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节译)
【关键词】生物;医学;人权;欧洲 强调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以便所有人类均能享
【中图分类号】df37 受生物和医学的益处:
【文献标识码】e 认可促进就生物学和医学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以
【文誊编号】 0o7—9297(2005)02—0o7。一0。及应对策略公共讨论的重要性
:
序 言
欧洲理事会
(council of europe)~成员国,其他国
家和欧洲共同体.即签约国:
遵循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的世界
人权宣言:
遵循1950年11月4日人权和基本自由保护公
约:
遵循1961年10月18日欧洲社会宪章:
遵循1966年12月16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际公约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遵循1981年1月28日个人数据自动处理时个
人保护之公约:
同样遵循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
考虑到欧洲理事会的目的在于致力于成员国间
更大程度之结合.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为保持
并进一步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
意识到生物和医学的快速发展;
确信尊重作为一个个体和人类整体的一个成员的人的必要性,同时承认确保人性尊严的重要性;
意识到生物学和医学的滥用可能导致危害人性尊严的行为:
确认生物医学方面的进步应被用来使当代人和
未来人受益;
期望能引起所有社会成员对其权利和责任的注
意:
考虑到议会大会(parliamentary assembly)~在此
领域的工作,包括1991年关于草拟生物伦理公约的1160号建议:
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在生物和医学应用方面保护
人性尊严、个体基本权利和自由,已同意如下条款:
第1章一般规定
第1条 目的和对象
本公约签约方将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方面保护
所有人之尊严和同一性,保证不加歧视地尊重每一个
人的完整性、其他权利和基本自由。
为了实现本公约之规定,每一签约方应在国内法
中采取必要措施。
第2条人类之优位
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优先于单独的社会或科学利
益。
第3条对健康照护的平等获取
在考虑健康需要和可获得资源的基础之上,签约
方应采取适当措施在其管辖范围内提供对具有适当
品质的健康照护的平等获取。
第4条职业标准
【作者简介】赵西巨(1969一),男,讲师,山东大学民商法硕士,现主要从事欧盟法和医事法研究。
tei:+86—531—854oo2o:e—mail:xijuzhao@yahoo.corn
① 英文名称: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dignity of the human being with regard to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convention on humrf/rights and biomedicine。该公约原文可参见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164.htm。
(关于生物和医学应用之人权与人性尊严保护公约)译者注:这是公约的全称。
(奥威多.译者注:西班牙西北部一省首府。1997年4月4日)
② 译者注:欧洲理事会成立于1949年,现有46个成员国,包括21个来自于中欧和东欧的国家。欧洲理事会的总部设在法国东北部城市斯特拉斯
堡。它不同于拥有25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③ 译者注:议会大会是欧洲理事会的一个主要机构,由来自46个成员国议会的630名各国国会议员组成,它讨论欧洲理事会规约(i1le statute of
the council ofeurope)第一条所规定事项并做成决议,并对部长委员会提出各种建议。除此以外,欧洲理事会的主要机构还包括:(1)部长委员会
(committee ofministers),它是欧洲理事会的决策机构,由46名外交部长组成;(2)地方和区域机构国会(congress oflocalandregionalau~ofi—
ties),它是代表各国地方组织的咨询机构;(4)秘书处。
· 156 ·
在健康领域的任何干预.包括研究.必须依照相
关的职业义务和标准为之。
第2章 同意
第5条一般规则
只有在有关当事人做出自由的知情同意之后.在健康领域的任何干预才
可进行。
当事人应被事先适当告知此种干预的目的、性质
以及后果和风险。
当事人可随时自由撤回其同意。
第6条对无同意能力之人的保护
1.在不违反以下第17条和第2o条规定的情况
下.针对无同意能力之人的任何干预只有在当事人可
直接受益的情况下才可进行。
2.根据法律.当一未成年人缺乏
对一干预做出同
意能力时.只有经过其代表人或法律规定的官署、个
人或机构的授权.干预方可为之。
未成年人的意见应作为一决定性因素得以考虑,其决定程度应与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成熟程度相适应。
3.根据法律.当一成年人因精神上障碍、疾病或类
似原因缺乏对一干预做出同意能力时.只有经过其代
理人或法律规定的官署、个人或机构的授权,干预方
可为之
当事人应尽可能地参与到此种授权同意程序中。
4.上述第2段和第3段中所指的代表人、官署、个
人或机构应在相同条件下.被告知第5条所指的信
息。
5.为了当事人的最佳利益.上述第2段和第3段
中所指的授权同意可随时撤回。
第7条对精神障碍之人的保护
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保护性条件的情况下,其中
包括监督、控制和上诉程序,只有在如果不进行治疗
可能对其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时,方可不经患有严重精
神障碍之人的同意而进行旨在治疗其精神障碍的干
预。
第8条 紧急情形
由于紧急情形.当不能获得适当同意时,为了当
事人的健康益处.任何医学上必要的干预皆可立即实
施。
第9条事先表达的意愿
当干预时患者处于不能表达其意愿的状态,其就
医疗干预事先表达的意愿应得以考虑。
第3章私生活和信息权
第10条私生活和信息权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1.每个人均享有与健康信息有关的私生活受尊重的权利。
2.每个人有权知悉搜集的关于其健康的信息。然
而.若有人不想知悉.其意愿应得以尊重。
3.在例外情形下.为了患者的利益.法律可以限制
第2段中所包含权利的行使。
第4章人类基因组
第11条非歧视
任何形式的基于一个人基因遗传的歧视均应禁
止。
第12条预测性基因测试
对于预测基因疾病的测试或旨在确定某一疾病
之基因的携带者或旨在探查某一疾病之基因倾向性
或易感性的测试.只有在为了健康目的或为了与健康
目的相关的科研目的并经适当的基因咨询的情况下
方可进行。
第13条对人类基因组的干预
寻求改变人类基因组的干预只有在基于预防、诊
断或治疗目的之下.并且干预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任何
后代的基因组时方可进行。
第14条禁止性别选择
除非为了避免与性别有关的严重遗传性疾病.不
得允许使用医学上辅助生育技术来选择未来子女之
性别。
第5章科学研究
第15条一般规则
在不违背本公约规定和其他确保人类保护的法
律规定的情况下.生物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应自由
进行。
第16条被研究人之保护
在以下所有条件满足时.方可进行人体研究:
f i)除了对人体进行研究外,无其他具同等功效的可选择方案;
fii)当事人经受的风险与科学研究的潜在益处成比例:
fiii1该科研项目已得到有关职能机构的同意,该
机构在此之前对该项目的科学价值进行了独立的审
查.其中包括对科研目的重要性的评估,并且对项目的伦理可接受性进行了多学科的审查;
fiv)接受研究之人已被告知了为保护其权益法律
所规定的权利和保护措施;
fv1第五条所规定的必要同意已明确地、具体地
做出.并记录在案。此种同意可随时自由撤回。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2期)
第17条对科研无同意能力之人的保护
1.只有在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时,对不能为第5条
同意之人的科研方可实施:
(i)满足第16条规定的第(i)至(iv)项条件:
(ii)研究结果有可能对其健康产生真实的和直接的助益:
(iii)同等功效的研究不能在具有同意能力之人上
实施:
(iv)第6条所规定的必要授权已具体地书面地做
出:并且
fv)当事人不反对。
2.例外,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保护性条件的情况
下,当科研不能对当事人的健康潜在地产生直接益处
时,只有在不违反第1段第(i)(iii)(iv)(v)项条件
和下列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方可授权进行上述研究:
(i)该研究之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状况、疾病或
障碍科学理解上的重大改进.有助于最终获得可能对
当事人或其他人带来益处的结果:其他人包括处于相
同年龄段的或患有相同疾病的或处于相同状况之人。
(ii)该研究只对当事人造成最小的风险和负担。
第18条对实验胚胎的研究
1.当法律允许对实验胚胎进行研究时.法律应确
保对实验胚胎的充分保护。
2.为了科研目的而制造人类胚胎的行为应被禁
止。
第6章基于移植目的活体捐献者的器官
与组织摘取
第19条一般规则
1.基于移植目的从活体捐献者身上摘取器官或组
织.只有在能对接受者带来医疗益处、从死亡者身上
不能获得合适的器官或组织并且无其他具有同等功
效的医疗方法可供选择时,方可进行。
2.第5条中所规定的必要同意应已明确地、具体
地、以书面形式或在正式机构前做出。
第20条对器官摘取无同意能力之人的保护
1.如果一个人无能力做出第5条规定的同意,任
何器官或组织摘取均不得进行。
2.例外,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保护性条件的情况
下.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授权从一个无同意能力之
人身上摘取可再生性组织:
f i)没有适合的具有同意能力的捐献者;
· 157 ·
(ii)接受者为捐献者之兄弟姊妹;
(iii)捐献须能潜在地挽救接受者之生命:
(iv)根据法律并且经相关职能机构的同意.第6
条第2和第3段所规定的授权已具体地、书面地做
出:
(v)潜在的捐献者不反对。
第7章营利之禁止和人体部分之处置
第21条 营利之禁止
人体及其组成部分不得被作为营利目的之用。
第22条对人体摘取部分的处置
当在干预过程中人体的任何部分被摘取时.该人
体部分可被保存并被用于摘取目的以外的目的.这只
有在遵循相应的信息和同意程序时方可为之。
第8章公约规定的违反
第23条 对权利或原则的违反
签约国应提供适当的司法保护.以迅速地预防或
中止对本公约所规定的权利和原则的非法侵犯。
第24条 不当损害之赔偿
因干预而遭受不当损害之人有权根据法律所规
定的条件和程序获得公平的赔偿。
第25条 制裁
签约国应对本公约规定之违反拟定适当的制裁。
第9章本公约与其他规定的关系
第26条 对权利行使的限制
1.除非法律有规定且在民主社会中为公共安全利
益、预防犯罪、保护公共健康或为保护他人权利和自
由所必需.对本公约中所包含的权利和保护性规定的行使不应设置限制。
2.前段可能的限制不应适用于第ll条、第13条、第14条、第16条、第17条、第19条、第2o条和第21条。
第27条更大范围的保护
本条约的任何规定皆不可被解释为限制或影响
签约国可能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上提供比本公约规
定更大程度的保护。
第12章议定书①
第31条议定书
根据第32条.为了在特定的领域发展本公约所
包含的原则.可拟定议定书。
议定书由本公约签约国签署。它们将被批准、接
受或同意。如果签约国未能事先或同时批准、接受或
同意本公约.它不得批准、接受或同意议定书。
第二篇:人权公约读后感
《人权公约》读后感—病态的社会
如果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理想的话,那么《人权公约》的完全履行就是全世界人民的最高理想。
自由、平等、权利和尊严,这是我对公约思想的总概括。公约用几千字描述了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论经商行乞甚至犯罪等都应享有当政者提供的保障人权服务,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太平天国式的国度向往,给各个政府提供了行动发向,和平不难建立,只要你用心去做。但为什么我说这很难实现呢?利益,一切的斗争都跟利益分不开,大到国家的利益小到自己的私心,人类的进化源于斗争啊,所以只要有利益存在,公约的内容就不会完全实现。有目共睹的是世界上有些国家确实做的好,可是我国呢,很差,我想这不单单是国情拖的后腿,而是执政者行政不力拖得后腿。
第一条
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而不损害根据基於互利原则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法而产生的任何义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剥夺一个人民自己的生存手段。
三、本公约缔约各国,包括那些负责管理非自治领土和托管领土的国家,应在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条件下,促进自决权的实现,并尊重这种权利。
写这篇文章时,正好在看一本小说,葛水平的《官煤》:人性,在地底掘出的黑色黄金面前一步步堕落,生存、贫穷、罪恶、扭曲、情欲、死亡,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血淋淋的欺诈压迫,没有了灵魂的生命也就成为了官商们香艳迷离、声色犬马生活的铺路石,低贱的呼吸,怀着菲薄的希望,仍向往成为基石,但一切都被黑暗所吞噬。生活是一种极为可怕的苦欲!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在车、房、钱、权至上的现在社会,生命变的无足轻重,从09的云南灭门惨案到近期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无不透露着人们生命意识的浅薄。你骂我一句,我就撞死你;你记我车牌,我就捅死你,是谁举起了那把杀人的刀?就是尊严和权利的不平等造成的,说白了就是特权的烂使。官二代、军二代、富二代杀人可以逍遥发外—指不受该有的法律惩罚,而平民仍是一命抵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人生而平等的前提。现在社会的最大失误是执政者对法律的不尊重,是对权利的滥用,要达到在尊严和权利上平等,就必须在法律上平等,依法治国也要保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为人民才是时代的拥有者!看到宪法上的人人平等我总会嗤之以鼻,如果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不遵守法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行为当然会造成政府的公信力丧失了。
如果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执政者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执政者廉洁奉公,如唐宗,则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若浮华奢侈,像晋朝,则贪污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自有五胡乱华、八王挣霸;若穷兵黩武,似隋炀帝,则民不聊生,祸乱四起,哪来万世基业!所以有个优秀的执政者,强于十个武装师;有套优秀的行政系统,胜于城管千千万万。希望我国的当家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以优化,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如果说贪污是个大问题,很难办,那没关系,我的意见是朱元璋的杀法和宋朝的高薪法或者是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我相信读过历史的人都懂得,朱元璋时期的官是最难当的,胡蓝谋逆案大杀开国功臣、空信案大杀举印官和惩贪案,这些都是惨无人道的,但唯一让人稍稍乐道的是便是惩贪了。在朱眼里,官是替自己打工的,领工资养的活家人就行,贪必杀,且颁布了一条法规,举报者有奖即下级举报上级,便给于所举者位置,上级督办不力,给予撤职等重罚,平民举报赏银,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核实情况下,对非法举报者则是杀,表明了自己惩贪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防贪的第一境界:让贪污者不敢贪,从法律上阻止。但那时朱给一个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有7.5石,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所以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不恰当的。宋朝给官员的待遇很高,同样是县官,宋朝大县(万户以上)县
一、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
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 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所以在宋朝贪污是不可想像的,这便是防贪第二境界:让贪念从字典上消失,没有贪的必要。如果嫌支出太大,也可以学雍正给点养廉银。第三境界便是从思想上阻止贪念发芽,加强教育,弘扬清正,倡导廉政。
第十九条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
(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
(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看到这条我就想起了最近很流行的复古热—探求民国时期的学术和科学成就。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群体和大量学术著作。其中,不少是确立新学术范式的开山之作。例如,学术史上最为称道的“三史”(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代表的哲学史体例;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学术史体例;以侯外庐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为代表的思想史体例)即是典型。再如,胡适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是中国论述逻辑学和哲学方法的开山之作。又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就是以关注生活、时代、社会为特色的唯物史观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他如现代考古学学术群体及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像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等都是典型代表。民国的大家之多我想于持证者的开明之处有关。蔡元培大骂吴佩孚,吴照给教育经费;鲁迅写文骂国民党贪污腐败、无所作为,照拿稿费;张作霖每赴学校必谨慎,不敢铺张,所以用郎咸平的话说这就是执政者给大学或者是学术的独立的人格。国民政府时期强化对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视,形成了由中央到省再到市县一级的统一的行政体系,为其提供经济上的扶持和法律上的保障,其规模、组织更加完备,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对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才能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费解的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政治,而且内容都是歌颂!这种思想上的强迫统一,怎么可能让受教育者不反感。所以给大学独立人格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四大红色课,代之哲学课、逻辑课等等。要恢复民国时期的繁荣,我想当务之急是政府放权给学校,同时允许学校接受社会捐赠,提高教育经费的透明度,鼓励发言,达到真正学术自由,给南科大一个机会,给中国未来一个机会。
我想公约的制定是从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强调最多的也莫过于平等了,每个人都应享有共同的待遇,无论你是欧洲的贵族还是非洲的难民。就像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的那样:人只是一棵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但是一棵运用思想的芦苇。要摧毁他,无须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股气,一滴水,都能够致他死命。但是在宇宙摧毁他时,人依然比摧毁者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死,知道宇宙比他占便宜;而宇宙却毫不知道。文学是个魔鬼,写到此处我内心对这个社会的不满越来越浓烈,尽管我没遇到,但我仿佛身临其境,在网络化的社会,信息是大家的,不良信息也随之充斥着各个角落,看到这些又无能为力,或许这就是老师要我们看公约的目地之一吧,就像犯罪者念圣经在主面前忏悔一样,为的是净化那颗污浊不堪的心吧。
最后以莎士比亚的名言结尾: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来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第三篇:国际人权公约人权行使限制的一般标准论文
一、对人权行使的限制的意义和立法方式
总体来说,对人权行使进行限制就是要在个人与个人、社会或者国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求最大限度保护各方面利益。一方面,对于个人人权行使的限制是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等,因为个人权利的行使很可能造成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对于个人人权行使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国家滥用权力,任意干涉个人人权行使,这实际上是为国家行为划定基本范围,使其无法超脱该范围限制人权。
在国际人权文件中,基于上述两种目的而将“限制”进行立法,往往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以隐蔽的方式,使用“应该”、“不包括”、“不能”等语词限制权利行使。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0条第1款规定:“任何鼓吹战争的宣传,应以法律加以禁止。”,即是对个人表达自由权的-种合法限制。第一种称为“明示权利限制条款”,即根据这些条款,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健康或道德以及他人的权利,缔约国可以减损它们保障人权的义务,对个人权利的享有施加一定的限制。在本文第一部分所列举的公约或宣言条文中大多为明示权利限制条款,通过观察这些条文我们不难发现其限制对象主要以人身自由,迁徙自由,思想、良心、宗教信仰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表达自由等自由权为主。这些权利往往通过做出行为的方式行使,而且极易被滥用。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明示权利限制条款与第 一部分所分析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5条适用的权利范围意外的契合了。
二、国际人权公约限制条款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没有像《世界人权宣言》一样,采用在具体权利条文之后规定一般性权利限制标准的立法模式。其仅在公约第5条以禁止滥用和但书方式一般性禁止国家、群体或个人滥用公约权利来限制公民权利。其先在公约第5条设定了权利限制的最低标准,然后以清单方式在条文~?;中具体规定该项权利的限制标准。《公约》之具体条款对于权利限制之标准大同小异,总体来说基本包含:
《公约》较《世界人权宣言》的显著进步是增加了关于必要性的规定。然而,《公约》具体条款之间仍存在细微差别,如《公约》第12条第3款特别提及“不得与本公约所承认的其他权利相抵触”。第14条第1款以及第21条与《世界人权宣言》规定相似,还提到应当在“民主社会中”。第18条第3款对于目的要素的规定略有不同,内容为“公共安全、秩序、卫生或道德、或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没有提及国家安全,以“公共秩序”替代“秩序”,以“卫生”替代“公共卫生”。
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5条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5条内容完全相同。第4条与第5条从整体上构成了公约人权限制的一般标准。在具体权利限制方面,只有第8条第1款有关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利条文涉及人权行使限制问题。
三、人权行使一般限制的国际标准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人权限制条款为核心,将人权行使限制的 一般标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限制根据: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也有国内学者称为“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对于人权行使的限制应由法律明文规定,该法律是对人权进行限制的根据。合法性原则在法律条文中通常以“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应由法律规定”“除了法律所规定的限制”等语词形式出现。总体来说,合法性原则包含以下涵义:
第一,所称法律具有广泛性,既应包括国际法,也包括国内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法律所规定”中的“法律”不仅指成文法还应包括不成文法。原因是仅仅由于未规定在成文规范中就认定根据普通法价值所施加限制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范畴的做法是违背公约起草者的最初设想的。
第一,授权实行限制的法律必须是明确具体的,这是为了保证法律的可预测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律明确并不代表法律内容绝对确定,只是要求法律应当是公开的,能为公民普遍知晓的。人权事务委员会认为应当对限制条款作严格解释,即限制必须具体明确,否则即使该限制可以适用于对其他权利也不意味着可以适用于此项权利。
第三,对人权行使进行限制所依据的法律应当是“善法”,即保证依照该法的限制行为不应违反各条约、宣言本身的规则,例如不得违反《国际人权法》第29条第3款规定的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5条第1款所确定的限制的底线范围。
2.限制理由:正当性原则
正当性原则,也有人称为“合理性原则”,是指各国际人权文件中允许对人权行使进行限制的合理、正当理由,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卫生、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普遍福利等。各国际人权文件中不同权利条文根据权利本身特点选用一个或几个理由。但是,根据本文第一部分对于各国际人权文件对于限制理由的规定的列举可知,不同条文所选取理由有时只具有细微差异,实在难以区分这是起草者的本意还是用词疏忽所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公共秩序、道德、普遍描利等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模糊,往往不同学者对其理解就具有很大分歧,更何况区际公约之规定。各国有必要在根据人权限制国际标准制定国内标准时,将正当性原则精确化,明确各个理由的涵义。
3.限制程度: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该项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其往往不能直接体现在明示的人权限制标准中,而是由各个国际人权文件在条文中单独做出规定,而且不同文件采取的禁止滥用限制权的立法技术不同。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5条第1款以划定限制最低限度的方式禁止权利滥用。而有些文件则规定某些权利不得限制或克减,以禁止权利滥用。
4.限制实施:成比例原则
成比例原则又称“相称原则”,在国际人权文件中通常被表述为“民主社会所必需”,欧洲人权法院、人权事务委员会对这一原则的解释稍有差异,但是这并不表示国际社会对必要性原则的理解存在分歧,而是因为成比例原则实际包含多重涵义。
第一重涵义即所谓的“必要性”,必要性本身带有主观,不同国家往往根据其国情对必要性具有不同的理解。Amor先生2008年10月2-3日在日内瓦举办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和第20条之间的联系问题专家研讨会”上,针对第9条第3款提出:“不应普遍地实施限制,而是应当有分寸的、作为例外情况和出于必要的,‘必要’一词的含义受到事情来龙去脉的影响,因国而异,因文化而异?实质上,“必要性”代表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除此之外,公约给予公约国对于该问题的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裁量权不仅为国内立法者所享有,而且还适用于被授权解释或者适用现行法律的司法机关或其他实体。但是自由裁量权也并非是无限的,比如对于同一权利行使的限制标准应具有一致性,不能经常变化。
第二重涵义即合目的性,意思是指针对人权行使所实施的限制应当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相称或成正比。人权事务委员会认为,限制必须与其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成比例。由此我们引出这样的概念,实施限制所保护的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公共秩序以及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必须比受到限制的“个人权利”具有更高的价值,或者至少是相当,只有这样对人权行使实施限制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必要的。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宽臼,如何衡量不同价值的高低,或者说各种价值之间是否存在高低之分都是实践中限制标准实施的难题。
第三重涵义即损害最小。是指在国家在可以采用多种限制方式实现某一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人权行使损害最小的方式。即国家能以轻微方式实现限制人权的目的,就不能选择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动物保护组织诉英国一案例中,欧洲人权法院在审查对于表达自由的限制是否具有必要性时提到该限制应当对于表达自由的行使产生最低限度的影响。
第四重涵义是指限制的实施要符合平等和非歧视的基本原则,否则将不能认定这种限制具有必要性。根据人权事务委员会针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8条第3款的一般性意见,对权利行使的限制应当对保护公约项下其他权利具有必要性,包括第2条、第3条及第26条所规定的平等权和非歧视原则。
第四篇:《人权、国家与文明》读后感
《人权、国家与文明》读后感
本学期的开设了《宪法学》的专业课,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法学的分支学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所以学习宪法学对我们普通公民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学习宪法学课程的同时阅读了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大沼保昭所著的《人权、国家与文明》。此书全称是《人权、国家与文明:从普遍主义的人权到文明相容的人权观》,书的内容包括动摇国际秩序的三个相克和文明相容方法的必要性、国际社会中的自然权思想、人权能超过主权吗,不干涉内政原则与“普遍性价值”之间的相克等。虽然我学识粗浅,但无疑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同时我也渐渐领悟法学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法学理念的创新,精神的卓越,能使民主更趋进步,亦促使社会更尊人权,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为幸福。
人权,这一美妙的字眼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西方大国利用人权来为其霸权政治作正当性辩解,发展中国家,为应对西方大国的人权攻势,从实用主义出发提出了“主权高于人权”的观点来与“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对抗。西文大国极力主张人权的普遍性,而发展中国家却强调建立在文化相对主义基础上的人权的特殊性。在当今世界上,“人权的神圣名义,无论其可能意味着什么,都能被人们用来维护或反对一个事物”。“人权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这本书针对欧美中心的人权主义,提出文明协商和文明相容的人权观,并强调应该取代唯一正确的那种普遍主义人权概念,开放拓展人权讨论的话语空间;作者同时敦促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有力地介入“文明相容的人权观”,打破欧美的中心指导作用。
人权这一概念,从洛克等人提出自然权利的概念发展到现在,几番波折,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人权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不同的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在谈论着人权,但是他们口中的人权或者人权的标准和价值则是千人千面,人们总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从自身出发去谈论人权。这种形式下人权的发展不是和谐的,而是对抗的;不是良性的,而是急功近利的。这种表面上的欣欣向荣背后,隐藏着的是人权的堕落。人权在其思想萌发以及发展的初期,并不具有普遍性,欧美国家目前所强调的人权固有的普遍性,不过是一种托词罢了。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人权的普遍性的价值。大沼保昭教授对人权发展的历史,得出的结论是:“某种观念只要具有作为理念的普遍化可能性,那么,即使它曾经是一种拥护受限定主体利益的意识形态,也依然具有超越这些主体的个别利益而发展成普遍性理念的历史性活力”。人权的普遍性,包括主体的普遍性和概念本身的普遍化,在现代社会是得到承认的,而普遍的人权标准也是有其理论上的正当性的,那么,所谓的“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就不应该成为东西方之间或者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权对抗的冲突点。真正造成不同国家之间就人权问题形成对抗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目前欧美中心主义的所谓的普遍人权标准,其实并不具有正统性。
大沼保昭所提出的“文明相容的人权观”,就是对于达到一种真正具有正统性的普遍人权标准的途径的探索。文明相容的过程,也可以逐步消除人权自身的对抗性特征。人权的理论源头“自然权利”和“人的权利”诞生于个体与教会、王权等共同体的斗争之中,因此人权也不免带有一种对抗的意味。文明相容的途径能够有效的是现在一国主权之下,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就人权事务的和谐共存。毕竟,不干涉原则在国际社会中是主流,而联合国对于大规模侵害人权事件进行干涉只是例外,因此,人权的保障和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的推动。个人与国家的和谐关系,能够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接受人权的概念,从而保证人权健康而持续的发展。另外,在文明相容的过程中,吸收不同文明的特点,将为人权的理论增加新的内涵,比如和谐权的提出就是儒教文明与人权相容的成果。文明相容与和谐人权是一种手段和目标的关系,通过一种文明相容的过程,最终达到人权标准形成过程的和谐,人权发展的和谐和人权历史的和谐,这种和谐人权才是真正的普遍人权,能够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
从孔子的“大同世界”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对于一种美好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洛克的“自然权利”到《世界人权宣言》再到以7个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为基准的国际人权保护体系,人权的普遍化为各个不同的文明提供了一条共同的达到理想世界的道路。人权对于个人,是到达一种由尊严的生活的手段,而对于国家,人权就应该是目的本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论是“正义”还是“仁”,各种文明对于善的诉求都应该被吸收进人权的框架之内。这种文明相容的视角,为人权的发展和人权标准的制定实施带来了一种新的途径的同时,也为人权本身的评价带来了一种新的标准,那就是和谐。文明相容的目标,就在于达成一种和谐的人权。以和谐包容多样的文明,以和谐化解人权本身的对抗,以和谐消除发展中国家对于人权的疑虑,这样的人权和人权标准,才能真正的维持我们对于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实现对于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能够来临的梦想;不辜负使子孙后代免予那些对人权无视和侮蔑的野蛮暴行的寄托,相信在一种和谐人权标准的评价和努力之下,人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目标终能实现。
第五篇:浅析欧洲专利公约程序性条款修订的论文
一、欧洲专利公约和欧洲专利局
1973 年10 月5 日,16 个欧洲国家在慕尼黑签订旨在加强欧洲国家间发明保护合作的《欧洲专利公约》(以下简称EPC),并根据该公约成立欧洲专利组织。1977 年,根据EPC 建立了欧洲专利局(以下简称EPO)这一欧洲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EPO 是欧洲专利组织的执行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世界各国申请人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的受理与审批工作,其建立及对专利的审批以EPC 为法律基础,其运行和有关业务活动受行政理事会的监督。EPO 的建立是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产物,其宗旨是维护成员国的利益,促进创新,促进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截至20xx 年1 月,EPO 共有38 个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瑞典、塞浦路斯、捷克、德国、丹麦、爱沙尼亚、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爱尔兰、冰岛、意大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拉脱维亚、摩纳哥、马其顿、马其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瑞士、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圣马力诺、土耳其),2 个非成员的延伸国(波黑和黑山),2 个非成员的确认国(摩洛哥、摩尔多瓦)。欧洲是专利制度最早的发源地,从1474 年威尼斯诞生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到18 ~ 19 世纪欧洲各国专利法的相继颁布,相互间在立法思想上较为接近,为国家法之间的协调及EPC 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各国经济、科技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统一协调欧洲各国专利法,建立一个从申请到授权一体化专利制度的热切愿望。经过几十年一波三折的磨合与磋商,EPC 在1973 年签订,并于1978 年正式生效。EPC 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法律制度和统一授予专利的程序。审查程序采取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及授权后的异议制度。提出欧洲专利申请时,可以指定一个、几个或全部成员国。一旦依照公约授予专利权,即可在所有指定的成员国生效,与指定的各成员国依国家法授予的专利具有同等效力,欧洲专利权有效期是自申请日起20 年。然而,EPC 仅仅是一个负责审查和授予欧洲专利的公约,对于欧洲专利的维持、行使、保护,以及他人请求宣告欧洲专利无效,均由各指定的成员国依照国家法进行。依照EPC 的规定,一项欧洲专利申请可以指定多国获得保护,一项欧洲专利可以在任何一个或所有成员国中享有国家专利的同等效力。欧洲专利是按照统一的法律审查批准的,不会因为各国专利法在程序和审查要求的不同而造成不同后果,给申请人以安全感。同时,EPO 专利审批的效率和质量有保证,要比逐个国家申请程序既快又节省开支,特别是商业上能提高发明的价值。EPO 采用英语、法语、德语三种语言,对申请人有较大的选择使用语言的自由,从而也减少了逐一国家以不同语言申请的费用。EPO 采用检索与审查分开进行的程序,既有利于申请人对专利申请及时处理,也有利于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的协调,方便了提交PCT 申请的申请人。因此,通过EPC 申请欧洲专利可以简化在多国单独提交专利申请的手续,节约开支,方便申请人。
二、欧洲专利公约的修订
EPC 于1973 年10 月5 日签署,为了与TRIPS协议和PLT 接轨,20xx年11 月29 日,EPC 成员国在慕尼黑举行的一次外交会议上签署了《关于修改< 欧洲专利公约> 的法案》,并由EPO 行政理事会于20xx年6 月28 日批准通过。20xx年版《欧洲专利公约》(EPC2000)是自1973 年版《欧洲专利公约》(EPC1973)签订以来的第一次主要修订,新修订的EPC 是对欧洲专利立法的补充和更新,更能够顺应未来专利法发展的需要。今后EPC 的多数修订可以直接由欧洲专利组织行政理事会批准,而无须通过外交会议加以解决。EPC2000 修订既包括程序性条款,比如降低确定申请日的条件要求、放宽专利申请文本语言要求、设置超期优先权恢复制度等;EPC2000 修订又包括实质性条款,比如修改现有技术范围、更正核准专利的权利范围等;除此之外,EPC2000 修订还涉及申诉委员会决定审查、律师的证据特权等内容。EPC 的修订一方面折射了发明人、研究人员和企业更方便地使用专利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标志着欧洲专利制度朝着更加灵活和更加友好的组织结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说,EPC2000 具有高度的程序灵活性和法律兼容性,EPC2000 的生效意味着欧洲专利制度将由此掀开一个新的重要篇章。
1.申请日的确定和重新确定
(1)申请日的确定
根据EPC1973 的规定,为确定申请日的目的,申请文件应当具备的四个组成部分包括:(a)申请欧洲专利的表示;(b)至少指定一个缔约国;(c)识别申请人的情况;(d)用规定的语言撰写的说明书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权项,即使说明书和权项要求不符合的其它要求。根据EPC2000 的规定,为确定申请日的目的,申请文件应当具备的组成部分包括:(a)申请欧洲专利的表示;(b)允许识别申请人或联系申请人的信息;以及(c)说明书或者援引以前提交的申请。EPC2000 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权利要求要求不再是确定申请日的必要文件;第二,对申请人的身份和地址信息要求更低,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只要达到能确定申请人身份的程度即可,申请人的地址信息只要达到能使主管局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即可。
(2)申请的语言
根据EPC1973 的规定,申请人只能使用EPO 的官方语言之一,也就是英语、德语或者法语提交欧洲专利申请。即使欧洲地区申请人被允许使用除了英语、德语和法语之外的、其所在国家官方语言之一的语言提交欧洲专利申请,但要在自申请日起的三个月内提交一份使用EPO 官方语言的译本。根据EPC2000 的规定3,在提交申请时,专利申请文件可以使用任何语言,对于未使用EPO 官方语言提交的申请,申请人需要在自申请日起的2 个月内提交一份使用EPO 官方语言的译文。为确定申请日的目的,EPC2000 对申请语言的要求比EPC1973 宽松,不要求在提交申请时必须使用EPO 的官方语言,所有国家申请人都可以使用官方语言之外的语言提出申请,确定申请日之后在规定期限内再补交使用EPO 官方语言的译文;另外,EPC2000也规定要在自申请日起的两个月内提交一份使用EPO官方语言的译本。EPC2000 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确定申请日的目的,可以使用任何语言提交申请,不再限于EPO 官方语言;第二,如果使用非EPO 官方语言提出申请的,提交译文的期限减少了一个月,EPC2000 规定是申请日起两个月,但EPC1973 规定是申请日起三个月。
(3)援引加入
根据EPC1973 的规定,如果遗漏附图的,申请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补交附图并以提交附图之日作为申请日,或者将申请中述及附图部分删去。根据EPC2000 的规定,如果遗漏部分说明书或附图的,申请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补交遗漏部分并以补交遗漏部分之日作为申请日,或者通过援引加入的方式补交遗漏部分则不改变原申请日。重新确定申请日后,申请人还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撤回已经提交的遗漏部分,保留原申请日。EPC2000 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允许提交的遗漏部分由附图扩展至说明书的部分和附图;第二,将允许提交遗漏部分的期限由申请日起1个月延长至2 个月。
(4)援引申请
EPC1973 没有规定可以通过援引以前提交的申请的方式提交申请。根据EPC2000 的规定,注明以前提交申请的申请日、申请号以及受理该申请的受理局,即可取代提交说明书和任意附图。以前提交的申请不必要求为优先权,可以是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申请,但是只限于援引一件以前提交的申请。EPC2000 修订时增加了“援引申请”的相关规定。
2.优先权制度
(1)改正优先权要求
根据EPC1973 的规定,如果在先申请的申请日和受理国存在错误,申请人可以请求进行改正。根据EPC2000 的规定,如果要求优先权的在先申请的申请日或受理国没有提供或者不正确,申请人应在指定期限内进行改正;如果要求优先权的在先申请的申请号没有提供,EPO 发出要求申请人提供申请号的通知;如果要求优先权的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不正确,申请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改正。EPC2000 修订时放宽了允许改正的优先权事项的范围,并规定了主动改正优先权的期限。
(2)增加优先权要求EPC1973 没有规定可以在提出申请之后增加优先权要求。根据EPC2000 的规定,申请人最好在提出欧洲专利申请时请求在先申请的优先权,但是也可以在最早优先权日起16 个月内请求在先申请的优先权。在请求提前公开后,不可以请求增加优先权要求。请求增加优先权要求的期限不能使用继续处理进行延长。EPC2000 修订时增加了“增加优先权要求”的相关规定。
(3)恢复超期优先权EPC1973 没有规定可以恢复超期优先权。根据EPC2000 的规定,欧洲专利申请人或所有人,尽管极为注意,但未能遵守优先权期限,可以请求恢复其优先权。恢复优先权请求应当在优先权期限届满后2 个月内提出,并且交纳恢复权利费。EPC2000 修订时增加了“恢复超期优先权”的相关规定。
三、修订条款的应用情况
为研究EPC2000 修订对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人的影响,将部分EPC2000 修订条款在实践中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确定申请日可以不提交权利要求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申请人没有采用这一申请策略,自EPC2000 生效的20xx 年12 月至20xx 年4 月,仅仅有220 件欧洲专利申请在提交时不具有权利要求书,占同期大约125000 件直接(非分案)申请的百分比小于0.2%9。在提交申请时将权利要求书排除出最低文件要求,而允许在申请日后提供专利申请的核心文件——权利要求书,对EPO 的专利审查程序造成了严重后果。在EPC2000 以前,在申请日支付申请费和检索费后(即自申请日起最迟一个月)可立即开始检索;在EPC2000 之后,申请人可在自申请日后约三个月内提交权利要求书,如果申请人在优先权最后期限才提交申请,这种延迟常常导致EPO 在公开该申请前难以完成检索,甚至不可能完成检索。后提交权利要求的另一难题是EPC2000 规定的页码费不能在申请日起一个月征收,这是因为说明书的页数只有在提交权利要求书后才能确定,超权项费也是如此。因此,EPO 被迫监控两个付费期限,而不是一个付费期限。在申请日以后提交权利要求书也给申请人带来了问题。通常,当申请人提交带有权利要求书的欧洲专利申请时,如果权利要求不是过宽或推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可能宽于说明书和附图所覆盖的范围。然而,如果申请人在申请日后提交一组权利要求,所述权利要求被视作所交说明书的修改,并且因而权利要求必须在申请日提交的申请文件中(即在说明书和附图中)有支持基础;这一要求首先在检索阶段进行核查。作为结果,权利要求通常必须限制到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不再能够获得宽的保护范围。
2.可以使用EPO 官方语言之外的语言提交申请数据表明,自20xx 年12 月至20xx 年4 月这一期间只有少于400 份欧洲专利申请是以EPO 官方语言之外且以EPC 缔约方官方语言之外的语言提交的。在EPC2000 之后,虽然申请人仍需要在自申请日起的两个月内,提交一份使用EPO 官方语言的翻译文本,但对最初提交的申请所使用的语言不再有任何限制。相比EPC1973,这种规定使得EPC2000 和PLT第5 条第二款的规定相一致,对申请人而言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非欧洲申请人。申请人使用外国语言提出欧洲专利申请,也就是使用申请人的母语,然后再提交翻译文本,使翻译文本在EPO 的整个程序中与原文本相符。申请人可以用额外两个月(在12 个月的优先权期限后)的时间来准备翻译文本。但是,对于使用非EPO 官方语言(例如日语、汉语和韩语)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名字,EPO受理处的形式审查员相对不容易发现或确定,因此有学者建议,参照PLT 第5 条第二款(a)的规定,要求“申请欧洲专利的表示”和“允许识别申请人或联系申请人的信息”使用EPO 的官方语言提交。这样方便了EPO 的审查,但也不会增加申请人的负担。
3.增加援引加入制度根据统计,援引加入制度很少被EPO 和申请人使用。在20xx 年12 月至20xx 年4 月这一期限内,记录表明只有小于300 个案件(小于提交的直接欧洲专利申请总数量的0.2%),这些案件中的大多数案件(大于80%)涉及遗漏的附图。尽管这一规定的使用率很低,保留提交遗漏的附图的选项是理想的。
4.增加援引申请制度调查结果表明,申请人很少使用通过援引以前提交的申请的方式来提交申请。在20xx 年12 月至20xx年4 月这一段时间中,少于1150 份欧洲专利申请是通过援引以前提交的申请来提交的,而这少于1150 份欧洲专利申请中80% 是分案申请。通过援引以前提交的申请的方式来提交申请,使申请人在提交已要求优先权的申请或分案申请时,不用再次递交说明书。当利用传真传输文件是提交专利申请的常用方法时,通过援引提交申请在时间方面是有利的。因为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不再需要传送,降低了长时间传输和字迹模糊或者缺页等传真传输的缺点。现在,电子申请已经取代了使用传真传输来提交专利申请。在电子申请中,加入一份申请文件所需要付出的工作是非常小的。因此,技术的进步抵消了通过援引来提交申请所带来的主要优点。而且,提交完整的申请文件降低了可能出现无法改正的错误的可能性,并且不需要提交经认证的副本以及译文。由此来看,援引申请制度对于申请人而言,意义并不是特别大。
四、对中国申请人的影响
据统计,20xx 年到20xx 年,中国申请人使用中文到EPO 提交申请的数量都超过或接近3000 件,就20xx 年的数据而言,中国申请人在EPO 的申请中,每8 件就有1 件是使用中文提交的,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申请人在EPO 申请量的逐年递增,随着中国申请人对EPO 相关规定的进一步了解,使用中文提交申请的量很可能还会继续攀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就EPO2000 放开申请时语言限制这一规定而言,对我国申请日到EPO 申请时带来极大便利的。一方面,用自己更熟悉的语言撰写申请文件显然更加便捷,也更利于保护范围的确定;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发展较快、技术更新迅速的领域,比如电子通讯领域的申请人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可以更快提交申请,抢占申请标准专利的先机,随后再提交规定的译文,而且这并没有额外的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