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安排
2010年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安排
2010年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确定为“两网推进执法服务年”,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总体要求,以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为抓手,以执法保稳定,以服务促发展,健全组织体系,畅通网格网络,创新执法机制,强化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思路,转变执法理念,充分发挥监察执法职能,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作出新贡献。
一、以做实做强为标准提升两网化管理运行质态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进程,在标准化建设和提升业务运行质态上下功夫,建立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全面提升两网运行质态。
(一)强化两网化标准化建设。按照《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章立制,深入开展全市两网化标准化推进工作。
(二)做实两网化信息数据。以前期两网化运行为基础,不断扩大对城乡各类用人单位的监管覆盖面,实现8人以上用人单位信息采集率达90%。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定期采 1
集、更新和维护网格内劳动用工情况,做实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提升数据入网的质量。
(三)提升两网化运行质态。强化两网化业务的实际运行,运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实现监察业务与网格管理的有效衔接,切实提升监察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运用基层监督检查力量,广泛开展网格内政策咨询、法律宣传教育、举报投诉反映传递、简单劳资矛盾调处等活动,有效化解和消除矛盾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四)完善两网化考核体系。健全两网化考核体系,整合局系统资源,以现有基层平台建设为基础,将市区“两网化”考核纳入全局对基层平台综合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指标,以现有两网化考核办法为基础,完善对县(市)的目标考核体系,将日常督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强化对标准化建设和运行质量的考核,促进两网化管理的规范有效运行。
二、以服务基层为目标开展监察执法活动
(五)抓好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办案效率,力求及时有效的满足当事人合理合法的诉求。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探索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预处理系统,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维权服务。落实主办监察员责任制,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开辟农民工举报投诉“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查、快处。
(六)开展书面审查和日常巡查活动。进一步提高书面
审查覆盖率和审查质量,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实和完善用人单位基本用工信息数据库和守法诚信档案,及时纠正审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实现书面审查与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建设的有效结合。以每5年对辖区重点企业主动巡查一遍为目标,以行业规范为切入点,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执法服务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开展日常巡查活动。
(七)实施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国、全省开展专项检查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有条件的开展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支付、社保扩面、“三小”整治等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依法用工、规范用工良好局面的形成。
(八)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积极开展广覆盖、多层次的系列宣传活动,及时将国家、省、市出台的稳定劳动关系的相关政策送到企业、送到社区、送到基层,积极营造劳资共赢、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坚持将宣传、指导、服务贯穿于执法过程的始终,广泛了解需求,主动提供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以监察业务为载体打造监察执法亮点
(九)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一步修订《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执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和《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常见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参照执行标
准》,强化自由裁量权在执法实践中的运用,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十)促进监察业务规范化建设。完善《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卷宗装订管理办法》,按照省、市的相关规定要求加以完善,量化装订要求、细化归档办法、规范借阅调阅制度,促进监察业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十一)推广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突出的工资保证金制度。借鉴建筑领域工资保证金制度的成功经验,拓展工资保证金制度范围,从建筑领域向造船、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延伸,有效规范各类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
(十二)深化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制度。牢固树立“监察就是服务、服务寓于监察”的新理念,促进监察执法模式从“事后查处”向“事先预防”的转变,注重对违法行为的事前告知和事中整改,慎行处罚,以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的形式予以提醒和指导,以指导促规范,以服务促和谐。
四、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完善执法维权体系
(十三)着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组织建设。注重乡镇(街道)中队等基层监察机构建设,整合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的监察执法体系。全面提升专职监察员、兼职监察员和监察协理员三支队伍的素质能力,紧紧抓住地方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强向党委政府汇报,在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同时,着力解决事业性质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问题。
(十四)有效提升监察执法能力。开展案例研讨、卷宗评议和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监察员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的有效提升。加强对执法检查和案件办理的全过程监督,通过网上监督和案卷评查等方式,提升案件办理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分析监察执法事业基础性、前瞻性问题,认真做好涉及劳动保障监察方面的“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理论研究能力。
(十五)全面加强监察执法作风建设。积极参与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以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监察队伍的勤政廉政建设,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以廉洁、高效、规范的作风和行为,树立监察队伍为民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财务制度范文
扬州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财务制度
为规范支队财务管理与监督,使财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结合支队实际特制定本财务制度。
一、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严格按市财政局预算批复执行,保障各项资金有序运转。要切实做好支队现金、银行存款等管理,确保其安全、完整。
㈠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银行法》的现金管理制度。日常备用金不得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不得以白条抵充库存现金,更不得挪用现金。
㈡出纳人员要认真负责,工作扎实细致,防止出差错。属于重大责任事故造成的短款,由本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属于违法行为的,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㈢严格遵守国家银行的各项结算制度,接受银行监督。不准私设小金库,不得坐支现金。银行存款帐户不得透支,不得签发“空头支票”,按月与开户银行对帐,保证帐帐、帐实相符。
二、借款与报销
㈠凡购买办公设备、用品、因公出差等需预支款项的须填写借款单并注明款项用途,贰仟元以上的由支队领导批准,贰仟元以下的由财务负责人批准。除差旅借款和银行结算起点下的零星开支外,尽量采取转帐支付方式结算。借款经办人在完成工作后
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报帐手续结清借款。对前帐不清的,后帐不借。
㈡不得因私借款和挪用公款。
㈢报销程序:凡报销的单据、凭证,须经办人、证明人签名(固定资产购置须保管人员签名),并在单据、凭证背后证明用途,交综合科(财务人员)审核后报支队领导批准。未经此程序的不予报销。
三、人员经费与福利
㈠人员经费、劳务费等除经人事部门、财政部门规定发放的费用外,奖金、福利由综合科按照局规定的享受对象和发放标准发放,支队领导批报。
㈡按规定报支的独生子女药费应填写《公费医疗报销表》,并附有医疗费用清单。独生子女学费的报销项目,按市物价局统一规定的学、杂费和代办费的标准执行。
㈢经批准的职工培训的费用,按人事局及本局有关规定予以报销。
四、办公经费与招待费
㈠邮电费、办公用品费、文印纸张费、印刷费、报刊杂志费、宣传费、燃油费、汽车维修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等行政办公费用,3000元以下的由财务主管负责审批,3000元以上的经财务部门审核后,由支队领导批报。
㈡招待费应先填写《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来宾接待单》,报综合科及支队长签意见;会议费、培训费及省厅有关资料费等,应事先预报并经支队领导核准,由经办科室负责人证明,财务主管批报;综合科经办的事项由支队领导批报;差旅费按市财政局规定的标准执行。
五、属于政府采购的物品,由综合科按规定填写《扬州市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品或服务定点采购登记簿》,并采用转帐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
六、按照规定支付对方单位的款项,1000元以上的原则上均要通过转帐入收款单位,严格控制现金支付量。
七、财务监督
㈠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格,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按章办事。
㈡综合科要当好支队领导理财、管财参谋,按规定做好经费预、决算工作,定期报送《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及财政局和本局要求填报的相关报表。支队财务预、决算情况、财务报表及时送支队领导阅。
㈢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种凭证、帐册、报表及资料,要严格按规定分类装订并妥善保管。
以上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反,将按上级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和经办人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八、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未尽事宜,仍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规定执行。
第三篇:2012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安排
顺应新期待 开创新局面 实现新发展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以监察业务为载体打造工作亮点,以公正执法为保障服务民生大众,执法保稳定,服务促发展,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努力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做出新贡献。
一、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为重点,做好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工作。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举报投诉已经成为百姓表达诉求、维护利益的最便捷、最有效通道,调处劳资矛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既是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也考验着民生部门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践诺能力。为切实提高工作效能、新年伊始,我们就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强化案件查处工作。
一是重效能、转作风。强调案件查处工作的时效性,将案件的时效控制,量化、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加强案件的督导检查、过程监督,本着优化流程、规范程序、于法周严、于民简便的原则,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快节奏、高效率。同时注重强调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严格落实主办监察员制度,减少岗位个体行为的自由度。
二是开辟举报投诉“绿色通道”,对于农民工诉求案件、群体性上访案件,做到即受即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法律框架内竭尽所能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加强社保案件的查处力度。2011年,劳动监察共查处投诉举报案件200逾起,其中社保投诉案67起,占比33%,,呈加速上升趋势,为此今年我们将加大了对社保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受理有关社会保险的投诉举报,在案件查处中抓点带面,投诉内容一经查证属实,马上着手对企业的全员参保情况进行检查,依法全面规范用人行为,特别是对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不参加社会保险这类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均作为重点开展监管整治。
二是认真做好书面审查工作和日常巡查工作。
年初伊始,我们的书面审查工作就随社保中心基数申报工作同期展开。今年的书面审查初步拟定1300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为确保年审工作争创一流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从细节入手,理顺工作机制,强调从工作实效看能力,从工作细节看水平,在2011年企业用工信息库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用人管理、参保情况、工资情况等信息,及时纠正书面审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实现书面审查与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建设的有效结合。今年作为年审创新模式的第二年,我们通过今年的工作实践,把年审工作中的创新举措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将工作模式和数
据库样本提交市局,以备作为创新型工作亮点做经验推广。
其次,科学制定日常巡视检查实施方案,将日常巡视与专项检查以及预防重大违法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工作相结合,按月制定日常巡视配档表,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开展日常巡查活动。
在今年的日常巡察和书面审查中,我们还着重将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情况列为重点检查事项。通过书面审查工作构建的信息库数据,制定细化的扩面征缴比例,以企业规模为划分依据,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参保比率为规范。
三、针对各类突出违法活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在各级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继续联合公安、工商、建设、工会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春季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侵害求职者权益的“黑职介”等违法行为;夏季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和加强社会保险专项检查,严厉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力;岁末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今年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继续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执法活动,进行春节前的攻坚,保证节前工资基本无拖欠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做好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按照《关于加强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完善查处制度,做好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办工作。按照“及时发现、准确研判、快速反应、稳妥处置、有力引导”的原则,建立网络舆情的分析监控、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劳动者权益维护事件报道的跟踪和分析,对网络上出现的重大违法案件的线索,要做到事前有人发现、事中有人及时调查处理、事后有后续的情况报道。
五、开展“两网化”建设工作,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进程,不断扩大对各类用人单位的监管覆盖面,初步拟定以用工人数为划分标准,在全市范围内用工8人以上的企业信息采集率达90%。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定期采集、更新和维护网格内劳动用工情况,做实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提升数据入网的质量。按照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的要求,2012年全市要进一步推进两网化建设,并通过每个网格2名监察协管员的标准,开发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监察协管员队伍,更好地适应当前监察执法维权形势的发展需要。
六、将扩面征缴作为主线任务。
2012年我们把扩面征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贯穿全年,着力解决用人单位应保未保、申报不实和欠费不交的问题。对象以未参保的规模以上企业(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以上)、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主;未按规定申报缴费工资基数的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为切实做好征缴工作,我们从工商部门采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详细信息,拟以企业注册资金为标准,不同规模企业采取分类定标,统一征缴。初步拟定从注册资金50万以上的企业入手,实行4级分类征缴。50万-100万企业,参保率硬性规定到达50%,100-200万企业,依据这一标准,下一阶段着手联合社保中心开展专项征缴行动。
一是深入排查,全面掌握未参保对象。要以参保数据库为基础,对已参保的同一户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认真比对,查是否参加了全部的应保险种、是否全员参保、各险种参保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是否符合规定,以强险带动弱险,推动五险均衡发展。二是结合日常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深入街道各镇、社区,通过上门调查、重点检查,把参保情况搞清楚,重点掌握规模以下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情况。三是拟定由劳动监察处和社保中心抽调专人组织综合扩面工作组,对####行业开展用工和参保检查,督办其参保缴费。每月定期召开扩面征缴工作协调通气会,扩面征缴工作组互通信息、联动扩面。四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扩
面征缴良好工作氛围。要以实施《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和宣传栏等媒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地普及社会保险知识,大张旗鼓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宣传,大力宣传社会保险的作用和意义,宣讲法规政策,宣传参保缴费的好的典型。对不依法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增强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012年我们将继续围绕服务民生、服务大局的总体目
标,创新劳动保障监管和执法模式,以廉洁、高效、规范的工作作风,公正执法、务实创新,确保新的一年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第四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业务知识简介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错综复杂,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管范围、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监管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劳动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定义
劳动保障监察,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处理、处罚等一系列监督活动。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目的为了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 劳动秩序,保障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四、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1-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五、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
(一)、日常巡视检查;
(二)、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
(三)、接受举报投诉;
(四)、专项检查。
六、劳动保障监察的权利
(一)、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二)、就调查、检查事项有权询问有关人员;
(三)、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通知书;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五)、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七、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宝应县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处理)流程图
八、举报投诉须知
(一)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 法律、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二)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监察员进行笔录,并由投诉人签字。
(三)投诉文书应当载明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投诉请求事项。
(四)应当通过劳动争议 处理程序解决的,已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和仲裁的或已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投诉,投诉人应当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诉讼程序办理。
(五)违反劳动保障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部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九、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
根据《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处罚种类,以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劳动保障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处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十、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处理程序的区别
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都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但又是解决劳动保障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其区别:
(一)性质不同;
(二)基本原则不同;
(三)程序不同;
(四)处理不同。
十一、采集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1、取证的方式要合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明确了劳动保障部门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有权采取的各项措施有: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就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书;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委托会计事务所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进行审计。在处理案件时应根据具体 情况,按照行政法律法规所授权的证据采集方式。
2、提取复印件的要求。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如取得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对查办案件中需要提取的账目、凭证、报表及其他证书和证物,能提取原件的尽量提取原件。不能提取原件的,有关书证材料可以复印、复制。为便于日后全面了解案情,复制材料时应注意全面真实反映原件的原貌,载明复印、复制的时间、地点、制作方法,证明对象,原件保管人、证据提取人、制作人的签名或盖章。
3、制作录音资料的要求。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不能提取复制又不易管理的书证或证物,可以采用摄影、录音或录像等视听资料形式固定证据,并对提取证据的过程制作笔录,由当事人签字盖章,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
4、电子数据、邮件证据制作的要求。以有形载体固定的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当事人确认,或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证明。对于上述证据的复制和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以上方式进行操作,不可以图省事而忽略以上的环节,否则在行政应诉中很容易成为无效证据。
5、制作询问笔录证据的要求。制作询问笔录时,应有两名以上调查人
员在场,笔录注明制作的时间、地点、记录人员、调查人员、在场人的姓名,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务、住址等)。在开头时应载明:“我们是xxx劳动保障监察人员xxx和xxx,现向你出示证件。请你如实回答我们的提问,作虚假陈诉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笔录采取一问一答形式,笔录中有关人员的陈述应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述方式记录,尽量保证记录的原汁原味。笔录应经当事人阅读无误写上“以上内容看过,与我所讲的一致”,之后签字或盖章,不会书写的当事人也可按上手印,并附上如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身份的文件,调查人员和记录人也应当在笔录后签名。
6、制作现场笔录的要求。制作现场笔录时,应当载明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员在现场的,应当由无厉害关系的在场人员签名。
7、制作鉴定结论证据的要求。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采用的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收集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将证据之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运用逻辑推理方式排除其他可能性,从而证明待证事实的真实性。
第五篇:如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劳动保障监察是保证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及时查处了一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件,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改善投资环境对立起来,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实行种种限制,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有的地方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支持不够,执法力量不足、工作经费短缺、办案装备落后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监察执法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的地方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和劳动关系复杂化,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地方和行业甚至呈上升趋势,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显得日益迫切。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优化环境,改进工作,充分运用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都必须建立具有独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并根据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具体机构、人员配备
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编办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具体负责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工作。各地要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解决好监察工作经费和改善监察执法条件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所需的办公费、办案费、专项检查费、装备使用维护费以及人员经费、业务培训费应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装备建设,逐步配备监察执法专用车辆,配备办案所必需的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办案质量和效率,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
各地要高度重视劳动保障监察员的配备,选派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勤政廉洁的同志充实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员的培训、考察、监督和管理。劳动保障监察员一般通过考试录用,经省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资格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无证人员不得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坚持定期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断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监察执法能力。要加强监察队伍勤政廉政建设,严守监察执法工作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树立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形象。
三、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机制
(一)明确劳动保障监察管辖权限。对用人单位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劳动保障监察,分别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登记注册地的市、州、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中央在鄂单位、部队企业及省直管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省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劳动保障监察,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外地派出机构和外来用工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分别由所在市、州、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非法用工主体的劳动保障监察,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调查处理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也可将属于本级管辖范围内的监察对象指定由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二)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充分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杜绝多头执法和重复检查。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以及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实行案件调查、审核、处理“三分离”制度和行政处罚集体研究决定制度、重大处罚决定听证制度,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陈述权、申辩权和获得救济权,尊重、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各地要建立和实行劳动保障监察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公开执法依据、程序、期限和职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考核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切实加强监察执法人员的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要认真受理、及时介入、依法处理,杜绝以权谋私、越权执法和行政不作为。对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督检查不到位发生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的,要追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责任;对投诉举报不及时依法处理或违规执法的,要追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和相关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对监察人员因故意和重
大过失造成错案的,要依法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四)建立举报奖励、依法审计和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投诉信箱,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举报和投诉反映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大案件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实施奖励,奖励资金在办案费中列支。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认为必要进行审计的,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所需经费在专项检查费中列支。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要进行综合考核,建立诚信档案,评定诚信等级,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促使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组织领导,共同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典型案件,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督促依法处理。因国家机关不当干预,导致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查处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沟通,支持和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执法工作,必要时可开展联合执法,发挥整体执法效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联系,主动接受监督,积极争取支持。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和现象要公开曝光。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