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
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教体〔2008〕1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2008年7月4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皖发〔2008〕12号,以下简称省委12号文件)。省委12号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强我省青少年体育的一系列措施,对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保障机制,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工作格局,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2号文件精神。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省委12号文件,结合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12号文件精神上来。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委1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切实可行和具有操作性、可检查性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务必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要主动与体育、卫生、发展改革、财政、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共同研究制定落实省委省政府12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具体意见。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按照省委12号文件的规定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对照检查,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加强、巩固、整改、落实的方案。中小学要重点对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情况进行自查,凡属于教学计划中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体育课活动量和锻炼强度不够的,要立即予以纠正。高等学校要细化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配齐体育教师,为开足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师资保证。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增强学生体质。
五、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宣传省委12号文件精神,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
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和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支持学校为加强体育工作采取的各项措施。
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同体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合作,要尽快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努力使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暑假和节假日期间向学生开放。
七、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迅速掀起宣传省委12号文件的高潮。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地区和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所辖地区和学校学习、贯彻省委12号文件的情况作为当前教育督导检查的重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在2008年9月30前将本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2号文件情况书面报告省教育厅。我厅将适时组织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安徽省教育厅
二○○八年八月十一日
第二篇: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教体〔2008〕1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
2008年7月4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皖发〔2008〕12号,以下简称省委12号文件)。省委12号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加强我省青少年体育的一系列措施,对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保障机制,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的工作格局,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2号文件精神。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省委12号文件,结合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12号文件精神上来。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委1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切实可行和具有操作性、可检查性的实施方案与具体措施,务必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要主动与体育、卫生、发展改革、财政、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积极争取支持和配合,共同研究制定落实省委省政府12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具体意见。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按照省委12号文件的规定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对照检查,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加强、巩固、整改、落实的方案。中小学要重点对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情况进行自查,凡属于教学计划中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体育课活动量和锻炼强度不够的,要立即予以纠正。高等学校要细化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配齐体育教师,为开足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师资保证。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增强学生体质。
五、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宣传省委12号文件精神,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和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支持学校为加强体育工作采取的各项措施。
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同体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合作,要尽快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努力使更多的体育场馆设施暑假和节假日期间向学生开放。
七、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迅速掀起宣传省委12号文件的高潮。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地区和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所辖地区和学校学习、贯彻省委12号文件的情况作为当前教育督导检查的重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在2008年9月30前将本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2号文件情况书面报告省教育厅。我厅将适时组织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安徽省教育厅
二○○八年八月十一日
第三篇: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2008年4月8日)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要求,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深刻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意义。首都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首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幸福。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首都市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办好北京2008年奥运会、加快构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和健康水平。
2、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牢牢抓住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有利契机,与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开创首都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3、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适应,实现全市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卫生办学条件达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和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要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本市85%以上的大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并能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全市青少年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营养不良的现象基本消除。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制度与机制
4、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机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重要指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以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存入高中阶段学生和高校学生档案;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评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定期对各区县、各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予以公告。不断完善和规范体育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从2009年起,增加北京市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中的体育考试成绩权重。继续做好高中阶段学生毕业体育会考工作。
5、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评价、考试、升学制度改革,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精简不必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周课时总量要求,教师要合理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6、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继续深入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健康观念。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时规定,保证开足开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至2年级每周至少4课时,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每周至少3课时,高中每周至少2课时;中小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在学生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课后必须安排1节课外体育活动;完善和落实大课间活动、寄宿学校学生上早操等制度。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
7、进一步改善青少年学生用眼卫生状况。加快推进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确保学校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包括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教室人均面积等),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严格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防止超课时授课、过多的课外作业和视频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过度的用眼负担。学校要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教师要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眼保健操技能和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以及学会主动休息,养成良好的用眼护眼习惯,切实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8、加强对青少年健康的指导与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措施,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积极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课纳入地方课程统一安排,中小学按国家规定每周开设0.5课时。深化“健康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推广普及“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每年评估验收百所健康促进学校。加强区县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继续做好学生营养餐工作,加强对青少年营养状况和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开展科学营养宣传,加强对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营养指导。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继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阳光心语行动”,在中小学校建设学生心理咨询、指导室。
三、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卫生条件建设与管理
9、统筹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为解决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的矛盾,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统筹协调本区域建设规划中的体育资源建设,统筹安排、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体育设施和运动条件。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要向周边学校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免费或优惠提供条件,力争使北京市城八区的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联系上一所公共体育场所,消除“马路体育课”的现象。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之间体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切实帮助体育办学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改善条件,提高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要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
10、加快推进中小学体育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与“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总体计划相适应,各级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列为达标工作的主要项目之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合理配置学校体育资源,确保到201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优先达标。对现有中小学体育场地尚未达到硬化标准的学校体育场地,分期分批改造,使其达到规范标准。对体育场地缺乏改造空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学校,特别是对由于少数超规模、超班额招生造成学校生均体育活动面积严重不足的学校,要严格控制并适当缩小招生规模,以确保在校学生拥有基本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
11、积极推进学校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按照国家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的规定,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以及学校医务室建设的达标改建力度。各区县合理配置学校卫生资源,对目前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和医务室建设不达标的学校,要限期分批建设,到2010年实现每所学校卫生条件的主要项目基本达标。
四、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卫生师资队伍水平
12、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队伍。要按照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的要求,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师资,合理确定中小学体育教师周课时量,保证体育教学计划的落实。体育教师带早操或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体育活动,都应按每45分钟为一课时的标准计算工作量并发放相关补贴。加强校医队伍建设,学校要按照1∶600的师生比例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并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确保每校至少有1名取得医师资格且从事5年以上临床工作的医师。加强对健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师。
13、全面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以教育部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1—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7—12年级)》及本市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为考核内容,考核体育教师必需掌握的教学讲解、示范、帮助保护等教学基本功。到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基本功考核测试,测试合格者授予“北京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合格”证书,测试不合格者在三个月后进行补测,对补测仍不合格者将通报有关区县和学校。在全市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中提高体育教师参赛比例。
14、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师资培训和科研。充分发挥首都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条件,制定规划,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校医、健康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体育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体育卫生工作的教学质量。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积极开发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创新体育活动方式,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研究青少年心理特点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五、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体育网络
15、全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体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以迎接和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各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探索发展各有特色的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竞赛,举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学校每年都应当举行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并经常开展以班级、学院(系)为单位的各种体育活动,支持和指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青少年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快乐、培养兴趣。
16、积极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进家庭”活动。要积极引导家长强化健康第一的观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学校、社区要与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把家庭体育活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
17、校外教育机构、社区要为青少年体育锻炼创造条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以及其他校外教育机构和社区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充分利用学生校外活动时间和空间条件,积极倡导和鼓励创建各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团队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不断完善学生军训工作,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8、强化体育安全教育管理。要加大体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进一步规范各项体育教学和活动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强化体育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和维护,落实各种体育安全岗位责任制,健全安全应急工作预案,切实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和各项体育活动。认真做好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校方责任保险工作。
六、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评估
19、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制度。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督促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精神和要求,特别要加大对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达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经费保障等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建立体育工作督导公告制度。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合格性评估、先进性奖励等综合性教育工作评价中必须纳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区县和学校,在合格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20、建立健全表彰和奖惩制度。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是评选“三好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不及格的学生超过学生总数15%的区县、高校提出批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市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奖励机制,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明确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校长考评的重要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学校的校长在年终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
21、举办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运动会。在开展好各项传统运动赛事的同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组织开展好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运动会。每年10月份对18个区县的抽样学生进行全市统一测试,并向社会公布各区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统计结果,让全社会共同了解和监督各区县、各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七、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保障
22、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关心支持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在市、区(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教育、体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和组织共同参加的市、区(县)两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门要牵头做好总体协调;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宣传教育工作;体育部门要制订和实施公共体育场所向学校开放的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训练辅导、竞赛活动;卫生部门要统筹规划和指导学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人事和编制部门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的工作;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等部门要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场地建设;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组织要发挥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动员和组织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和城区基础薄弱学校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和统筹协调残疾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体育工作。
23、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区县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对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主要责任,确保学校公用经费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体育卫生支出,保证学校体育卫生教学和活动经费。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快农村地区学校和城区基础薄弱学校的操场、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的改建速度;市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相关卫生医疗机构要不断完善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所需经费纳入公共卫生经费统筹考虑。市体育部门要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积极改善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条件。从2008年起,中小学生每年的健康体检费用纳入到财政保证范围。
24、抓住奥运机遇,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各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特别是各新闻媒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科学理念,不断加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力度,大力总结和宣传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要将迎奥运与各种系列的学生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教学、文体活动、讲座论坛、演讲和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学生了解奥林匹克知识,关心奥林匹克运动,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强化奥林匹克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奥运热情以及运动激情。
第四篇:西湖区教体局转发《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西湖区教体局转发《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区属各校(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进一步明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三、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的各项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学生休息睡眠时间。
3、广泛开展“全省百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4、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评价制度。
5、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监测和体检制度。
6、加强督导检查,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7、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
8、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建设。
9、加强教体结合,拓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途径。
10、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
11、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四、加强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2、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3、加强宣传,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社会环境。
希望区属各校(园)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及时拟定工作方案,严格按照《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贯彻执行。
西湖区教体局 2008年11月3日
附:
关于转发《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
意见
赣发[2008]9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新一代江西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领导和规划,研究和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提高我省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素质。
2.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省教育、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体育教学逐步规范,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活动日益丰富,体育人才大量涌现,广大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有力提升了我省国民健康素质水平。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青少年体育缺乏应有的重视,科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严重,致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和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有的学校卫生工作弱化,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这些状况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进一步明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少年体育工作,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法办学,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省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健康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的各项措施
4.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每周2课时;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课时),修满规定学分,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含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认真实施中小学体育课程新标准,贯彻《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重点加强身体素质和体能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更不得仅以升学率考评、奖励学校和教师。科学布臵作业,控制作业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制定并落实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8小时。住校生晚自习时间每天不得超过90分钟。学校作息时间须向社会公示并接受监督。
6.广泛开展“全省百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开展“全省百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制订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具体要求并抓好落实。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在中小学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不少于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寄宿制学校每天要组织学生出早操和晨练。要关心重视病残、体弱学生,根据医嘱组织他们参加保健活动和康复锻炼。
7.巩固完善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和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各地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考试内容和形式。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按不低于30分计入升学成绩,示范性高中均衡招生名额向初中学校分配时,应根据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调整分配指标。在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考查,作为毕业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须对自主招生和保送生进行体质测试,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的考生方能录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列入各类评优评奖条件范围,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报告书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高级中学及其以上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的体质健康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达标争先”活动,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
8.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监测和体检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抓好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积极做好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心理和生理卫生、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小学和初中每周在活动课安排一节健康教育课时,高中和大学阶段开设选修课或者定期安排健康教育讲座,并列入教学计划。要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和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用眼状况,坚持每天上下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学校每学期要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健全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定期对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当地卫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卫生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依法建立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每五年开展一次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营养干预机制,对城乡青少年及其家庭加强营养指导。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健康教育知识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年体检率达到100%,学校教室采光通风等卫生条件合格率达到100%,食堂从业人员有效健康体检合格证持有率达到100%,学校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持有率达到100%。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巡查制度,加强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卫生管理,定期开展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9.加强督导检查,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规,建立对学校体育卫生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加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小学建设基本标准,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做到督导评估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质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教育工作考核和各级各类学校合格性(示范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10.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解决好体育卫生教师配备。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和体育工作新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基本工作量以周课时核定,原则上为小学1-2年级为20-24课时、3-6年级为18-21课时,初中18-21课时,高中16-18课时,大学8-10课时,早锻炼、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及体育竞赛均应计为教学工作量。加大体育师资培训力度,兼职教师须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中小学要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校设校医院(卫生所、卫生科),并根据卫生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和卫生专业人员权益,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体育教师室外工作的劳保待遇。
11.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侵占挪用或缩小学校体育场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发挥效益。要把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整合资源,一场多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条件。要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器材支持项目,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配备体育活动器材。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配齐配足体育卫生设施器材。各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体育卫生场地、设施和器材给予扶持。要在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中,切实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体育场地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12.加强教体结合,拓展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途径。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原则,发挥“教体结合”优势,积极开展多种项目的体育课余训练。科学规划项目布局,合理统筹各类资源,巩固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创新机制,大力支持联办或共办少儿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性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中学试办省、市运动队。逐步推进在社区、街道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继续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体育特长学生从事业余训练。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带动普及,重点抓好普及。要尽可能地为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场所,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也应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积极作用。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拓展军训内容,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13.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各级政府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春、秋季运动会或体育艺术节,积极开发有民族地方特色、有益健康的体育项目,不断改革运动会的举办形式和项目设臵,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
14.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切实抓好对体育教师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使用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建立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制定安全措施,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要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开展应急训练。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城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障城乡学生的基本医疗权益。建立和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增强体能,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
四、加强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
15.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有关问题。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体育活动和团、队活动,充实课外生活,将广大青少年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
16.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卫生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公用经费中安排;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费用,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卫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费用纳入公共卫生经费支付范围。
17.加强宣传,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社会环境。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目标。要大力宣传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新举措、新办法、新经验、新成效,形成全社会重视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要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及主要街道、活动场所等推出一批公益广告,张贴一批宣传标语,宣传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倡导父母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充满朝气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和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8年12月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目标任务
1.重要意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到我省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青少年体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及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师资缺乏,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青少年耐力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保证青少年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到2012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体育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中小学生率先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农村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和状况明显改善,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的目标。
二、认真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各项措施
3.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坚持开展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要将每天30分钟的全校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课表并形成制度。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要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测试报告书要列入学生档案,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和公告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
5.积极开展学校群众体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省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运动会,市、县(市、区)政府要定期组织学生体育运动会,普通小学校际体育竞赛在学校所在地区、县(市、区)范围内举行,普通中学校际体育竞赛在学校所在地的市范围内举行。学校每年要组织一次以田径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一次冬季长跑活动。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等方面的作用。
6.建立体育考试评价制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自2008年开始,各地要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考试成绩占中考总分的8%。要将学生日常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等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7.加强体育安全管理。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按照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予以妥善处理。
8.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见疾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及其职责。要成立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担本校传染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的日常行政管理职能。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学校签订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书,把防控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各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学校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各地要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严格依据卫生部、教育部《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落实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和新生预防接种查验证制度,开展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学生常见病,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9.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将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作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保证每学期小学8-10节,初中6-8节,高中一个学分健康教育的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中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
10.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构。各地要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建
设,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布局,尽快研究解决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设置问题。学校应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设置校医院(门诊部)、卫生科(保健科)或医务所(卫生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11.加强体育卫生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体育卫生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体育卫生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校医或卫生保健人员。各地要在三年时间内对现有体育教师、校医或卫生保健人员进行一次轮训。落实体育教师、保健人员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的待遇,按所聘岗位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及福利待遇。将校医的职称评审列入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序列、保健教师的职称评审列入教师评审序列。
12.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设备,确保学校活动场地和器械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免费开放。13.增加学校体育卫生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的改造和配备以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需要。建立青少年学生体检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体检的费用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各级政府负责,其他学生体检费由省教育、财政、卫生、物价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所需经费从公用经费中提取和安排。
三、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
14.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督促检查。建立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教育、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广东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好学校体育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队伍编制问题。财政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经费保障,用于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的改造和配备。卫生部门要把学校卫生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巡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行政区域内学校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费用统一纳入公共卫生预算管理。农村卫生机构要派医生到当地学校担任卫生副校长或兼职校医,定期到学校指导卫生防疫工作。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把提高青少年体质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工作,在青少年中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在组织建设、项目布局、训练指导、竞赛组织、活动开展、人员培训及条件保障等方面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教育部门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组织实施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卫生的各项建设及教育内容和要求,制定规划,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在五年内建立一支热爱教育工作、具有较高教学技能、结构合理的体育卫生教师队伍,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师资短缺问题。
15.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及公告制度。对体育卫生工作不重视、体育课开不足、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要求整改,取消其在教育强市(县、区)评估、教学水平评估中的资格。
16.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和其他校外教育机构要把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职能。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身心愉快一整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开创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