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物理中的逻辑方法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中学物理中的逻辑方法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赤山中学于泾涛
《中学物理中的逻辑方法教育》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个学年。一年来,我们从选题到开题可行性研究;从明确研究目的到计划研究过程,从学习相关理论到问卷调查进行学情研究;从制定研究方案到落实教学实践活动;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成绩。,进行了有成效的工作。现将课题研究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开题论述
(一)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探索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探索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研究内容
1、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质疑能力,并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努力建构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促进学习发展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研究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10——2011.9.15)
(1)开题论证,确定研究课题
(2)查找资料,学习相关资料
(3)落实实验班级,实验对象
2、实施阶段(2011.9.15——2012.6.15)
(1)问卷调查,制定研究方案
(2)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课题研究
(3)收集数据,总决经验,加于分析,形成论文
3、总结阶段(2012.6.15——2015.6.20)
(1)、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汇总论文、总结、案例
二、研究过程
(一)理论学习
理论为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了顺利的开展研究,我们在着手实践之前,通过有关书籍、网络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课题开展的一般方法,过程等。并特别对与
我们研究的课题相关的其他课题进行搜索,了解它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哪些研究,还有哪些方面有待研究,哪些方面可以更深入,以定位好我们研究的方向与深度。
(二)问卷调查,了解学情(问卷及结果分析见附页)
为了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现状和态度,以及学生对物理课堂的要求和对教师的期望,便于今后制订物理教学策略,也为“探究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有效方法”的课题开展提供依据,我们做了"高中物理学习调查"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决,指导课题的开展。
(三)制订研究方案。
课题组成员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确定一至二个学生学习能力目标,并重点关注和培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
利用课堂教学,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构建有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五)举办课题研讨会。
1、课题组成员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交流经验,互相促进;
2、以对观摩课的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说课等方式开展教学研讨,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三、理论成果(见各位课题成员组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积极效应
1.教师发展
课题组的老师通过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专题研究,提高了科研能力。课题的实施使教师们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得了到提升。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物理组的凝聚力大增,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促
2.学生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交给了学生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增强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少原来物理差的学生,究其原因多数是学习方法不对。现在,由于改进了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了成绩。
以上是我们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的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但限于能力与经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
《中学物理中的逻辑方法教育》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赤山中学 于泾涛
第二篇:中学物理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
1、研究的目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材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进行这种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轻学生素质的培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扭转目前这种不良局面。我进行这项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之路,尽我应尽之责,做我们应做之事。
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这里我所指的社会生活包括指现代家庭生活。现代家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离不开现代家电,而现代家电样样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微波炉,消毒柜,抽油烟机,再到DVD、计算机、MP3等,无不如此,因此,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密切联系它,要做到这一些,老师必须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准备。在教案中要有内容,在课堂上要有体现,在课后要有作业,另外,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3、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被淘汰。
(2)、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课历来都深受学生的欢迎。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好物理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和激情,此时如果能正确有序地引导他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则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学好各学科的信心的增长。(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形成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的成果报告,包括能切入到社会生活中所有典型个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使后来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4、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探索出一条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生活的有效途径。
2、寻找一些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成功方法。
3、通过这项研究,来证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养成把学物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习惯。
5、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及理性认识
1、以生活中的物理引趣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理。物理教学中以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话、很枯燥,获得知识的面有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其过程为: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例如在教学《热机》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热机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所用燃料、燃料的利用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分组去索取生活中的其他燃料。这样由于前置知识比较充足,在课堂上学习感觉就比较轻松,学习兴趣也特别的高。
2、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生活实例作引例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连通器”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这样一个问题:香港陶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香港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除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又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粘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可能不能把两个挂以钩拉开,接着教师马上介绍“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合在一起,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挂衣钩拉开。只要在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就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
3、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物理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对物理现象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往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有了体验才有记忆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时,向学生介绍“空调应装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则需装在离地面较低的地方”。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课内容时,通过利用木筷子、耳塞、玩具电子琴等工具让学生体验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通过骨传导这种方式“听到”声音的,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神奇。又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在一个较深的水槽里装满水,水中放了一些橡胶小鱼,我让一位同学通过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圆筒往水面看,并用“鱼叉”刺水里的橡胶小鱼。同时,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位同学做实验的情景显示给全班同学看,观看的同学会发现叉鱼的同学总是刺中鱼的上方。我于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到游泳池游泳时,站在岸边,看着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冒险下去,因为,水实际上的深度比看起来深多了”这些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已经分析得比较够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出现张冠李戴或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例如学习功率这概念时,我首先播出一段录像,展示两位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把两堆相同的砖块搬到二楼,通过比较两人搬运砖块所用的时间不同和相同时间内搬运砖块的多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做功的多少无关。又让他们算出两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得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这就使学生较轻松掌握教学的难点。又如在学习压强时,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杠的图片,另一幅是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后再拿出一个装着重物的背包,让一位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都有助于创设物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生活环境中探讨、运用物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地铁的站台上,都有一条黄色的安全线,候车时乘客要站在黄色安全线外。”接着教师马上提出“打开的窗户外面,一阵风吹过后,窗帘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日常的观察和直觉的经验理解,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容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正误的对比,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创设的纠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可以运动”,“物体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更大,因为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到水底”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误区,然后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通过实验推理排除错误的观念,后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例如:为了纠正部分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更快”这个错误的观念,先让学生将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张16开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较重的硬币下落得更快;然后把一元的硬币粘在16开的白纸上,再让单个的硬币与粘有硬币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一同下落,结果还是硬币下落得更快。又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铁块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水中行驶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比在水面漂浮的小木块受到的浮力小吗?”这样,通过实际中的实验,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进行矫正,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案例:《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等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法总结
1,接到一个课题或者自己定了一个课题后,首先要明确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
2,根据对象、目的和任务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先从基本的、比较成熟的资料(如教材)中搞清楚有关的概念和基本的原理方法,然后看论文,从综述性的到专业一点的。
3,确定总体的方案,试验台总体架构包括:驱动部件、中间传动部件、执行部件、控制装置和测试系统。
4,确定外购件,首先是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然后是经济性、安装调试简单等。5,详细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整体装配和细节修改,考虑是不是干涉。
6,优化和校核,支撑结构的刚性分析,关键零部件的强度校核,精度分析和制定精度分配方案,螺钉规格选择和安装间距等设计和校核,部分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和优化,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动态下与控制系统的协调。
7,工程图绘制,规划图纸编号,尺寸、公差、粗糙度标注。
8,整理总结文档,外购件、加工件统计。
第四篇: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白志兴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必须要借助、采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人们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因此,选择、掌握、运用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运用好课题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作用、类型、实施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慎重、恰当地选择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再次,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课题研究取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主要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观察研究法 • 调查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实验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研中的观察研究法是指在不加控制、不加指挥,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及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的一种观察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作用:
1.观察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2.观察是获取教育课题研究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三)观察研究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是自觉的,是能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客观性
科学的观察能使观察所得的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其次,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搀杂个人的偏见;再次,对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因此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3.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从而能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研究法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度、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它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的事实。
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主要是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此外,观察仪器的还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3.观察者的局限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到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五)观察方法的分类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类)
直接观察法
是凭借研究者的耳、眼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电影等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2.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的观察。它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隐蔽参与观察。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比如专业教育科研人员常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出现而发生“虚假”行为。
非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它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这时,研究者往往通过隐蔽录音、录像,采用单向透光玻璃、纱幕或潜视系统等工具进行观察。目前,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参与观察法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科研机构中使用。
3.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根据观察途径分类)
抽样观察法
一般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面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师或学生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是研究者就某一阶段时间进行观察的方法。
追踪观察法
是一种长期地系统地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六)观察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
2.制定观察工作计划
(1)观察目的;(2)观察重点和范围;(3)观察要获得材料的要目;(4)观察过程;(5)观察的注意事项;(6)观察的记录表格;(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包括做好观察借助的仪器的检查、安装和使用安排以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等。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好观察的途径、位置,安排妥观察的时间、次数,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密度,还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大家都知道自己观察时的职责。
4.进行实地观察
⑴.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建立与观察对象的良好关系,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⑵.抓住瞬息变化的材料,敏锐地分析各种现象间的联系,抓住观察中一些偶发的特殊反应;
⑶.观察者应是观察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力争运用直接的参与观察法,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
5.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要求有三点:1.要准确
2.要全面
3.要有序
6.整理和分析观察材料
(七)运用观察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2、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1)观察应在自然状态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
(2)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3)要防止观察者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4)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
3、要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二、调查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的概念
研究者以当前的事实为对象,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有关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方法,收集资料,最后经过综合、分类并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来概括总体特征、形成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资料。
3.可以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应用范围广。
4.简便易行,效率高。(三)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策略、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措施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2.通过调查,掌握与教育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获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3.通过调查,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新的教育研究课题、新的见解创造条件。四)调查研究法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划分,调查法有多种类型:
1.按调查的范围划分
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按调查的目的划分
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为了解事物的全貌或发生的过程,它回答事物“是什么”)、(解释性调查: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它主要关心事物的“为什么”)、(预测性调查: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它回答事物“将会怎样”)
3.按调查的手段划分
可分为访谈调查、开会调查、问卷调查和填表调查。
4.按调查的内容性质划分
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事实调查: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情况)(征询调查: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方法
1.调查访问法
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这种方法对研究教师、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情况、行为表现、学习和工作的现状、过程和原因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个案调查中,或者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会用文字表达的,谈话法就更有它的优势了。访问前应做的必要准备:
⑴
拟订谈话提纲
就是拟出访谈的计划:谈话目的、谈话步骤、问题设计、谈话对象的名单、谈话记录的简明表格、谈话的大致时间等第。
⑵
编排谈话的顺序
在谈话过程中,如能事先编排好谈话的顺序,就可使谈话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
⑶
注意谈话的技巧
这是指调查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为克服交谈障碍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2.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直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获得的材料具体、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开好调查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会者应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熟悉情况的人员。
⑵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要适当。
⑶要做好开会的准备(提纲、时间、地点)。
⑷讲清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⑸要做好会议记录。
3.发问卷法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
问卷的结构通常由问卷说明、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⑴
“问卷说明” 也称引言,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择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⑵
“注释” 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 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的符号的规定;
② 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 对调查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 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或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⑶ “问卷本文” 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情况、问卷题等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
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进入状态。
②对象的自然情况
是指诸如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
③问卷题
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是调查成效的关键。.填调查表法
填调查表跟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两者区别在于:填调查表注重于事实及数据材料的搜集,而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填调查表有如下基本特点:
⑴调查范围广。
⑵侧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⑶调查具有可靠性。
⑷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六)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⑶具有明确、恰当的研究内容。
⑷具有能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方式和手段;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客观性。
⑵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不同层次和环境广泛地收集材料
⑶调查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
⑷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整理调查资料
主要分四步进行:⑴检查;⑵汇总
⑶摘要
⑷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读者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调查报告可分为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报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七)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调查对象。
2.调查中要适当控制调查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调查时机)。
3.要尽可能的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态度、来源、观察记录的准确全面、反映实际)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一)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可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经验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指理论性的总结。它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但不满足于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描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教育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指的就是理论性的经验总结。
(二)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2.有利于保存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实践中已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的事物或文献资料
2.经验总结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变化,求得某种预期效果,进而探求因果关系
3.经验总结研究法主要是在实践或调查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
(四)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类型
1.实验性经验总结
这类总结以具体实践和事实为基础,总结的是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性经验总结
一般性经验总结以实践性经验总结为基础,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某种教育现象的操作程序、原则规律、看法或观点,因而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
3.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指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践上的新特点,研究经验本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
(五)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总结的对象可以是某位教师、某个学科、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的经验。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先进的教育经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2)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3)有很好的代表性;(4)有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制定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就是总结过程的构思,它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的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安排;总结方法的选择;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经验的验证和经费的预算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收集和整理事实
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资料。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支撑点”,缺少了事实,总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分析和概括事实
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现实规律的依据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5.组织论证,撰写文章
经验总结不能只反映先进事迹和效果,也不能只说明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何种成绩,它主要应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因而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最好能有组织论证这一环节。论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该经验的先进性、可行性、新颖性以及其理论价值。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构思,写成文章。
六)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都在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平时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哪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一项改革的尝试、一点心得体会我们都不应放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总结便是很好的一份经验总结,其中必有教师对教育的真实感受。
2.要不断地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是: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现状、教育事实和典型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再次,考察评价,初步评定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能证实试验成立的事实材料。
3.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收集材料时,既要收集能说明经验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典型人、事和活动过程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映全貌的数量材料,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经验总结可信度。
四、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
是一种通过接触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分析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作用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教育实验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教育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证。
3.教育实验研究还可以探索前人所未认识到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创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三)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必须要有科学的假设
2.教育实验要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教育实验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4.教育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四)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加上分类根据不同,教育实验可有多种分法,这就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多类型性。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是指前人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的性质。
验证性实验
是指对前人已经进行的实验,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也指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轮实验。
2.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准实验
被人称为半实验,它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3.根据实验的范围大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项实验
是指对教育教学系列中某一方面、某一课题或某一变量而进行的实验。
综合实验
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多个因素开展几项相关课题研究 的实验。
整体实验
则是运用整体思想对教育系统内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
4.根据实验因素(实验因子)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一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双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实验。
5.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或情境,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前者
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后者
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五)实验研究法的应用范围
1.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2.学生发展状态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论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的实验研究
(六)实验研究法的层次水平
1.第一层次:搜集资料水平(确认——发生了什么)
2.第二层次:研究内在效度水平(探索——为什么会发生)
3.第三层次:迁移推广水平(验证推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
(七)实验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2.做出理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提出科学的实验假设
2.必须有效控制实验条件
3.必须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
4.必须将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把“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方案实际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地概括”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修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问题解决。
2.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重点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3.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时间的研究,可以是班级集体内或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学区、一个城镇(乡)、一个县(市、区)、一个市(地)、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行动研究可分为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三种类型。
1.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
是某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很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类型。
2.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
是指学校内若干教师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改革探索。此类行动研究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克服个体研究的薄弱环节。
3.群体研究
群体研究
是由某一地区或学校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研究队伍,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开展的专题或综合性的合作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组织管理官方性、研究人员多样性、研究内容丰富性、研究方法综合性等特点。
(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的,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措施要在实践中检验,以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合作性原则
行动研究主要类型是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它提倡广大中小学老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调整性原则
行动研究相当灵活,它不仅强调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允许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修改、调整,使研究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实际。
4.持续性原则
行动研究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汇集材料,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质,在“行动”中随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整个研究在持续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渐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图,而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行动
行动是一种可变的能动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判断,进行调整,以实现三方面的改进:认识的改进、实践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3.观察
观察
是搜集研究材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了解行动的可行程度,发现存在问题的活动,它有利于行动研究计划的修正和调整。
4.反思
反思
就是就行动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式行动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式行动的中介。
(六)开展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应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无私献身精神,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使研究出成果;
2.研究者要处理好开展行动研究与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搞好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两不误;
3.研究者既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教育现状,使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所创新;
4.研究者要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六、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只有对检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法,是教育课题研究 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1.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
2.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3.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资料与发现 的教育现象的比较,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1.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
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2.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
3.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 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本质属性进 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自学法与讲解法)
定量比较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量的比较,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辍学问题、留级调查——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四)比较研究法的特征
1.同质性
事物或对象要进行比较的前提无疑是两者 之间要具备相同的性质。
2.广泛性
由于人们评价教育的目的、内容不同,决定 了比较方法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历史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格言“温故而知 新”。比较研究法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凭借历史这面“镜 子”来指导今天或明天的行动。
(五)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就是要明确要比较什么。
2.提出比较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以解决怎样比较的问题
3.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 分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 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4.做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 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指的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规定性和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某种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2.必须注意资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可靠、能反映普遍情况、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
4.必须注意比较事物的本质(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认识教育现象的表面,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
七、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研究。
2.有利于对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它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否则,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
一、量小,这就有利于研究者在时空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既研究个案的现在,又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研究个案的未来;既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又进行动态的考察、追踪。这样,研究内容越深入越全面,针对性就越强。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辅助,这就决定了个案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1.追踪法
追踪法
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
是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由因导果,追踪法则由果导因:先见结果,然后就已经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
3.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
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
第五篇:中学物理教学法课题研究计划
中学物理教学法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师培养
二、课题题目:中学物理教师培养之先为人后为师
三、总体思路:作为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从我希望我的老师是一个什么
样的老师以及我希望我的老师如何培养我的角度,去思考、研究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并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将其写成文章形式呈现出来。
四、研究角度:主要从(1)教师的品质与态度(2)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技
能两个大的角度思考、研究。应该会涉及:教师应有什么样的品质、思想、态度,如何去培养,以及建构物理学知识结构,树立物理学思想及观点,了解课程改革,物理课堂的设计与反思等方面。
五、具体计划:第5、6、7周,3周时间从第一个大角度进行研究;第8、9、10、11周,四周时间从第二个大角度进行研究;第12周,一周时间整理并完善作业;第13周提交作业。
六、目前选备的参考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李兵 侯德安 编著《教师专业成长》 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 王力帮 编著《高等师范理科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王力帮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