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时间:2019-05-15 08: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一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千万不要仅仅理解为动手能力的教育。应用人才包括动力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情况的应变能力,适应自我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从应试教育和应试状态下解脱出来。当然这要教育硬件、软件都有大的发展作基础。从教育观上讲,人们再不是为了升学、为了高分、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工作要求而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讲,学习者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是“让你学”变为“我要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受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搞好素质教育,我们的前辈为儿童开出了“解放”的秘方。可几十年来,这一“解放工程”进展并不理想,实有重提之必要,一是把儿童从“名次”束缚下解放出来。长期以来,考试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分分分”,使孩子始终生活在重负之下,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真正为孩子们“减负”,注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二是把儿童从“呵斥”高压下解放出来。现在,有些家长和教师动辄“呵斥”孩子,使孩子处于长期“呵斥”的高压下,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了其智慧的开发和提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长。三是把儿童从“溺爱”中解放出来。善于把孩子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放开手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更好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 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第二篇: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为使部分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应发生相应改变。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同样重要,知识的学习应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技能的培养要着重使传统教学方式具有实践性。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建设中国高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人才本身对基本知识掌握熟练并灵活运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

我国部分师范院校要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改变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类课程一直以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变化,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学:理论学习要注重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教育基本理论

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不是说只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不能盲目地削减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由理论的特点决定。

理论不仅是解释性的,而且是规范性的;理论不仅是实践性的,而且是超实践性的。首先,理论为人们提供时代水平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改造。个人被历史文化占有,从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化存在。正是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变化着的、发展着的世界图景,正是历史文化规范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其次,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再次,理论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现实的价值矛盾中,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对个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等具有“导向”和“规范”的作用[2]。

理论本身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理论具有历史性,是人类以往对世界认识的结晶,它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反观现实的实践活,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第二,理论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第三,理论具有系统性,它是概念的逻辑系统,反映实践活动,并引导实践活动使实践自我超越。

理论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批判性地反思实践活动并规范性地矫正实践活动,在反思、批判和矫正的基础上,促进世界的发展。理论对实践的规律性把握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以尽可能少的代价促进自己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发展。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不能缺失。

但是理论学习的内容应与过去有区别,不能面面俱到,要进行科学的选择。由于大学里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还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之社会发展迅速,大学里学的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存在部分知识过时的现象。因此,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局限于那些最基本的理论,凡是与客观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不能作为纯理论知识讲。基础知识,就好像房子的地基一样,是基石,是最初的东西,是决定上层建筑牢固的根基。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大学里同样适用。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技能和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同时获得健康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有利。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要紧密联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改革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不能不考虑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的变化。教育基本观念和教育的价值取向要适应时代变化。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培养未来的教师首先要将最基本的和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

二、做:教学强调实践性

教育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师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表达、教育教学机智、反思、研究、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要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3]。

(一)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全过程

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教学理论流派之一,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的、基础性的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要求选取蕴含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和范例,使学生透过这种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克服教材内容的繁琐,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即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

比如,讲“教学”这一章。传统讲授方法是按照教学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顺序[4]。另一种是将教学这部分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讲教学概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5]。这样讲顾及了知识的系统性,但存在很大弊端。第一,不易形成对教学活动的系统性了解。第二,容易导致遗忘。第三,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运用。

运用范例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课程目标。选择一两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文字和视频资料一一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每个环节进行讨论、评价,并想想如何做自己该怎么办,将每个环节中所蕴含的教育基本理论一一讲解。对于没有亲自接触过教育教学实践的大学生来说,观摩和模仿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眼看看一线教师是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又是如何辅导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用理论解释实践,用实践展现理论的运用。如果有两个典型案例,则两个案例之间可以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引发思考,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二)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师范教育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教学活动中,由一名学生扮演教师,其他学生扮演中小学生,共同完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6]。

模拟课堂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模拟教学一般包括环节模拟、专题模拟、试讲和微格教学四种形式。环节模拟时间短,操作简单,但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教学的思维。专题模拟边学习理论边练习,有利于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理论视野,但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全面训练。试讲,时间有限,特别适合发现学生缺点,不适合培养学生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采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师,效果显著,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单个技能的训练使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学生教学行为能直观、形象、及时地做出反馈,但分解教学行为的做法并不科学,有效实施需要时间保障、设施保障和师资保障,而这些在某些条件下难以做到。模拟课堂让学生完整地上一堂课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理论是实践的高度浓缩,掌握了实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对世界的普遍性解释,能指导我们举一反三。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学得好,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践出真知,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三篇: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会展人才

随着会展行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以缓解因行业发展速度过快而引发的人员紧缺的问题。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毕业生已经走向市场,应该说在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会展教学与师资的培养、会展人才培训认证、会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学生接受市场检验的结果来看似乎还并不理想,造成了社会上一方面大喊会展人才紧缺,一方面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会展人才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存在较大的脱节。通常说的会展人才指的是策划和实施层次的人才,其中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与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然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会展人才认识的模糊,会展人才供需的错位,会展人才结构的失衡以及会展师资力量的欠缺等。

会展人才的发展要注重会展相关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脱离实际,会展人才的教育方面更要注重国际化。要注重会展人才的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欲成为抢手会展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如很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特别要重视高校与会展企业的联合办学问题,这应该是目前解决会展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核心内容。如鼓励学生进行学校内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在学校内建立会展实训室,有基本的展台、特装修展台及实际展览操作中用到的基本器械等供学生了解,在实训室内学生可模拟展馆运作,进行展览现场服务演练;与展览公司(策划公司、服务公司)的合作等。这样,才能更的进行会展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会展人才,为我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访“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

编者按: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但是由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不一致,在学校中养成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研究“养成教育”的专家关鸿羽教授。

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中国教师报:您研究养成教育已经20多年了,您觉得养成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关鸿羽: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中国教师报:那么您能否谈谈您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关鸿羽:“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中国教师报:既然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什么是习惯?

关鸿羽:孩子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

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这就是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中国教师报: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您认为在学校中,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关鸿羽: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训练法。训练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中国教师报:训练很重要,有的学校也在进行这种训练,但是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关鸿羽:我认为训练必须科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

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

中国教师报: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除了您刚才介绍的训练法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关鸿羽:身教法也很重要。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没有一个家长教孩子说:“你说话必须带口头语,说两句带一个„他妈的‟,再说两句再带一个„他妈的‟。”但是,生眼人一看,这个孩子跟他爸爸一样,连口头语都一样。怎么来的,模仿来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制约法、境教法、言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正强化法、负强化法、评价法、活动法,等等。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教的同时,辅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在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鸿羽:第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有些学校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制订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很好地执行。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这些规范就是力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第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第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一些学校忽视了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公民道德纲要宣传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如同“一

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那么学校如何制定序列化方案呢?

关鸿羽:可以参考三个理论。第一是“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因此,制订序列时要分析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第二是“阶段说”理论。不同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注意阶段性。第三是“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这三种理论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处,可以取其所长,补其不足,使我们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制定序列时应该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间都考虑在序列之内,使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真正养成。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初中的要求是“听推导过程,听思路,边听边记。”

养成教育还有几个问题要深化研究。

中国教师报:养成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倡和开展这么多年了,效果并不明显,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应该进行深化呢?

关鸿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深化研究。

第一,养成教育不能泛化、绝对化。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无论在孩子成长的任何年龄阶段,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们习惯性的行为也有非习惯行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会遇到一般的、自己熟悉的情境外,还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不熟悉的情境,采取什么行为,要靠道德意识支配,这种道德意识是不能靠简单训练产生的,要靠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只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也是不行的。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习惯的培养不能泛、绝对化。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的结果不能只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尽管习惯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习惯往往是构成人格的组成成分,但是习惯与人格、思想道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他并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人格,并不一定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一个贪官,一个奸商,并不妨碍他有一些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之所以变成坏人是另一套系统在起作用,是他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在起作用了,所以教育必须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素质。

第二,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要让养成教育具有时代特

点,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争时代相一致。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我们要研究当代社会有哪些新的要求,在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实事求是的习惯;积极的人生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习惯;上网的习惯;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遵守一米线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乘滚梯靠右站的习惯,等等。既使是传统的习惯也要增加新的内涵,如节俭习惯培养,已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而应在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时间,等等。再如“孝”,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这种“孝”在封建的道德规范中,要求其子女对家长不分是非曲直,必须绝对服从,即“顺者为孝”。这种封建的“孝道”我们必须加以反对,但是敬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要求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时,已不是长辈说什么就顺从什么,而应该既尊重长辈,又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在提出不同意见时是以尊敬的态度提出的。所以现在不提孝顺而强调孝敬。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谈到习惯,很多人只想到了动作性习惯,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其实培养习惯不只是动作性习惯,还包括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应是智能活动的方式或模式。对动作性习惯可以提“自动化”;对智慧性习惯可以叫“经常化”,因为它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思想观念做支持。智力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间接性、抽象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客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间接的、抽象的;二是内潜性、言语性。它是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默默地进行的,是内潜的而不是外在的,往往看不到动作;三是概括性、简约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体事务而是对具体事务的概括,活动时能高度省略,往往觉察不到它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智慧性习惯更难。现代社会对智慧性习惯要求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等等。

第四,严格训练时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训练习惯时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一律,但是这里的严格是对行为说的,对思维不能强求一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育的孩子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来进行养成教育。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的获奖人数是零。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中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创新习惯,如创新求异、不墨守成规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逆向思维的习惯,探究的习惯,幻想的习惯,冒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我的观点是: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的,支持鼓励;

对孩子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对孩子的管理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要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第五,习惯训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不应过于复杂、细微,规定过于呆板,给孩子过分的限制,让孩子械机地反应或者无所适从,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

关鸿羽

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发表个人专著19部,如《提高智力的方法》、《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学生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学》等。另外主编著作25部,近几年在报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10余篇论文获优秀奖。

第五篇:人才的培养要贯彻

1、人才的培养要贯彻“又红又专”这一方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正体现了“红”这一方面,即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保证,为其提供正确引导。从课程性质上来看,《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规范,规范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等方面。

2、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3、又如。秦春华在对2011年江苏省政治高考综合探究题分析与思考中,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概念及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

4、是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路径,有系统地研究某一教育现象,探索这一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采用了以下具体的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文献一般指某以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所写的经典篇目,说服力强。通过对文献查阅,能收集到有关自己研究领域的资料,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增强说服力,保证其科学性。包括收集文献,摘录信息,分析文献三个步骤。要求所查阅的文献信息要“广”“准”“精”。

(2)调查研究法。指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取有关教育现象和教育现状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科学的认识教育现象。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指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下,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对象,得出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问题。

5、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各有其优劣。这就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以便优势互补,提高对问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具体到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时,可以以其中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具体综合形式有主从式组合,并列式组合等。这样可以促进深入研究、提高质量。

6、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是近年高考政治中新出现的一种题型,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对这一题型的概念的统一界定。虽然如此,还是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题型做了一些阐述,这对我们对这一题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比如,有的概念突出综合探究题以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社会热点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并对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7、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指对事物性质,属性,特征等的揭示,是区别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根本特征,是事物的共性。

8、外延指某一事物具体的形态,是某一事物性质的多样性表现,是事物的个性。

9、通过综合分析近几年的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试题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单元综合探究”部分的材料。我们可以这样对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下一个这样的定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指在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背景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筛选,通过思辨性的思维形成对问题的综合看法

10、这些题目基本贯彻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生的能力的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体现了综合探究题的现实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二)饱含情感教育,培养思想觉悟。

1、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经过思想情感的培养,思想道德信念的培育,引导思想道德行为的生成。思想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思想道德信念、思想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觉悟的前提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态度的形成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基本理念将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考查目标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学生在解答综合探究题时,以所学的思想政治的基本性的、原理性的知识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学生自己独具特色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得到培养,使自己健康的情感得到体验。

2、同学甲和同学乙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认为这种“剃头哥”、“拇指妹”“举牌少年”等非主流现象,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得到最大的实现,社会对这种现象相比以前也多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同学乙则认为公民的这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理所当然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理应通过正常途径来达到,而不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来表达。第一个问题是:请你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剃头哥”“拇指妹”等现象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些试题的提问亲切自然,饱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要从课本中找出相关基础知识,在解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情感教育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同时也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情感测量”。

(一)反映时代气息

1、、同学甲和同学乙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认为这种“剃头哥”、“拇指妹”“举牌少年”等非主流现象,说明了在当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得到最大的实现,社会对这种现象相比以前也多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同学乙则认为公民的这种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理所当然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理应通过正常途径来达到,而不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来表达。第一个问题是:请你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剃头哥”“拇指妹”等现象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中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受到哪些人生启迪。这些试题的提问亲切自然,饱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自然要从课本中找出相关基础知识,在解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好地处理了情感教育与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同时也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情感测量”。

2、这样一方面引发学生对试题内容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考试时紧张的心理,让学生答出自信,答出水平。

(四)以试题特点为基本点

1、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将理论观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这些课程理念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命题中就是我们在命题当中要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特点,包括现实性、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就现实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应该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状况、学生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就综合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应该注意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的综合性,包括书本知识、社会知识等等。要考查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等等。就探究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不能给出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就开放性来说,在综合探究题的命题当中题干要体现开放性,题干所含的信息及内容能与外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的答题中也要体现开放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某高中生在学校上网时,无意中发现在某网站上有一些损害国家利益、危害民族自尊心、荣誉感的言论及图片,于是向当地相关部门举报。相关人员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设问是:“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高中生及相关部门的行为的理论依据”.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已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学生了解事实,观察社会最新动向的窗口。

2、把答题者处于被动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成为答题的主动探索者,凸显了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体验性。

3、要综合各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文科类的知识,使他们能相互交流,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命题正朝着交叉化、融合性的趋势发展,就近几年的带有高考综合探究性试题的特征来看,这一类型的试题不再注重本学科单项知识的考查,而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4、比如,某一高考政治试题当中有一道联系热点的材料分析题,题目是以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为出题背景。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针对废旧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理,请为高中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为该方案的实施设计一个行动计划,最后说明该方案的实施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

5、这些题目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上的知识为理论出发点,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当今政治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加大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力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避免程式化的命题模式,采取开放性命题模式。这种命题模式能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答题过程中的探究与创新之风得到正确引导。

7、概念、规则等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判断,从而进行思维的前提,也是全面准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中的有关概念、规则等知识自然而然就是分析并解答综合探究题时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对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考查在一定意义上也要注重基本概念等知识的考查。二是对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考查。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比如针对当前房价上涨的现象。我们可以请考生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写出研究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哲学依据,政治理论依据。

8、实地调查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文献查阅法等等。具体可以采取网上查阅、现场调查等多种形式。

9、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题不但内容丰富、现实,解法多种多样,综合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能力。一方面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另一方面综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以课程标准为立足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与老师的双向互动、也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教育客体处在被支配、被引导地位,另一方面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2,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具体运用于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知识、品格、气质的综合体现,这不是靠知识与技能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综合的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而形成的,这一目标调控着之前两个目标的实现。

3、

下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

    应用型人才研讨总结

    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总结 下午,我们组在系领导安排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现将研讨总结如下: 首先明确了我校的办学定位:那作为学校的主体: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严......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钱国英 王 刚 徐立清(浙江万里学院)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高......

    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人才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

    人才要注重引进更要注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组织部门作为人才之家,对人才工作......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合集)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浅谈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合格人才

    浅谈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合格人才一、素质教育概述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术界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问题。经过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国内素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