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培养学科专业介绍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培养学科专业介绍
一级学科:生物学Biology
学科概况
本学科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探索生命科学前沿为导向,致力于疾病机制和生命过程机理研究,努力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创新与集成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生物学作为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是我院优势突出且重点发展的学科。该学科集中了一批在国外一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工作超过10年的高级研究员,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863领域专家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师资力量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研究经费超过2亿元。本学科专业已发表优秀科技论文200多篇,多篇论文被世界权威科技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其主要研究方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机制和应用性研究”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本学科拥有呼吸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中科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共建),建设有“中国南方干细胞库”,专业实验室面积超过15000 M2,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2亿元。
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基础,陆续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伦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和稳固的往来关系。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美国Scripps 研究院、美国Stowers 医学研究院、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美国埃默瑞(Emory)大学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分子医学计划干细胞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Momash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伦敦大学等机构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培养点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毕业生58名,硕士毕业生88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25%赴国(境)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工作或深造。多名毕业生获中科院院长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优秀毕业生表彰。
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现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在此基础上,未来5年将建设拓展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等学科专业,为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在治疗性功能细胞获取的关键技术、新型疫苗载体技术等科技突破中提供学科支撑。
本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裴端卿研究员,是国内最早从事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目前已在Nature、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PLoS Biology、Proc.Natl.Acad.Sci.、Cell research、Cancer Res、FASEB J、J of Biol.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从1991年至2011年,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90余篇,被SCI引用330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408次。担任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Cell Research副主编,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编委,Biochemical Journal顾问编委,以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Cancer Research、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FASEB Journal等学术刊物的审稿人,亚太干细胞网络执委。担任国家“863”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发育与生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并获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赖良学研究员,是2011年国家973项目《发育与生殖重要哺乳动物模型的建立》的首席科学家。自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猪的胚胎生物工程和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2011年期间,将分子技术与动物克隆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建立了20多种转基因克隆猪。近年,在SCI杂志包括《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PNAS》和《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单篇论文已经被引用多达700次。
1.细胞生物学
本专业以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优势领域是体细胞重编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和研究体系及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机理研究,研究范围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研究;人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自我更新的分子网络研究;干细胞的周期调控;干细胞的分化机制;干细胞命运调控中代谢变
化和线粒体的作用;神经干细胞研究;人类线粒体疾病机理及干细胞治疗等。
本专业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平台,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后第三个掌握iPS技术的国家。其后,在iPS的机理研究和技术优化方面获得一系列的成果:发现了维生素C能极大提高重编程效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阐明了成纤维细胞“变身”为多能干细胞的起始机制是由间充质-上皮细胞转换过程启动的原理,被评为Cell Stem Cell 2010年年度最佳文章之一,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专业含分子病理学、表观遗传学、分子诊断、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丙型肝炎等)和癌症的发病机理等研究方向。利用RNA干扰、结构生物学、IP-Seq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重点探讨生化反应或过程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开发新型防治疫苗、药物和疗法,为解决重大传染病和肿瘤防治中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3、发育生物学
本专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来研究分析动物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在实验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斑马鱼、非洲爪蟾、小鼠、猪等实验动物平台,本专业围绕这四种模式动物,展开动物发育机制研究。
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瞄准生物学研究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临床需要和市场需求,注重原始创新,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密切结合,针对人类重大疾病,探索出可行的治疗的新途径。本学科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与临床技术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重要基地,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级学科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学科概况
药物化学学科以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为导向,瞄准重大临床需求,以成药性先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发现为核心,为我国创新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药物化学作为我院首批获批的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也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1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绝大多数学术带头人都曾在国外一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跨国企业工作学习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科技创新能力。自2008年以来,承担科研课题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子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基金项目13项,新药研究与开发到位经费3572.84万元。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在具有全新机制的抗糖尿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和结构优化;针对临床耐药的新一代蛋白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全新抗病毒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等领域获得重要进展。部分成果已在本学科J.Med.Chem.等世界TOP期刊发表,并成功转移转化。
本学科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药物化学专门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仪(400兆赫兹和500兆赫兹各1台)、放射性同位素及化学发光测定仪、流式细胞仪、LC-MSMS系统、多肽合成仪、制备兼分析型液相色谱、X-ray衍射仪、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Discovery studio 生物模拟软件、全自动细胞计数仪、微量天平、摇摆加氢反应釜、平行合成仪、光化学反应系统等。同时,结合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药物筛选与生物学评价,计算辅助药物设计,分析测试中心等关键公共平台。
本学科具有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国内外知名医药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院、美国密西根大学、麻省大学药学院、香港大学,以及上海药物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
本学科培养点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2名,硕士毕业生15名。毕业生就业率100%。
学科内涵与特色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功能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小分子调节剂的设计和合成;活性天然化合物全合成和结构优化;基于优势骨架的化学合成方法学研
究;核苷类药物与核酸化学研究等。
本学科研究内容着重针对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肿瘤、老年痴呆病、糖尿病、免疫抗炎及华南特有和高发性疾病等方面,开展基于机制和基于结构的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通过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密切结合,探索药物作用的新机理、新靶点,研究药物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完成候选药物临床前综合评价,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同时围绕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药物分子设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如分子对接模拟、构效关系、药效团和虚拟筛选研究等);开展基于优势骨架的合成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和全合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本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丁克研究员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成药性活性先导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等方面获得系统性成果。成功设计和合成了Spirooxindle类MDM2抑制剂,异黄酮类Bcl-2抑制剂,亚型选择性ERRa小分子激动剂,STAT3 抑制剂以及可有效克服临床耐药的新一代Bcr-Abl抑制剂和EGFR抑制剂等具有良好成药性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相关专利已成功转让给Sanofi,Ascenta和Casigene等国际医药公司,部分候选药物分子已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在J.Med.Chem.;J.Am.Chem.Soc.;ACS Med.Chem.Lett.国际权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引次数95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PCT申请7项,目前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 项。2010年受邀担任美国化学ACS Med.Chem.Lett.杂志顾问编委(Advisor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瞄准药物化学研究前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临床需要和市场需求,注重原始创新,重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密切结合,针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糖尿病、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华南特有和高发性疾病,通过团队合作开发创新药物研究。本学科将努力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影响力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药物化学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医药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合作会议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合作会议作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暨广州复大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2011科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广院)与广州复大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复大肿瘤医院)2011科研合作工作会议于2011年2月19日在广州市珠江帝景大酒店召开。复大医院王怀东董事长、左建生总经理、徐克成总院长、牛立志执行院长、刘建国副总经理及部分科室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中,双方回顾了自2009年开始的科研合作历程,大家一致认为:双方合作宗旨明确、渠道畅通,在神经纤维瘤干细胞的研究及肿瘤生物标记物的研究等方面已取得可喜的进展。
通过交流,中广院和广州复大医院在科研架构上,都认同源头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双方都认同“先做强、后做大”的理念。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景,中广院和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将在干细胞技术、转化医学、癌症的检测与治疗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双方一致相信,在互相合作的广度及深度方面都有很大空间,今后在保持不同级别定期会议的基础上,加强联系,一定会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第三篇: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
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 食堂承包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
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协会简介:
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的前身名为“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会”,是由一批从事营养健康方面研究的专家组成。为了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市科协和民间组织管理办等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同时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协会成立理由:
主要是把原来的学术研究型转变为为企业服务型协会,把“健康”“营养”建立在“食品”这个有机载体之上,希望以“营养”“健康”为主题促进健康食品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食品企业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更希望通过协会的桥梁作用,把有营养健康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食品工业企业中去。同时,为有需要的食品企业提供有关营养健康食品开发的指导和服务,更利用健康食品行业协会的优势,代表会员单位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行业情况;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为促进健康食品的普及,推动健康食品的企业发展,为提高人民的健康营养水平作贡献。
广州食品与健康协会工作重点:
一、针对目前我国营养人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人才非常缺乏的现状,准备开展上述岗位人员的职业培训。
二、利用协会拥有多位国家审核员、评审员专家的优势,为食品行业企业申报ISO全面质量管理认证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三、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一些知名食品企业的健康型食品进行行业评选认定工作,由协会专家组对有关健康食品从配方构成、工艺流程、包装设计等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评议,为企业的产品与营销提供合理化建议,以有利于健康食品的推广。
协会地址:
广州市建基路96号316室
第四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英文介绍-20150330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定位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下简称基础院)成立于2014年5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汇聚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而特别建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与前沿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由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明担任首任执行院长。
基础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5年内将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一级学科,涉及电学、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等领域的共性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系统的数理基础理论、复杂场与波的物理基础理论、量子信息及量子计算、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医学。
About IFFS
The Position Founded in May 2014,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Science(IFFS)a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UESTC)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e focused on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researches.It is devoted to gathering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es,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constructing a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y, strengthening the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nhanc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The first executive Dean is Dr.Zhiming Wang, who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National 1000 Talents Program.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research, IFFS will carry out researches on fundamental science in the areas of Electronics, Mechanics, Thermotics, Optics and Acoust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pt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ysics,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other first-level subjects in the next five years.The research fields will includ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heor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lex field and the physical basis theory of the wave,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 computing,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medical information.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所+PI科研组织模式国际同行评估考核机制顶级期刊论文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培养模式(中外联合双导师制)国际化研究队伍国际接轨体制/机制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知名学术交流中心目标:标志性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 目标
五年内围绕各研究领域成立6-10个研究所,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以及相关学科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一批ESI高被引学术论文,产生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打造为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和独具特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Target IFFS targets on setting up 6 to 10 research centers in various research areas, publishing series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citation papers in Science, Nature(include its sub-journals), and other top academic journals in related disciplines, getting mile-stone academic achievements, establishing influential Cross-frontier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s and uniqu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center.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从海外引进的国家青年千人及以上层次和水平的人才组成,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4名,其中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短期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名,美国协议教授2名,加拿大协议教授2名,美国博士后1名,英国博士后1名,中国博士后2名。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学术特区”,基础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PI制--项目负责人制)和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工作交流,五年接受国际评估,评估不合格者流出基础院)。Faculties IFFS are currently composed of 14 faculties, who are high-level talents and mostly from abroad.Among them, there is one 1000 Talents Plan Professor, one Short-term National 1000 Talents Plan Professor, two Yangtze River Scholars Program professors, one 1000 Youth Talents Program professor, one professor awarded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two adjunct professors from US and two adjunct professors from Canada, one American post-doctoral fellow, one British post-doctoral fellow and two Chinese post-doctoral fellow.As a “academic special zone” founded by UESTC, IFFS adopts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Principal Investigator-PI)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with a long period(annual work report, five-year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实验平台
基础院现有实验平台2个:人工材料国际中心(ICAM)、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平台。ICAM专注于应用基础研究并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实验平台,现有经费超过2000万,具有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平台致力于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拥有多功能离子束设备、计算机集群、光谱分析设备等研究所需硬件,2014年科研经费超过500万。
人工材料国际中心(ICAM)
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
性能研究平台 Experimental Platform IFFS has 2 experimental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tificial Materials(ICAM)and Research Center for Studying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ICAM focuses on applied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owns high-level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in different subjects.With funds more than 20 million RMB, it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lve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Research Center for Studying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is devoted to study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It possesses the multifunctional ion beam device, computer clusters, spectral analysis equipment and other necessary equipments for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s.The research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Center in 2014 was over 5 million RMB.国际合作与交流
基础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青年论坛和基础论坛,邀请国(境)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参加。同时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如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美国休斯敦大学等建立密切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FF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IFFS hos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s and fundamental forums regularly, in which well-known overseas and domestic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will be invited.At the same time, IFFS seeks close cooperation with famous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such as Canada's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Houston, etc.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院立足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仅招收全日制硕/博士。基础院和导师团队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并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欧美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或联合培养。目前,已与加拿大INRS大学签订协议,双方互派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达到相关毕业要求后,将同时获取电子科技大学和INRS大学博士学位,为有志于基础研究的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院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每位学子在硕士期间均有机会到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博士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由基础院成立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组,对申请者通过综合评审和面试进行选拔,而无需参加学校统考。
基础院希冀汇聚海内外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为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FFS is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recruit student only at graduate level.Furthermore, IFFS provide fellowships for outstanding students.IFFS provide international study and work environment.Each graduate student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broa.Every year, outstanding students will be selected to study in well-known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or institutions as exchange or joint training 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signed with INRS Canada, Ph.D.students from both sides will be selected to receive joint training and get doctoral degrees both from UESTC and INRS when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graduation.Thus IFFS provide a broad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who want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world.IFFS has its own quota and standard for master and Ph.D admissions, “Application and Assessment”.IFFS organize the admission and scheme committee for Ph.D.program, and select Ph.D.candidates b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interview, instead of university examination.IFFS wishes to integrate talents engaged in bas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cultivating good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academic and shooting for stars, and contributing to boost academic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UESTC.
第五篇:无烟广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无烟广州”健康教育与健
康促进方案
“无烟广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案
吸烟是当今世界非常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吸烟是导致冠心病、肺癌、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现象在我国非常严重,有超过3亿的男性是吸烟者。向吸烟者大力宣传控烟、禁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控烟健康教育对促进我市创建“无烟广州”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标
(一)总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控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控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相关义务和责任,《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为 “无烟广州”提供规范的控烟保障措施,普及烟草危害知识,降低吸烟率,推进“无烟广州”的创建,推进广州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无烟环境创建,保护市民健康。
(二)具体目标
1、到2017年中,居民对吸烟以及二手烟危害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到2017年底,居民对吸烟及二手烟危害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2、2017年底居民吸烟率对比2017年初有明显降低。
3、禁止吸烟场所达到100%无烟环境。
4、限制性吸烟场所逐步向无烟场所转变。
二、对象
广州市各单位、各场所及居民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无烟广州”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明确并落实我市“无烟广州”工作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保障,对“无烟广州”工作进行统一指挥,整体运作。
1、“无烟广州”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xxx 联络员:xxx 领导小组负责“无烟广州”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明确并落实我市“无烟广州”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保障。
2、“无烟广州”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xxx xxx 联系人:xxx 主要负责制定“无烟广州”保障工作的实施技术规范与标准、培训、指导检查、效果评价、信息整理和上报等。
(二)建立工作网络
建立有效的“无烟广州”工作网络,落实控烟责任具体到部门和个人。联系人员负责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收集、汇总控烟工作信息和动态,利用现有信息报送系统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无烟广州”保障工作技术小组,技术小组总结控烟相关信息及时上报领导小组。
(三)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财政、各级单位要对技术小组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无烟广州”宣传、督导、培训、评估等工作。
(四)考核与评估
各有关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实施步骤和要求,通力合作,有计划地推进各项控烟保障工作的落实。加大对公共场所和作业场所等场所控烟工作的检查督导力度。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原则和策略
1、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负责、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有经费和人员保障、有监督考核和效果评价的控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
2、加强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充分发挥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的作用,大力开展全民禁烟健康教育活动。
3、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与重要时段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
4、对一般人群以普及二手烟危害知识为主,对重点吸烟人群以结合干预措施的健康教育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健康教育活动。
5、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社会动员和信息传播作用。
6、利用控烟监督执法达到警示作用。
(二)、加强控烟宣传
1、加大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拓宽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
宣传、新闻、出版等部门制定吸烟危害宣传报道计划,并监督检查具体执行情况,保证大众媒体全年宣传工作的连续性和频度要求。在每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前后,新闻传媒应集中精力,刊播吸烟危害信息及其它相关知识。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文艺等各类节目要将吸烟危害宣传教育内容列入日常规划,积极宣传吸烟危害防治知识,有关卫生健康栏目以突出科普吸烟危害知识教育为主。各主要报纸、期刊要定期刊登吸烟危害及其相关知识的文章或公益广告。
2、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宣传网的作用
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将控烟纳入工作规划,加强社区基层宣传网络的建设和吸烟危害相关知识的宣传。卫生、文化、宣传、交通、劳动等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具体做到:
(1)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名控烟健康教育专干,每个社区居委会至少有1名专人负责控烟健康教育工作。
(2)每个社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应设有一个吸烟危害宣传专栏,每季度出刊一期。
(3)保证每户家庭有一本烟草危害健康教育知识手册;
(4)社区每年应举办一次吸烟危害健康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讲座或文艺活动等)。
(5)各街道或社区中的机关、团体、单位和场所等必须支持配合街道或居委会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活动。
3、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门要将控烟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控烟健康教育活动。卫生部门积极配合,为学校提供各类技术支持和服务,包括为学校提供有关吸烟危害的信息资料,协助培训吸烟危害的师资队伍,指导学校控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等。
(1)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吸烟危害健康教育手册。
(2)各类大、中学校控烟健康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3)在各类大、中学校的校园宣传栏中要设有专门的吸烟危害知识宣传园地,内容定期更新。
4、重点抓好经营性娱乐服务场所的健康教育工作
卫生、文化(广电)、工商、旅游等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大对经营性娱乐和休闲场所的吸烟危害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如在经营性娱乐场所醒目地方要张贴禁烟警示语或吸烟危害宣传品。
5、积极做好过往旅客的宣传工作
铁路、民航、交通、海关、旅游、工商等部门要积极进行过往旅客的宣传工作。
(1)在民用航空航站楼、铁路火车站候车厅(室)、港口候船厅(室)、长途汽车站候车厅(室)和地铁沿线各站台放置供旅客自取的吸烟危害宣传资料。
(2)各地候机/船/车厅(室),要利用闭路电视、电子显示屏幕等各种宣传手段,定期播放禁烟及其相关知识的公益广告和宣传节目。
(3)火车站、港口在适宜的地方设置公益广告牌或宣传专栏。
(4)宣传、工商、城建、园林、旅游等有关部门,在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要设立吸烟危害及其相关知识的公益广告牌或科普知识宣传栏。
(三)开展监督执法
“无烟广州”创建期间,根据《条例》和有关政策要求,开展执法工作,保障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等场所严格实施各项控烟措施。1.组织全市控烟暗访工作
组织全市控烟暗访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开出整改通知,并进行曝光,不断提升其控烟守法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较浓厚的全员参与氛围。
2.开展全市的控烟执法监督
(1)对暗访发现的问题进行执法督导,对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处罚。(2)控烟工作监督执法部门对各娱乐场所、餐饮场所、旅馆、网吧、公共交通工具等重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发出限期整改意见书,对逾期不整改的单位进行处罚并在媒体曝光。
(四)创建“无烟单位”
以推动无烟单位创建为抓手,全面营造无烟环境。重点做好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交通工具等无烟场所的创建活动,推动限制性吸烟场所建立无烟环境。
五、分阶段落实工作安排
“无烟广州”工作分发动策划、培训指导、督导实施和评估总结四个阶段实施:
(一)发动策划阶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
建立和完善“无烟广州”保障工作组织建设,成立“无烟广州”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明确并落实我市“无烟广州”保障工作的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技术规范,对“无烟广州”保障工作统一指挥,整体运作。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各相关单位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1、建立“无烟广州”工作网络。要建立有效的“无烟广州”工作网络,各控烟或禁烟场所必须落实控烟责任人和工作联络人员,并提供需求信息,上报“无烟广州”工作技术指导小组。
2、完成“无烟广州”保障工作的基本现状调查。对各级辖区内无烟环境建设情况要开展本底调查,全面具体地掌握各辖区对控烟保障的工作需求和技术需求。
3、设计印制禁烟标识模板和编印发放宣传资料。
4、制定控烟项目的评价标准。
(二)培训指导阶段(2017年2月至2017年3月)
1、编印相关培训资料,组织开办培训班,分别对各级单位负责人员等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②烟草危害知识和劝阻吸烟技能。
2、对各相关单位控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三)督导实施阶段(2017年4月至2017年6月)
1、宣传督导
2、执法督导
3、无烟单位创建督导
(四)评估总结阶段(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
评估“无烟广州”控烟效果,总结“无烟广州”创建工作。
六、效果评价
(一)过程评价
方法:直接观察记录
在督导实施阶段,调查各级单位、各场所对控烟项目的落实情况。依据《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和制定的评价方案,对各单位及各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评估,对控烟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提出整改意见。
(二)终末效果评价
方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的方法对居民的吸烟危害知识知晓率,吸烟率进行调查,评价控烟项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