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护知识产权 让创新之路更宽广
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这是十八大报告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政策指向的深入与延续。寥寥数语阐明了国家强化知识产权工作、鼓励科技创新的态度。
去年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知识产权建设社会环境也明显改善。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4.02件,现在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专利合作条约国际申请专利全球第四位,知识产权运用的能力水平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也进一步的提高。全年地方办案16227件,同比增长79.8%,其中专利案件纠纷5056件,同比增长了一倍。办案的周期缩短了,知识产权在侵权假冒多发这个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主要着力推动知识产权快速威权中心。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调节仲裁试点工作将在今年进行,促进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推进专利的确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一种联动,另外还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知识产权社会信用评价的一个基本准则,依法和及时的公开专利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并纳入社会征信体系。最后加强专业市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培养形成一批优秀的市场,发挥商会协会参与专业市场知识保护的积极性,另外还将推动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一个保护评价体系。探索自由贸易区转运领域知识产权的监管制度,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指出,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全行业要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增长要素。那么,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国家、石化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目前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在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推进,以加速创新效率、拓宽创新之路?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国家层面—— 政策集中发力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不久前撰文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能够引导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参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这是充满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的论断,也凸显了知识产权制度在创新中的地位。
其实,2008年国务院就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体系就此建立起来。多个部委先后出台了落实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或具体工作方案,28个省级地方行政部门专门成立了贯彻落实战略纲要的领导机构,“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等各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相继出台。“十二五”以来,国家每年都制定并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规划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统筹色彩日益浓重。
“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宗旨、指导思想、远期目标、战略重点等都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政策发力将在近5年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所副所长张义忠表示。
国家知识产权政策动向有三个方面与石化行业息息相关。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从去年开始实施的、以将专利运用导入产业运行发展全过程为理念的“专利导航”试点工程。石化行业是首批试点的5个行业之一,要在5年的时间里形成专利协同运用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专利的协同创造、协同运用、联合保护和协同管理。“先进入先受益,5年后大家都要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副司长雷筱云说,要将专利运用导入产业运行发展全过程,希望通过专利导航行业能够尽快跨越式发展,掌握规则,成为“大玩家”。
二是工信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的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这是被称为引导企业增强体质的工程。工信部已经发布《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去年划定了一批省级试点企业,石化企业占很大比例,今年将选拔国家级示范企业。工信部科技司技术基础处处长常利民表示,要提升企业运用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升企业产业预警和风险防控的能力。
三是去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这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的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核心主旨是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很多企业说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好,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企业管理处处长马鸿雅看来,99%以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是有漏洞的。为此,去年11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印发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将实行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今年贯标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近年来,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分公司研发中心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煤浆工艺参数优化与过程控制研究与应用课题的实施,使吨水煤浆耗添加剂成本由原来的30元左右降低到19元以下;水煤浆浓度由原来的56%提高到61%左右;水煤浆黏度由原来的1000~3000mpa·s之间,稳定到150
0 mpa·s以下,每年为公司节省901万元。图为该公司技术人员正开展课题研讨。(汪晓娥/文何彦琴/图)
行业层面—— 总体谋划布局
增强行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这是今年全行业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个切入点。
据了解,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知识产权状况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大型骨干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典型代表,他们在催化剂、成套设备等技术的保护上成效显著,并凭借专利保护赢得了国际市场。
二是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民营化工企业在市场搏击中渴求竞争力提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尤为深刻,已成长为石化领域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从统计数据看,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相对比企业更高。例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在国家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中处于领先位置,仅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一项技术就已经申请和被授权专利60余件,其中包括7件国际专利,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记者参访了几位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对于石化企业是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得到的答复中多数是肯定的论调,举的例子正是大型国有石化企业。但在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看来,从大面上看,石化行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约占行业企业数的96%,但很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认为,目前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意识。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石化联合会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培育的首批专利信息应用优势行业协会和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促进工作委员会,建成了行业唯一的石油和化工专业特色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并对重点产业领域专利发展态势进行发展研究,以推动和提升全行业的专利信息利用及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今年,中国石化联合会将加快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建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竞争能力,推进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针对石化行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普遍匮乏、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缺乏、高层次服务中介人才更是缺乏的现状,中国石化联合会还将深入推进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的建设,在全行业范围内大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具有较强管理运用能力的企业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宏观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业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缓解行业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压力。
多年来,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油田设计院不断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日常科研管理,通过知识产权调查、分析及相应政策研究,实现了知识产权、科研创新工作链条式发展。日前,该公司申报的污泥浓缩脱水处理装置发明专利荣获2013年度第十五届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图为该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提取装置采出液。(王云涛 供图)
企业层面—— 要对自己负责
企业是知识产权的主体。无论是技术引进、创新,还是产品国内销售、打入国际市场,甚至是企业的战略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绕不开知识产权这个因素。
19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诞生,这是一部旨在使一国国民的智力创造能在他国得到保护的重要公约。这些智力创造的表现形式是工业产权,即发明(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我国在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接受了这个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越来越多的石化企业开始在这个规则下摸爬滚打。
自主研发出橡胶防老剂核心技术的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刚进军国际市场时成为了被告,遭遇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全球橡胶防老剂巨头富莱克斯公司向美国联邦北俄亥俄地区法院起诉江苏圣奥专利侵权。
最后,江苏圣奥胜诉,两家企业签署了《和解和专利许可协议》。走出国门的江苏圣奥,实现国际化战略的抓手正是知识产权。
近年来,跨国公司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在我国起诉中国企业的案例、中国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也有不少。对此,江苏圣奥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在遇到知识产权的法律阻击时为生存和发展而奋起斗争,这才是企业的做大做强之路。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化学发明审查部副部长张伟波也建议,企业要依托高质量的专利群形成强大核心竞争力,要让有效专利循环起来才能做强做大。
花小钱办大事的专利信息利用正在被大企业高度重视。花小钱是指专利检索和信息分析等,办大事是指导企业研发等战略的研究制定。中石化将专利检索分析细分为技术发展态势、专利地域布局、竞争对手分析和专利保护态势几个方面,以此来进行包括研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经营战略在内的战略制定工作。
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不足的地方。2011年我国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数量的增长无法掩盖质量的不足,企业很难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只能不断投入,没人经营知识产权又无法因此得到收入,这三条是我国企业面对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总结。另一种描述是,前期政府推动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并实施具体的工作措施,但3~5年内企业见不到经济效益,进而忽视起来。另外,打官司时手里的知识产权又经不起推敲。
为此,王秀江建议,各企业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摆上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专门部署,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体系建设。
甘肃化工企业在科研工作中时刻把知识产权工作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扎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为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小试研究。
第二篇:用好“三大主战场” 监督之路更宽广
用好“三大主战场” 监督之路更宽广
发布时间: 2011-08-17 11:05:35作者:临邑人大 党连军发布来源:本站原创一年来,山东省临邑县人大常委会,就更好地按照《监督法》关于监督公开的要求,积极研究探索和实施监督工作的新课题。该县人大常委会在依靠当地的传统媒体做好日常重要工作的动态宣传外,还着重用好临邑人大网、临邑人大工作、临邑电视台专栏这“三大阵地”,使监督公开之路越走越宽。
临邑人大网。网络及网站,以其传播时间的自由性、传播空间的无限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成为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人大展示形象的主阵地。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官方网站《临邑人大网》开通一来,作为宣传主阵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网站首页设有人大概况、会议报道、法规制度、决议决定、人事任免、图片新闻、友好往来、临邑概览、临邑名景等专题栏目,人大要闻、领导讲话、工作动态、一府两院、镇街人大等动态宣传栏目,主任信箱、代表信箱、网上信访等互动栏目,共近20多个栏目。把人大各项工作“摆”上窗口,既有利于“一府两院”更好地了解人大整体工作,又有利于“一府两院”更好地配合和支持人大工作。通过近两年的运行,真正体现了网络宣传方便、迅捷的特点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邑人大工作。换届一来,该县人大常委会将原来的《人大简讯》进行扩充改版,并更名为《临邑人大工作》。改版后的《临邑人大工作》更加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参阅性和耳目作用,主要有工作动态、理论研讨、一府两院、乡镇(街道)人大等栏目,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活。改版以来,共出版50多期,进一步增加了人大工作的信息容量,切实发挥了信息反映工作动态、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面上监督工作公开的重要作用。
临邑电视台专栏。去年该县人大常委会与县电视台合作,推出人大工作专题节目,借助有线电视节目将人大代表事迹、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经验做法进行宣传。例如,在临邑电视台《身边》栏目开辟《人大代表风采录》专栏,每月宣传1—2名市、县基层优秀人大代表,深入宣传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做贡献的模范事迹,目前已播出了20多名基层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使广大选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大代表,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篇:师德学习体会:让爱更宽广
师德学习体会:让爱更宽广
每个暑假教育局领导都会组织广大教师进行师德学习,以前我都觉得这是一种形式,而今年暑假的师德学习,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师德内容的广泛以及师德的重要性。
王局长的专题报告中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形象,以及自己的幸福。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略其重要性。王局长就当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十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地分析,让我深受启发。下面就谈谈本次师德学习的一些体会。
师德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体现,首先就是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我们要爱学生很容易,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的爱,那很难。我们学校的陈老师就做的非常好,把她们班的学生都当成她自己的孩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非常值得我学习。
其次,我们要对学生负责,那就是要爱我们的工作,就是温总理提出来的要刻苦学习。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如果不学习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所以,我要求自己要每天坚持看书和上网,还要坚持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
接着,要爱我们的同事。我们去关爱别人,别人同样会关爱我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我们才会开心工作,才会提高的工作效率。
最后,要爱我们的工作,要有创新精神。我们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我们有创新精神了,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总之,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任重而道远,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四篇: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农村人才并不少,但留得住的人才并不多,这使得新农村建设人才极为匮乏。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旨在引进、留住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几年的探索,这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农民群众欢迎。但不容忽视的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村官作为人才,也有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另寻高就的憧憬,有人戏称农村成了人才的“实习基地”和“过渡驿站”。
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去留之惑,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从机制上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本关怀和政策关心,努力营造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对那些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要打破惯例,破格提拔,努力建设“干得好”才能“发展得好”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要做到体系健全,职责明确,真正做到让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的印发让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坚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志向,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引导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培养一大批对老百姓有深厚感情的干部队伍;更有利于引导青年人把人生选择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
大学生村官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一门心思干事创业、一种情怀为民谋利,在农村接受锻炼、增长才干,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坐标,让“心系三农、报效祖国、甘于奉献、创业创新”的大学生村官精神不断丰富、永远传承,让大学生村官之路越走越宽广!
第五篇: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正 文]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中,创新(Innovation)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话题格外引起学者们和宏观管理的决策者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创新?其内涵和外延是怎
样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关系?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桥梁,通过对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进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注:刘春田在“创新:知识产权和中国现代化论坛”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和飞利浦公司主办,2005年6月。)该论述将创新和知识产权设定为二者,即创新设定为前提,知识产权制度设定为保护创新进而促进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手段。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中,创新是形成知识产权作为权利存在的重要基础,应运而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鼓励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有学者认为:创新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创新本身指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并且造成变化。同时认为创新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和制度创新。(注:成思危:“经济大讲堂”,http: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13/content_3613140_2.htm,2005年10月13日。)在其论述中,知识产权是包含在制度创新里面的,知识产权为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在这里,创新为宏观概念或上位概念,而知识产权在其演进的过程中被吸收。事实上,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对创新概念切入的角度不同,比如对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的思考。决策者们更进一步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注:江泽民在国务院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注:温家宝视察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大型企业集团时的讲话,2004年6月。)。这些表述说明决策者们将创新作为一个内核,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分属于创新的不同环节。追求这个内核,实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探寻,或是探寻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并追
求今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决策者们的话题已远在法学研究之上。
在众多的学说面前,本文仅尝试性地对创新的发展脉络以及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进行描述并论述创新的最初发展环节:小传统知识的存在以及社会对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忽略。
一、创新概念动态过程的尝试性描述
提到创新,人们习惯于将技术和创新连结在一起。事实上技术创新只是创新概念所涵盖的层面之一。对于创新的概念讨论,往往是不同的词语和创新的连结,比如思想创新、科学创新等等。学者们也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视角明确了多种创新的定义,比如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创新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创新在本体上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过程。(注:陈玉和:“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发生与创新教育模式”,载《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3月,第69页。)创新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
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因此经济发展的“创新理论”就是指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的经济发展过程。(注:林晶:“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论域的认识论意义”,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这些概括有其意义,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将创新和其前缀分开,从创新的本义入手。
在本质上,创新实际上指两个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新意等。(注:引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98页。)在这两个含义中,前者倾向于宏观上的指代,暗含着精神,更具有抽象意义,后者则指向具象化的实物,往往和具体事物的评价指数结合在一起。当讨论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前一个层面的含义,即当今中国需要的多种层面、多种意义上的创新以及如何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鼓励创新。对于后者,由于可以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加以涵盖,比如著作权要求的独创性、专利权要求的创造性等,因此,本文不作重点讨论。着眼于第一个含义,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宏观意义上的创新,创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动态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产生精神上的蓝图和意愿,其次着手实施这种意愿,并多次完善直至得到成果,最后当整个成果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形成社会现象时,制度随之诞生,对这种新产生的社会普遍现象予以规范调整,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规则,建立对违反制度行为的相应处罚措施。对这个动态的过程加以分析,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态结合。结合创新概念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对已存在的创新的定义进行梳理。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J.A.Schumpter)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由于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对技术和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概念又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始祖。(注:刘庆有、卜琳华、邹卫东:“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原则和模式”,载《科技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60页。)这也是导致人们提到创新时最先思考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论述颇丰。1962年伊偌思(J.L.Enos)指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以及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课题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注:欧阳建平、曹志平:“技术创新定义综述及定义方法”,载《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350页。)英国学者弗里曼认为创新包括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或改良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美国学者缪尔塞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我国学者傅定骥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我国政府的官方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注:缪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
究”,载《云南科技管理》2001年第5期,第23页。)
从上面多种定义不难看出,学者们在研究创新的概念时往往将创新的动态过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混合在一起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诠释,把所有层次的创新都以技术创新的概念来统称。仅就单纯的技术创新层面的定义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和我国政府的官方定义较为合适。而美国学者缪尔塞的定义最符合本文对于创新的动态完成过程的思考。本文认为,创新是知识创新在实践中技术手段的实现并最终形成社会制度的动态全过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活动发生、发展直至完成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定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者的动态结合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创新。在探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必须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创新作用与知识产权上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从知识创新到最终形成知识产权制度的全过程。如果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来理解,知识创新是使知识产权权利存在的基础。如果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制度来理解,那么应该说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就是人类的知识创新。而科学创新、管理创新等分属各个领域,和知识产权并不发生法
学意义上的联系。
二、知识创新的两个系统
在创新的三个层面中,知识创新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层面,是“智慧之火”,是水之源,木之本。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学者认为首次出现的知识创新词语组合是十多年前Entovation International公司注册的商标“知识创新”——Knowledge Innovation.(注:马驰等:“也谈„知识创新‟”,载《华东科技》1998年第9期,第23页。)知识创新的首次结合出现在知识产权的视野里,似乎预示着知识创新对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呼唤。通常认为,将知识创新进行完整定义的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者Debra M.Amidon于1993年提出的见解,他认为知识创新是: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1997年,该学者在其专著《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认识的觉醒》中将知识创新上升
为知识创新战略。(注:见注释(11)。)
在知识创新中,各类知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更新和完善,以及从无到有、去粗取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正是这种知识创新特有的前进过程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及创新,知识创新并不以其主体的社会层次为划分标准。但是,在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完成制度创新动态全过程的时候,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抽象系统却人为地按照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对知识创新的完成区别对待。因此有学者也称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知识所形成的文化分别为精英文化(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下层文化)。
本文采用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中的提法,将这些来自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知识划分为大传统知识(great tradition)与小传统知识(little tradition),分别代表着知识中制度化的正统品格、民间化的民众品格。(注:范军:“中国文学的菩萨世界”,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在多层社会结构中,从知识创新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最终完成,必须包含大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小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习惯于将大传统知识视为知识,对大传统知识进行的知识创新视为创新。因此,对大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以及大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均已在我国多个领域发展完善。对小传统知识,由于其所具有的民众品格,在我国既有的文化中,存在着财
产权利个体归属指向的先天困难或者这种指向易被人们忽略。因此这部分知识,尽管其价值性得到社会的认同,但因其财产所有权主体不明确、知识价值性难以量化等诸多原因,以及长期以来在生活中被人们普遍使用的社会现状,因此被漠视为自然的和共有的。这类知识的形成和创新最后融入社会常识和社会习俗,往往处于自然传播和无偿使用的习惯之中。对小传统知识认识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其制度保护两个层面的欠缺,即对小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和对小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本文笔者的思路是思考知识创新的保护应当同时思索两种知识体系的保护,即已形成制度化的知识的创新保护和具有民间品格的非制度化的知识的创新保护。
事实上,小传统知识恰恰是最活跃和最能体现我国民众文化特色的知识。作为小传统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它把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纳入到文化的视野中并提出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一向不被视为知识的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用于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均应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注:“编者按”,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4月27日。)这种概念对于推动将小传统知识,即具有民众品格知识的创新和知识成果纳入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中,实现两个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的保护一体化和保护标准整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具有小传统知识创新能力的我国民众极具激励作用。对小传统知识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知识概念的创新,对知识创新的认知把小传统的知识创新纳入视阈,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
度体系构建方面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小传统知识创新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思考
首先,小传统知识创新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意义。因为从知识产权法的本质上说,只有智力成果体现了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存在发生经济关系的可能,才有在知识
产权制度框架内对其讨论的必要。
在我国以往的知识环境中,生产的方式和制度的设定决定了我国两个系统的知识所产生的价值转换是有限的,消极承认和消极保护私权导致不易确立由知识带来的权利,并阻碍了由权利带来的经济上的巨量升值。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尽管很丰富,人们只认为其是生活的点缀或对生活的一点点改进,同时由于这些改进所附属载体的传播,知识创新极易被利用,因而民间不存在对于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引发的价值思考。对于大传统知识,我国传统的上层社会由于和生产的相对脱离因而形成了重道德轻技艺的价值观念,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直接与物质利益相联系的知识创新不仅没有得到承认,反而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被排斥。在早期的社会主流意识之下,大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不仅更多地关注于文史哲等形而上的层面,较少产生与直接生产相关的知识。建国后,小传统知识情况依旧,在远离法学家视野的角落里自生自灭。对大传统知识的认知则不断地发生改变,所欠缺的是社会对大传统知识知识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思考,往往以精神鼓励作为替代。无论哪种情况,两类知识的知识创新在共享和无偿传播过程中并不涉及过多利益,客观地说,在传播能量有限的忽略私权的社会中,两类知识在创新上的传播无形提高了全民族的生产技
能,有利于社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当制度没有被构建,在没有形成鼓励并保护知识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会忽视知识创新的财产
价值,特别是忽视小传统知识的财产价值。
自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私权保护的制度创新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物质利益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简单的财富积累在知识创新后变成了呈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发展。知识创新作为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正式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一项小传统知识的开发,比如传统工艺的开发会带动出口,创造数倍的经济效益。而一项传统工艺成为专利也会给工艺持有人带来滚滚财富。同样,一个口头流传的民间笑话经过加工之后成为小品制成光碟,改成动画,形成了文化产业,同时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大传统知识,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被提高到保护中华
民族民族知识财富的高度,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法理意义得以成立。
其次,当下对于小传统知识认识的转变。我国于2004年由文化部正式提出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观念上的创新。事实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小传统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仅仅是一个起步。并且,这一政策的着眼点在于“遗产”,即已经完成的知识创新。严格地说,这种保护仅仅是针对以往知识的创新而不是对当下和未来小传统知识的确认和创新保护。这种从国家立场出发的政府行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下并没有体现该知识的自身价值和财产意义,因而严格意义上说,上述启动的工程只是文化意义的保护而不是知识产权制度意义上的保护。因此,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动态完成过程这一立场来说,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对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以及最终形成保护小传统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如前所述,一方面小传统知识由于其知识创造的方式不易形成飞跃,另一方面,实现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完成之后在技术创新层面上容易实现。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加以保护,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极易在短期内为公众知晓,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常识,不能直接为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人带来经济利益。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并未对小传统知识创新形成共识,小传统知识在知识创新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门类存在争议,甚至小传统知识应否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持仍在学术探讨之中,这些都不利于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也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出挑战,更是造成我国小传统知识财富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总之,关于知识创新流程的认知和两个系统的知识创新问题,是一个令人思索的话题,在论述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这个话题应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正因为如此,本文的思考显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如果说,提出问题的本身具有意义,那么本文的意义也许仅限于此,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理论的完善将是未来研究的目标。在此,谨以此文欢迎知识产权界的同仁不吝给予
支持、诘难和辩驳,使之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