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

时间:2019-05-14 14: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

第一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方向

以下选题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并不是具体的题目,每个人要自行设计具体题目,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每个人选择一个方向,设计一个明确化的题目。也可几个人选定同一个方向,设计不同的题目。演讲时间为20-30分钟。选定题目以后,准备好相关的讲稿以及PPT课件。提前一星期发至***@139.com

一、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二、中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型方向研究

三、社会转型期的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研究

四、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五、中国特色残疾人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研究

六、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政策研究

八、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九、突发事件与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十、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及融资模式研究

十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

十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定位问题研究

十三、家计调查及方法改进

十四、社会转型期农村儿童福利制度研究

十五、子女津贴的国际比较研究

十六、各种特殊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十七、城市低保边缘户问题研究

十八、社会救助制度的退出机制研究

十九、社会救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社会污名感研究

二十、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二十一、城乡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缓解政策研究

二十二、生命周期理论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应用研究 二

十三、城乡贫困家庭的社会风险管理研究

二十四、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识别与测度研究

二十五、分类救助的相关问题研究

二十六、城乡居民医疗救助的相关问题研究

二十七、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体系研究

二十八、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二十九、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十、社会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第二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复习重点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复习重点

一、题型

名词解释:5x4’=20’ 简答:4x10’=40’ 论述:2x12’=24’ 分析:1x16’=16’

二、复习重点

1、社会救助的定义、特点、内容:

(1)定义:社会救助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对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给予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2)特点(需要扩充):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生活性: 5)选择性:

6)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内容:

2、社会福利的定义、特点、内容:

(1)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可以分为广义社会福利和狭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2)特点(需要扩充):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享受性: 5)普惠性:

6)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内容:

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及相同点与不同点:(1)关系:

1)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 2)同时存在 3)轻重缓急 4)逐级上升(2)相同点: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不同点:

在保障对象方面: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所有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基本生活水平的困难群体,社会福利的对象则是具备国家规定的一定资格的任何公民。

在保障的水平方面,社会救助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具有“生存性”功能;社会福利则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具有一定的“享受性”功能; 在保障的方式方面,社会救助通常以现金、事物为主实施救助,而社会福利则以提供各种服务为主;

在保障主体方面:社会救助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可以共同参与;社会福利的保障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单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很多时候交叉在一起,社会福利实际上成为社会救助的代名词,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

4、几种常见的社会福利模式:

(1)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这种福利模式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它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的基础上。是以平等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来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和谐。

(2)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有限的责任外,其他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受助者个人或家庭的支持。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普惠型和剩余型两种社会福利模式的综合,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福利模式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保证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这种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如教育)推行普遍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

(4)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介于“补缺型”和“普遍型”福利模式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由政府和社会基于本国(或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向全体国民(居民)提供的、涵盖其基本生活主要方面的社会福利。

5、贫困的定义、类型、测量:

(1)定义: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2)类型:

 按贫困内涵: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

 按贫困主体:国际区域性贫困、国家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贫困、家庭贫困、个体贫困  按贫困客体:物质性贫困、精神性贫困、能力性贫困

 按贫困成因: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个体性贫困  按贫困尺度: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3)贫困的测量工具:

 贫困发生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贫困人口比例、贫困率等。H=q/n  贫困深度:指贫困者的人均消费低于贫困线的比例。I=1-u/π  贫困的密集度:贫困深度乘以贫困发生率。P=HI  贫困的严重度:贫困的严重度主要指贫困者之间的个人消费分配变得更加不均等。

6、贫困线的定义、测量方法:

(1)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贫困线以货币为单位设定,常常以消费水平为基础来测度贫困,划定贫困线。贫困线可分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2)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绝对贫困线定位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最低消费水平,其测定是以维持人的生存需求为准绳,计算出消费支出标准。绝对贫困线测定方法有: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热量支出法。

相对贫困线测度依据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相对贫困线的测定方法有:收入比例法、生活形态法。

恩格尔系数法:首先确定一个最低食物支出标准,用这一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贫困值(0.6),便得到了绝对贫困线。

生活形态法:生活形态法是英国的汤森在60年代创造的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他也将它称为“遗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其背后的理念是:“贫困只有本着相对遗缺的概念才有可能被客观且一致地界定”。生活形态法是指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即在某种生活形态中舍弃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和消费以及收入,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7、贫困的原因、功能、如何对待贫困、不同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在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中,贫困是一个普遍不在的社会现象。(1)贫困的原因: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结构论

一、贫困结构论:

 社会政策贫困论:社会政策不平等是制造平困的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的“圈地运动”曾造成了数以百计的无家可归的贫民,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造成了大量的有色人种的贫困潦倒,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严重加剧了农村的贫困。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论:贫困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剥夺后的产物。

1)资本主义工资制度到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在假定工资和劳动力价值相等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强行压低这一价值,实际上是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2)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改进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加剧无产阶级贫困化。3)资本积累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每一次积累资本的扩大又会加剧贫困化。 冲突学派的贫困观:群体利益的争夺是贫困现象的根源,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有限资源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困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具体而言,穷人在经济领域缺乏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因而难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政治领域里他们缺乏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机会,所以不能对决策、投票等产生实际影响。生活中,穷人无力影响教育、社区组织等,会受到排挤。

二、弗里德曼的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是个人素质竞争和个人意愿选择后的结果。他认为,自由的市场机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机会,那么不能够获取这种机会的责任就只能在个人。按照这种观点,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的懒惰、不节俭、不努力工作、缺少创业精神以及身体方面的某些原因。(2)贫困的功能:

 马尔萨斯:贫困具有激励和抑制功能。

他认为人口增值力与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会出现贫困。人口的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时,人口总是在增加,较强的人口增值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此实际上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贫困具有传染和代际遗传功能。

根据贫困文化论,虽然贫困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但却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而一旦这种“亚文化“形成,它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于是贫困本身便得以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和繁衍。因此,想要消灭贫困,就得改造贫困文化。(3)如何对待济贫的理论: 1)李嘉图:济贫使贫富恶化;

他提出对策:坚决主张废除济贫法制度,反对征收统一的济贫税,并强调贫民应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自己的困难状态。

2)斯宾塞:济贫不利于人们正常同情心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人们适应社会性状态的能力; 济贫法试图用强力使人们大发慈悲二不是依靠人的自愿,他使救济提供者和接受者双方都感到痛苦,一方怀着不满和漠不关心,另一方怀着不平与怨恨。

3)马尔萨斯:贫民一般不是最具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济贫应是残酷和苛刻的。

他提出解决贫困的对策:首先,完全废除现有的济贫措施;其次,鼓励人们开垦新地,鼓励农业;最后,各地为低端贫困者开办济贫院,但其条件应该是艰苦的。4)西斯蒙第:机器排挤人;

5)霍布森:社会中机会的不公平分配造就了贫困,国家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帮助民众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这也是衡量国家治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6)罗尔斯:每个人都有权利平等地享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必须使那些社会处境最差者从这种不平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8、我国扶贫的特点:

我国的扶贫特点为:区域性和集团性。区域性: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特困山区,我们通常说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贫困人口高度集中,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区域性贫困的致因:自然环境恶劣、教育落后知识匮乏、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人员劳动技能较弱等。

集团性:贫困人口主要由一些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所组成。由于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的贫困人口约有99%生活在农村。中国反贫困政策措施,更多是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

9、我国反贫困措施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关系?

(1)社会救助制度有较多的法律、办法,看上去更加制度化;而反贫困更像是一些运动。(2)社会救助制度的帮助形式主要以发放现金形式进行,这种属于消极型;二反贫困措施主要以开办经济实体为主,是积极型的措施。(3)目前社会救助开始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

10、重要文件、法规及重要年份整理。

(1)低保制度的建立。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已经建立起来。(2)《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2006年1月21日由国务院通过,2006年3月1日起实施。(3)2003年,民政部等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开始对农村地区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

(4)2005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实施城市医疗救助。

(5)2010年是儿童福利元年,工作重点是把机构内孤儿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散养儿童。(6)2008年慈善事业元年,2016年颁布了《慈善法》。

(7)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11、城市低保标准中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具体内容:

 包括:(1)配偶;(2)父母和未成年子女;(3)父母和已成年的未婚子女,包括在校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4)父母双亡且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 不包括:(1)在部队服现役的义务兵;(2)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3)在看守所羁押和监狱内服刑的人员。

12、城市低保标准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包括:

1)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2)家庭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及其他可支配收入。

3)家庭财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机动车辆、房屋等。

13、可单独提出城市低保申请的人:

(1)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

(2)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3)已结婚成家,因离婚、丧偶或无住房等原因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人员;

(4)困难家庭中父母均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且本人已单独立户的35周岁(含)以上大龄未婚人员。

14、城市“三无人员”定义:

城市三无人员:指城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15、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含义: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对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的一项救助制度。

16、农村五保供养的供养方式: 集中供养: 分散供养:

17、大病医保的五个特点:

2012年8月30日六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大病医保制度。

大病保险是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

(1)保障对象: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

(2)资金来源: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

(3)5大特点: 1)高费用 2)人社部门管理,商保机构经办 3)不单独筹资,从居民医保划拨 4)报销比例在50%左右 5)一般设置报销门槛,如年自付费用达到5万等。

18、我国住房救助措施中的相关概念:

现金救助:租房补助

实物救助:租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自住房、单位集资房)

(1)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

(2)自住型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最大套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40平方米;销售均价,原则上按照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价格低30%左右的水平确定。

申请条件:(1)本市户籍无房家庭(含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其中单身人士须年满25周岁。(2)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3)非京籍家庭持有有效暂住证,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税。

(3)限价商品住房,是指政府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商品住房用地时,提出限制销售价格、住房套型面积和销售对象等要求,由建设单位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定向销售的普通商品住房。

(4)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申请条件:申请人须取得本市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且年满18周岁,申请家庭应当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单身家庭提出申请的,申请人须年满30周岁。

19、住房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扩展延伸)

1)房源数量、房源质量、房源价格问题。

2)收入认定困难 3)4)5)6)动态管理困难

流动人口进入门槛高 上市交易监督困难 补砖头与补人头的争执

20、广义、狭义的就业援助

(1)广义就业援助:包括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

(2)狭义就业援助:“两项补贴三种方式”: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

21、流浪乞讨人员定义、遣送办法、救助管理机制:

(1)定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是指政府、社会依法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自愿求助者施行的临时(一般为10天之内)提供食物及住处,帮助与其亲友或所在单位联系,提供乘车凭证或护送回乡等社会救助行为的工作规范与行动的综合。(2)遣送办法: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自8月1日起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收容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1)收容遣送和救助管理的对此:

a)救助理念:旧办法:“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侧重于社会救济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新办法:“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是一种纯救济性措施。新办法取消了强制功能,把救助完全变成了一种自愿行为,实行来去自由的开放式管理。b)救助对象:旧办法仅是宽泛的划定收容遣送的人员,并没有明确界定救助对象范围。当收容范围扩大到“三无”人员,许多不该收容遣送的也被强行收容遣送。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收容遣送人员年年上升,有的收容遣送站更是人满为患。新办法则明确规定救助对象为“城市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范围相比过去变窄,管理对象大幅度减少。按照新办法,过去以有无暂住证等证件作为收容遣送条件的现象将不复出现。c)资金来源旧办法:在实施中收容遣送站因为经费不足,各级政府又允许向被收容人员进行收费,出现了部分工作人员敲诈勒索被收容人员作为创收手段的现象,产生的影响极其恶劣。新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除政府财政投入外,新办法以立法方式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表明国家希望今后救助工作能走向社会化。d)管制重点:旧办法用大量篇幅提出被收容人员应该遵守的种种规定,如“服从收容、遣送,遵守收容遣送站的规章制度”等,体现为“管民为主”。新办法加强了对救助站监督,减弱了被救助人员的义务并更加注意对他们的权益保护,体现为“管官为主”。

收容遣送 救助管理 立法宗旨 强制收容 自愿救助 救助对象 对象范围 城市中生活无完全列入财政管官为主 着的流浪乞讨预算 人员 经费渠道 管治方向 没有明确界定可以适当收费 管民为主

(3)管理机制:

1)总体组织架构:组建领导小组,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基层摸底、财政出钱、公安打拐、城管收容、民政救助、教育矫治的工作体系。

2)发现机制:以站内救助基础,以城区巡逻发现为重点,以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街头救助为辅助。站内救助包括公安城管发现护送、好心人发现护送、兄弟救助站护送;城区巡逻由救助站在中心城区定期巡逻,发现需救助人员;此外,在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还专门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保护性救助措施。

3)救助管理机制: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4)财政保障机制

22、困境儿童分类:

23、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对中国的启示:(扩充整理)

(1)国际比较:

1)社会救助思想与理念比较:理念指导实践 2)社会救助立法比较:法制先行、依法救助 3)社会救助形式和救助内容比较:各不相同

4)社会救助对象和救助资格比较:家计调查必不可少 5)社会救助标准比较:标准较高 6)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和管理体制比较:各有特色(2)对中国的启示:

1)警惕几种模式的共同难题:福利依赖 2)公私合作,充分发挥私人部门力量 3)建立清晰、高效的管理体制

4)救助资格选择性与救助待遇有限性 5)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监督

24、社会福利的分类:

(1)按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残补型(补缺型、生育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

(2)按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现金给付型社会福利、实物给付型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3)按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式:全民性社会福利、选择性社会福利(4)按特定人群: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等

25、社会福利不同思想流派的本质:(自己扩充整理、记住每个人的思想以及评价)

答:本质在于追求自由还是主张干预,即平等与效率的问题。

26、个人主义福利观和集体主义福利观

(1)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是所有福利思想所围绕的本质。(2)个人主义福利观: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这种观点认为,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做法,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3)集体主义福利观: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认为的不测面前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力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而,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应得到公平的对待。

27、世界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世界人口老龄化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

2)老年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世界上一半多的老年人生活在亚洲(占54%),其次是欧洲(22%)。3)老龄化程度及发展速度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均在10%以上,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发达国家独居老年人比例为24%,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7%。4)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大于男性,所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是82:100,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只有55:100。独居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4%。独居的女性老人比例为19%,明显高于男性的8%。(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概率不大)

1)老年人人口数量庞大: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15.5%,占世界老年人口数约1/5,排世界老年人口数量首位。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比西部地区要高。

3)老龄化发展迅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平均增长率超过同期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多。4)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所经历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而为人口老龄化做好了准备,能够很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的情况非常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并且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称为是“未富先老”。

5)我国的养老模式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28、老年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1)(2)(3)(4)(5)(6)(7)(8)城乡二元分割

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覆盖范围小 社会福利机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合理 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较低 老年人社会福利主体单一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缺乏

服务监督不到位,服务内容不充实 老年人服务于医疗报销衔接不规范

29、残疾人的分类等级、残疾人的相关理论、新残疾人观、(1)分类: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等级: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2)相关理论:

1)供养理论:对于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供养起来,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2)回归社会论:使残疾人走出封闭状态,进入社会。

3)增能理论:通过一定方法,恢复残疾人士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以利于其进入正常社会生活。(3)新残疾人观:

1)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 2)残疾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

3)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的条件不够,才使残疾成为一个问题 4)5)6)7)残疾是一种遗憾,但并不构成对人性、对社会贡献的差异 残疾人的残疾是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 残疾人事业是政府、社会及残疾人的共同责任

残疾人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世界,并在不同层面达到与健全人一样的广度和深度

30、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自己完善): 1)2)3)4)5)6)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 特殊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残疾人康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残疾人就业政策方面仍不完善 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公共建筑场所及居民住宅的无障碍设施还不完善

31、生育津贴的概念:

生育津贴是女职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产假或者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获得的工资性补偿,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发。

32、妇女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

(1)就业方面:在求职、薪酬、福利、晋升、辞退、劳动保护方面遭受性别歧视。(2)教育方面:传统观念压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焕发,从而降低了女性教育的成效。(3)健康保健方面: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人为流产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成为面临的新问题。

(4)婚姻家庭方面: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5)社会保障方面:较低的平均工资、较早的退休年龄降低了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水平;与就业相关联的生育保险制度将农村妇女排除在外,成为群体漏洞最大的制度。(取消生育保险:由于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是的生育津贴与工作相挂钩的制度取消了,二现在有政府直接拨快会更有效率。)

33、狭义儿童福利的定义: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儿童的定义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狭义上,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34、儿童社会福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需要补充)(1)学前教育福利缺失

(2)提供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发展不足(3)(4)(5)(6)缺乏对儿童的发展性支持和家庭支持 民间儿童福利机构管理规范缺失

儿童保护要素缺失:责任主体、报告主体、处理程序、替代性监护 对儿童暴力伤害与安全方面缺乏整体性制度保障

35、慈善事业定义: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慈善事业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

36、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

(1)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完善,操作性与落实的难点(2)慈善捐赠总量不足:募捐的不规范、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够。占GDP的比例为0.1%,人均捐赠为25元(美国占GDP的2.14%,人均877美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捐款,而民间慈善更来自于个人捐款,生存空间十分不足。

(3)现代慈善意识严重缺乏:人们对慈善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很多。

(4)慈善组织的专业能力不足:慈善组织少,半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比例高,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滞后。

(5)慈善专业工作队伍严重不足:专业人员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人员参与的渠道不畅。

第三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考与努力来解决。

【关 键 词】流浪乞讨人员 社会救助 制度创新

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

各级政府部门逐步重视。2003年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工作。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民政部主动履行职责,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增设了救助站管理处。《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在实践中,各区市都设立了救助站,部分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县(市)也设立了救助站。而不设站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则由相关机构和人员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配套政策开始完善。民政部于7月21日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一天,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保证了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基本到位。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04年5月下发

了《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

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管理工作。在各地出台的一些救助管理工作具体意见中,则明确了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各地建立的专项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各相关部门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合作。

二、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例如,北京市共有19个救助管理机构,但已经得到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批复的只有8个站,并且多的为8人,少的只有2人。部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救助工作量参差不齐,救助量大,而救助资金相对缺乏。经济发展水品不一,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各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数量悬殊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经费缺口大。救助管理站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小的缺口。例如,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的财政拨款是380万元,实际缺口为100万元左右。

政策规定仍较粗放。首先,《救助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使得各地都将救助对象甄别列为一大难题。其次,有关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规定相对空白,使得各地在是否应对职业化乞讨人员予以

限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相关部门工作衔接尚有漏洞。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在对发现的危重病乞讨人员的救治和死亡处理方面,公安、民政和卫生部门的配合有待加强。

三、救助管理的未来建构

综合性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民政、公安、财政、卫生、城管执法、交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做到信息互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准确界定救助对象,依法予以救助。

民间慈善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不仅是给他们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救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不仅仅是只有政府机构就能做到的,还需要许多慈善公益组织进行个案辅导和治疗。真正转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方式,必须培养和发扬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而慈善意识的培养是与慈善公益组织的普及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只有公民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意识觉醒了,他们才能够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鼓励发展非营利组织。鼓励个人、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参与救助,重视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国际救助管理的成功经验。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能给救助体系的建设带来新型的社会组织类型、全新的价值理念、制度性创新的动力源泉,而且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3] 吴丹梅、郭普璞:关于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2009。

[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郑德香:公民慈善意识与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研究,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姓名:李鹏斌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方向)

学号:1011016514

第四篇: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资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2.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3.社区服务:即由社区组织或其他公共组织举办的,在社区中开展的面向社区内居民群众和各类组织和群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

4.贫困救助:是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目的是解除贫困者生存危机,确保其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

5.社区:主要是指以地域为单位的、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意识和较密切交往的人群共同体。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功能,概念阐述,基本特征)

(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a.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 b.缩减贫富差距 c.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 d.有利于社会控制

(3)特征:最低保障性:面对的是陷入生存困境并迫切需要国家或社会援助的社会成员;按需分配: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渠道;权利义务单向性:只要符合社会救助的条件,就有权享受救助,享受的是单纯的法定权利;全民性 2.如何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功能,概念阐述,基本特征)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 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功能:a.补救性功能:缓解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生活的更有质量; b.维持性功能:维持当前的这种现有的局面,以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内乱,从而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功能的体现 c.发展性功能:为整个社会和人类福祉的发展提供一些资源和做出一些探索,使社会福利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3)特征:普遍性: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任何人都有权享受。公平性:社会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是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必要补充。资金来源单向性: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公民享受社会福利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3.简述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加常常比食物的增加快,而提出人口的增加是几何级数的,食 量的增加是算数级数的“人口论”。其理论的原则是人口过度增加,食量不够,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致使贫穷人口增加,因此,贫穷问题就产生了。所以,马尔萨斯主张减少人口,保持工资的提高,从而维持劳动者的高生活水平。马尔萨斯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于人口或粮食的绝对量等自然因素,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解脱罪责,当人口与粮食不能均衡时就会产生生存竞争,实际上是一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调。

第五篇:《世界文化史》课堂讨论选题目录

《世界文化史》课堂讨论选题目录

a)佛教的外传及其影响。

b)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是什么?

c)古代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d)伊斯兰教派分立及其对阿拉伯社会政治的影响。

e)儒学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

f)古希腊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g)亚历山大东征对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响。

h)民族精神与罗马文化的特征。

i)

j)

l)

m)如何看待中世纪西欧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

n)如何评价拜占庭文化?

o)分析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差异。

p)从基督教起源角度看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

q)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特征及其评价。

r)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思想运动的实质及其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不同影响。s)结合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具体情况来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t)东方文化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u)近代西方文化的特征

v)科技革命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w)非欧民族文化近代化转型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x)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罗马文明对欧洲和世界文明有何重要贡献? 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如何? 试分析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k)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

下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堂讨论选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习题[5篇范文]

    社会救助篇 一、简答题 1、社会救助主要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1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国家为公民提供救助是无条件的。 2 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主要来......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5篇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 第一章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课程类型:本科生专业教学课程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学时学分......

    社会调查报告要求与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 1: 读书笔记(30分) 要求:请认真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写出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阅读篇目可以从下面的......

    社会福利与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C)。 A.社会优抚 B.社会救助 C.社会保险 D.社会福利 2.为社会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B)。 A.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福利型......

    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

    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 提要一: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前实现,是一个历史性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是社会政策如何调整呢?我认为还缺乏规划。社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们知识界,......

    课堂讨论大全

    1、在通往宪政的道路上,我国目前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与一般法律有何不同? 3、怎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德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政策

    德国社会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政策 案例内容: 德国社会的分配分为初次收入分配和二次收入分配。供初次收入分配的客体是“国民收入”。按照德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国内生产......