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市质监局工作总结
2009年是××市质监事业面对危机挑战一年。这一年里,我们质监局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市局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服务保障奥运会为中心任务,抓住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历史性机遇,以推动“人文××、科技××、绿色××”建设为己任,坚持创新理念,全面履行职能,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为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三级监管网络,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措施“无缝隙”
市、街道、乡镇、村和居委会“两级机构、三级网络”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奥运服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主动与××各乡镇街道建立联系,明确了乡镇街道的主体责任,并要求其每日按时报送全市110家食品生产企业信息,以便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变化情况,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利用三级监管网络,有效解决了特种设备文秘杂烩网投诉举报的处理问题,完成了土锅炉、流动式起重机整治等专项整治任务,提高了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率。
(二)强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督促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基础,监察机构监督管理为辅助,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为支撑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全面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具体工作中,一是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检查,实现与场馆的对接,并与所有重点单位分别签订《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实现平安奥运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二是通过监督检查、检验检测,对安全隐患的跟踪整改,以及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派驻安全督导员,进一步督促落实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主动指导各场馆运行团队开展设备安全隐患自查工作,并从设备管理角度、技术角度对各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实现了从管理具体设备向管理设备使用单位的转变。四是多次开展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三)加强与全市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扩大监管范围,形成市域联防,实现监管市域“全覆盖”
一是按照监管与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奥运食品定点供应企业驻厂监管工作,对于本市的驻厂监管,主动协调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开展工作,对于本市外的驻厂监管,则打破地域界限,共同做好监管工作。根据“问题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解决”的方针,对于驻厂监管期间遇到的问题,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先后14次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反映奶源检测、监管人员出厂签字、抽查检验和成品放行等问题。坚持24小时待命的原则,无论供奥食品何时下线、何时出厂,监管人员均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对产品的审查、签字、放行。二是配合市食品办开展奥运食品监督抽查,共抽查样品82批次。三是与市商务局合作开展奥运属地餐饮保障工作。四是协调市安监局、市旅游局,对奥运场馆及周边、充装站、加油加气站、重大危险源单位、文化娱乐场所、所有旅游景点等地点开展联合检查。
(四)发挥技术机构的技术实力和手段,为保障奥运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并积极开展风险预警,确保应急有效
充分发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作为一级奥运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实力,为奥运食品安全护航。一方面,及时制定地方标准,适应奥运食品安全多样性,对当时尚无相关卫生标准的15类食品制定北京市地方标准,如《代用茶安全卫生要求》、《豆芽卫生要求》等,填补了国内及北京市标准在该领域的空白。另一方面,在5月20日至9月17日的四个月时间内,对奥运食品进行批批检验、批批留样,共检验奥运食品2827批次,并对动物源性食品中29种兴奋剂进行检测,共检测1000余批次,圆满完成了奥运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
同时,为了在奥运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做到“快速反应、准确应对”,中心主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检验与研究。建立月度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报告和分析制度,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欧盟委员会等权威组织发布的食品安全动态,每月发布《北京市食品安全预警报告》,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计划、早预防”,为上级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五)全局资源统一调配,全体人员取消休假,随时待命,实现监管方式“全天候”
建立奥运“双岗”值班制度,在周末和节假日实行局长、科所长、科员三级联合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全局上下团结一心,老同志勇于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带病坚持工作;年轻同志主动牺牲个人利益,或取消婚假,或推迟婚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奥运”的真正含义。
二、切实做好两大安全工作,维护××和谐稳定
(一)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全年完成市级监督抽查235个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4.6,较去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完成市级监督抽查108个批次产品,合格率为96.3,比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坚持每季度向市政府提交质量报告。积极宣贯食品质量安全法规,进一步强化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通过三级监管网络累计排查食品生产企业213家,对4家无证生产企业进行立案查处。
(二)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准确
应对三鹿奶粉事件。第一时间组织精兵强将对全市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排查和监督抽查,对全市39家商场、超市进行执法检查和暗访,对285个批次未加贴专用标识或违规加贴专用标识的乳制品进行下架处理。各科室协调配合,对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华冠分公司和三元梅园乳品公司实施24小时驻厂监管,注重把握关键点,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监督企业检验进厂原料、严格监督企业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监督企业对产品批批检验和严格把握产品出厂关。
(三)积极履行职能,开展十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工作。“查、治、管、扶、建”五项措施并举,按时完成四个“百分之百”的整治工作目标,并将十类重点产品监管纳入全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全市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的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摸底分类和数据分析,建立名优企业联系制度。
(四)查隐患、抓关键、建机制,努力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水平。先后开展流动式起重机、气瓶、电站锅炉等10余项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全方位、多层面排查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全年现场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82家,设备9022台套,完成整改58家。完善特种设备地理信息系统,推进动态信息化网络和街乡基层监察组织网络建设,动态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圆满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任务,并及时总结和形成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时期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重点监察、应急反应等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标准创新成为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标准创新对于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普天信息、仁创科技等企业通过参与标准化示范市建设,营业收入和利润成倍增长;天元网络等企业通过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实现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在标准创新奖励方面,3家试点企业分获第三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全市23家单位的46个项目获得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补助共计368万元,获奖项目和补助资金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二)继续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全市30家企业入围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市首批重点企业,占全市入围总数的55%。完成对30家企业的走访调研工作,建立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试点企业申报工作,帮助33家企业参与第二批申报,申报数量居全市首位。
(三)大力开展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建设。上庄京西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入围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重点项目,成功申报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标准化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果蔬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8.1。积极创建农业地方规范,发布《冬枣无公害生产综合技术》和《樱桃有机化生产综合技术》。
(四)努力提升代码工作质量和窗口服务水平。全年共为40800家单位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创新服务机制,推行代码办证一窗受理、办理时限压缩至三个工作日等新举措,连续三季度获得“文明服务窗口”称号。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节能减排,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以“关注民生、计量惠民”为目标,倡导诚信计量,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商店(超市)、餐饮业、眼镜制配4个领域的计量监督检查,完成13家社市菜市场计价秤的统配统管工作。开展能源计量,对18家定点监测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现场检测。加大对能源产品和强制认证产品的执法检查力度。共抽查煤炭41.27万吨,吨位合格率为85.31。为提高对强制认证产品的监管力度和效率,利用pda对全市100家强制认证产品企业进行gps定位。强化机动车检测场监管,全市3家检测场共检测奥运服务用车2189辆,总合格率达100。
五、以奥运服务保障为契机,稳步提升技术机构检验和科研能力
三个技术机构在做好奥运服务保障的前提下,注重科学管理,提升自身能力,实干、苦干加巧干,确保了各项检验检测任务的顺利完成。
质检所全年完成各类政府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24000批次。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评级验收工作,被专家组评为a级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认监委审查认可、计量认证监督评审和扩项评审。准确、快速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及时建立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应急检测方法,满足社会各界检测需求。积极筹建国家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计量所全年共检定、校准和测试计量器具122147台件。圆满完成奥运会所需的360块血压表和400块氧压力表的检定工作。顺利通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复查换证考核。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完成实验室整体改造,大大提升检测能力。
特检所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各检验室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年完成特种设备检验27439台。发表论文4篇,31人次通过各种资质培训考核。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检验工作四到位、管理工作四及时,即:约检到位、检验到位、存档到位、宣传到位,催检及时、传输及时、分析及时、沟通及时。
六、抓管理、强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
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进步。全局所有干部职工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全员参加的党风建设工作格局。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教育实践活动。
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充分发挥特约监察员作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有了新提高。连续第九年被评为××市行政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同时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严格内部管理,进一步强调公文管理、科务会、考勤、着装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严从细考核。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大力支援冰雪、地震灾市。全局干部职工先后四次向灾市捐款捐物,其中捐款共计56790元,104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27440元。
宣传和信息化工作成绩明显。全年报送政务信息203条,其中奥运服务保障信息100余条,在各类新闻媒体发稿80余篇,完成《××质监事业20年回顾》画册。全力配合市局开展执法信息管理系统试点工作。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主动公开信息共计390条,更新量居19个市县局前列。网上受理群众咨询投诉85件,办结率达100。
第二篇:**市质监局2004工作总结
**市质监局2004工作总结2004,**市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
一、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2004年目标任务一年来,全系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源头质量监管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质监工作新路子。一是创新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年来,全系统始终坚持“三不变”、“三转变”、“三贴紧”的工作思路,适应了体制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为全面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首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年初,市局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制定考核办法,每季度进行工作调度,半年进行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依据。其次,严格落实源头质量监管责任机制。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的“四定”要求,实行划片监管,确保源头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协调机制。重点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即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加强对县(分)局工作指导、加强内外部协调。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以源头监管、安全监察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在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监管成效上有了新突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在干部职工的管理、使用机制上有了新突破;以政风评议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执法行为,政风建设有了新突破;以促进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业务工作与文明创建有了新突破。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省局表彰,安全生产、双拥工作、招商引资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物质奖励,政风建设被市政府命名为“群众满意单位”。全系统用于基本建设、执法装备、技术设备和办公设施上的投入累计达***万元,占总收入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狠抓源头、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今年以来,全系统把监督与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强化监督中优化服务,实现了监督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和“质量优秀产品和质量管理奖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质量兴县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优秀等次。**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开展了2004市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全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二是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确定9家企业11种产品为2004安徽名牌产品培育对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加强引导和扶持。经过精心培育,**、**公司的3种产品荣获“**名牌”称号。三是加快建设质量信用体系。建立了全市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局和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制定了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质量信誉等级评价细则,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和授信体系。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曝光”等惩戒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市场规范运作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液化气充装市场,组织充装单位在《**日报》公开发布了诚信经营承诺,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扎实开展质量诚信活动,企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四是积极为促进发展建言献策。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树立大质量观念,整合质量、标准、计量、监督等信息资源,借鉴、利用经贸、工商等部门信息,对2004年全市质量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切实从宏观做好服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非金属矿产业及其产品质量状况的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为此专门作了批示。
(二)围绕提升质量水平,服务于企业需要。一是夯实质量管理基础。认真贯彻《认证认可条例》,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帮助6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6家实验室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监督评审,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二是夯实标准化基础。帮助、指导企业制修订产品标准27项,新发展条形码系统成员16家,完成产品采标标志数3个,帮助2家企
第三篇:**市质监局2006工作总结
2006,**市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2006年目标任务
一年来,全系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源头质量监管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质监工作新路子。一是创新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年来,全系统始终坚持“三不变”、“三转变”、“三贴紧”的工作思路,适应了体制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为全面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首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年初,市局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制定考核办法,每季度进行工作调度,半年进行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依据。其次,严格落实源头质量监管责任机制。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的“四定”要求,实行划片监管,确保源头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协调机制。重点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即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加强对县(分)局工作指导、加强内外部协调。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以源头监管、安全监察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在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监管成效上有了新突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在干部职工的管理、使用机制上有了新突破;以政风评议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执法行为,政风建设有了新突破;以促进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业务工作与文明创建有了新突破。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省局表彰,安全生产、双拥工作、招商引资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物质奖励,政风建设被市政府命名为“群众满意单位”。全系统用于基本建设、执法装备、技术设备和办公设施上的投入累计达***万元,占总收入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狠抓源头、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
今年以来,全系统把监督与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强化监督中优化服务,实现了监督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和“质量优秀产品和质量管理奖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质量兴县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优秀等次。**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开展了2006市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全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二是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确定9家企业11种产品为2006安徽名牌产品培育对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加强引导和扶持。经过精心培育,**、**公司的3种产品荣获“**名牌”称号。三是加快建设质量信用体系。建立了全市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局和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制定了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质量信誉等级评价细则,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和授信体系。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曝光”等惩戒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市场规范运作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液化气充装市场,组织充装单位在《**日报》公开发布了诚信经营承诺,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扎实开展质量诚信活动,企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四是积极为促进发展建言献策。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树立大质量观念,整合质量、标准、计量、监督等信息资源,借鉴、利用经贸、工商等部门信息,对2006年全市质量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切实从宏观做好服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非金属矿产业及其产品质量状况的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为此专门作了批示。
(二)围绕提升质量水平,服务于企业需要。一是夯实质量管理基
矗认真贯彻《认证认可条例》,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帮助6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6家实验室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监督评审,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二是夯实标准化基矗帮助、指导企业制修订产品标准27项,新发展条形码系统成员16家,完成产品采标标志数3个,帮助2家企业建立了标准体系。开拓服务标准化领域,完成了《***风景区服务质量要求》和《***风景区解说要求》2项服务业地方标准初稿。精心打造农业标准化这一“亮点”工程,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制定发布5项省地方标准,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完成了****国家级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组织开展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工作。经过精心挑选和项目论证,将***、***、***和***等项目申报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扎实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三是夯实计量基矗建立了计量管理数据库,全市26051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基本做到按周期检定。大中型企业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8.82%,较好地发挥了计量工作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推进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提高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公司通过了一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公司通过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现场核查,获准使用“C”标志。四是扎实开展“一揽子”服务活动。以市政府确定的2006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为重点,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针对企业需要,开展质量、标准、计量、安全、认证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向企业提供政策法规指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400个,成效明显。五是认真开展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全年开展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名牌产品、计量、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20多次,培训企业负责人和各类技术骨干500多人次,编印并发放各类资料5000多份。以提升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理念为切入点,与市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有68家企业80余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质量管理论坛,邀请国家级质量管理专家开展质量知识培训,****等5家企业交流了质量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年审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了分析会,帮助企业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积极整改,深受企业欢迎。六是服务为先,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依托部门职能,突出做好服务,坚持诚信引商、服务安商,介绍引进投资项目1个,引资额950万元,占市政府下达任务数的380%。**县质监局引资120万元,也超额完成了引资任务。
(三)围绕部门职责,服务于社会稳定。一是探索创新源头监管体制。为将“两抓两提高”的要求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立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系统协调、划片监管”的管理工作体制。根据企业分布状况划分监管责任片区,成立片区监管组,履行质量、打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三个责任制,实行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源头监管的协调指挥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许可准入机制、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质量诚信机制和责任追究奖惩机制,制发了监管考核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环环相扣的工作措施。既将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充实了监管力量,而且锻炼了队伍,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同时一个口子对外,避免了对企业的多头检查。新的监管体制运行以来,已全面摸清了辖区生产企业基本状况,建立了电子监管档案库,切实提高了源头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受理小麦粉等五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申请39家,新十类食品办证申请2家,组织对已获证的55家企业进行了逐户复查,并顺利通过了省局检查验收和抽查复审。完成了肉制品等十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必备条件调查,对新十类食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进行了全面宣贯。对获证企业,继续加强证后监管,保证企业生产条件符合发证要求。通过严格市场准入,获证企业生产条件、卫生环境、质量意识、质量管理都有了明显提高。组织43家企业进行了人造板、眼镜、建筑外窗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的宣传贯彻,12家企业通过了现场审查。建立了31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档案,完成了26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加大无证查处力度,查处生产、销售无证产品违法行为9起。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围绕农资、食品、建材、强制性认证产品和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前三季度,共抽查892批次产商品,合格755批次,合格率85%,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培训等多
期“981”热线,在《**日报》开辟宣传专版2个,在电视台制作专题宣传片12期,市电台对我局3·15宣传服务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上报的政务信息被市委、市政府采用6条,省政府采用1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电视台等市级以上媒体播发稿件75条。质量月期间,与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全市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演讲比赛,营造了全社会进一步关注质量、创造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我局3名机关干部获得前三名。开展了“农资打假送法下乡”活动,向农村经销户、农民宣传农资产品标准要求和识假方法,发放宣传材料,引导经营户依法经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质量监管情况工作报告为契机,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加强宣传,我们将《质量技术监督常见问题50问》、《政务公开服务指南》、《农业标准化工作手册》和《**质量信息》等资料分别呈送给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列席领导,进一步宣传质量工作,宣传质监职能,宣传质监部门,取得了良好效果。六是以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确立了“立足现有、着眼发展、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改革思路,制定了技术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全过程成本核算,人员实行聘用制,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基础的工资模式,以岗定薪、绩效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加大投入,添置了一批先进设备,提高了装备水平,提升了检验检测能力。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筹建**产品检验中心,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项目市场化”和“投资多元化”的前提下,开展项目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资源整合。市技术所与**公司合作成立了**检测中心。
四、正视困难、超前谋划,理清2007年工作思路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局党组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形势下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企业质量意识、质量基础有待提高,长效监管机制有待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二是质监系统基础薄弱,经费保障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乏力,检测手段和检验能力亟待改善,技术机构改革和能力建设有待实现新的突破。三是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2007年,市质监局将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思路、锐意进娶艰苦创业,推动全市质监工作再上新台阶。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三转变”、“三不变”、“三贴紧”的工作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全面推进质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基本工作思路是:牢牢把握服务经济建设“一个主题”,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两个重点”,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三个意识”,认真抓好队伍建设、技术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风建设等“四大建设”,努力实现源头抓质量、执法打假、文明创建、技术机构改革、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等“五个突破”,达到“建立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树立一流形象,创造一流业绩”的“四个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全力打好食品质量安全攻坚战。
二是推进名牌战略,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建立全面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认证等质量基础工作,加大从源头加强质量建设工作的力度,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发展之路。
三是把“质量兴市”工作引向深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将“质量兴市”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是围绕监管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对源头质量监管进行“流程再造”,确保监管责任主体明确、过程环环相扣,使源头监管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增加检验、检测机构投入,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五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检查、监管和整治的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增强全社会质量法制意识。
七是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不断提
高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努力塑造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市质监局2004工作总结
2004,**市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2004年目标任务
一年来,全系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源头质量监管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质监工作新路子。一是创新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年来,全系统始终坚持“三不变”、“三转变”、“三贴紧”的工作思路,适应了体制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为全面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首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年初,市局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制定考核办法,每季度进行工作调度,半年进行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依据。其次,严格落实源头质量监管责任机制。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的“四定”要求,实行划片监管,确保源头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协调机制。重点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即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加强对县(分)局工作指导、加强内外部协调。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以源头监管、安全监察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在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监管成效上有了新突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在干部职工的管理、使用机制上有了新突破;以政风评议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执法行为,政风建设有了新突破;以促进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业务工作与文明创建有了新突破。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省局表彰,安全生产、双拥工作、招商引资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物质奖励,政风建设被市政府命名为“群众满意单位”。全系统用于基本建设、执法装备、技术设备和办公设施上的投入累计达***万元,占总收入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狠抓源头、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
今年以来,全系统把监督与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强化监督中优化服务,实现了监督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和“质量优秀产品和质量管理奖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质量兴县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优秀等次。**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开展了2004市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全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二是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确定9家企业11种产品为2004安徽名牌产品培育对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加强引导和扶持。经过精心培育,**、**公司的3种产品荣获“**名牌”称号。三是加快建设质量信用体系。建立了全市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局和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制定了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质量信誉等级评价细则,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和授信体系。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曝光”等惩戒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市场规范运作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液化气充装市场,组织充装单位在《**日报》公开发布了诚信经营承诺,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扎实开展质量诚信活动,企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四是积极为促进发展建言献策。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树立大质量观念,整合质量、标准、计量、监督等信息资源,借鉴、利用经贸、工商等部门信息,对2004年全市质量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切实从宏观做好服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非金属矿产业及其产品质量状况的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为此专门作了批示。
(二)围绕提升质量水平,服务于企业需要。一是夯实质量管理基矗认真贯彻《认证认可条例》,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帮助6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6家实验室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监督评审,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二是夯实标准化基矗帮助、指导企业制修订产品标准27项,新发展条形码系统成员16家,完成产品采标标志数3个,帮助2家企业建立了标准体系。开拓服务标准化领域,完成了《***风景区服务质量要求》和《***风景区解说要求》2项服务业地方标准初稿。精心打造农业标准化这一“亮点”工程,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制定发布5项省地方标准,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完成了****国家级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组织开展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工作。经过精心挑选和项目论证,将***、***、***和***等项目申报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扎实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三是夯实计量基矗建立了计量管理数据库,全市26051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基本做到按周期检定。大中型企业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8.82%,较好地发挥了计量工作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推进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提高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公司通过了一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公司通过了定量包装商品
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现场核查,获准使用“C”标志。四是扎实开展“一揽子”服务活动。以市政府确定的2004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为重点,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针对企业需要,开展质量、标准、计量、安全、认证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向企业提供政策法规指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400个,成效明显。五是认真开展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全年开展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名牌产品、计量、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20多次,培训企业负责人和各类技术骨干500多人次,编印并发放各类资料5000多份。以提升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理念为切入点,与市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有68家企业80余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质量管理论坛,邀请国家级质量管理专家开展质量知识培训,****等5家企业交流了质量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年审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了分析会,帮助企业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积极整改,深受企业欢迎。六是服务为先,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依托部门职能,突出做好服务,坚持诚信引商、服务安商,介绍引进投资项目1个,引资额950万元,占市政府下达任务数的380%。**县质监局引资120万元,也超额完成了引资任务。
(三)围绕部门职责,服务于社会稳定。一是探索创新源头监管体制。为将“两抓两提高”的要求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立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系统协调、划片监管”的管理工作体制。根据企业分布状况划分监管责任片区,成立片区监管组,履行质量、打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三个责任制,实行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源头监管的协调指挥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许可准入机制、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质量诚信机制和责任追究奖惩机制,制发了监管考核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环环相扣的工作措施。既将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充实了监管力量,而且锻炼了队伍,提~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同时一个口子对外,避免了对企业的多头检查。新的监管体制运行以来,已全面摸清了辖区生产企业基本状况,建立了电子监管档案库,切实提高了源头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受理小麦粉等五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申请39家,新十类食品办证申请2家,组织对已获证的55家企业进行了逐户复查,并顺利通过了省局检查验收和抽查复审。完成了肉制品等十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必备条件调查,对新十类食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进行了全面宣贯。对获证企业,继续加强证后监管,保证企业生产条件符合发证要求。通过严格市场准入,获证企业生产条件、卫生环境、质量意识、质量管理都有了明显提高。组织43家企业进行了人造板、眼镜、建筑外窗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的宣传贯彻,12家企业通过了现场审查。建立了31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档案,完成了26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加大无证查处力度,查处生产、销售无证产品违法行为9起。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围绕农资、食品、建材、强制性认证产品和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前三季度,共抽查892批次产商品,合格755批次,合格率85%,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自律,督促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并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监督抽查结果,正确引导消费。四是强化“执法为民”理念,全面履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的重要职责。1至10月份,全系统出动执法人员2200多人次,以食品、农资、建材、节日市场整治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两节市场打假、农资、知识产权、汽车配件、奶粉、生活生产资料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立案查处382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货值500余万元,端掉制假窝点3个。同时积极做好禽流感、非典疫情的防控工作。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刚在媒体曝光,市局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率先开展了对奶粉市场的全面清查,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了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查获黑名单所列或有质量问题的奶粉5种0.8吨,无QS标志的小麦粉3吨、大米0.5吨,查处质量问题的大米近40吨。与经贸委、供电部门联手,切断小轧钢企业电力线路,彻底停止了地条钢生产行为。五是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制定了全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监管到位的动态监管机制。全面完成了压力管道普查工作,建立了压力管道普查数据库,通过了省局验收。出动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人员550多人次,组织开展了冬季、“~”、安全月、黄金周安全大检查等10个检查活动,检查特种设备538台次,立案查处29起,消除了2处特大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市无一起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行为,引导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做到产权转移、充装许可、定期检验三个基本到位,规范了液化气充装市常
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全系统按照“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树立行业形象”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大力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实现了质监工作的有为、有位、有效。
一是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建设学习型机关。系统地学习了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等,深入开展了“学、比、查、树”学习教育活动和查问题、查认识、查措施的“三查”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保国安民的责任意识。局党组制定了学习计划,以政治、法律、业务学习为重点,坚持周五职工学习日和执法人员周六集中培训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通过学习教育,干部职工讲政治、讲学习、讲奉献、讲团结的氛围日益浓厚,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核心,建设效能型机关。制定了行政效能建设意见,扎实开展效能监察工作,认真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度,强化机关内部管理,树立机关廉洁、高效形象。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市局代表队在全市《行政许可法》知识竞赛上荣获第一。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法程序
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增加检验、检测机构投入,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五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检查、监管和整治的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增强全社会质量法制意识。
七是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努力塑造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市质监局2005工作总结
2005,**市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了2005年目标任务
一年来,全系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源头质量监管这条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质监工作新路子。一是创新工作思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年来,全系统始终坚持“三不变”、“三转变”、“三贴紧”的工作思路,适应了体制转变、职能调整、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地方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调,为全面履行职能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首先,严格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年初,市局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并制定考核办法,每季度进行工作调度,半年进行考评,年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依据。其次,严格落实源头质量监管责任机制。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的“四定”要求,实行划片监管,确保源头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协调机制。重点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即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加强对县(分)局工作指导、加强内外部协调。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以源头监管、安全监察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在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监管成效上有了新突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在干部职工的管理、使用机制上有了新突破;以政风评议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执法行为,政风建设有了新突破;以促进事业发展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业务工作与文明创建有了新突破。农业标准化工作受到省局表彰,安全生产、双拥工作、招商引资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物质奖励,政风建设被市政府命名为“群众满意单位”。全系统用于基本建设、执法装备、技术设备和办公设施上的投入累计达***万元,占总收入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狠抓源头、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
今年以来,全系统把监督与服务有机融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强化监督中优化服务,实现了监督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发展。一是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市政府“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和“质量优秀产品和质量管理奖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质量兴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质量兴县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优秀等次。**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兴县工作。开展了2005市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全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二是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确定9家企业11种产品为2005安徽名牌产品培育对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加强引导和扶持。经过精心培育,**、**公司的3种产品荣获“**名牌”称号。三是加快建设质量信用体系。建立了全市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局和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制定了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质量信誉等级评价细则,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和授信体系。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曝光”等惩戒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市场规范运作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为进一步规范液化气充装市场,组织充装单位在《**日报》公开发布了诚信经营承诺,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扎实开展质量诚信活动,企业的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四是积极为促进发展建言献策。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树立大质量观念,整合质量、标准、计量、监督等信息资源,借鉴、利用经贸、工商等部门信息,对2005年全市质量整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切实从宏观做好服务。组织开展了对全市非金属矿产业及其产品质量状况的深入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为此专门作了批示。
(二)围绕提升质量水平,服务于企业需要。一是夯实质量管理基础。认真贯彻《认证认可条例》,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帮助6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6家实验室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监督评审,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二是夯实标准化基础。帮助、指导企业制修订产品标准27项,新发展条形码系统成员16家,完成产品采标标志数3个,帮助2家企业建立了标准体系。开拓服务标准化领域,完成了《***风景区服务质量要求》和《***风景区解说要求》2项服务业地方标准初稿。精心打造农业标准化这一“亮点”工程,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制定发布5项省地方标准,建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完成了****国家级示范项目建设任务,组
织开展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工作。经过精心挑选和项目论证,将***、***、***和***等项目申报为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扎实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三是夯实计量基础。建立了计量管理数据库,全市26051台(件)强检工作计量器具基本做到按周期检定。大中型企业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98.82%,较好地发挥了计量工作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推进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提高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公司通过了一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公司通过了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现场核查,获准使用“C”标志。四是扎实开展“一揽子”服务活动。以市政府确定的2005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为重点,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针对企业需要,开展质量、标准、计量、安全、认证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向企业提供政策法规指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400个,成效明显。五是认真开展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全年开展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管理、标准、名牌产品、计量、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20多次,培训企业负责人和各类技术骨干500多人次,编印并发放各类资料5000多份。以提升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理念为切入点,与市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有68家企业80余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质量管理论坛,邀请国家级质量管理专家开展质量知识培训,****等5家企业交流了质量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水泥企业生产许可证年审中,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了分析会,帮助企业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积极整改,深受企业欢迎。六是服务为先,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依托部门职能,突出做好服务,坚持诚信引商、服务安商,介绍引进投资项目1个,引资额950万元,占市政府下达任务数的380%。**县质监局引资120万元,也超额完成了引资任务。
(三)围绕部门职责,服务于社会稳定。一是探索创新源头监管体制。为将“两抓两提高”的要求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立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系统协调、划片监管”的管理工作体制。根据企业分布状况划分监管责任片区,成立片区监管组,履行质量、打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三个责任制,实行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综合执法,建立了源头监管的协调指挥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许可准入机制、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质量诚信机制和责任追究奖惩机制,制发了监管考核办法,规范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环环相扣的工作措施。既将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充实了监管力量,而且锻炼了队伍,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同时一个口子对外,避免了对企业的多头检查。新的监管体制运行以来,已全面摸清了辖区生产企业基本状况,建立了电子监管档案库,切实提高了源头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受理小麦粉等五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申请39家,新十类食品办证申请2家,组织对已获证的55家企业进行了逐户复查,并顺利通过了省局检查验收和抽查复审。完成了肉制品等十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必备条件调查,对新十类食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进行了全面宣贯。对获证企业,继续加强证后监管,保证企业生产条件符合发证要求。通过严格市场准入,获证企业生产条件、卫生环境、质量意识、质量管理都有了明显提高。组织43家企业进行了人造板、眼镜、建筑外窗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的宣传贯彻,12家企业通过了现场审查。建立了31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档案,完成了26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加大无证查处力度,查处生产、销售无证产品违法行为9起。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围绕农资、食品、建材、强制性认证产品和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前三季度,共抽查892批次产商品,合格755批次,合格率85%,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自律,督促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并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监督抽查结果,正确引导消费。四是强化“执法为民”理念,全面履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的重要职责。1至10月份,全系统出动执法人员2200多人次,以食品、农资、建材、节日市场整治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两节市场打假、农资、知识产权、汽车配件、奶粉、生活生产资料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立案查处382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商品货值500余万元,端掉制假窝点3个。同时积极做好禽流感、非典疫情的防控工作。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刚在媒体曝光,市局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率先开展了对奶粉市场的全面清查,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了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查获黑名单所列或有质量问题的奶粉5种0.8吨,无QS标志的小麦粉3吨、大米0.5吨,查处质量问题的大米近40吨。与经贸委、供电部门联手,切断小轧钢企业电力线路,彻底停止了地条钢生产行为。五是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制定了全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监管到位的动态监管机制。全面完成了压力管道普查工作,建立了压力管道普查数据库,通过了省局验收。出动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人员550多人次,组织开展了冬季、“两会”、安全月、黄金周安全大检查等10个检查活动,检查特种设备538台次,立案查处29起,消除了2处特大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市无一起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行为,引导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做到产权转移、充装许可、定期检验三个基本到位,规范了液化气充装市场。
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全系统按照“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树立行业形象”的总要求,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三转变”、“三不变”、“三贴紧”的工作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全面推进质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基本工作思路是:牢牢把握服务经济建设“一个主题”,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两个重点”,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三个意识”,认真抓好队伍建设、技术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风建设等“四大建设”,努力实现源头抓质量、执法打假、文明创建、技术机构改革、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等“五个突破”,达到“建立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树立一流形象,创造一流业绩”的“四个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全力打好食品质量安全攻坚战。
二是推进名牌战略,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建立全面高效的服务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计量、质量认证等质量基础工作,加大从源头加强质量建设工作的力度,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发展之路。
三是把“质量兴市”工作引向深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意见》,将“质量兴市”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四是围绕监管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对源头质量监管进行“流程再造”,确保监管责任主体明确、过程环环相扣,使源头监管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机构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增加检验、检测机构投入,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五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安全事故隐患的检查、监管和整治的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增强全社会质量法制意识。
七是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勤政廉政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畅通外部监督渠道,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努力塑造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