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短期课题研究指南
2010年赣榆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短期课题指南
根据学校目前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本指南基于从全县的调查中精选了部分急待解决的“管理方面与学科教学方面”的两大部分。
本指南为“十一五”期间最后一批短期规划课题选题指南,研究者需根据课题指南、自身的研究能力、学校的具体情况三方面进行选题;因研究时间较短(2010.9-2011.7),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申报者所选的课题切入口要小,针对性要强。本指南的问题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具体的课题名称申报者可根据指南的选题范围自拟。
管理方面:1.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研究
2.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学校管理研究
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4.学校教科研现状的研究
5.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研究
6.义务教育阶段流生情况的研究
7.班级工作策略研究
8.留守儿童现状的研究
9.走读生校外业余生活的研究
10.学生青春期心理疏导教育的研究
11.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12.职业中学学生就业情况的研究
13.中小学“家教”情况的调查研究
14.我县民办教育现状的研究
15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
16.社区教育与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
17.学校特色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研究
学科教学方面:1.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2.课外作业布置的研究
3.社会实践及课外小实验开展状况的研究
4.集体备课现状的研究
5.学科兴趣小组开展状况研究
6.网络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选修课实施情况研究
8.学校体、卫、艺、劳教育的研究
9.职业教育教学中特有问题的研究
10.特殊教育教学中特有问题的研究
11.“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幼儿方面)
12.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方法、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13.学生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14.素质教育下学生基本评价方法的研究
15.科研型、学术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
16.高中学生选科与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
第二篇:课题研究指南
神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第一部分 重点攻关课题
1.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2.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验研究 3.神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4.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 5.各学科新教材使用问题的研究; 6.教辅资料的开发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 规划课题
一.基础教育研究 1.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4.校本研训的探索与实践 5.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研究
6.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途径研究 7.学生在校有效学习时间调研与分析 8.学生家庭作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9.新课程初、高中学科教学过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0.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1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 12.教师教学方式创新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13.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研究 14.提高中小学作业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15.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16.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研究 1.初中生学业考试评价研究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4.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
5.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与评价研究 6.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 7.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研究
8.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及管理模式研究 9.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的创新研究 10..中小学生校内外安全工作研究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家长委员会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研究 4.信息时代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5.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6.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研究 7.增强小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研究 8.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研究 9.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
10.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及对策研究 11..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研究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研究 四.幼儿教育研究
1.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研究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幼儿园语言教育研究 4.幼儿园科学教育研究 5.幼儿园社会教育研究 6.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 7.农村幼儿教育研究 8.幼儿园园本教研研究 9.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0.幼儿园师幼互动研究
11.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12.0~3岁婴幼儿教育研究
13..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研究 14.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 15.幼儿发展评价研究 五.特殊教育研究
1.特殊幼儿教育研究
2.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3.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
4.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与特殊儿童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六.体育卫生与美育研究
1.中小学生肥胖症、近视等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研究 3.体育、卫生行为习惯养成与教育因素研究 4.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研究 5.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
6.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修学习研究 8.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9.引进社会音乐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0.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七、教育信息化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研究 2.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3.区域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研究 4.学科、专题资源网站建设研究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八、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 2.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研究 3.中小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4.中小学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 5.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研究 6.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研究
7.课例研修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学科基本功体系与培养机制研究 9.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实践研究 10.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对策研究 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研究 12.学科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第三部分 小课题
一.小学语文
1.小学中年级学生自查字典习惯养成研究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3.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
4.小学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5.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对语文学习辅助性研究 二.小学数学
1.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体系研究 3.小学数学“统计与图形”内容体系研究 4.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内容体系研究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 7.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研究
8.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 三.思想品德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习评价个案研究 2.小学品德课学生自主探究案例研究
3.小学品德课主题活动内容与方法有效结合的案例研究 四.中学语文
1.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2.作文评改方式创新研究
3.指导学生阅读时文报刊方法研究 4.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设计研究 5.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6.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 五.中学数学
1.中学数学初高中过渡的实践研究 2.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3.手持技术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4.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语有效性研究 5.中学生运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6.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六、英语
1.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2.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3.中学英语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4.中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5.运用英文报刊教学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研究 6..工具书(词典/电子词典)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七.政治
1.中学政治课教学素材选取研究
2.中学政治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 3.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研究
4.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研究 5.中学政治课课堂中提问有效性研究 八.历史
1.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案例研究 2.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3.历史人物教学的案例研究 4.历史课导言与结语的设计研究 5.历史科作业的创新方式研究 6.板书的创新方式研究
7.历史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案例研究 8.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九.地理
1.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区域地理教学活动的案例迁移研究 3.初中地理阅读方法的指导研究 4.地理学科情景教学研究 5..初中地理教学激励性评价研究 6.初中、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研究 十.物理
1.物理实验与课件演示实验整合研究 2.中学物理课堂导入研究
3.物理课堂中“探究过程”的效率研究
4.中学物理课后作业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系研究 5.中学物理落实“三维目标”的策略研究 6.物理教学资源挖掘和利用研究 7.高中物理的“STS”运用研究
十一、化学
1.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2.化学学困测查与学困生转化研究 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4.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研究
5.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研究 6.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
十二、生物
1.生物学科教师备课方法改革研究 2.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 3.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效果研究 4.生物教学中分层教学研究
十三、体育
1.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手段研究 2.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研究 3.体育课教材教法案例研究
4.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5.特殊体质学生运动处方研究
十四、音乐
1.音乐教学中提问艺术研究 2.音乐教学中有效评价研究 3.歌曲教学教法研究
4.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研究 5.音乐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性研究 6.新课导入方式与技巧研究
十五、美术
1.中小学美术教学示范有效性研究 2.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全过程评价研究 3.中小学美术学习方式培养研究
4.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价值研究 5.高中版画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研究 6.高中鉴赏课中抽象艺术的审美价值研究
十六、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学科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信息技术学科中游戏教学法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研究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 5.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研究
第三篇:党史党建课题研究指南
党史·党建
1.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经验研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4.十六大以来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5.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研究
6.中国共产党专题史研究
7.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与事件研究
8.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分时期综合性研究
9.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与重要人物研究
10.《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70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11.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研究
12.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
13.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经验研究
14.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经验研究
1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历史经验研究
1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经验研究
18.改革开放以来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19.改革开放以来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0.改革开放以来党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1.十六大以来党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经验研究
22.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社会公正思想研究
23.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历史研究
24.中共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25.中共党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
26.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建设研究
2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与启示研究
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的建设的方法途径研究
29.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研究
30.坚持从严治党、消除“四大危险”问题研究
3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
3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方法途径研究
33.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研究
34.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建制度体系研究
35.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研究
36.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研究
37.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研究
38.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39.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
40.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研究
41.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
42.完善机制、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质量研究
43.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研究
44.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培养链研究
45.加强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46.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研究
47.党员队伍规模问题研究
第四篇:子课题研究指南_2013-03-12_10-41-07_535
子课题研究指南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5年江苏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对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手段落后状况、实施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布在各校的计算机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校园网,并通过校园网接教育城域网,为实现个性化随时随地点播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各县区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完成,全新的教学服务设备使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教学管理发生了质的变化,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方式,使远程教学、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化图书馆变成了现实。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部分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教育的现代化只能是无本之木。因此,教育在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各种机遇的同时,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网络新技术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不难看出,“数字化”正悄无声息地走进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深化。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应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本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2010 年 7 月,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实现 2020 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2012 年3 月30 日,国家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给出了明确规划,在规划中,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如何缩小数字鸿沟、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创新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从普及期向整合期迈进,需要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扩散,这些都迫切需要开展跨越学校和区域边界的协作与交流。从教育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为特征的校际协作成为教育均衡进程中的“新动向”——表现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郊新校、农村学校的联合,本着以强带弱的思路,前者通过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资源带动后者共同发展,网络环境质量的提升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发展加速向着这一“新动向”的迈进。因此,在信息技术向支撑教与学过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支撑新课程改革发展、推进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等方面,迫切需要以大视野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平台、广泛区域的立体化全方位现代教育实践探索、跨区域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建构等实践研究,促进资源共建、教研联
动、文化共建、创新实践传播、互动互赢,加速信息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缩小数字鸿沟,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体制机制创新。
“基于网络环境的城乡互动协作研究”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确立起来的,本课题将以“分享无边界、协作共成长”为宗旨,以“协作、创新、融合”为主线,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视角,以网络环境及信息技术系统平台为支撑,通过系列具体方向的研究,推动参与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观念、教学水平、办学能力与特色的提升,促进参与教师教学观念、教研、教学、信息素养等方面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形成涵盖研究论文与报告、支撑系统与平台、网络条件下跨区域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创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等成果,提炼和升华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实践成果及理论总结。
二、课题研究目标
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及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结合新课改发展方向,协同来自一线学校、教研单位、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管理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力量,依托网络环境,通过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等业务要素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跨区域、跨学校边界的一体化应用实践,探索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途径、策略、模式和机制,并进行实践验证及效果评价,生成典型案例。重点以网络环境下跨区域协同的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数字化学习体验及多样化学习方式应用为抓手,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际协作与互动模式、策略与机制,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及体制创新做出重要贡献。围绕上述研究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1.聚合全市范围内的优质资源与力量,依托课题参与学校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际协作,深入开展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的教研活动,促进现代教育理念传播与实践,提升学校办学能力,进而带动一大批实验学校率先开展网络校际协作与互动,并在当地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2.通过校际协作与互动促进同一区域或不同区域学校共同发展,推动区域内教研、教学、信息中心等多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建构,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加强城乡教育合作,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均衡、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3.开展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和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实践网上多样化教研与教学活动,构建研、培、用、评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元、更便捷、可持续的专业发展环境,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开放的网上学习空间。通过广泛的、差异化、各具地域特征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生成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面向教与学方式变革发展的互动模式与机制。加速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推动教育创新;4.依托网络技术,开展跨区域、跨校际大范围网络教学应用服务的研究与应用,融合社会计算、移动计算、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内、区域间、学校内、学校间多层次的互动和交流,形成利用网络开展多校间协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教与学的支撑平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系统,进行校际间协作的体制机制实现与验证。
三、课题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关注在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协作与互动的途径、模式、机制和策略,以促进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教育资源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共享,促进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教育教学业务协作体系、协作模式、协作平台等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包括(1)网络环境下区域间校际协作和交互的教育教学业务体系研究(即哪些教育教学业务适应网络环境下协作、各种教育教学业务网络环境下协作共享的区域及学校适应性等),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业务体系及地域间的发展差异性,形成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不同层次教育教学业务的实际协作需求;(2)建构网络环境下促进区域间校际协作与
互动的主要模式,并依据网络环境下区域间校际协作和交互的体系开展模式实践验证;(3)依据网络环境下促进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主要模式及策略需求,提出网络环境下促进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平台功能,并促进平台的建构与优化;(4)探索 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略,依据网络环境下区域间校际协作和交互的业务体系需求,分类型、分区域特征的形成校际间协作与互动策略,形成业务关联的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模式,重点在区域信息化整体推进模式、区域教 4 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教育教学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信息化教学、数字化学习、网络大课堂等形态的业务,并对校际互动和协作效果进行评价。围绕上述研究问题层次,结合各参与单位、个人的实际工作发展需求,可参考但并不限于以下方面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区域间推进协作与互动策略方法研究
研究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整体推进的策略、模式、方法与机制,并通过区域间的协作和互动推动在上述方面的发展;重点突破当前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系列关键问题,如高可用性生态化区域数字资源应用环境的建构、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建构、促进教研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管理等部门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机制等。
方向二:校际间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研究
围绕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需求背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在教师协同研修、网络环境下的听评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面向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等方面,以跨越全国范围的校际协作与互动为支撑,创新模式和机制。
方向三:跨越校际的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研究 开展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发展研究,包括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网络化及虚拟化课堂的建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对接的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德育发展等;以跨越全国范围的校际协作与互动为支撑,创新在上述内容方面的模式和机制。
方向四:校际协作与互动模式、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以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变迁等业务体系内容为重点,创新、发展和生成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模式,建构适合国情的信息化推进机制,验证校际间协作与互动模式、机制的有效性。
方向五:校际协作与互动支撑平台功能需求研究 以网络环境下校际间的协作与互动为驱动,在区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提炼校际协作互互动支撑平台的功能需求;选取典型、优质的互联网网络化服务,开展面向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验证;进行平台建构与实践应用验证;研究建立融合教育系统、商业系统协作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
四、课题研究计划
为推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围绕课题研究方向,形成稳态的研究成果,课题拟在研究分3 个时期进行:
实验期:(2013.3--2014.7)
研究国内外已有成果和实践经验,选择技术手段,充分调研,召开专家会议,根据文献及资料,研讨网络环境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具有共性和地方特色模式的应用方案。选择典型区域和代表性学校,进行协作与互动,形成有效模式。在这一阶段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包括:1.课题立项后,在一个月内完成最终研究方案的制定,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进行各种调研和研讨,及时总结,不断完善。2.选择符合条件的异构区域、差异性学校(如城乡学校)作为参研实验学校,构建课题团队,围绕课题研究方向,确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
3.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召开课题主题研讨会,总结区域及校际协作的主要需求,形成跨区域校际协作的业务体系,并据此设计基本的校级协作与互动模式。4.组织专家团队,依托专家引领,按计划并依据业务体系分专题组织课题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校级协作与互动活动。5.依据可能的协作业务类型,进行校际协作与互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如校际间教学学习资源共享、多班参与的远程课堂、优质授课视频实录共享、校际间网络教研活动等,全程记录所有实验相关数据,及时总结调整。
巩固推广期:(2014.7—2014.12)
设计调查表开展跨区域校际协作效果评估,就此课题的效果进行调查,根据实验校的信息反馈,进行校际协作效果对比评价分析。调整研究与推广方式,以 “倡导校际协作、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开展校际协作、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化” “信息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校际协作对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协作共赢、创新发展——校际协作助力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主题研讨,组织召开不同区域、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总结、梳理和验证区域间校级协作的重点业务类型、可行的协作模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策略。组织各区域、学校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子课题,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进行成果展示和评比,突出成果的区域、学校和老师要给予课题荣誉,选择国家级学术期刊对课题取得成果进行发表,帮助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研究单位解决问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全国进行普及性推广。
成果总结期:(2015.1---2015.6)
继续深化前期研究工作的成果,推进典型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五、课题参与组织形式与要求
子课题承担单位或个人可以以两种方式,一种是区域参与方式,一种是个体学校参与方式。区域参与方式可以是各县区信息中心/电教馆、教育局等行政单位组织牵头,也可以是区域或跨区域范围的学校自主结盟方式,要求区域方式参与学校至少不少于3 所。1.区域参与方式的要求:(1)组织区域内参与学校参加总课题组研究活动;(2)组织开展区域内对外的观摩与示范课,并围绕子课题研究内容开展研究;(3)至少和2 个参与课题的区域进行区域结对。2.个体学校或个人参与方式的要求:(1)至少和2个跨区域的课题校结对。(2)指定不少与3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具体包括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会议、开展示范课、跨区域的师徒结对等,并围绕子课题研究内容开展研究。若个体学校参与课题研究,要求学校主管教学或教研的副校长以上担当子课题负责人;(3)每位参与教师至少每学期提供一个完整的课例(含教学设计、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反思、同事评价、配套资源),并上传课题研究支撑平台;(4)每个教师每学年提交至少1 篇论文,并允许总课题组以专刊或会议论文集的方式进行发表。
六、子课题选项指南
1.区域信息化整体推进建设模式研究;
2.网络支持下的结对策略及应用研究(含区域结对、校际结对、教师结对等),混合式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活动开展及其有效性研究;
3.网络支持下区域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含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等);
4.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信息技术教育跨区域互动实践研究。
6.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7.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8.信息化支持下教师培训、教研方式改进研究,如教研共同体等;
9.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与听评课研究;
10.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11.网络新技术影响教育教学研究,如Wiki、微博等社会计算技术教学应用;
12.创新网络化学习模式研究,如网络大课堂;
13.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研究。
14.教育教学业务中校际协作与互动的模式、策略及机制研究;
15.校际协作对区域整体发展促进的策略与机制研究;
16.校际协作与互动典型模式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17.互联网公共服务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18.校际协作与交互模式、策略的平台功能支撑研究。
19.“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研究
20.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21.教育城域网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22.大学间网络课程共享与互认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2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内容变革研究
25.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
26.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
27.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
28.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
29.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研究
30.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研究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3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误区研究
3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的研究
3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研究
35.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36.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学籍管理研究
37.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教务管理
38.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评价研究
39.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教师评价研究
40.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校长评价研究
41.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42.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学校评估体系与实施研究
43.基于网络环境下平台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估;
44.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与创新
4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46.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
47.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48.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新模式研究
49.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50.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成人教育平台研究
51.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
52.学生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校际(区域)协作与共享
55.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6.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活动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7.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管理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58.“电子白板”的使用现状与实践研究
59.“网上学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60.信息技术素养与学生未来发展关系研究
61.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62.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展望
6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64.高师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创新
65.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66.信息技术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67.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68.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9.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70.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71.网络教学健康发展最优化实验与研究;
72.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优化实验与研究
7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第五篇:2015年新闻出版课题研究指南
附件1
2015年新闻出版课题研究指南
2015年新闻出版重点课题项目,主要研究新闻出版(版权)领域宏观战略问题、理论前沿问题和重要业务问题,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版权)行业及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单位具备资质的研究团队公开招标,通过公平竞争实现择优立项。具体研究项目及其说明如下。
1.新闻出版依法行政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新闻出版依法行政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依法行政工作提供支撑。本课题要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对新闻出版立法、执法、执法监督、普法等依法行政工作各方面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系统提出进一步完善新闻出版依法行政工作的思路及举措。2.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新常态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常态特征,为指导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课题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式全面梳理我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是什么,并深入系统探讨新闻出版业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3.新闻出版业发展指数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建立科学的新闻出版业发展指数,为行业管理决策、产业发展引导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要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理论研究、数据建模等方法,全面分析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实用的新闻出版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科学测算出新闻出版业发展指数,如实反映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4.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探索已完成转企改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如何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运营发展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本
课题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式对已转企改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现状及其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5.报刊媒体融合发展盈利模式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报刊媒体融合发展可行的 类型和盈利模式,推进报刊媒体融合发展。本课题需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抽样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当前报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类型、盈利模式、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调研和统计分析,系统提出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的推动报刊融合发展的有关建议和意见。
6.传统音像电子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探讨我国传统音像电子出版如何适应新形势而进行机制、模式与业态的改造,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本课题需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研、数据抽样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探讨我国音像电子出版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及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7.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优化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引导机制,扭转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推进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版传播。本课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梳理我国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引导机制现状,对国外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引导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优秀文艺作品出版引导机制的举措及相关政策建议。
8.新闻出版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运用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新闻出版产业科学发展。本课题需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项目带动战略理论发展情况和新闻出版项目带动战略实施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深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科学系统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9.中国出版物周边国家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着力拓展周边国家出版物市场,以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出版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本课题需研究中国出版物面向周边国家市场拓展的选题、翻译、出版等策略,以及中国出版物拓展周边不同类型国家、地区的区别性策略,并研究中国出版企业拓展周边国家出版物市场和本土化发展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手段。
10.各地数字出版政策及实施效果比较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评估各地数字出版政策对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绩效,以进一步提高相关政策的科学性,促进数字出版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本课题需系统梳理各地已出台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及其成就,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模型,对各地数字出版产业政策绩效及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国家层面提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建议。
11.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综合开发及其产业链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优化网络文学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法措施,推进其健康发展。本课题需通过产业调研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当前网络文学产业链相关要素及规模,重点针对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综合开发、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环节优化、网络文学市场主体的培育等问题展开对策性研究,提出短期、中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关政策建议。
12.古籍整理图书质量评定体系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建立涵盖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古籍整理图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古籍整理图书科学管理水平。本课题要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梳理古籍整理出版单位质量评定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主要经验及不足,并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和目前古籍整理出版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系统的古籍整理图书评价体系并拟定充分量化、操作性强的古籍整理图书质检实施细则。
13.“十三五”时期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重大措施和项目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系统提出“十三五”时期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主要思路、方法路
径和措施项目建议,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水平。本课题需系统探讨“十二五”以来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明确“十三五”时期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思路,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和项目,形成“十三五”时期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重大措施和项目研究论证报告。
14.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为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形成相对完善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推动学术期刊科学发展。本课题需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刊源选择与确定、学科划分标准与处理、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和步骤、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确定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提出既突出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特色又兼顾国际通用经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15.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分类管理措施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提出规范、加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分类管理措施,提升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监管水平。本课题需在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关数据和需求进行收集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数据管理库,对不同类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开展实地调查,对当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分类管理措施。16.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出版发行业管理问题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加强图书发行业管理的有关措施,以促进图书市场健康发展。本课题要通过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图书发行市场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对国外相关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特征及应用模式,系统提出应对管理措施。
17.公众版权意识提升机制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版权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推进公众版权意识进一步提升。本课题需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等方法,充分借鉴其他国
家和地区有关提升公众版权意识的有效经验,在系统梳理分析我国公众版权意识提升机制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进一步提升公众版权意识的建议和举措。
18.淫秽色情出版物及相关信息的认定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解决“扫黄打非”工作中淫秽色情出版物及信息认定标准的可操作性问题,以进一步提升“扫黄打非”工作法治水平。本课题要通过法律法规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征求各方意见等方式,将传播淫秽色情出版物及信息的新形式纳入规范对象,明晰淫秽色情出版物及相关信息的认定标准,明确淫秽色情出版物及信息的鉴定主体和程序,为制订《关于认定淫秽色情出版物及相关信息的规定》提供具体建议方案。
19.完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制度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制度,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本课题需围绕新形势对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制度提出的新要求,重点研究如何解决网络编辑纳入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以实现全覆盖目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出版队伍的职业资格制度如何建设等关键问题,为制订网络编辑职业资格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有关管理规定提出方案和建议。
20.新闻敲诈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立标本兼治的新闻敲诈综合治理体系,从根本上治理新闻敲诈等违法违规问题。本课题需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新闻敲诈典型案例、比较国内外新闻管理制度、梳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调研新闻出版单位和记者及咨询业内专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闻采编领域违法违规表现形式及其存在原因,梳理我国新闻采编及管理的漏洞和不足,提出构建新闻敲诈综合治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框架和理论。
21.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和经营领域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研究
说明: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完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和经营领域腐败防控体系,以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本课题需利用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着重从已发现的违纪违法问
题中,系统梳理总结其表现形式,深刻分析管理和监管关键环节的薄弱点,并从制度建设层面系统提出相应措施,以此来健全腐败风险防控体系,最大程度减少新闻出版领域腐败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