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设置必要性及具体模式探讨
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设置必要性及具体模式探讨
但未丽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在我国设置的必要性及具体模式,建议在司法部和省(直辖市)级、地(地级市)级、县(县级市、区)级司法部门分别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进行各级社区矫正的业务指导、部门协调和组织必要培训,主张除司法部外,社区矫正的管理机构设为三级,即:1)在司法部设立刑罚执行总局,下设监狱管理局和社区矫正管理局:2)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则设立刑罚执行局,下设监狱管理分局和社区矫正管理分局;3)在地(地级市、自治州)和县(县级市、区)级则分别设立社区矫正处和社区矫正科。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关键词】: 社区矫正 管理机构 设置模式
【分类号】:D926.8
【正文快照】:
我国要在刑罚执行领域推行社区矫正制度,机构建设是继法律依据之后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据1997年的统计,美国社区的矫正机构共有2931个,其中缓刑办公室有812个,占2
7.7%;假释办公室有486个,占16.6%;缓刑和假释合署办公的机构共1633个,占55.7%,[1](321页)而我国的社区矫正制
第二篇:检察机关设置案件管理机构之必要性探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检察机关设置案件管理机构之必要性探析
检察机关设置案件管理机构之必要性探析
摘 要 自高检院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后,案件管理工作进程进入快车道,全国多地检察机关陆续设置专门案件管理机构,案管工作全面推开,收效逐步显现。本文从适应改革发展、贯彻法律规定、解决办案矛盾、发挥案管职能等四个方面,对检察机关设置案件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进行了思考分析,以期释疑解惑,明确职责,推动案件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案件管理 案件管理机构
作者简介:哈杨,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4-02
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将“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综合考评”确定为工作要求和目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检察机关设置专门案件管理机构对于推进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将具有里程碑的深远意义。但就全国范围来讲,特别是基层检察院设立案件管理机构,尚处于不断摸索总结逐步推开的阶段,在指导理念、基本原则、职能划分、运行方式、实际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和置疑。因此,“对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检察干警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案件管理机构的职能认知,有助于案件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与完善”。笔者仅就检察机关设置案件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各地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曹建明检察长在高检院报告中提到,目前全国共有2667个检察院成立了案件管理机构,这一数字占全国各级检察院总数比例接近83%。就已设立案件管理机构的形式、名称及职能定位来看,不尽相同,譬如“有的是单独设立,没有相关机构合并撤销;有的是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侧重于综合业务与信息参谋作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有的与控申部门合署办公,侧重于案件受理和窗口服务功能;有的与研究室合署办公,侧重于决策参谋与案件质量把关;有的名称为案件管理处(科),有的为案件管理办公室,有的为案件管理中心。”笔者认为,独立设置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不仅仅是对检察机关既有案件管理模式的整合归口,更不是简单地增设一个编制新设一个部门,而是标示着吸收新的管理理念运用新的管理机制,是对传统案管模式的巩固继承和变革实践。
二、设置案件管理机构是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必然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案件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推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检察机关成立专门机构对案件进行集中管理,是深化案件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和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3年6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决定》,要求各地检察机关结合实际建立案件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案件管理机关。2011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十二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案件管理工作。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标志着案件集中管理制度在高检院正式推行。随后,全国范围内尚未成立案件管理机构的检察机关加快了建立机构开展工作的步伐。
检察机关原有的案件管理模式,是在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宏观管理下,层级条线管理和业务部门自主管理相结合、纵向管理和横向制约相结合的模式。实践中,一个案子从进入检察诉讼环节开始,在原有案件管理模式下,各个业务部门都是各管一段,缺乏对案件办理全过程、各个办理环节的有效跟踪监督,势必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地显现出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纵向管理造成了检察长难以统筹管理办案情况;二是垂直的层级管理模式制约了业务决策,影响了办案效率;三是业务部门的自我管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办案权和管理权,造成管理缺乏透明度;四是横向制约存在不足,案件管理指标化、数量化,原有的评价模式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办案过程和效果,管理的行政色彩浓重而司法属性弱化,偏离了检察业务管理应有的价值追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传统案件管理模式上的不足,加剧了办案程序和案件实体上不规范问题的产生,侵害了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弱化了法律监督职责,影响了执法公信力。因此,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要求和期望值不断增强,而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工作和检察干警执法形象暴露出诸多问题,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法办案能力的不足日益凸显,这些实际问题都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案件集中管理是对传统的检察机关内部粗放式管理模式的有力补充和完善,目的在于将业已形成并具实效的宏观管理、纵向管理、内部管理、重点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各种管理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立体多元全面系统的管理网络,不断强化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加强规范执法,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检察机关设置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对进入检察诉讼环节的案件进行集中管理,是契合和适应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的时代需要和必然要求。
三、设置案件管理机构是贯彻上位法的实施路径和应然性要求
2013年1月2日,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在管辖、辩护与代理、审查起诉等各编章节中都对案件管理职能作了具体规定。新实施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十五章也专门对“案件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新修订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细化了检察工作中的执法办案流程,增加了案件管理等内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作为检察机关最高的司法解释和工作规范……案件管理工作也成为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
为适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刑诉规则》,进一步贯彻落实高检院提出的“强化法律监督和强化自身监督”并重的工作要求,以积极的应对来回答“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检察机关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观念,推动案件管理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需要适时引入现代管理学理念,建立“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管理新机制”,从创建机构、明确职能、基础建设等方面夯实案件管理工作的根基和发展路径。
四、设置案件管理机构是解决执法办案矛盾、检验发挥案管职能作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有效途径和实践载体
当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特别是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检察院,面临许多制约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困难和瓶颈,案多人少、检察官断代、案件积压过多、办案人员疲于应付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执法办案的持续科学发展和检察权的高效公正运行。由于基层检察院在各级检察院中承担着繁重的办案任务,业务部门一个办案人常常既要阅卷、提讯、出庭、制作结案报告,同时又要承担接待律师、订卷、制作法律文书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势必造成办案精力的分散,影响办案质效的提升。因此,针对目前检察机关案件办理和内部监督管理现状,亟须设置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由专门的案件管理部门对进入检察诉讼环节的案件进行统一受理、分流、跟踪、预警、监控、送达,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平台和快速扫描、实时查询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法律文书开具、律师电子阅卷、涉案款物监管等项工作实现高质高效的内部网上流转,使办案人员真正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管理机构职能(管理、服务、参谋、监督)进行厘定构建的框架下,案件管理部门需要承担大量地事务性工作和管理职能。但在具体实践和运行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对案件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是过于强调案管机构的“服务”职能,将案件管理部门视为“案件收发室”或“大内勤”;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案管机构的“管理”职能,在正常的办案程序之外,多增添了一个环节。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检察机关原有案件管理模式在检察干警头脑中的思维惯性和执法办案的行为惯性,也预示了案件集中管理工作前进的阻力和困难。
多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对案件管理职能作用和职责范围进行了长期反复艰辛的论证和实践,一些基层院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模式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诸如广东深圳、江苏昆山案管模式,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实用性。通过典型示范的有益探索和先行先试的经验总结,对案件管理工作的职能定位和灵活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认识和清晰的发展方向。基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必须立足检察工作实际,在对案件进行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程、动态、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与办案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最大限度地调动办案部门和检察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促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案件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检察工作全局的重要工作,也是基层检察院基础性工作的重要一环。案件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优与劣,直接决定了上级检察机关对检察工作的掌握和决策,直接影响到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三个效果”的统一,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全面推进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案件管理机构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和使命。
注释:
黄平亮.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分析.2003.卞宜良,林学华.案件集中管理实践改革思考.2006.王东.在全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推动会上的讲话.2005.------------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我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具体程序?
我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具体程序?
1、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设立、撤销、变更或者合并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人代会闭会期间,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2、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由国务院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决定。
3、省、自冶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请国务院批准,最后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4、自制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5、省、自制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构;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他的派出机构。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立,在上级政府批准的编制总额内,由各工作部门报请同级编制部门批准。
第四篇:浅谈锻造我国社区矫正“阶梯式”管理机构
浅谈锻造我国社区矫正“阶梯式”管理机构
李沐阳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会资源教育和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非监禁式社会改造罪犯的总称。随着刑罚执行理念从简单的惩罚到教育的转变,随着个别预防理论和教育刑理论在刑罚执行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式、开放性的罪犯矫正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作为“社区矫正”发源地的英美国家,他们的社区矫正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在矫正理念、矫正法律制度,矫正队伍结构等方面都相当完善。
美国社区矫正的管理机构具有多样性:既有政府的管理机构,又有非政府的管理机构;既有垂直的管理机构,又有平行的管理机构;既有矫正部门下设的管理机构,又有法院系统下设的管理机构;既有成人的管理模式,又有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在设置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社区矫正的工作机构。目前,美国在社区矫正的运作中,仍然在进行最佳管理机构模式的探索与选择,以实现公正与效率最大化。
社区矫正是我国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2009年社区矫正试点在全国范围铺开,正式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发展道路的里程碑,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国,其社区矫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具有比较成熟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的模式,笔者认为,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有必要结合国情,学习和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的模式。
俗话说:“事在人为”,中国社区矫正事业的深入前行和不断拓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成熟的工作理念和科学的工作队伍。其中,工作队伍的组织结构是否完备,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业务素养是否过硬,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矫正事业迈上新台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社区矫正历经8年磨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指引下,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也随着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建设的滞后性逐步显现,如何更好的推进矫正三级队伍建设、锻造社区矫正“阶梯式”管理机构,是当前社区矫正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国外社区矫正队伍模式
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包括缓刑和假释工作者,2004年,在美国的社区矫正对象中,缓刑人员有415万,假释人员有76.5万,社区矫正对象占美国所有正在服刑人员的70%。虽然部分州缓刑和假释的管理是分别进行的,但是大多数地区,社区矫正工作者是兼管缓刑和假释人员的,缓刑和假释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政府或法院的工作人员,一般列入公务员序列。
为了避免在工作中的杂而不专,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专业化的管理,美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一般都有更为细化的分工,目的是能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除了以上提及的缓刑官和假释官之分外,在有的州,对缓刑官和假释官的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和犯罪类别又作了进一步的分工,如有的工作人员侧重分管判决前的或假释前的报告,有的侧重对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矫正服务;有的按照罪犯的类别,要求工作人员对财产型犯罪、滥用毒品和酒精的犯罪以及性犯罪者进行分别的管理。在康涅狄格州的缓刑办公室中,缓刑工作人员可分为判决前报告缓刑工作者、分类缓刑工作者、强化监督缓刑工作者、一般监督缓刑工作者、性罪犯缓刑工作者、毒品犯缓刑工作者、技术违规罪犯缓刑工作者等。工作人员实行对缓刑和假释人员管理中的专人负责制,并保持一定的工作量,美国的缓刑和假释工作者管理案件的数量根据管理的类别和管理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根据2001年的统计,每个缓刑工作者对一般缓刑管理的平均人数是133人,强化管理的是28人,电子监控的是15人;对一般假释管理的平均人数是73人,强化管理的是25人,电子监控的是21人。在对缓刑假释混和管理中,一般管理的平均数是94人,强化管理的平均数是25人,电子监控的平均数是33人。鉴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性、法律性要求较高,因此,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选拔和配备也具有较高的要求。
对缓刑假释工作者个人的素质要求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基本知识。缓刑假释工作者应该对刑事法律、警察工作、法院和矫正的体系、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领悟。在一些司法区,特别是联邦的缓刑,由于白领犯罪的数量有所增加,当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判决前的调查和监管时,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会计和银行业务的知识。②个人素质。缓刑假释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能力来应对各种罪犯,以及罪犯们的欺骗伎俩和敌意表露,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行使权力,与其他工作人员较好地配合,能够有条理地组织工作和准备文字报告。③承担责任。缓刑假释工作者必须勇于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是基于在处置罪犯时与其他部门打交道时产生的,并应该严格执行法律和遵守规则。④处理好外部关系。缓刑假释工作者必须能够有效地处理与不同机构和个人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刑事司法执法的范围(警察、检察官、法官和矫正工作者),另一类是社会服务的范围(处遇、福利、就业和教育)。不同的机构往往对罪犯会有不同的态度,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适当的处置。
二、我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现状分析
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社区矫正的定义是“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的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从《通知》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矫正队伍包括社区矫正执法者、专业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三部分组成。
南京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于2005年正式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公、检、法、司、劳保、民政、财政等16个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区县比照市级模式成立区级社区矫正领导小组。两级社区矫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矫正办负责指导、监督社区矫正政策法规的实施,协调成员单位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司法所作
为社区矫正的具体执行机构,负责具体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会同公安派出所做好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实施对矫正对象奖惩,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并开展法制、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社区(村)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充分依托社区力量开展对矫正对象的监督、帮扶。根据四部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矫正环境,我们组建了三支队伍:一支是以司法行政干警、公安派出所民警为主体的社区矫正执法者队伍;一支是公开招考聘用的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队伍;一支是由社区干事、高校师生和机关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矫正志愿者队伍。
五年试点以来,我们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矫治帮扶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立了区级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多方吸纳驻区企业共同构建社区矫正技能培训基地、联系兄弟监所合力组建社区矫正警示教育基地等;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不断晚上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责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矫正专职社工绩效考评机制、深入开展矫正队伍岗位“大练兵”、“大学习”活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专职队伍业务素养,试点至今,全市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为,为维护社区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在长期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制约社区矫正深入推进的问题逐渐显现:
1、执法支撑不足,职权依据不充分。当前,司法行政部门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主要是依据“两院、两部”《通知》和司法部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而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均明确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权由公安机关行使,造成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执法主体并不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工作主体没有执法权的两难局面。由此可见,制定《社区矫正法》已经成为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从根本制度上确定法律依据,明确分工职能已然迫在眉睫。
2、专职社工队伍流动性大,履职身份有待明确。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作为一项新兴职业,在我国发展仍显缓慢。我市社区矫正专职社工队伍组建于2009年,现有在岗人员157名,矫正对象与专职社工比例达到15:1,专职社工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确保了初选人员较高的个人素养,上岗后,司法局定期与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全力保证专职社工队伍的先进性,我市专职社工也在日常工作中获得了高度评价。但是,就全省的专职社工队伍而言,由于没有编制、工资待遇较低等原因,个别地方一些高学历、高能力的矫正专
职社工已经选择跳槽,造成了矫正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矫正工作的效果;另外,在当今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中,矫正专职社工身份在实际工作中未免尴尬,社会对专职社工的身份依然存在较大疑问,虽然《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已明确规定:“经政府公开招聘,专门协助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性事务管理的专职人员,称为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然而,专职社工履行职责时不时出现的“被身份疑虑”正日趋成为专职社工开展工作的绊脚石,社区矫正专职社工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
3、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参与度较低。目前,我区登记在册的社区矫正志愿者总人数达202名,矫正志愿者与矫正对象比例为1.5:1。社区矫正队伍构成中,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
从现行的社区矫正实践可以看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结构还是相当单薄,从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实践来看除去个人的一些主动申请成为社区矫正志愿者外,社会团体参与志愿者队伍的只有由老干部、老党员等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组成的“五老志愿者”,其他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多。
三、从社区矫正立法中夯实矫正法律支撑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活动,需要调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现行法律中尚无“社区矫正”的明确表述,其相关规定散见于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法律和有关法规中,并且只涉及这项工作的适用对象、执法主体,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职责等缺乏相关规定。法律规范的不完备和滞后性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已成为社区矫正发展的最大障碍。
加快社区矫正立法,正式确立社区矫正法律制度,是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意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当前一方面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综合性的《社区矫正法》,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社区矫正法要全面规定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人员组成、执行对象、矫正形式、工作任务、执法程序、考核方法等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立法机关通过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来确定社区矫正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确社区矫正的判决、决定、诉讼、执行和监督的法律依据,并与社区矫正法相配套,以实现社区矫正机构设置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社区矫正乃至整个刑罚执行活动得以有效运行。
三、锻造我国社区矫正“阶梯式”管理机构
社区矫正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应配备专门的刑事执法人员,也应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协助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2008年1月9日颁布实施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已经明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包括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
1、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司法局内设社区矫正管理局(二级局),成立社区矫正警察队伍。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事执法活动,因此,有必要在司法局内设“社区矫正执行局”,专职负责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组织、监督和管理。另外,从我国《刑法》、《人民警察法》等现行法律来看,与罪犯有关的执法活动都设有警察编制,训诫、治安处罚和收监等强制措施必须由警察才能行使。区县司法局由具备警察身份的人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可以给犯罪分子以必要的震慑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在刑服刑意识,在体现人性化的同时,保障执法的严肃性。目前,天津、湖北武汉、广西钦州分别于2005年、2009年和2010年正式组建了社区矫正警察队伍,迈出社区矫正改革的重要一步。根据我市五年社区矫正试点的总体情况分析,笔者认为,社区矫正警察队伍的组建应当形成一套完备的录用体系,参照目前社区矫正专职社工与矫正对象普遍达到15:1的比例,社区矫正警察编制人数可按与矫正对象30:1的比例配备,采取面向社会(可附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的要求)公开招考,并参考目前我国政法干警录用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既可采用直接考任,也可以考试录用后先送入政法院校深造,毕业后再行任职的模式进行,这样既有助于从现有社区矫正专职工作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也能将社会上愿意投身社区矫正事业,且具备发展潜能的各类精英汇聚到社区矫正建设大军中。
2、不断发展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事业、大力提升专职工作者职业化水平。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组织、领导或指导下,根据工作职能的划分,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笔者认为,专职社工的工作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属于行政辅助,是矫正执法者身边的“重要帮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矫正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有必要将矫正专职社工与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加以区分,可以考虑参照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授予专职工作者公益性事业身份。此处基于两点考虑:首先,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身为行政辅助人员,是社区矫正事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工作内容横跨行政管理与社会公益两大领域,符合我国设立事业机构的根本宗旨,依据现有事业编制的类别(公益类事业编制与行政管理类事业编制),可以在适当时候对专职社工通过目标考核的方式下发公益类事业编制,由各区县司法局负责监督、管理和指导。其次,将专职社工列入事业编
制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专职社工目标考核责任制,有利于实现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保持专职社工队伍的稳定性,可以更好地实现专职社工的自我价值,保证社区矫正一线队伍的实战能力。
3、设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之家,优化志愿者队伍。社区矫正志愿者是专业力量的必要补充,是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的重要角色。在区一级,可设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之家,为组织志愿者培训、开展志愿者学习交流活动提供平台。同时,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人才储备库,为社区矫正工作不断供应新鲜血液,对那些不适宜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将资源优势整合为发展优势。此外,要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促使社区矫正的刑罚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进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要探索出一条高效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选拔机制,将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员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选拔到志愿者队伍中,完善评估机制,确保优胜劣汰,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建立强效激励机制,以此激发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内在工作动力。强化培训,提高志愿者工作能力。在今后的立法中,应该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队伍应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应该明确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用人单位的社区矫正协助义务(如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安置问题),法律应该明确半职业的非专业团体居委会、村委会 的权利和义务,同样也应该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模式
望城区2011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望城区2011年社区矫正工作在市局、区委区政法委的指导和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同志们的支持配合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管理创新和 “司法公正长沙行”专项活动为牵引,以制度落实、审前调查、宣传培训为抓手,以提高矫正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漏管、脱管和重新犯罪为目标,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构建平安和谐望城作出了贡献。现将今年来的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以培训提素质
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工作水平和成败,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始终致力于抓好队伍业务素质的培训。一是结合我县村(社区)调解主任培训进行社区矫正骨干培训。村(社区)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线阵地,村(社区)调解主任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力军。为了将社区矫正工作更好地向村(社区)延伸,充分发挥调解主任的主力军作用,我县结合5月23日至25日举办的村(社区)调解主任培训,在24日集中一天时间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培训。聘请了商学院法学院院长杨峥嵘从理论层面和我国社区矫正立法方面进行了系统讲授;聘请市局矫正处副处长简洁就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工作务实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这次全县14
1个乡镇、150个村(社区)共168人参加了培训。二是进行了为期半天的社区矫正专干培训。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台帐,提高社区矫正专干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能力,促进相互学习交流,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一年多来的实际,6月17日上午组织全县14个乡镇专管社区矫正工作内勤的专干共14人,在司法局四楼会议室举办了为期半天的全县社区矫正专干培训。通过这两次培训,大大提高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实际能力。三是9月9日结合工作督查部署,就社区矫正工作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对所有司法所长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二、以规范促提升
我们始终把规范化建看作是抓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效果提升一把金钥匙。一是结合上级要求制订了社区矫正工作要点。严格按照2011年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安排制订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要点,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今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的铺排。并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逐月抓落实。二是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规范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操作流程,避免执行制度不严格、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等问题,结合今年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培训和市局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吸取两个细则、两个方案、办法的精华,去粗取精,经局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制度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为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乡镇开展矫正工作作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三是狠抓矫正工作站点规范化建设。在去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债资金建所和村社区规范化调委会申报验收工作,抓好乡镇矫正工作站建设,做到了制度上墙、工作流程上墙、矫正对象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在有矫正对象2-3名的村社区按按照乡镇阵地建设的要求逐一建立了规范化的矫正工作点,将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向村社区延伸,也保证了乡镇和村社区学习教育有场所。
三、以审调抓创新
一是通过审前社会调查形成了“大监管”、“大宣传”、“大矫正”的局面。为扎实推进我县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把平安和谐望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我们把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打造司法行政机关服务社会的一个新的亮点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扎实抓好审前社会调查工作。按照“三级联动,关口前移”的模式进行审前社会调查,使犯罪嫌疑人在判罪之前就认识到了犯罪必然会要受到惩处,形成了“依靠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监管到群众中去,共同负责”的“大监管”局面。在审前调查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参加调查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进行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形成了一种“大宣传”的局面。在审前调查时,都会邀请社会“五
老”、嫌疑人近邻、村社区工作人员等到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要求他们以后作为志愿者一起对罪犯进行教育帮助,形成了一种“大矫正”的局面。截止10月20日我们先后收到各法院的委托调查函56件,每一件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及时回复了意见,56件全被各法院采信,采信率100%。二是通过审前社会调查进行警示教育。在审前社会调查时我们始终把警示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明确告诫嫌疑人无论将来被判处监内刑还是监外刑,其罪犯的身份不会变,另一方面告诫嫌疑人社区矫正对象只适应于初犯,以后如果不遵纪守法再犯新罪,就只能是老帐新帐一起算,罪加一等。
四、以活动推宣传
认真组织了“司法公正长沙行”集中宣传活动。按照市县关于开展“司法公正长沙行”活动的要求,我们通过制定下发方案,进行部署动员,精心准备集中宣传日活动。5月27日下午,我们全局干职工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共计25人在县政府广场 “五一文”拐角处开设集中宣传点进行宣传,14个乡镇也分别设立分点同步进行宣传。这次集中宣传,共悬挂横幅25条,放汽球52个,设板报和宣传展板60多块,并张贴了大量的标语,先后出动宣传车15台次。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3万份,发放普法读本5000余册,现场咨询法律问题312个,群众普遍反映较好。
加强宣传推介。今年我们先后推介了白箬铺对特殊人群管理的经验,推介了格塘杨家山村治调主任程学斌的事迹,推介了靖港社区矫正对象虢跃坤。也推介了我县审前社会调查的成功经验等。
五、以比对促配合各司法所每月与派出所对监外刑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认真的清查比对,每个季度司法局与公安局和检察院进行一次比对,6月份我们组织全县各司法所与派出所一道,对各辖区内的监外刑人员进行了一次集中清查比对活动。这次共清查出去年10月份以来的新判对象42名,其中由于法律文书缺失或者人员没有及时报到而导致没有及时纳入矫正的共15人。现在我们正在要求有关部门补正文书或与派出所一道督促人员到位。通过比对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也有效地防止了监外刑人员的脱管、漏管。
总之,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再接再厉,不辱使命。当然在工作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请领导批评指正。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