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时间:2019-05-14 14:1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复习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第一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作者:高发明田寒梅

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

电话号码:189904441

32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

摘要:“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历史总复习策略归纳整理理解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点出了复习的重要性。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如何使学生“温故”,这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这个“温故“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知新”是指教师通过复习后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复习后掌握的知识程度。“初中阶段总复习策略”就是指“温故”。也就是指作为历史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特别是让学生牢固地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年代,以及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和分析,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考试过程中,不再感到困难;在学习过程结束后,体会到有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达到“知新”的效果。

策略之一:归纳整理

根据新版历史教材特点,要想全面掌握历史知识,难度系数较大。如果采用归纳整理的方法,特别是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归纳整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相似类型历史事件归类在一起。采用图表式归纳整理更能达到“知新”效果。

如: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按照朝代名称、都城、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灭亡者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使学生就会轻松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知识。

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成就,可以按照航海家、国别、航行时间、资助国家、重要贡献这个顺序,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更能掌握基础知识。

在比如说:综合分析英国的新生、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三次工业革命等等都可以按照归纳整理,通过表格显示出来,学生在掌握过程中记忆轻松,不易混淆,这是对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

策略之二: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这个方法使适用于记忆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件内容、历史事件意义等内容较多的知识。“前苏联心里学家鲁宾斯坦说:“真正的掌握知识,在原则上也就是由教学论、教学法、教师所创立的特殊的使其简单化的条件中的那种认识过程。”虽然如此,知识的掌握过程并不简单,知识本身及其传递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① 但是我们在历史总复习阶段对内容较多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嘴里不停的重复要记忆的那几句话。这样既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抓住关键字、词、等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如:针对记忆(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中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内容有4个知识要点,做了一个小测试。把一个班,分成两个大组,第一组要求他们按照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第二组告诉他们方法——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抓住“割让香港岛”;第二个知识点抓住“赔款”,第三个知识点抓住“开放广、厦、福、宁、上”;第四个知识点抓住“协定关税”。规定五分钟掌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结果,第一组,只有少部分学生勉强记住了知识要点。第二组,基本掌握了知识要点。通过这个测试说明了理解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如:针对(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课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多次统一检测都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这个内容多,学生掌握特别困难,采用总结每一点,抓住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理解记忆,效果良好。譬如: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总结为四点:第一点:(思想上)关键信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点:(政治上)关键信息——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第三点:(法制上)关键信息——健全民主和加强法制;第四点:(组织上)关键信息——撤销错误文件,肯定 “四五”运动,纠正错误结论。学生如果在总结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关键信息,把它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学会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是学生牢记知识的一把钥匙。正如李小融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70页所说:“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必须使他们从感性概括向理性概括深化,从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向内部的本质特征深入。”②

策略之三:学会考试

到目前为止,基本采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在历史总复习阶段,考试频率偏高,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部分历史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着重讲题的对错之处,而忽略了对学生讲做题也要讲方法。学会考试,指的是在题干中或者材料中,抓住关键信息,进一步产生联想,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知识。譬如:做选择题。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基本处于30%——40%,教师在总复习阶段除了讲题的对错之处,还应该讲做选择题的一些方法。方法一:抓关键信息,就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次、句。根据这些信息来做选择,正确率会大大提高。如: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防洪灌溉”,符合这一信息的只有B、都江堰。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乡镇所有D、土地归农民所有。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成为主人”,根据这个信息一分析,只有D符合。方法二:对关键信息产生联想。如:题干中出现“小岗生产队”这个信息,就要想到“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干中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信息,就要想到“改革开放”,“邓小平”,“1978年”等。对提高正确率有很大作用。方法三:采用排除法。在题干中出现“不正确”、“正确”、“标志”、“最”等信息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对选项题逐一进行排除。再譬如:做与数据有关的材料题时,方法是:一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事件,二比较数据的变化,三写结论,根据数据变化,用简短的语言反映出事件的现象。在历史总复习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弄懂每道题的对与错之处,更要让学生掌握做题的一些手段或者方法。这就是做题的策略。

总之,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递增,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和当前对研究型学习、活动教学的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将逐步走向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之从显示走向对学生有效指导。”③ 所以,在初中历史总复习阶段,更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培养。这就是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知识的科学方法都属于好策略。宋朝人朱熹对孔子的教育方法概括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①、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②、参见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参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02——203页。

第二篇: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漫谈

初中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岩泉镇中学:姚忠群

从事历史教学将近十年了,就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复习,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历史学科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时间少、考试效果不理想等困惑。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就初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运用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课改的高度改变教学方式,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而不能把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悟《历史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历史教学的行动指南,要搞好教学,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握,坚决遵循。首先要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方向;其次要深刻领会基本理念,才能搞好历史课程教学。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立足于用教材教,摒弃老师教教材,学生背课文的传统教法。有的教师在复习中,死死扣住历史考标,让学生背条条,这种机械的背式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

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考标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历史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1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唯一桥梁。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考标上的内容。历史学习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其中归纳、置疑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地图、图表的能力,阅读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构建论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完后,为了使学生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概念,可指导学生列表对照,加深理解。(图表如下:)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通过图表的制作,手脑并用,既加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习的技能。三是史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汉代的医学发展说明了哪些问题?”象这样的题目就能训练学生掌握史识和运用层次方面的学习方法。

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有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和感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升华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对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复习,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隋唐时期最突出的历史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有何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小结为:特征:繁荣与开放。表现:从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交往上、科技文化上等五个方面概括史事。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能力。总之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得以实现。

要鼓励学生探究式地学习。目前比较时尚的一种题型是探究性试题。探究性试题与课改的要求相一致,它的特点是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如何获取相应资料,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还要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解剖训练,在训练中形成解答探究题的能力。

二、初中学生要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把历史学习变成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提高自学能力。

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好历史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讲究方法。复习的过程是分析——归纳——记忆的过程。不讲究方法,一味死记硬背,对于开拓智能,提高能力极为不利。也是与课改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要全面发挥复习的功能。复习的功能一是唤醒,也就是要和遗忘

作斗争。历史开三年,到九年级时,七年级所学知识基本忘了,不搞复习不行,要全面复习,温故而知新,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二是查补,就是查漏补缺。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力求全面掌握所学基础知识。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真正落实学习历史的五个基本要素: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以及作用和意义(影响)。三是提高,也就是要提升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深化知识。对历史事件、现象的认识,要做到中外联系、古今对照。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历史知识贴近自己、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对相同性质的历史事件,相似的历史知识要进行归纳、整合;四是运用,也就是要科学练习,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在练习时要择其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变换练习;要选取精典题目做,不要只重数量,而要重题目的引领作用;要注意听老师的讲评。在讲评中释疑解难、巩固知识、升华能力、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悉心吸取同学之间的解题方法、技巧和长处。

三、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提高的能力有许多。如: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因此我们在历史复习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初中历史毕业会考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平时指导做了的,学生就做得出来,稍有变化,就做不出来了。这就

是常见的历史知识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新技巧的影响,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要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进行变式训练,要善于将知识“搬家”,按照题目的要求重组内容、重创题型。例如:下列所举不属中国古代史上反侵略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组织的雅克萨之战D.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通过这一选择题的练习,可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如列举题: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的反侵略斗争。又如问答题:中国古代史上发生了哪些反侵略斗争?

二要提高材料解析的能力。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学生不可能条条接触。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的提高。而不在解答一个个孤立的题目。要提高材料解析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文难读懂,翻译过来的外国文献资料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也很难理解,往往不爱读,不爱看。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阅读史料的兴趣,熟能生巧,只有阅读得多,才能读懂、读好,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掌握好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认读和解读。即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信息,从而促进概念的发展。再次要提高概括和提炼材料内容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炼出主题思想,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三要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精髓。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多参与活动课的学习,在活动中增长才干,不要只重文本学习,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历史学习熔入到活动课之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总之在学习中要善思、巧练、勤探,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稳操胜券。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在课改深入开展的浪潮中,希望历史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获得长足的发展。我相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复习策略,对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以入提高自己历史教学水平会大有帮助。

2013年6月20日

第三篇: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

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抠准区位。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一、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改革)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

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说理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而运用能力也占——定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而发展又是普遍联系的和多样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关于慕尼黑阴谋及“二战”的爆发等就是例证。

另外,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军事科技史、改革史、外交史、战争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以上特征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的目的,正在于为历史复习提供经验,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二、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

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发表的《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康华利投降;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进行教学: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三是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就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在初三上复习课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稳定则兴,**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如复习便将危及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日本须臾朝鲜和东北;西北——英国和沙俄企图侵略新疆;西南——法国嘹望两广云南;西藏---英国派兵侵略东南——美日侵略台湾。在时间上找出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定军山》、京张铁路开工建设等;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比较与联想思维,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指出,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更可加深认识。如复习戊戌变法,引导学生联系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复习1860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内战和中国洋务运动,讨论这些事件是否符合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等。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历史复习有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学生由此增强的不止是应考能力。

三、科学命题训练,力求实际成效。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探研考纲,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考纲及其说明中的样题是值得参考的,因为这或多或少使我们明确了大体的命题方向与难易程度。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中考命题涉及两册《中国历史》和两册《世界历史》的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必须依据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而对三个不同层次知识的明确定位,显然可以帮助学生抓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也就心中有数了。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同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总复习中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应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迁移能力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具体到模拟题的命制与训练,就是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教与学普遍不受重视,学不到位、教不到位是常有的事,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故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尊重学生,虚心诚恳的向学生学习,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尽力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由于中学的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而总复习要涉及六本书的内容,量大时间紧,更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

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说明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学习环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认识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第四篇:初中历史毕业班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毕业班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

1.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通过听课调研发现历史专题复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困惑和思维缺陷等问题;通过试卷分析和学生座谈,了解到当前专题复习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题划分不科学,大而空;重复教学,只将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整合或概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等。

2.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针对历史复习课低效问题确定课题:“专题复习有效策略研究”。“专题复习”指以专题复习为主线,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历史知识重新编排、整理归纳,以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促进知识的重新整合,使学生逐步建立一个点实、线清、面广的体系完整的历史学知识网络体系。

从研究的可操作性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层面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拟订实施计划。

3.分层研究,多元实践

依照方案,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组织毕业班教师分阶段研讨,分板块、分层次、分工明确地进行实践研究。分板块包括中国史、世界史、以及综合板块等。

(1)分层研究:①整理归纳分散于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划分专题;②构建知识结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滋生新的生长点,捕捉热点,联系时政;③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专题指导。

(2)多元实践:采取“同课异构”“同课循环”“课例研究”等方式,分专题进行研讨、探讨专题复习有效策略。

4.跟踪观察,调整策略

针对专题复习课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如,整体把握,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局部归类,解决“一盘散沙,不得要领”的问题;突出重点,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讲清规律,解决“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问题;矫正补救,解决“亡羊补牢”的问题;依托教科书,解决“抓了专题丢了教科书”的问题。

5.反思修正,总结提升

我们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一系列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复习法、学案导学法、点圆式复习法、热点问题扫描、学生自我命题分析练习等。每一种方法我们都经过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修改,并加以总结。例如“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它是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在此研究过程中,从什么是学案,学案的特点,学案设计的原则,教师怎样写好学案,学案包含哪些内容,到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认真地琢磨、推敲,再实践,再修改,最后我们确定了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导学的大致模式。

6.有效运用,成效显著

通过一系列专题复习方法的研究及运用,学生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在原来稳定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结成“网”。从不同角度,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明确历史知识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形成客观的历史知识框架和理性的认识。

【案例评析】

这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一个案例,教师首先意识到初中毕业班学生历史复习课低效的问题,通过调研、试卷分析和学生交谈等渠道查找原因,进而采取积极行动研究策略:尝试了一些能改进这一教学问题的新做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反思,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专题复习的教学方法、策略。从其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课题)——实施行动(采取行动策略)——反思行动策略——评价研究的过程及成效”的研究思路。

“教育行动与反思修正持续地互动”是行动研究的特征和基本要求。这里说的反思,就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实施过的行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修正计划、改善行动的目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吸收来自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和重新调整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自己行动的目的性,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何谓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研究行动中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行动者的行动。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的行动者,我们对课堂、对学生最熟悉,我们发现并研究的问题常常来源于自己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惑,这些疑难或困惑,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研究的一个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在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 , 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 , 还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 在研究中成长,实现教师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理论提升】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行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因此要主动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在解决问题和反思行为的行动研究中,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往往注重学习教育理论,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仅有理论学习和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桥梁和纽带,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教学行为,就能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3)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对面临的困境或疑惑的最深切的感受,也有改进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强烈愿望,这就促使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用以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教育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进行行动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

(4)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就能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

(5)有利于中小学科研兴校。科研兴校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既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还能打造学校的研究文化,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第五篇: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及其运用

初中历史总复习四大策略及其运用

十里中学 程家斌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 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抠准区位。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一. 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

总复习应该有新任务,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冷饭重炒”。研究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改革)与中考导向,是必做的事。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 真研究这些考题,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以便结合实际指导复习。

历史科中考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具有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课改精神等特点。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行命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而运用能力也占一定比例。如2005年泉州市中考试题以书生李某因善于八股文写作而高中状元来考查明朝的科举制度,“依据材料回答,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的材料解析题,“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及“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的问答题,这些都属于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查。

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改的推进而逐步加强了。如试题渗透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思想的考查,重视与 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的考查,重视科技史和改革史的考查,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而发展又是普遍联系的和多样的,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积极的 作用,改革创新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试题还反映出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如2005年泉州市中考试题第11题中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第14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第21题关于慕尼黑阴谋及“二战”的爆发等就是例证。另外,试题覆盖面广,涵盖了思想文化史、军事科技史、改革史、外交史、战争史、经济史、政治史、宗教史等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尤其是设计的开放性题目,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对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多元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的方向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以上特征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这就要求总复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应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挖掘试题内涵、探寻命题特征的目的,正在于为历史复习提供经验,明确复习方向,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二、全面系统复习,注意知识连贯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要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一是注意整体把握。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复习时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整体把握。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发表的《独立宣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康华利投降;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线,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的内容时,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进行教学: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三是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又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初中历史学习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就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在初三上复习课时,就是要围绕这些体、面、线、点来展开,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是注意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人类历史全貌。

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纵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可以古今联系,为的是鉴古察今、学史明理。如在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稳定则兴,**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以便多角度解读历史。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既能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又能启发学生比较与联想思维,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应该指出,中外比较,是纵横联系最重要的一个视角,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更可加深认识。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引导学生联系1905年俄国革命;复习1860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

内战和中国总理衙门的设立等。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路,就能加强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这样的历史复习,有利于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交叉网,学生由此增强的不止是应考能力。

三、科学命题训练,力求实际成效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进一步探研考纲,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训练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以便把新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当然考纲及其说明中的样题是值得参考的,因为这或多或少使我们明确了大体的命题方向与难易程度。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中考命题涉及四册《中国历史》和两册《世界历史》的内容,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因此,命制的模拟试题,必须依据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考试知识点及其能力目标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一是便于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知识,而对三个不同层次知识的明确定位,显然可以帮助学生抓主干知识,在回答问题时也就心中有数了。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同校的学生在素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总复习中教师应明确这些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对优秀生应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运用能力要求;对中等生应在重点内容上下工夫,提高迁移能力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立足学科基

础,提高知识掌握要求。具体到模拟题的命制与训练,就是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来组织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结合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目标,以所用的教材为本,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认知的基础上,养成能力与情感。选择与命制训练题时,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意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的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四、关注每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在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教与学普遍不受重视,学不到位、教不到位是常有的事,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这种状况不

仅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影响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故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历史复习有序、高效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关心全体学生,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温暖、鼓励,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

尊重学生,虚心诚恳的向学生学习,及时听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尽力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由于中学的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而总复习要涉及六本书的内容,量大时间紧,更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说明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学习环境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新认识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指导学生作答,切忌马虎应付。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要认真审题,在脑海中产生印象、形成思路。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和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以上是我的几点浅薄的建议,谈不上经验,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初中历史复习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复习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及运用(五篇范文)

    初中历史总复习策略及运用———— 评四中蒲玉莲老师的复习示范课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

    2011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专题 1.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

    2010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专题1.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2.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

    初中历史总复习

    初中历史总复习资料 九江实验中学 邹第东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一)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

    浅谈初中历史总复习

    浅谈初中历史总复习初中历史共六本书,中外古今,时间久远,头绪繁多,涉及面广,任务重,所以学生们常说:历史学起来有趣,记起来费劲,为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清晰记忆,完成初中阶段的......

    初中历史复习笔记

    初中历史笔记(全)一,原始社会元谋人: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北京人:时间:距......

    初中历史复习模式

    初中历史复习模式 初中历史的复习分为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每一种复习都有自己的复习模式。 一、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指的是第一遍的复习,它是按照单元章节来进行的。复习模式一般......

    浅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个人简介糟晓峰:张家川县龙山镇中学二级教师,自1999年毕业以来一直任教于历史学科,2003年获天水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8年获县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7-----2009连续三年获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