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散文阅读针对训练
散文阅读训练
书斋石
高洪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曾请友人镌一章:避斋主人稻粱谋士。取的是龚自珍夫子名诗中的两句:“避席畏闻文我书斋里有几块石头,它们陪我伴我,很稳重很深沉。面对这几方石头,我感到愈加心一方石头乃岳父所赠,属于观赏石。石质系青田,八九斤重,雕成层峦叠嶂的山型,再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境界不太高,这是性情使然,其实还是因为骨子里的懒惰。定。衬以红木底座,古色古香,深稳凝重。这方石头年代久远,据我臆测,起码是清代中期的物件。青田石本身很美丽,色青莹如玉,又光滑如脂,正午的阳光投在石上,几近半透明。这方石头置于我的案头,常让我产生昆仑山的遐思。昆仑山高不可及,远不能达,我从这缩小了的青田石上,觅一点豪放的时空感。但我说不明白为什么是昆仑而非黄山泰山与华山,或许是因为恰恰我没有走访过昆仑。
另一片石头采自大连金石滩,系今年秋季的收获。大连金石滩,有一方巨大的印玺为公园标记,独特又传神。海滩石壁上,有千姿百态的石头。有很大的一块石头,被海水海风万千年的雕琢,神工鬼斧,成为千佛岩的模样;还有一些石头,极似古松的化石。这还够不上奇绝,再向深入走去,有几块举世闻名的龟裂石。石头若硕大的龟壳,粉红的龟壳,蓝色的缝隙,有规则地组合成菱形的图案,一位美国的地质学教授柯劳德誉之为“天下奇石”。据说龟裂石的形成是沧海桑田的功夫。先是泥土变干,再入水出水,干了的泥土变硬,裂成网状的楔形裂缝,沉入水中又被新的充积物充填,再升出水面,多次重复之后,才成为我们见到的这几块了不起的龟裂石。
大石若小屋,小石类八仙桌,由栏杆护住。粉红与天蓝组成美丽鲜艳的花纹,吸引你的于是在龟裂石附近的山崖转悠,想找到一块同质地的石头。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真眼诱惑你的心。的拾到一片书本大小的龟裂石,颜色虽不粉红,甚至近似绿白,可纹路历历可见。我揣想这片石头当与“天下奇石”同龄。它虽侧身于普通的山崖畔,带给我的海洋气息大地风范是相近的。它的前身曾是泥土,一抔泥土,地壳构连运动和海水侵蚀,才使这泥土成为石头。我将此石拾入书斋,图的就是泥土变成石头的过程耐人咀嚼。
再值得一提的石头,是几年前从西藏神湖纳木错背回来的一块玛尼石。这石头呈土红色,上有藏文六字真经,取石地点在海拔四千七百米处的世界最高的湖畔。玛尼石是藏胞对神的奉献,一旦置放在地,终生不再移动。我耐不住石的诱惑,冒神谴的危险,从高原带回了这玛尼石。我将它置于书斋,只为忆念那难忘的神湖之旅。浩淼的绿中带蓝的湖水,洁白的雪峰,空寂的山峦,加上牛头、玛尼石堆和高远幽静的蓝天,亘古的荒凉与瞬间热闹喧嚣,就这么古怪地组合在这块石头上,有趣之极。
当然,我的书斋里不只是这么几块石头。举例说,有山东长岛半月湾的温润滚圆的石头;内蒙古达赉湖晶莹的玛瑙石;长白山地下森林铁灰色的火山石;贺兰山石、泰国黑石、西沙珊瑚石,以及出外旅行时顺手拾到的有意味的石头。不过我爱捡石,也喜赠人。譬如贺兰山 1
石与长白山火山石,就送给了一所小学校;泰国黑石赠给了一位远较我更为爱石的朋友;达赉湖的一块白玛瑙石,极似一方微型砚,便转赠一位砚友。有好石在握固然快乐,但赠美石于友人同样其乐融融。
石头坚硬且不朽,它们的生命远远超出我辈。在它们面前,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能进入我的书斋并进而走入我的文章,其实是我的荣幸。有爱石的前辈文人曾拜石为兄,曹雪芹先生亦以石为灵感之源,写出不朽的《石头记》。相比之下,我的石瘾石趣石痴全是浅尝辄止,不够档次。
好在石头朋友们不在乎这一切,它们冷静地与我相对,随便我信笔涂鸦,遂有了这篇《书
野石、家石诸位石友,得罪了。
(《广州日报》2009年8月12日)
1.文章重点叙写了三块不同的石头,作者分别突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述。(4分)
2.作者除了重点写三块石头外,还写了其它石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作者为什么说“野石、家石诸位石友,得罪了”?(4分)
4.文章说“我的石瘾石趣石痴全是浅尝辄止”,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的“石趣”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千年紫柳
许冬林
①在海拔一千米之上的高山沼泽里,紫柳,生长了一千多年。
②时间像一条体形细长正在修炼的小蛇,蜷了身子,一圈一圈,在紫柳黝黑的躯干里,禅坐成纹理缜密的年轮。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之间,这些紫柳,仿佛是秦汉时守边的老将斋石》。
军,白髯飘拂之间,依然不失那一股铮铮的英雄气。
③浓醇的阳光里,踏在一条蜿蜒穿过沼泽的木桥上。木桥窄窄的,这样窄,只适合一人驻足流连,不适合众人喧哗对谈。赭黄色的木桥,仿佛泛黄的白丝带,牵引着我就这样走进古旧的时光里。
④左边是斜了身子的紫柳,右边是佝偻着脊背的紫柳,眼前是紫柳,身后是紫柳,我的心倏然紧起来,只觉得身在军营里,四下里尽是一股腾腾的兵气与豪气。我历来都以为柳是偏女性的,可是紫柳是个叛逆,它似乎是不甘心混迹于裙钗。是的,这些紫柳,都是阳刚的男人,是壮年至于暮年的驰骋在疆场的风沙霜雪里的征人。停了步子来看,它们的叶子,并不十分茂盛。有的是只在干顶上有疏朗的一丛,风可以展开腰身从枝叶间经过,星光也可以像白鹭似的一群群从树叶里落下来,在低处的草叶子上敛了翅。有的已经老得放浪,脱尽枝叶,只光光的一截屈曲而嶙峋的干杵在眼前,然后发笑似的在根部又发出矮矮的一丛绿叶来。那些叶子的形状,也是男性式的浓眉。西湖边的垂柳叶子细长单薄而纤弱,是女性的眉。而紫柳,它的叶子是稍微拉了拉的椭圆,颜色深碧,质地比垂柳的要结实浑厚。在晴空下,绿蜡一般,灼灼反射着一团团饱满坚实的亮光。
⑤在紫柳园,我几乎没有看见一棵笔直生长着的紫柳。它们,或斜或倒,有的已经空了心,有的也枯了梢头,孤零零的干,远看,是国画里一笔怆然折转着的老黑。恍惚中,我仿佛看见,在一个浓云密布如大军压境的黄昏,狂风叫嚣翻过山头,扑向这一片紫柳园,一棵紫柳繁茂的枝叶被收缴而去,一棵紫柳黝黑粗壮的干戛然断折,雷电的白刃刷刷砍下,剖开另一棵艰难站稳的紫柳的身躯。是啊,在这么高这么孤独的地方,狂风来过,雷电来过,干早来过。生存已经多么不易,又如何像美人一样挺胸收腹!在紫柳的身边,我看见了蕨,看见了茅草,以及几样叫不出名字的细弱的攀援类植物。品种寥寥的几类植物,似乎在无声诉说紫柳的寂寞。也许,风送过一些种子到达这里,但是这样容易干旱高寒,它们又走了。也许苦难和寂寞,原本就是一种修行,所以才有了千年的紫柳。
⑥一千多年啊!一千年,这山下,王朝兴替了几十个。一千年,山中一个家族兴旺繁衍了几十代。一千年,这山野上的杜鹃花耗尽心血开落了一千次。一千年,前面的代代朝朝已经成土,山中某族的后人或许已流落他乡,而杜鹃,也或许经蜜蜂做媒,已变异了品种。只有紫柳还在,还在这高山之上,在春夏之间的五六月里开着白花,漫天吐絮,每一朵柳絮都是一个词语,它在妮娓诉说这千年的变迁事。一千年,紫柳太老了,但姿态依然刚硬遒劲。铁一样盘曲的干,如游龙,似苍鹰,还在向上,身段不肯低下来。紫柳的老,是老骧伏枥、志在千里的老,是白发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老。时间淘洗人事万物,一棵植物,就这样巍然挺立在时间的洪流里,成了树之王。
⑦我穿着绿条纹的裙子,悠悠走进这一片紫柳园,像江南石桥边一片婉约的垂柳的叶子。当我离去,离开生有紫柳的妙道山,离开岳西县,一路上听着车窗外的铿锵雨声,忽然觉得我的生命经脉里似乎有紫柳的汁液在铿锵流淌。
⑧生命是一场修行,在得道者那里,时间在他身上被成倍延长,展开。
5.第4段中“那些叶子的形状,也是男性式的浓眉”中“浓眉”有何妙处?(4分)
6.第5段中写“几样叫不出名字的细弱的攀援类植物”,有何作用?(4分)
7.从全文来看,“紫柳”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特点?(4分)
8.文章结尾说“生命是一场修行,在得道者那里,时间在他身上被成倍延长,展开。”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
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19.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20.“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1.从全文看,北极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22.文章结尾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6分)
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一. 19.第一块石头突出古色古香,深稳凝重(1分);第二块石头突出其“沧海桑田”的历炼(2分);第三块石头突出神秘性(1分)。
20.内容上突出了书斋里藏石的丰富多样,藏石、赠石的乐趣(2分);形式上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表现对三块石头的珍爱(2分)。
21.称石头为“石友”,深化了作者对石头的喜爱之情(1分)。“得罪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境界不太高”“不够档次”“信笔涂鸦”的自谦(1分),另一方面赞誉了石头坚硬且生命长久的品质和前辈文人的拜石为兄和以石为灵感写出《石头记》的“痴”趣(2分)。
22.(1)对书斋石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体现了对石头的极度喜爱。(2分)
(2)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作者没有因为喜爱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赠石给别人,与朋友分享,同样有着无限乐趣。(2分)
(3)由石头而产生的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感悟:石头是坚硬长久的,人生是短促的,石头能进入书斋走入文章,实际上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2分)
(二)19.“浓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紫柳的叶子比作男性的眉。(2分)突出紫柳的叶子结实浑厚而饱满坚实的特点。(2分)
20.(4分)
用紫柳身边“寥寥的几类植物”衬托紫柳的寂寞;(2分)用攀缘类植物的柔弱突出紫柳的顽强。(2分)
21.(4分)
①生长在千米之上的高山沼泽里(生长在高寒环境中);②生长了一千年(挺立在时阃的洪流中);
③像阳刚的男人.有一股铮铮的英雄之气;④没有笔直生长着的(与苦难和寂寞进行着无言的抗争);
⑤见证着朝代兴替、时代变迁。(每条l分。回答4条即得满分)
22.(6分)
(1作者称赞紫柳是历经时间磨砺不倒、有英雄气的树之王、得道者。(2分)
(2)人只有能像紫柳那样经历时间的淘洗才能成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得道者。(2分)
(3)我们应像紫柳一样,看淡生命中的坎坷、寂寞等不利因素。使自已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得道者。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2分)(19—22题,意对即可。)
(三)19.①从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2分)
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2 分)
20.老毛子爱跳舞,并不是因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大脚,而是源于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源于
一颗热情奔放的心。(2分)
21.①勤劳、善良,北极村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2分)
②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2分)
③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2分)
22.说老人家的炊烟最美,实际上寄寓的是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
①怀念老人的勤劳和热情好客:她的院子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她招呼我去玩,给我吃零食。(2 分)
②她外表沉静冷漠但实际内心热情奔放: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却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熟了之后还教我跳舞。(2分)
③她境遇悲苦却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2 分)
第二篇:散文训练2
散文专项训练2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1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18.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4分)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16、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17、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18、“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19、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20、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你要做什么呢 王安忆
①在我学琴的时候,一个唱歌的朋友带我去见一个拉琴的朋友。路上,他告诉我,那朋友琴拉得很漂亮,因为成分不好,屡次上调不成,投考文工团也终因政审不合格而不成。
②真倒霉啊!我叹息。此时,我亦在农村,亦在投考文工团。成分尚说得过去,问题则是业务能否及格了。
③我懵里懵懂地跟着唱歌的朋友拐进一条弄堂,走上一弯木楼梯,来到他家。他引我们走进一间亭子间,让我拉琴给他听。他很认真地看着我拉琴,听我拉完一支曲子,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全忘了。
④后来,他拉给我看,拉得很认真,拉完一支曲子,又给我讲了些什么。讲的什么,我也全忘了。
⑤最后,他帮助我处理了两支曲子,以应付招考。他讲了许多,我都记不得了。
⑥“每天练四个小时才好。”他对我说——这个,我记得的,他正伏在桌上帮我修改谱子。我不响。停了一会,我说:“我并不喜欢拉琴。”“那么,你喜欢做什么呢?”他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你要做什么呢?”我不响。过后,我们告别了,走下了木楼梯。
⑦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一切都写尽写完了,却还要写。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忽然想起了那个人的那一句话:
⑧“你要做什么呢!”
⑨很多日子过去了,很多悲欢成了往事。终于考上了文工团,自己明白不是拉琴的料,又不知自己究竟是做什么的料。无聊的时候,东想西想,偶尔会想起这个人,他微笑着对我说:
⑩“你要做什么呢?”
11后来,不知不觉地写起小说,被叫做“作家”。深感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每日早起晚睡,煞有介事地写来写去,写完许多白纸和墨水。忙得很欢,心中不再有空处去乱拽情感来排解了。倒是充实。
12然而,眼看着偌多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切实可见的物质财富,科学家实践着新的技木革命,运动员赢得锃亮的金牌,让全世界抬头仰望五星红旗升起„„看到自己忙来忙去为了一张白纸,真觉得空洞得可以,不着天又不着地。忽又茫然起来,想洗手不干。胡思乱想起来,有时候又会想起那位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微笑着转过头对我说: 13“你要做什么呢?”
14是呀,我要做什么呢?一个人总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就更加空洞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这样做下去,既然一个人总要做点什么。不做什么,会平添烦恼。无事生非嘛!
15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采。可是有一种东西是你没想而又没忘的,它像是被记忆的筛子误留下的一颗小小的微粒,躲在记忆的角落。
16我再记不起那是一条什么马路,一弯什么样的楼梯,一间什么样的亭子间。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现在怎样,还好吗?我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17“你要做什么呢?”
18是啊。我要做什么呢?我总要做点什么吧!
(选自《广州日报》2017年6月1日,有删改)
20.“你要做什么呢”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21.阅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那样的年龄,莫名其妙地有着一肚子莫名其妙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也是难受的事。于是,使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写一只娃娃,写隔壁的男孩子„„
(1)“莫名其妙”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次,请分析妙处。(2分)(2)“写一些见不得人的诗”,如何理解“见不得人”?(2分)
22.文中—再写到拉琴的朋友教给我的—些技巧,我都“忘了”“记不得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23.关于写小说这件事,文章1112两段有看似矛盾的描述,请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作者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4分)
24.“你要做什么呢?”作者不断问自己,也在问每一个读者,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说说你从中悟到了什么?(4分)20.(3分)
(1)呼应标题(点题);(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3)回环往复,层层推进。21.(4分)
(1)(2分)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前者强调原因复杂,后者强调情感复杂,两次重复,表达了迷惘的青春期难以排遗又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2)(2分)此处的“见不得人”是不能让人看见或知道的意思,表明自己当时的写作很幼稚,羞于让人看。22.(2分)
(1)用“忘了”“记不得了”和“只记得”形成对比;(2)突出“你要做什么呢”这句话在我心中的分量以及对我的影响。
23.(4分)觉得充实,是因为终于找到了与之合适的事情,终于有些事情可以做做,心中不再有空处。觉得空洞,是因为跟那些创造财富做出大贡献的人相比,自己的写作似乎看不到明显的价值,于是产生自我怀疑。所以两处并不矛盾。24.(4分)
(1)人应该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能无所事事;(2)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职业;(3)人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4)不管处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要乐观面对生活,做出一番事情来。(言之有理即可)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才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 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 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⑾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⑿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⒀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选自《文苑。经典美文》,15.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参考答案:早晨的炊烟轻淡 午间的炊烟急速 傍晚的炊烟悠长 16.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6 分)⑪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今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⑫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缠绕”本意是用带状物或条件状物盘绕其他物体,文中指炊烟和思念交织在一起,炊烟是故乡,是母亲,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故乡,从而激发对母亲,故乡的思念;思念母亲、故乡,自然会想到炊烟。炊烟和思念紧密缠绕在一起,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眼睛怎能浊湿的呢。
17.第①①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4 分)参考答案: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18.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参考答案:文中“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表现了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 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 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所以说母亲是这幅水墨画的作者,这幅水墨画的色调是暖的。(围绕 “母爱”“乡情”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即可)
第三篇:散文阅读训练
散文阅读训练
不知有花
①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 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中考题)写在云水翻腾处(作者:沈棍)
①这就是我久已向往的壶口,这就是九曲万里黄河最壮观的壶口。
②雄险、磅礴、壮丽、奇崛……这些字眼都不足以概括壶口的气势,最富于表现力的中国文字,在此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③黄河从遥远的源头而来,一路奔腾,百转千回,经历了多少跌宕,却从没有遇到过像壶口这样的“险”,这样的“绝”。你看,前边的河道还是那样开阔,足有三百多米宽。水急急地流,浪排排地涌,坦坦荡荡,欢欢畅畅的。哪知一到壶口,几百米宽的河道一下子束紧了腰身。还没等黄河水反应过来,已经跌进了那条仅有四十余米宽的“龙槽”里。突然吗?岂只是突然,简直是猝不提防。黄河水惊愕、慌乱,无所措手足,难怪下口处涌起团团漩涡,飞出无数个惊叹号——喷扬起珠 讥万斛!
④河水跌入龙槽,不,河水是被一个张开的大口吸进去,急急地吸进去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管是名句,在这里却断然不能套用。壶口是可姑妄称之为“地瀑”的,是从平地里往下倾灌。倒是《禹贡》上说的“悬注旋涡,如一壶然”,简洁而又传神。
⑤河水向槽底俯冲而下,待冲到三十多米深的槽底,又轰然急骤喷发,激起几十米高的浪花、雾沫,形成被人称之为“水里胃烟”的壮美奇观。那景象引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佳句,怕也有点意所不逮。叫我说,壶口就是壶口,那倾入壶口里的水,也好像霎时变成了滚沸的开水,那冲天而起的烟云,不就是沸腾开锅的滚滚气浪吗?
⑥黄河之水在壶口,经受了粉身碎骨的磨难,有过陷入重围的迷惘,更有过失去进路和退路的惊恐。它们拥挤、撞击、喧嚷,也可能彼此埋怨、责难,甚至咒骂过。但在最终,它们又共同在绝境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这是一种凝聚的力,喷发的力,奋勇杭争的力,因而也是一种可以排山倒海的雷霆万钧之力!
⑦壶口,令我难忘的壶口。此生此世,我怕是很难有机会专程来拜谒你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黄河壶口、壶口黄河,因为你给我的昭示,将是我此生此世受用不尽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9期,有删改)
7.全文共由七个自然段构成,共分为两个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进行划分。
8.阅读第一段,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阅读第三段,说说壶口“险”在哪里。(不超30个字)
10.阅读第四段,说说为什么不能套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壶口瀑布的壮观。
11.阅读文中最后一段,说说“你”字为什么用得好。
1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的“昭示”指的是什么。
(2007第一次调考题)
三峡之秋
方 纪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抽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满山的橘抽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抽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知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瀑布,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3.简说本文的“线索”。
14.本文用这样三个词赞颂了三峡之秋的特点:
15.文中主要用这样一种色调描绘了秋天三峡的景物特点:
16.“夜终于来了”照应了前面这样的一句子话: 17.品析文中加横线句子里用得好的一个动词。
18.品读下面的句子,欣赏它的两处妙点。(60字左右)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 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2007第二次调考)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江湖一刀
①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拄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幕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一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②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偶尔,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是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若唱歌一般甜软,轻柔。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足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清肠寡肚的,吃得让人烦厌了、诅咒了,却还是要吃,得吃。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④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⑤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 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⑥“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崖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⑦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选自《读者》2008年第1期
19.全文的叙事线索是,文中富有诗意、感人至深的情景是:
20.本文标题能否换成《香甜的饭菜》或《我的母亲》,请简述你的理由。
21.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2.文中第④⑤两段中两次提到母亲脸上“讪然”,请你分别说说两处“讪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23.本文写母亲采用了多种手法,请任选一种进行简要品析。
24.选文最后一段蕴意深远,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2008第二次调考题)
梦断雅典
(作者:【俄】霍尔金娜)
①世界轰然崩溃了。我手指松开,仿佛进入了失重状态,缓缓地从杠上掉了下来。眼前似乎是一片空白,我失掉了时间感。夺冠的狂热,情绪的波动都不复存在,观众的脸变得模糊,我的耳边突然间安静下来。
②动作结束了,我平静地离开了赛场,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掉泪,我挺直身板,如同奥运金牌挂在胸前般,昂首走向出口……
③我从一群目瞪口呆的教练员、运动员、记者身边走过,没有看他们一眼,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我坐上了场外的第一辆班车。我失去了一切。
④全球观众大概都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我停止了动作,不知去向,而且 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⑤在高低杠比赛中,我一直有一种非常不好的感觉:过一秒钟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故。我突然意识到是赛方给的准备时间不够。按惯例我有充裕的时间仔细回想每个动作,熟悉器械,但比赛开始的绿灯突然间亮了,我不得不中断准备,仓促地开始比赛。然而对于高低杠这个项目而言,是容不得急就章的。一个动作不标准,很可能就会落下终身残废。当时,是内心的平静和惯有的谨慎救了我。前半段的动作我很是得心应手,当我做到最拿手的后摆动作时,我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我会掉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一个谁也不需要,谁都不记得的残废。不,我不能这样!我松开了手,软绵绵地落地了。
⑥做梦都没想到,我的雅典之旅会这样收场……但我没有绝望,毕竟这只是翻过了人生的一页而已。我知道,今天奥运会一结束,我的运动生涯也将画上句号。回到房间,我喝下一小杯白兰地,庆祝一切已经过去,我仍然活着,并且完全健康。我卸了妆,蒸了桑拿,点上蜡烛,放起音乐,开始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⑦不久后,家人和友人都赶到了,看到我安好的样子,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我们驾车去了一处别墅,风景美得难以形容,在桌上摆满了我最喜爱的地中海菜肴,大家为我的成绩和我经受的考验举杯。朋友们簇拥着我,纵使我再坚强,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直到天明。过去数年间所经受的磨难、承受的压力都得到了宣泄,朋友们都用理解的眼光看着我……我的内心变得非常轻松,如同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从早到晚在喜欢的蹦床上跳来跳去。那天晚上,在充满浪漫的别墅里,我意识到我人生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阶段才刚刚开始。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6.从第①到第⑤段看,这篇叙事散文是采用什么记叙顺序切入的?
27.“我”是怎样看待“梦断雅典”的?用第⑥段中的一句话回答。
28.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放声大哭”与第⑥段中“没有绝望”看似矛盾的心理?
29.从全文看,面对失败和挫折,“我”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30.在奥运会即将召开的时刻读到本文,你如何评价霍尔金娜在比赛中的放弃?
(2008中考题)
①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基、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②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③见到了宙斯神殿和西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④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⑤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⑥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美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⑧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 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肢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作者:余秋雨)31.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3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用到了“仰望”这个词,请你根据语境谈谈它们的区别。
33.文章第⑤段写到“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这里“冲撞”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用第⑧段中的原句回答。
34.文章第⑥段划线部分对古希腊雕像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5.通读全篇,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心理的变化:欣赏风景—领受冲撞—承认差距,结合文章分析,这三种心理在认识层次上的差别。
36.读了本文,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你思考: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学习的是什么?
(2009第一次调考试题)
第四篇: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中考主要考记人、叙事散文,偶尔也考状物写景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一、理清材料
二、找出线索
三、找到文眼
四、品味语言
三、考点分析
1、主题概括 考点之一——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
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一般是篇末的议论抒情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抓线索的方法: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美文赏析:《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第五篇:散文阅读训练
南门—初中语文—阅读 指导老师:李鹏
新初三语文训练
(一)一、题目的含义
1、注意修辞
2、表层含义
3、深层含义
4、文本的中心
5、作者感情
二、题目的作用
1、交代文章的对象、人物的身份、暗含人物的性格
2、线索作用
3、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题目含义5)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运用反语),增加文章的讽刺效果,揭示文章的主题
收 藏 幸 福
渐渐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地,人们一岁岁变老了。
何谓幸福?每个人自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虽然幸福的结局都是那样地皆大欢喜。幸福可以漾在脸上,幸福也可以写在心里,当幸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幸福是灼人的。
为什么幸福是灼人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力量,是千锤百炼之后提升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踏遍阴森荆棘的勇气,一种翻越陡峭山崖的气魄,一种走过血雨腥风的从容,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因此,幸福就像退潮的一刻,黄昏的一刻,在天地交会中画出美丽的宁静之弧,又在宁静中蕴含无数智慧的精灵。
因此,幸福,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幸福的妙不可言在于幸福不是轻易得来的,就像从前一首歌中所唱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任何美丽的鲜花都始于一粒被人忘却的种子,幸福是创造的过程,幸福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征程。
有人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简单到喝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一个陌生人,或者,对着镜子微微一笑… … 这浅浅的感觉,我更愿意称之为“开心”,因为它们是瞬间展露的,或是此时彼刻的。而幸福,是有深度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欢愉,是付出了耕耘的一种收获。
因此———
幸福是不需要表白的,幸福更不是用来炫耀的,幸福是用来感受的,就像欣赏宇宙星空一样,在沉默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幸福是伪装不出来的,幸福更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就像面对一道诱人的佳肴,十个人的味蕾会品出十种不同的滋味。
幸福是要小心呵护的,幸福更是需要秘密收藏的,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
有人说,分享快乐,快乐就变成双份;分担痛苦,痛苦会减轻一半。快乐,其实也是开心的感觉,比起幸福的深厚,快乐就像鲜花上的露珠,阳光普照的时候,露珠就会消失……而幸福,则是那粒在泥土中不断舞蹈的种子,它的美妙的肢体暗藏在一份冷静的喜悦中。
看到鲜花,人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美好的事物,有些人可以从心里深深地感知,有些人可以在梦中暗暗地向往,有些人只能从眼角偷偷地窥视,也有些人,连偷窥的勇气都无以产生… … 曾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幸福的蓝图,有些人可以在有生之年闻到花香采到甜蜜,有些人只在生命的终点被鲜花簇拥,还有一些人,只能是那么孤孤单单了无声息地别离尘世。
有一天粒种子,也没有时间等到花开的一刻,他们需要更多的是被人分担而不是为人分享。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幸福,应该是你心中的一份禅意,悄悄地收藏起来,在静默无语中相伴一生的花样美丽。例题:作者以“收藏幸福”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南门—初中语文—阅读 指导老师:李鹏 真题再现
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怎样的?
2、应怎样理解文中第十段“幸福就像世界上最香醇的泉水,唯有远离污染才能永葆清澈。”这句话?
3、本文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请以第三段为例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作者认为“幸福是需要感受的”“幸福是用来品尝的”,又提醒我们要“收藏幸福”。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品尝”到了哪些幸福?
良心是肉做的
唐歪从银行提着一包钱出来后,直接回了家。老婆问,这么快就给民工发完工钱了?唐歪将一沓沓钞票堆在桌面说:“我舍不得,这些钱都归我该多好啊!”老婆说:“不发工钱,他们肯定会找上门来的。”唐歪像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说:“我躲起来。”“那我怎么办?”老婆急忙问。唐歪说:“你抵挡一阵。”“他们会打我的。”老婆害怕地说。“不会,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唐歪说。头几天,唐歪家风平浪静。到了第五天,门铃就发疯似地响个不停。唐歪用手示意老婆沉着应战,自己一头扎进暗楼去了。
老婆战战兢兢地将门打开,只见门口站着二十多个民工,手中拿着“白条”,不等她说话,一个为首的民工语气坚定地对挺着个“大肚子”的她说:“我们要找唐老板讨要我们的血汗钱。”她稳了稳神轻轻地说:“他跑了!”“什么,他跑了?”民工们拥进了唐歪的家。屋内的情况让民工们傻了眼,因为屋内已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家具。“这…… 这是怎么回事?”为首的民工小心地问。老婆一摸眼角的泪珠说:“他携款而逃,家已被有关部门查封了,还让我两天内搬出这套房子。”她样子十分可怜。民工们听到这儿,都收敛了愤怒的叫声。
屋里静得出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忽然,那个首的民工首先向屋外走去,紧接着其他的民工也一个接一个地朝屋外走去。
陡地,那个为首的民工停住脚步,问唐歪的老婆:“大妹子,这城里你还有亲戚吗?
唐歪的老婆摇头。那个为首的民工又问:“家都查封了,你一个孕妇能上哪儿?”唐歪的老婆又是连连摇头。
又是一段时间的安静后,为首的民工从口袋里摸出几张小钞,接着又向其他民工要了些,然后将一把钞票往唐歪老婆手中一塞说:“我们就这么多了,拿去住个旅社吧,天寒地冻的,别冻坏了肚子里的娃儿!”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那个为首的民工苦笑了一下说:“别罗嗦了,我们还要去找活干,否则老婆孩子就过不好年了!”说完,他领着其他民工头也不回地走了。
民工们刚走,唐歪就从暗楼里钻了出来,他望着已成为泪人的老婆和他手中的一把零钞,猛地,他扇了自己一耳光,抓起那包钱追出去……
例题:小说用“良心是肉做的”作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南门—初中语文—阅读 指导老师:李鹏
真题再现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要求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第二段唐歪对老婆说:“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他对全过程作了哪些设计?
3.根据下面的细节,结合文中的情节,用一段话描写唐歪老婆的心理活动。
鼓 神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 南门—初中语文—阅读 指导老师:李鹏
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例题: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友情提示:本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记叙文题眼的判断能力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真题再现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答:(1)(2)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对画线的A、B两处作点评。
()句点评:
()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