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

时间:2019-05-13 06: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引言1-

二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2-

(二)听证会代表选择不合理3-

(四)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4-

(六)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决策听证程序规则。5-

(八)价格听证会本身的定性问题6-

(一)完善主持人制度6-

(三)加强消费者协会在价格听证中的作用8-

(五)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的法律效力结束语9-

浅谈我国价格听证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价格听证制度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必然选择。自1998年价格法实施以来,听证于民的理念、民主议政的机制正逐步形成。由于价格听证机制设计的不完善,在政府价格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本文旨在通过围绕着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发展和完善此项制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听证代表听证主持人信息公开

引言

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

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价格决策听证是行政民主的必然要求,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内涵,是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他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形式将价格决策行为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有利于价格决策走向民主化、公正化、科学化、法制化甚至高效化。

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发展概况

听证制度是个“舶来品”,他来源于西方国家,他最初仅在司法上运用,本意是在做出判决前应听取诉讼双方当事人的意见。随着司法听证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听证在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价格决策是政府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内容。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价格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在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我国1998年5月1目正式施行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首次将听证会制度引入价格决策领域,明确了价格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2001年7月1日,国家计委发布第 10号令《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价格听证制度,法律法规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加速了听证程序建设和听证制度的实施推广。虽然价格法律法规的调整使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听证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听证主持人中立性不强

根据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 “第六条定价听证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省级以上定价机关制定价格需要听证的,由同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省级人民政府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制定价格的,由市、县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需要听证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委托听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书。”可知我国价格听证会为政府主管部门主持。又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九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人员构成:

(一)消费者;

(二)经营者;

(三)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

(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五)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参加听证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可知我国价格听证会参与人员主要由生产经营者或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管理部门代表组成。政府既是扮演听证会当事人的角色又扮演了听证会组织人的角色,其中立性受到质疑。①我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大都牵涉到政府的投资、补贴或收益,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政企不分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政府与价格利益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关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既得利益的所有者,指望由利益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公平地组织实施价格听证无异于与虎谋皮。

(二)听证会代表选择不合理

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条听证会参加人由下列方式产生:

(一)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

(二)经营者、与定价听证项目有关的其他利益相关方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行业组织、政府主管部门推荐;

(三)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可知参会代表是一种自愿参加与政府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这很难保证听证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出现主办方只选择有利于己方观点的代表的情况。同时听证代表筛选程序空白,参与人仅限于行政相对人,对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保护不足,没有明确规定遴选标准,只是规定政府价格主

管部门可以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听证会参加人条件。

(三)听证会参加人中消费者的能力保障问题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条对听证会参加方进行了规定,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没有明确选择标准,只是规定政府部门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规定听证会参加人条件。由于在听证会中普通消费者对定价、调价行业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充分,而且价格信息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经济和成本核算等专业问题,遴选标准不明确很难保障消费者代表的专业 能力,这将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

(四)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行政主题拥有法律信息,企业事业单位拥有事实信息,但弱势的消费者一方既不具有法律信息也不具有事实信息,各方代表能否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就听证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充分辩论,价格决策难以做到公平公正。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双方在话语权事实上的不对称。消费者有效维护自己权益的基础是掌握有价值、充足的信息,而实际上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很有限,听证会只是一场信息发布会。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听证会通知 ;定价听证方案;定价成本监审结论;听证会议程;听证会纪律。而听证材料主要是定价昕证方案和定价成本监审结论,监审结论只是一个结果,消费者希望了解有关价格的基本信息,如企业的经营状况、成本变化、财务决算报表、人均产值及这些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和其他地区同行业的比较等,该定价商品或服务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等情况说明,从而消费者拥有自己的判断。这些信息消费者根本不能获取到,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道信息鸿沟,在价格听证会上使价格的最终承担者——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

(五)价格听证会信息缺乏透明度

从法律层面看,根据《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五条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除外。”可知对一般听证会是否公开举行没有做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应当公开。价格听证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然而从当前价格听证会的实践来看,自价格听证会的准备到最终结果的出台都有不够公开的现象,首先,在价格听证会前,听证代表的名单及产生的程序往往处于保密或者半保密状态;其次,调价方案与相关材料也未向社会公开,即使是听证代表也只能在会议召开前十余天才拿到听证材料,这就直接导致了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协商能力的不均衡;再次在听证会召开期间甚至在听证会结束后具体价格调整方案已经出台的情况下,仍然不准与会的听证代表公开说明会议的情况,继续对媒体和公众保持缄默,总之听证透明度太低,公开性不高,听证内容信息不充分,那么听证的科学性和民意基础将受到质疑,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就会大打折扣。

(六)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决策听证程序规则。

目前的情况是,在对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进行听证的过程中随意性很强。比如会前通知方面,很有一些听证会只是在举行前一两天才临时通知与会代表,这样对代表收集资料和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使他们自己的意见都表达不完,别说进行争辩了。

(七)听证笔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听证笔录没有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②“从法律角度来说,听证笔录具有多大的法律效力将直接决定这价格听证会的实际效果。价格听证制度的实践已经显示,听证案卷法律效力的不明确已成为价格听证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不从根本上解决笔录对价格决策机关的约束作用,价格听证制度的困境也许永远也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中没有就听证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表态,现实过程中,很多组织者只保留有利于自己的记录,法定的记录缺失,甚至空置听证记录,使整个听证会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八)价格听证会本身的定性问题

从价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可以看出,价格听证会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针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会议,也就是说听证会上各方面的意见只对政府制定价格起参考作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定价听证是指定价机关依法制定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过程中,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采取听证会形式,征求经营者、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价格听证只是政府价格决策前的一种征求意见程序,价格的决策权不在于听证会上的意见,而在于政府。我国的听证会与真正的听证会有实质的差别,听证结果并不由听证意见决定,公众对听证结果有着深刻的质疑,认为听证意见要决定听证结果,这些误解是因为价格听证的法律定性偏离了听证的实质。

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上诉问题的存在无疑困扰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实施,良法善治,是解决我国价格听证制度漏洞的最好办法,只有不断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才能更好的规范行业价格听证行为,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为了使我国价格听证制度更加完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更合理,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价格听证有效发挥其作用。

(一)完善主持人制度

1.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必须保持中立,听证主持人也应该在听证活动中保持中立。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行政法官制度,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主持人的选任有两种作法,一种是美国行政法官制,另一种是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指定的人员担任。无论是那种情况,听证主持人的选任需要确保两点,即确保主持人的专业性和地位中立。

2.可在政府机关中建立相对独立的听证主持人任用制度。听证主持人可以从具有法律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通过考试录用,录用的听证主持人具有独立性,不受政府价格部门首长直接控制,除非有规定的原因,否则听证主持人不能被罢免。他们在任命、工资、任职方面独立于政府价格部门,从而使听证主持人在听证活动中保持中立性,客观对待所有听证参与方,保证听证活动的公平、公正。

(二)健全听证代表制度

健全的听证代表制度可以确保社会利益的充分表达,又能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而正式代表的选择是价格听证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原来的《暂行办法》未对其进行明确规定,结果出现了不少问题。《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增加了“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的听证会代表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委托有关社会团体选拔等方式产生”的内容。要完善价格听证代表制度首先应当建立一种新的代表选取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中价格主管部门不负责具体的选取工作,而侧重于指导性政策的制定,各个利益受影响团体则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政策及具体规则来进行代表选取。如此,既可以明确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责,维护其中立地位,又能提高听证代表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广泛性。

其次其他各利益相关团体代表的选择应考虑到代表的广泛行(结构布局)、代表性(民意基础)、专业性(代表能力)和独立性(立场取向)等4项最基本的内容。健全的听证代表制度要打破政府对听证代表遴选的垄断格局,建立一种有各利益集团、社会中介组织等与政府双向主动、共同协商遴选听证代表的机制,从而达到一社会自治有效约束国家公权恣意行使的目的。

最后,不同的听证代表应来自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并应当采用不同的选取方式,第一,经营者代表由提价申请方所在的行业推荐;第二,消费者代表的选取可以交给现有的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负责,也可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可以从受价格听证事项影响的部门中选择出熟悉价格听证制度相关规定,熟悉调价申请行业情况的人员;

第四,专家学者代表应当采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最后,健全听证会代表的选取还要注意消费者代表和经营者代表数量比例,应当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以确保利益双方的诉求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三)加强消费者协会在价格听证中的作用

“有权利必有救济”,为了避免价格听证流于形式,要依法确立听证的救济与保障机制。要确保听证代表选择的公平性、广泛性和专业性,仅靠单个消费者是不够的,因为消费者个体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是有限的。在价格听证中,只有将单个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组织,才有可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各级消费者协会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可以在消费者协会内专设价格听证部门,配有专业人员。在价格听证会召开之前消费者协会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的消费者或者咨询机构人员,就价格听证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收集有价值的意见,把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使信息在听证会上能更具针对性,使消费者协会能更有效地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公开是防止价格听证流于形式,不至于沦为垄断商品或服务供应商操纵民意的重要手段,这可以从两个环节上予以加强。

首先是进一步扩大公开事项的范围,对于听证方案、过程、内容和结果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对外公开;其次,要明确规定新闻媒体有权参与价格听证会各个环节的报道,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一旦申请人向价格主管部门提交价格听证申请报告,主管部门就应当公布此报告,媒体在此时就可以组织采访、评论、发表消费者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二、一旦主管部门批准价格听证申请,开始组织价格听证会,媒体则有权对价格听证会的筹备过程进行追踪报道,公开受邀专家和消费者的意见;

三、媒体有权对价格听证会正式举行中的各方发言及组织情况进行自由报道和评论,通过吸收媒体的适度参与价格听证制度趋于更加透明、公正。

(五)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的法律效力

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引入意味着“行政决定的作出只能以行政案卷中记载的经过当事人质证的材料为依据,不能在案卷之外,以当事人不知道或没有论证的事实作为根据。”案卷排他性原则是听证制度的核心。人们会对听证意见的未采纳而质疑价格决定的作出,对听证结果感到失望,就是因为听证意见并不决定听证结果,人们参与价格决策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只有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规定行政决定必须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赋予听证笔录在价格听证中法律效力,使价格听证不仅仅是价格决策程序中的一个程序阶段。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作出公平合理的定价结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维护听证制度的权威性,有效发挥听证制度的功能。

结束语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价格主管部门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改变行政管理方式方面的一项新生事物,无论是组织实施环节,还是制度办法本身,都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注释

①毛飞,物价听证: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新京报,2004-9-16

②章志远,价格听证的解决之道[J].法商研究.2005(02)

参考文献

李亚.李富成.价格听证指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彭宗超.薛澜,阚珂.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1 章剑生.行政听证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顾长浩.中国听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ISBN:978-7-5036-7831-8

--

第二篇:浅析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策略

浅析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策略 1.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发展状况

听证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本意为诉讼上应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最初仅用于司法权的行使,并随着司法听证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被渐渐移植到立法方面和行政等方面。2.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自1998 年《价格法》实施以来,价格听证逐步为社会所接受。然而回顾几年来引起公众和媒体普遍关注的价格听证会,价格听证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即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存在的问题与价格听证会信息的不透明。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存在的问题 1 听证会代表选任中的不合理。

我国目前听证会代表的遴选大多采取主办方选择、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这很难保证听证会代表构成的广泛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出现主办方只选择有利于“己方”观点的代表的情况。此外,目前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时,选择消费者代表的方式过于简单,听证会上听不到争论的声音,质询方和答辩方“高度一致”,而真正代表群众声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则被拒之门外。2 听证主持人公正性不足

根据《价格法》和《办法》的有关规定,行政主体作为参加听证会三方当事人中的一方既扮演了当事人的角色,又扮演了听证会组织者的角色,其中立性受到质疑。3 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地位不平等。

价格听证中,存在行政主体、企业和不特定的公众三方。行政主体作为价格法律规范的起草者和实施者,他们了解价格法律规范的内容,熟悉价格法律规范在各种不同情形下的运用,了解政府的政策,并指导着自己对价格法的实施。作为相对人的企业,它们知道自己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经营的成本和效益状况,完全掌握自己所申报价格的事实信息。而利益受价格决策影响的不特定公众是一个分散群体,每一个消费者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角色不同,他们的利益和观念也具有多元性,这就使得他们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无法得以整合。也就是说,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如果可以利用各自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话,第三人则总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③此外,在价格听证中,由于行政主体和相对人所拥有的信息各有优势,信息的交流有可能成为利益的交换,导致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被忽略。2.2 价格听证会的信息缺乏透明度

价格听证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然而,从当前价格听证会的实践来看,自价格听证会的准备到最终结果的出台,都有不够公开的现象。首先,在价格听证会前,听证代表的名单及产生的程序往往处于保密或者半保密状态。④其次,调价方案与相关材料也未向社会公开。即使是听证代表,也只能在会议召开前十余天才拿到听证材料,这就直接导致了价格听证会参加方协商能力的不均衡;再次,在听证会召开期间甚至在听证会结束后,具体价格调整方案已经出台的情况下,仍然不准与会的听证代表公开说明会议的情况,继续对媒体和公众保持缄默。总之听证透明度太低、公开性不高,听证内容信息不充分,那么听证的科学性和民意基础将受到质疑,决策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就会大打折扣。3.完善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若干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无疑困扰着价格听证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损害了人们对这一良好制度设计的心理预期。因此,我国应当在近几年价格听证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在诸多具体制度层面上进行创新。健全听证会代表选取制度。首先,应当建立一种新的代表选取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中,价格主管部门不负责具体的选取工作,而侧重于指导性政策的制定,各个利益受影响团体则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政策及具体规则来进行代表选取。如此,既可以明确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责,维护其中立地位,又能提高听证代表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广泛性。其次,不同的听证代表应来自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并应当采用不同的选取方式。第一,经营者代表由提价申请方所在的行业推荐。第二,消费者代表的选取,可以交给现有的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负责,也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可以从受价格听证事项影响的部门中选择出熟悉价格听证制度相关规定、熟悉调价申请行业情况的人员。第四专家、学者代表应当采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最后,健全听证会代表的选取,还要注意消费者代表和经营者代表数量比例应当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以确保利益双方的诉求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健立健全听证主持人制度。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主持人的选任有两种作法,一种是美国的行政法官制,另一种是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指定的人员担任。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听证主持人的选任需要确保两点,即确保主持人的专业性和地位中立。此外,为确保听证主持人的高素质,对听证主持人的资格取得必须经过特定程序,即通过建立健全一套独立的听证主持人选拔、任免制度,把对听证主持人的管理从其他行政人员的管理中相对独立出来。立法中还应保障听证主持人拥有主持听证所必需的权力以及获得行使这些权力的相应保障,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得到行政机关首长的充分尊重,除非有足够相反的证据并重新经过听证,不得随意推翻经听证确认的证据以及依据这些证据资料所作的建议或决定。这样才能使听证主持人地位保持相对独立和稳定。3 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在价格听证制度中的作用

在价格听证制度中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无疑会有助于加强消费者代表在价格博弈中的力量

第三篇:浅析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陷与相关建议

浅析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陷与相关建议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的颁布,中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价格听证制度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但实践中,价格听证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组织者和决策者的失职使它的运行陷入了困境。本文对价格听证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价格听证制度

缺陷

建议

一、新闻背景

近几年,各地听证会屡出状况,具体如下:

(1)2004年8月13日,江苏省物价局就教育一费制举行听证会。会前,教育厅、物价局都对听证的内容三缄其口,发给听证会代表的听证材料也被当作机密,不让向外界透露。

(2)2004年9月10日郑州市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暨调整听证会引来一片嘘声,先是媒体和市民质疑代表100%同意水价上涨,继而更多的人开始怀疑听证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究竟代表了谁。

(3)2005年6月,重庆举行的三峡博物馆门票价格听证会近半数代表缺席。

(4)2009年12月8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闹出“怒砸矿泉水瓶”事件。退休教师刘天晓坚决反对涨价,但却得不到发言的机会。情急之下,他朝大会主持人扔了矿泉水瓶。

(5)2009年12月18日,济南市召开水价听证会。听证代表名单不乏处长、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中高收入阶层,而对价格调整最为敏感的下岗职工、特困家庭人员、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群体无一代表参加。

不止这些,听证会还存在更多的问题,听证会的不透明,代表的产生问题,以及民意“被代表”等等。随着听证会的逐渐发展,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听证专业代表户”,有不少群众认为听证会更多是政府的形式主义。

二、听证会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1、听证会代表缺乏广泛性,代表的选择不够透明

听证会代表产生标准的不明确、产生方式的不公开不合理。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不能真正做到反映群众的意见。我国《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采取自愿报名、随机选取方式,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1)政府部门能否做到公正,确保随机选取的透明性;(2)政府可以委托消费者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代表,推荐的代表只能代表这个组织的利益或者根本不能代表谁,因为其并不是主动想要参加的。第三款规定: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人员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聘请。这同样产生了类似的问题。大多数听证会在举行前会向社会发出招听证代表的通知,但是大多数群众反映报名之就没有消息了。

《办法》第十八条:听证会举行30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的名额、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办法》中提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公告听证会参加人的产生方式,但具体产生的过程却是未曾明确要求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被网友调侃成“听证帝”、“专业听证户”。

2、听证信息不对称

一般的价格听证会几乎沦为了垄断行业的单方面的涨价听证会,消费者看不懂财务报账,也不懂技术分析,而社会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也非常有限。而垄断企业却掌握着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决定因素,一般的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无法对垄断者提出实质性的反驳,只能靠其对价格的感性认知来为自己的利益辩护。

其次,《办法》第二十条:听证会举行15日前,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

(一)听证会通知;

(二)定价听证方案;

(三)定价成本监审结论;

(四)听证会议程;

(五)听证会纪律。但是有些地方的听证会却采取对听证会材料保密的措施,告知听证会参与者对材料保密,否则取消其听证资格,而且不允许媒体采访。听证会的不透明性也让信息公开的难度加大。

3、政府立场普遍不公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政府的很多决策是基于企业盈利而考虑的,这样就能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国有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向政府寻租。最终导致,政府立场不公,腐败的产生。

三、听证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

1、价格听证制度功能定位不够准确。

价格听证会是一种做出最终行政决策前的民主形式,而非最终的决策形式。它不一定要适用最终决策的程序和原则。听证会上只是听取参与人的意见,并且向听证参与人员解释说明预备方案的内容,所以,给听证会强加上一些其他的功能就未必能实现。

2、听证主持人中立性不强。

听证会作为利益的调节者,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公众的认知度。但是《价格法》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中规定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责任人主持,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价格部门的负责人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其独立、公正性。

3、听证会中公众代表的产生方式规定不明,发言时间受限,公开性不够,专业性程度偏低,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效能不高。

价格听证会是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主体进行定价博弈的平台。保证听证代表具备充分的代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开听证代表的身份,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听证办法也明确规定听证会代表应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求听证会代表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和有关的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价格听证会一般只举行一天就结束。在这短短的一天时间之内,扣除主持人宣布纪律、介绍到场人员等所占用的时间,代表的发言时间就很短。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就遑论对价格行政决策的影响。价格听证会代表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代表不仅要能够客观地表达自己代表的民意,还要对价格调整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在参与听证会方面,社会公众是一个分散的群体,缺乏组织和协调,这不仅分散了参与者讨论的主题,降低了参与过程的效率,也使社会公众对垄断集团的对话能力下降。

四、对听证会的建议

1、修改主持人产生制度,建立专业的主持人队伍

破除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主持人的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价格听证主持人队伍。要求主持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并对某些行业状况有所了解。依法赋予价格听证主持人明确的权限,明确其法律责任,规定何种情况下应当回避,以及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制度,一方面确保其独立、中立的地位,另一方面保证充分发挥其作用。

2、完善听证代表制度,提高社会参与度

应当对代表的代表性,广泛性,专业性进行初步的评估,提高代表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使代表充分代表其背后广大群众的利益,同时确保社会各方面的充分参与和各种利益的充分表达。

对代表的产生方式应当向社会及时公开,可以事先向社会广泛公告,再通过电视台现场直播摇号、随机选取,增强公信力。摇号活动既可以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也可以由消费者组织,还可以由新闻媒体组织,并邀请公证人员进行公证。

3、完善听证的信息公开

对于听证会的具体事项及相关材料,听证会的组织者应当在听证会开始前一段时间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对于听证会,应当实行听证现场直播,参考***案的审判过程,通过微博,媒体报道,电视直播等方式向社会公开。

4、对听证记录进行法律解释

很多的听证会只是走过场,只听不证,对于听证者的意见不给予法律参考,而在决策过程中又无视听证者的意见。对于这一点,听证会应当严格依照听证会的笔录决策。

价格听证制度的设置是为了确保民众对特定价格决策的直接参与,确保价格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价格决策机关的权力。要真正实现价格听证制度的立法价值,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听证事项范围,明确听证当事人权利义务,健全价格具体听证制度,使之具有操作性,将民主参与价值与行政效率价值相结合,将公开原则贯彻于听证过程的始终。

第四篇: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程序较为简捷,解决矛盾快,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然而,由于关于制约和监督这项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较为滞后,当前已经暴露出许多诸如因违反自愿、合法原则而导致调解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试想从促使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就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作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面临的问题

1、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因为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权利人作更多的让步为代价的。

2、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因为客观上调解往往不需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只要当事人能达成协议就行,由此造成部分是非不分甚至违法的调解案件。

3、不利于培育当事人法律观念和诚信观念。调解中往往是合法有理的当事人向违法无理的当事人让步,让步方会认为执法不严,老实人吃亏;没有让步或让步较少的一方往往认为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4、不利于当前倡导的对抗式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以上主要问题还是不自愿调解、违法调解现象比较突出,且难以被发现和受到追究。因为他们属于“隐形”违法,即除法官、当事人心知肚明以外,其他人或机关难以察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官独立调解审判难,外界因素干扰作用较大,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作崇;二是法官素质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审判专业训练;三是关于监督制约法官和当事人遵守“自愿、合法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调解原则的法律规定甚少,调解程序过于简单导致法官随意性很强,等等。但主要的客观原因还是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缺乏监督机制,也是本文想重点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再审条件过窄,如案外第三人、原审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检察机关都无权提请再审。譬如甲诉乙离婚案件,甲、乙针对财产房屋分割等问题已达成调解协议,但有意或者无意侵犯了乙兄丙的房屋所有权或者居住权,丙事后诉至法院。从实体上看,法院应再审改判;但从程序上看,法律没有赋予案外第三人的申请再审权,从而无法启动纠错改判程序。

2、调解生效后,当事人既使反悔也无上诉权,缺乏上级法院的监督。

3、调解无审级限制,任何审判阶段都可以调解。当一审判决结果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利时,当事人双方往往不顾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合意推翻原判决,通过二审调解来修正弥补给他们带来的不利,从而致使调解不合法,损害了司法机关裁判的严肃性。

4、缺乏确保调解原则实现的具体监督措施。如调解原则规定调解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但调解书又不要求写明调解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5、对法官违法调解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合法权益达成调解协议缺乏监督制约的法律规定。

6、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内容重复且缺乏法律权威性。

主观原因是法官的素质不高,特别是由于法官的主观心理作崇,也直接影响调解案件质量,其主要表现在:

1、偏袒心理导致法官压服式的非自愿调解。偏袒一方当事人,利用审判职权采取压制、胁迫等办法迫使另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使双方当事人往往达成一个表面上自愿合法其实并不公正的调解协议,其实让步当事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在心里。

2、功利心理导致法官“和稀泥”式的无原则调解。调解结案快捷又安全,得不到上级法院的监督,导致部分法官不履行审查调解协议 的职责,不管调解协议是否合法,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应该受到追究,只要能够调解结案,就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甚至有时将这些违规违法行为作为调解的筹码。这种“和稀泥”式调解,往往导致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反悔,协议不能履行,拖延了诉讼,同时也助长了违法犯罪,削弱了法律的惩戒功能。

3、趋利避害心里导致马拉松式的无限期调解。拿得准的案件,调不好就判,甚至不调就判,片面追求诉讼效率;拿不准的、难判的案件拖着不判,调解结案。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但没有限制调解期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调解范围

用排除方法明确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不适用调解的几类案件有:

1、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案件;

2、受害人未参与诉讼的案件;

3、有一方不同意调解的案件;

4、调解协议违反法律法规的案件;

5、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

6、民事行为无效应当采取罚款、追缴或其它民事制裁的案件;

7、以当事人无处分权为标的的案件。

(二)补充完善能够确保“自愿”原则实现的规定。

1、明确规定禁止当事人之间采取以强凌弱、威逼要挟等不正当手段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禁止法官采取强迫、威胁、施压、拖延等方法让当事人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接受调解协议。将此作为司法解释让当事人知晓很重要。因为在调解无效即行判决时,当事人往往担心拒绝调解会招致法官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判决,因此,最后只好违背意愿地迎合法官的调解意见。

2、规定调解书生效后,有充分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胁迫行为,直接影响一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调解书的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一方当事人可以提出反悔,要求法院判决。

3、规定受案时应告知当事人双方的申请调解权,并要求愿意接受调解的在法定时间内必须递交书面申请,有一方当事人不书面申请调解的迳行进入判决程序。这一规定主要是保障尊重原告的诉权,有效防止法官压服原告搞变相调解、行政和解和非自愿撤诉。

4、规定调解书必须简要写明调解的过程和当事人放弃让步的权益内容,以约束法官和当事人必须遵循自愿调解的原则,同时敦促当事人积极履行调解书所规定的义务。

5、规定调解书必须写明若一方当事人迟迟不履行调解书所规定的义务,则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追加执行原在调解过程中已经让步放弃的合法权益部分。过去,合法权益受损失一方当事人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作出较大的放弃,但对方当事人为了拖延时间作出虚假承诺,而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当调解生效,便拖着不履行,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意义。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受损当事人已无法申请执行原来因调解放弃的合法权益,而被申请执行人以合法的方式从而侵占了这部分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6、规定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制度,确保他们真正自愿地和对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弱势群体在诉讼费用、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受对方当事人胁迫而妥协答应实际上不平等的调解协议。法院应该视其困难情况在诉讼费用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予以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补充完善能够确保“合法”原则实现的法律规定。

1、规定调解书生效后,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或审判纪律,导致调解协议明显不公的,所附条件未成就或所附期限届满时义务人仍未履行的,当事人(包括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反悔,要求法院裁定调解无效,再行判决。

2、规定具有下列调解协议内容的调解书无效: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非法行使处分权,直接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且无法补救第三人损失的;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除当事人自愿行使处分权的以外,违反实体法规定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等强行性法律规范的。明确这些司法解释,让当事人知晓明白双方协商调解必须遵循合法原则,也可以引导当事人监督法官调解必须遵循合法原则。

3、规定调解期限。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避免法官和当事人无故拖延诉讼,无休止调解,在现有审限期内再限制规定调解期限和次数,超过法定调解期限不能达成协议的,迳行判决。离婚案件除外,因为离婚纠纷案件原因复杂,变数很大,如果法律不给予他们极其充足的调解和好的机会,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该离的离了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四)补充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再审监督程序的规定。

就目前民事诉讼调解监督问题来看,主要是关于违反调解自愿、合法原则两种情况的再审监督,而这种监督又过于笼统。因此应该补充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再审的有关规定。

1、补充完善民事诉讼调解申请再审的主体。案外第三人、检察机关、原审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法院作为启动民事诉讼调解再审程序的主体。

2、补充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再审的条件。当前全国法院正在贯彻落实审判监督会议精神,主要是从严掌握再审标准。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如何依法合理纠错?譬如说,调解生效后,当事人发现调解依据的其它判决书已被撤销,而原调解结果又确实损害了自己的部分利益,当时让步是因为有判例作依据,出于息事宁人。现在当事人申请再审,笔者认为应当再审,从本质上看原调解已违反了申请当事人的自愿。因为关于调解再审和判决再审的标准不可同日可语,因为前者的标准是是否遵守调解原则的问题。《民事诉讼法》第180条规定:“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 愿原则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这个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不好掌握。以下几种情况在审判实践中确实存在,而又难以启动再审,应该将其列入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再审条件,因为它们都很有可能导致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不再审就不知道是否违反了自愿、合法原则。

3、补充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再审的对象及程序。民事调解再审对象,原则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针对原调解书涉及有关重大错误的方面,如发现原调解书侵害第三人利益的,审理对象应是关于第三人利益的争议部分。再审管辖程序,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笔者认为,原则上应由再申请人提出申请的法院承担,除出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公正由上级法院指定的以外。

(五)补充完善关于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格式要求的法律规定。过去,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虽然达成协议签字了,但并没产生法律效力。按说这个签字协议应该是严肃而神圣的,然而等到法官制作调解书,当事人双方都收到且不反悔时才生效。往往双方收到调解书的时间差较大倒不说,遗憾的是往往一方当事人收到调解书后按照调解协议行事,而后收到的另一方当事人(包括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反悔,导致损害了一方当事人的权益,也损害了法院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如此结果,制作调解书、还有调解协议并要求当事人签字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笔者认为,应该废除调解协议签字制,建立调解书签字生效并开庭宣布制。即当事人双方调解达成协议后,法官不再制作调解协议文书,直接制作调解书,开庭宣布,当事人双方当即在调解书上签字生效。若当事人在庭上反悔不签字,则当庭即行判决。调解生效后不构成法定反悔条件的不许反悔。如此调解程序和文书改革,不但克服了以上弊端,而且还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减少了恶意拖延诉讼当事人的反悔机率;二是维护了调解文书的严肃性;三是提高了民事调解诉讼效率。

第五篇: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问题与改革

论文 关键词:价格;听证;价格听证制度

论文摘要:价格听证制度是确保价格决策民主、科学、合理的重要程序制度。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近几年在立法和实践层面都获得了很大 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对价格听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的具体对策。

价格听证制度,又称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指制定和调整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收费服务价格、自然 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请社会有关方面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的程序制度,是价格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消费者直接参与定价的重要形式。[1]价格决策听证是行政民主的必然要求,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内涵,是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公开、合理的程序形式将价格决策行为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有利于价格决策走向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化、法制化甚至高效化。

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主要问题的反思

(一)价格听证适用范围存在漏洞

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发改委确立了一些需要听证的行业目录,各地方政府也各自确定了这样的目录。但是目录采用列举的方式,难免有所漏洞,很多行业借此以公众要求听证的项目不在目录范围内予以推诿。随着实践的发展,目录已经滞后于现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应当考虑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依法科学界定听证范围,以克服单由列举式所造成的漏洞。

(二)听证主持人中立性不强 选任什么样的人作为价格听证的主持人对赢得公众对听证程序公正性的信心至关重要。所以听证主持人要有一定的中立性,要具有一定的 法律 素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公众形象。但考察我国的《价格法》和《听证办法》可以发现,有关听证主持人的制度设计恰恰没有考虑“中立”的价值取向。《价格法》第23条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为听证的主持人。价格主管部门负责人往往也是价格决策部门的成员,由于价格决策部门同时包含有 企业 主管部门,如此千丝万缕的“政企不分”的联系,使得主持人成为潜在的利益相关人,何以保障主持人的中立与独立?何以保障听证笔录这一理应作为价格决策依据的材料客观全面?其独立、公正的可能性就会令人怀疑。

(三)价格听证代表机制尚需完善

听证会代表不是简单地代表个人,而应该是某一方相关利益群体的代理人。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复杂化,以及作为委托人的社会公众“民意人格主体”的虚化和缺位,民意代理人的选择非常困难;同时价格听证会代表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代表不仅要能够客观地表达自己代表的民意,还要对价格调整提出中肯的意见。因此,价格听证代表机制需要合理设计。《办法》第9条对价格听证代表的产生和运作机制做了粗线条的规定,对其实施的具体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以下问题:①代表比例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一些地方选择的代表不具有广泛性,无法表达多数群众的呼声,影响了听证的公信力;②代表产生办法操作性不强,没有规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代表产生的倾向性和随意性大,使人产生人人都能当代表的错觉;③代表选择标准不明确,代表选择不科学。非利益关系代表有被优惠政策“收买”的可能。以上制度设计中的粗糙和漏洞使得价格听证实践中听证代表的遴选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造成许多与民主、公正要求相距甚远的问题。

(四)价格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不清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听证笔录具有多大的法律效力将直接决定着价格听证会的实际效果。价格听证制度的实践业已显示,听证案卷法律效力的不明确已经成为价格听证流于形式的‘罪魁祸首’。不从根本上解决听证笔录对价格决策机关的拘束作用,价格听证制度的困境也许永远都无法彻底摆脱”。[2]作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最高法律依据的《价格法》,仅规定了价格听证的适用范围,对价格听证笔录却只字未提,《办法》虽然有了突破性规定:“价格决策部门定价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提出的意见。听证会代表多数不同意定价方案或者对于定价方案有较大分歧时,价格决策部门应当协调申请人调整方案,必要时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再次组织听证”。[3]但办法没有就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问题做出明确的表态。现实过程中,很多组织者只保留有利于自己的记录。法定的记录缺失,甚至空置听证记录,势必使整个听证流于形式。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五)听证各方权利义务模糊

现行规定大多强调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听证中的主导地位:决定听证范围、选聘听证会代表、维持听证秩序等,然而对听证会代表以及其他受价格调整影响的相对人的听证权则规定较少。价格听证权究竟是谁的权利?价格听证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都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与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不明确。如:听证会主持人应当享有哪些权利?应当承担哪些义务?听证会代表又有什么权利义务?普通公民在价格听证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应承担哪些义务?听证办法都没有规定,实践中更是很模糊。

(六)听证信息披露制度缺失

行政主体拥有法律信息,企业事业单位拥有事实信息,但弱势的消费者一方既不具有法律信息也不具有事实信息。这样,在各方代表能否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就听证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且充分的辩论决定听证制度实施效果好坏的关键的前提下,价格决策难以达到公平和公正。信息上的不对称,致使双方话语权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价格听证既要求听证内容的公开,又要求听证程序的公开。保证听证的公开公正、消弭这种信息上的不平等,关键是确立听证信息披露制度。而这一制度在我国《价格法》和《办法》中却缺失,相当多的价格听证会存在着“秘密保护”、“信息隔离”的现象。如此,怎样才能做到透明、公开,使 现代 行政程序法的三大重要价值——公开、参与、公正得到落实?

(七)价格听证缺乏完备的救济和保障机制

价格听证是听证会各方利益的博弈,因而难免各种争议的发生。比如在价格听证范围、听证会代表选聘、听证会程序、听证笔录公开、价格决策结果及理由说明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议。听证过程中的争议都应当适时纳入到行政救济的范围之中,无论是维护代表的合法权益还是确保听证的公开施行,都应当有适当的救济途径,代表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任何救济是有悖于听证会初衷的。然而,价格听证的过程大多数属于决策的过程,即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根据现行行政诉讼法不具有可诉性。失去了司法这一正义的最后保障线,人们的价格听证权如何救济?

二、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对策

良法善治是解决价格听证困境的根本之道。只有不断推进其制度规范,优化其制度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制度效应。从立法完善方面,当务之急是进一步细化价格听证程序,使之更加周密,增强其操作性、权威性。价格听证制度的设计应该符合法治,平衡不同利益,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要科学界定听证事项范围,应当不断调整价格目录,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的价格听证程序由价格主管部门自己规定,行政机关自己规范自己的权力,难以完全超脱自身利益,其公正性也就没有保障。因此有学者认为,应将中央价格听证程序的制定权交由国务院,将地方价格听证程序的制定权交由省级人大或省级地方政府行使。[4]笔者也赞同这种主张。除以上方面外,笔者还将从具体制度构建和保障机制方面探讨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一)重塑听证主持人制度

听证主持人在听证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是组织整个听证过程的核心人物。正如《美国行政法》中所述:“听证主持人头戴三顶帽子,一顶是当事人的帽子,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一顶是行政机关的帽子,听证官员必须注意对政府有利的证据,维护政府的利益;一顶是裁判官的帽子,听证官员必须站在公正中立的立场上,衡量各方面的利益,做出公正的裁决。综观世界各国的行政程序法,听证主持人制度大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职能分离制度;②选任制度;③回避制度;④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⑤听证主持人的权限和法律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行政法官的集中使用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价格听证主持人队伍。通过全国统一 考试 取得听证主持人资格证书,然后与其所在的行政机构脱钩,使他们具有独立地位。对听证主持人集中统一管理,根据听证事件的具体要求,统一选派主持人。另外,还应该依法赋予价格听证主持人明确的权限(主要是决定建议权和组织监督权),明确其法律责任,规定何种情况下应当回避,以及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制度,一方面确保其独立、中立的地位,另一方面保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下载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价格听证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本站推荐]

    关于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价格听证是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价格制定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举行过价格听证会。但是由于中国听证制......

    浅议价格听证基于结构和制度

    来源: 硕士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要:中国听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的价格听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缺陷。随着市场化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通过经营者、消费者......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一、责任单位 衡阳县物价局 二、责任人 价格决策听证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行物价局局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并对工作负......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一......

    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源 (株洲市石峰区检察院,湖南株洲 412005)摘要: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矛盾,我国补充侦查制度在理......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度的时间还非常短,因此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无论是在人员配备的数量上......

    论依法行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依法行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一系列的新行政法规的出台,昭示着我国在法治行政、法治治国的道路上已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中小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模版)

    中小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者:郑明琪 摘要: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中小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