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青山桥镇皮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青山桥镇皮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升湘潭县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楚国良(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411000)
一、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的发展历史 青山桥镇皮鞋生产历史悠久,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十五”以来青山桥镇的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现已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特别是近几年当地政府围绕“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做新、做大、做强皮鞋产业,使青山鞋业生产厂家迅猛增长,由2000年的42家发展到2006年的138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名气,产品也由原来单一的皮鞋生产转变为休闲运动鞋、波鞋等多个品种,青山鞋业已走出湖南,走向全国,逐步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地方品牌。但是在国内鞋业行业里来相比,青山鞋业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全镇共有鞋业生产厂家138家,年生产总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年生产总值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年生产总值100万元以上的有42家,现地已形成“涓江”、“着意乐”、“振湘”、“小金雀”、“拓夫”等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全镇生产企业总产值过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集聚的生产区域凤涓江公司、着意乐鞋业、小金雀鞋业、振湘鞋业、拓夫鞋业为龙头企业的企业群。产品供不应求,在青山鞋业行业里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各企业主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使青山鞋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同时,全镇在外地从事皮鞋生产的人员有4000余人,年产皮鞋400万双,年产值2.2亿元。成为了镇域经济的生力军,实现了产业兴镇,流通活镇。
二、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青山桥镇的皮鞋加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男女皮鞋系列为主,特别是面对广大的农村市场,集产销于一体的皮鞋生产链条,已初具规模。一是加工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的开放,皮鞋加工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鞋料的进货渠道逐渐畅通,皮鞋断底、开胶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信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和价格。批发价从过去的 10 多元提高到目前的30—50元。目前不少皮鞋加工户购臵了先进设备,皮鞋的式样向发达地区学习,并针对市场供求动态、鞋样变化等,进行鞋样设计,逐步改进后投入生产。
二是销售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皮鞋需求量逐步扩大,皮鞋加工户生产出皮鞋后已很少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皮鞋产量逐年增加,由于价格也比较低,皮鞋在市场的销量大大增加,一些专门从事皮鞋贩运的商贩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周边市县及外省的商贩到青山桥镇批发皮鞋,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省内,青山桥镇皮鞋加工户的数量和产量已占首位。
三是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据调查,青山桥镇皮鞋每销售出一双,可为生产者带来3—5 元的经济效益,为经营者带来约10元的经济效益,年生产皮鞋400万双,为经营者带来了约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个劳动力带来15000元/年收益,产生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二)劣势
1、没有形成规模化。青山桥镇鞋业产业近几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大部分企业的还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生产场地、资金的保守投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整个鞋业产业的发展。
2、品牌意识不强。全镇大部分的企业主缺乏品牌意识,只单一的抓产量,而忽略质量,生产的产品属中、低档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40—120元之间,虽然暂时产品的销路不错,但企业的利润比较低,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将严重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鞋业产业缺乏竞争力。
3、管理模式不规范。因鞋业生产企业的分散经营,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生产企业比较分散,所以无法实现企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其中大部分企业没有成形的内部管理机制,仍然存在老板说了算和“唯亲是用、唯友是用”的家族管理模式。部分小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短期行为盛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能力。
4、生产水平不高。由于企业主的品牌意识不高,研发、生产投资保守、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了企业主对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力度,大部分手工作坊的企业主靠使用别人已过时的模具进行生产,生产手工不够精细,所以很难进入鞋业产业中的高端区域,导致鞋业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机会
1.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青山桥镇政府积极为产业集群营造一种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区域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备、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包括人们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组成的人文环境和为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的机构环境。
2.信息化建设的加快。“网上中国鞋都”电子商务网的开通,使集群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为产品提供一系列的详细信息,方便了客户获取信息,使买卖双方信息完备,解决了许多企业产销信息障碍,实现营销方式的创新。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又促进了创新主体间的信息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青山桥镇依托集群网络特点形成的强大营销网络,使产品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商品从青山桥镇流向国内外市场的同时,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也逆向从国内外汇集到青山桥镇。这种强大的营销网络,不仅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极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且加速创新要素的流动,带动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动。
(四)威胁
1. 国外区域性保护经济严重。世界上形成的一些区域性经济保护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鞋业的出口,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直接遭受关税和技术两重贸易壁垒。2006年,欧盟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决定对中国皮鞋征收一定的反倾销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类区域经济的实力越来越大,我国鞋业的出口被臵于不平等的贸易地位,特别是在后配额时代的今天,环保问题和其他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也将使我国鞋业出口面临新的挑战。
2.经济危机和行业恶性竞争。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很多以外销为主的中小
鞋企面临破产。制鞋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包含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特别是皮鞋产业,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迫于竞争压力,一些制鞋企业在竞争中对皮鞋价格一降再降,破坏市场,影响着我国制鞋业的发展。
三、提升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思路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近年来,部分东南沿海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利用中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中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青山桥镇皮鞋产业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皮鞋加工和加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产业,进入一个上质量、扩规模、创品牌的时期,生产经营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1、确定发展目标。借鉴和学习成都、温州制鞋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把握机遇,分三个阶段实现规模扩张、产业链发展向创品牌提升的转变。
第一阶段——规模扩张阶段(2008—2010年),用2—3年时间扩大规模。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将极大地促进个体皮鞋加工业的发展,皮鞋逐渐占有一定的市场,皮鞋销量逐年增大,使皮鞋城内皮鞋加工户从目前100多家扩张达到500家,提供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皮鞋达到500万双,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
第二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2010—202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鞋业基地。随着青山桥镇工业园区的建成和皮鞋加工规模的扩大,皮鞋城作为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皮鞋销售市场,由政府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配套,吸引一大批皮鞋加工大户、鞋料经营大户进入工业园区,并上流水线生产,皮鞋加工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也相继崛起,通过5—10年的发展,把工业园区发展为鞋料、鞋材、鞋胶、鞋盒、托运、销售等多个配套行业,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大型鞋业基地,形成集产加供于一体的产业链。使年产皮鞋达到2000万双,年产值可达10亿元。
第三阶段——创品牌提升阶段(2020—203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中南第一鞋城”。通过加强与国内皮鞋名牌的合作,依托名牌、挂靠名牌,使皮鞋的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有机结合。打造青山桥镇“中南第一鞋城”,加大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鞋文化,增强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着眼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生活环境优美、辐射功能较强”的目标,充分发挥青山桥镇的各种优势,逐渐以皮鞋加工带动皮具箱包、服装、化工、塑料、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南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开发、生产、销售配套集散地。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从而推动青山桥镇轻工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担负起培植壮大皮鞋产业、提升皮鞋品牌形象的主要职责,为青山桥镇皮鞋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在国土、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私营、个体经营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皮鞋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对策
1、瞄准特色方向,奠定集群经济的产业基础。青山桥镇是湘潭县乃至湖南省重要皮鞋生产基地,皮鞋产量一直名列全省县级第一。近年来,青山桥镇确立了建设皮鞋大工业区的目标追求,皮鞋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指标连年增长超过30%,目前占全镇工业经济的比重已超过70%以上,形成皮鞋、工作鞋、童鞋、鞋材、鞋料等门类齐全的大皮鞋体系,已初步构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要拉长皮鞋产业。要构建初、精、深加工配套的协作体系,尤其对开发型产品,要突破一般化加工、近似卖原料的路子,尽可能向后道延伸,向深度加工要效益。要构建前、中、后环节配套的生产体系。在企业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引导其对生产链上的专业环节进行细分,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构建产、加、销一条龙配套的经营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市场与产业的有效互动。另外要做壮皮鞋产业。要把培植规模企业作为做壮产业的重要支点,对具备一定规模、扩张前景较好的企业,帮助引导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裂变式、突变式发展,成为该地区皮鞋产业的“航母”或“旗舰”。政府在规划建设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要遵循经济规律,构建独特优势,充分释放皮鞋工业区对各种要素的聚合能量。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皮鞋工业区布局。按照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把皮鞋工业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考虑皮鞋工业区布点,实行集约布局、集中安排;二要形成富有特色的招商格局。凡符合皮鞋工业区产业要求的项目,要想方设法引进来、留下来;不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坚决不要,使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要将那些熟悉皮鞋产业、善于攻关谈判的人士推上招商引资第一线,让专业人士从事专业招商,增强投资者认同度,提高项目成功率。三要形成配套完善的外部支撑系统。要按照定位明确、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要求,同步建设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和生活区块,加强交通、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配套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形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皮鞋工业小区。政府与皮鞋行业组织必须建立集群内皮鞋企业的柔性运转机制,增强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协同意识。帮助企业所有者改变传统的家族制经营观念,鼓励企业互相学习和经营者的信息交流,形成你我信息共享的格局,推动技术层面上的交流与创新,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建立皮鞋工业小区公用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能够迅速被接受,形成较强的科技带动效应。推动经营层面上的竞争与合作。当一个集群内崛起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时,其他的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合法使用龙头企业的品牌,形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多赢局面。当部分企业受到外部强权规则的侵袭时,整个集群都可能统一行动,扎木成排,握手为拳,共同抵御市场的风浪。
2、建立一支优秀、稳定的员工队伍,提升行业整体素质。
要想建成名符其实的“湘潭鞋镇”必须占据人才储备的制高点。对于鞋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水平较低的状况,政府与皮鞋行业组织应有针对性的对皮鞋行业内的企业家、中高层管理者等层次人员进行分别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给企业管理人员充电。走出去即是不定期组织企业厂长、经理外出参观学习,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运作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展销定货会,等等。请进来即是诚请有关专家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现场技术指导。
青山桥镇皮鞋工业小区可以主动和省内各大高校接洽,成立行业发展专家咨询系统,为集群的整体快速发展提供外部智力支撑;以吸引就业、联合培养等形式,增加重点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条件成熟可吸引社会力量联手在皮鞋工业小区建立专门的鞋业
人才培训学校,大规模、专业化地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提供人才援助。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鞋业。
3、加大品牌研发力度。目前,“青山桥制造”大多还是手工作坊式生产,做的是贸易,而不是市场。鞋厂老板多将皮鞋作为一种生意,而不是一个可以成长的产业来看待。不断有小厂倒闭,又不断有小厂建起来,在许多企业对此尚未有清醒认识,对廉价贸易仍然春情荡漾的时候,致力于做大做强皮鞋产业的政府必须站出来加以引导,以避免更多的社会资源在黑洞中消亡。政府与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本地皮鞋产品与沿海皮鞋产品的主要差距在于资本和生产规模偏小,尤其是品牌经营的滞后。
(1)树立品牌意识,精心塑造产业的群体形象。一方面要全力推出品牌。区域产业品牌具有共享性特征,一旦打响,其威力远胜于单个企业的品牌。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支持皮鞋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争创品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措施,对获得全国、省、市驰名商标的皮鞋企业,或获“中国真皮名鞋”、“中国真皮标志”称号和国家、省免检产品称号的皮鞋企业,应分别给予重奖。以此激励皮鞋企业设计自己的产品、企业和品牌标识,致力于成为“一流的皮鞋专家”。让越来越多的鞋业企业大胆的亮出“青山桥制造”,越来越多的鞋业企业步入了创品牌的梦想之旅。另一方面要维护整体形象。要在集群企业推广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增强产业肌体的“免疫力”。要建立失信企业和劣质产品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对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和整顿。以此来塑造好本地区皮鞋产业的群体形象。
(2)选择贴牌生产经营战略。在市场竞争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青山桥镇皮鞋企业目前能尽快获得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优势,最大劣势是品牌劣势。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这是两种经营战略。一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它不仅要以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为基础,还要依赖于消费者、客户对企业产品持续的信赖和大量的广告投入。这种品牌投入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品牌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这种品牌投入的回报。自创品牌,则是由自己进行这种品牌投入,于是,企业既要进行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即双重投入。贴牌生产,企业只进行生产投入,而不进行品牌投入,因而只获得生产投入的回报,而不获得品牌投入的回报,其所得自然就比较微簿。但针对于本地区的皮鞋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如果将所有的资金算总帐,贴牌生产比自创品牌更有现实效益,可以将本地区的成本优势与国内外企业的品牌优势结合起来,而不应只凭豪言壮语去跟人家竞争。温州皮鞋产业的发展过程足以证实上述结论。上世纪80年代,温州的企业给上海的皮鞋厂贴牌生产。在贴牌生产过程中,温州的皮鞋质量不断提高,到90年代末期,时机成熟了,温州的企业逐渐丢掉上海品牌,转用自己的品牌。因此,青山桥镇部分资金实力不够强大的皮鞋企业可以选择贴牌生产经营战略,以此为竞争发展基础,逐步提升现有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以谋求未来的自创品牌生产。
青山桥镇皮鞋制造企业应在迅猛扩增的市场中正视竞争态势,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皮鞋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皮鞋特色产业,努力在规模、质量、品牌、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要继续推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立足争创名优品牌取得新突破,提高企业综合效益;要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市场,走市场多元化道路,努力提高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要积极推进企业体制创新,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品牌、发展后劲强的企业集团,增强带动整体行业发展的能力;要加强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并积极引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共同营造稳住人才、发挥人才效应的良好氛围;要强化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篇: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五章 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生态环境优势
X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产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柑桔之乡、丝绸之乡、国家级麻竹、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地处XXX,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及气候环境。山水兼备,适合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2、历史文化优势
项目地处XX,亦是XXX在地。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好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基础。项目大道以张澜大道命名更加体现出与本地历史人文的融合,相得益彰。
3、产业发展,开发程度低,自由雕琢空间大,后发性强
项目区现在仍停留在自然开发的阶段,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没有启动。这既是规划区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后发优势是与区域的落后性相伴生的。
4、时间差与规模差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要把握住买方市场,并且还需要创造性的引领市场的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源于区域中心或者周边的中心城市,消费潮流也最先由城市内部兴起。因此接近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就是接近市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接近商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潜在的市场,适时介入市场而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形成区域新的增长产业。
项目临近南充,靠近成都,信息获取便捷,这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如果信息的获取只是把握商机的前提,那么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门槛人口,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南充以及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保障了。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西充县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该县紧紧围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农业项目发展有着较好的氛围以及政策支持,这也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是项目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农业旅游观光需要完整的道路结构,项目内部区域多为丘陵,风景虽好,但没有道路贯通。已有的道路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道路及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注意错车,停车位的修建。
2、当地落后的现状和劳动力素质不佳
劳动力是项目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劳动力素质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效益。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够高,确实是一个挑战。
3、项目区域内主河道被污染
不得不提及流经项目区域的主要河流已被上游工业区污染的事实,这对园区的景观以及用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乐观的是,政府已经开始了整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农业发展新时期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满足于吃饱。经济水平的发展,让人们有能够吃的有品质,有安全。对于新农业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绝好的机遇。绿色或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产品市场的新力量和生力军。
2、位处郊区的休闲旅游农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郊区田园般的生活是现代城市人所向往的。面对车水马龙,喧嚣尘杂的城市生活,人们渴望在郊区得到心灵的片刻休憩。莲池秀美的自然风光,将胜任这一职责。
城里人喜欢把去乡下当作惬意的度假,出了潜意识中飘荡着一丝“廊桥梦”的诱惑之外,乡村的朴素和自由让他们难以抗拒。现代大城市因为人口剧增,和商品工业化发展过快,城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现代综合症,环境恶化,交通拥挤都让城市人心浮气躁,竞争压力、就业危机、纷纭的人际关系让城市人对自由生存空间的追求更加强烈。
所以将项目打造成休闲旅游式农业必然得到城市人的青睐。
3、经济政策环境良好
西充县是农业部下列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在发展农业上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政府资金的支持。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能够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就业、农民增收。因此,项目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四、挑战(THREATS)
1、辨析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不顾实际的攀大求洋,追求新异一直是项目开发的一大怪圈,也是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将项目的特色局限在区域土特产和要素禀赋这样一个狭隘的的领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两个极端,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特色经济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特色经济表现为:
“你无我有”即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独有的,以独有的差异比较优势,形成垄断的市场竞争能力。
“你小我大”其特色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集中度高,生产能力大,具有低成本差异的比较优势,可以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你劣我优”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优良,以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你泛我专”其特色其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分工化。
2、自我超越的观念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经济发展与实实在在的有形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而更多忽视了围绕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围绕生产过程提供现代化服务,使得虚无缥缈的活动背后赚得盘满钵满。因此规划区开发必须首先自我超越,树立服务立区的发展思想。
3、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艰难取舍
规划区如何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摆脱固有思路的束缚,树立新的发展观。“因人设事”还是“因事设人”反映了一个区域如何在短期效应和长远发展之间进行必要的取舍,最终归结为生存与发展的取舍。
4、成绩与和谐发展的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短期内扭转乾坤,一鸣惊人的心理。基于这种短期心理,大干快上,最终导致项目的繁荣只是一种虚胖,而不是和谐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SWOT分析,不难发现同类产品的开发很容易被周边区域的形象遮蔽与代替。所以只能对资源进行整合、升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现有的优势资源,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体现新特色。从而提高资源价值。强化自身力量,占领同类服务和产品的制高点,将成为企业的至高目标。
第三篇:城市电视台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电视台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
彭娇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福安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2007年10月12日16:27来源:人民网--北方传媒研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电视媒体的产业规模、经济实力和娱乐影响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电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然而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模糊,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因此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在境外媒体、中央级媒体与省级媒体对竞争的积极参与下,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和多变。因此,要正确分析城市电视台目前面临的压力和竞争环境,从中确定其发展战略。
一、城市电视台所面临的压力
城市电视台是以城市和近郊区观众为服务对象,满足特定区域受众的专门的电视台。它们是中国电视媒体产业中数量最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但同时却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
(1)在宣传报道、节目质量上,城市电视台面临着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来源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外宣传的需要,来源于国内既要通过舆论促进改革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来源于各地市委、市政府宣传中心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城市电视台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面临着各地群众对城市电视节目越来越高的要求。
(2)在产业经营上,城市电视台正面临着开拓多种经营渠道、加大广告创收力度、减少广告收入一柱独撑电视业大厦的高风险局面。城市电视台的主要创收渠道来自广告,通常广告收入占全台经营收入的60%~70%,甚至更高,其余收入来自有线电视收费和网络开发。广告创收对城市电视台来说生死攸关,一旦广告出现危机,将动摇全局。因此在当前体制下,开拓多种经营渠道,多方式、多渠道创收,减小电视业发展风险,是摆在城市电视台面前的又一项艰巨任务。
(3)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城市电视台正面临着加速培养和吸收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任何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电视事业。
(4)城市电视台在与中央台、省级台的竞争中,在设备、经营实力、财力、节目制播质量与水平等方面,差距非常明显。这些条件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电视台竞争力的增强。
(5)城市电视台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但是其地位是尴尬而艰难的,不仅要在中央台和省级台的阴影下求生存,而且要在县级台的分割中求发展。在覆盖范围方面,城市电视台与中央台和省台相比有先天的不足,收视人群仅仅局限于其省会城市及周边市级城市。
(6)其他媒体的竞争,如网络媒体。目前,几乎所有有实力的媒体都在互联网上有了一席之地,并在网上和各类网站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这对城市电视台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二、城市电视台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就是把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1)城市电视台的竞争优势
首先城市电视台相对于中央电视台和省台来说,辐射范围较小,但是城市电视台与其受众共处于同一社区,文化同根同源,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力;第二,因覆盖区域小,容易准确划分目标受众,从而根据其需求、兴趣等安排节目;第三,因为受众相对单一,与城市电视有地域、心理、文化价值的接近性,主动参与性强,信息传播的互动交流容易。而且城市电视台利用地域文化差异创作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目,可以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2)城市电视台的竞争劣势
在我国电视业的竞争格局中,城市电视台作为一个群体,它是可以和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实力群体。但是作为单独的一家城市电视台,它的现有资源,无论在内容、人才还是硬件设备上,都无法和省级电视台相抗衡。同时中央台、省级台大批量频道对各地密集的覆盖,也给城市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城市电视台的竞争机会
第一,目前媒体领域的“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给中国各媒体
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使之产生了改革和创新的内生动力,迫切需要调动、积蓄和优化其优势资源,建立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以抓住重大的发展机遇。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媒介的融合,首先是内容的融合,通过节目产品的数字化,节目可以跨平台、跨媒体使用,进行媒介之间的相互转换。第三,就是国内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引进,推动音视频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权威技术。城市电视台要利用这个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发展战略,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实力。
(4)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威胁
当前城市电视台正面临着来自各个方位的威胁。一是“天上地下夹攻”。“天上”是指卫星频道覆盖下来的节目,“地下”是指当地自办的同样贴近城市观众的节目;二是电视新科技的冲击,实力强的大台,设备更新快,新的构思和表达方式接踵而来,屡屡出奇制胜;三是城市观众欣赏水平越来越高,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对电视台的要求也跟着“看涨”;四是中国加入WTO加快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为国内外电视产品的交流提供了通路。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电视产业实力悬殊,这种交流对尚显稚嫩弱小的城市电视台来说,与其说提供了一种发展机遇,不如说更多地意味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三、城市电视台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电视台无论在规模上、地域特点上,还是在政策、资金和人才实力上,在竞争中都属于弱者,在分食同一块蛋糕时,颇有点“虎口夺食”的味道,不形成合力就根本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制定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正视自身的劣势,及时抓住机遇,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城市电视台要突出地方特点,把频道栏目办出地方特色。
城市电视台在和央视以及省级台的竞争中,在人才、资金、设备等节目资源上很难占到上风,因此本土化就是城市电视台赖以生存的最有力的武器。本土化重点可以放在新闻资讯、娱乐及电视剧方面。例如,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等知名民生新闻节目分别巩固住了自己的市场。
第二,牢固树立“节目第一、市场第一”的观念。
要集中各种资源办好各套电视节目,生产高档、高质量的节目产品,凭借节目质量获得当地收视市场的最大份额。电视市场是观众注意力市场,电视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谁的节目办得好,观众喜闻乐见,谁就能更多地占领市场份额,谁就能成功。当今电视竞争的核心就是节目,竞争的目标就是市场。节目好,市场份额大,才会有商家投放广告。只有毫不动摇地以办好节目为核心,搞活办节目机制,实行节目优胜劣汰,才能在当地收视市场上获得自己的地盘。
第三,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电视台的运营和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创建平台。
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对节目内容的挖掘,节目内容又以再利用的形式成为一种资产。电视台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将已有的音视频资料转变成更有价值的媒体资产;可以与现有媒体节目制作系统连接起来,使新的音视频资料直接成为新的资产。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逐步开展数字化节目自
动播出、节目点播、互联网节目发送、节目交易、音视频资料提供、交互电视等新业务。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并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
城市电视台要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营,权、责、利挂钩,绩效挂钩。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的激励措施来发挥员工的潜能。同时要注意人才的培养。目前城市电视台需要懂得现代管理的媒介管理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节目生产技艺、能够依靠自己力量生产高级电视节目产品的专业应用人才,懂得现代社会市场营销策略、具有媒介经营能力的电视经营人才和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卫星传输技术等前沿高科技技术,能够熟练管理、使用并能开发各种前沿功能的电视技术人才。
第五,区域结盟,走协作化、联盟化道路。
通过资源共享,谋求在区域市场凸显自己的传播价值,在被动的竞争态势下主动出击。城市电视台联盟是利益的共同体,只有以利益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整合优势,形成合力,搞规模产业和资本经营,这样才可以把联盟做强做大。但是这种“结盟”形式并不是所有电视台都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面对残酷的竞争和强烈的冲击,面对难得的机遇,城市电视台要与本地的现状结合,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突出本地的特色,才会有立足之地、生存之本。
第四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以重庆大学为例分析
王慧超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本文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非学历继续教育多年来的办学情况分析与经验总结为例,探讨了在新形势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对今后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作者的思路。
【关键词】 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SWOT分析; 【正文】 非学历继续教育,顾名思义是和学历继续教育相对应的,专指由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院系组织的,不授予学历文凭的继续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功能已经深入人心,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充,在定位上,将其置于从属地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依然是占据继续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重庆大学于1956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原三校的成人教育学院(部)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如今,非学历继续教育处在了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有可为。
二、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SWOT模型创建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统筹管理,逐步形成了“一院四心”的发展模式,即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IT人才培训与发展中心、EDP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和数码技术制作培训中心,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非学历继续教育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引入SWOT模型,分析了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下一步更好更快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思路。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生存环境与外部竞争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了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能够比较客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企业的现实情况。该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工具。SWOT 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以下是作者对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非学历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重庆大学品牌资源优势 重庆大学成立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重庆市唯一的一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经过8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品牌。
2、良好的办学资源优势
重庆大学现有A、B、C和虎溪四个校区,硬件设备设施齐全,是重庆大学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强大“硬投入”支撑;另一方面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专家教授及博士生、硕士生等人才资源,为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软投入”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市场意识薄弱,项目推广方式方法不力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上,“统”的过死,在招生方法上采用传统的高校招生模式,没有与市场竞争形势接轨,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市场推广方式和方法还处在传统阶段。
2、支持力度较小,项目过于单一化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上,虽然有认识高度,但是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体制内”的管理思路和方法,造成实际行动中的低效率。开展的项目相对单一,没有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的资源优势。
(三)机会(Opportunity)
1、从国家层面逐渐重视和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统筹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2、重庆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上强调,“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形成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的战略转向;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大,受众群体资源丰富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受众资源丰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在职研修、企业内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各类岗前培训、考试认证、管理人才的领导艺术培训等等,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Threat)
1、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混乱,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声誉
大量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管理混乱,有一定的资金和办学场地就可以开办学校,但是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过度承诺、虚假承诺、虚假宣传,造成受众产生“诚信危机”,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声誉。
2、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相关的统筹管理和制度依据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往往采取三种模式,即完全公办制、部分公办制和完全合作制,这三种模式的第一种即为完全由高校自行组织和运作,采用高校的原班人马;第二种是引入部分社会力量,引入一定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第三种则完全采用社会力量办学,高校收取管理费的模式。不管是那种组织模式,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的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统筹管理和相关的制度依据,对于其发展产生不稳定因素。
3、非学历继续教育监管模式的不稳定性
相对于三种组织模式,产生三种与之对应的监管模式,即弱式监管、半强式监管和强式监管,但是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也往往由于每个高校的管理人员特性,有时产生“倒挂”监管。在监管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监管者和监管团体的自身利益和体制问题等,产生不稳定因素。
三、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SO战略)
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和重庆大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重庆大学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也是重庆地区其他高校所不能比拟的,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成为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重庆市规范办学、优质发展的示范校;重庆大学服务地方建设、提供高级人才支撑的桥头堡。
(二)加强市场化运作,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多元化,多层次,产业化发展格局(WO战略)
1、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市场的导向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在市场推广方式上多元化,在规范招生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继续走非学历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道路。
2、利用自身优势,针对目前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项目,另外一方面应整合重庆大学整个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对于重复设置和内部存在竞争的项目进行“撤并转改”,建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求机制,建立项目多元化,产品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项目优势(WT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自身的理论创新优势和研发实力,在项目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项目人员,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打造精品项目和课程,区隔同类竞争机构,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比拟和超越的竞争优势。
(四)加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接,“校企政”合作机制建设,进行体制机制创新(ST战略)
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对接。在非学历教育“标准化”,“模块化”的前提下,进行二者“学分互认”,增强学历教育的终端市场化和非学历教育的理论深入化,使两者能够和谐、健康、持续、高效的循环有序发展。
2、加快“校企合作”、“政企合作”,调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间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互动的开放格局,最大化动员各方面力量,打造重庆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科学发展格局。
3、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加快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业务管理和支持团队。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审批效率。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也应加快自身建设,加强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形成简洁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体制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结束语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正处在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要主动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理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从“主从”关系转变为“并重”关系,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应加快改革发展的速度,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 刁庆军, 严继昌,李建斌.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2]罗晓梅.重庆市办好高层次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的思路[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第五篇: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市广播电视事业作为我市的主流媒体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有关部
门的关心支持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宣传工作、事业建设、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我市广播电视产业。下面就我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做初步探讨:
一、现状分析
1、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宣传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变化。××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改善节目质量,每天坚持播出《闽北各地新闻联播》栏目,开设直播节目《成长悄悄话热线》,还推出了一个新闻综合性栏目《阳光早间档》,每天上午9:00至11:00播出,电台的节目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除××区外各县市建立了广播音频工作站,每天播出12小时以上。××电视台二套作为公共频道获得上级广电部门批准开设。新闻实现天天播,开设的《××新闻》、《今晚十点》、《y城十五分》三个新闻栏目各有侧重点,其中《今晚十点》成为品牌栏目,被评为省级名牌栏目。××电视台还开设了《××方园》、《××经济》、《七彩阳光》等新栏目并在《××新闻》的周日《新闻周刊》中开播了手语节目。同时节目评奖创优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特别是三年来获省级广播电视奖作品达到134件,并保持了每年获省级一等奖两件的水平。电视新闻在省台的用稿量保持在全省地级市前列,广播新闻的用稿量也有所上升。
2、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发展迅速。我市不断加大对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建设。至2005年累计完成1627个行政村,9328个自然村的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达12633公里,全市127个乡镇与城区实现光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达46万户。2003年,完成××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发射机建设,改善了××人民广播电台信号在我市各县(市)的无线覆盖;2004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我市又开播了××人民广播电台城市生活广播,丰富了我市的广播节目内容。至2005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42%和97.44%。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同时,进一步加大事业技术改革,提高科技应用水平。2004年8月,完成所有县级广播电台的音频工作站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市各县级广播电台节目的采编和制作质量。××市广电中心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工作也逐步展开,在××城区网中已实现传送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实现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同网传送。县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互联网业务和政府网业务在××、××*、××等县(市)取得重大突破。广播电视经营创收稳步增长,有线电视收费率从原来的80%增加到97%,有线电视收入比2000年将近翻了一番。2005年××电视台广告收入800万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广电中心大楼,成为××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提升了广电部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社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为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为了加强广电安全播出传输管理,建立了安全播出传输指挥中心,在重要时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定了《安全播出传输应急预案》,市、县广播电视系统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措施和安全播出监测体系,各级建立有相应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中心。全系统形成了应急、紧急、危急状态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及敏感期的安全播出传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以来,连续三年取得全省广电系统行风评议组织工作一等奖。
4、队伍素质有一定提高。在市直广电系统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由××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公司组建市广电中心,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资源共享。中心成立后,全面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唯才是举原则,招聘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并在2004年委托××师专举办了电子信息工程大专学历班,目前已有近百名的市县乡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在读。到2006年后,这
批学员陆续毕业后,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闽北广播电视基层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局领导上党课制度,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开展了“十佳新闻工作者”、技术维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促进广电技术人员爱岗敬业,推进技术创新,激励广大广播
电视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困难与问题
1、体制性障碍。从宏观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广播电视系统的管理体制,管办不分,又管又办,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微观上看,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宣传管理与经营管理相混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在事业发展上重投入而不计成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成正比,在经营上单纯依靠广告和用户收视费收入而忽视其他赢利,在发展上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市广电事业是从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以县为单位独立建网,自成体系,各自经营。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广电事业发展与体制约束的矛盾,导致许多重复建设,投资效益低下,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无法形成整体效益。
2、人才缺乏。我市广播电视系统在长期的宣传工作和事业建设中,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宣传人才和技术人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但随着事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人才紧缺,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缺乏优秀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三是紧缺新闻采、编、播、采、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市本级244个在编人员中,高中及以下文化人员比例大,有139人,占57%;新闻采编播技术人员171名,其中高级职称仅9人,仅占5.3。队伍中中级与初级职称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少,后继力量不足。
3、资金紧缺。市级广电部门由于建广电中心大楼投入巨大资金,自身原始积累单薄,基本靠借贷搞建设,目前市广电中心资产负债率高达60.93,2006-2008年每年须支付贷款利息××*万元,2009-2011年每年须偿还贷款本金××*万元,2013年偿还贷款××*万元,2014年偿还贷款××*万元,2015年偿还贷款本金××××万元,在偿还贷款本金的同时尚须支付相应的利息,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广播电视系统属于高投入、高技术的产业,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引进,网络的建设维护和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没有投入就谈不上技术的更新,没有投入就谈不上人才的引进。广电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都是90年代初核定的额数,无法跟上目前发展的需要。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市广播电视的收入中有相当大的部分用于还贷和付银行利息,余下能投入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各方面的开销都显捉襟见肘,目前电视台记者摄像设备陈旧,加上编辑设备不够,严重影响了采编新闻的效率和质量。我市有线电视网络大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已超期服役,网络改造因为资金紧缺进展缓慢。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县城以上要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因为资金紧张,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面临困境。
三、目标与战略措施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省委提出的“四个破解”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打造更多的名牌栏目,拓展新的传播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数字××”建设创造条件;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要求,培养造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和技术专家、管理与经营人才,把我市广电事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基本思路
1、强化优势产业。广播电视是以提供内容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电视是其龙头和支柱。目前电视的优势和潜力还远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要加快实现频道专业化、对象化的步伐,继续保持现有电视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持续增长;二是要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经营的转型,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广告和收视费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办付费电视,使之成为电视产业经营的又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2、振兴弱势产业。主要是指广播,它曾经取得过辉煌业绩,现在相对整体处于弱势,需要大力振兴。广播具有传播迅速、便于应急,互动性强、易于参与,服务性强,移动性强、伴随接收,音质优美、想象丰富,专业性强,技术简便、成本低廉,广告价低、利润率高等8大特点,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产业规律切实加大产业经营特别是广告经营的力度,积极开发广播衍生产品市场,进一步增强产业活力,增加产业经营收入,尽快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和效益。
3、发展新兴产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使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以提供内容服务为主的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广播电视网络要真正变成一种产业载体,实现规模经营,并大力开发增值业务,要在确保传播好广播电视基本公共节目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网络新业务新市场,提供新服务。要紧跟当今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潮流,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推广数字机顶盒,在网上积极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网络游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其他网络服务,促进网络产业迅速膨胀和扩张,使网络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广播电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战略措施
1、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节目制作能力。
⑴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以宣传为中心,严把导向,不断扩大宣传规模,提高节目质量。××电视台全年自办栏目播出时间要从现在的4279分钟增加到五年后的8000分钟,重点办好《××新闻》、《今晚十点》两个品牌栏目,改革调整《××方园》栏目。开辟《》《》栏目,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通网上广播电视,通过internet网络收听电台节目。
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电视台在实现两套节目通过光纤传输各县(市、区)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完成硬盘播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节目播出的稳定性、可靠性。在2007年春节装修启用广电中心大楼2000平方米演播厅,提升电视节目制播水平。电台要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办好城市生活广播,节目运作以大时段的服务类板块节目为载体,采用听众喜爱的主持人直播方式,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根据不同时段收听群的差别,设置编排节目,为听众提供专业化的主持和专家级的服务。继续完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内部员工分配制度,加强培养和引进广播电视编导、播音员主持人、广告策划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节目制作能力。
⑶增强针对性,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能力。不断拓展对外宣传的新途径,努力扩大××形象的宣传影响面,为外地了解××,了解“双世遗”地-武夷山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在巩固已有的对外宣传阵地和渠道的基础上,争取对外宣传合作有新突破,从2006年开始,广播电视对外宣传要逐年增加,力争在中央级、省级媒体的用稿每年以10%递增。
2、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和广告创收
⑴加快广播电视建设,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继续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的县乡村联网建设,结合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质量,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用户。在十五期间实现所有乡镇光缆联网的基础上,完成85行政村的光缆联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建设,确保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市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使县乡及90的行政村能收听到8套以上的广播节目,收看到10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未实现县乡村联网的行政村及大自然村能收听到3套以上的广播,收看到3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积极探索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实现“户户通”。同时,按照省广电局的要求和部署,完成有线电视模拟向数字平移工作,计划“十一五”期间,争取有线电视用户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市区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10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0万户。
⑵积极拓展广告创收经营。进一步完善市广电中心广告创收经营机制,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点长点,力争每年的广播电视广告创收以10%递增,5年后电视广告收入达到2500万元。同时,广播电视报经营上要有新的突破。
3、加大广播电视科技事业投入力度
⑴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为适应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和各项增值业务的开发,继续进行城区网及部分乡镇网络的双向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发展10万户双向有线电视用户;计划在2005年到2008年采用模拟与数字并行的过渡方式;2008年开始逐步关闭模拟电视频道,在全市10个市县城区基本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有线数字电视的过渡;至2010年全市停止模拟电视播出,完成整体数字转换工程,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后,计划增加30套电视节目。
⑵拓宽广电事业发展空间。继续抓好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电视采编设备及有线电视播出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并进行无线数字电视播出的尝试;市县广播采编播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开播市县两级的网上广播节目。同时,跟踪ip电视、网络电视、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在广播电视上的应用,开发新业务、拓展新市场,推动新的发展。
⑶建立安全信息发布系统。按照省广电局的部署,拟在市级有线前端设置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将该系统延伸到县级广电部门,提高安全播出应急响应能力。在完善我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传输应急、紧急、危急状态的三种级别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修订我市广电安全播出传输应急预案,健全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播出自动化水平。
⑷发挥××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大楼的功能建设,努力把××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成集办公、广播电视节目采编、制作、播出及多功能业务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广播电视大楼。
4、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广电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三大体系”,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逐步加大我市广播电视市场的开放力度,广泛吸纳各种力量投资参与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广播电视新增业务在确保控制节目管理权、审查权、播出权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组建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5、规范运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⑴加强监管,着力建立健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机制。拟建立我市广播电视监测台(站),加强对各县(市)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的监测,建立广播电视视听质量监督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有线、无线、卫星等多手段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全方位监测。同时,加强对信息网络传输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促进网上视听节目的传输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对网站播放非法视听节目和无版权视听节目、未经许可播放视听节目、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视听节目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⑵建立广播电视投诉受理机制。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其它行业经营广播电视部分业务的情形可能出现。广电部门应设立广播电视投诉受理机制,受理不同传输或播出平台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播出质量、播出安全的投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宏观管理能力。
⑶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执法。深入开展“十一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进行广电播出机构年检工作,严格广电特殊岗位人员准入制度和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推进规范化管理。同时,探索加强新的媒体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广电系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执法水平。
6、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介间的竞争也随之越发激烈。不仅有同全国广播电视、省内媒介竞争,还有市内报刊、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间竞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我市广播电视的冲击更是非同小可。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竞争,要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节目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亮出自己的绝招,打出自己的王牌。总而言之,新闻媒介的竞争,是节(栏)目质量的竞争,技术水平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广播电视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就急需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推出一流的节目,产生一流的效益,赢得一流的地位。目前我市广电系统缺乏的就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节目制作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而且优秀的人才正在不断流失。我们感到要加强人才建设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并大力宣传依靠、培养、使用人才的“人才观”;制定并大力宣传人才战略,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领导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象抓节目创优那样,象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等培养列入工作的重要议程;二是建立适应形势的全新体制。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路,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三是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真正做到改政府用工为单位用工,改固定用工为合同用工。对部室负责人、栏目责任人,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末位下岗制度,以激发工作热情,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实行职称评聘分离,以鼓励创新,创造“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四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培养和造就出高质量的员工队伍。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转变观念,面对现实,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广纳贤才,开发和有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避免人才短缺、人才浪费和人才断层,避免近亲繁殖,最终实现市场配置,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以促进我市广播电视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服务、为广大受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