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2: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第一篇: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加突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矛盾增多。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篇: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当前我国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二是城乡教育差距。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是城乡医疗差距。

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四是城乡消费差距。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五是就业差距。

六是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2、贫富差距加大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贫富分化差距越发巨大,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96。

3、医疗问题

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药品价格过高,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

4、住房问题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以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5、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五是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六是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

第三篇: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讯在的突出问题,怎样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薄弱、消费下降、投资过度、对外经贸依存度过大、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这些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中共中央、中国政府已深感“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着手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深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唯一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富起来。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一场新变革的中心,只有通过变革实施农村土地私有化和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和发展,才能根治“三农”问题和让农民翻身致富,推动中国走向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那么就必然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并能保障较强消费需求,推动内需经济的发展。

中央必须下决心从整体上加以尽快尽善地解决。解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能再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必须痛下决心从全局上解决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利用现有强大的财政和外汇储备,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并且提高全国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随之而来的酸雨问题和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严重污染,不仅带来经济上的问题,也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问题,现已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

四、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现已高达60%。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也迅速扩大。中国对外经贸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一大包袱,现在是到了必须严加控制和逐步解决的时候了。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百倍警惕、严加防范的。

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也不均衡,各社会阶层从经济发展当中得到的利益分配不均,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容易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贫困地区贫困阶层对富裕地区富裕阶层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敌对情绪,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至于采取的方法有统筹区域发展,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阶层的扶持和补贴,努力消除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主要途径。特别是要创新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进程,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

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因此,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又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三、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举措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主要途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突破口,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进程。要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不够科学。年级管理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合力;班级管理力差异性较大,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有些班级没有完成升学目标,离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差距比较大;有些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做到位,高考成绩不理想,有的任课教师的高考成绩拉了高考的后腿;缺乏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的研究,部分教师的高考备考经验不足,同课头的老师交流不够。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可以从个人意义人手,培养高中生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从个人意义中逐步引出社会意义,并以社会意义支配、调节个人意义。②要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性教学,推进学生学科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问题情景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必要和解决的可能。③要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中,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中,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④要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或鞭策学生发愤学习。

2、强化“三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将“三风”建设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把文明礼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统一起来。要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中见爱。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所有教职工都有管理的职责,敢管、善管,反复抓、抓反复,形成勤奋、刻苦、严谨的学风。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和社区组织,多方位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听取学生对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全面关心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和帮助。

4、夯实基础,促进发展。(1)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了,记住了,会用了;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认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2)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5、教学坚持目标定向原则。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把制定或选择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目标应当十分清晰,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采用、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学生已经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样,高三复习教学既要考虑高考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可能。

6、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环节。只管教不管学,没有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出发到教学目标达成的封闭式教学控制系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学习上的困难生主要也是学习过程中一堂堂课、一个个单元的问题和失误积累造成的。

7教师没有意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1)课堂教学要有前置性补偿矫正教学环节,对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对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相关的旧知识当中学生所遗忘的,或原本就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偿;(2)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形成性检测,把课堂练习与形成性检测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及时掌握,并进行即时性的补偿矫正;(3)如果是以单元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要重视单元新授课教学,还应该有前置补偿课。

8、作业的有效性有待提高。作业题的质量要高,“精选”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学生完成作业要认真,除了作业的量要适当以外,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作业讲评好。要重点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对作业讲评以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教师要随时收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

9、没有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与落实。所有教师都要从研究学法人手,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要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之中,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校要提高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坚持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同步、讲清道理与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平时训练相结合、学法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等原则。在可用教学时间有所增加的情况下,要控制学科上课时间,改革粗放式教学,不打“疲劳仗”。安排一些自习课,给学生多一些消化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自习,养成自习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新高考不同“组合”给分层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在教学要求、时间安排和习题训练等方面切实做到分层教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0、没有切实加强考试管理。月考后要认真进行考后的质量分析:(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3)备课组分析,找出平行班级的群体差异;(4)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学生各学科学习上的不平衡性,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5)教研组分析,主要解决学科在不同年级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完成上的差异;(6)教务处综合分析,向全体教师通告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落实改进措施。要高度重视试卷的讲评,讲评要有足够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一般可采用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探索性讲评、延伸性讲评等形式。

11、年级学科组对高考的研究不够,教务处对高考的指导有待加强。认真学习、把握新大纲(课程标准)、新教材、新考纲,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探究命题的发展趋势,切实增强教学中的新课标意识和新高考意识。重视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要加强横向联系,向市内外、区内外教育绩效好的地方和学校学习,既“请进来”,也“走出去”。校际之间也要有计划地组织信息交流和高考研讨。要不断提升教研人员与广大教师对各种有关信息的获取、筛选和整合能力。要积极引进、消化和运用高考信息,努力将信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在高中任教的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类骨干教师有责任参与对本学科的高考研究。

12、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要提高。要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了解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了解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要求。要把学习与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用课改的精神引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积极争取、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活动,加快建立、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教研组要组织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安排组内的一些教学骨干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已收集到的新教材,积极开展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开展高中与初中新教材内容衔接的研究。要切实关注全国课改其他实验区(山东、广东、海南、)的课改工作。

13、目标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学校应当制定教学工作目标,学校在摧进目标实现过程中要:(1)做好两个分解—— 分解到班级与学科。(2)落实两个责任制——班主任要掌握推进的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做好思想工作,配合任课教师努力完成推进计划的指标;任课教师要明确重点推进对象,做好偏科学生的辅导工作。(3)建立两个制度——即验收制度和总结制度。定期进行考试验收,检查推进成果,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抓好推进提供事实依据。考试验收之后,对各层次学生变化情况,逐一进行对号查比,总结出各层次的变化率,将推进成果总结到班级、学科。(4)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落实责任,把推进成果直接总结到教师头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进取心,积极进行自我推进。学校在扎实抓好本二线以上的同时,特别要在临界生上线率上花大气力。

14、学校、年级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不够。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双轨管理,在努力抓好教研组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年级组在教学管理中的职责。校长、副校长要落实到具体年级抓教学,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这两个教学管理实体的作用。抓教研组,侧重学科内各年级纵向平衡;抓年级组,侧重年级内学科间横向平衡。教研组与年级组共管备课组,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既对教研组、又对年级组负责,确保学科教学在各年级高质量地完成。学校要配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分管年级。要加强对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申的统筹、协调、督查和激励作用。耍实行年级组例会制,及时交流经验、通报情况、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学校要建立校内视导制度,开展对年级组、教研组工作的视导。

15、没有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单位。尤其是办学规模比较大的学校,要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来做。学校要精心选配备课组长,抓好人员的配备,做到把关制与导师制双落实,既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要落实备课组长的责任制,加强备课组的目标考核,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监控。一次集体备课的过程一般要有三个阶段:教师预备,每个教师对确定的集体备课内容独自备课;备课组集备,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中讨论研究,形成共识;教师复备,教师根据“备课组集备”形成的统一意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组内要实行“推磨听课”。不同年级的备课组要加强通气。所有高中都要积极参与全区、市统一的或分层、分片教研活动,并为在本校开展活动给予支持与便利。

16、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作战不够。要妥善处理好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确保教学整体的和谐发展。学校要花气力抓班级任课教师群体建设,形成以班主任为轴心,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把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的结合落到实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每月要有“碰头会”,落实三项任务:对班级同学进行“学情会诊”;落实分层推进措施;分工、交流对少数学生的帮带工作。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应参加每个班级的“碰头会”。学校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力度,促进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以求整体优化与最大效益;要统筹兼顾,保证和协调各学科的教学时间,不挤不让,严格控制作业量,确保学生自我整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17、没有充分发挥教学骨干队伍的作用。各校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要落实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凝聚力和示范带头作用。在努力实行循环教学责任制的同时,保证高三年级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把关教师。凡第一次上高中课特别是第一次上高三课的老师,都必须先听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再上课,教案要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指导认可后再实施,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18、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有待加强。学校要全面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帮助更多的教师形成从事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精业敬业的思想信念和品质,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把良好的教师风气作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化力量和凝聚力量。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奖励机制,引导教师形成对工作保持专一务实的心向与态度。评优、晋级、福利、奖金等,都要向教学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学校对教师的奖励要建立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考核评估要认真贯彻方向性、激励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对评估结论要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考核评估的结果要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要做到“一评四挂”,即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金挂钩、与教师的评优挂钩、与教师的职务评聘挂钩、与教师的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挂钩。要落实对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的教学过程奖励措施,及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实施过程调控。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任务难于完成。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随时地调节教学环节。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课堂需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但是,在部分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浅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赵栋 129114352 统计122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及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今天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国 经济发展 问题 解决办法

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仍然保持着8%左右的增长,贸易总额达3.9万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GDP总量达到8.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二,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到上世纪末已整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严重。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盲目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据统计,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单位GDP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 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76.8%, SO2 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112.4%。不仅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且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对60个国家10~15年的监测发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8个。垃圾围城,全国垃圾历年堆存量60多亿吨,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666座城市中陷入垃圾包围 的有20座。水资源污染严重,中国有82%的人饮用的浅井和江河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75%,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由于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的城市占1/4,80%以上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条受到污染。造成这些问题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污染物由此可见,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扼待解决。

2、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我国作为一个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家,城乡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区与贫富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有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同时,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突出,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3、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现象在不断地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污染,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近期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我国有一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频频曝光,从房爷到车爷,这些新鲜的名词屡屡出现。多项调查表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社会机制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匹配,使得社会矛盾丛生,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出现,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腐败大案要案数量增加,串案、窝案增多,腐败的群体由低层向高层发展,腐败用人和司法问题突出,徇私渎职严重,腐败动机恶性转化、花样翻新,腐败网络紧密坚固、发案部位呈网状延伸,腐败蔓延呈国际化趋势迪等。中国官员的腐败现象究竟到了什么地步?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无法全面的回答,只能作一个轮廓性的描绘。2010年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224件,同比增加0.2%;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23人(含厅局级188人、省部级6人),同比增加2%,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82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4亿元。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贪污受贿的案件都是数不胜数。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件,做为人民公仆的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受贿贪污。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对社会人民造成不良的影响。从无形的损失来看,腐败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是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每年都会发布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2003年至2010年,中国在排行榜上的得分始终在3.5分(腐败比较严重)左右徘徊,根本没有任何一年可以称得上是“长足进步”。七年来我们的清廉得分在低位小幅高低徘徊,排名从66位下跌为78位,累计下跌达12位。虽然一些人对此排名存在异议,但长期以来的低位排名也是问题。政治文明、政治清廉是世界大势所趋,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就要被远远抛离。如此反腐形势,又如何能令人乐观?

(二)﹑问题对策的思考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的解决办法

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排放与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目标的政策含义就是在制定产业政策与进行结构调整时,应该把各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要素,严格限制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与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同时,重视科技进步在企业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企业内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们应该:①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发挥规模效益 我国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平面型的特点,企业规模偏小且企业间分工不合理、协助不密切,既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改变企业组织分散、规模小型化的状况,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与企业规模小型化的平面并存与立体并存相结合的、既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又能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②.加速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大障碍。因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我们既要合理发挥科技在利用资源与环境创造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无比威力,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在改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巨大潜力,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向着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投身于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国策确立以后,能否执行以及环境绩效怎样,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经验证明,没有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再好的环保措施也难以落实。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对环境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绩考核指标,减少“以邻为壑”排放污水等行为的发生。虽然我国早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一票否决”也纳入了对干部的考核,但以“速度论英雄”问题仍然存在,把发展片面理解为GDP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决策者特别是“一把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整体下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局面。

2、解决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对策

① 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点。②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注重加强东中西部的合作。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③ 为应对贫富差距需限制高工资,保护低工资,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同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对低收入群体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低收入群体多数自身素质不高,社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条件普遍较差,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要继续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逐步使农村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

3、对腐败的应对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依法反腐是国际反腐败经验的重要总结,我国的反腐倡廉也要多加完善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法律制度,避免假、大、空的政策性规定。同时,还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证已有反腐败法律的执行力,促使国家各项廉政措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任何腐败行为都应该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腐败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党内纪律追究、行政处罚、刑事责任承担等不同层面责任之间的衔接配套,建立层次分明、严密科学的责任追究体系。② 健全反腐败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监督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把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③ 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发挥惩治的预防和治本功能 面对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查办腐败案件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当前,重点是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等。对于腐败案件,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手软。④ 开展全民法制教育和学习反腐败的基础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向广大公民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公民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将法律植根于社会、植根于人民。其次要抓好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和学习。各级各类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这一部分人的法律知识多少,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成败。此外,除了必要的法制教育和学习外,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腐败,实际是制度的腐败与人心的腐败。根治腐败,就要根治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而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推举道德高尚、识见深远的人重建与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籍此制度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乃是治理腐败的根本之道。

总之, 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是如今我们国家和政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实现现代化,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应当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已结束。真心感谢王老师在课程上对我的引导,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以及学习方法。使我明白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一个坚定目标并始终不渝的走下去,只要能稳定自己的生活,就算失去很多功利也在所不惜。同时,为达到目标,我们应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期间培养爱读书的性格,读完后作总结避免遗忘,而不能习惯于依赖老师,尤其大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求知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为工资不断考证,为就业而盲目追求期末考试分数。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王老师给我的启示会让我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2]: 中国环保局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 蒋浩,赵晨的《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我国当前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5]:蒋娇蓉的《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解》

[6]:哈弗斯密特和梅黄德的《环境自然系统和发展经济评价指南》

下载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民营经济是以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经营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随着镇党委、政府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民营经......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材料(共五篇)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已经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建设水平。......

    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2种具体表现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在作风方......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简报第20期) 作者: 集团公司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 编者按: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查摆问题、开......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突出矛盾

    浅析社会转型期我国现阶段的突出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社会突出矛盾的历史背景及其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除了存在着社会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