,统一制定了《桥东区铁路护路责任路段及日常维护路段基础台账》、《桥东区铁路沿线村(居)基本情况统计表》《桥东区铁路沿线五残人员及重点人员统计表》、《桥东区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统计》等台账,准确掌握责任区里程、重点区段、重点目标、桥梁涵洞数、废旧金属收购站点数、村居、学校、“五残人员”护路队伍等基本情况。

3、基础保障工作。在每年全国“两会”、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节假日期间,区委、区政府拨出专款,用于保障铁路护路工作。各乡镇(办事处)也都在责任路段、桥梁、涵洞和环境复杂部位拉架了照明灯,并为每个固定岗点配齐了帐蓬、手电筒等必要生活用品;区护路办每天指定专人为每个岗亭供应饮用水和一些生活用品,并为每个护路队员统一配发了臂章;区委政法委协调区公、检、法、司抽调7部警车停置于环境恶劣、人员复杂场所,全力保障铁路护路工作的万无一失。

4、定期培训。区护路办定期组织铁路、派出所干警对全区各村居护路大队长、护路队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对上岗的每名护路队员都进行了专门培训。由于区护路办对护路队员培训、教育、宣传、重视到位,我区铁路护路工作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护路队员人身伤亡事故;未发生护路队员违反规定执勤和影响行车安全事件。还涌现出了:如三义庙村三代护路模范家庭杨建立,黄家园村自带狗巡逻张建增、李树民,从自家拉煤为队员取暖的林场社区居民郑红英,带病一线坚持护路的王四九等多个爱路护路先进典型。区护路办都及时给予了物质奖励。

三、创新工作理念

1、建立三级护路工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负责制”的原则,我们建立区、乡(办)、村(居)三级护路责任主体,综治、护路成员单位共管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重大政治敏感时期及日常护路工作都能够正常和有效进行。区一级,成立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常务副组长的区综治委铁路护路联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综治办主任兼任护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乡镇(办)一级,护路办挂靠乡镇、办综治办,设专职(或兼职)人员1名,专门负责铁路护路日常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村(居)一级,明确村支书(居委会主任)为护路大队大队长,组建4-8名成员的铁路护路义务联防大队,与村(居)治保会、巡逻队有效整合,统一巡护。目前,我区共有专兼职护路队员136人,在重点时期及日常护路中都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

2、将企业纳入到护路工作中。近年来,我区护路工作将一批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纳入到铁路护路工作中来。支持鼓励他们为铁路护路工作出谋划策,向护路队员献爱心,红都快捷酒店就是其中之一。红都快捷酒店距京广铁路线500余米,酒店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区铁路护路工作。一是建立了组织。作为企业试点率先成立了护路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主管副总和保卫科长任副组长,酒店主要管理人员任成员的组织机构。二是年初与属地领导单位西大街办事处护路办签订了《爱护铁路责任保证书》,并要求每个员工认真模范遵守;三是广泛动员企业员工参与到爱路护路队伍当中,并实现员工带家庭、家庭带社会的示范作用;四是在全国“两会”等护路重点时期,酒店总经理经常深入一线慰问护路队员、政法干警,带去了面包、火腿、开水等慰问品;五是与区护路办联合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活动,如:2010红都快捷酒店拨款5000余元与区综治办、区教育局联合举办了“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

四、强化爱路护路宣传

一是建立爱路护路宣传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宣传彩页及在铁路附近的村(居)设立护路宣传板、在村(居)委会利用大喇叭广播、设立法制宣传栏、铁路沿线悬挂条幅、张贴标语、在村规民约中加入爱路护路内容等方式,对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护路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积极发动铁路两侧沿线村居(社区)委会干部、下基层干部、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老干部、治安志愿者走街入户宣传《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护路联防工作中来。

二是爱路护路宣传。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红都快捷酒店杯爱路护路征文》比赛。发动辖区6个学区、25所中小学、18000多名学生,按1%的比例共征集作品1758篇,筛选爱路护路优秀作品153篇,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20篇,优秀作品奖40篇,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5名,优秀组织奖5个,并分8期在《牛城晚报》连续刊登,活动结束后对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给予了表扬和奖励。此次活动,动员面之广,参与学生数量涉及家庭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旨在通过此次比赛有效提高广大师生防范铁路安全事故的意识,确保铁路沿线师生安全,教育广大群众自觉知法、守法、爱路、护路意识。

在去年60周年国庆安保期间省委督导组杨英民组长在暗访中写到:组织严密、部署周详、工作扎实,继续努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综治办副主任李保江写下:“布署周密、安排得力、再接再励“。并被评为“2009铁路护路工作优秀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我区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距离省市护路办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引起重视,以确保铁路护路工作再上新台阶。

1、铁路沿线岗亭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开展。

2、护路人员工资及保险待遇差,人心不稳。我区护路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护路人员工作艰苦,铁路护路人员均为招聘人员,工资待遇和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繁重工作不相称,月工资仅为700多元。由于工资待遇差,铁路护路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护路联防工作的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铁路护路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护路人员工作生活环境。

2、提高护路工作人员及护路联防队员工资及相关保险待遇,稳定队伍。

桥东区护路办 2011年7月6日

第四篇:改进和创新我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改进和创新我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还是解放后,从未放松过对干的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两大”方针的提出,是全面提升干部素质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迫切需要。当前,如何贯彻中央的“两大”方针,更好地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笔者认为,当前的农村基层干部是一批亟待加强教育培训的群体,因为村级干部是加快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建设与发展进程的快慢。而要全面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潜心研究新形势下的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需要性,用发展创新的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本篇文章笔者从宿豫区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实际情况出发,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宿豫区村级干部培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在“两大”方针的指引下,如何更好地搞好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坚定的组织基础。

一、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村级干部教育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培训缺乏长效性,尚未形成一整套的配套培训管理制度。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宏观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培训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无论从教育培训的时间安排上,还是从教育培训的绩效考评上,都存在制度缺位。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性还有待于强化和规范。二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对脱节。主要是指培训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以往的培训内容对理论要求的多,而对于如何当好“村官”、如何增强引领百姓致富创收能力、如何化解基层群众矛盾等实践工作知识,只是通过短期培训课堂上获取的经验介绍,村级干部未能将课堂理论转化为有效实践。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这是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显性问题。三是培训方式相对单一。目前,村级干部培训最主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举办短期培训班,二是以例会代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忽视了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两种培训方式就导致村级干部对教育培训不重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当然,培训效果更无从谈起。笔者调查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农村村级干部综合管理能力和引领农村全面发展能力迫在眉睫。而要提升村级干部能力,就必须从村级干部教育培训抓起。切实健全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改进培训模式与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实施“菜单式”教学,狠抓村级干部的需求型培训。

二、改进和创新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宿豫区委狠抓农村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村干培训班和每年党员冬训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创新农村干部培训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农村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总体上分析,我区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是能够胜任农村建设和发展重任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缺乏长效性和一整套的配套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农村村级干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更新不够问题。近几年来,不少村经济发展上去了,村民整体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在部分村干部中也稍稍流露出满足的思想,发展靠什么,发展为了什么不明确,降低了对工作的高标准要求,此外,开拓创新意识也不强。二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缺乏策略性,发展思路也不够清晰。面对农村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村级干部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后续发展上拿不出系统的发展策略,有的村干部想干不敢干、不会干,无所适从,盲目乱干。三是工作作风务实不够,工作方法也简单粗暴。主要体现在部分农村级干部没有从大局出发,没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唯上,不唯实,有时甚至只为个人谋取私利,在农村社会中产生了极坏影响,影响了干群关系;在工作中出现了“老法子不管用,新法子不会用,硬法子不能用,软法子不顶用”的局面,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矛盾激化,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年龄及学历结构不适应。从我区2007年村级干部换届后农村干部的整体结构来看,全区1180名农村干部,平均年龄达45岁,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占60%,大专文化仅9人,文化层次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2007年村级换届选举中,村主干的调整面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全区187个村,新当选村居党组织委员168名,是近几届变化最大的一次。这也给我们的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农村村级干部带头贯彻执行。如果农村村级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就不强,将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村村级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我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三、改进和创新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改进和创新我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大”方针为指引,努力创新村级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把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落实在为干所用,为民发展所需上。

1、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培训模式

“两大”方针的提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放开视野看教育,整合所有干部教育培训力量抓培训,从培训观念、培训资源、培训主体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构建。近两年来,我区在整合农村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对村党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官采取联合培训的方式,统一培训地点、统一培训时间、统一培训教材、统一授课老师,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党支部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因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而引发的工作误解,增进了村主干在工作中的团结与协调。此外,我区还推行了村干1+X教学培训模式。这些新的教育培训模式激发了新的培训活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坚决摒弃就培训抓培训的做法,以全新的培训理念审视和谋划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要更新培训观念,克服农村干部中重工作、轻培训,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树立“为干所用,为民发展所需上”意识,使村级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有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要强化教育培训阵地建设,充分整合区委党校、乡镇党校等培训主体的优势资源,内抓党校建设,外联培训基地,挖掘培训潜力,把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基地教育等培训资源纳入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范畴,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三要按照“新上任村干部优先培训、薄弱村干部重点培训”的思路,加强对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农村工作经验较欠缺的大学生村干进行强化培训与管理,有效实现农村干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

2、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

农村村级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干部队伍多元化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在“实”字上下功夫。本着农村工作实际需要上,“为干所用,为民发展所需上”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抓好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一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解决好村级干部存在的思想落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基本理论水平偏低的问题。二要加强创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要加强领导科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村级干部科学管理农村的能力、化解村民纠纷的能力、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本领。四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学会依法办事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五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培训方式上,要注重灵活性,在“活”字上下功夫。2008年上半年,区委根据农村基层工作和干部类型特点,以提高农村干部理性知识和感性实践为重点,适时地举办了村居党组织书记及到薄弱村任职大学生培训,通过规范集中培训时间、优化师资力量、实行分层分类务实教育等措施,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机制,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实效。因此,要提高农村干部培训成效,就必须贴紧农村干部的思想实际,多采取一些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一要全面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提高性培训。二要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创新“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强化普及性培训。三要运用基地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展实践性培训。四要针对农村区域产业优势和党员干部现状,注重运用分散实践培训、巡回报告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可以围绕如何当好村主干、如何建设新农村、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加强村自管理等方面,开展农村村主干“议发展”论坛,通过演讲与专题讨论,引导村主干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创新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

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制度创新是根本,机制创新是保证。我们要抓住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构建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培训的整体效益。

一方面,要突出机制创新,强化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培训领导机制,建立以区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并研究制定好今后五年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健全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设立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协调中心,负责全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的日常工作、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评估。乡镇党委要参照上述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按照农村干部“分级培训、分类管理”的原则,抓好三个层面的教育培训工作。第一层面是以区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为主,在抓好一年一次的村党支部书记及大学生村官培训班的基础上,重点对新上任村主干进行每年至少两次的岗位培训,使其及早学会做好农村工作本领,尽快成熟起来。第二层面是以乡镇党委为主,通过每季一次的培训,重点抓好辖区内各村“两委”的培训工作,迅速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三层面是以村党支部为主,要求村党支部每月组织一次“两委”干部的自我培训,交流体会,互寻差距,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力争通过三个层面的教育培训,努力构建“三级联动”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突出制度创新,强化教育培训的微观管理。目前,在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上的主要问题是监督考核落实的制度缺位。一年中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学习培训的随意性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作为一个软指标,缺乏硬性的考核标准造成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开展了拟任村干部任职资格考试。规定未通过任职资格考试的拟任村干部人选,上级党委不予以推荐使用。为村干部上任履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制度上下功夫,用制度保证教育培训效果。一要建立定期教学考评制度。由组织部牵头抓总,根据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制定教育培训大纲和教育培训计划,并每年进行一次政治理论考试,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该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由组织部门备案。二要建立检查督导制度。要把农村干部教育情况列入各乡镇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每半年或年终定期检查督导各乡镇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对每年各村农村党员干部的参学、参训情况,乡镇党委要进行归档管理、跟踪管理,年终总评,确保各项教育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奖惩激励制度。要建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对未完成培训任务的,有关党建类的表彰,不予以推荐。要制定农村干部提干的奖惩政策,对教育培训成绩历年优异、表现突出的农村干部给予优先推荐。

为适应农村新新时期、新任务的需求,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培训计划,力求贴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力打造既是村官,又是老板,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复合型农村干部队伍,以此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

在走出去的同时,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农业科技人员、种田大富讲农业科技、农田管理知识,请优秀村干部讲依法治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等村级管理知识,请企业老总、创业能手讲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跟踪回访制度。对村干部实施训前信息建档制度,对村干部基本情况、培训需求进行全面掌握,按需制定培训计划,训后制定跟踪回访制度,对村干部培训效果、任职情况、发展需求等进行全面回访,为村干部进一步发展制定新的培训计划,以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五篇: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切实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刻不容缓。

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并付诸实施,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以贯彻执行《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为着力点,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任务的落实。但从监督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地位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监督意识不强。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领导干部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监督限制人、束缚人;有的认为监督是“看的盯着干的”,是“没事的找有事的”,是“少数人跟多数过不去”;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干部监督工作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干部工作的阴暗面,会影响干部形象,会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等等。从监督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敢监督”、“无须监督”、“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种种不同心态。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具有空前广泛性。但现实当中,监督主体各种思想障碍仍然存在,有的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受制于人,不便监督;有的方法简单,不会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有的认为有权力就有腐败,谁的权大谁说的就算数,因而“难以监督”、“监督不了”,如此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干部选拔任和任用工作的监督。

其二,监督机制不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相关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仍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奖惩措施跟不上;有的制度与其它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相互制约的章法,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如少数地方和单位把“公开”就视为迫不得已的应付,为的是向上级好交差,向群众好交代,搞“小问题大公开、大问题小公开、实质性的东西不公开”。

其三,监督力度不大。首先,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党委主要领导想要提拔某个干部,往往不是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酝酿提出人选,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有的把领导意图以特殊的程序强加给群众,看似程序完备,事实并不代表民意。二是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有的在参加推荐的人员上规定过窄,有时甚至有意避开不同意见的同志;有的民主推荐带有功利主义和个人感情的色彩,致使个别推荐出来的不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有的简单地以票取人,致使个别在民主推荐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搞团伙的干部被推荐出来。其次,考察考核的监督难以到位。近年来,个别地方和单位在考察中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在考察对象的确定上没有在多个对象中进行考察,缺乏对比性;考察预告的范围过窄,甚至不预告;民主测评方法简单,缺乏细化和量化的标准;考察中参与考察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主要领导的意图;组织考察时,运用谈话的推荐方式较多,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缺乏全面的了解。再次,讨论决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是事前酝酿不够,党委(党组)成员对任免对象知之不多、知之不详,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讨论决定一批干部只能匆忙决定任免;二是会上“一把手”权力较集中,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三是由于党委副职多,书记办公会往往实际上取代了常委会;四是在讨论决定某一干部时,如果有一个常委对他提出不同意见,这个干部往往就会被搁臵下来;五是势力制衡,有的地方选任干部,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你提几个对象我也要提几个对象,要保持“平衡”。由于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致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等现象屡禁不止,败坏了党的形象。

此外,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尚未有效全程监督,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尚未达到应有力度等等,也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对策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体会到,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角度来选择对策路径。

一、搞好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理论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两个条例”(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纲要”(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三种不良心态”,首先要克服“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的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利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看作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面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克服“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要赋予组织、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职责。再次要克服“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感到尤其要抓好责任制的制定和实施。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包括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实现权力与责任有机统一,促使干部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谨慎用权、合理用权。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方面,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在整个干部监督体系中居于一种多重职责、协调联动、重在治本的关键位臵,是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也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体实施监督的职能机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要不断推进举报电话接听、办理、查核、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信访、举报制度、做到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的不考察、不讨论、不审批。四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

三、抓好主要环节,突出监督重点。

第一,要抓好程序监督。一要把好推荐关。推荐必须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没有考察对象应以得票从高到低为原则,二者接近时可采取差额考察的方式。二要把好考察关。对考察环节的监督,既要监督考察人员是否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否自觉遵守考察纪律、如实反映考察情况,还要监督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乃至谈话对象是否如实向考察人员反映情况。三要把好决定关。常委会或全委会研究干部进行监督,主要是监督是否真正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是否执行了“干部工作十不准”。

第二,要抓好标准监督。一要使考评衡量标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二要细化素质标准。要将评定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形成多级测评指标体系。三要量化工作标准。要在干部工作中设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四要优化结构整体因素。选拔任用干部,既要重视个体因素,也要考虑整体因素。如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班子的年龄、专业、智能、气质结构是否合理,地域、性别、党派结构是否符合干部选任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要强化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容易发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强化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就是减少其在用人上的“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增强选人用人责任意识。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主要是看其是否身体力行“干部工作十不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否对违反“干部工作十不准”的行为敢抓敢管,支持干部监督机构严肃查处。

四、实行记实制度,实施全程监督。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组织部门把对被考察者的考察与监督细化到一举一动,一事一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贴身追踪记实,使他们哪怕有一点点违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为做到有“账”可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那些心存侥幸的被提拔对象“边腐边升”的企图无法得逞,能够有效防止“带病提职”情况的发生。根据我们的具体实践经验来看,记实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拔程序记实。主要记载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考察结果反馈、征求分管领导意见、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的执行结果,以此严把程序关口。二是重要情况记实。主要记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在推荐环节,主要记载组织推荐提名直接确定为考察对象等情况;在考察环节,主要记载考察预告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考察期间群众已有反映、考察组一时难以核实的问题;在酝酿环节,主要记载征求执纪执法等部门意见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情况,双重管理的干部任免时主管方、协管方意见不一致等情况;在任用环节,主要记载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情况,超职数配备等情况。

五、加大查处力度,严惩用人腐败。

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组工干部都成为公道正派、严谨细致、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严明守纪的典范。要把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条例》的行为,尤其是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防止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抓好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11条措施的落实工作,坚决克服和纠正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的现象,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造假骗官的,对任人唯亲、违反规定突击提拔干部的,要从重处理,以儆效尤;对跑官要官的,至少在三年时间内不能提拔使用,情节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的责任;凡本地区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中共洞口县… 文章来源:《洞口组织工作》 点击数: 701 更新时间:2007-8-21

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事关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是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切实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监督刻不容缓。

当前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并付诸实施,标志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以贯彻执行《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为着力点,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任务的落实。但从监督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地位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监督意识不强。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领导干部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监督限制人、束缚人;有的认为监督是“看的盯着干的”,是“没事的找有事的”,是“少数人跟多数过不去”;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干部监督工作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干部工作的阴暗面,会影响干部形象,会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等等。从监督主体来说,也存在着“不敢监督”、“无须监督”、“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种种不同心态。从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干部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具有空前广泛性。但现实当中,监督主体各种思想障碍仍然存在,有的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受制于人,不便监督;有的方法简单,不会监督;有的信奉“用人不疑”,无须监督;有的认为有权力就有腐败,谁的权大谁说的就算数,因而“难以监督”、“监督不了”,如此等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干部选拔任和任用工作的监督。

其二,监督机制不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相关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制度,但从总体上看,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仍有一些制度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全面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操作性;有的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出正面要求的多,具体实施细则少,与制度配套的奖惩措施跟不上;有的制度与其它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存在互相“打架”的现象,对一些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相互制约的章法,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如少数地方和单位把“公开”就视为迫不得已的应付,为的是向上级好交差,向群众好交代,搞“小问题大公开、大问题小公开、实质性的东西不公开”。

其三,监督力度不大。首先,民主推荐缺乏有效的监督。一是按主要领导的意志办事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党委主要领导想要提拔某个干部,往往不是通过民主推荐和集体酝酿提出人选,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有的把领导意图以特殊的程序强加给群众,看似程序完备,事实并不代表民意。二是不严格按规定进行。有的在参加推荐的人员上规定过窄,有时甚至有意避开不同意见的同志;有的民主推荐带有功利主义和个人感情的色彩,致使个别推荐出来的不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有的简单地以票取人,致使个别在民主推荐中违背组织原则搞非组织活动、热衷于拉关系、跑门子、搞团伙的干部被推荐出来。其次,考察考核的监督难以到位。近年来,个别地方和单位在考察中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在考察对象的确定上没有在多个对象中进行考察,缺乏对比性;考察预告的范围过窄,甚至不预告;民主测评方法简单,缺乏细化和量化的标准;考察中参与考察的同志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主要领导的意图;组织考察时,运用谈话的推荐方式较多,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缺乏全面的了解。再次,讨论决定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是事前酝酿不够,党委(党组)成员对任免对象知之不多、知之不详,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讨论决定一批干部只能匆忙决定任免;二是会上“一把手”权力较集中,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三是由于党委副职多,书记办公会往往实际上取代了常委会;四是在讨论决定某一干部时,如果有一个常委对他提出不同意见,这个干部往往就会被搁臵下来;五是势力制衡,有的地方选任干部,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你提几个对象我也要提几个对象,要保持“平衡”。由于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致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等现象屡禁不止,败坏了党的形象。

此外,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尚未有效全程监督,以及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尚未达到应有力度等等,也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对策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体会到,必须从社会系统观的角度来选择对策路径。

一、搞好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理论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两个条例”(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纲要”(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三种不良心态”,首先要克服“不能监督,怕权力受损”的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位观、权利观、监督观,真正把来自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看作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面奠定自觉接受监督、从严规范行为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克服“不敢监督,不必监督”的心态,增强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要赋予组织、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限,变“虚权”为“实权”,变“软权”为“硬权”,使监督主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要明确监督责任,使监督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既是一种职权,更是一种职责。再次要克服“难以监督,监督不了”的心态,增强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民主健康、扶正祛邪、勇于监督、监督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关键在于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我们感到尤其要抓好责任制的制定和实施。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必须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包括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等。通过严格责任追究,实现权力与责任有机统一,促使干部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谨慎用权、合理用权。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制方面,应结合干部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以下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机构,在整个干部监督体系中居于一种多重职责、协调联动、重在治本的关键位臵,是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也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体实施监督的职能机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要不断推进举报电话接听、办理、查核、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严格执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信访、举报制度、做到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的不考察、不讨论、不审批。四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要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

三、抓好主要环节,突出监督重点。

第一,要抓好程序监督。一要把好推荐关。推荐必须在《条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没有考察对象应以得票从高到低为原则,二者接近时可采取差额考察的方式。二要把好考察关。对考察环节的监督,既要监督考察人员是否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是否自觉遵守考察纪律、如实反映考察情况,还要监督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乃至谈话对象是否如实向考察人员反映情况。三要把好决定关。常委会或全委会研究干部进行监督,主要是监督是否真正坚持了民主集中制,是否执行了“干部工作十不准”。

第二,要抓好标准监督。一要使考评衡量标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二要细化素质标准。要将评定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和内容逐层分解,形成多级测评指标体系。三要量化工作标准。要在干部工作中设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四要优化结构整体因素。选拔任用干部,既要重视个体因素,也要考虑整体因素。如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班子的年龄、专业、智能、气质结构是否合理,地域、性别、党派结构是否符合干部选任的有关规定等。

第三,要强化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容易发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强化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就是减少其在用人上的“垄断权”和“自由裁量权”,增强选人用人责任意识。对“一把手”用人的监督,主要是看其是否身体力行“干部工作十不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否对违反“干部工作十不准”的行为敢抓敢管,支持干部监督机构严肃查处。

四、实行记实制度,实施全程监督。

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制度,组织部门把对被考察者的考察与监督细化到一举一动,一事一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贴身追踪记实,使他们哪怕有一点点违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为做到有“账”可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那些心存侥幸的被提拔对象“边腐边升”的企图无法得逞,能够有效防止“带病提职”情况的发生。根据我们的具体实践经验来看,记实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拔程序记实。主要记载事前沟通、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组织考察、考察结果反馈、征求分管领导意见、任前公示和任职等程序的执行结果,以此严把程序关口。二是重要情况记实。主要记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影响干部使用的重要情况。在推荐环节,主要记载组织推荐提名直接确定为考察对象等情况;在考察环节,主要记载考察预告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考察期间群众已有反映、考察组一时难以核实的问题;在酝酿环节,主要记载征求执纪执法等部门意见过程中需要说明的情况,双重管理的干部任免时主管方、协管方意见不一致等情况;在任用环节,主要记载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调查情况及结论,破格提拔和越级提拔的情况,超职数配备等情况。

五、加大查处力度,严惩用人腐败。

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加强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组工干部都成为公道正派、严谨细致、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严明守纪的典范。要把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条例》的行为,尤其是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防止杜绝“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抓好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严厉整治用人不正之风11条措施的落实工作,坚决克服和纠正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的现象,对违反《条例》的行为,不管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对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造假骗官的,对任人唯亲、违反规定突击提拔干部的,要从重处理,以儆效尤;对跑官要官的,至少在三年时间内不能提拔使用,情节严重的要进行组织处理;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责任人的责任;凡本地区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下载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区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关于我市干部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 加强干部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在加强......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6-09-20王英华日前,为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区司法局组织力量对我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

    关于加强我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我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工作思考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踩着稳中求进的步伐,以不变的决心、不变的力度,以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铺展开新时代......

    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

    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

    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思考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 重大问题,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心、爱护干部有效措施。如何顺应新形......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

    XX区社会稳定工作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比较满意。随着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