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4: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后洋中心小学戴小燕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它们不可避免地对小学生产生影响。据调查,当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思潮的诱惑,“超前消费”意识的影响,黄色文化的泛滥等对小学生都存在着威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他人的安全。

人所共知,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赛、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过去人们认为新技术革命主要是智力的开发,着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则普遍认识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用生动的语言表示出来,充分说明德育起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今天的小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形式的迫切性。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途径、方法。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途径及方法。

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本次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发、个案法、对照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研究样本的确定

以我校五年级(1)班全体学生为样本,样本数为56。

研究的措施

对家长、学生进行有关调查,从而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调整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或总结经验。

循循善诱的教育:认真把握新的德育理念,在课堂、晨会、谈心中切实落实课改的新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

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进行传统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育方面的古诗、散文、故事,在学生中开展背古诗、朗读散文、讲故事等活动,以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把良好行为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榜样奖励:小学生模仿性较强,我们可以抓住此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学生、家长、老师,学习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良好行为,分析原因,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作为大人,老师和家长更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情境感悟:在思品课、班队活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以及其它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行为训练:根据五年级年龄特点,进行一系列行为训练。每月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循序渐进,滚动进行。在训练中,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周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安排: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家长评、期末班主任总评并及时反馈。以此,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其再接再厉。

建立调查与观察学生言行的记录册,以便在研究工作中把握好方向,正确、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保证课题的实施具有充足的条件和依据。

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0月)

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组织对家长、学生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7月)

按上述措施制定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方案,并在研究对象班内实行。

记录研究过程中每个小环节的反馈信息。

写出阶段性小结,并加以分析。

运用新的研究措施再去实行研究。

总结阶段(2005年8月——2005年10月)

归类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统计分析。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整理汇编研究成果。

预计成果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

相关论文

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我校领导一直把教科研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子,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们也都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能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本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有着极大的热情,曾完成过县级课题的研究,累积了一些科研工作的经验,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申报此课题前也学习的很多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2007-12-24 10:04:29)

转载 ▼

分类: 教育杂谈

学校德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规范言行为主的养成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但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走出以往德育“要求高、内容空、方法死、评价虚”的误区,使德育成为外显的、具体的、贴近学生的、有丰富校本资源和载体的“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实体,使教师、学生确实感受到德育有用。在老师、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德育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习惯成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生,而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良好习惯之关键。养成教育是一种形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一、养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继承传统美德。

市场经济带来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的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儿童进行侵蚀和渗透。今天的孩子身上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如意志力较弱,攻击性强,勤俭意识差,但他们又往往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是我们教育学生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而且发展到今天还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都要在“养成教育”中得到体现。学校传统活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学校自定的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开发校内外的养成教育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孩子在社会上接触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可能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追求德育的实效,必须让教育回归生活,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校本化内容体系。它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研究、实践,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需要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现、不断创造。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榜样,用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养成教育的资源开发。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效的感染和教育,开发加工形成的教育资源更便于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宣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育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

1.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资源,树立教师作为开发者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情景渗透是潜移默化的,是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新课程的实施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而学生最终也是要从学校走向社

会、走向生活,我们的教育最终也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服务,所以我们的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的课堂,主动投身到吸取道德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体验的生活场景,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感悟,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去指导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地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实施,都要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次是行为上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随机地根据指导学生行为的需要启发学生思考有关问题,提出行为上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对文本外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发掘和创造,尤其是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直接经验、感知、体念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再次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以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为抓手。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激励性、活动性、实践性的教育原则和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习惯形成规律,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加强德育体验,淡化教育痕迹,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规范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明确重点,分层要求,整体规划校本化行规教育内容。道德行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目标分解,分层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实践证明,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尽早抓。由此看来,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低年级班务工作的重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保障。儿童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是不自觉的,需要时时提醒,及时规范。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上,抓实抓细。中年级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习惯。高年级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常以尧舜、周公等人为榜样,教育子弟“见贤思齐”,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过去,我们是以历史上的优良典型为楷模,用他们好的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提供效仿榜样对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影响他们行为规范的形成,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其下决心去做,从而促进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利用榜样的成才史、奋斗史、为祖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心灵上,成为激励其前进的力量。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榜样对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毕竟这些英雄人物离学生太远,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施“示范教育”即抓好学生中的优良典型。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是学生周围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学习。为此,我校坚持“评优”活动,每周都要对班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千分竞赛”小结评比,评出“优、良、合格”

三个档次,评比结果除了在公布栏上公布外,值周老师还在周一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晨会上宣布。少先队还定期评出“文明小标兵、环保小标兵、诚信小标兵、礼仪小标兵、读书之星”等,出现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先进典型。活动成效显著,影响带动着周围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

3.以人文性的评价为自我教育的动力。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能形成的,还需要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得以巩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优势,对儿童自评和家长评价给以关注,用全程评价促进儿童发展,将活动落到实处。采取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区参评、学校老师审评的评价体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内化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评,才能够使他们一分为二地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获得成长的动力,实现个体生命多方面的成长。我们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过程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通过平时品德教学与期末操行评定、成长记录等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或分阶段给予评价和建议。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要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要从小培养孩子不命令别人的习惯。他说,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4.社团活动。

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知性德育”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精心建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我校建立了语文实践营、语文能力营、诵读空间站、数学快活林、数学趣味屋、三原色美术林、信息广场、管弦乐队、百灵鸟合唱队、英语乐园、科学活动、健康体育等12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第二集体”,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团活动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重视培养合作精神。每个人不仅是自然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作为“社会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不停地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互相信任、关心和欣赏,运用以学会的“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角色移位的方法,来体谅他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

社团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份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我展示的自由,在这样的“自由”和“机会”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亮点,从而尽情地、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更新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做到心中有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用自主、用成功来激励和强化其参与热情乃至学习动力,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会分析、会创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参与的愿望。所以,社团活动如果有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选题、设计、展示,甚至是评价等,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从而获得个性的充分展示。新课程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帮助学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学有所得。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社团活动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反映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的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的特色。让儿童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寻找活动的答案。在活动中身体力行,加强对生活的认识、对未来和人生的思考,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人生道路做必要的储备。在活动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争议问题,展开讨论,做到思中有辨、辨中有思、思辨结合,促进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

5.档案袋建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以评价和反馈。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是一种巧妙的教育工具。它关注每个学生自主的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性,凸现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收集进步的证据,树立自信。我们通过“成长记录”、“专题档案袋”等方式,收集起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和与各科学习相关的资料等,让学生体会自己的进步。还对成长记录册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档案袋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评价方式。收集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提高的过程,每个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着它,学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5.写格言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在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近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本校养成教育的德育资源优势,推行校本养成教育德育模式,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理想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它承载起厚重的人文内涵,以此来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是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三、教师道德发展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谈到培养行为习惯,都是指花力量怎么去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没有把教师看作是跟学生平等的主体,没有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首先化成教师的具体道德行为,在师生的交融当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推进德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学生发展,首先老师要发展,老师自身道德的发展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我校把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对学生要求的前提,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当中共同

得到发展,共同提高认识。这才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体现,是对德育认识的一个升华。德育并不是一个老师去教育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是为了不教”。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将自然、他人、自己、书本、经验等作为学习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善学、乐学,不断把握机会、创造机会,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启迪和鼓舞,领悟自我发展之道,逐渐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成长机制。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告诉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苏联著名政治家加里宁说:“学生处处模仿老师,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德修身,而且要以德育人。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的师德,严谨求实的师风去影响教育学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我校形成了校长室——大队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多级管理体系,实现全员管理。初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系。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各个班级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才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班级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班级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集体作为正确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对学生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需要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丰富多彩的主动性活动,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人人有岗位的管理机构,使得其成员在相对优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集体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机制就是导向和激励。发挥这一功能,首先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其次是在合理满足学生的独立性需要的同时,又引导他们与同伴合作,培养合群性、集体性,引导他们向成人集体、教育集体学习,沟通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心理通道,在社会化和个体化、独立性和合群性之间体现出协调性。集体生活对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反省均有积极作用。培育和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我修养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任务落实了,全校的德育目标才能落实;只有每个班级的德育实践丰富了,全校的德育特点才会鲜明。用一个目标,一个口号,一个活动去管束,去教化,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事实上,不同的班集体,因学生的构成不同,教师的素质、风格不同,班级的“历史”不同,在班风、学风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班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规划,结合班集体的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我们搞特色班级活动,就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鼓励班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合起来就是学校德育的春光灿烂。

总之,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重任。我校在新课改实施日渐深入的情况下,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的特点,在“大德育观”影响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覆盖学校和社会的养成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新的特色。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多措并举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领导

①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由徐校长担任组长,分管主任高新美为副组长,全面组织调控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

②实行“课题骨干教师交流制度”。精挑细选养成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课题骨干小组,先期参与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负责汇总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经验,共同研讨解决办法。

2、健全制度

学校领导制定了《课题研究奖惩制度》、《课题研究案例撰写制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并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中。

3、重视培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校特别重视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经验聚焦两大方面。理论方面重点学习的是著名教育专家林格主编的《怎样培养习惯》一书;经验聚焦方面,我们一是学习前辈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经验做法,二是通过网络搜集其他学校的借鉴性经验做法;三是通过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引导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营造科研氛围,开展实践活动,潜移默化育习惯

1、努力培植丰富的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教学楼内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大厅用醒目大字雕刻着“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教学楼道内有 “请讲普通话 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每个班级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色构想建起不同主题的走廊文化:诗词长廊、成语长廊、对联长廊等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②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二是各班每月利用一次班队活动议习惯。三是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

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①举行“好习惯我能行誓师大会暨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开题会”。誓师大会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为整个课题研究的成功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②开展“十个基本行为习惯我知道”教育活动。学校 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十个基本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具体要求。

③开辟“周行为导航语”专栏。每周各班结合本班实际,确定一个小的习惯养成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写在“周行为导航语”专栏里,用以提醒同学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④开展“寻找身边的十大陋习”活动。我们发放了“寻找身边的不良习惯”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去寻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其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

⑤编写行为习惯“八荣八耻”歌和一日常规三字歌。内容包括:进校、升国旗、课前准备等方面。

⑥编写校本课程,开设礼仪课堂。我们编写了《文明礼仪在身边》读本,内容包括:基本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区礼仪四个方面,利用每周1节的校本课程时间带领学生学习。

⑦持之以恒的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周积累一句名人名言、每天演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每天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进行一分钟踏步、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三、家校互联,评价激励,多措并举促养成1、家校联手,合力攻坚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构建家校育人网络。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②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活动中,学校 定期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同时建立 “孝星记录卡”,让家长将孩子的点滴孝心小事记录下来,并书写孝心感言。

2、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为了激励学生坚持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建立:“文明班级量化管理评比”制度;“百优队员” 评选活动;“双十佳养成教育明星”等活动。具体包括:

①精心设计“小学生良好习惯评价表”。

内容包括: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卫生习惯。评价表内容具体,要求明确,评价结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形式。学生人手一份,每月针对评价项目及要求,进行自评和他评,学生学有标准,行有方向。

②评选“百优队员”。评选内容包括:“礼仪星”、“智慧星”、“自律星”、“白鸽星”、“小孝星”等。学校 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表现,采取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评,评选出“百优队员”,进行表彰奖励。

③评选良好习惯五星班级和培养良好习惯优秀教师。

每学期学校根据“良好习惯五星班级”评比标准中的考核内容逐项检查,并综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其他方面,累计分数,以年级为单位,评选出“良好习惯五星班级”和“培养良好习惯优秀教师”,树立良好习惯培养的典范,形成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

一系列评价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较强的榜样示范力量,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3、联动督查,强化落实

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学生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 学校 层面的督查: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精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督察小组:行为规范督察组、学习习惯督察组、卫生习惯督察组等。通过这种精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四、收获时节,成效初显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课题领导小组和全体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有了明确分类,形成了系列。其次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变化。再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提升了学校形象,促进了学校发展。通过课题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步提高。今年六一素质教育成果展活动中,我校学生文明有礼,思维敏捷,落落大方,赢得了来校指导工作的县委领导和县教体局领导的好评,学校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

虽然如此,但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困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将有待课题组进一步思考,不断深入研究。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开元街道安固小学课题组

一、选题背景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在我校目前的现状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带齐学习用品回校,丢三落四;文具用品、自身衣物不会保管,经常丢失;作业自觉性差,作业不认真或不能完成;作业后不检查,不能及时订正;没有机会做家务,因为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学校的值日工作很多同学不重视,经常缺席;随意带零食回校,随意丢弃纸屑杂物,校园内的走廊、花基、厕所内能看到很多学生丢弃的垃圾;水龙头开启后不能及时关上,不能及时冲厕所;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不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劳动,爱玩小动作、说小话„„。因而,我们拟订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的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主要研究的目标

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提高老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A、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B、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

C、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

D、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

E、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的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 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

2、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A、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教育内容。

B、探索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3、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A、构建学生责任感目标体系,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搞好自我设计,并设立横向、纵向责任目标体系。

※ 横向目标:将“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分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五大版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 纵向目标: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特点,由各级部根据自己的现状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形成一个序列。

※、围绕学校总目标,各年级根据各自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研究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

B、激活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

要激活学生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首先要认识责任,唤醒责任意识。主要采取: ※ 通过故事及情景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 利用宣传阵地,认识责任意识。

※ 抓住突发事件,及时宣讲,适时进行责任感教育。

C、重视文化陶冶,优化责任环境,再现责任意识,培育责任情感。

※ 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学校文化氛围。

※ 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家庭文化氛围。

D、深化责任体验,养成责任行为

1)、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①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阵地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培养责任感 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③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

2)、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

①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实施心理辅导,内化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

③开展宣传活动培养责任感

④开展心理健康小报展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

3)、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1)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感。

(2)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发展。

(4)开展劳动实践,深化责任意识。

4)、寻求家庭支持,拓展责任意识,寓责任感培养于家庭教育之中

①激发家长责任情感,得到家长认可

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尽责机会,形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不负责任的事拒绝做的良好的家庭责任教育氛围。

5)、联合社会力量,寓责任感培养于社会活动之中,强化责任意识。

F、内化责任信念,塑造责任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 多项展示,强化责任信念

※ 通过自然后果惩罚法提高孩子表现出责任行为的自觉性。

三、题研究的价值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1)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2)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再外显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责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途径研究

1、各年级段少年儿童道德责任感培养的教育目标与途径。

根据各年级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雏鹰争章的要求,设计一些活动来实施体验教育。

2、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培养

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社会活动时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会自律;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自立,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责任感。

3、在实践体验中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培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岗位,都能体验集体主人翁的自豪感,体验服务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

4、在实践体验中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孝敬长辈,敬重父母。设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务小岗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分担忧愁,培养家庭责任感。

5、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了解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树立人生理想。在社会体验中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6、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评估激励机制研究。

根据少年儿童好胜、向上的特点,探索与雏鹰奖章结合,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责任感,以考章替代评估,激励他们养成责任习惯。

7、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运行机制研究。

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大教育网络,促进德育教育社会化。

以上研究采用(1)、行动研究法:设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计实践体验手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外显为行为习惯。(2)、个案研究法:建立研究档案,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进行个案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测评、归纳,寻找有价值的教育规律和方法。

第五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家长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还挑挑拣拣的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俨然成了“小皇帝”。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家园联系表——一周活动评价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 ★★★★★)在家长的话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周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下周一汇总,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张星皓小朋友在学校的表现很好,每次吃饭都是用筷子自己吃的,而且吃的又快又干净,但在家里要父母、老人喂饭,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变的再家里和学校表现一致多了,她妈妈说每周发放表格他回家后总是要第一个看看老师给他表格上的星星个数。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育儿中的困惑等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

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家长开放日活动、客座老师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幼儿熟悉的面孔——家长,其实家长中也汇聚了各行各业中的精英,我们每学期还会邀请班级中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当我们一节课的老师,教授小朋友一些平时课堂中不一样的知识,家长教的起劲,孩子们也听的十分有趣。孩子们和家长对于这种形式都十分的喜爱。更好的拉近了家长和幼儿、课堂、教师间的距离。

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一、 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

    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内容提要:重视习惯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关键词:责任良好行为培养教育重视......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小编推荐)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总结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本学期,在“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实际,制定有效计划 学生学习习惯的......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

    论文《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 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