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读后感
《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
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
读后感
本书从6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团队研修的实践策略:利用名师资源,引导团员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课例研修,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课后访谈,把学生体验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反思的重要资源;开展同伴研修,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创设“1+5+N”的辐射机制,带动、引领基层教师共同发展;注重资源建设,增强对于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的策略,《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读后感,读后感《《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读后感》。
这里重点谈一谈研修策略三:课后访谈学生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中“来自课中的场外追问”。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场外的及时追问可以吧即将溜走的重要资源追了回来,并放大,加工,重新校正了对问题的认识的方向,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的一唱一和,弥补了教学的空白,减少了教后的遗憾,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身的提问、理达、追问等教学技能的提升。
一、成全学生--课堂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在案例中,当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给出答案后,其他学生便跟着附和,缺少“不同的声音”,这是其他教师及时进行场外追问,便可以点出一个可能被师生忽略的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顺着追问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提出质疑,用于发现不同的声音。
二、成全授课教师--在明确被补充的知识点中有所收益。
场外的及时追问,从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研修活动的作用。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弥补了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缺项和不足,帮助其认识到备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使其增加教学经验。
三、成全自己--在提出问题镇南关经受了锻炼。
对于提问题的老师来说,提出什么养的问题,什么火候提出问题,如何提出问题等等,都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并谨慎处理和把握。培养有质量的追问能力,至少要求追问的老师十分熟练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教学要求,并对其有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良好的驾于课堂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把问题追问的既好又到位。
第二篇:团队研修
关于《端午节》的思考与实践
柳城县柳侨学校语文学科研修团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柳侨学校语文学科研修团队的代表人。我们的团队成员有罗美燕老师和我两个人。在参加这一次的赛教课活动中,通过对参赛课《端午日》教学目标的学习、研修及备课、研课、反思、改进和参赛等活动,我们学校的教师从活动中得到历练与提高,受益匪浅。现在我把研修的过程说一说。主题研修:
通过对这文章的研读,我们最终把课题的主题定为:
1、通过了解湘西茶峒人民过端午的习俗,达到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解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去描写一个场面。教材分析: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要求学生读课文,结合调查,了解家乡的风俗进而了解祖国和世界各国的风情。《端午日》是本单元中内容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一篇,起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并反映生活的重任。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习俗,着重描写了赛龙舟和追鸭子的场景, 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对于这样的文本,除了让学生掌握精彩的场面描写方法之外,更应该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学习,了解祖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感受船手赛场上的风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学情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当然,也要考虑到乡镇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各乡镇小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再加上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较薄弱,很难一下子就能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时缺少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量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加表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同时,在设计导学案和课堂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多提供一些智力帮助。例如,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要太多,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足矣。在导学案的知识准备和交流讨论这部分里,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需要理解或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答题格式、答题思路),降低答题的难度。给学生在课前或课上思考答题时垫上一块垫脚石,使得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研磨历程:
当知道了赛教课题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对课题的研读。
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确定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并设计导学案。然后拿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上课,四十分钟的课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七年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差,每个学习小组里只有一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加上学生也没得到高效课堂模式的培训,基本还是按照小学的老模式学习。所以,在交流讨论时发言的学生很少,形成书面表达后的展示环节就更加没有学生展示了,结果就又走回老路,老师讲。
2、学案在上课的时候发,教师为了完成一节课任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文本的不熟悉,很难在三至五分钟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针对这一节课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地想办法改进,决定第二天用八年级来是上课。八年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要比七年级强,而且他们初一时学过《端午日》,虽然过去有一年了,但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应该没问题。再加上他们是我带的学生,而且分小组学习也有了一年。有了这样的保证,我信心满满地去第二次试教。结果,上的比第一次还糟糕。这一次的失败令我们很沮丧,我甚至怀疑自己之前的教学。沮丧之余是我更多地反思,因为教学流程没有多大变化,学案提前一节课发,学生有十分钟预习、思考。为什么在这样的班级里上这堂课还会失败呢?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跟学生的交流,得出了问题的病症所在。
1、老师学生都知道是在炒旧饭,情绪激发不起。老师没激情,学生被动地学。
2、没有教材全解(参考书),这是学生告诉我的。
3、在学生预习学案的那十分钟里,我对学生不看文本,不看学习目标和知识准备就下笔做题,答题乱七八糟的情况进行狠狠的批评,学生本来就不高的热情被我浇了一盆冷水。从这三个问题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是老师个人的问题。我不应该因为他们是我带的学生而缺乏激情,更不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做错的行为而生气发火,这无形就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了,造成学生害怕老师,特别是做错后更不敢再向老师请教了的心理。第二个问题令我触动很大,因为学生刚上七年级时,我就建议他们不要买教材参考书,一定要买也要正确使用(我教过学生如何使用参考书)。可在这一堂课上,没有参考书在手的学生真的就像瞎子摸路,答题思路乱七八糟。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答题时更不知怎样回答才完整,这一句那一句。学生依赖参考书的坏习惯不改变,学习语文的能力如何提高呢?这引起了我极大的重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把“怎样让学生没有参考书也能学好语文”当作一个小课题来研究。
分析问题的原因之后,我和罗老师在失败两次后重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修改学案。针对前两次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多次研读,在学生有疑难的地方在进行修改补充,提供了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平台,设计了现有的学案和教学流程。第三次试教拿六年级的学生来上课,文本和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提醒学生要认真阅读文本和学案里的学习目标、知识准备,最少要读三遍。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完成。要求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去感受赛场的氛围。通过课前的这些准备,第三次试教,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七八年级的学生还棒。研修收获:
一周时间,一篇课文,三次试教。这样的经历也只有参加本次赛教课才有的。在一个星期的研磨历程中,我感触颇多:
1、这已不是一次赛教,是对自己一次大的历练与提升。我教学的思想、态度,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的认知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2、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
3、力量来自于团队。感谢教研员吴婉燕老师的热情相邀,以及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篇:读后感写法的实践探索
读后感写法的实践探索
吴金亮
[文章摘要]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每批学员开展读书活动是我中心的重要内容。读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写好读后感,首先要把自己所读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作为文章的观点;然后把文章的内容与现在的现实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表现,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感想,最后,总结全文,升华感悟,使读后感具有鲜明的灵魂。[关键词]读后感 “概”、“比”、“联”、“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我向学员推荐了十一本歌颂党的书籍,要求学员选择其中的部分书籍进行阅读,在读完书后写一篇读后感。但在实际写时,发觉学员根本不会写读后感。鉴于此,我对学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以《长征故事》中有关张思德尝毒草的故事为基础,提炼主人公身上的崇高精神,把主人公的精神与当今的学员表现进行比较,联系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的不良表现,谈自己如何端正态度,以什么样的措施去改正自己身上的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使文章主题鲜明,感悟深刻,使读后感具有鲜明的灵魂。在对学员的指导中,我认为,写好读后感,必须思路明确,感想深刻。我把指导学员读后感的思路总结为如下几个字: “概”、“比”、“联”、“升”。
一、“概”
“概”就是对所读书的内容或人物事迹的简单概括。写读后感的基础是所读文章或书的内容,对文章或著作的内容要进行简单的概括。概括部分包括文章的简略内容,人物的简要事迹。特别是对写感想的内容要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针对感想的故事内容概括人物的核心精神,亮明自己的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但宜在篇首为好。以《长征故事》中有关张思德尝百草的故事为例,张思德冒着生命危险,抢在他人之前尝毒草,虽然中了毒,但却挽救了无数同志的宝贵生命,我们可以总结出张思德同志所具有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我们青年学员应学习张思德同志的高尚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对社会有贡献的灵魂高尚的人,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
二、“比”
如果只对读后感中的内容泛泛而谈,感想就不会深刻。如果把书中人物的精神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比较,文章的内涵就会深刻得多。书中的人物可能有许多闪光的精神,但我们不能写太多,这样会导致文章的中心不集中,我们不妨抓住某一种精神,以此为中心。以读《长征故事》中张思德的故事为例,以“做一个灵魂高尚的人”为核心来与现实生活中学员身上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比较,如在食堂里把整碗的米饭倒进水桶里,这样的人是灵魂高尚的人么?在和同学说话的时候,“出口成脏”、恶语伤人,这样的人是灵魂高尚的人么?在课堂上,不顾老师提醒,还呼呼睡觉,这样的人是灵魂高尚的人么?夜里,不按时休息,到网吧室里去整夜泡吧,这样的人是灵魂高尚的人么?„„这样一比较,文章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在对种种不良现象进行比较后,对青年学员提出具体要求,要求他们珍惜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良好学习环境,告别种种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学好文化知识,做一个灵魂高尚的人。
三、“联”
“联”就是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最好联系自己谈感想,还以《长征故事》中有关张思德尝毒草的故事为例,结合张思德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还可以联系张思德长征以后的事情,“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四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他们完成了任务后,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又参加了突击队,与战友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从这个故事上进一步挖掘张思德同志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结合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据此谈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谈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谈如何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谈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这样联系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使读后感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深度、有力度。
四、“升”
读后感的结尾不仅要总结全文,而且要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在总结的基础上升华文章的主题。以读《长征故事》中张思德的故事为例,应从新一代青年学员继承张思德同志的精神,新一代青年学员在新时代的理想,新一代青年对国家的责任和贡献方面升华文章的主题,这样,就使读后感有了鲜活的灵魂。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悟,其他感悟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悟,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参考文献:
[1] 写作宝典:如何写好读后感〔J〕刘玉銮《 学苑创造:B版 》2010年 3期
[2] 从《阿凡达》,我们应该学到什么〔J〕黄平《 作文升级 》2010年 4期
[3]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读后感〔J〕北风《 中国电信业 》2010年 4期 [4] 回归诗意:课外阅读的原点追寻〔J〕黄栋英《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0年 3期
第四篇:团队研修总结
语文团队“古诗教学”主题研修总结
西新区第十二小学
满园绿树春烂漫,桃展红蕊品芬芳。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与鼓励下,在所有语文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团队研修活动在此告一段落,忙碌中感受充实,辛苦中留下回味,勤劳中播下收获。
回望这近一学期的团队研修活动,让我们感受颇丰。在研讨方案之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确定了方案开始实施时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最后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与方法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向我们微笑!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古诗教学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都是难以把握的,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讲浅了没有意义,并且每个年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都有着差别。这在教学中给语文教师造成了很多困扰。我们15位语文教师经过研讨、沟通与交流,把古诗教学做为本次研修的主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研修方案,开始了我们的研修之旅。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学不懂的,就怕不愿学的,没有做不好的,只怕不去做的。专家引领中我们听了王崧舟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与讲座,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地做着笔记,有的地方没记下来,我们从头再看一遍,在看过之后,大家坐到一起讨论着课堂中的一些环节与方法,制定了符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精彩呈现中由低、中、产,年段的教师集体构课,我们团队的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向中、青年教师传授着经验,让中、青年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刘羽飞老师、张凌云老师、宫育新三位老师分别代表低、中、高学段的进行了展示课与汇报课。他们的课堂教学赢得了听课领导与教师的好评。课后大家进行了观点碰撞。对上课教师进行评课与议课,互相交换信息,达到经验共享。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大胆评点,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着集体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在对上课教师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其他听课教师也进行了片断异构,并且进行了激烈地交流。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主题研讨、专家引领、构建模式、精彩呈现、观点碰撞、片断异构这几大环节,我们团队的所有教师,从思想到行动上有一次洗礼,研修的日子里我们思考着,成长着,收获着,快乐着!享受着研修的智慧大餐,教育可以如此精彩,梦想与智慧的相逢原来可以如此激情澎湃!
第五篇:团队研修讲稿
团队研修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是学前教研组的三名成员。我们本次的班主任专业化特色研讨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班级管理。二是学生活动。三是学科整合。我们学校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共有三个教学班,学前幼儿的年龄较小,班级的管理不同于小学的管理。首先要求园所环境要优美、环境布置富有童趣,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1、孟:我认为,在班级的管理中从为幼儿营造宽松、温馨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要有一个新鲜的环境,每个学期都要对班级的环境进行重新的布置。保证有一个新颖的环境迎接幼儿入园。再就是环境布置要具有知识性,不仅要美观,要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充分的与环境相结合,不能造成空间和时间的浪费。在就是环境布置要发挥幼儿的作用,可以留出一些空白的空间让幼儿动手进行布置。让他们爱上自己的班级。喜欢上幼儿园。给幼儿一个轻松快乐的园所环境。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的来幼儿园,开心的回家去。
2、朱:我觉得孟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不仅仅要进行环境布置。还要从一日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教师应从幼儿一日生活基本要求入手,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有计划有目的地抓好班级常规培养工作。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包括入园、盥洗、进餐、午睡等。这些活动虽然很平常,天天如此,但是从这些琐事中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并请家长配合做好这项工作,从而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作息制度习惯;吃饭时,要求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挑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讲话,不浪费粮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上课时,要求幼儿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比较熟悉喜欢的歌曲或律动做为男、女小朋友入厕、喝水、收拾玩教具的音乐,这样即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了常规意识。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不怕反复的练习,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3姜:听了孟老师和朱老师的观点,我非常的赞同。对于班级的管理我个人也有一些看法。我认为班级管理也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从家园共育入手,激发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协作,孩子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家园合作中,我们认识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平等的合作与互动,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愿望会更高,态度会更积极,参与活动也会更主动。所以,虚心听取、尊重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接受合理、科学可取 的教育方法,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才能激发家长的主人翁精神。例如,我们在班级,给及时完成家庭教育作业的家长粘贴小红花;也有班级组织亲子活动时,让家长参与活动的策划、准备。在家园共庆的欢乐气氛中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是如何寓教于乐,怎样组织指导孩子活动的,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同时也让家长有主人翁的感觉。只有家长体会到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班级工作质量也就会得到提高。
听了两位老师的观点,让我对你班级的管理真的是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心《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将要发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幼儿成了一日活动的主题。那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怎才能组织好幼儿的一日活动呢?
学生活动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的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
比如:我园的孩子们就活泼好动,这也非常吻合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入手。同时让幼儿感受环境整洁带给人的愉悦情绪,让孩子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
动室。其实孩子会做许多事情,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干。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
(2)姜: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让孩子通过一次集体活动,教师及时寻找原因所在,触动他们的心灵,解除顾虑,重新激发幼儿的信心。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等等,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提供一个适宜的平台。教师在教材的提供上有意识地暗示的合作,给幼儿在不经意间搭建一座合作的桥梁。
教师可以根据价值所在,及时调整活动目标,设计一些集体活动,来解决问题。
(3)孟:表现能力的培养
在近两年我们组织的“幼儿园庆六一”的演出就展现了,幼儿独特的才艺。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力来丰富孩子的生活及教学,引导幼儿体验美的享受。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还提高幼儿间相互协作的能力。为了扩大幼儿的社交范围,教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到其他班去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交朋友。每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去和别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可以锻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
系的能力。学科整合
根据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规定。幼儿园的教学共分为五个领域。既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在纲要的编写中专家指出要进行学科整合。我隔个人认为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语言是关键的链条。每一次活动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用正确的语言组织,也要求幼儿能用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1、姜:我认为可以将语言的教学渗透在家园的合作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学习语言的方法多数为模仿。通过多种的家园密切配合,igao家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家长就会向幼儿传授语言知识。并且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孟:我认为姜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同时我要我认为,各个领域像话渗透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我想可以让语言和艺术领域相结合,做美术课上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为幼儿创设表达的机会,既能让他发挥想象力,又能曾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教师一定要充分的进行应用,让幼儿能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充分的应用,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3、朱:我认为两位老师说的非常好,我说说我个人的一点观点。在纲要中指出游戏要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在游戏中一定要
充分的实现学科整合。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特别喜欢角色游戏,这就可以在课堂中充分的利用。在数学课中。让他们当当小老师。学学老师的语言,用正确的方法组织游戏。让课堂收放有度。教师就发挥合作者的作用,既保证幼儿学习了。有保证课堂的秩序性,这样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综合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以上这些事我们学前教研组在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每个人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我相信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改进。让我们学校的学前教育更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