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某某县红砖市场税收管理的思考
对**县红砖市场税收管理的思考
**县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分布着十分广泛的页岩层,特别适合制作建筑用红砖等墙体材料。近两年来,随着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建筑建材市场对红砖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各地砖厂蓬勃兴起,这为税收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增长点,也为税收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对此作一讨论,供商榷。
一、当前**县红砖市场的税收管理现状
经过一个时期的大规模红砖行业的税源清理检查,全县国税系统认真落实市、县两级政府集中整治会议精神,加强砖厂行业税收征收管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砖厂税收清理整顿小组已建立起来,负责对工作的全面指挥和协调;分管征管业务工作的局领导具体负责抓落实,征管和税源管理单位密切配合。同时,县国税局将全县加强砖厂行业税收征管的工作方案和工作举措主动向当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促进了砖厂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税源管理上,组织分局对全县范围内各砖窑(包括罐子窑、吊丝窑、轮窑、隧道窑等)逐户进行了实地调查,摸清了其生产经营地点、产销规模、生产周期、设备状况、生产能力等情况,对砖厂行业分乡镇分户建立了详细的征管档案,包括地址、从业人员、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纳税情况等,户籍管理得到了规范和加强,漏征漏管现象得到一定遏制。
2009年,全县国税系统征收入库砖厂税收***万元,占去
年同期313.10%,增收242.3万元。在突击式的清理检查后,税额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出现了良好的开局和态势。虽然目前全部纳入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但从税收的各个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红砖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经过前期的清理整顿,红砖行业得到了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以电定销,以销定税”虽然收到较好效果,但又暴露出新的问题。部分砖厂纳税人认为用电量计算应缴税款不太合理,提出有些砖厂存在转供电、民用电或机器设备和窑的类型与其他砖厂不同等原因,要求下调每月的用电量。
(二)执法风险加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降低,增加税收征管难度和执法风险。年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砖厂,如果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税、管理,税负水平和营业成本都将增加,征管矛盾和执法风险问题比较突出。
(三)征管方法和手段滞后。部分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掌握不全,普遍忽视对纳税人的物流、资金流及生产经营信息的采集、掌握,一些该录入计算机的信息末及时录入或录入不准,对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比对不够,与国土、行业协会等单位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不够畅通。
形成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纳税意识不强,纳税遵从度较为薄弱。近年来,税务机关经过坚持不懈的税法宣传,社会整体纳税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是仍有一些小企业老板受私利驱使,缺乏诚信纳税意识,靠偷
逃国家税款发财的仍大有人在。
(二)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导致管理疏漏和执法风险加大。管理人员认识上不到位,只注重抓大的税源,抓经营规范、有门面,易于管理的“双定”户,而对经营不稳,税源难以控管,管理起来耗时又耗力的砖厂税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同时,随着机关基层“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基层分局的人员大都调到城区,少数留守者人心浮动,对农村税源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工作激情,管理的深度和强度不够。
三、加强红砖行业税收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税法宣传,营造诚信纳税的氛围。以每年的税收宣传月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对砖厂行业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其税法遵从度。注重提高砖厂业主学习税法的自觉性,讲究学习效果。税收管理员要为每户企业建立税收宣传档案,将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发放到各砖厂业主手中,使企业业主及财务人员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税收法规、政策,明确其权利、义务、法律责任,提高其及时、真实、准确申报纳税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强化风险教育,树立责任意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实施以属地管理为主,分行业管理为辅的模式,建立严格的科学考核机制,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管理员要及时为砖厂办理税务登记证,及时将其纳入日常管理之中。主管税务机关应明确专人,负责本辖区砖厂的征管协调工作,加强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促进征、管、查的有机协作。
(三)严格税收政策和管理规定,对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全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建立健全账务,规范管理。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收到较好效果。同时,严格执行市局规定的最低税收负担预警值,按月发布砖价信息。按照全县从事砖瓦窑生产的纳税人的规模、产能,按照《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7号)的规定建账核算,督促纳税人建立健全账务,对于未按规定期限建立健全账务核算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重新核定其应纳税额。对于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
(四)在摸清砖厂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砖厂抓好业户典型调查,根据典型调查和测算结果以及砖厂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市场销售价格等综合因素,按照市局最低税收负担预警值的范围,确定我县砖厂行业最低预警值标准,预警值标准在严格执行市局的“以电定产,以产定销,以销定税”的基础上,适当采取以下五种方法综合运用,进行比对:①“行业对比法”,根据同行业中相同或类似规模、地段(乡镇)、质量等因素,进行横向对比,以确定其生产量;②“工资监控法”,依据工人的工资计件标准及工人的数量,推算出砖瓦的本期产量;③“产量计算法”,通过窑洞的装砖容量和生产周期,掌握其生产数量;④“电费测量法”,通过制砖、烘干等主要生产机器设备的用电量和单位生产量,在剔除损耗率的前提下,计算出砖瓦的生产数量,-4-
从而推定本期销售数量,再根据销售单价计算其应纳税额;⑤“信息交换法”,根据砖行业协会,安全管理部门等提供的信息,多层面、全方位对砖瓦窑的出窑数量进行测算。按照测算掌握的数据,在综合征管软件内设置砖厂定额标准和调整系数,即每度电生产25匹砖,并确定每匹砖0.02元的最低增值税税负预警值。
(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工作长效性
——建立统一征管制度。按照市局最低税收负担预警值范围,我局确定每度电生产25匹砖和每匹砖0.02元的最低增值税税负预警值,统一按查帐征收或查定征收的征管办法进行征管。对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按一般纳税人进行征收管理。对砖厂税收单独纳入税源管理单位实行绩效考核,建立规范的征纳秩序。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由县电力公司各供电所定期提供砖厂用电数据,并将砖厂用电信息作为砖厂生产、销售和确认是否停歇业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强与工商、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地税部门建立建筑企业用票情况双向核查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互动局面。
——建立三级巡查机制。加强砖厂巡查巡管,定期或不定期实地三级巡查(即县局、分局和税收管理员),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依据用电量和生产设备数量核定企业的销售收入;税收管理员到砖厂生产经营现场进行巡查,并作好巡查情况记录,规定税收管理员按月到各砖厂实地巡查不得少于3次,分局领导每月巡查不得少于1次。
——建立停复业加(启)封制度。要求砖厂业户停业、复业都要向主管国税机关书面申报,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停业、复
业手续。砖厂申请停业的,填写《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送交主管国税机关,主管国税机关按程序签具意见进行登记。对已熄火停业的砖厂,在窑门、制砖机等专用设备上加具封条。砖厂需恢复生产的,必须事先向主管国税机关报告,由主管国税机关派员现场启封。对纳税人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严格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补征税款。
——建立发票监管制度。加强砖厂行业发票使用情况的日常检查。要求税收管理员不定期下户查验砖厂纳税人手中结存发票,季度内不得少于2次,在验旧换新时,办税服务厅发票管理岗对存根联与发票联严格比对,防止“虚开”,并对超定额部分按规定补征税款。
——建立涉税指标登记备查制度,对企业投资规模、工人数量、工资发放、发票管理等情况详实记录,定期核查。
——建立数据分析比对制度,依据企业涉税数据对其纳税情况与其销售额、实现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比对,发现异常及时实施纳税评估。
第二篇:对成员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对成员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蔡甸区局
大企业管理司成立以来,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首批45家定点联系企业包括了31家特大型国有企业、10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4家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在其他省市的基本上为其成员企业,大部分为中石油和中石化,各银行、保险公司的分行、网点、邮政储蓄所,及烟草、电信分公司等,这45家大企业纳税总额基本上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3%左右。
所谓成员企业是指企业总机构或集团母公司下的分支机构或集团子公司,本文仅限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依规定按一定比例实行征收的成员企业。如何加强对成员企业的税收服务与管理,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探索和积累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经验、全面加强跨区域税企双方的沟通与合作的需要。
一、成员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飞跃,也吸引大量国有企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落户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比较发达的区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伴随着这些国有企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大,其成员企业也分布全国各地,对当地的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从最近几年作为发展地位中的中西部的发展经济速度为例,2009湖北增长为13.2%,而作为西部重镇,四川增长为14.5%,在东北基地,辽宁增长13.1%。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沿海的广东增长为9.5%,浙江为8.9%,上海更只有8.2%,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从2010年武汉税收收入看,实现国税百亿元区有两个,而带动实现的除了武汉的支柱企业汽车、烟草、钢铁、电子、石油外,这些企业作为武汉市经济的支柱,在武汉市经济工作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成员企业税收管理中的难点
加强成员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是确保大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企业通常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点多面广,经营分散,内部组织架构庞大,核算体系复杂,作为其成员企业,虽然对当地的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使国税部门在管理上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税务风险。如关联交易频繁、业务种类繁杂、政策执行和理解上各地有不同,特别是现行财政体制,税收属地管理方式,容易导致税收管理责任的弱化。
1、从实际情况看,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对成员企业申报的亏损和税前扣除事项等不能严格把关。同时,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管理权限实际上仅限于征收以及汇总申报资料的逻辑审核,与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的联系沟通又不够,造成征收与管理的脱节,一体化的集团税制并没有一体化的管理与之对应。
2、地方政府的意志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税务机关的行为。各地的子公司成为纳税大户,地方政府为留住税收,强烈要求就地纳税。而公司占用地方资源较多,对生产经营所在地的依存度大。为了协调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照顾地方利益,公司申请所得税采取部分就地预交的办法。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
平时严格管理,成员企业也不能在当地纳税 地方税源未在地方实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收益,地方财政收入未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种状况必然促使地方政府干预正常的企业经济行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行为。
3、纳税地与经营地的不统一,加剧了税收管理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管理弱化。汇缴纳税的成员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汇缴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几乎是不可能去实地了解企业情况的。如果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监管力度不足,或者两地的税务机关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顺畅,必然造成管理的弱化,容易形成税收的流失。
这些税务风险的存在,既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使国税部门增加了日常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因此,国税部门组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通过提供针对性的、高层次的纳税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纳税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合法经营、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对成员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如何加强对成员企业的事前税收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笔者认为一是加强以纳税服务和管理,建立定点联系成叫企业涉税诉求“直通车”制度,深入开展个性化服务。对定点联系企业开展管理与服务,建立服务定点联系企业涉税诉求的快速通道,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二是应厘清“监管”与“管理”的概念,从理念上重视成员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对成员企业的纳税管理称为“监
管”,容易将“监管”等同于“代管”、“替别人做嫁衣裳”。这不能不说是对成员企业管理缺位的一个观念性原因。三是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成员企业管理积极性的税收工作考核机制,改变长期以来以收入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实行以综合质量管理,制定详细的成员企业税收管理办法,建立严密的工作考核机制,构建总局、总机构所在地、总机构成员企业所在地三级立体交叉的纳税管理体系,重点考核当地税务机关对成员企业纳税的管理情况以及与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信息沟通情况,及时堵塞税收漏洞。四是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出台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是落实大企业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的重要举措,是帮助企业减少纳税遵从成本的重要手段。税企双方都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税收管理实践,以风险为导向,前移税务管理重心,加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督,把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的自我防控,积极与企业界的风险管理专家一起探讨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尝试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差别化管理,并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税收风险“免疫力”,同时,依据企业税务风险程度,实施有差别的税收管理,让有限的管理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第三篇:对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对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联系邮箱:scbzjdz@sina.com
一、税源现状及前景
(一)基本情况:第三税务分局所辖范围共有67户纳税人从事建材生产经营业务,税收入库已占分局税收任务的70%以上。其中:一般纳税人1户,小规模纳税企业1户,个体工商业户65户;从事钢材生产销售业1户,水泥生产销售业1户,页岩砖(瓦)加工销售业32户,预制件生产加工业28户,沙石开采销售业5户。
(二)生产经营情况: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房地产业市场疲软,从而给建材市场带来了较大影响。特别是2009年,各类建材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如某钢材生产企业,今年钢材的价格每吨与去年“高峰期”相比下降近3000元。该厂2009年1-4月实现销售额565586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49214元,亏损99169.55元,与去年同期利润85971.86元相比,增加亏损185141.41元,实现税金比去年同期减少36861元。同时,页岩砖行业形势严峻,今年销售价格与2008年下半年相比,每匹下降0.1元多,但煤炭价格、人工工资等成本并没有下降,导致纳税人生产经营亏损严重。加上由于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双重机遇”,部分纳税人投资新(扩)建了页岩砖加工项目,页岩砖等建材产品形成“积压”较多,导致部分纳税人不得不停业停产。
(三)建材行业前景估价:2009年既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10周年,更是四川加快建设美好家园、加快建设
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之年。一方面,**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环境,需要大量砂石、水泥等建材,其数量无法统计。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加上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部分单位“危房”改建等,建材市场前景还是比较看好。
二、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准确掌握。相当一部分建材业户由于生产经营不正常,且生产经营场所在偏远农村,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难以核实。加之建材料行业供货对象的特殊性,又是现金交易,且绝大多数纳税人系个体经营,财务核算不健全,不填开使用发票,导致税收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较低,取得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资料较难,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比对、分析等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致使日常税源监控管理不到位,税务机关对帐务不健全的纳税人税额核定“取证”十分艰难。
(二)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较为淡薄。由于税收的执法过程是从纳税人手里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过程,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这种国家与个人或集体间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征纳双方之间一种特殊的矛盾关系。绝大部分纳税人出于自身利益,对税务部门或者执法人员采取许多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不交或少交税款的目的,不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不按期申报缴纳税款等问题较为普遍,有的纳税人甚至采取“躲避”的方式拒绝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管理。
(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乏力。纳税人能否依法纳税与纳税人以及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认知度等密切相关。目前,由于部门之间配合不够、信息不畅,机制不全,给纳税人编织了“逃税之网”。特别是发票作为经济活动中的收付款凭证,它既是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也是税收监控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在购买建材产品时不按规定取得发票,项目拨款单位仅凭“合同”与施工进度拨付款项,项目审计单位也未对“合法”、“有效”的原始单据(发票)实施监督,滋长了建材生产经营纳税人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违法行为,税务部门“以票控税”的手段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四)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不够配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二十八条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必须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同时,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规定,纳税人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而小规模纳税人则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导致同行业之间税负不平衡,造成征纳矛盾。
(五)税务部门对纳税人账务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纳税人应当依法设臵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和核算。《个体工商业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6‟17号)就纳税人必须建立健全账务的“情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税务机关在要求纳税人建立健全账务方面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导致一些纳税人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账务。
三、加强税收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税法宣传。一方面,要向纳税人广泛宣传有关发票管理、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讲明利害关系,积极引导纳税人学税法、懂税法、用税法、守税法,进一步增强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另一方面,要围绕“税收〃发展〃民生”主题,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建筑施工单位在购买建材产品时,必须向出售方索取合法、有效发票。同时,要注重引导项目拨款单位以及项目审计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发票管理规定进行有效监督。
(二)强化建账管理。积极引导建材经营纳税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臵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对部分建材行业纳税人实行查账征收。同时,对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不建立健全账务或者不申请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一律按照销售额依照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未按照规定设臵、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依据《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三)严格依法治税。要围绕“征管主业”大力实施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切实管住纳税人户籍和税基。同时积极参与巴
州区政府组织的房地产市场专项检查,了解掌握建材生产经营纳税人及建材使用单位及个人获得建材行业纳税人的实际销售数据,对检查中发现纳税人偷、逃税等税收违法行为,严格按照《征管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处罚,从而规范建材行业的税收征管秩序。
(四)建立协作机制。要加强建材行业税收管理,应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调机制。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成立由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定期召集城建、国土、交通、林业、审计、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电力等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一方面,要求各支款单位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作为财务报销凭证;另一方面,相互通报交流建材行业生产经营纳税人有关生产、经营信息与建筑施工项目情况等。
(五)加大纳税评估。通过日常管理中所收集到的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资料,如生产经营规模等税源监控情况,结合纳税人的发票使用、财务核算与生产经营变动等情况,进行纵向、横向比对,及时发现异情况,采取有效手段进行评估分析,提高评估质量,用证据、事实说服纳税人,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六)提高队伍素质。税务部门既是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是重要的社会服务部门,国税队伍的结构、素质状况,决定着税收工作的质量。必须结合税务部门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国税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与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篇: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税收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税收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30日来源: 本网原创
作为国家鼓励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各类税收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上,此条规定将原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扩大到了全国范围。新法实施后,高新技术企业也由原来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为了产业优惠政策。2008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以下称《工作指引》)并配套制定了《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这些政策进一步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门槛、加大了优惠力度,加强了扶持的针对性,扩大了扶持范围。但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批准范围过大,认定过多过滥,审批不够严格。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税务机关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局面,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被滥用,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本文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是15%低税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减免转让技术收入等。这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寻求各种途径,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的缺陷
1.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重直接优惠轻间接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最终经营结果的减免税,是一种事后的利益让步,对引导企业事前进行技术进步和科研开发的作用较弱。而税收间接优惠方式(税基式优惠)则侧重于税前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税基的减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有助于事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主体的资金来源,充分体现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图,达到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2.高新技术企业税前列支不合理,名义利润与实际利润差距大,影响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智力、高风险、高竞争的特点,而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软件行业例外)还是一般企业,对计税工资列支、技术性无形资产摊销、生产设备折旧实行统一的列支办法,不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创新。现实生活中,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吸引高科技人员,不仅给这些人员支付高薪,还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由于福利费的税前限额扣除规定,从而造成应纳税所得额虚增,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使得企业实际利润率下降。
3.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作为促进科技发展的税收政策应该有其系统性,而不应是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具体表现在:(1)缺乏如何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改革传统技术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2)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优惠如何使用以及如何鼓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方面缺乏系统性。
(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税务机关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缺乏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初审联合机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一般先按属地原则交各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核实,并会同当地税务、财政部门商同形成统一意见后,在规定时间内向省认定办公室报送核实情况。市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初审阶段的具体工作中如何形成合力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项目申报、税收、财务研发评价上缺乏一个清晰的标准尺度,一定程度上存在共识与合力之间的盲点与困惑,使认定前的初审程序流于形式。
2.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性指标不足,导致研发费用等归集核算不规范。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科技人员比例方面均存在问题。一是研发费用核算指标不足。例如某企业申报了三个项目,经费预算各为150万元,事实上三个项目的科技含量是有明显差别的,而该企业在核算研发费时一律采取先归集再除以三,而且该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薪所得为人均1500元,如此不符合常规的做法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明显不相称。二是科技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不足。例如:有的企业将没有文凭人员全部转为劳务公司人员,派部分人员火速函授拿文凭,再到外面聘请部分人员,有的企业干脆重金买文凭。
3.外购专利装门面,束之高阁获优惠。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的企业所购买的专利与企业产品或技术毫无关联,有的企业准备每年外购一些专利来撑住高新技术企业的门面。例如:某企业2009年一共有十个专利,而其中只有三个专利是可用于自己的产品。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4.关联企业存在利用研发费用避税的问题。利用研发费是关联企业进行避税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联企业之间利用研发费避税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委托开发或购进先进技术,即关联企业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研发,包括实验、技术开发或从关联企业一方购进先进技术等。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政策,对委托方和购买方而言可以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对受托方和卖方而言可以享受技术转让所得免税或者其他技术类优惠。二是合作开发,即关联企业在集团层面进行某项技术的联合研发,进而共同享受该项技术带来的预期效益,达到收入和利润转移的避税目的。
5.参与高新技术企业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参与高新技术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时,未按照《工作指引》和《认定管理办法》要求规范操作,鉴定报告存在虚假成分。有的企业申报材料中所附大专文凭人员是指公司所有具有大专文凭职工,并没有限定于科技人员范围内;有的企业其研发费用单
一、额度小,特别是土地租赁费,企业的申报材料及数据均为中介机构一手操作。中介机构的“没条件创造条件”做法造就了一些“伪高新技术企业”。
6.高新技术企业后续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在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后续管理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存在调查核实不及时,政策把关不严的现象。例如:有的企业账务核算不规范,税务机关鉴定其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为核定征收,按照《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国税发【2008】30号)以及《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77号)的规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是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当地税务部门却未予制止。
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思考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完善涉及面很广,笔者思考如下:
(一)恢复对研发设备一次性扣除规定
高新技术企业在优惠期内,专门或直接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等,但用于出租或研发与生产合用或混用或难以分清的除外)实行加速折旧。并建议恢复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6】6号)相关规定,如凡直接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二)允许高新技术企业计提技术研发风险基金,但不能作为研发费加计扣除的内容
具体可以作如下规定:在申报高新企业之前的一年就允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所确认的收入计提技术研发风险基金,计提当年允许税前列支。但如果申报不成功,允许连续保留二年,第三年一次性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果申报成功,则必须每年按照一定的增幅加大研发经费的有效投入。
(三)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再投资抵免
凡通过第二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境内居民企业)可以享受再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前提条件是必须货币投资或增资,而且必须要确保三年内不得减资,否则又会出现假增资实骗税的结局。
(四)其他一些优惠政策
比如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有效期内,享受由重大交易如对外投资或资本运作中产生大额税款的可以延期纳税等措施来调抵税基。还可以规定每年新增研发费用(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研发费)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税收抵免。
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使企业全面了解《认定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并熟练掌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举办对内对外培训班。举办由科技、财政、税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及政策解读培训班,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在各部门中享受的优惠政策和管理重点,以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对外举办实务操作培训班,按照《工作指引》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尽早申报,帮助暂时存在问题的企业整改解决,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并持续发展。
(二)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核有效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的初审对申报资料是否完整、真实、有效起着关键作用,建议建立健全科技、税务、财政部门联合审核机制,制定详细的包括程序、时间、内容、分工在内的认定前审核方案,根据企业申报的材料,按照对口业务分解到各个部门,通过会计账薄、财务报表、工资表、所得税申报表等资料核算相关数据,检验高新技术(服务)产品收入、科技人员比例、研发费用归集是否《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从源头上及时遏制。必要时应深入企业进行实地核实。
(三)督促企业加强和完善研发项目制度化建设
按照《认定办法》及《工作指引》的规定,企业在进行高新技术认定后,如果科技、税务、财政等管理机构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及其相关税收政策落实产生争议的,有向认定机构申请复核的权利,以确定企业是否应继续保留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取得高新资格后,仍应继续保持企业认定高新的各项条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重新复审时,仍需要提交研发费用等各项资料。通过认定的企业应当及早对研发活动、研发费用等予以制度化,使得有关高新认定的要求能够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得以体现。
(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工作的后续管理
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台账,主管机关应不定时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人员变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台账。二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关联企业及关联业务往来台账,对关联业务往来价格、费用标准等实行备案管理。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时要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四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纳税评估和检查。
(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征管过程中,应加强对从事鉴定工作的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如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未达到高新技术标准,而中介机构与企业共同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查实后,逐级上报省认定办公室,建议取消其参与认定工作资格。
(六)规范执法操作,创建公平纳税环境
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监管,应从源头堵住漏征漏管的漏洞,从企业的资格备案到经营轨迹的全程跟踪到最后的审核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创建了公平纳税秩序,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也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第五篇: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2014-03-11 15:25: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山东省平度市地税局 | 作者:李旭春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现行公司法的12个条款,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无论是国务院的通知,还是公司法的修订,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注册资本制度改革。通过本次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必将极大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与此同时,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税收管理也必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变化,从现行的税收政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加强税务管理和修改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本次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及变化内容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2.改革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3.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可以自行或者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4.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商登记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积极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服务保障。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二、现行与注册资本相关的主要税收政策
现行与注册资本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税种:
(一)印花税。
主要是针对记载资金的账簿和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相关规定。“记载资金的帐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帐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利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共5项产权的转移书据。股权转让是财产所有权转让的一种形式,转让双方都要按照规定税率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政策针对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笔者对各个文件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
1.适用应税项目问题:
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法人股东转让股权属转让财产所得并入转让股权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价款核定问题:
股权转让价款是股东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以其实际成交价为股权转让价款,从中不得扣除任何项目。股权转让对价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但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或者无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股权转让对价为有价证券或权益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或市场价格核定。
股东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款属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或类似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也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核定。
3.应纳税所得额核定问题:
(1)一般性股权转让(完全的股权转让,债权债务随之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计税成本是指股东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自然人股东部分转让所持有股权的,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按转让比例确定。
(2)承债式股权转让(全体股东,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协议约定时间以前的债权债务由原股东负责,协议约定时间以后的债权债务由新股东负责)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和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以及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
债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长短期债权,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等长短期债务。
4.自然人投资资产评估增值计税问题:
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自然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出资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自然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若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追缴个人所得税。
自然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5.涉及账务及凭证扣除问题:
股权变更企业原股东在计算股东股权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必须有真实合法有效凭证,否则,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扣除。
企业账务处理应当符合真实性、确定性原则,账簿记载应与各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相
对应,符合逻辑,对虚假的事项具有合法票据也不得扣除。
对股权转让协议(合同)签订前,股权变更企业账簿已真实记载且有合法有效凭证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允许扣除;未记载的不得扣除。
6.无偿转让股权计税问题:
(1)对于继承、遗产处分、直系亲属之间无偿赠予股权的情况,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要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赠与人和受赠人亲属关系的公证书、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公证书(或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证明)、《继承公证书》等相关证明,并填写提交《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主管税务部门应认真审核并留存复印件。
(2)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深入调查无偿转让股权的真实性,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应核定其转让价格,依法补征个人所得税,并依法进行处罚。
(3)对于无偿赠与再转让的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股权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对于其他情形的自然人股东将股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股权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7.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对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8.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1名或多名个人投资者以股权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企业100%股权,股权收购前,被收购企业原账面金额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未转增股本,而在股权交易时将其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并履行了所得税纳税义务。股权收购后,企业将原账面金额中的盈余积累向个人投资者(新股东,下同)转增股本,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1)新股东以不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已全部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中,对于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部分已经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部分未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企业股权后转增股本,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即:先转增应税的盈余积累部分,然后再转增免税的盈余积累部分。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政策主要涉及两大主要方面,一是股权转让。二是为防止资本弱化而规定的利息税前列支问题。股权转让包括简单的法人股股权转让所得,要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
收企业所得税规定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股权变动的复杂问题;资本弱化主要包括未缴清实收资本借款利息税前列支问题和关联关系借款利息列支比例问题。股权转让所得类似于自然人股权转让,不赘述,主要归纳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
1.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扣除。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同时从事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其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应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没有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条有关其他企业的比例计算准予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
企业自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2.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企业一个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和。
三、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当前税收管理及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印花税方面。由于实收资本制度改为认缴资本制度,纳税人以认缴资本承担债务责任,那么记载资金账簿的印花税收入规模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显现,该税目印花税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存在纳税人在认缴资本的基础上,可能会有不定期实缴资本情形的出现,该税目印花税的管理也从一次性管理方式转为多次连续性管理,必须加强对该税目印花税的日常管理。另外,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股权是否可转让?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股权转让所得额如何确定?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和个人所得税存在一样的问题: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其次,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本弱化相关的政策失去了基本的支持依据,那意味着企业从关联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借贷利息支出基本上不能列支了?这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否相符?
四、对现行税收管理及政策进行完善的建议
(一)印花税方面。
1、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在现行印花税政策不作任何改动的前提下,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自动电子审核分析比对,筛选存在实缴资本的情形,及时通知纳税人补缴印花税。同时,建议对实行了二十年的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的政策进行调整,能否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政策对接,对实行认缴资本制度的纳税人,直接按照认缴资本征收印花税。
2、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基于现行《公司法》的调整,既然实收资本制度转为认缴资本制度,那就有法律支持,其股权当然是可以转移的。问题的关键是其成本、转让价格如何确定。举例说某企业甲乙两个股东认缴资本1个亿,各占50%比例,无实缴资本。公司经营两年后,甲股东将股权转让,此时的账面净资产为2000万元,为简化起见将账面净资产全归为未分配利润。此时,其持股成本从账面来讲应该是0,其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不能低于1000万元,假如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就是1000万元,那么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就应该是1000万元。与传统的实收资本意义上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大幅减少。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
个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计算也突破了传统的实收资本思维,接上例,甲方其持股成本是0,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是1000万元,其股权转让所得即为1000万元,应缴所得税200万元,这种理解方式应该是符合其账务处理实际的。这颠覆了过去税务机关以实收资本制度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理念,税务机关必须在管理手段、内容等方面做迅速的调整,如税务登记时记录的资本方面内容必须马上转为认缴资本金额、比例,股权转让时的成本必须按照账面实收资本的比例计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部分企业的1元1股;其股权转让价格是完全可以低于认缴资本的,关键是做到根据账面净资产进一步评估判断其转让价格的合理性。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
法人股权转让所得和自然人股东情形类似,不再赘述。重点关注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在新政策下的执行问题。在新的认缴资本制度下,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的债权与权益投资比例可能失去了分母,再计算已无意义;对未交齐资本期间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已显多余。在新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模式下,固有的惯性思维必须打破,如何才能实现所得税政策与改革的步伐同步?笔者建议,或直接废止资本弱化相关规定,既然是企业发生的正常财务费用,允许企业列支就是,当年的计税工资制度可以取消,真实的财务费用列支也不应该不可以;或改革现在的政策规定,以认缴资本作为计算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比例的基数,废止关于未交齐资本金从而导致对应部分借款利息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