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的研究
新形势下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研究围绕“新形势下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这一实践性主题展开。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相关背景,并在总体上对这一问题作宏观的把握。其次,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诸多方面及其所需解决的问题。再次,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研究生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高校高学历人才的素质培养途径做出有益思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研究生 高素质人才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0多家和100多个研发中心已在中国安家落户,这使得人才竞争表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特点,使得我国本来就不容乐观的高素质人才困境更加严重。高学历人才指的是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它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种。博士研究生一般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其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而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多数也是以攻读学术型学位为主,攻读应用型、复合型学位的研究生仅占少数。
(一)我国高校高学历人才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研究生教育真正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培养出61.6万名硕士,7.8万名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广大社会成员进一步接受高学历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同时也缓解了用人单位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缺口需求的压力。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年招生人数由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1万人增加到2001年16.5万人,在校研究生总人数由1980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39.3万人,目前我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年均增长率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二)素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
调查表明,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的主体,对当前高学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看法仅有28.9%表示基本满意;研究生对自身素质的评价也存在诸如“人文素质欠缺”(36.6%),“实践能力弱”(34.5%)等问题。而社会上对研究生素质的评价,同样说明研究生存在“协作精神不强”(42.3%),“交际能力弱”(25.4%)等不足之处。因此,应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
广义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全面、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它强调高学历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通过素质教育有利于“知识、能力、人格”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研究生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为调查本次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现状,调研组采取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个别访谈以同济大学为主,访谈对象为学校领导、与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的管理人员、研究生代表。抽样调查则以同济为主,容纳了复旦、交大、华师大等高校。本次调查共下发试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约占90.4%。基本情况见表1。从调查的情况,可对目前高校高学历人才的教育现状作如下总结:
表1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性别男女
58.4%41.6%
学历硕士博士
72%28%
政治面貌党员团员其他
50.7%37.2%12.1%
年龄26周岁以下27~30周岁30周岁以上
56%31.3%12.7%
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35.7%33.8%31.5%
问卷分布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
63.4%16.8%16.4%13.4%
(一)素质教育起步较晚,总体质量偏低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系统为适应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正在开展新一轮的院校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战略性重组,体现规模效益。在学校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研究生不断扩招,数量急剧膨胀,但同时学校的管理方式、机构、师资、培养模式等并未作相应的完善,导致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下降,研究生素质难以提高。这样就产生规模与效益、质量和数量的矛盾。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可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目前的教育质量与数量关系不满意。
表2 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数量关系的调查
调查内容百分比
数量上升,质量下降40%
数量上升,质量未变32%
数量上升,质量上升21%
无所谓7%
(二)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太少
有些导师的日常行政事物占用了大量时间,有的导师过于忙于行政事务或所承担的课题,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导师对学术前沿的开拓性研究,另一方面也使导师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
2、部分导师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受到不正之风影响,在科学道德和学术纪律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导师队伍中,确实有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的优秀指导教师,但部分教师经不起学术净土之外的种种诱惑。导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的导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不少指导老师教育背景过于单一
作为导师不仅应是专才,而且更重要的应是通才,这样才能培养出“双高”研究生。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社会知识不断深化又不断重组,出现了众多边缘学科,这要求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领域。
(三)某些课程设置死板、内容陈旧制约研究生培养
某些课程设置死板、内容陈旧,不适合高水平研究生素质教育,严重制约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调查分析,在被调查人数中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对目前课程安排不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就连原有的素质水平也难以保持下去。
表3 研究生对课程安排的调查(备注:多项选择)
调查内容百分比
内容陈旧,有待更新34.6%
课程结构不完善39.7%
课程内容杂乱40.1%
课程内容未达到学术前沿42.5%
(四)研究生素质有待提高,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少数研究生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学历高,对工作不认真,不勤于学习,致使毕业后实践工作能力差;而且由于自身创新意识不足,少数研究生甚至成为“三无”(无成果、无课题、无文章)学生。而且研究生中普遍存在与人主动沟通不足的现象,缺少群体攻关意识,不能将自己的科研设想、计划应用于实际工作。另一方面,研究生道德教育有待加强,部分地存在道德滑坡现象。当前在研究生群体中“混学术”、“混学位”的现象大量存在,污染了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环境,他们对一些前辈导师为学问而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等修为并不完全认同,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五)对研究生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设置不断增多,要求校方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力度,逐步改善高校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但实际情况是高校的管理机构往往较注重对本科生的管理工作而相应对研究生重视不够,没有为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对研究生的管理方法仅是对管理本科生方法的延伸,从而造成校方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效率不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要处理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为适合高校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要把衡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从片面的知识或能力标准转变到以发展研究生的全面素质为基本目标的质量观上来。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所达到的学术水平作为衡量研究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但当今社会对研究生素质的要求不仅包括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而且还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1、改革和优化导师的遴选机制
一切从提高导师队伍的素质出发,彻底消除论资排辈现象。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监督机制,对于责任心不强,水平不够的指导教师要停止其指导研究生资格。
2、导师不但要端正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导师不仅在业务上,而且要在思想上关心研究生,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科学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很难想象如果导师自己做的不是前沿工作,甚至导师本身都不知道本学科的前沿在何处,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到前沿领域。
3、重视导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
要逐步提高对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位条件要求,改变导师队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不足的状况。新聘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建立有效机制,多方吸纳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专家以及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充实导师队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
(三)优化研究生课程安排,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1、课程设立必须科学规范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课程设立必须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和必要的阅读文献,并具有完备的教学条件。
2、丰富课程训练
研究生的课程训练要符合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重视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中反映最新学术动态,防止把课程学习作为大学阶段的简单延续。在课程设计及选用教材时,应注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四)研究生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提高科学道德修养
1、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我实践能力。一个人能力如何关键在于他如何把所学知识中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科学道德修养
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重视政治理论课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存在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逐步培养研究生淡泊名利、乐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对污染学术净土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坚决予以制裁。
(五)校方要为研究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1、强化研究生管理部门建设
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各管理部门协调工作的力度,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资金、信息、人才的投入;认真分析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管理制度,积极为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加强学校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在于研究,也是衡量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科学研究就是要在各学科的未知领域、边缘领域、前沿领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因此,学校应有计划的在实验室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一流的科学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之成为我国高校高学历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3、积极发挥团委、研究生会的作用
团委和研究生会直接面向学生群体,了解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热心于解决研究生在科研、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坚持“党建带团建”,以服务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开展了各项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为高校高学历人才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努力探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不同模式
1、小型化
小型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它打破了大班教学的传统模式,克服了大班教学多而不精的缺点。小型化的培养方式使导师对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更深的了解,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研究生步入学术前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2、多样化
培养综合素质是高校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综合素质既包括科技素质,又包括人文素质;既要求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战略。在强化研究生科技素质的同时,大力普及、深化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提高研究生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网络化
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善于感受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成为他们科研、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推动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网络化,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高学历人才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已经成为研究生素质教育能否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重要途径。
4、社区化
研究生作为一个重要社会群体,以大学校园为背景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社区网络。高校高学历人才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社区这一重要途径,把研究生培养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5、专题化
社会的多样化,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社会愈是发展愈是要求高校高学历素质教育为各行业提供众多高、精、尖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在研究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重点在专题化上做文章,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术前沿作专题化研究,不断探索人们的未知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二篇:高学历人才如何走出就业误区
高学历人才如何走出就业误区
1月9日到10日,全国百万考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不少高校延续了往年的扩招政策,但考研的竞争依旧激烈。与此同时,“考研热”也得到了升级,不少硕士毕业生把攻读博士学位纳入了计划,“读博热”悄然升温。问及原因,“找不到好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少学生表示,没有满意的工作或勉强就业再进行二度择业让他们有些不甘心,针对高学历人才就业“高处不胜寒”的现状,英才网联职业发展顾问李会玲提出两点建议,帮助高学历人才走出就业误区。
误区一:择业观念未端正自身定位与实际脱节
中国大陆培养的硕士、博士人数逐年上升,然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并没有同比扩大,这就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期望值仍然以“大城市”、“高薪”、“稳定”为标准,普遍存在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英才网联职业发展顾问李会玲指出,在市场经济下就业,必然面临双向选择。特别是作为高学历人才,首先要面对现实,不能片面地认为高学历就一定好就业。高学历人才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进行求职,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部分高学历人才就业因为行业发展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求职定位多在科研院所和大学教育机构,这样的单位竞争非常激烈,对学校和专业也非常重视,因此一定要给自己做好明确定位,展示自身优势,体现专业背景。误区二:求职渠道与学历不匹配浪费时间和机会成本
企业的招聘渠道日渐多样,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一般的求职渠道包括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网络、就业服务中心、报刊杂志,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求职渠道主要包括关系网、主动求职等。不同的求职渠道效果不尽相同,高学历人才在求职中可能发现,在人才市场上,学历高并不占优势。
英才网联职业发展顾问李会玲表示,这是因为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方向一般锁定在科研院所以及学校等单位,这样的招聘单位很少通过一些比较小型的招聘会招聘,一般通过校园招聘或者网络等渠道发布自己的招聘需求。高学历人才应该对企业性质以及规模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求职渠道。对于高学历人才建议通过校园招聘、网络等方式进行求职,亦可以通过师兄师姐等人脉获得招聘信息。
“正确的择业观念、高效的求职渠道,加上高学历人才的学历和能力优势,让高学历与好工作划上等号并不难。”李会玲最后总结道。
吉祥如意网hr部门招聘选拔培训材料:http://
2012-6-26
第三篇: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洛阳市第十二中学 宗宝珍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又一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搞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是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中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中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中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中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中 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中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
3.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4.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 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 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五、开展课外活动
从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靠课堂教学一种渠道,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培养的任务,与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的要求很不适应。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课外活动决非 可有可无,也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各学科教材特点,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
第四篇:花垣县2010年公选高学历人才工作总结
花垣县2010年公选高学历人才工作总结
中共花垣县委组织部(2011年11月15日)
按照湘西州委组织部通知要求,现将我县2010年公选高学历人才工作情况总结如下。花垣县2010年引进高学历人才共有4名,一年试用期满后经严格考察全部合格,正式享受副主任科员以上级别待遇。
一、对公选高学历人才的管理服务情况
花垣县委对高学历人才的管理服务高度重视,精心编制了《花垣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行“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战略,建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县委组织部以定期召开座谈会、个别谈等形式,与向相关单位负责人调查了解相结合,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进行跟踪管理,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为高学历人才每人安排安家经费1万元。同时,在县委组织部配置高学历人才引进专职工作人员,并成立专家工作室,建立花垣人才网,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畅通、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
二、高学历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在高学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上,我县通过创新机制,加大培养、强化管理,始力使他们成长在花垣,愉快在 花垣,成功在花垣。原则上,高学历引进人才首先安排参与办公室工作,待锻炼一段时间熟悉工作环境后,再根据个人专长安排适合股到。并结合县情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党政机关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度,明确规定高学历人才在试用期间,享受副科级实际待遇,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察合格全部任命为副主任科员。并从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户籍迁移、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为高学历人才搞好服务,提供便利。在培养上由单位主要领导、业务骨干认真指导,并在住宿、餐饮等生活环境上精心安排,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助力高学历人才迅速融入环境,投身工作。在管理上日常主要以本单位管理为主,年终则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高学历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严格考察,并进行相关民主测评。
三、高学历人才作用发挥情况
为进一步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我们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和单位建设的紧需情况,让他们学有所用,发挥所长。中山大学通信与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杨远宏在花垣县公安交警大队工作,充发发挥通讯工程专长,为单位信息化建设服务,打造了“花垣交警网”,建立了“车辆信息查询系统”,方便本单位和其他地区对花垣管辖区域车辆信息的调取查看,着手创建了“精细化办公系统”,促进基层警员办公规 范化。王成亮、瞿武在统计局主要负责工业统计,在工业能源上完成了3篇专业分析,并成功申请了湖南省统计科研课题《花垣县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谢炎鑫在环保局完成了花垣县“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规划和花垣县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并参与了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治理项目的申报。高学历人才引进单位均对此反响较好,对此,我们加大了引进力度。2011年,花垣县高学历人才引进7名。
四、对高学历人才工作的一点建议
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要有长远规划,既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加强实践锻炼。建议实行轮岗锻炼,在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的同时,也熟悉了解工作全局,在不同岗位上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实现高学历与高素质相统一。对人才的使用,不但要看个人能力,还要看其是否能做出工作实绩;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第五篇:求职“特殊人才”不用高学历证明自身价值
姚明没高考,民众为什么不愤怒?刘翔没高考,民众为什么不伤心?“超女”黄雅莉为什么就必须高考?
6月9日,新浪博客上一篇题为《我支持黄雅莉放弃高考》的文章点燃了又一场“网络大战”。截至目前,已有6万多名读者点击该文,同时有500多人对此发表评论,其中,反对的声音占了很大一部分。6月12日开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合作,针对这一问题实施了一项民意调查。在3036名参与者中,38.3%的人坚持认为,黄雅莉不该放弃高考。
像黄雅莉这样已经出名的“特殊人才”用不用上大学?有文化和唱好歌到底有什么关系?上大学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吗?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我支持黄雅莉放弃高考》一文的作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进行了专访。记者:您当时在博客上发表这篇文章时,有没有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徐小平:我写文章,只想“这是不是我的声音”,而不管其他人可能会发出什么声音——否则我还会有我的声音吗?作为一个有所谓“话语权”的人,我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我深知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必须对我的学生、读者负责。
有时候,我也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会反复问自己:这个观点符合基本常识、符合古今中外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吗?如果是,我就会毫无顾虑地讲出来,哪怕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喜欢。
我支持黄雅莉放弃高考,只是表达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特殊人才的成功有其特殊的规律,对他们,不能也用高考来一刀切。
反对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反对规律——自然规律、教育规律,以及特殊人才的成功规律。黄雅莉脱颖而出成为“超女”,她已经是特殊人才了。她的成功,将有她自己的规律。记者:可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反对您观点的不是个别人。我们也作了一项网络调查,接近四成的人不同意您的看法。您觉得这是为什么?或者说,反映了公众的一种什么心态?
徐小平:反映了一种家长专制心态的残渣余孽。说到底,黄雅莉考不考大学,关别人什么事?
大学教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人才成功的基本通道,这是不用争论的——但极少数的特殊人才除外。我反复讲过,高考适用于所有普通人,但不适用于特殊人才。毕竟,全国的亿万少女,能够以“超女”之名登台挣钱的人,也就这么几个。有特殊才能、不上大学就能够大赚其钱、大出其名的人,永远只是人口中的万分之一。瞧,1万个孩子里面,9999个都参加了高考,大家就放过这最后一个吧!
记者:很多年轻人很尊敬甚至崇拜您,您不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影响到他们,使一些本来就养尊处优,对学习不自觉的孩子主动放弃通过高考成才的道路吗?
徐小平:我从不担心我的观点影响到整个中国教育界——因为我讲的都是一些正确的基本常识,1加1等于2,怎么会错?中国教育界,违反基本常识的东西实在太多,我看了常常心绞痛!
假如一个孩子有特殊才能,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他(她)发展这个才能,而不是让高考这个“绞肉机”来绞杀之。我们社会被扼杀的特殊才能的人还少吗?
艺术明星与体育明星,从来不需要用高学历来证明其价值。事实上,在艺术与体育领域获得成功的明星们,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高考。实在要学历,他们也都是在功成名就、退役或改行之后再到学校“过把瘾”。
刘璇、郭晶晶、刘翔、姚明、丁俊辉、李云迪„„所有艺术和体育人才,能够在这些领域成功的人,都是有特殊才能的人。让这些人参加高考,只会毁了他们,而不会成全他们。姚明没有参加过高考,人民为什么不愤怒?刘翔没有参加过高考,人民为什么不伤心?为什么黄雅莉就必须高考?这是对黄雅莉特殊的爱,还是对黄雅莉特殊的恨?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因为大家歧视“超女”、歧视唱歌、歧视演艺事业的毛病在作怪——唱歌不是正经工作、演艺不是正当事业。
黄雅莉从事的歌唱事业,和姚明的篮球、刘翔的跨栏有什么不同呢?或者和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周星驰、刘德华、崔健等演艺明星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尊卑之分呢?黄雅莉是这个领域里一个初露头角的新人,她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继续追求自己的明星之梦?大家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中国大学在校生2000万,少了一个黄雅莉,大家着什么急啊,拜托!
记者:有个问题很有趣,一方面,大家在指责大学教育“学出来也没用”,无数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在观念上极度地“拥护”着大学教育,甚至认为上大学是惟一的“正道”,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这是怎么回事?
徐小平:人们拥护大学教育是对的,我就是高等教育鼓吹者和留学鼓吹者之一。但把它说成是惟一的“正道”就不对了。它反映了我们社会抹杀个性、否认个人价值和独立的恶劣传统。
记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读书”和“上大学”等同起来?您之前的回答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不要否定大学,要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中国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徐小平:你对我的理解是正确的。完全正确。
我的文章就是反对把读书、知识、文化、成功这些概念与“上大学”等同起来——这是一种“社会无意识”。唤醒这部分民众,也是我的目的。
记者:您在博客上说,“有没有文化,跟能不能唱好歌没有关系”,但在我们的调查中,赞成这句话的人只有12%。您怎么看这个结果?
徐小平:这要看我们如何定义“文化”一词。宗教是文化,吃饭也是文化,足球是文化,唱歌当然也是文化。谁也没有说世界杯上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帅哥“没有文化”。为什么要用“没有文化”来刁难黄雅莉这个孩子?
我那句话,就是针对把“文化”等同于“高考”、“上大学”这个观点而发的。认为唱歌不是文化的人,本身就没有文化。千万不要把特殊才能的人,当作没有“文化”的人。
记者:您对青年人该如何规划的人生有什么好建议?
徐小平:建议就是:走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激情、经验、家庭条件、身体特点等等综合资源来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全中国最深入理解大学生痛苦的人,非我莫属。这些痛苦的大学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家长和学校的逼迫下,不能按照自己心愿和本能学习、生活的人。所以我要说,无论上不上大学、能不能上大学,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