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4: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第一篇: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三农”问题,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城乡差距拉大、住房困难、征地拆迁、劳动就业等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且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的过程。下面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差异状态的和谐,有差异就有矛盾。正确处理矛盾,首先要敢于正视矛盾。《矛盾论》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正视矛盾,不回避不掩盖矛盾,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完善,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和对待不同层次的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矛盾,即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的具体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将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矛盾来体现。针对不同层次的矛盾,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存在的不适应;用发展的方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发展又有利于具体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在社会具体矛盾解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面解决。

2、坚持改革开放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改革开放到今天,依然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自然和谐的矛盾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也是长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得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巨大差别。比如,就贵阳市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州、市来说,农民收入的增速比较快,但是相对于总体的国民收入增长而言,他们的增长率仍然相对偏低,且受物价尤其是CPI波动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坚持政府引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让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发展,在发展当中改革开放。

3、坚持科学发展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上。近些年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加,追究其根源大多是经济利益驱使,除干部官僚主义作风外,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未来的发展受影响,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科学发展,就是在于建立一个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面临贫困问题、三农问题和地区差异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能够有效抑制和克服差异过大问题。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4、逐步建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谐社会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又可以归结为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因而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人的政治生活和谐。人的政治生活和谐,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正确处里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工作机制。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毛泽东也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形成争取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也成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重点。

总之,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只有积极发现矛盾,主动解决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合情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才能使社会达到相对和谐,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第二篇: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突出矛盾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突出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突出矛盾的历史背景及其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还存在着社会突出矛盾。近期我国严重存在的部分官员经济腐败与人们反腐败的尖锐斗争,及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就是明显的事例。随着当代社会主义实际生活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进了新的时期,这是一个十分全面和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全方位地深人展开,由于人和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深人展开,社会矛盾也就必然地比以往显露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广泛深人。其中还相继地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社会突出矛盾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群众金融风险损失等经济纠纷,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难、部分公民道德缺失、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以及恐怖主义分子的**活动等,都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这些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具有激性表征和全局性影响的矛盾,就是社会突出矛盾。

社会各阶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 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 即: 人们对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以及社会差距扩大之间的矛盾。

(一)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的症结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些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就就是基本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全国普遍迈上了构建小康社会的征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不在有钱花不出去、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情况, 而问题恰恰是人们不敢放心地消费, 不敢轻易地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大大方方地买回自己可心的商品。他们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这些是因为社会事业没有和经济同步发展。大胆预测, 在未来一个时期内, 即使经济再飞速发展, 物质财富再急剧膨胀,只要没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事业的发展不能和经济建设同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统筹进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只会加剧,不会消除。

(二)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分配制度的缺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强调的是, 初次分配讲效率, 再分配讲公平。问题是, 初次分配提高了效率, 再次分配是否真正实现了公平。当前国家税收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 国库充实了, 理应主要用于解决民生问题,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对农村落后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 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恰恰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

(三)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的表现在于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

矛盾无处不在, 存在矛盾是正常的, 存在矛盾而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就不正常了。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但是这种利益矛盾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否则就会使矛盾激化,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原有社会阶层认为新的社会阶层利用政策的空缺或不正常的手段攫取了本该属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资源;草根层觉得只有精英层的利益诉求而缺少属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渠道;新的社会阶层有种经济上的巨人而政治上的矮子的不平衡心理, 等等。

二、正确处理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

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方法论, 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发展的协调性。

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要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同时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 克服那种片面发展观。一个时期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并且把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及中西部地区, 积极探索医疗制度改革,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把经济的发展同社会事业的进步综合考虑,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的问题。今后, 应继续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

(二)弥补体制或制度的缺陷。

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因利益而起,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满足公众对社会利益的需求, 难以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 再加上我们并没有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均衡机制, 共建与共享脱节,优势阶层获利多, 弱势阶层获利少, 甚至比较利益下降。因此, 在利益格局和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无论制度的重建还是制度的完善, 都牵扯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形成改革的阻力, 这也体现了制度创新的艰巨性。

(三)创造解决矛盾的软环境。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但是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在这个缓冲时期, 要创造有利于突出矛盾解决的软环境, 矛盾虽不能立即解决, 但绝不能使矛盾激化,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为此, 一要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勤政为民;二要强化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责任, 扶危济困, 关注贫困地区, 关爱弱势群体;三要营造良好的温馨的社会氛围, 消除阶层间心理隔阂, 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三篇:和谐社会读本05第五章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第五章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经济上看,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扎实迈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在政治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不断巩固,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步伐较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思想文化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加强,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民族精神得到有力弘扬,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在社会建设方面,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特别是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特点、举措,使社会建设向着和谐发展的趋势不断前进。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已经发展到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地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平衡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一、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平衡的加剧

在一个社会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从一个方面看,不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作为发展动力的不平衡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且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其发展动力的作用就会削弱甚至丧失,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栓桔。当前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比较突出,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第一,收人差距不断扩大。收人差距过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富收人差距扩大。近年来我国贫富差即呈逐年扩一大趋势。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统计,经调整后的中国基尼系数2001年已达0.415;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2004年为0.53左右,此数比1984年的0.26扩大了一倍,已超过了警戒线。以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抽样调查为依据,参考了世界银行的调整数,用五等分法测算出城乡平均贫富差距,已从1978年的2.7倍扩大至2004年的7.2倍,26年中扩大了4.5倍。与国际比较,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接近了中等收人国家。据200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的基尼系数:中国已高达0.45一0.53,高于美、法、日、英、德、韩等国的0.3一0.4,接近俄罗斯、新加坡、伊朗的0.46一0.43,低于巴西、智利、墨西哥的0.55一0.59。据调查,近年来高收人人群收人来源呈多样化,增值速度加快,而低收入者收人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引起了富者过度储蓄和贫者的紧缩消费。据估算在金融资产和储蓄存款中,60%一80%为20%的高收入者所占有。80%的中低收人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贫富悬殊会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如群体性事件、各种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均呈上升趋势。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也呈加速扩大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农民收人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人的增幅,使差距加速扩大,如1978年城乡差距为2.57倍,在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3.21倍;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居民享受了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每年人均约三四千元,加上此因素,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应为6倍左右。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据2004年的劳动和民政统计年鉴中的2003年数据整理,城镇劳动者(包括私企、个体、离退休人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1765元,而农村劳动者仅有14元,城乡比例高达126: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这是城乡差距比例最大的领域。由于城镇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决定了城镇收人增幅必然高于农民收人,如果农村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则城乡差距的扩大趋势将难以扭转。

三是地区收人差距扩大。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如人均GDP,东西部的比例由1991年的1.86倍,2004年扩大为2.52倍。省际差距更大,如浙江与贵州比较,由13年前的2.7倍扩大为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004年浙江、广东高达1.5万和1.4万元,而贵州只有7322元,相差一倍。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浙江与贵州比较为3.45倍,比1991年扩大0.86倍。

四是行业收人差距扩大。以2004年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最高为金融保险业达2.7万元,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达2.5万元,如按行业细分,以证券业最高,达5.05万元,其次是航空运输业,达4.0万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只有7611元,最高与最低的比例为7.5倍,比1978年的1.3倍扩大了6.2倍,若包括高收人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人,则行业差距更大。收人差距扩大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

第二,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不断完善社会结构便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人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这是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乃至包括户口、粮食供应、住宅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割开来,这使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就业和粮油供应方面存在极大差异,更为严格的还是户籍制度方面的管理。这一制度限制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上允许农民工进城,从事建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并允许城市中的某些国营企业从农民中招收部分临时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和个体户从农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农村人口可以说获得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这一现象被称为“推拉现象”。也就是说,农业耕地的有限性与人口压力是迫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推力,而工、农之间的收人差异则成为劳动力非农化的拉力。在这样一个双力作用下,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谋生,形成了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民工潮。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城乡二元结构是否正在消失呢?我们认为,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逐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是,农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与市民等同的机会,他们的就业,除了受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之外,还要受社会资本的限制。因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而这种归属的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导致农民很难在城市空间场域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人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从而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更无法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工作。于是,他们只能利用他们在家乡长期建构起来的社会资本―同乡关系、亲缘关系,在城市中求生存。这样,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部分构成。这种潜在结构的存在就是阶层关系的分布问题。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提高,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8个亿。也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社会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经济的增长不协调、不和谐的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首先,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在现代化过程中,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作实现现代化、振兴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而受到重视。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低收人国家的教育经费投人达到了3.9%,高收人国家已达5.5%,其中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已高达7%一8%。我国教育事业基础差,近几年来教育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人口平均,近年来仅为300元左右。《1991一2000年十年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教育经费占GDP4%的要求,至今没有达到。

其次,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卫生经费的投人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一0.5%之间。近两年来,预算内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为1200多个亿,占GDP的0.9%,人均仅98元。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投人的比例在下降,个人医疗支出不断上升,致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据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目前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长期重治轻防,传染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因病、损伤和早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因病和损伤所消耗的医疗费相当于GDP的6.4%,两者合计占14.6%。相反如果重视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健全卫生体系,增加对卫生保健事业的投资,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损失和医疗费,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代际之间不和谐,老年人口贫困率较高。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老龄人口贫困化正在扩大。据有关资料估算,在全国60岁及以上的1.4亿多人口中,贫困人口约有2000一2500万人,贫困率达13%一17%,平均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造成老年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普遍偏低。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日益扩大,从1978年的90%降为2004年的61%。尤其是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收人较低,人均不足8千元。二是农村老人数量多,收人更低,基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加之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村老人要负担劳务和家务双重劳动,如遇天灾、疾病,更是雪上加霜,必然导致早衰早亡。三是社会上存在老年歧视的倾向。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政策实施者更注重在岗人员的利益而忽视老年人的利益,加上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比例升高,年轻一代已顾及不了老年人,社会养老措施跟不上,就必然使老一代在精神上、经济上均缺乏安全感,成为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若不采取措施,这种代际之间的不和谐还将日益扩大。

第五,人与自然的发展不平衡。人必须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人所共知的最浅显的道理。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寻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权利为代价去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地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些领导抱有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反映,2005年,我国环境污染吞噬了3%的GDP,合5118个亿。因此,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

腐败,就是掌权者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腐败呈高发态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项工作,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有许多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现象都与隐藏着的腐败行为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分析腐败的原因、性质、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腐败,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腐败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从根本上说来,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创造了条件。但是,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甚至在一定时期腐败现象还十分严重,腐败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大威胁。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首先,从国际来看,世界“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于部。其次,从国内来看,因为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法制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因为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也必然显现出来,包括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在内的不择手段地惟利是图便大量滋生蔓延。再次,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同时也容易使外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人。最后,从我们党来看,因为我们党已经是一个具有7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我们的党员虽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但党员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不良的思想影响对一些党员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因而助长一些党员思想堕落,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搞腐败。因为我们党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执政党,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经济资源,于是为一些掌权者、特权部门提供了以权谋私的便利。因为管理好这么庞大的一支执政党队伍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况且实践中治党不严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存在着的,加上我们党对腐败的原因及危害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也需要不断探索等。

第二,腐败的危害。对一个执政党来说,如果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就迟早会丧失执政地位。但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自身腐败问题严重又无力克服,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最终也会丧失民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腐败是发生在党和国家肌体上的瘟疫,并且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构成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威胁。

在经济方面,腐败动摇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基础。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最终都会落脚到经济问题上。从经济的角度直观地来看,腐败造成了大批资金的严重浪费。如大吃大喝,一年吃喝2000多个亿。如果把这些钱用来发展经济,可以上多少个大项目;如果把这些钱用来救助失学儿童,可以有多少人重返校园;如果把这些钱用来救危助难可以使多少人提高生活水平。从经济的角度宏观地来看,一个腐败分子被查出的腐败额,小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但其给我国经济建设所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其腐败数额。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一位官员在接到行贿者几十万,几百万的贿赂后,他可能给行贿者创造无限的商机,可能使行贿者大发横财,而随之带来的确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工程项目质量的大大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比如现实中那些把高额国有资产廉价卖给私人的事件,那些“豆腐渣”工程等等,哪一桩哪一件不与腐败相关呢?而腐败分子发展到一定程度,他就必然希望把非法所得合法化,使侵吞的公有财产永久地私有化,前苏联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教训。因此,如果任腐败发展下去,必然会严重削弱、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方面,腐败削弱乃至破坏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而,腐败是腐败分子对人民利益的非法占有,是离间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焦点问题。尽管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但其所作所为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腐败的滋长和蔓延,必然会使党的形象扭曲,威信下降,直到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在共产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高低,也在一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定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事实上,在领导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少了,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多了,就必然降低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吏制腐败是为害最烈的腐败。再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而和谐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腐败因其是以权谋私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各个方面严重破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现实中,许多地方发生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起因就是因为有些官员的腐败所致。因此,腐败在本质上作为一种权力腐败,是涣散党心、离间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望的催化剂,严重破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思想文化方面,腐败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腐败造成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素质的下降,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危害,比造成的物质损失更为严重。从一定意义上讲,腐败的盛行是以一种腐败文化为基础的。所谓腐败文化,就是指权力和利益相交换的现象已不是偶发的孤立事件,而是成为一种习惯势力,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一些人的思维习惯和日常行为模式之中,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深处,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腐败文化形成的时候,腐败就具有了一激励、辐射和凝聚作用,致使一般人很难摆脱它的纠缠和羁绊,不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考虑运用法律、政策、制度和规定之外的潜规则,用金钱去寻求某种特殊的关系和权力,无论大事小情都得找“路子”、托“人情”、送礼金,于是,掌权者的腐败行为产生了,权力集体的窝案串案产生了。因此,腐败严重污染着人们的思想文化,污染社会风气,动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社会建设方面,腐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由于腐败是以权谋私的本质所决定,腐败必然会加重社会的不和谐,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腐败的存在和滋长,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用,而公共权力是人民群众的权力,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体现;同时腐败本身就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践踏。再如腐败分子利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发家致富,必然会加重社会的不公正;腐败的存在和滋长,使一些人把权钱交易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准则,必然会抑制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活力;腐败行为是违纪违法行为,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为,因而是见不得人的行为,必然会影响诚信友爱;腐败就是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寻求特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增长,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腐败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他人的权利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全然不顾,甚至在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乱开乱采资源的行为、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理上,只要自己能否得到“好处”,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必然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决反对腐败。

在党和政权建设方面,腐败侵蚀着党的先进性,削弱着党的战斗力。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是对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精神的袭读,严重毒害党内风气和党员思想,造成一些党员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的颠倒,思想混乱,灵魂空虚,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组织建设上,腐败导致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削弱,一些党组织内歪风邪气盛行,组织涣散,派性发作,纪律松弛。凡是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滋长的地方和单位,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就受到严重损害。综上所述,腐败现象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是全面的,极其严重的,不加以制止和清除就会涣散民心,动摇国本,毁掉社会主义大业。执政党容忍腐败,无异于自挖墙角,自掘坟墓。因此,党要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反对腐败,使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深人开展反腐败斗争。正因为腐败现象的上述严重危害,使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容易因腐败而夭折。腐败现象就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严肃对待并着力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坚决遏制和克服腐败现象,任其滋长蔓延,就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坚强有力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以新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要全面贯彻反腐倡廉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任务。党越是长期执政,越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我们党的实践来看,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方针:一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二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三是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也就是说,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通过党自身的努力,在党建实践中,既要突出一个“管”字,也要体现一个“严”字;既要从严治标,又要着力治本;既要惩治腐败,又要预防腐败。

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这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没有科学完善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一句空话,腐败和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对权力的监督缺位、制约乏力,导致一此党政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非法用权。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关键在于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运行。由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毒瘤”。我们说要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总的反腐败的着眼点是对的。但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构建和完善有赖于我们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赖于国家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破除“悲观论”,又要避免“速胜论”。“悲观论”者,对于我们能否解决腐败现象信心不足,对于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信心不足。“速胜论”者,对腐败现象的长期性和顽固性认识不足,希望速战速决。这样的认识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三、其他因素

当前我国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除了上面谈到的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加剧和腐败现象的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也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旧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城乡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普通百姓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胜发展。

据前一段时间《半月谈》杂志社在东西部八个省、直辖市策划实施的最新独家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大学生以及其他新兴社会阶层成员根据切身感受,从近20个候选项目中投票选出他们感受最强烈的和谐社会十大热点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收人差距扩大。改革发展的成果应该惠及广大群众。不提高低收人人群的收人水平,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人,解决百姓教育、医疗、购房难题就无从谈起。排在第二位的是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是新形势下老百姓面临的三大难题。排在第三位的是就业难,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年龄偏大的人员再就业难。排在第四位的是社会保障滞后。不少工人下岗后,连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农村地区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覆盖面太窄,并且办理时间太长。排在第五位的是反腐倡廉力度待加大。腐败问题将会导致社会不公正地分配财富和资源,危害最大。排在第六位的是道德规范待完善。许多人存在信仰缺失,特别是青年一代。排在第七位的是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资源环境状况矛盾尖锐,过度开发使资源环境恶化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排在第八位的是,公民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应更畅通。我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专门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

国巫待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让老百姓找到说话的地方。不然公民的不满无处申诉,必将导致这种不满情绪在民间扩散。排在第九位的是社会治安不佳,黄赌毒危害严重。第十是老百姓打官司难、信访难。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碰到不公平的事情,去打官司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耗时耗财耗精力,最后还是白费力。这些也都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总之,如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分法,既要看到成就,以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又要看到问题,以引起重视,努力工作。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效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关于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全面调查摸底分析报告

xxxxxxx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关于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全面调查摸底分析报告

根据国资委、xxx维稳办的工作安排,我公司综治办按照要求内容,积极深入基层进行了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矛盾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治安形式总体良好,但是,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问题还大量存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产生的矛盾问题也不断增加。较之以往,目前的矛盾问题除数量稍有上升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为公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等之间的纠纷,也就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纠纷。这些矛盾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广泛性,矛盾问题普通存在;二是群体性,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矛盾主体一方往往人数较多;三是复杂性,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体制、观念、作风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交结在一起,调处难度增大。

二、社会矛盾的现实解决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公司把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的矛盾问题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开展一次矛盾问题摸排化解,深入群众进行矛盾问题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确保重大会议、节假日期间的社会稳定。

2、我公司还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二是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分公司和各项目部进行检查;三是每部门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问题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部门矛盾问题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部门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部门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矛盾问题的解决机制

1、要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公民在生产、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要健全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机制,一是定期对公司范围内内的矛盾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问题的具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公司主要领导;二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要对公司范围内的矛盾问题达到 “五个底数清”,即矛盾问题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工作、钱物纠纷底数清;群体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人员情况底数清。并要做到矛盾问题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处部门明确、责任人明确、处理办法及具体措施明确;三是充分发挥议事机构、部门管理层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即不弄虚作假、不夸大问题、不缩小问题、不隐瞒事实,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出现推诿和不理不睬现象。

3、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组织力量建设,只有把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在是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既各司其职,又大力协作、互相配合,真正维护好公司的社会治安,保证稳定的工作大局。一是办公室要当好是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带头贯彻执行公司的总体部署,积极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并经常向议事机构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反映情况,报告工作,提出建议。二是办公室应当根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适当的调整工作重点、部署和勤务制度,改进工作方法,用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加强基层治安基础工作,以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三是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依法积极疏导、调处各种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

四、对进一步做好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和进一步完善矛盾问题解决机制的建议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所有的矛盾问题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问题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职工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

2、做好议事机构的管理工作。议事机构是调处公司矛盾问题的中坚力量,是调解职工群众矛盾问题的组织。要使议事机构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各部门负责调处公司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公司议事机构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公司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问题的有效调处。

2018年1月29日

第五篇: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工作总结

xxxxxx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抓好稳定工作,使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仍大量存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展现出一片新气象。

根据国资委转发的《关于转发xxx维稳办<关于集中开展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化解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公司高度重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突出问题,及时上报相关情况,实现了无事故、无信访、无案件,公司平安稳定和谐,现将2018年1月以来工作总结如下: 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坚持把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深入排查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做到了思想高度重视,措施督办到位,宣传教育落实,把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四个纳入”,即纳入公司安全工作计划、纳入公司理论学习的范围、纳入员工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 “平安项目部”活动的考核内容,确保此项工作收到了实效。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并将各部门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对办公室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宣传、落实的任务,实行有关人员的值班制度,落实了信息报送工作。制定了工作计划,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公司的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确保思想到位、组织健全、工作落实。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坚持原则、明确重点

紧密联系公司工作实际,要求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与本职业务工作相结合。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作出部署,确定排查化解工作重点。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明确排查化解工作责任主体,落实必要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建立机制、明确目标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排查化解一批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建立健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三)多措并举,真抓实干

一是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公司与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书,分解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强化了综合治理全员抓、大家抓的意识。二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度。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 “双争双创”活动内容进行考核。在公司各项评先表彰活动中,我们也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度。截止目前,我公司共摸排问题

件,三、对策及建议

(一)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有关文件材料,深入学习了维稳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增强全体员工意识。

(二)具体问题现场及时处理,不蔓延、不扩散。公司领导安排部门负责人对员工一个一个做工作,提高员工的认识和警觉,确保员工不参与,不传谣,安心工作。

(三)深入学习,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觉悟。我们重点加强了对教员工及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思想品德课、等形式提高全体员工对维稳工作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全体员工的思想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通过系列教育使全体员工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了无比的信心,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大大增强了,同时进一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尽量派素质高的干部传播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

总之,在这次开展的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工作中,公司预先安排,从严从快组织落实,由于工作耐心细致、落实到位,认真及时抓好矛盾纠纷的摸排、调处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司,确保一方平安而做出应作的贡献。

下载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用矛盾学说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